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奸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诱惑,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伊索寓言》,是以文章样式为主题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的类别与前三篇相似,都是通过故事,赞扬美好的东西,抨击丑恶的东西。课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节揭示,有利于学生把故事与寓意联系起来,与关键词句对应起来理解。

  《狐狸与葡萄》,作者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比比皆是。当他们无能为力,做不成事时,多会为自己找借口。中国人最为直接的表现,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课文中的狐狸,为什么会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哪?这是理解寓意的关键。我看有四条:一是狐狸特别想吃葡萄。狐狸看到葡萄馋得直流口水,是最好的说明。二是狐狸,真是没有能力吃到葡萄。所以它想尽办法,也是白费劲。三是狐狸非常失望。你看,它感到无望,不就是感到没有希望。狐狸没有吃到葡萄的难过、失望,尽出。四是狐狸心存不甘。“只好转身离开中的”“只好”,活画出狐狸想吃吃不到,又不情愿、舍不得离开的窘态。在这种心里的作用下,狐狸才为自己找借口,自我嘲讽:“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虽是一篇小文章,用字炼句之精炼,令人折服。

  《牧童和狼》的寓意中,暗含了一个因果关系:因为一贯说谎,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一贯说慌的行为,导致了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故事的内容、寓意,学生一看即明。重点在于理解这种一贯说谎的危害。故事为了突出这种危害,采用对比的手法写一贯说谎时牧童与村民的表现:哈哈大笑――惊慌失措,喊破喉咙――没人前来帮忙;用对比的手法写牧童狼来先后的神态变化:哈哈大笑――吓坏、慌忙、喊破喉咙。通过对比研读,学生明确牧童与村民前后的系列变化,都是由于牧童一贯说谎造成的。且这些词语感情色彩强烈,给读者震撼,给读者警醒。

  《蝉和狐狸》中的蝉,为什么能够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因为它是一个聪明人。这是理解寓意的重点。故事中哪些地方表现蝉聪明?一为察觉。蝉因为得到乌鸦的教训,很快察觉其中有诈。二为实验。它摘了一片树叶扔下来,狐狸果然上当,以为是蝉,猛扑过去。三为推理。蝉从狐狸的粪便里掺杂蝉的翅膀中,推理出狐狸想吃它的本意。这是从现象中推理,推理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能力。四为用外交的手法。蝉对狐狸的话,柔中带钢,用商量的语气显得客气。“你看,朋友,……”。它看似客气,实为讥讽狐狸。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知识目标:了解寓言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感受故事主人公形象,感悟寓意。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寓言的喜爱,从故事中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狐狸和葡萄》。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来体味葡萄的诱人。

  2.一只狐狸看到了,谗得直流口水,他是怎样做的?能通过想象说具体吗?

  3.尽管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但还是白费劲。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4.狐狸是怎样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虚荣心强、爱面子、生怕别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表里不一。)――即狐狸的形象

  5.读一读课文结束的话。想想这句话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了道理,画龙点睛)

  6.理解寓意。

  (1)齐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狐狸想吃葡萄的谗样儿,狐狸的言行,刚才分析的狐狸的形象。)体会寓意。

  (2)现实生活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的话语?

  (3)对于这些不良话语和心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二)《牧童和狼》。

  1.集体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主人公是牧童,任务是在村边放羊。闲得无聊,大喊“狼来了”,拿村民们的“惊慌失措”取乐。)

  2.到底有没有狼?

  (理解反问句:哪里有什么狼!注意它的标点,说说为什么不用“?”而用“!”。)

  明明没有狼,孩子为什么说“狼来了”?

  (理解“惊慌失措”,给“措”选择合适的字意)

  3.你觉得牧童“好几次”大叫“狼来了”,是什么行为?

  (欺骗、撒谎、不诚实、不老实。)

  4.引读第二自然段,村民们好几次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怎样说?

  (村民们知道牧童在撒谎,不愿意再上当。)

  5.以后村民们再听到“慌忙大叫”后,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牧童的结果会是什么?

  6.小组之间讨论:牧童是一个怎样的人?

  7.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8.牧童说谎的结果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吗?

  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些说谎的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蝉和狐狸》。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圈套”本来指什么?在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使人上当受骗的、坏的、害人的计谋、计策,阴谋诡计。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他。)

  2.怎样骗的?

  (细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突出表现狐狸会骗的词语。)

  朗读狐狸的话。

  3.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从哪里看出来的?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细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用不同的线画出最能说明上述问题的内容。拓展思维:想象蝉的思考过程。)

  4.对待狐狸这样的*诈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5.理解寓意。

  (1)这则寓言中蝉聪明在哪里?(读“蝉和狐狸”的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之间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主要把握“乌鸦”爱听奉承话,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抵不住*,失去戒心。而“蝉”善于思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存有戒心,识破了狐狸花言巧语的险恶用心。

  四、总结。

  读了三则寓言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学生从文章结构和寓言寓意等方面谈收获。)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选读《伊索寓言集》。

  板书设计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表里不一

  《牧童和狼》牧童:不诚实,经常说谎,自食其果

  《狐狸和蝉》蝉:善于观察、思考,保持警觉,存有戒心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

  2、体会文章幽默反讽的效果。

  教学重点

  透过句子表面,品位句子的深层意味。

  教学设想:

