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o M 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总会引起你的冲动,使你欲罢不能。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
过程指导?方法建议
从例文中认识记叙角度的妙处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哪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一、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如: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丛维熙《裸雪》
我自愧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倾吐胸中的柔情,我时而痴情焦虑,时而热烈希望,时而又心中悚然,若有所畏惧。让这张素笺来证明你的美貌在我心中燃起的爱火是多纯洁、多炽热吧!话虽如此,但是我的爱情是无法传达的,我的胸臆是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你的美貌使我心中充满了惊奇之感,你的通达事理使我倾倒,你的善良使我膜拜。情欲使我颠倒,疑虑使我迷惘,急躁的心情使我受尽折磨。
――[英]斯末莱特《蓝登传》
不虞的发现使我惊诧不已欣喜若狂。我的心被一种巨大的引力牵引着,我的心被一股巨大的活力充塞着。我为老者的话成立而感到高兴我为父亲有过这样光辉灿烂的过去而感到荣幸。即刻,在我的眼中,父亲的形象是那么高大,就像刚刚揭开的一尊铜像。
――王登磊《鸿沟》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如:
每当穿行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们爱慕的目光。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支慑人魂魄的歌声……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奇妙得很!季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
――路遥《平凡的世界》
烙印除掉之后,海丝特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从这一声叹息中,耻辱和苦闷的重荷,从她的精神上离开了。啊!多么怡然轻松!在她没有感觉到自由以前,她是不晓得它有多么重!由于另一种冲动,她取掉那束着头发的一般规格的帽子,于是浓密乌黑的发落在她的双肩上,在丰茂中即刻现出光与影,而且使她的容貌增添了柔和的美。仿佛从女性内心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灿烂温柔的微笑,戏舞在她学嘴边,并从她的双眼里发射着光芒。在她那久已苍白的颊上,烧起一片红潮。少女的希望和前所未有的幸福,就都一起聚集在此刻的幻术圈里。
――[美]霍桑《红字》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第三人称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三、第二人称的记叙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记叙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当然,提倡记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片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记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必须交待清楚。
素材资源?资讯分享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触许许多多的老师,头脑中留下许多难忘的情景,有些老师我们至今难以忘怀。作家也一样,作家们通过记叙来赞美他们的老师的崇高品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难忘的老师。
搜集一些颂赞老师的文章或片断,在作文课上交流。
1、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李祥森《小学老师》
2、孙先生是我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国文女教师。在我记忆的画廊里,她永远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身材修长,风姿绰约,雍容大方。有一次她穿一套垂地的天蓝西式衣衫,又罩上一件深蓝色的披肩,远远看去像外国童话里的天使。然而在现实生活里,这却成为几个淘气的同学借以嬉笑的话题。她毫不在乎,一笑置之。其实她那时才二十五六岁,没有结婚,大学毕业后就在这个中学里当教员。
――何为《老师对我说》
3、初二教我们物理的,是刚从师专毕业的一位男教师,姓何。
他个儿不高,身材瘦削单薄,叫人想起郑板桥的竹子;他的头发黑而柔,呈三七分匍匐于最高海拔上,很顺服很有条理;黑发下是一帧白净清香的脸,很年轻很有书卷气;何老师没戴眼镜,一对眼珠,很黑,不动时似乎在亲切微笑,偶尔蝌蚪般地倏忽游动时,便将蕴藏的一股灵气泻了出来。
――乐晓薇《红脸儿》
4、袁老师大眼睛,短头发,中等个,端庄,穿着永远得体,不戴项链,不戴戒指,黻没有让你感觉到她没有钱,而是让你感觉到她比很多戴项链戴戒指的有钱,只化淡妆,轻描淡写,恰到好处,不哇啦哇啦跟学生说话。
――梅子涵《女儿的故事》
5、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画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怀念生命中的那些老师
丹 桔
在网上看到关于教师的帖子,和那些对教师看法各一的跟帖,心里无比怀念以前教过我的老师们。
我的启蒙老师姓许。七岁那年去学校注册时,报名的老师问会不会写“共产党”,我说不会。虽然,我当时已经会写“中国共产党万岁”了,但是一根筋的我不会灵活运用,以为字数不一样,当然也就不一样了。回到家里,妈妈有些伤心,特别是听到班主任是“许大马棒”时,全家人更是一种被误子弟的愤慨。当时我的家和我就读的小学比邻而居,所以对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所幸在她的教育之下,我的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可见老师的优劣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也不是全部的因素。作为启蒙老师,她教会了我们许多最基本的东西,包括怎样举手发言,怎样用文明用语,怎样做一个学生。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
老易是我初中时的数学老师。
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听他们班的学生说,他的裤腿边脱线了,是用别针别起来的。我们这帮初一的小孩子不由向他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他总穿一身米汤色的西服,个子一米八几,瘦瘦的身子装在空旷的衣服里,笔挺的裤子似乎被两根棍子撑着,给他凭添了一种悠远、淡泊的气质。
自从他成了我们的数学老师后,枯燥的数字不再无味。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秘的殿堂。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龟说使我们迷惑,三维四维空间使我们思绪飞扬,拓朴学、模糊数学使我们好奇不已,而他鼓励我们证明世界难题弗尔马大定理,又使我们踌躇满志。我们以前哪里知道数学还有如此丰富而生动的内涵!
我们崇拜他清雅的气质,羡慕他广博的知识。
他还是一个围棋迷,在我们县的文化宫里也算一个高手。有一次数学课正逢中日围棋擂台赛,他干脆放我们的假。第二天,他为中国棋手的胜利激动不已,居然给我们开了一堂“围棋入门”课!那一年冬天,我们那里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老易也加入了我们的雪战大队,占着人高手长的优势,他随手抓了一把雪冷不防塞到一个同学的脖颈里,看着他自以为得计的神态,我们记起,他只比我们大了十岁。
工作多年后,和几个同学经过那所中学的后门,夜色中,眼尖的同学看到他走在前面,一个同学感叹说:“这么多年了,老易还是那样潇洒!”
