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1、 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 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 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
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 “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2、 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
本文节选诸子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1、同学们,相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有旅游的经历,请大家交流一下,到过哪些名山大川,有什么感受?
2、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天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1、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求:既要有具体的旅游景点,又要阐发自己的感受。如果感受仅停留在山奇水异的美感上,教师可适当的引导,最好是从山水中感悟到一些“为人”、“为事”的道理。为解读文章铺垫。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上教学节奏,也可以减少解读哲理性文章常出现的沉闷气氛。有助于学生走入文本。
从作品入手走进作者《诸子喻山水》中的十一则材料分别选自哪六部哲学著作?请同学对作品及相关作者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对作者作品的简介,教师要适当的指导。
要求:作品基本情况及核心内容;作者的基本情况:(名、字、号;生活时代,人生经历,职业等。)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从词句入手走进文本1、请大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对个别有疑问的词作好标识
2、指定学生对句子文意疏通,标识有疑问的句子,课堂上交流解决。
1、提示学生注意的字词:读音:乐(yào)、闻(wèn);通假字:必、厌、知、混混、尔、科、正;多义字:厌、覆、舍、尤、因、之等;活用词:圣、乐、耻、小等。
2、对文意的疏通应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口译,教师作适当的点评。进行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古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疏通文意是文本研读的必经之路,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方法上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从技法入手揭示寓意本文的主要写法在“喻”,从技法入手,抓住本、喻体的相似点,逐步揭示文章寓意,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对于文本的研读,以孔子《论语?雍也》作为切入口来设计教学,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
1、孔子说“知者乐水”;智者为什么乐水?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
(1)水有怎样的物态物性?(2)这些物态物性会引起你哪些生活联想?(注意与水的物态物性相似点)
(3)智者为什么乐水?
2、子曰:“仁者乐山”,指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1)诸子抓住山的哪些方面设喻?(2)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有哪些思考?(注意与本体山的相似点)
(3)“仁者”为何“乐山”?1、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水的常态是“动”, “不舍昼夜”的动力来自于有“本”,方式是“避高趋下”“因地制流”“盈科而后进”;秉性为“利物不争”、“柔之克刚”;水的终极目标是海,能成海是因为“善下”“不择小助”等等。
(2)生活联想:时光易逝,往事不再;“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随机应变;为人应该心胸宽阔,名实相符,甘居人下,柔中有刚……
(3)智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其核心在“动”与水的物态物性相通,因而乐水。
2、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诸子以“为山”、“成其高”设喻。“为山”的成败在“吾往”、“吾止”;“成其高”的原因在“不立好恶”、“不辞土石”。
(2)联系生活的思考:“为事”成败责任在己,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人”要反省自己宽容别人……
(3)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核心在“静”,与山的物性相融,因而乐山长寿。这样的教学设计涉及的本文内容虽然并不周全,但是从各自独立的章节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教学,也许更符合编者的意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山水生发的联想和思考,能提高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德兴趣。
从主旨入手作适当拓展1、文中借助哪些特定的“人、事”来完成寓意的呈现的?
2、从主旨方面作适当的拓展:此处提供两个方向:
(1)诸子“为人、为事”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诸子“为人、为事”的现实意义。1、文章主要选取了“为山”止、进,为君治国,为士治学,为兵形势等特设情境,来完成“为人、为事”的道理呈现,启示我们“为人”要省察自己,宽容别人,有为而不争;“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坚持不懈,适时变通……
2、思路参考:
(1)可以从后世名人的作品及“为人、为事”的典型事件上找依据。
(2)可以从当今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去评判其意义。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为了发挥好例子的效果,必须作适当的拓展,或许有助于激活学生陈积的知识、情感,或许有助于赋予传统文化知识新的活力。
布置作业1、节选诸子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
2、写一篇500字短文,记叙一次旅游经历,重点写出感悟。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思路点拨
此文还可以采用比较法组织教学,选择两则喻山(或喻水)章节,从山(或水)的形象、寓意、说理特点上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的层面研读。
练习举隅
1、 请从文中选出最喜欢的章节,列举你喜欢的理由(三点以上)。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基本哲学思想 。
1、 学习古代先哲们以山水为喻所阐述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哲理。
2、 学习本文以山水设喻说理的形象化议论的技法。
3、 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说明:
本文选取了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等六位先哲们有关“为人”、“为事”的议论材料,这些材料是独立的,但也有某种联系。在说理方法上,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他们都是以山水的物态、物性为依托,把对人生的理解,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责任感的探索形象地呈现出来,这种灵动的思维形式,无疑构成了教材的亮点;在内容方面,这几则材料具有互阐性和互补性。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组织教学,既可以化繁为简,避免交叉内容的重复教学,又能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为人”、 “为事”的道理,较好地完成人文性教学目标。诸子文章,作为刚跨入高二的学生来说,文字仍然是一大障碍。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完成本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仍然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领会各则材料中寓含的道理。
2、 难点:学习本文形象化议论的方法。
说明:
本文节选诸子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文学内涵,教师设计教学要考虑基础性课程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求广求深和面面俱到,对诸子材料中的哲理研讨,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多元解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于难点的突破,力求做到教师“举一”而学生“返三”,增加课堂的思维容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1、同学们,相信你们大多数同学都有旅游的经历,请大家交流一下,到过哪些名山大川,有什么感受?