  ①顺着“纠正浅薄的见解”一说到底,然后点破它,以期有顿悟的效果。

  ②对文中许多颇有意味的难句,不在理解内容时一一碎讲,待点明作者意图后集中看,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一)、课前预习

  1、 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嫉忌 怜悯 譬如 年辈 幼稚 思慕 衰朽 发迹 历程 衣锦还乡 风雅

  索性 经济 吝啬 笨坯 心术 果报 狂吠 蝙蝠 轴心 阅历 浅薄 下野

  2、搜集有关作者、作品以及《伊索寓言》的介绍。

  3、阅读课文中的九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试评论钱钟书针对每则寓言所阐述的观点。

  (二)、课堂教学

  (拿着书或指着投影)《伊索寓言》作为一本寓言故事集,通过简单的故事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我们普通人读它,在若有顿悟之时,也许只会一笑了之。然而,文豪钱钟书却读出了自己独到的东西,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读〈伊索寓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走近他的《读〈伊索寓言〉》

  二、展示有关钱钟书的介绍资料。(投影显示有关图片、文字,力求做到简洁与丰富的统一)

  三、1、这样的一位人物,他对人生肯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课文开头,他首先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钱钟书对人际交往的认识,详见板书)

  2、第二节谈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详见板书。这里要顺便交待一下钱钟书新颖的思维,即把古代竟比做小孩子)那么,由年辈想到了历史,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阅历的深浅,人们的态度)这样,便构成类比。(板书:类比)

  3、作者想到了人,想到了历史,想到了我们对人,对历史的态度,这些感想是由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至此,才切入读后感。作者没有像我们往常写读后感一样,一上来就:“今天读了《伊索寓言》,我的心中感触颇深”,而是先花了些许笔墨,先把体会谈一下。(板书:先谈体会)

  四、放映课件中关于《伊索寓言》的介绍。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五、看完开始讲解。

  因为:它是一部古代的书,一部能够反映古代生活的书,所以,能给我们带来三重安慰(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 、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 、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1、师:①布置黑板  ②多媒体课件

  2、生:①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②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四、教学活动:

  (一)、谈话导入:(3分钟)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2、(课件出示)小结、过渡。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

  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

  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二)、汇报交流:

  1.再现情节:(12分钟)

  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课件出示)过渡。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2流心得:(20分钟)

  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任选其中一则寓言谈谈自己的见解或受到的启发。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相同篇目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教师也根据同学的发言,相机穿插自己的一些见解。

  (三)师、生共同小结:(2分钟)

  深化主题,突出:“我读书、我快乐”。

  (四)推荐读物。(1分钟)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

  《希腊寓言》

  (五)成果展示。(2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小黑板上,在全班展示。

  3、课后在高年级各班展出,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的寓言创作指导。 

  2、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经验进行学习、迁移技能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欲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        法:内引―对比―外联 

  教学过程: 

  一、内引教学,认识寓言 

  [教学构想]师生共同完成《小鸟找水喝》寓言故事的创作,让学生明了寓言的基本特点是依*想象和联想进行创作 

  1、看图画画,完成故事创作 

  媒体展示一组图:a、烈日飞翔图b、小鸟想水喝图c、见水瓶思考图,而第四幅图则为空白,让学生结合前三幅图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想出第四幅图的内容并以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媒体展示学生成果,对学生所画做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上台说自己的做画思路,并要求学生将四幅图连起来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师引导,对学生在讲故事中穿插的小鸟心理活动的语句加以特别表扬,在黑板上完成板书,做第一次总结: 

  人   物          故事情节        寓                       意                    如何写? 

  小   鸟          找水喝          遇事 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心理、动作 

  [ 总结语句]同学们,刚才,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集体创作了一个故事《小鸟找水喝》,初步了解了寓言是依*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创作的基本特点。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寓言的创作,与它做朋友。 

  二、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教学构想]结合学生已获得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个故事。 

  1、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其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 

  引导完成如下补充板书,并做第二次总结: 

  (人    物                    故事情节        寓                   意                                  如何写?) 

  赫耳墨斯、雕像者      问身价           人不应爱慕虚荣     等                   语言(对话) 

  蚊子、狮子、蜘蛛      挑战与失算   人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等   动作、心理 

  (人、神)万事万物        情节简单                言此意彼                               想象与联想 

  [总结语句]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做为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寓言故事大多情节简单,但虽然情节简单却内藏寓意,那我们应如何进行寓言创作呢?一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二是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进行描写,藏寓意于故事中。知道了创作的办法,让我们来进行寓言的创作吧! 

  三、外联教学,创作寓言 

  [教学构想]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尽情展现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成就感吧! 

  1、媒体出示“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等几种不同要求的写作题型,让学生自主构思。 

  ①给题目写寓言: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粉笔与黑板的对话   等 

  ②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       树干对树叶说:“……”  等 

  ③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   等 

  ④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 

  2、进行讲故事比赛 

  将学生分为男女生两组进行上台讲故事比赛,教师给予及时地表扬并适时做第三次总结。 

  3、第三次总结 

  师生互评:可结合讲故事情况展开互评,也可让学生说学习本课之后的心得体会。 

  巩固教学:在下课前布置课后创作题目(书后第二题),及时把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阅读内容:古希腊《伊索寓言》

  阅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了解寓意。

  课前准备:课前选取《伊索寓言》中的精彩故事读给学生听,再引起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推荐学生大量阅读。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伊索寓言》这本书中有多少个故事吗?