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张润玉曾经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母亲,虽然她比我的母亲大了许多。她身体不好,很瘦,弱不禁风的样子,令人联想到那秋风中萧瑟的树木。她的外表和名字一点儿也不相称,一点儿也不象“圆润光泽的玉石”。然而,她一启口,声音是那么圆润动听,真如玉石?环撞击之声。我们爱听她讲课,更爱听她那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有一段时间,听说为照顾她的身体,要给我们重新换一个老师,风声传出来,可把我们急坏了,不顾她正躺在病床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跑去她家里打探消息,当然,主要是想让她知道,她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她布置的作文量并不大,但批改得相当认真,连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要是谁在作文中写了伤心事,她总是在文章后写满了密密的批语,对成长中的我们来说那都是金玉良言。
她从来不会怒气冲冲,但她嗔怒时,我们大气都不敢出,她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令我们可敬可亲而不亵渎。高中的教师难免被取上不恭的代号,或者直呼其名,她却是个例外,我们至多在背后称之为“语文张”。
记得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假期想去看看老师,但分别久了,总有一种生疏感。直到后来,听一个长像颇为像我的朋友说,买菜时无意中和张老师打了个照面,张老师突然问:“你是不是桔子的妹妹?”我的心渐渐由不安转为惭愧了。
前些日子和在老家的同学阿江通话,说到我们的老师,阿江说,有一次在远处看到张老师,比以前更瘦了,头发也很稀疏,看着她站立在风中,真有一种风烛残年的感觉。我们当时就约定过年去看望中学的老师们。
高中的数学老师姓肖,当时也是五十来岁,却一扫语文张老师的萧瑟,满面红光,发白的头发直直的挺立着,如果说,鲁迅的头发是“最硬”的,那么我们老肖的头发就是“次硬”的。说真的,他跟鲁迅倒颇有缘。几十年的数学生涯并未割断他与文学的联系。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刺向敌人阵营的投枪,老肖的引用却是投向我们的苦口良药。
他脾气很坏,从不顾全面子。如果你作业出了典型的错误,他会在习题课时点名,让你起来讲自己的思路,讲到出错的地方,他瞪大眼睛,鼻子里便发出“嗯~~?”那样长悠悠的疑问,如果你有胆量再继续说下去,他接着就会是一声短促的“哼!”,一副“嫉错如仇”的样子。有时,还会加上一句:“好端端的小城老爷,怎么竟抽上了大烟了?”我们百思后得其解:原来,这是他表示不可思议的专用语句!这时候,如果谁在底下偷笑被他看见,他马上说:“笑什么呀?笑别人就是笑自己了~~~~”那个“了”字拖得很长,给人余音袅袅之感。
然而他也有不发火的时候。那次,我们全班六十多个人都没做他布置的讲义,整个教室一片肃静,等着暴风雨降临。许久,却是一声沉沉的长叹:“唉――,我的心,都碎了。”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默默地看着他,心里不再抱怨他那些超难度的作业。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勇气去承担那份重重的叹息。我们情愿被他讽刺得体无完肤,情愿被他骂得狗血淋头,也不愿,也不愿再听到他那发自肺腑的、恨铁不成钢的叹息。
老肖讲课很重视技巧的训练。如果哪天他递给学习委员一张小纸片,我们的心就开始颤抖起来了。常常,我们花一晚上的时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可是我们心里不愿输给他,因为我们知道,他第二天只要简单地稍稍提示,或是讲一种方法,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地“哦――”。有时候我们不理解,表露出惊奇,他就会大笑:“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他精力很充沛,讲着课时从来不知道该下课该放学。一道典型的例题,他可以用各种解题方法讲两节课。有时,我跟不上他的思路,但是,能从他那容光焕发的样子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感受到他解题的巨大乐趣,我静静地看着,觉得自己也被那种沉浸在数学王国中的忘我之情深深地感染了。
临近高考,别人都钻到雪片般的讲义堆里,我和景同学跑去看电影,亦舒的《喜宝》。刚一坐定,看见前排来人了,好眼熟的蓝衬衣――呀!老肖!他也看见我们了,大声说:“你们两个,给我退票去!”我们不敢吭声,只管低着头笑,末了,只记得他最后说了句:“哼!棺材里抓痒!”我俩琢磨了半天,猜测大约是说“不知死活”吧,害得我们电影也没看好。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老肖在我们眼里也象父亲一样,严厉而亲切。
留在记忆中的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其中最让我惭愧的是大学的哲学老师,最让我温暖的是高数老师。
高数老师那时三十来岁,头发有点卷,很茂盛,和他始终热情高昂的情绪很相配。一直记得最后一次高数考试后,老师拿着成绩单来宿舍,一进门说欣喜地大声嚷嚷:“桔子考及格了啊,我太高兴了,我一直就担心你啊,这一次好多同学都考得不理想,嘿,想不到你的卷面成绩就及格了!”那时候我们的成绩是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
年轻的哲学老师长得很象现在的明星濮存熙。因为各种原因,我的哲学补考了两次。第一次补考时,旁边的同学把试卷移到我面前,但是做贼心虚的我关键时刻心慌得看不清上面的字迹,到第二次补考时,只剩我一个人了。在大大的阶梯教室,坐着补考各科的学生。哲学老师就坐在我旁边,只出了一道论述题。我正准备等老师走开后瞎诌一段,突然老师小声地说话了,他在给我念答案!由于我的不用心,竟然让我的老师给我念答案!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这样的学生实在是最不合格的学生,让老师如此地为难!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特别对不起哲学老师。
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怀念我生命中的老师们,感谢他们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教育我,引导我,感染我,关怀我,让我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表达实践?写作指导
题目设计和思维分析
1、我的老师
“老师”是这个文题要写的中心人物。“我”限定作者与老师的关系,因此写作本文,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也可选取第三人称的记叙角度。
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是所有民族传统、道德的规范,如果都按这一共性来写老师,恐怕天下的老师都是一个样子了。要写好这一题目,必须重点写出老师的个性。“个性”是独有的,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东西。你的老师的个性,在外人看来可能“很怪”,但你却能透过外在表层,发现其中美好的东西。你只有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充分地挖掘出来,才能给读者树立一个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形象,而且只有这样的形象才是完整、真实、感人的形象。在语言表达上,用亲切、幽默、直率的语言会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2、老师的眼睛
“眼睛”的记叙的主体,但此文题中的“眼睛”并不是抽象的,不是让你就老师的眼睛写眼睛,而是要把老师的眼睛同老师的职业与心灵结合起来去记叙和描写。写作本文宜选取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
写老师的“眼睛”,可以根据老师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写。
如:
上课时,老师的眼睛有神奇的“穿透”能力,谁心猿意马,老师便会一眼看出,并及时提醒你注意。谁把小说掩藏在课本内,装成认真看课本的样子,老师便会眯起眼睛盯着你,让你站起来,自己把课本里夹的小说拿出来。在一次联欢晚会上,老师一眼就发现了某个同学坐在一个角落里无精打采、黯然伤神的样子,老师及时找这个同学谈话,了解到这个同学在家里遇到了不愉快的事,经过家访,终于使这个同学卸掉了包袱,打消了顾虑,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老师的眼睛就是老师的心灵,它松松垮垮都在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你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高一时,你已经成为本年级里无可争议的“数学尖子”了。在一次数学竞赛时,监考老师中有你的班主任,你决定交给老师一张满意的答卷。你考得十分顺手,最后一道大题答完时,还有20多分钟下课呢。就在你重新检查考卷时,你的班主任前后三次来到你桌边,并有短暂停留,你满有把握地看看老师,心想:“老师放心吧,满分稳拿啦!”考试结束后,老师把你叫到一边,高度近视镜片后射来的目光是冷峻而严厉的。“难道我的答卷中有什么差错吗?”你正在这样想的时候,只听老师说:“你第三题的答案为啥不加上句尾符号?”……老师的眼睛照亮了你求知的征途,让你同他(她)一样的明察秋毫,一丝不苟。
佳作展台
师生之间
江苏 杨辉
人们常说师生之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如同父子、母女一样,特别是我们住校生,这种感觉尤其明显。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由于刚离开家,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照顾不好自己,三天两头有病。当时我们的班主任阎唤民老师经常给我们做小锅饭。
有一天,我突然患了急性痢疾,阎老师赶忙叫车把我送回家。我不认识路,几骏周折,到家已是深夜一点了,老师又乘车赶回学校,第二天还得上课。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第二天阎老师又买了苹果到家里看望我。我看着老师那斑白的鬓角,满是皱纹的脸,那慈祥有神带有血丝的眼睛,我又一次流下了泪。老师坐在床边给我补课,还不断地安慰我:“不要着急,慢慢养病,落下来的功课我给你补上,保证你其中考试获得好成绩。”老师走了,我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老师多亲啊!
