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通用16篇)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通用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通用16篇)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借助连环画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2、借助连环画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多种方式识字,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展示园地八我的发现插图,引导学生发现每组词语偏旁相同的共同特点。借助泡泡的提示,发现偏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建立字形与字义的联系。

  反犬旁:与兽类有关

  鸟字边:与鸟类和禽类有关

  虫字旁:与昆虫有关

  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咕咚(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主阅读课文,遇到有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不出的生字圈出来,看图猜读或者尝试其他方法猜读。

  2、同桌认读圈出的生字,交流认读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认读生字方法:

  (1)借助图画猜读,如:鹿、象

  (2)联系上下文猜读:熟掉

  (3)借助形声字猜读:吓、拦、领

  (4)熟字比较:逃――逃、跳熟――热命――伞

  (5)组词认读:野牛、田野、逃命

  4.找一下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按顺序板书)

  三、图文对照,了解故事内容

  1、看图学习1―2自然段

  (1)观察图一,发生了什么事情?“咕咚”是什么?学生朗读1、2自然段,从文中找答案说一说。

  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2)从哪里看出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教师指导朗读“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要读出害怕的感受。思考:兔子为什么逃跑?

  2、看图学习3―4自然段

  (1)兔子的叫声被猴子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跟着跑,一边跑一边大叫)

  (2)兔子和猴子的叫声被小动物们听见了,它们都害怕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课件展示: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指导朗读,可借助动作表演进入角色,读出小动物害怕的语气。)

  (3)看图演故事,体验动物们害怕心理。

  学生模仿第3或第4自然段看图说话。如:

  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羊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鹿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象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图学习第5自然段

  大伙正乱作一团,野牛来了,它是怎么做的?(拦住大伙)。它问了什么?(“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吗?)

  教师扮演野牛,学生扮演小动物,询问被“咕咚”吓坏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命,引导学生体会野牛会思考,不盲从。

  4、看图学习第6―7自然段

  (1)他们来到湖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最后大伙为什么都笑了?

  小结:学习了这个故事,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看图复述故事

  1.借助课本插图,按照顺序,你能复述一下《咕咚》这个故事吗?教师课件按顺序出示课本的四幅插图。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学生展示。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抓重点词句,品析感悟课文中动物们的不同表现,能大致体会“遇到任何事情,要动脑筋想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要盲目地跟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教学难点: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师:小朋友们,如果将一块小石子投进装满水的水桶里,会发出什么声音?(咚、咕咚)正是这声音,曾经吓坏了森林中中的一群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板书课题《咕咚》,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第一次读课文,能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做到通顺。

  第二次读课文,想想:课文中的“咕咚”是指什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动物,请用“―”划出来。

  2、交流反馈

  a、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三、品读课文(图文结合)

  (一)、出示第一幅图,说说图意。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课文哪两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拿起笔,划出小兔当时心里很害怕的词句。

  2、反馈交流。理解“拔腿就跑”。

  你有过拔腿就跑的经历吗?(师讲述自己的经历,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小兔为什么拔腿就跑呢?可见这“咕咚”声实在是大的吓人,所以它一边跑,一边叫。它是怎么叫的,谁来试试?指导朗读。

  2、在小兔的眼里,这“咕咚”是什么?

  3、小猴听到小兔的叫声,认为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而且还追它们来了)谁能学着小猴的样子,也来叫一叫(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

  (二)、出示第二幅图

  师:小猴子那可怕的声音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看图,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伙的眼里这“咕咚”又是什么?(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好像是要来吃他们啦!)指导朗读:“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赛读

  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

  (三)、出示图三

  师:就这样一声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竟成了一种很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里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重量级的人物也怎么样了?正当整个森林乱轰轰一片时,谁出来稳定大家的情绪呀?(野牛)

  出示图二和图三,比较这两幅图,小动物们的表情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

  引读:是啊,野牛不慌不忙地拦住大象,问:“―――”大象说:“――――”

  野牛非常冷静地问大伙儿:“―――”

  大伙回答说:“―――――――――”

  野牛非常沉着地问小猴儿:“咕咚在哪里,你们看见了吗?”小猴说:“――――”

  最后,野牛非常理智地问兔子:“―”

  兔子说:“―――――――――――”

  (四)、出示图四

  师:于是在兔子的带领下,大家来到了湖边,这时,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会说什么呢?