  生:大概有四、五百个吧!

  师: 那你们已经读了多少个故事了?

  生:我读了《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蚊子和狮子》……

  师:看了不少呀!

  生:我除了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以外,还看了《狼狈为奸》、《乌龟和兔子》、《狼和小羊》和《毛驴和骡子》等等。

  师:不错,看得确实不少了。

  生:老师,除了后面的几篇故事还没来及看以外,其他的我都看过了。

  师:看来你是真的很喜欢喽,还准备继续看下去吗?

  生:还要看。

  师: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

  师:《伊索寓言》这本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也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那么你最喜欢那个故事?是什么吸引了你?

  (因为前期让学生每天阅读一到两个小时,学生的阅读量也很大,所以现在要留出多一些的时间给孩子回忆思考)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狐狸和葡萄》这个故事了。说的是: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它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师:是啊,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呢。

  师:还有那位同学说说?

  生:我比较喜欢《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这个故事。故事讲了:一只狐狸失足掉到了井里,不论他如何挣扎仍没法爬上去,只好呆在那里。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觉得机会来了,心中暗喜,马上镇静下来,极力赞美井水好喝,说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并劝山羊赶快下来,与他痛饮。一心只想喝水信以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当他咕咚咕咚痛饮完后,就不得不与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办法。狐狸早有准备,他狡猾地说:“我倒有一个方法。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议,狐狸踩着他的后脚,跳到他背上,然后再从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后,准备独自逃离。公山羊指责狐狸不信守诺言。狐狸回过头对公山羊说:“喂,朋友,你的头脑如果像你的胡须那样完美,你就不至于在没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说明了:聪明的人应当事先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懂得了凡事别怕麻烦,一定要考虑清楚后才能做决定,否则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师:对呀,我也赞同你的观点。谁还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小的时候我就读过《口渴的乌鸦》这个故事,现在读起来才真正明白它的寓意。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乌鸦口渴得要命,飞到一只大水罐旁,水罐里没有很多水,他想尽了办法,仍喝不到。

  于是,他就使出全身力气去推,想把罐子推倒,倒出水来,而大水罐却推也推不动。这时,乌鸦想起了他曾经使用的办法,用口叼着石子投到水罐里,随着石子的增多,罐里的水也就逐渐地升高了。最后,乌鸦高兴地喝到了水,解了口渴。

  故事很简单就是让我们明白智慧往往胜过力气。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面对,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好办法去克服。

  师:孩子,你真的很会读书,不仅理解了寓意,还能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不简单呀!相信你能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它会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让你一路充满芳香!同学们,你们也要向他学习,去寻找你人生路上的灿烂阳光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都能做到。                                                    ……

  (学生们真诚地鼓起掌来,用赞许的目光注视着他)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书也读得很仔细。其实往往一些小事更容易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能够打动人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不但会说,还要经常写写读后感,“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嘛!

  课外实践:

  同学们阅读了丛书,讨论了人物,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呢?请你们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其中一则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然后再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寓言故事展示会”,看看谁能表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谁能体会的更加深刻。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主旨。

  (2)理解几则寓言的本意和作者的独到见解。

  2、能力目标

  (1)探讨作者对《伊索寓言》中某些寓言的独到的见解。

  (2)探讨文中一些语段的深层含义。

  (3)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并能质疑解难。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读名著的方法,即依据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重新读解原著,并获得新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像《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讽喻了那些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提醒我们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防止思想僵化。古希腊的伊索和俄国的克雷洛夫都是世界驰名的寓言作家。今天学的《读〈伊索寓言〉》,是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来看看钱先生以怎样的独特视角来读解这些寓言,并赋予这些寓言以新的意义的。

  (二)作者

  作者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的教育,1929年考人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又广泛接受世界各国文化学术教育。1935年考取英国退回庚子赔款留学名额,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8年归国,先后担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教授。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钟书学贯中西,既对中国的史、文、哲典籍有深入研究,又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进行阅读和研究。他的学术著作 《谈艺录》、《管锥编》等都出入经史,贯通中西,融会古今。他还著有短篇小说 《人・兽・鬼》和长篇小说 《围城》。后者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本文选自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是作者的第一个集子,1941年1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容除《读〈伊索寓言〉》,另收有 《论快乐》等,共十篇。这个集子1982年被福建人民出版社纳入《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作家柯灵曾有如下评论:"散文也罢,小说也罢,共同的特点是玉想琼思,宏观博识,妙喻联珠,警句泉涌,谐谑天生,涉笔成趣。这是一棵人生道旁历尽春秋,枝叶繁茂的智慧树,钟灵蹄秀,满树的玄想之花,心灵之果!任人随喜观赏,止息乘阴。"

  (三)关干伊索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  《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故事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四)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思考本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本文是一篇读后感。结构为“导入  ――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第二部分为第3到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

  2、积累词语。

  厌恨:厌恶痛恨。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思慕:思念,仰慕。

  衰朽:衰落、衰老。

  历程:经历的过程。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 "衣锦荣归"。

  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 (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狂吠:狗狂叫。