由于阎老师待我们像慈父一般,我们都很尊敬他。他有爱抽烟、喝酒的毛病,经常咳嗽。同学们劝他:“老师,别抽烟了,我家有戒烟糖,如果你需要,我给您拿来。”老师看着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高兴地笑了,并把抽了一半的烟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从今天起不抽了,坚决听从你们的劝告!”我们都围着老师高兴地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由于某种原因,阎老师调走了。老师临走的那一天,同学们都去送行,我们舍不得老师,都呜呜地哭了。老师说话了:“怎么啦?昨天你们那么高兴,今天怎么都哭了?我老了,教得不好,以后有一个年轻的老师教你们,他比我强。”说着,他拿出几本书来,“这几本书送给你们,也许对你们会有用处。”听到这里,我们哭得更厉害了……
阎老师走了,但是我们还是经常通信。他在信里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同学们则希望老师保重身体。我们师生之间,就像父子、父女之间一样亲密。
感悟赏评
本文从标题上看,是一种依存关系,宜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作者在本文中运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就写出了师生间发生的五件事:阎老师给“我”开小灶;阎老师关心“我”的病情并为“我”补课;阎老师听学生劝戒烟;师生分别阎老师赠书;别后师生通信交流。这五件事在“师爱生,生敬师”的情感统领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师生如父子、父女般的亲密关系,赞颂了老师热爱学生的崇高品质,表达了鲜明的主题。
课时作业
1.片断练习
写一段描写老师的文章,赞颂老师的精神品质。
2.整篇作文
请以“老师有一颗火热的心”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经验交流?例文借鉴
经验交流
通过这次写作实践,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写作经验:
1.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做到以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2.精心选择毒刑事例,做到点面结合。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做好份内事们而且做好份外事,其事迹感人,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取典型事例,否则会偏离中心。如果只对老师做简单介绍,老师的形象就显得单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面”的介绍,可以使读者了解老师的概貌和事情的基本情况,通过“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可以从各个侧面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使文章收到“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
3.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议论、抒情。
作文题目
选择老师作为记叙对象,抓住老师的某一突出的个性和精神品质,写一篇文章。
l 审题思路
写赞颂老师的文章,首先要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老师是谁,他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其次,要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老师的品质和特点。再次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只有选取好记叙的角度,才可以有利于感情的充分抒发。
l 范文评析
1、教我采花酿蜜的人
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同学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季老师。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
开学后第一个清凉的早晨,我正翻着油墨芳香的语文课本,门口进来一个人――年近六旬,中等个子,穿一身半新的灰色中山装。他步履稳健地走上了讲台,戴着老花镜,那眼镜似乎爬在鼻梁上显得很吃力。
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了,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颇大的“季”字,说:“我姓季。”接着就讲课,季老师声音洪亮,朗读富有感情,课讲得很细,讲完课就提问。他上课没半句废话,也不开玩笑,有一股“夫子”味。碰上这样的老师,我真有点怕。
倒霉的事来了。第二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业薄上面的“自由体”说,“这样潦草的字,是给谁看的呀?”说完叫我重做。我边做边想:这老“夫子”真厉害。等我做完了,他说:“你的语文基础不够好,一开学就要抓紧。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花粉,才能酿得出甘醇的蜜来呀。有问题多来问问,啥时候都行。
一次,我从书上读到一句话,有“他们俩个”的说法。我想起电影片名《她俩和他俩》,就去问季老师,季老师正在吃午饭,见了我,已搁下碗,兴致勃勃地讲起来:“‘俩’字,就是两个,后面不用‘个’字或其他量词,所以‘他俩’是对的,‘他们俩个’是错的。还有‘仨’字,也同样。”季老师说我看书细致,善于思考,鼓励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对语文发生了兴趣。
在《童年趣事》的作文中,我写了孩提是要当解放军,缠着妈买军装,盯着爸做手枪,生了病都瞒着大人,怕人家说我生病不能当解放军……季老师说为写得生动,有感情,但又说我错别字太多,要我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他又特地送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封面上题了“采花酿蜜集”五个大字,要我博览群书,积累生活,勤摘录,常练笔,还建议我开设“病字医院”呢!。
在学习语文经验交流会上,季老师举着我的《采花酿蜜集》,对大家说:“人日积月累辛勤采撷,终于酿出了知识的琼浆。大家都应这样,争做知识的富户啊!”老师有点激动,低低地爬在鼻梁上的眼镜突然滑了下来,正好落在那集子上。大家笑了,季老师也笑了。
就这样,我的写作有了进步,好几篇作文登上了班级《学作园地》。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深深地爱上了季老师。
高中升学考前那个星期天的夜晚,季老师旧病复发,累倒了。半夜,老师们把他送进了公社卫生院。第二天,同学们都悄悄去卫生院看望。我去的时候,季老师正在挂滴流。可是,下午季老师又出现在讲台上,他脸色憔悴,声音沙哑……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走近季老师,思绪的溪水从远方流了回来。“季老师”,我把本子捧给老师,深情地叫了声。季老师接过本子,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像是闻到了郁郁芳香的蜜汁似的。“进步不小呀!”季老师说着,又在本子扉页上题了――
飞鄙,小蜜蜂,采更多的花粉,酿更甜的蜜。
我是只遨游知识花海的小蜜蜂,季老师不正是勤勤恳恳“教我采花酿蜜的人”吗?
