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伊索寓言》,是以文章样式为主题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的类别与前三篇相似,都是通过故事,赞扬美好的东西,抨击丑恶的东西。课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节揭示,有利于学生把故事与寓意联系起来,与关键词句对应起来理解。
《狐狸与葡萄》,作者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当他们无能为力,做不成事时,多会为自己找借口。中国人最为直接的表现,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课文中的狐狸,为什么会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哪?这是理解寓意的关键。我看有四条:一是狐狸特别想吃葡萄。狐狸看到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是最好的说明。二是狐狸,真是没有能力吃到葡萄。所以它想尽办法,也是白费劲。三是狐狸非常失望。你看,它感到无望,不就是感到没有希望。狐狸没有吃到葡萄的难过、失望,尽出。四是狐狸心存不甘。“只好转身离开中的”“只好”,活画出狐狸想吃吃不到,又不情愿、舍不得离开的窘态。在这种心里的作用下,狐狸才为自己找借口,自我嘲讽:“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虽是一篇小文章,用字炼句之精炼,令人折服。
《牧童和狼》的寓意中,暗含了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一贯说谎,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一贯说慌的行为,导致了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故事的内容、寓意,学生一看即明。重点在于理解这种一贯说谎的危害。故事为了突出这种危害,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一贯说谎时牧童与村民的表现:哈哈大笑――惊慌失措,喊破喉咙――没人前来帮忙;用对比的手法写牧童狼来先后的神态变化:哈哈大笑――吓坏、慌忙、喊破喉咙。通过对比研读,学生明确牧童与村民前后的系列变化,都是由于牧童一贯说谎造成的。且这些词语感情色彩强烈,给读者震撼,给读者警醒。
《蝉和狐狸》中的蝉,为什么能够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因为它是一个聪明人。这是理解寓意的重点。故事中哪些地方表现蝉聪明?一为察觉。蝉因为得到乌鸦的教训,很快察觉其中有诈。二为实验。它摘了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果然上当,以为是蝉,猛扑过去。三为推理。蝉从狐狸的粪便里掺杂蝉的翅膀中,推理出狐狸想吃它的本意。这是从现象中推理,推理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能力。四为用外交的手法。蝉对狐狸的话,柔中带钢,用商量的语气显得客气。“你看,朋友,……”。它看似客气,实为讥讽狐狸。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
2、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透过句子表面,品位句子的深层意味。
教学设想:
①顺着“纠正浅薄的见解”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②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课前预习
1、 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嫉忌 怜悯 譬如 年辈 幼稚 思慕 衰朽 发迹 历程 衣锦还乡 风雅
索性 经济 吝啬 笨坯 心术 果报 狂吠 蝙蝠 轴心 阅历 浅薄 下野
2、搜集有关作者、作品以及《伊索寓言》的介绍。
3、阅读课文中的九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试评论钱钟书针对每则寓言所阐述的观点。
(二)、课堂教学
(拿着书或指着投影)《伊索寓言》作为一本寓言故事集,通过简单的故事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我们普通人读它,在若有顿悟之时,也许只会一笑了之。然而,文豪钱钟书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东西,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读〈伊索寓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走近他的《读〈伊索寓言〉》
二、展示有关钱钟书的介绍资料。(投影显示有关图片、文字,力求做到简洁与丰富的统一)
三、1、这样的一位人物,他对人生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课文开头,他首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钱钟书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详见板书)
2、第二节谈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详见板书。这里要顺便交待一下钱钟书新颖的思维,即把古代竟比做小孩子)那么,由年辈想到了历史,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阅历的深浅,人们的态度)这样,便构成类比。(板书:类比)
3、作者想到了人,想到了历史,想到了我们对人,对历史的态度,这些感想是由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至此,才切入读后感。作者没有像我们往常写读后感一样,一上来就:“今天读了《伊索寓言》,我的心中感触颇深”,而是先花了些许笔墨,先把体会谈一下。(板书:先谈体会)
四、放映课件中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五、看完开始讲解。
因为:它是一部古代的书,一部能够反映古代生活的书,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三重安慰(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 、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 、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师:①布置黑板 ②多媒体课件
2、生:①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3分钟)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2、(课件出示)小结、过渡。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
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二)、汇报交流:
1.再现情节:(12分钟)
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课件出示)过渡。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2流心得:(20分钟)
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任选其中一则寓言谈谈自己的见解或受到的启发。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相同篇目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教师也根据同学的发言,相机穿插自己的一些见解。
(三)师、生共同小结:(2分钟)
深化主题,突出:“我读书、我快乐”。
(四)推荐读物。(1分钟)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希腊寓言》
(五)成果展示。(2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
3、课后在高年级各班展出,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的寓言创作指导。
2、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进行学习、迁移技能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欲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法:内引―对比―外联
教学过程:
一、内引教学,认识寓言
[教学构想]师生共同完成《小鸟找水喝》寓言故事的创作,让学生明了寓言的基本特点是依*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
1、看图画画,完成故事创作
媒体展示一组图:a、烈日飞翔图b、小鸟想水喝图c、见水瓶思考图,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让学生结合前三幅图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想出第四幅图的内容并以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媒体展示学生成果,对学生所画做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上台说自己的做画思路,并要求学生将四幅图连起来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师引导,对学生在讲故事中穿插的小鸟心理活动的语句加以特别表扬,在黑板上完成板书,做第一次总结:
人 物 故事情节 寓 意 如何写?