  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实在是太可笑了!

  四、拓展延伸

  1、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板:沉着冷静、肯动脑筋

  2、那我们以后遇到事情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沉着冷静

  大伙儿一个跟着一个肯动脑筋

  野牛拦、问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因此,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设计一份有效的教学案例。《咕咚》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但这是一篇课外读物,如何用一个课时,让学生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懂得故事的寓意,我琢磨了很久,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阅读话题的设计又不能过深过放,一节一节下来,感觉又比较锁碎,最后,我通过图文结合,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能借助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会认“咕、咚”等13个生字,会写“吓、怕”等7个生字。

  2、能根据学过的方法猜测生字的读音,进而把课文读熟、读懂。

  3、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背景图片,猜一猜:小动物们为什么要奔跑?

  2、引入新课,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在课文中标出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6、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全文共有个自然段,讲了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也跟着跑,只有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弄清了事情真相的故事。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2、指导观察生字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重点指导“家、象、都”的笔顺和书写。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4、展示书法作品,进行讲评。

  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这种由课堂走向生活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跟从的道理。

  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图。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4

  小学语文s版第二册24课《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提出质疑,并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成熟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篇课文情节通俗易懂,但是篇幅较长,共有12个自然段,并且有较多的对白。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结合我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并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学习“?” 、“?”两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分角色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咕咚”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分组表演,实现师生多边互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凡事要讲根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

  根据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我采取激趣促读、创设情境的教法,做到教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引导学生采取自学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力求建设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让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一.识字、写字。

  二.理解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课文。

  教学难点为:

  了解课文主旨,体会“听到任何事情,都要动脑筋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层次,通过合作学习,将课文中的大量对白组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再以句带段,以读带讲,深入分析课文,理解文章中心。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生字、书写生字。运用多种形式,将枯燥的生字教学渗透于有趣的游戏、情境之中,通过摘木瓜、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生字。

  以下我着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做进一步说明。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正因为如此,我运用激趣导入,进行猜谜语、听声音比赛。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渠道运作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且我还特别设计了个别声音用耳朵比较难以辨别,学生只好用眼睛揭开谜底,从而初步接触课文“眼见为实”的主旨。最后出示“咕咚”的声音,让学生猜猜这样的声音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模拟发“咕咚”声,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告诉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个有点奇怪的声音,它可在森林中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呢。

  二.初读感知,理顺层次。

  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渎,让学生解决三个问题。

  1.文章有多少个自然段落?

  2.课文中出现了哪几种动物?

  3.根据插图,复述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这个环节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复述故事,出示课文中的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完整地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并且集体评议。发挥师生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认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且为下一步的合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抠对白,制作小剧本

  善于读书的人,会把书越读越薄。意思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要自己会归纳和总结。善于学习的人,同样会把课文越学越精简。这篇长课文,情节却很简单,对白比较多,我便引导学生自己用笔划出所有的对白,组成一个小剧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和示范作用,因此,我通过插图和创设情境,让学生把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经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表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表演,小组和小组之间的表演等多次反复的朗读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来体会短小的剧本所表达的故事精髓。

  四.分组合作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而传统的教学弊端在于:教师用烦琐的教学分析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事实上,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当学生有迫切的学习兴趣,并且这篇文章又简单易懂,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式。使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局面,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有了小剧本作为主线,我就做到由“扶”到“放”,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者几句对白,找到课文出处,学习探讨整个段落中小动物的心理活动、动作反应、表达情绪的关键词、朗读的语气等等。

  通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全班交流了学习成果。如小兔的第一句对白,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孩子们紧扣“撒腿就跑”的这个动词,抓住小兔胆小的心态。充分发挥想象,“咕咚”究竟是个如何可怕的东西。学生还能结合生活实际,形象地模拟“撒腿就跑”这个动作。其他动物的盲目跟随、慌乱紧张,狮子的好奇大胆、要一探究竟的场景都在合作学习中一一再现。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情感体验之后,带感情朗读便水到渠成。此时再次让学生整体朗读全文,进行总结,完成“总―分―总”的课文学习结构。

  五.动脑动口,升华主旨。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并结合社会活动,用语言或图文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所以在《咕咚》这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一组问题,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并给孩子留下情感发挥的余地。

  1.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种动物,为什么?

