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走向战略进攻

走向战略进攻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本课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情况。
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并指出其意义。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重点难点 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属了解层次,只须知道这三次重要军事行
动的过程及相关史实即可。因此,可将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
能力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是本课
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本课以我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为主线,从宏观上勾画了解放战争初期大约一年的军事斗争史,内容精彩,故事性、趣味性强。采用研究性学习、讲述法。指导学生在本课内容中自主选择其一,组成小组,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如故事会、多媒体展示等)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用兵如神。教师也可通过提问题,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加深对这一时期事件的了解。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引言中所提问题: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与转战陕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主要原因是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并简要介绍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中共中央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并引导学生认识:保卫自己的首府和指挥中心固然重要,但大敌当前,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决不能硬拼硬打。因此,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时机、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主动放弃延安。同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在当时危险而又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区军民,也是我军能 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战情况。可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到有关战役的地点(如延安、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并结合地图介绍我军转战陕北的基本情况(可安排两三个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补充;也可由各小组推举代表上台发言);也可通过多媒体资料使学生直接感受当时的情况。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
样的作用?有何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共中央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
人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
[孟良崮上火如潮]
指导学生结合地图以故事会的形式介绍这一战役的情况。要着重指出,孟良崮战役是决定山东战场的关键一战,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
简单分析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必要性和条件。结合地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思考课文中的“想一想”问题: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引导学生展开讨沦,教师总结时应指出: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晨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民解放军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西遇武汉,南扼长江,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然后结合地图,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或相互介绍,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情况,内容围绕突破黄河天险、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这一主要线索展开。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体会其意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走向战略进攻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