[点评]
本文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来赞颂老师,但对老师的赞颂没有堆砌概念化的词汇,而“让事实说话”。季老师教书不苟言笑,颇有些“夫子味”;季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引导;季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循循善诱,育人有方。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个性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我”对季老师由“怕”到“深深地爱”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写得自然、真实、可信,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2 田老师琐事
田老师是我们初二时的生物老师。她50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了,厚厚的眼镜片下,总是闪烁着敏锐而又慈爱的目光。虽然她只教了我们短短的一年,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上要解剖蟾蜍。大家走进解剖室,只见一尘不染的解剖台上摆放着一只只已被破坏了神经系统的蟾蜍。同学们顿时兴奋起来,胆大的抓起来就玩,胆小的也小心翼翼地碰了碰,我也好奇地摸了几下。上课玲响了,田老师走了进来,看了看解剖台上一只只蹬脚咧嘴的蟾蜍,皱了皱眉。她严厉地问:“谁动过蟾蜍?”闹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接着是一阵沉默。田老师的脸色缓和下来,说:“没有动过就好。这些蟾蜍还没有消毒,如果与人的皮肤接触了,对皮肤有很大损伤。”教室里寂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有几个女生脸上充满了惊慌,打量着周围的同学。我的心嘭嘭地跳着,两只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手。这些都逃不过田老师那锐利的目光,她故意停顿一下,突然大声说:“快去洗手!”又是一阵沉默。随着一个女生惊慌失措地奔向水池,整个班就像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跑到水池边,忙不迭地打肥皂、洗手,有的还洗了好几遍,我也如梦方醒,跑去洗手。几分钟过去了,风波渐渐平息,大家都回到了座位上。田老师却笑了:“一共32人,就有32个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同学们刹那间全明白了,哄堂大笑起来。在大家的笑声中,田老师说:“遵守纪律看来是小事,但假如我说的是真的,你们中的32人净化为不遵守纪律付出沉重的代价。你们以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严格的纪律净化陪伴你们一生,一个不遵守纪律的人,是不会受人尊敬的。”几句平常的话,猛烈敲击着我的心,我笑不出来,我望着田老师~种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解剖课后,我因为成绩不错,被选入参加区里比赛的参赛队,每天下午两节课都要去活动。田老师每次都早早地帮我们把用具摆好。活动后,又执意让我们先走,自己一个人留下来收拾东西。有一次,实验用的鲫鱼没有了,她顶着四五级的大风,亲自骑车去农贸市场购买。回来后不顾我们的劝阻,连口气也不歇,就帮我们洗鱼,准备解剖用具。看着她那忙得团团转的身影,我们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发誓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的期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第二名,看着田老师开心的微笑,我们几个星期来的疲劳都无影无踪了。
进入初二下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三防(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仍由田老师执教。盼着、盼着,一节室外演习课终于到来了。那天田老师穿了一身蓝白相间的运动服,显得格外精神。我们来到操场(模拟战场),开始了第一项――防御核武器演习。田老师大声说:“西方发现闪光!”按照规定,应当立即背向西方趴下,用胳搏护住头部。我们却有人嘻嘻哈哈;有人面面相觑,不知那边是西;也有人迟疑地站着不动,怕弄脏了衣服。正在这时,只听“嗵”的一声,只见田老师已趴在了地上,头紧紧埋在两臂之上,身体周围尘土飞扬。看到这种情景,大家似乎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的驱使,没有命令,大家却几乎同时趴在了地上。许久,随着田老师“起立”的口令,大家才起来,老师望着我们,我们望着老师,摸着自己的黑脸,一起笑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我已上了高一,田老师早已不教我们了,但每当想起她这些琐事,我总是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我庆幸,我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她是否陪伴在我身旁,我都会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在生活的海洋中,鼓足勇气,扬帆前进。
[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小作者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写了田老师的三件事:在解剖蟾蜍的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不辞辛苦的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解剖竞赛;“三防”演习身先士卒,做学生的表率。这三件事都有典型性。老师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几乎是天天都要进行的,而田老师却不一味地说教,她先查有谁动过蟾蜍(没人承认),再说蟾蜍对人皮肤有损伤(动过的人开始惊慌),然后催促动过的人去洗手(不查自明)这时田老师“却笑了”,大家也“哄堂大笑”,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师生相通了。田老师所说的应该遵守纪律的话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田老师的教育收到了最佳效果。
文章写三件事,中心是一个――田老师忠于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热爱学生,循循善诱。她无愧是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人存在于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自然的美,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总会引起你的冲动,使你欲罢不能。生活是一个多彩的花园,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的心灵上折射出新的感受、新的思考、新的领悟。当这些美妙瞬间闪烁的心灵之花触动了你沉睡的情感,使你怦然心动时,你想诉诸于笔端吗?只要我们心怀感激,抓住心灵的感悟,学会选取最佳的记叙角度,我们就一定会一鸣惊人。
过程指导?方法建议
从例文中认识记叙角度的妙处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哪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其关键是什么?关键之一在于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记叙的角度有三种,一是第一人称的记叙,二是第二人称的记叙,三是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
一、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如: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丛维熙《裸雪》
我自愧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倾吐胸中的柔情,我时而痴情焦虑,时而热烈希望,时而又心中悚然,若有所畏惧。让这张素笺来证明你的美貌在我心中燃起的爱火是多纯洁、多炽热吧!话虽如此,但是我的爱情是无法传达的,我的胸臆是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你的美貌使我心中充满了惊奇之感,你的通达事理使我倾倒,你的善良使我膜拜。情欲使我颠倒,疑虑使我迷惘,急躁的心情使我受尽折磨。
――[英]斯末莱特《蓝登传》