  2.你想和他们说些什么?

  3.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领悟到“凡事要动脑筋,要眼见为实,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道理,使课堂有效地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六.作业练习,课内外结合。

  我设计了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评一评等自主选择练习,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综合性。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5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组织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指导读好这些词语或短语:咕咚、木瓜、逃命、野牛、大象、拦住、拔腿就跑、可怕极了。

  二、整体读文,理解内容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课件出示木瓜图,认识木瓜。

  2.读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想一想: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为什么跑?

  (2)引导想象:在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的眼中,咕咚是什么样的东西?

  (3)小结:是呀,在他们的心中咕咚一定是很可怕,所以它们才会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4.教师:其实,这些动物见过咕咚吗?

  5.讨论:为什么兔子、狐狸、猴子、小鹿都吓得跑起来?

  6.全班齐读5~7自然段。

  (1)指名反馈:野牛为什么没跟着跑?

  (2)教师:对,野牛想弄清这咕咚到底是什么,结果真相大白了,那么这咕咚是什么呀?

  (3)理解“拦住”。

  7.分角色读课文。

  8.谈收获: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教师小结。你看,兔子没弄清什么是咕咚就乱跑,猴子、小鹿自己没看见,只是听见别人喊也跟着跑起来,结果呢?唉,虚惊一场。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故事。

  3.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四、板书设计

  20.咕咚

  木瓜

  害怕、逃跑笑了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明白,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盲目从事。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2、识字,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并把课文演一演。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

  2、学生观看表演后,屏幕出示课题,并配上“咕咚”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通过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的形式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3、屏幕以各种小动物带出生字词,让学生自由拼读、开火车、手拉手等多种形式读。

  4、让学生用自已的方法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5、互相合作、讲讲故事

  (1)、小组(同桌)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一部分;还可以讲自已最喜欢或自已认为最有趣的一部分。

  (2)、指名(小组推荐)上台讲故事;同样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补充。

  (3)、组织评议。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6、写生

  (1)、让学生说说自已最想写哪一个字,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2)、学生自已练习书写。

  四、勇闯“接龙阵”。

  师:咦!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或挂历图――“接龙阵”)

  a)听课文例子的录音,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接龙”。

  b)全班分四至六个组先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词语接龙。

  c)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多又好,评为优胜组。

  六、检查书写情况

  七、想想、连连、读读

  d)出示生字“大、花、水、河、叶、树、黄”。

  师:有些生字娃娃正在小树林里玩,咱们去瞧瞧。

  e)能过“大”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大大”的形式认读,全班读。

  f)出示连一连,组成词语的.例题。

  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后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讲授法和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学生快乐中学。

  2、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使同学们特别兴奋,在快活的气氛中学习,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3、让学生自主识字,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互相合作,交流意见。让学生用自已的方法识字。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

  3、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听到任何事都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生字,书写生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

  1、设疑: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吗?

  2、教师导言:东西掉进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响声,可就是这个响声却把兔子、狐狸、猴子、小鹿吓得撒腿就跑,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咕咚》。师板书课题并教读:咕咚

  3、认读生字“咕、咚”,师相机讲解:这两个字可以组成“咕咚”一词,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引导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想办法解决。

  (2)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组织同桌互读,互相帮助。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评价。

  4、组织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5、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齐读课文,启发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

  3、组织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4、组织全班展示。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真对待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并正确书写“羊”部,积累“玩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3.理解课文,知道凡事得讲根据,眼见为实,不能道听途说,盲目地下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真对待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感悟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木瓜挂图、各种动物的头饰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

  五、课型:讲读课

  六、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2、设疑: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吗?

  3、教师导言:东西掉进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响声,可就是这种响声却把兔子、狐狸、猴子、小鹿吓得撒腿就跑,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通课文。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

  3、反馈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读一读,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出示木瓜图,认识木瓜。

  2、读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想一想: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为什么跑?

  (2)引导想象:在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的眼中,咕咚是什么样的东西? 

  (3)小结:是呀,在他们的心中这咕咚一定是委可怕,所以它们才会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啦!咕咚来啦!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4、教师:其实,这些动物见过咕咚吗?

  5、讨论:为什么兔子、狐狸、猴子、小鹿、松鼠都吓得大跑起来?

