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三、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报载:一位大学生在西部某山区考察时,得知他所到的小山寨因条件艰苦,先后来这里的十位老师都走了。他给这里的孩子上了半个月的课后,接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当他打点行装正要下山时,身后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回头一看,孩子们齐刷刷地跪在山坡上。从孩子的特殊举动中,他读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于是他放下背包,藏起了录取通知书,一干就是30年,为山区培养了无数人才。有人说,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也有人说,如果他进一步深造,可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才是更大程度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请你以以“人生价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新课标 第 一 网
9 谈生命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文章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渡和一般的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要加强诵读,在多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领悟文中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其次,要注意品味文章中的精美语言,记诵名言警句。
(三)审美鉴赏
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
这一篇短小的散文,是一篇文质兼备的美文。文章表现了丰富多彩而有复杂多变的感情,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重的启发、教益。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时,一开始写它“愤激” “怒吼”“奔腾”,字里行间充满激情;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自己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小树则有所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虽然复杂多变,但总的来说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了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
(四)重点难点突破
1、阅读全文,想一想,你认为本文应该划分为几个层次?怎样划?
[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就本文的层次划分有多种意见,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第一层:(第一句话)这是文章的领起句。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应该独立成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颗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最后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析]本题旨在通过对课文的感觉感知,达到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深化对文章思想的认识。应该注意的是,这里要求陈述的是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而不是学生畅谈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所以,应尽量贴近课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它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期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3、本文以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分别说说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阐述了怎样的人生过程?
[析]本题重点在于揣摩文章重要段落的意蕴,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本文以“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为喻,都是为形象地阐述人生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其中“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着重突出曲折和大起大落的特点;“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则侧重表现这个过程的平静和温柔的特点。
4、文章中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你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简要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析]此题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人生信念,从而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参考答案]略。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清吟 yín 枭鸟 xiāo
B、荫庇 yìn 芳馨 xīn
C、怡悦 yí 杜鹃啼血 tí
D、惊骇 hái 休憩 qì
2、对“不是每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 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3、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 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 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4、冰心将生命比喻成“一江春水”、“一棵小树”,请你再写出两个比喻句,表现你对生命的理解。
(1) (2)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www .x kb 1.com
谈 生 命
冰 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 , 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②,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
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2、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联系
作者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 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2)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C. 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D. 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开放探究
阅读冰心的《绿的歌》,完成文后问题。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关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科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静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祖国、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1、为什么作者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用原文回答: (有超过14个字)
2、作者是在什么季节去西山寻找枫林的红叶的?( )
A 初秋 B 仲秋 C 深秋 D 初冬
3、文中写“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这里“临去秋波”比喻
(不超过8个字),抒发了作者 (不超过12个字)的思想感情。
4、文中写“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摘录原文回答这里“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
5、“‘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静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作者见到“绿”从“惊喜”到“恬静”进而“陶醉”其中的原因。 (不超过30个字)
6、、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离开海为,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里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B、作者先写大海的蓝色,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目的都是为了衬托后面的绿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红”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冰心在文中与龚自珍在诗中所指代的对旬是一致的。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分别赋于蓝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品格。
E、 文章最后以祈使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青年们的热切期望。
三、资料下载
1、冰心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冰心妙语录: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指点我吧,我的朋友!我是横海的燕子,要寻觅隔水的窝巢。
■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的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10 那 树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篇散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二)学法引导
本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需要反复阅读和认真揣摩、品味。既要把它当做语文材料来看待,学习它的遣词造句、精妙构思,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看待,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由于本文思想深刻,感情含蓄,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而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因此要注意把握情感分寸。
(三)审美鉴赏
含蓄隽永的语言美。
本文作者对树怀有深深的敬意、赞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含蓄地揭示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地思想。而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使场面更是充满悲壮的气氛,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地体现。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从作者描写工人伐树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设计此题,意在训练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能力,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含蓄地表达作者愤恨、悲哀之情。
2、怎样理解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
[析]设计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加深认识,体会作者选材、谋篇的匠心。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那树”饱含着崇敬之情。在写到“那树”惨遭砍伐的悲剧场面时,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是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是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3、对文中那树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
[析]本题要求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文的主旨。并大胆地表达个人的看法。
[参考答案]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最重要的,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一种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交通专家却认为它有害无益。个人看法(略)
4、 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析]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迁移,学会分析和思考。
[参考答案]略
三、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报载:一位大学生在西部某山区考察时,得知他所到的小山寨因条件艰苦,先后来这里的十位老师都走了。他给这里的孩子上了半个月的课后,接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当他打点行装正要下山时,身后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回头一看,孩子们齐刷刷地跪在山坡上。从孩子的特殊举动中,他读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于是他放下背包,藏起了录取通知书,一干就是30年,为山区培养了无数人才。有人说,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也有人说,如果他进一步深造,可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样才是更大程度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请你以以“人生价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新课标 第 一 网
9 谈生命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文章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成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渡和一般的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要加强诵读,在多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领悟文中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其次,要注意品味文章中的精美语言,记诵名言警句。
(三)审美鉴赏
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
这一篇短小的散文,是一篇文质兼备的美文。文章表现了丰富多彩而有复杂多变的感情,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多重的启发、教益。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时,一开始写它“愤激” “怒吼”“奔腾”,字里行间充满激情;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自己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小树则有所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充满希望,继而“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虽然复杂多变,但总的来说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了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人生。
(四)重点难点突破
1、阅读全文,想一想,你认为本文应该划分为几个层次?怎样划?