  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娇小:娇嫩,小巧。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阅读第1、第2自然段,质疑解难。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要点]①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

  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

  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②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思考]为什么说"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它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

  [明确]时代愈古,留给人们的东西愈少,它漫长的历史就犹如江河一样,长年累月,川流不息,不断地重复着,更能引起人们的探究心理,引起人们对它的追慕,很想和它们亲近,显示比它们后得多的人的进步;时代愈在后,留给人们的东西愈丰富,社会历史纷繁的变化,让人们眼花缀乱,某些东西,倒反使后人觉得自愧不如,但愈是觉得不如,愈是不承认自已比不上,愈要与他们光个高低。

  (3)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7

  [明确]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做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作者的批判精神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2、阅读第3自然段,质疑问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明确]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3、研讨九则寓言。

  (1)[讨论]下面是九则寓言的出处及伊索原文的议论,请与课文内容相比较,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视角对寓言进行重新解读的。

  ①《骗蠕和黄鼠狼》――"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②《蚂蚁和蝉》――"凡事都要预先准备,才能防患于末然。"

  ③《衔肉的狗》――"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

  ④《天文学家》――"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

  ⑤《穴鸟和鸟类》――"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且还了债,就原形毕露。"

  ⑥《青蛙和枯牛》――(《克雷洛夫寓言沪原文无该议论,但寓意在嘲笑青蛙的气壮如牛,以短比长。

  ⑦《寡妇和母鸡》――"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

  ⑧《狐狸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末成熟。"

  ⑨《驴和狼》――"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

  [明确]寓言①原文意在褒扬骗蠕,钱钟书反向类比,引申讥讽一种四面逞能、炫耀他人,实际在掩饰无能的文化人的卑俗心态。寓言②原文在否定蝉,钱钟书却取"边"蚂蚁,旁逸偏锋,概括古今"吃文人"的文人。从寓言③的照镜,伊索看到贪心,钱钟书却看到人类的是否有自知。从寓言④,钱钟书另具只眼,看到倒台下野者攀高的可耻心态,着眼下力深狠一层。从寓言⑤,钱钟书联想到"我不好过大家都别想好过"的传统文化心态,见识又高出一筹。寓言⑥原意在否定 "以短比长,钱钟书旁伸出对"以短为美"的挖苦。寓言⑦取"边"在寡妇,钱钟书取"边"在富裕的母鸡。从寓言⑧文章生发出褒贬两意。寓言⑨把医生、屠夫分开看,钱钟书把二者合并看,向善的规劝,被钱钟书点化成人性的解剖、人格的鞭挞。借九个故事连类引申,实际上还是揭露人性中的鬼性和兽性。这种"连类引申",正是钱钟书读书独具慧眼,取义不妨多边的智慧运用。

  (2)[思考]

  ①对"骗蝎的故事"作者的议论是:"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②"蚂蚁和促织的故事"批评的是那些只知一味行乐的懒汉,而作者对这个故事却反过来理解,批驳的矛头直指"蚂蚁"。作者说:"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即大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7这里的"促织"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蚂蚁"指写回忆怀念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这里的"促织"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

  ③"狗和自已影子的故事"本意是戒贪得无厌,作者用它来比喻入照镜子。他说:"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此句的含义是指坐得端、行得正的人,用不着旁人来指责;搞歪门邪道的人,就算是指责也无济于事。

  ④作者对"天文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

  [明确]那些被迫下台的人最终还是想要上去为所欲为。

  ⑤讲到"乌鸦的故事",作者最后说:"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

  [明确]讽刺那些明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却偏偏要找出理由为自己辩解的人。

  ⑥对"牛跟蛙的故事",作者的体会是:"这田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的。"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讽刺那些本不如人,却偏偏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⑦在"老婆子和田鸡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伊索错了!他该说 ‘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明确]因为肥得像田鸡、富得流油的人往往是更为吝啬的人。

  ⑧"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的狐狸。作者评述:"假如他是一只不易满足的狐狸,这句话他对自己说,因为现实终‘不够理想’。假如他是一只很感满意的狐狸,这句话他对旁人说,因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两个假如"分别指哪两种人?

  [明确]前一种"假如"指的是想做某事却又不想付出代价的人;后一种"假如"指的是生怕自己既得利益丧失的人。

  ⑨在 "驴子跟狼的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刀”?

  [明确]缺乏职业道德,以职业为牟利手段的"医生"与"屠夫"无异。

  4、研讨最后一段。

  [思考]

  ①为什么小孩子读了狐狸骗乌鸦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什么社会该读,什么社会不该读呢?

  ③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④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从全文看,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⑤为什么在"相信进步"后边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迸,都是我的力量'"?