不虞的发现使我惊诧不已欣喜若狂。我的心被一种巨大的引力牵引着,我的心被一股巨大的活力充塞着。我为老者的话成立而感到高兴我为父亲有过这样光辉灿烂的过去而感到荣幸。即刻,在我的眼中,父亲的形象是那么高大,就像刚刚揭开的一尊铜像。
――王登磊《鸿沟》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如:
每当穿行于闹市之中,他常常不会留意到姑娘们爱慕的目光。越过一片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看见的仍然是那片绿色的草地,奔腾的马群和那张亲切可爱的粉红色笑脸;耳边也总是传来那支慑人魂魄的歌声……他有时候就旁若无人地满面泪水在街头行走,而不管有多少惊诧的目光在瞧他……
最近一些日子,随着气候渐渐转暖,他的情绪却不知为什么越来越糟糕。奇妙得很!季节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当他看见河岸上一缕缕如烟似雾的柳丝和山湾里那霞光般灿烂的桃花时,一种无限忧伤的感情就涌上了他的心头。他想叹息,想唱歌,想流泪,尤其想和什么人谈一谈他曾有过的幸福和不幸,以及那早已流逝但永远不能忘却的往事……
――路遥《平凡的世界》
烙印除掉之后,海丝特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从这一声叹息中,耻辱和苦闷的重荷,从她的精神上离开了。啊!多么怡然轻松!在她没有感觉到自由以前,她是不晓得它有多么重!由于另一种冲动,她取掉那束着头发的一般规格的帽子,于是浓密乌黑的发落在她的双肩上,在丰茂中即刻现出光与影,而且使她的容貌增添了柔和的美。仿佛从女性内心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灿烂温柔的微笑,戏舞在她学嘴边,并从她的双眼里发射着光芒。在她那久已苍白的颊上,烧起一片红潮。少女的希望和前所未有的幸福,就都一起聚集在此刻的幻术圈里。
――[美]霍桑《红字》
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第三人称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
三、第二人称的记叙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第二个人称“你”(或“你们”)不能作记叙的立足点或观察点;另一种意见认为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其理由是,人称问题,是一个记叙“称谓”的问题,文章中用第二人称“你”(或“你们”)的称谓记叙,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轻率地予以否定。应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作为记叙的第二人称,在写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虽然在记叙中有时也会出现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但这只是“人称”,和“记叙人称”并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记叙人称,主要应从作者记叙时的立足点、观察点着眼,从叙述者、读者和被叙述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这里第二人称的出现,并未改变作者记叙的立足点,文章依旧属于第一人称的记叙,全篇以“我”作为记叙的立足点,为了记叙的亲切,往往用“你”或“您”来称呼被叙述对象。有时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叙述主人公的事迹,只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用“你”来叙述被叙述对象“他”,但这也并未改变叙述者局外人的立足点,也应划归第三个人称的记叙。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文章中,无论是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还是采用第三人称的记叙,都要特别注意人称的统一。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记叙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当然,提倡记叙人称的统一,并不是绝对排斥同一片文章中的人称转换,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记叙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必须交待清楚。
素材资源?资讯分享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接触许许多多的老师,头脑中留下许多难忘的情景,有些老师我们至今难以忘怀。作家也一样,作家们通过记叙来赞美他们的老师的崇高品质,写出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难忘的老师。
搜集一些颂赞老师的文章或片断,在作文课上交流。
1、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李祥森《小学老师》
2、孙先生是我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国文女教师。在我记忆的画廊里,她永远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身材修长,风姿绰约,雍容大方。有一次她穿一套垂地的天蓝西式衣衫,又罩上一件深蓝色的披肩,远远看去像外国童话里的天使。然而在现实生活里,这却成为几个淘气的同学借以嬉笑的话题。她毫不在乎,一笑置之。其实她那时才二十五六岁,没有结婚,大学毕业后就在这个中学里当教员。
――何为《老师对我说》
3、初二教我们物理的,是刚从师专毕业的一位男教师,姓何。
他个儿不高,身材瘦削单薄,叫人想起郑板桥的竹子;他的头发黑而柔,呈三七分匍匐于最高海拔上,很顺服很有条理;黑发下是一帧白净清香的脸,很年轻很有书卷气;何老师没戴眼镜,一对眼珠,很黑,不动时似乎在亲切微笑,偶尔蝌蚪般地倏忽游动时,便将蕴藏的一股灵气泻了出来。
――乐晓薇《红脸儿》
4、袁老师大眼睛,短头发,中等个,端庄,穿着永远得体,不戴项链,不戴戒指,黻没有让你感觉到她没有钱,而是让你感觉到她比很多戴项链戴戒指的有钱,只化淡妆,轻描淡写,恰到好处,不哇啦哇啦跟学生说话。
――梅子涵《女儿的故事》
5、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画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怀念生命中的那些老师
丹 桔
在网上看到关于教师的帖子,和那些对教师看法各一的跟帖,心里无比怀念以前教过我的老师们。
我的启蒙老师姓许。七岁那年去学校注册时,报名的老师问会不会写“共产党”,我说不会。虽然,我当时已经会写“中国共产党万岁”了,但是一根筋的我不会灵活运用,以为字数不一样,当然也就不一样了。回到家里,妈妈有些伤心,特别是听到班主任是“许大马棒”时,全家人更是一种被误子弟的愤慨。当时我的家和我就读的小学比邻而居,所以对学校的情况比较了解。所幸在她的教育之下,我的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可见老师的优劣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但也不是全部的因素。作为启蒙老师,她教会了我们许多最基本的东西,包括怎样举手发言,怎样用文明用语,怎样做一个学生。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
老易是我初中时的数学老师。
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听他们班的学生说,他的裤腿边脱线了,是用别针别起来的。我们这帮初一的小孩子不由向他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他总穿一身米汤色的西服,个子一米八几,瘦瘦的身子装在空旷的衣服里,笔挺的裤子似乎被两根棍子撑着,给他凭添了一种悠远、淡泊的气质。
自从他成了我们的数学老师后,枯燥的数字不再无味。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秘的殿堂。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龟说使我们迷惑,三维四维空间使我们思绪飞扬,拓朴学、模糊数学使我们好奇不已,而他鼓励我们证明世界难题弗尔马大定理,又使我们踌躇满志。我们以前哪里知道数学还有如此丰富而生动的内涵!
我们崇拜他清雅的气质,羡慕他广博的知识。
他还是一个围棋迷,在我们县的文化宫里也算一个高手。有一次数学课正逢中日围棋擂台赛,他干脆放我们的假。第二天,他为中国棋手的胜利激动不已,居然给我们开了一堂“围棋入门”课!那一年冬天,我们那里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雪,老易也加入了我们的雪战大队,占着人高手长的优势,他随手抓了一把雪冷不防塞到一个同学的脖颈里,看着他自以为得计的神态,我们记起,他只比我们大了十岁。
工作多年后,和几个同学经过那所中学的后门,夜色中,眼尖的同学看到他走在前面,一个同学感叹说:“这么多年了,老易还是那样潇洒!”