小 鸟 找水喝 遇事 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心理、动作
[ 总结语句]同学们,刚才,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集体创作了一个故事《小鸟找水喝》,初步了解了寓言是依*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创作的基本特点。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寓言的创作,与它做朋友。
二、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教学构想]结合学生已获得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个故事。
1、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其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
引导完成如下补充板书,并做第二次总结:
(人 物 故事情节 寓 意 如何写?)
赫耳墨斯、雕像者 问身价 人不应爱慕虚荣 等 语言(对话)
蚊子、狮子、蜘蛛 挑战与失算 人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等 动作、心理
(人、神)万事万物 情节简单 言此意彼 想象与联想
[总结语句]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做为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寓言故事大多情节简单,但虽然情节简单却内藏寓意,那我们应如何进行寓言创作呢?一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二是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进行描写,藏寓意于故事中。知道了创作的办法,让我们来进行寓言的创作吧!
三、外联教学,创作寓言
[教学构想]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尽情展现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成就感吧!
1、媒体出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等几种不同要求的写作题型,让学生自主构思。
①给题目写寓言: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 等
②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 树干对树叶说:“……” 等
③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等
④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
2、进行讲故事比赛
将学生分为男女生两组进行上台讲故事比赛,教师给予及时地表扬并适时做第三次总结。
3、第三次总结
师生互评:可结合讲故事情况展开互评,也可让学生说学习本课之后的心得体会。
巩固教学:在下课前布置课后创作题目(书后第二题),及时把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阅读内容:古希腊《伊索寓言》
阅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了解寓意。
课前准备:课前选取《伊索寓言》中的精彩故事读给学生听,再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推荐学生大量阅读。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伊索寓言》这本书中有多少个故事吗?
生:大概有四、五百个吧!
师: 那你们已经读了多少个故事了?
生:我读了《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蚊子和狮子》……
师:看了不少呀!
生:我除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以外,还看了《狼狈为奸》、《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和《毛驴和骡子》等等。
师:不错,看得确实不少了。
生:老师,除了后面的几篇故事还没来及看以外,其他的我都看过了。
师:看来你是真的很喜欢喽,还准备继续看下去吗?
生:还要看。
师: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师:《伊索寓言》这本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也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那么你最喜欢那个故事?是什么吸引了你?
(因为前期让学生每天阅读一到两个小时,学生的阅读量也很大,所以现在要留出多一些的时间给孩子回忆思考)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了。说的是: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它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师:是啊,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呢。
师:还有那位同学说说?
生:我比较喜欢《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这个故事。故事讲了: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说明了: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懂得了凡事别怕麻烦,一定要考虑清楚后才能做决定,否则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师:对呀,我也赞同你的观点。谁还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小的时候我就读过《口渴的乌鸦》这个故事,现在读起来才真正明白它的寓意。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乌鸦口渴得要命,飞到一只大水罐旁,水罐里没有很多水,他想尽了办法,仍喝不到。
于是,他就使出全身力气去推,想把罐子推倒,倒出水来,而大水罐却推也推不动。这时,乌鸦想起了他曾经使用的办法,用口叼着石子投到水罐里,随着石子的增多,罐里的水也就逐渐地升高了。最后,乌鸦高兴地喝到了水,解了口渴。
故事很简单就是让我们明白智慧往往胜过力气。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面对,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好办法去克服。
师:孩子,你真的很会读书,不仅理解了寓意,还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不简单呀!相信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它会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让你一路充满芳香!同学们,你们也要向他学习,去寻找你人生路上的灿烂阳光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能做到。 ……
(学生们真诚地鼓起掌来,用赞许的目光注视着他)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书也读得很仔细。其实往往一些小事更容易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能够打动人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不但会说,还要经常写写读后感,“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嘛!