  6、全班齐读5――12自然段。

  (1)指名反馈:狮子为什么没跟着跑?

  (2)教师:对,狮子想弄清这咕咚到底是什么?结果真相大白了,这咕咚是什么呀?

  (3)教师小结:你看,兔子没弄清什么是咕咚就乱跑,猴子、小鹿、松鼠自己没看见,只是听见别人喊也跟着跑起来,结果呢?唉,虚惊一场。

  四、总结全文,启发、教育学生

  1、读课文。

  2、讨论:如果你遇到了这几只小动物,你想对它们说什么呢?

  3、谈收获: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4、教师小结:教育学生凡事要眼见为实,在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再下结论,不要盲目地跟从别人,道听途说。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

  1、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把故事演一演。

  二、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2、游戏:摘苹果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学生认读并组词。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说话练习:选择文中或“词语花篮”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三、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2、学生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4  咕咚

  听  看

  吓得边跑边喊木瓜掉进水里。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10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确定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模仿大自然和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在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并且教师的示范性还不够到位。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整合全班进行分角色朗读。而且作为低年级学生,教师的朗读示范性作用也不可忽略,但在课堂上引导有余、示范不足。没有什么比教师亲身示范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体验。

  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朗读。这让学生失去了一个随文思考的机会。而在朗读之后再提出疑问,既花时间又会影响课堂效果。 在课堂上,我缺乏“静待花开”的耐心。这点体现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课堂永远是一个充满意外,而又总是留有遗憾的地方。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每次的认真总结分析都可以帮助我在教学上更进一步。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1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部件组合法、字理识字法、字族识字法、谜语等,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自主识字。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

  (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4.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

  (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命mìn、象xiàn、领lǐn。

  (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7.小结:顺利过关的小组很棒,大家看,这棵果树硕果累累,所有的生字果子变成了一架飞机,我们坐着飞机来到第二关――“课文堡垒”!(课件出示:生字果子汇聚成一架飞机飞到第二关。)

  设计意图:运用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同时,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件出示第二关闯关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重复;知道“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2.明确要求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再次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认真倾听,互相评价。

  4.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读给同学们听。

  (2)请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5.小结:各个组的同学们真的很棒。看,我们的“课文堡垒”被攻破了。(课件出示)我们跟随小兔子一起去下一关吧!

  设计意图:在生字闯关成功的基础上,回归到读文。既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读文的兴趣。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第三关:书写大赢家。要求: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记住这些字并把它们写好。

  2.课件出示:

  (1)跟。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记忆。

  ②指导学生观察“跟”的特点,它的笔画较多,需要注意右边是“艮”。

  ③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书空、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④组词,说话。

  (2)谜语: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

  ①出示谜底:象

  ②教师引言:“象”是个象形字,本课还有一个象形字“羊”,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象”字和“羊”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指出注意的地方:“象”中“口”里的撇是一笔写下来的,“羊”三个横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④组词:盲人摸象、气象万千、亡羊补牢、羊肠小道。

  3.师生评价,优秀作品展示,顺利过关。

  设计意图:低年级写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在对生字充分认读、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字、写字,从而达到学生写出规范、整洁的汉字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一起闯过“神奇果树林”“课文堡垒”和“书写大赢家”三个关卡,既认识了12个生字,又能把生字写得漂亮、端正,大家真棒!那课文中,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故事的结果怎样呢?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和小兔子一起探索“咕咚”的秘密。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引领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又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节课的教学进行良好的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教师激励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同时随机指导学生抓住个别词语说一句话。

  2.导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什么是“咕咚”吗?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秘之旅。(课件出示:咕咚。)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的整体内容,既是对整篇课文学习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

  3.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4.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5.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

  2.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3.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4.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

  5.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6.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也可课件出示几种鹿的图片。)

  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8.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课件出示话语。)(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课件出示“逃”,引导学生说出以“兆”为字族的字,如:桃、挑、跳等,并一起总结儿歌加以区分。“兆”字加“提手”,挑三拣四挑不够;“兆”字加“足字”,跳来跳去真快活;“走之”伴“兆”字,赶快逃走藏起来;“木”和“兆”字做朋友,鲜桃结在树枝头。

  10.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1.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

  2.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3.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4.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5.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

  6.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3.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4.引导学生说出“熟”的反义词是“生”。

  5.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步步上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