高中时的语文老师张润玉曾经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母亲,虽然她比我的母亲大了许多。她身体不好,很瘦,弱不禁风的样子,令人联想到那秋风中萧瑟的树木。她的外表和名字一点儿也不相称,一点儿也不象“圆润光泽的玉石”。然而,她一启口,声音是那么圆润动听,真如玉石?环撞击之声。我们爱听她讲课,更爱听她那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有一段时间,听说为照顾她的身体,要给我们重新换一个老师,风声传出来,可把我们急坏了,不顾她正躺在病床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跑去她家里打探消息,当然,主要是想让她知道,她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她布置的作文量并不大,但批改得相当认真,连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要是谁在作文中写了伤心事,她总是在文章后写满了密密的批语,对成长中的我们来说那都是金玉良言。
她从来不会怒气冲冲,但她嗔怒时,我们大气都不敢出,她自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令我们可敬可亲而不亵渎。高中的教师难免被取上不恭的代号,或者直呼其名,她却是个例外,我们至多在背后称之为“语文张”。
记得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假期想去看看老师,但分别久了,总有一种生疏感。直到后来,听一个长像颇为像我的朋友说,买菜时无意中和张老师打了个照面,张老师突然问:“你是不是桔子的妹妹?”我的心渐渐由不安转为惭愧了。
前些日子和在老家的同学阿江通话,说到我们的老师,阿江说,有一次在远处看到张老师,比以前更瘦了,头发也很稀疏,看着她站立在风中,真有一种风烛残年的感觉。我们当时就约定过年去看望中学的老师们。
高中的数学老师姓肖,当时也是五十来岁,却一扫语文张老师的萧瑟,满面红光,发白的头发直直的挺立着,如果说,鲁迅的头发是“最硬”的,那么我们老肖的头发就是“次硬”的。说真的,他跟鲁迅倒颇有缘。几十年的数学生涯并未割断他与文学的联系。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刺向敌人阵营的投枪,老肖的引用却是投向我们的苦口良药。
他脾气很坏,从不顾全面子。如果你作业出了典型的错误,他会在习题课时点名,让你起来讲自己的思路,讲到出错的地方,他瞪大眼睛,鼻子里便发出“嗯~~?”那样长悠悠的疑问,如果你有胆量再继续说下去,他接着就会是一声短促的“哼!”,一副“嫉错如仇”的样子。有时,还会加上一句:“好端端的小城老爷,怎么竟抽上了大烟了?”我们百思后得其解:原来,这是他表示不可思议的专用语句!这时候,如果谁在底下偷笑被他看见,他马上说:“笑什么呀?笑别人就是笑自己了~~~~”那个“了”字拖得很长,给人余音袅袅之感。
然而他也有不发火的时候。那次,我们全班六十多个人都没做他布置的讲义,整个教室一片肃静,等着暴风雨降临。许久,却是一声沉沉的长叹:“唉――,我的心,都碎了。”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默默地看着他,心里不再抱怨他那些超难度的作业。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勇气去承担那份重重的叹息。我们情愿被他讽刺得体无完肤,情愿被他骂得狗血淋头,也不愿,也不愿再听到他那发自肺腑的、恨铁不成钢的叹息。
老肖讲课很重视技巧的训练。如果哪天他递给学习委员一张小纸片,我们的心就开始颤抖起来了。常常,我们花一晚上的时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可是我们心里不愿输给他,因为我们知道,他第二天只要简单地稍稍提示,或是讲一种方法,我们就会恍然大悟地“哦――”。有时候我们不理解,表露出惊奇,他就会大笑:“友――邦――人――士,莫名惊诧!”
他精力很充沛,讲着课时从来不知道该下课该放学。一道典型的例题,他可以用各种解题方法讲两节课。有时,我跟不上他的思路,但是,能从他那容光焕发的样子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感受到他解题的巨大乐趣,我静静地看着,觉得自己也被那种沉浸在数学王国中的忘我之情深深地感染了。
临近高考,别人都钻到雪片般的讲义堆里,我和景同学跑去看电影,亦舒的《喜宝》。刚一坐定,看见前排来人了,好眼熟的蓝衬衣――呀!老肖!他也看见我们了,大声说:“你们两个,给我退票去!”我们不敢吭声,只管低着头笑,末了,只记得他最后说了句:“哼!棺材里抓痒!”我俩琢磨了半天,猜测大约是说“不知死活”吧,害得我们电影也没看好。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老肖在我们眼里也象父亲一样,严厉而亲切。
留在记忆中的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其中最让我惭愧的是大学的哲学老师,最让我温暖的是高数老师。
高数老师那时三十来岁,头发有点卷,很茂盛,和他始终热情高昂的情绪很相配。一直记得最后一次高数考试后,老师拿着成绩单来宿舍,一进门说欣喜地大声嚷嚷:“桔子考及格了啊,我太高兴了,我一直就担心你啊,这一次好多同学都考得不理想,嘿,想不到你的卷面成绩就及格了!”那时候我们的成绩是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
年轻的哲学老师长得很象现在的明星濮存熙。因为各种原因,我的哲学补考了两次。第一次补考时,旁边的同学把试卷移到我面前,但是做贼心虚的我关键时刻心慌得看不清上面的字迹,到第二次补考时,只剩我一个人了。在大大的阶梯教室,坐着补考各科的学生。哲学老师就坐在我旁边,只出了一道论述题。我正准备等老师走开后瞎诌一段,突然老师小声地说话了,他在给我念答案!由于我的不用心,竟然让我的老师给我念答案!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这样的学生实在是最不合格的学生,让老师如此地为难!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特别对不起哲学老师。
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怀念我生命中的老师们,感谢他们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教育我,引导我,感染我,关怀我,让我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表达实践?写作指导
题目设计和思维分析
1、我的老师
“老师”是这个文题要写的中心人物。“我”限定作者与老师的关系,因此写作本文,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也可选取第三人称的记叙角度。
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是所有民族传统、道德的规范,如果都按这一共性来写老师,恐怕天下的老师都是一个样子了。要写好这一题目,必须重点写出老师的个性。“个性”是独有的,是其他人不具备的东西。你的老师的个性,在外人看来可能“很怪”,但你却能透过外在表层,发现其中美好的东西。你只有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充分地挖掘出来,才能给读者树立一个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形象,而且只有这样的形象才是完整、真实、感人的形象。在语言表达上,用亲切、幽默、直率的语言会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2、老师的眼睛
“眼睛”的记叙的主体,但此文题中的“眼睛”并不是抽象的,不是让你就老师的眼睛写眼睛,而是要把老师的眼睛同老师的职业与心灵结合起来去记叙和描写。写作本文宜选取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
写老师的“眼睛”,可以根据老师所处的不同的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去写。
如:
上课时,老师的眼睛有神奇的“穿透”能力,谁心猿意马,老师便会一眼看出,并及时提醒你注意。谁把小说掩藏在课本内,装成认真看课本的样子,老师便会眯起眼睛盯着你,让你站起来,自己把课本里夹的小说拿出来。在一次联欢晚会上,老师一眼就发现了某个同学坐在一个角落里无精打采、黯然伤神的样子,老师及时找这个同学谈话,了解到这个同学在家里遇到了不愉快的事,经过家访,终于使这个同学卸掉了包袱,打消了顾虑,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总之,老师的眼睛就是老师的心灵,它松松垮垮都在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你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高一时,你已经成为本年级里无可争议的“数学尖子”了。在一次数学竞赛时,监考老师中有你的班主任,你决定交给老师一张满意的答卷。你考得十分顺手,最后一道大题答完时,还有20多分钟下课呢。就在你重新检查考卷时,你的班主任前后三次来到你桌边,并有短暂停留,你满有把握地看看老师,心想:“老师放心吧,满分稳拿啦!”考试结束后,老师把你叫到一边,高度近视镜片后射来的目光是冷峻而严厉的。“难道我的答卷中有什么差错吗?”你正在这样想的时候,只听老师说:“你第三题的答案为啥不加上句尾符号?”……老师的眼睛照亮了你求知的征途,让你同他(她)一样的明察秋毫,一丝不苟。