2、大自然中的山水,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感也给我们带来灵感,今天让我们从诸子大家对山水的体悟中,学习为人为事的道理。1、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求:既要有具体的旅游景点,又要阐发自己的感受。如果感受仅停留在山奇水异的美感上,教师可适当的引导,最好是从山水中感悟到一些“为人”、“为事”的道理。为解读文章铺垫。从学生亲身经历的、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上教学节奏,也可以减少解读哲理性文章常出现的沉闷气氛。有助于学生走入文本。
从作品入手走进作者《诸子喻山水》中的十一则材料分别选自哪六部哲学著作?请同学对作品及相关作者的情况作简要介绍。对作者作品的简介,教师要适当的指导。
要求:作品基本情况及核心内容;作者的基本情况:(名、字、号;生活时代,人生经历,职业等。)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从词句入手走进文本1、请大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对个别有疑问的词作好标识
2、指定学生对句子文意疏通,标识有疑问的句子,课堂上交流解决。
1、提示学生注意的字词:读音:乐(yào)、闻(wèn);通假字:必、厌、知、混混、尔、科、正;多义字:厌、覆、舍、尤、因、之等;活用词:圣、乐、耻、小等。
2、对文意的疏通应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口译,教师作适当的点评。进行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古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而疏通文意是文本研读的必经之路,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到实处,方法上可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
从技法入手揭示寓意本文的主要写法在“喻”,从技法入手,抓住本、喻体的相似点,逐步揭示文章寓意,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对于文本的研读,以孔子《论语?雍也》作为切入口来设计教学,主要围绕两个大问题展开:
1、孔子说“知者乐水”;智者为什么乐水?指导学生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
(1)水有怎样的物态物性?(2)这些物态物性会引起你哪些生活联想?(注意与水的物态物性相似点)
(3)智者为什么乐水?
2、子曰:“仁者乐山”,指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本,分三个层次进行:(1)诸子抓住山的哪些方面设喻?(2)联系生活实际你会有哪些思考?(注意与本体山的相似点)
(3)“仁者”为何“乐山”?1、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水的常态是“动”, “不舍昼夜”的动力来自于有“本”,方式是“避高趋下”“因地制流”“盈科而后进”;秉性为“利物不争”、“柔之克刚”;水的终极目标是海,能成海是因为“善下”“不择小助”等等。
(2)生活联想:时光易逝,往事不再;“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随机应变;为人应该心胸宽阔,名实相符,甘居人下,柔中有刚……
(3)智者达于事理、周流无滞,其核心在“动”与水的物态物性相通,因而乐水。
2、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来探讨这些问题:
(1)诸子以“为山”、“成其高”设喻。“为山”的成败在“吾往”、“吾止”;“成其高”的原因在“不立好恶”、“不辞土石”。
(2)联系生活的思考:“为事”成败责任在己,要坚持不懈、自强不息;“为人”要反省自己宽容别人……
(3)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核心在“静”,与山的物性相融,因而乐山长寿。这样的教学设计涉及的本文内容虽然并不周全,但是从各自独立的章节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教学,也许更符合编者的意愿。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山水生发的联想和思考,能提高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德兴趣。
从主旨入手作适当拓展1、文中借助哪些特定的“人、事”来完成寓意的呈现的?
2、从主旨方面作适当的拓展:此处提供两个方向:
(1)诸子“为人、为事”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诸子“为人、为事”的现实意义。1、文章主要选取了“为山”止、进,为君治国,为士治学,为兵形势等特设情境,来完成“为人、为事”的道理呈现,启示我们“为人”要省察自己,宽容别人,有为而不争;“为事”要务本求实,循序而进,坚持不懈,适时变通……
2、思路参考:
(1)可以从后世名人的作品及“为人、为事”的典型事件上找依据。
(2)可以从当今主流的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去评判其意义。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为了发挥好例子的效果,必须作适当的拓展,或许有助于激活学生陈积的知识、情感,或许有助于赋予传统文化知识新的活力。
布置作业1、节选诸子文章,让学生课外阅读。
2、写一篇500字短文,记叙一次旅游经历,重点写出感悟。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业。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思路点拨
此文还可以采用比较法组织教学,选择两则喻山(或喻水)章节,从山(或水)的形象、寓意、说理特点上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的层面研读。
练习举隅
1、 请从文中选出最喜欢的章节,列举你喜欢的理由(三点以上)。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孟子、韩非子、管子、老子、孙子基本哲学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