  2.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并模仿表演。

  3.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四、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1.出示“花瓶开花”游戏:“吓、怕、都、家”。

  2.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呢?(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等方法。)

  3.观察字形,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4.师范写,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写字姿势。

  5.展示学生的字,生生互评。

  6.用生字组词,说话。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参与到其中适当点拨、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生字,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师生互动更为融洽,效果显著。

  五、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真相,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效地结合。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跟”7个汉字。学习“羊字头。”“足字旁”2个新部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4幅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激发期待

  1.教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教师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从而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以读为本 顺学而导

  (一)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二)学习3―7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他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狮子跟他们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7自然段,划出描写狮子的句子。

  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比较表现 明白道理

  1.小组讨论,狮子的表现跟其他动物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2.你觉得狮子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识字教学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朗读全文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看”“玩”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羊”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板书设计

  (动脑筋想、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13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部件组合法、字理识字法、字族识字法、谜语等,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自主识字。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导入: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

  (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

  (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命mìn、象xiàn、领lǐn。

  (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小结:顺利过关的小组很棒,大家看,这棵果树硕果累累,所有的生字果子变成了一架飞机,我们坐着飞机来到第二关--"课文堡垒"!(课件出示:生字果子汇聚成一架飞机飞到第二关。)

  设计意图:运用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同时,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课件出示第二关闯关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重复;知道"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

  明确要求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再次指导学生小组内互相读课文,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认真倾听,互相评价。

  小组内评选出读得最棒的同学一起去闯关。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读给同学们听。

  (2)请回答问题:"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几种小动物,分别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小结:各个组的同学们真的很棒。看,我们的"课文堡垒"被攻破了。(课件出示)我们跟随小兔子一起去下一关吧!

  设计意图:在生字闯关成功的基础上,回归到读文。既让孩子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读文的兴趣。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四、方法识记,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第三关:书写大赢家。要求: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记住这些字并把它们写好。

  课件出示:

  (1)跟。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记住这个字,利用字族识字的方法记忆。

  ②指导学生观察"跟"的特点,它的笔画较多,需要注意右边是"艮"。

  ③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书空、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④组词,说话。

  (2)谜语:撇刀头下一扁口,一撇穿口往外走,弯钩里面两小撇,一撇一捺在外头。

  ①出示谜底:象

  ②教师引言:"象"是个象形字,本课还有一个象形字"羊",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象"字和"羊"字的演变过程。(课件出示字的演变过程)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指出注意的地方:"象"中"口"里的撇是一笔写下来的,"羊"三个横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④组词:盲人摸象、气象万千、亡羊补牢、羊肠小道。

  师生评价,优秀作品展示,顺利过关。

  设计意图:低年级写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在对生字充分认读、课文内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字、写字,从而达到学生写出规范、整洁的汉字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一起闯过"神奇果树林课文堡垒"和"书写大赢家"三个关卡,既认识了12个生字,又能把生字写得漂亮、端正,大家真棒!那课文中,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故事的结果怎样呢?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下节课,我们继续和小兔子一起探索"咕咚"的秘密。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引领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又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节课的`教学进行良好的铺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教师激励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同时随机指导学生抓住个别词语说一句话。

  导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什么是"咕咚"吗?小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他动物为什么也要跑呢,野牛又是怎么做的呢?这篇课文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秘之旅。(课件出示:咕咚。)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的整体内容,既是对整篇课文学习的整体把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感知,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图文结合学习,本课共有四幅图,要求学生指出每幅图和哪些自然段相对应。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出示图1),引导学生说出这幅图上的内容。(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吓了一跳、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叫,体会小兔子害怕的心理。学生可以结合图片理解重点词语,也可以通过表演动作来理解。

  指导学生观察"吓、掉"两个字,加深记忆。

  教师提问:小兔子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指导朗读:"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出示图2)引导学生接着观察图上的内容。(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狐狸、山羊、小鹿也跟着跑起来了。)

  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小猴子盲目害怕的心理。

  指导朗读:"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啦"和"快跑哇"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过渡:小猴子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课件。)

  指名汇报:这一自然段中"大伙"都有谁,他们是如何做的。(有狐狸、山羊、小鹿。他们也跟着跑起来,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课件出示"鹿"的字理演变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都知道哪些鹿。(梅花鹿、驯鹿等,也可课件出示几种鹿的图片。)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