  [明确]

  ①因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来是善良的,他就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厌恨善骗的狐狸。所以如果对于被骗者被损害者反而不同情,对于骗人者害人者反而很羡慕,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②如果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那就不妨读读,读了有助于认识社会。

  而现代社会人心险恶,有些人狡猾得很,就不该读寓言,读了头脑简单,幼稚可笑,对付不了种种恶行,只能处处碰壁上当。实际上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而脱离社会实际,这样有害无益。同时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③《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在禽兽中间,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的人事,远非那么简单,许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恶的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不是一下子就兑现的,社会复杂得很,不少人奸诈得很,而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

  ④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心地越来越坏,但是假的恶的丑的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⑤顺手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六、小结

  本文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作者通过联类引伸,来洞烛世相,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迸步,随着经验的积累,在恶的一面,人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只有认识现代人的种种伎俩,才不至于碰壁上当。作者的见解独到、深刻,表达又含蓄、风趣。

  [1]

  [1]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不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奥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编辑了希腊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纪和2世纪,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两部诗体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其故事流传于民间,到公元前三世纪成书。伊索并没有写下他的寓言,而是完全凭记忆口授的。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地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充满了幽默情趣和丰富想象,对后世影响很大。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一部分如《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作者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了传教士口述的伊索寓言的译本刊行。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和葡萄》、《龟免赛跑》、《狐狸和乌鸦》、《蚂蚁和蝈蝈》更为我国广大人民所熟知。《伊索寓言》滋润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启迪他们善良、诚实的心扉,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机智勇敢,鄙视不劳而获,敢于反抗暴力和邪恶的精神。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它对西方伦理道德、思想影响最大。是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是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如拉封丹的《龟兔赛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题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著名学者 钱钟书

  读惯先秦寓言的中国人,初次读到《伊索寓言》是要惊讶的,因为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先秦寓言冷峻而酷刻,《伊索寓言》热烈而宽厚;先秦寓言是老于世故的,《伊索寓言》是极富童趣的。《伊索寓言》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欧洲童话及其表现形式,而先秦寓言却没有催生反而抑制了中国童话的萌芽――中国没有童话。

  --著名作家 张远山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如"龟兔赛跑"、"狼来了",等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世界文学史》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

      1、探讨中心意思(借助重点语句的理解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深入思考,读懂有个性特色、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3、走近钱钟书。 

  [补充资料]

      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就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当学生时,就被人们视为老师的“顾问”,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也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曾指出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源流》一书的瑕疵,震动文坛。(“他记忆精博,思力敏锐,辩才无碍”。“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郑朝宗《怀旧》) 

      另外参看课文后面的附录。重点强调并推荐其长篇讽刺小说《围城》。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研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读全文,说说初读感受和读文疑点。 

  (二) 探讨性阅读,读懂较有难度的文章,如何深入?

  1、 主要暗示语句的寻找(寻找解读文章的钥匙点睛之处):文本总有语句告诉你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思想,关键是把这些话找出来体会分析。

  2、 中间部分的材料各表现作者的什么见解?它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何联系?

  (三) 具体深入的问题: 

      1、 从标题看,文章是读后感,那么作者读后究竟对《伊索寓言》持什么态度? 

      《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2、 文章一、二、三段的作用?作者对人类的“进步”、“现代文明”持什么态度? 

      作用是通俗地解题:说明人们为什么喜欢;持讽刺与否定的态度越来越狡猾,越来越复杂,却自以为是“智慧”。 

      3、 蝙蝠的故事:可鄙的自高自大!(蝙蝠是冒充同类,而人,却总要找到比同类强的理由和资本,在任何场合都想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4、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可笑的是非定论!(故事中是扬蚂蚁贬促织,而人世间同样的事情该赞扬谁?世间的是非已不再那么可以简单判断) 

      5、 狗和它的影子的故事:可恨的无知狂吠(在狗的身上看到了如狗一般狂吠乱叫,惹不得的无自知之明的人) 

      6、 天文家的故事:虚荣的自欺欺人!(不甘心下台下野下面子,寻找理由聊以自慰) 

      7、 乌鸦的故事:可悲的嫉妒心理(自己没有优点,也不甘心认可别人。自己得不到的好处,也千方百计让别人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以求遮丑遮羞) 

      8、 牛跟蛙的故事:可怜的自我陶醉(“Q”劲十足,不思进取) 

      9、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为富不仁!(越肥越富的人,越是不肯付出) 

      10、狐狸和葡萄的故事: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为保所得,狡猾诉苦。 

      11、驴子跟狼的故事:伪善皆是。(打着伪善的幌子干尽坏事的大有人在) 

  (四)启示:读书的价值在于思考! 

      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伊索寓言》以及寓言故事的作用的意见。未必要赞同作者文章里的观点,却应当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读书的目的不是尽信书本,而是促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小结:理解文章的关键和汲取借鉴的关键在于弄清几个对比关系: 

      人们怎么看待《伊索寓言》作者怎么看待《伊索寓言》(把握文章主旨) 

      伊索怎么说作者怎么说(读懂文章材料) 

      钱钟书怎么读文  我自己怎么读文(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读本文的感想(不拘一格,各抒己见。)

  (二)作者生平轶事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从小就聪明过人,但他的天赋主要表现在文学上。他喜欢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特别不愿意按部就班地逻辑推理,因此对数、理、化等课程深恶痛绝。钱钟书进入中学读书后逐渐喜欢上了英语。钱钟书所在的中学是美国圣公会办的教会学校,大部分课程都是用英文讲授。他的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他从不上英语课,也不看英语教科书,上课也不记笔记,而是低头看外文原版小说。因此,他的英文几乎完全靠自学,充分表现了他卓异的语言天赋。 