佳作展台
师生之间
江苏 杨辉
人们常说师生之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如同父子、母女一样,特别是我们住校生,这种感觉尤其明显。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由于刚离开家,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照顾不好自己,三天两头有病。当时我们的班主任阎唤民老师经常给我们做小锅饭。
有一天,我突然患了急性痢疾,阎老师赶忙叫车把我送回家。我不认识路,几骏周折,到家已是深夜一点了,老师又乘车赶回学校,第二天还得上课。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第二天阎老师又买了苹果到家里看望我。我看着老师那斑白的鬓角,满是皱纹的脸,那慈祥有神带有血丝的眼睛,我又一次流下了泪。老师坐在床边给我补课,还不断地安慰我:“不要着急,慢慢养病,落下来的功课我给你补上,保证你其中考试获得好成绩。”老师走了,我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老师多亲啊!
由于阎老师待我们像慈父一般,我们都很尊敬他。他有爱抽烟、喝酒的毛病,经常咳嗽。同学们劝他:“老师,别抽烟了,我家有戒烟糖,如果你需要,我给您拿来。”老师看着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高兴地笑了,并把抽了一半的烟狠狠地摔在地上,说:“从今天起不抽了,坚决听从你们的劝告!”我们都围着老师高兴地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由于某种原因,阎老师调走了。老师临走的那一天,同学们都去送行,我们舍不得老师,都呜呜地哭了。老师说话了:“怎么啦?昨天你们那么高兴,今天怎么都哭了?我老了,教得不好,以后有一个年轻的老师教你们,他比我强。”说着,他拿出几本书来,“这几本书送给你们,也许对你们会有用处。”听到这里,我们哭得更厉害了……
阎老师走了,但是我们还是经常通信。他在信里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同学们则希望老师保重身体。我们师生之间,就像父子、父女之间一样亲密。
感悟赏评
本文从标题上看,是一种依存关系,宜采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作者在本文中运用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就写出了师生间发生的五件事:阎老师给“我”开小灶;阎老师关心“我”的病情并为“我”补课;阎老师听学生劝戒烟;师生分别阎老师赠书;别后师生通信交流。这五件事在“师爱生,生敬师”的情感统领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师生如父子、父女般的亲密关系,赞颂了老师热爱学生的崇高品质,表达了鲜明的主题。
课时作业
1.片断练习
写一段描写老师的文章,赞颂老师的精神品质。
2.整篇作文
请以“老师有一颗火热的心”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经验交流?例文借鉴
经验交流
通过这次写作实践,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写作经验:
1.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写赞颂老师的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写出老师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品质,抒发对老师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做到以以情动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2.精心选择毒刑事例,做到点面结合。一般来说,大多数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仅做好份内事们而且做好份外事,其事迹感人,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取典型事例,否则会偏离中心。如果只对老师做简单介绍,老师的形象就显得单薄。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通过“面”的介绍,可以使读者了解老师的概貌和事情的基本情况,通过“点”的具体、细致的描述可以从各个侧面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样,可以使文章收到“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效果。
3.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穿插议论、抒情。
作文题目
选择老师作为记叙对象,抓住老师的某一突出的个性和精神品质,写一篇文章。
l 审题思路
写赞颂老师的文章,首先要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老师是谁,他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其次,要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老师的品质和特点。再次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只有选取好记叙的角度,才可以有利于感情的充分抒发。
l 范文评析
1、教我采花酿蜜的人
夏夜,月光静静地泻在校园里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上。同学们欢聚在老师的身旁,争着给老师留下珍贵的礼物:有相片,有画册……可我该呈上什么呢?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慢慢地走向季老师。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思绪的溪水向远方淙淙流去……
开学后第一个清凉的早晨,我正翻着油墨芳香的语文课本,门口进来一个人――年近六旬,中等个子,穿一身半新的灰色中山装。他步履稳健地走上了讲台,戴着老花镜,那眼镜似乎爬在鼻梁上显得很吃力。
第一堂语文课开始了,他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颇大的“季”字,说:“我姓季。”接着就讲课,季老师声音洪亮,朗读富有感情,课讲得很细,讲完课就提问。他上课没半句废话,也不开玩笑,有一股“夫子”味。碰上这样的老师,我真有点怕。
倒霉的事来了。第二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业薄上面的“自由体”说,“这样潦草的字,是给谁看的呀?”说完叫我重做。我边做边想:这老“夫子”真厉害。等我做完了,他说:“你的语文基础不够好,一开学就要抓紧。像蜜蜂一样辛勤地采花粉,才能酿得出甘醇的蜜来呀。有问题多来问问,啥时候都行。
一次,我从书上读到一句话,有“他们俩个”的说法。我想起电影片名《她俩和他俩》,就去问季老师,季老师正在吃午饭,见了我,已搁下碗,兴致勃勃地讲起来:“‘俩’字,就是两个,后面不用‘个’字或其他量词,所以‘他俩’是对的,‘他们俩个’是错的。还有‘仨’字,也同样。”季老师说我看书细致,善于思考,鼓励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把这些知识一点点积累起来。”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对语文发生了兴趣。
在《童年趣事》的作文中,我写了孩提是要当解放军,缠着妈买军装,盯着爸做手枪,生了病都瞒着大人,怕人家说我生病不能当解放军……季老师说为写得生动,有感情,但又说我错别字太多,要我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他又特地送我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在封面上题了“采花酿蜜集”五个大字,要我博览群书,积累生活,勤摘录,常练笔,还建议我开设“病字医院”呢!。
在学习语文经验交流会上,季老师举着我的《采花酿蜜集》,对大家说:“人日积月累辛勤采撷,终于酿出了知识的琼浆。大家都应这样,争做知识的富户啊!”老师有点激动,低低地爬在鼻梁上的眼镜突然滑了下来,正好落在那集子上。大家笑了,季老师也笑了。
就这样,我的写作有了进步,好几篇作文登上了班级《学作园地》。从此,我爱上了语文,更深深地爱上了季老师。
高中升学考前那个星期天的夜晚,季老师旧病复发,累倒了。半夜,老师们把他送进了公社卫生院。第二天,同学们都悄悄去卫生院看望。我去的时候,季老师正在挂滴流。可是,下午季老师又出现在讲台上,他脸色憔悴,声音沙哑……
我手捧《采花酿蜜集》走近季老师,思绪的溪水从远方流了回来。“季老师”,我把本子捧给老师,深情地叫了声。季老师接过本子,仔细翻阅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像是闻到了郁郁芳香的蜜汁似的。“进步不小呀!”季老师说着,又在本子扉页上题了――
飞鄙,小蜜蜂,采更多的花粉,酿更甜的蜜。
我是只遨游知识花海的小蜜蜂,季老师不正是勤勤恳恳“教我采花酿蜜的人”吗?