课外实践:
同学们阅读了丛书,讨论了人物,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呢?请你们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其中一则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然后再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寓言故事展示会”,看看谁能表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谁能体会的更加深刻。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
(2)理解几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2、能力目标
(1)探讨作者对《伊索寓言》中某些寓言的独到的见解。
(2)探讨文中一些语段的深层含义。
(3)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并能质疑解难。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像《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讽喻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提醒我们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防止思想僵化。古希腊的伊索和俄国的克雷洛夫都是世界驰名的寓言作家。今天学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来看看钱先生以怎样的独特视角来读解这些寓言,并赋予这些寓言以新的意义的。
(二)作者
作者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的教育,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文化学术教育。1935年考取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教授。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钟书学贯中西,既对中国的史、文、哲典籍有深入研究,又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进行阅读和研究。他的学术著作 《谈艺录》、《管锥编》等都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古今。他还著有短篇小说 《人・兽・鬼》和长篇小说 《围城》。后者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是作者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容除《读〈伊索寓言〉》,另收有 《论快乐》等,共十篇。这个集子1982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纳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作家柯灵曾有如下评论:"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蹄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三)关干伊索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 《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四)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第二部分为第3到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2、积累词语。
厌恨:厌恶痛恨。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思慕:思念,仰慕。
衰朽:衰落、衰老。
历程:经历的过程。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 "衣锦荣归"。
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 (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狂吠:狗狂叫。
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娇小:娇嫩,小巧。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阅读第1、第2自然段,质疑解难。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要点]①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
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
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②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思考]为什么说"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明确]时代愈古,留给人们的东西愈少,它漫长的历史就犹如江河一样,长年累月,川流不息,不断地重复着,更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心理,引起人们对它的追慕,很想和它们亲近,显示比它们后得多的人的进步;时代愈在后,留给人们的东西愈丰富,社会历史纷繁的变化,让人们眼花缀乱,某些东西,倒反使后人觉得自愧不如,但愈是觉得不如,愈是不承认自已比不上,愈要与他们光个高低。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7
[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做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阅读第3自然段,质疑问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3、研讨九则寓言。
(1)[讨论]下面是九则寓言的出处及伊索原文的议论,请与课文内容相比较,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视角对寓言进行重新解读的。
①《骗蠕和黄鼠狼》――"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②《蚂蚁和蝉》――"凡事都要预先准备,才能防患于末然。"
③《衔肉的狗》――"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④《天文学家》――"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⑤《穴鸟和鸟类》――"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且还了债,就原形毕露。"
⑥《青蛙和枯牛》――(《克雷洛夫寓言沪原文无该议论,但寓意在嘲笑青蛙的气壮如牛,以短比长。
⑦《寡妇和母鸡》――"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⑧《狐狸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末成熟。"
⑨《驴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明确]寓言①原文意在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讥讽一种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寓言②原文在否定蝉,钱钟书却取"边"蚂蚁,旁逸偏锋,概括古今"吃文人"的文人。从寓言③的照镜,伊索看到贪心,钱钟书却看到人类的是否有自知。从寓言④,钱钟书另具只眼,看到倒台下野者攀高的可耻心态,着眼下力深狠一层。从寓言⑤,钱钟书联想到"我不好过大家都别想好过"的传统文化心态,见识又高出一筹。寓言⑥原意在否定 "以短比长,钱钟书旁伸出对"以短为美"的挖苦。寓言⑦取"边"在寡妇,钱钟书取"边"在富裕的母鸡。从寓言⑧文章生发出褒贬两意。寓言⑨把医生、屠夫分开看,钱钟书把二者合并看,向善的规劝,被钱钟书点化成人性的解剖、人格的鞭挞。借九个故事连类引申,实际上还是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这种"连类引申",正是钱钟书读书独具慧眼,取义不妨多边的智慧运用。
(2)[思考]
①对"骗蝎的故事"作者的议论是:"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那些只知一味行乐的懒汉,而作者对这个故事却反过来理解,批驳的矛头直指"蚂蚁"。作者说:"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即大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7这里的"促织"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这里的"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③"狗和自已影子的故事"本意是戒贪得无厌,作者用它来比喻入照镜子。他说:"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此句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④作者对"天文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
[明确]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⑤讲到"乌鸦的故事",作者最后说:"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
[明确]讽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的人。
⑥对"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体会是:"这田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⑦在"老婆子和田鸡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伊索错了!他该说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明确]因为肥得像田鸡、富得流油的人往往是更为吝啬的人。
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的狐狸。作者评述:"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两个假如"分别指哪两种人?