      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钱钟书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 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参见孔庆茂著《钱钟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钱钟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与陈衍老人的交往更体现了这一点。陈衍,号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许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有一次,石遗老人说起清末大诗人王  运:“王  运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钱钟书对曰:“应该是个矮子。”石遗笑说:“何以知之?”钱钟书说:“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得之。”石遗老人点头称是。又说王 运的著作只有《湘军志》可观,其诗可取者很少,他的《石遗室诗话》中只采用某两句,但已记不起是哪两句了。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石遗老人不由得惊叹:“世兄真是好记性!” (出处同上)

  钱钟书先生作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拚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决的拒绝。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 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16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 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参见胡中原《悼念钱钟书先生》,《温州晚报》1998年12月27日)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按照钱钟书先生遗愿,先生后事一切从简,遗体由两三个亲人送别就行了,不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不保留骨灰,并恳辞花篮、花圈。 

        火化当天,在现场送行的,始终只有20多个人,包括钱钟书的女婿、外孙、外孙女,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些朋友。还有一些人是听说后自愿赶来的。 

        钱钟书的遗孀、著名学者杨绛把一小朵紫色的勿忘我和白玫瑰放在钱钟书的身体上。火化间的门关上时,别人劝她离开,她说:“不,我要再站两分钟。”她眼睛里隐隐有泪花。

       钱钟书的遗体火化后,根据他生前的意愿,骨灰就近抛洒。  

    “这样的大学者,代表了一个时代。如果大家都知道了,光海外来的,可能就会有上千吧?”社科院外文所的薛先生说。  

        钱钟书走了,我们还是读他的书吧。先生就活在书里。 

  (三)介绍钱钟书的名言 

      1、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2、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3、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4、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 

      5、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6、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7、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 

      8、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9、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 

      10、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你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11、人生像一座围城,城外面的人拼命想进来,城里面的人拼命想出去。 

  (四)作家与作品 

        钱钟书在学术著作方面主要有《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其中《管锥编》突破了许多人文学科领域,将中西文化和文学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比较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尤其是长篇小说《围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围城》以留学生方鸿渐回国后的恋爱纠葛和寻职经历为线索,展现抗战时期的大都会、小城镇以及高等学府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一群独特的知识分子,讽刺了文人陋习。因此,《围城》享有“新《儒林外史》”之誉。 

        本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这部散文集除本篇外,还收有《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窗》、《论快乐》、《说笑》等,共计10篇。 

  (五)作品赏析 

        本文选取了《伊索寓言》里的9个寓言故事,别出心裁,从大家熟悉的故事中引发新意,观点新奇,但又言之有理,令人叫绝。通过本文,作者告诫读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也变得更加狡猾,我们必须有所提防,才能避免上当受骗。文中提出了很多警世哲理,值得用心体会。 

        关键知识点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著名学者,代表作有小说《围城》、学术著作《管锥编》等。 

        补充知识点 

      1、《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的作者相传是古希腊寓言家伊索。他擅长编讲浅显易懂而寓意深刻的故事。所讲故事陆续经过后人加工,写成诗和散文,最后由拜占廷僧普拉努得斯汇编成现今流行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其中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 ,嘲笑和鞭挞奴隶主阶层,反映了平民及奴隶的思想感情。另一部分(如《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流传广,影响大。 

      2、卢梭与《爱弥儿》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困难条件下坚持自学,终于成为博学多才的平民知识分子。《社会契约论》是卢梭论述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以及人民有权推翻暴君、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爱弥儿》一书中。这部书是他用20 年时间思考、3年时间写成的。在《爱弥儿》这部闻名世界的论教育的著作中,卢梭根据他的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的认识论思想,提出了按照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自然法则,对他所假定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使其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理论。但是,《爱弥儿》一出版就和它的作者一起遭到了厄运,法国议会正式裁决《爱弥儿》为异教邪说,并立即签发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

        历史是公正的。《爱弥儿》很快便被世人所认可,它所论述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给后人以很多有益的启发,以致于歌德称颂它为“教育的自然福音”。 

      3、钱钟书的幽默与睿智 

        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通贯中西。其作品机智隽永,无处不体现出作者的幽默与睿智。略举一例。《围城》中方鸿渐留学快要毕业的时候,迫于父亲和岳父的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的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随后,方鸿渐骗了一个爱尔兰骗子的假文凭,还吓唬了这个骗子。作者议论道:“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惟一的胜利。”这些文字既有不落俗套的比喻,又有精辟警世的议论,文章幽默又耐人寻味。 

       要达到这种幽默,必须睿智。幽默与睿智,相辅相成,钱钟书兼而有之;二者缺一,就不是完整的钱钟书了。 

      4、钱先生与孔方兄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这时,全靠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度过了难关。 

        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40多年后还报。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钱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老讲学,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免费提供,可携夫人同往。钱钟书拒绝了,他对校方特使说:“你们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样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钱老有一本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大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老说:“不卖!” 

        对送进家门的硬通货不屑一顾的人,忽然有一天玩兴大发,要做一回富翁。那是1979年冬,钱钟书收到四册《管锥编》的8000元稿费,10元一张,显得挺厚。钱钟书把钱一分两半装进两个纸袋,一边拍打着一边对杨绛说:“走,逛商场去!揣着钱不买东西做一回富翁。” 

        不知道是衣服的钱袋鼓呢还是找到了富翁的感觉,钱钟书看上去昂首挺胸,杨绛宛如保镖护驾,一边走,她一边提醒:“注意提防小偷。” 

        古典文学组的人找钱老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1000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500元,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第二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 

        他当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者注)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撞伤行人,找到钱老想借医疗费。钱老问明情况,说:“需要多少?” 