  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课件出示话语。)(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的动物以为"咕咚"吃他们来了。他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课件出示"逃",引导学生说出以"兆"为字族的字,如:桃、挑、跳等,并一起总结儿歌加以区分。"兆"字加"提手",挑三拣四挑不够;"兆"字加"足字",跳来跳去真快活;"走之"伴"兆"字,赶快逃走藏起来;"木"和"兆"字做朋友,鲜桃结在树枝头。

  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过渡: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可怕的怪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三)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出示图3)引导学生猜猜图中的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野牛拦住了小动物们,讨论"咕咚"。)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野牛",扩词"野",认识"里字旁"。

  指名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用法。

  说话练习:指导学生用"先问……再问……最后问……"的句式,表答野牛的问话。

  引导学生体会野牛问话的语气。(野牛说的话的语气应不慌不忙。)

  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四)阅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出示图4)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幅图,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师生齐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教师引问: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其实"咕咚"就是熟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大家都笑了,为什么都笑了?(他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十分可笑,所以笑了。)指导学生再读,读出可笑的语气。

  引导学生说出"熟"的反义词是"生"。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小动物们都会想些什么?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遇事会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步步上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思考从中有怎样的收获。

  引导学生和文中的小动物进行对话,并模仿表演。

  最后引导学生知道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

  四、仔细观察,指导书写

  出示"花瓶开花"游戏:"吓、怕、都、家"。

  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呢?(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等方法。)

  观察字形,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范写,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写字姿势。

  展示学生的字,生生互评。

  用生字组词,说话。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参与到其中适当点拨、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生字,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师生互动更为融洽,效果显著。

  五、课堂总结,领悟道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兔子了解了"咕咚"的真相,希望我们以后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时,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有效地结合。

  教学反思

  首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采用创设一个童话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什么是"咕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其次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最后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凭借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2.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并能悟出寓意。

  2.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4幅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

  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咕咚,这是一篇阅读课。随后板书课题。咕咚是什么东西?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就会知道了。

  二、指导朗读课文,可按整体――部分――整体三步来指导。

  (一)从整体指导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一遍课文,标出自然段。

  2.对照插图读一遍课文,找出课文共讲了几种小动物,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

  3.同桌共读一遍课文,读后互相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指导读课文。可带着课后问题读,读后再回答。

  1.指名读第1~2段。

  (1)师问:咕咚指的是什么?

  生答: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师问: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怎样?从哪可以看出来?生答:这声音很大很重。因为木瓜熟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3)师问:兔子为什么跑?(课后第1题)

  生答:兔子听见这又大又响的咕咚声很害怕,吓跑了。

  (4)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意。

  举例: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还没有沉到湖底,溅起的水花还没有落下来,兔子已经撒腿跑了。它很害怕,一边跑还一边喊:“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

  2.指名读3~4段。

  (1)师问:小猴子为什么也跟着跑?他还说了什么?(课后第2题)

  生答: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也跟着跑起来。他说:“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2)师问:还有谁都跟着跑起来?(课后第3题)他们又喊叫什么?

  生答:听了猴子的话,狐狸、山羊、小鹿都跟着跑起来。他们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3)请三个同学分别把兔子、小猴子和大伙喊叫的话读一读,并说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最后一问比较难,老师可做提示。

  生答:有很多话都是越传越走样。因为他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的,而他们的理解不一定对。他们不是有意造谣来吓唬人的。

  (4)指导看插图(二)。说出图意。

  举例:很多野兽都跟着跑起来,它们全张着嘴喊叫,面带惊慌的表情。

  3.指名读第5段。

  (1)师问:大象跑没跑?他是怎样跑的?