[点评]
本文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来赞颂老师,但对老师的赞颂没有堆砌概念化的词汇,而“让事实说话”。季老师教书不苟言笑,颇有些“夫子味”;季老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积极引导;季老师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循循善诱,育人有方。这些都是通过人物的个性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我”对季老师由“怕”到“深深地爱”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写得自然、真实、可信,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2 田老师琐事
田老师是我们初二时的生物老师。她50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了,厚厚的眼镜片下,总是闪烁着敏锐而又慈爱的目光。虽然她只教了我们短短的一年,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上要解剖蟾蜍。大家走进解剖室,只见一尘不染的解剖台上摆放着一只只已被破坏了神经系统的蟾蜍。同学们顿时兴奋起来,胆大的抓起来就玩,胆小的也小心翼翼地碰了碰,我也好奇地摸了几下。上课玲响了,田老师走了进来,看了看解剖台上一只只蹬脚咧嘴的蟾蜍,皱了皱眉。她严厉地问:“谁动过蟾蜍?”闹哄哄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接着是一阵沉默。田老师的脸色缓和下来,说:“没有动过就好。这些蟾蜍还没有消毒,如果与人的皮肤接触了,对皮肤有很大损伤。”教室里寂静得能听见呼吸声,有几个女生脸上充满了惊慌,打量着周围的同学。我的心嘭嘭地跳着,两只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手。这些都逃不过田老师那锐利的目光,她故意停顿一下,突然大声说:“快去洗手!”又是一阵沉默。随着一个女生惊慌失措地奔向水池,整个班就像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跑到水池边,忙不迭地打肥皂、洗手,有的还洗了好几遍,我也如梦方醒,跑去洗手。几分钟过去了,风波渐渐平息,大家都回到了座位上。田老师却笑了:“一共32人,就有32个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同学们刹那间全明白了,哄堂大笑起来。在大家的笑声中,田老师说:“遵守纪律看来是小事,但假如我说的是真的,你们中的32人净化为不遵守纪律付出沉重的代价。你们以后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严格的纪律净化陪伴你们一生,一个不遵守纪律的人,是不会受人尊敬的。”几句平常的话,猛烈敲击着我的心,我笑不出来,我望着田老师~种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解剖课后,我因为成绩不错,被选入参加区里比赛的参赛队,每天下午两节课都要去活动。田老师每次都早早地帮我们把用具摆好。活动后,又执意让我们先走,自己一个人留下来收拾东西。有一次,实验用的鲫鱼没有了,她顶着四五级的大风,亲自骑车去农贸市场购买。回来后不顾我们的劝阻,连口气也不歇,就帮我们洗鱼,准备解剖用具。看着她那忙得团团转的身影,我们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发誓一定要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的期望。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第二名,看着田老师开心的微笑,我们几个星期来的疲劳都无影无踪了。
进入初二下半学期,我们增添了一门新的课程――三防(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仍由田老师执教。盼着、盼着,一节室外演习课终于到来了。那天田老师穿了一身蓝白相间的运动服,显得格外精神。我们来到操场(模拟战场),开始了第一项――防御核武器演习。田老师大声说:“西方发现闪光!”按照规定,应当立即背向西方趴下,用胳搏护住头部。我们却有人嘻嘻哈哈;有人面面相觑,不知那边是西;也有人迟疑地站着不动,怕弄脏了衣服。正在这时,只听“嗵”的一声,只见田老师已趴在了地上,头紧紧埋在两臂之上,身体周围尘土飞扬。看到这种情景,大家似乎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力量的驱使,没有命令,大家却几乎同时趴在了地上。许久,随着田老师“起立”的口令,大家才起来,老师望着我们,我们望着老师,摸着自己的黑脸,一起笑了。
一晃两年过去了,我已上了高一,田老师早已不教我们了,但每当想起她这些琐事,我总是不由得发出会心的微笑。我庆幸,我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她是否陪伴在我身旁,我都会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在生活的海洋中,鼓足勇气,扬帆前进。
[点评]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小作者选取了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写了田老师的三件事:在解剖蟾蜍的课堂上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不辞辛苦的组织、指导学生参加解剖竞赛;“三防”演习身先士卒,做学生的表率。这三件事都有典型性。老师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几乎是天天都要进行的,而田老师却不一味地说教,她先查有谁动过蟾蜍(没人承认),再说蟾蜍对人皮肤有损伤(动过的人开始惊慌),然后催促动过的人去洗手(不查自明)这时田老师“却笑了”,大家也“哄堂大笑”,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师生相通了。田老师所说的应该遵守纪律的话敲击着每个人的心,田老师的教育收到了最佳效果。
文章写三件事,中心是一个――田老师忠于教育事业,全身心投入;热爱学生,循循善诱。她无愧是学生爱戴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