        司机答:“3000。” 

        钱老说:“这样吧,我给你1500,不算你借,不用还了。” 

        “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他指着孔方兄的怪脸说。

                                                                      (张建术) 

      5、年登大耋,名满天涯 

       钱钟书先生的家位于国宾馆附近的南沙沟,那是国家统一盖的“部长楼”。钱老家里简朴极了,20平方米的书房,光光的黄木地板,没有地毯。一张写字台,一把靠背椅。写字台上堆满书籍和信件,旁边一只竹木躺椅,是他休息用的。对面摆着十分简易的沙发和茶几。这就是钱老那许多博大精深的撼世之作的诞生地。 

        今年86岁的钱老,和许多学者一样,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额头硕大,言谈惊人。但又和许多学者不一样。他决不迎合,决不讲违心话干违心事,岿然于自我。他和夫人杨绛生活得有滋有味,潇洒自如。两位大学者、大作家夫妇之间既温馨和谐,又互相尊重。这是典型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缩影,钱老和夫人常常坐在家中谈天说地、读书写字,乐趣融融

  [1] [2] 下一页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 刘保清

  一、知识目标

  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教学难点 

  1、课文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所含蕴的意思。

  2、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作者从一般读者读《伊索寓言》所惯常理解的另一面,读出了新意,对原作做出了自己的“别解”。文章的主题较难把握。教学宜从剖解作者对寓言所作的引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对主题可作充分的讨论,切实把握准确文章的写作主旨。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文章的疑难语句。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疑难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它的雕像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 (略)

  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

  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 (表中楷书字为要学生填写的内容)

  故事名称故事寓意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讽刺善变者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够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总 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四、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

  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主要用三种方法:

  引申 改头换面 推演

  五、研读课文前三段

  1、课文前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段是中心段?

  明确:第2 段是中心段。第一段是比喻,是引出第二段的,第三段是补充说明第二段感想的来历。

  2、这三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明确:古代好比是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现代的我们反而年龄长,阅历深,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观点是浅薄的,幼稚的,是须要纠正的。《伊索寓言》就是一本古代的书,里边就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须要加以纠正。

  作者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就很难说了。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人难以企及。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据出推论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顺理成章地生发下文。

  六、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伊索寓言》真的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

  明确:不是。①作者认为这部书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奸诈。②能不能读,怎么读,全看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这段话是作者批评、嘲讽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伊索寓言》早已成了世界名著,无论是儿童抑或是成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益。《伊索寓言》中许多故事,正如许多文学名著一样,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作者从中读出如许新意,也正是源于它的这个特色。《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

  七、讨论疑难语句的含义

  1、如何理解“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揭示了某些人怎样的劣根性?

  指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明显是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真的下野或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指的是自己被戳到了痛处,就恼羞成怒,撕破脸皮,挖空心思地揭别人的短。

  5、“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

  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6、“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说明什么样的心理?

  一个人得了点好处,总容易引来别人的嫉妒,想要分点甜头。要避免这一点,办法是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7、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可能是从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最后只能眼看着病人死去的角度说的。

  八、作业 :课外找一两则寓言(如《狐狸与乌鸦》《农夫与蛇》),仿照课文写法重新阐释它的寓意。

  作者邮箱:

  [1]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理念:

  1、“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会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书,我快乐”(爱读书)。

  教学目标预设: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订立读书计划,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通读《伊索寓言集》,了解其内容,知道伊索寓言在种程度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设计读书计划表样表,读书卡样卡。(样表、读书卡附后)

  学生准备:

  1搜集整理伊索寓言(课内外)(已读或未读的),准备汇报自己的读后感。

  2、讨论:我们应如何读书、设计读书计划表、读书卡、准备交流。

  3、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的资料。

  教师导引

  民间俗语导入: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头流传着许多含着深刻道理的名句和寓言故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龟兔赛跑、老鼠与青蛙、叼着肉的狗、狼与小羊、熊与狐狸……这当中不少是来源于《伊索寓言集》。

  问题激趣:有了解《伊索寓言集》和其作者的吗?

  师生互动

  交流

  简介《伊索寓言集》和作者:(尽量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机会)

  生:………………

  (掌声鼓励)

  师生点评或补充:

  生:我觉得………………

  师:………………

  生:……………………

  ……………………(掌声)

  …………………………

  ………………………………

  (掌声)

  教师小结: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

  讨论:

  1、你所读过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有哪些共同特点呢?举例说明。

  提示:从故事的主人公方面、故事的结果方面、故事中的人物双方的情况……多方面去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班级汇报。师生小结。

  2、你都是怎样去读所读的故事的?你建议同学们读书时要注意什么?

  讨论预设: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导入读书要求---------

  (1)读书做记号,不动笔墨不读书。

  如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是别人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

  (2)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这样一来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积累,而且给自己留下特别愉快的回忆。

  (3)整本的书怎样读?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2、  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对复杂社会的认识。

  3、  通过本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

  揣摩难句含义,探讨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大家小时侯读过寓言故事吗?(回答:读过)那么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寓言的特点:带有讽刺和劝戒性质,主人公多是人格化的物,篇幅短小。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几则《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

  2、  讲析

  ⑴关于“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的语言创作,影响很大。

  ⑵引导问题:大家都小时候也都读过《伊索寓言》,那么它到底是一本成人读物还是儿童读物呢?如果你要看一些为人处世的书,是选择《伊索寓言》还是选择一些现代读物,譬如《心灵鸡汤》,为什么?