  生答:大象也跟着跑起来。他是看见其他的动物跑,他也跟着跑起来。

  (2)师问:野牛为什么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课后第4题)

  生答:因为野牛不知道“咕咚”是什么,它在哪里,所以它没有跑。

  野牛拦住大象和其他动物,追问谁看见“咕咚”了。结果谁都没看见“咕咚”是什么,兔子只是说它听见的,“咕咚”在那边的湖里。

  (3)指导看插图(三),并说说图意。

  举例:野牛在前面,非常沉着冷静地拦住大家,追问谁看见“咕咚”了。

  4.指导朗读6~7段。

  (1)师问:他们来到湖边看见什么?听到什么?生答:他们来到湖边看见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听见“咕咚”的声音。

  (2)师问:最后大伙儿为什么都笑了?(课后第5题。)生答:因为大伙都明白“咕咚”是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不是什么可怕的怪物,真相大白了,它们感到自己的行动十分的可笑。

  (3)指导看插图(四),并说说图意。

  举例:大家的表情各不相同。野牛在严肃地讲道理,兔子看清“咕咚”是什么了,不再惊慌;老山羊一边听野牛讲话,一边思考;狐狸、小猴子和小鹿已经感到可笑了。

  (三)让学生读全篇课文,并回答问题。

  1.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2.师问:你读了这篇童话,懂得了什么?

  生答:我懂得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的跟别人跑,听信谣传,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指导作业:

  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课后第2题。)

  (一)分段读课文。1~2、3~4、5、6~7段。

  (二)让学生看着插图试着说说这个故事。(自己准备)。

  (三)按照课后第1题的5个小问题的顺序同桌互说,互相帮助讲故事。

  (四)指名讲故事,大家评论讲得如何。

  (五)请1~2人到前面给大家讲这个故事。

  二、让同学回到家里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讲给同院的小朋友听。

  看图学词学句 文 章来源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15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能力。“咕咚了”这节我切合了语言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多说,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幼儿对于语言学的更加生动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丰富这节的'内容,让幼儿学的更快乐,所以,在目标中,我设计了“学说故事对话,并运用表情和动作大胆表演”这一个重要性的目标活动。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于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以表情图片的`方式导入,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为了表达故事中,小动物们听到“咕咚”声,而引起的害怕情绪,也为了切合目标,所以,在分段讲述中,我都会在学完对话的基础上,进行表情动作的表演,使内容更加丰富。在遇到长毛狮之后,我让幼儿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从而让幼儿感受故事想要表达的意思。让幼儿通过表情加深语言内容的有趣性。

  我感觉本次活动中,引导孩子猜测遇到长毛狮子时候,“长毛狮子也会与狐狸一样跟着跑起吗?”我抛出这个问题后,孩子们从讨论―以至于辩论起了,场面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一些通过对方理由的基础上尝试反驳。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篇16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教育学生: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还是以玩为主,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导入新课时,我先模仿动物的叫声,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接着再故做神秘地发出“咕咚”的声音,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入课文学习。这课的导入方式是为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种将阅读期待。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像、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咕咚》教学反思

  最近家长开放日上了一节《咕咚》,总算完完整整的上下来了,自我感觉还可以,但听了师傅的指导发现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头开始,第一个问题是给“咚”注音时“d“没写好,写成了英语里的”d“,这个是我平常没注意到的,但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这个是我的疏忽,老师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要给学生做师范,拼音是低段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在平常的写时都要认真、规范。然后是文本读得还不够,让学生找出不同小动物的反应,教案上是写先读每一段再找答案,但在实际教学中高估了学生,以为学生能找出答案,但从学生的举手发言情况看,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找到答案,大部分学生文本读得还不够,所以答案不能很快的找出,以后在教学中,还要再注重对文本的读,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再来分析文本,这样会更有效。

  《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性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于是,我采用了实物作了一个实验,用木瓜在高空仍进水桶里,发出咕咚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声音,你想知道吗?接着板书:咕咚,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二、图文结合,感知课文内容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我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3 幅图,把3 幅图连起来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图文对照,学生自学讨论:哪些自然段写了1 、2 、3 幅图。这样图文对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自学,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以及它们的联系,并能看着图,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意思说出来。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让学生在看懂图意,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当听到咕咚声音时,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样做?谁做的对?为什么?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重点,因势利导,指导朗读,如:小猴儿,大伙儿说的活要读出惊慌紧张的语气;野牛说的话应不慌不忙,表现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别人跑,弄清事实真相。这样,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品味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学的能力。

  四、角色演评,渗透德育

  童话故事的教学运用“角色演评”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童话隐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内化和升华。教学《咕咚》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展开想象,进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强调对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演后,可让学生进行角色独白,并对角色进行评点,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评点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学生要学习野牛做事弄清事实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导方法的结合运用,我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情操也得到陶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咕咚》第一课时优秀教案(通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