[明确]前一种"假如"指的是想做某事却又不想付出代价的人;后一种"假如"指的是生怕自己既得利益丧失的人。
⑨在 "驴子跟狼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刀”?
[明确]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与"屠夫"无异。
4、研讨最后一段。
[思考]
①为什么小孩子读了狐狸骗乌鸦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什么社会该读,什么社会不该读呢?
③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④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从全文看,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⑤为什么在"相信进步"后边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迸,都是我的力量'"?
[明确]
①因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来是善良的,他就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厌恨善骗的狐狸。所以如果对于被骗者被损害者反而不同情,对于骗人者害人者反而很羡慕,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如果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那就不妨读读,读了有助于认识社会。
而现代社会人心险恶,有些人狡猾得很,就不该读寓言,读了头脑简单,幼稚可笑,对付不了种种恶行,只能处处碰壁上当。实际上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而脱离社会实际,这样有害无益。同时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③《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在禽兽中间,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的人事,远非那么简单,许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恶的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不是一下子就兑现的,社会复杂得很,不少人奸诈得很,而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
④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心地越来越坏,但是假的恶的丑的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⑤顺手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六、小结
本文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作者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迸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作者的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
[1]
[1]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不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奥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编辑了希腊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纪和2世纪,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两部诗体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传于民间,到公元前三世纪成书。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而是完全凭记忆口授的。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地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充满了幽默情趣和丰富想象,对后世影响很大。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一部分如《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作者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了传教士口述的伊索寓言的译本刊行。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和葡萄》、《龟免赛跑》、《狐狸和乌鸦》、《蚂蚁和蝈蝈》更为我国广大人民所熟知。《伊索寓言》滋润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启迪他们善良、诚实的心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机智勇敢,鄙视不劳而获,敢于反抗暴力和邪恶的精神。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它对西方伦理道德、思想影响最大。是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是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如拉封丹的《龟兔赛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题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著名学者 钱钟书
读惯先秦寓言的中国人,初次读到《伊索寓言》是要惊讶的,因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先秦寓言冷峻而酷刻,《伊索寓言》热烈而宽厚;先秦寓言是老于世故的,《伊索寓言》是极富童趣的。《伊索寓言》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欧洲童话及其表现形式,而先秦寓言却没有催生反而抑制了中国童话的萌芽――中国没有童话。
--著名作家 张远山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龟兔赛跑"、"狼来了",等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世界文学史》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
    1、探讨中心意思(借助重点语句的理解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深入思考,读懂有个性特色、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3、走近钱钟书。 
[补充资料]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研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读全文,说说初读感受和读文疑点。 
(二) 探讨性阅读,读懂较有难度的文章,如何深入?
1、 主要暗示语句的寻找(寻找解读文章的钥匙 点睛之处):文本总有语句告诉你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关键是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分析。
2、 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
(三) 具体深入的问题: 
    1、 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读后究竟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 
    《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 文章一、二、三段的作用?作者对人类的“进步”、“现代文明”持什么态度? 
    作用是通俗地解题: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持讽刺与否定的态度 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复杂,却自以为是“智慧”。 
    3、 蝙蝠的故事: 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4、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 
    5、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 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 
    6、 天文家的故事: 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7、 乌鸦的故事: 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 
    8、 牛跟蛙的故事: 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 
    9、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10、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 
    11、驴子跟狼的故事: 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四)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小结:理解文章的关键和汲取借鉴的关键在于弄清几个对比关系: 
    人们怎么看待《伊索寓言》 作者怎么看待《伊索寓言》(把握文章主旨) 
    伊索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