[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就本文的层次划分有多种意见,应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第一层:(第一句话)这是文章的领起句。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应该独立成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颗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最后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说说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析]本题旨在通过对课文的感觉感知,达到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深化对文章思想的认识。应该注意的是,这里要求陈述的是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而不是学生畅谈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所以,应尽量贴近课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它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期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3、本文以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分别说说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阐述了怎样的人生过程?
[析]本题重点在于揣摩文章重要段落的意蕴,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本文以“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和“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为喻,都是为形象地阐述人生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其中“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着重突出曲折和大起大落的特点;“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则侧重表现这个过程的平静和温柔的特点。
4、文章中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你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简要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析]此题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人生信念,从而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参考答案]略。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清吟 yín 枭鸟 xiāo
B、荫庇 yìn 芳馨 xīn
C、怡悦 yí 杜鹃啼血 tí
D、惊骇 hái 休憩 qì
2、对“不是每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B、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
C、 成了死湖和空壳,也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不必遗憾。
D、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3、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 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 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4、冰心将生命比喻成“一江春水”、“一棵小树”,请你再写出两个比喻句,表现你对生命的理解。
(1) (2)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www .x kb 1.com
谈 生 命
冰 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 , 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歌唱,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②,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
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2、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联系
作者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 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2)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C. 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D. 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开放探究
阅读冰心的《绿的歌》,完成文后问题。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关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科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静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祖国、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1、为什么作者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用原文回答: (有超过14个字)
2、作者是在什么季节去西山寻找枫林的红叶的?( )
A 初秋 B 仲秋 C 深秋 D 初冬
3、文中写“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这里“临去秋波”比喻
(不超过8个字),抒发了作者 (不超过12个字)的思想感情。
4、文中写“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摘录原文回答这里“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
5、“‘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静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作者见到“绿”从“惊喜”到“恬静”进而“陶醉”其中的原因。 (不超过30个字)
6、、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离开海为,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里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B、作者先写大海的蓝色,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目的都是为了衬托后面的绿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红”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冰心在文中与龚自珍在诗中所指代的对旬是一致的。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分别赋于蓝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品格。
E、 文章最后以祈使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青年们的热切期望。
三、资料下载
1、冰心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冰心妙语录: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指点我吧,我的朋友!我是横海的燕子,要寻觅隔水的窝巢。
■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的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烦闷―――忧愁,都在此中融化消灭。
10 那 树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篇散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描写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和现时的大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二)学法引导
本文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需要反复阅读和认真揣摩、品味。既要把它当做语文材料来看待,学习它的遣词造句、精妙构思,又要把它当作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科书来看待,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由于本文思想深刻,感情含蓄,所以朗读时感情不宜过于强烈、奔放,而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因此要注意把握情感分寸。
(三)审美鉴赏
含蓄隽永的语言美。
本文作者对树怀有深深的敬意、赞颂,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给大树带来令人痛心的命运怀有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但文章没有采取直白的议论和直接抒情的笔法,而是代以客观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既真挚感人,又意味深长。比如,写电锯锯树时:“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却描写得令人惨不忍睹。把锯树说成“屠杀”,把锯树人说成“刽子手”,把清理废墟说成“葬礼”,从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爱憎褒贬,含蓄地揭示了锯倒一棵亲近人类、善待人类的大树,有违仁义之心地思想。而借清道妇之口讲述蚂蚁国大搬家,使场面更是充满悲壮的气氛,其实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正是作者的恻隐之心地体现。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从作者描写工人伐树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设计此题,意在训练对关键语句的揣摩能力,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含蓄地表达作者愤恨、悲哀之情。
2、怎样理解文中所写的蚂蚁国的故事?
[析]设计此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加深认识,体会作者选材、谋篇的匠心。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那树”饱含着崇敬之情。在写到“那树”惨遭砍伐的悲剧场面时,引用当地人的传说,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推想其用意似在于:一是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二是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怀着敬意来写这件事,字里行间带着深情,如“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让人看到老树的悲哀和富有同情心;“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把蚂蚁国民认作一个民族,就像人类一样的民族,显然是怀着敬意的。
3、对文中那树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展开讨论。
[析]本题要求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课文的主旨。并大胆地表达个人的看法。
[参考答案]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最重要的,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一种爱心,一种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认定大树的价值和品格,交通专家却认为它有害无益。个人看法(略)
4、 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析]此题旨在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迁移,学会分析和思考。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