  (大家各抒己见)

  讨论得出:《伊》内容比较简单,而现在社会比较复杂,不太适用。

  ⑶针对这个问题(是否适宜做儿童读物),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大家看最后一段共有几个人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是否相同?

  结论:观点相同(不适宜)但理由不同。

  卢梭:认为将小孩变得复杂了。

  作者:将小孩变地幼稚了。

  ⑷下面我们就返过头来看看体现作者观点和理由的例子。教师带领分析第一个故事《蝙蝠的故事》,其他教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3、  作业:

  ⑴思考分析其他几则寓言故事

  ⑵掌握字词、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讨论点拨为主)

  教学过程:

  1、  让学生讲解、分析后八则寓言。依次指出寓言原寓意、作者对此寓言的体会、自己对这则寓言的独特体会。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拨。分析完,引导学生再回到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中心思想。

  3、  思考:前三段有何作用?提出引导问题:《伊索寓言》既然不适合儿童去读,不适合当今社会,那为什么人们还要去读呢?

  明确:有三重安慰。

  4、  讲析前三段

  第一段

  两类人

  }→长辈喜欢小孩(卖老)

  两种关系

  第二段

  古代

  }→现代思慕古代(卖老)

  现代

  第三段

  “伊索寓言大可看得” 第一,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

  { 第二,愈觉得我们是成人,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  }→三重安慰

  第三,从禽兽到人,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5、  小结:

  《伊索寓言》是一篇不大好懂的文章,作者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古老的寓言,将它赋予了现代的意义,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6、  作业: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

  上一篇:读《伊索寓言》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读《伊索寓言》教案2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好!

  师(板书:寓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指板书)知道什么叫寓言吗?

  杨晓佳:寓言就是小故事。

  冯纪香:寓言是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这个道理使我们得到启示,受到启发。

  师(板书:伊索):知道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个《伊索寓言》?

  刘怡然: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大寓言家,他被喻为故事大王。

  刘凌峰:据说他是一个奴隶,特别聪明,在古希腊特别有名。他写的寓言故事流传非常广泛。

  王婕:《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是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写的,把小动物都赋予了生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邰金悦:《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非常短小,而且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则小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认真读一读这三则故事。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读文)

  师:现在有把握认识这课的生字新词吗?

  生:有!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读词语的小游戏,我出示生词卡片,每组读两个词,如有一处读音有误,那该小组就会被扣除平时分的五分。要不要再看一看课后的生字?

  生:不用!

  师:那我们就开始读词语活动了。(师出示词语分小组读,第三小组出现了两次失误,把“酸味”的“酸”读成平舌音,把“惊慌失措”中的“措”读成了翘舌音而被扣除十分。)

  师:范写“馋”、“?”,生书空。

  师:我们把生字的读音巩固了一遍,相信你们现在有把握把文章读好了吧?我们找三位同学读这三则故事,每个同学读一则。其他同学一边听他们读音的正误,一边思考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指名读文)

  杜梦婷:刚才杨晓佳读文很有感情,把牧童叫喊“狼来了,狼来了!”读得很真切,感情表达很到位。

  杨晓佳:总的比我不如韩家盛读的好,在有些小地方我比他可能好一点点,但我还得向他学习。他把故事的每个细节的朗读处理得很不错。

  冯纪香:我想给他们提个小小的建议。

  师:可以,我先代他们三位谢谢你啊,你说吧。

  冯纪香:刚才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都有一些失误或错误,没能做到“字字入目”,希望以后他们三个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师:你的这个建议真好!这不仅是对他们三位提出的建议,这也是老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要求,希望大家以后读书都要做到“字字入目”,这样才能把书读正确了。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一则小故事,读时把这几个“拦路虎”给消灭掉:“白费劲”、“无望”、“成熟”,开始吧。

  (生读文)

  师:指名读《狐狸和葡萄》第一节,这一段哪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范咏钰:“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这句话是具体写“白费劲的。

  师: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冯纪香: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后猛地跳起来,但却失败了。

  刘道钰:它搬来一块大石头放在脚下垫着,可石头不够高,它就又搬来一块。可两块石头放在一起,一是不牢固,二是高度不够,结果还是没有够到葡萄。

  郑渊:把拿来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还是不能够着。

  周兴鹏:它去爬葡萄架,可支葡萄架的棍子太细太软,它的爬树的本领又不行,几经努力还是失败了。

  张亮:它用向葡萄扔小石子,可它的瞄准水平实在太差,一个也没有砸下来。

  师: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是狐狸在干什么?

  生:绞尽脑汁想办法。

  师:但结果怎样?

  生:没有够着。

  师:这就叫?

  生:白费劲!

  师:狐狸绞尽脑汁想办法结果却白费劲。此时此刻,狐狸心里是怎么想呢!

  戚国灿:狐狸望着那挂满枝头的葡萄想:唉!今天我怎么这么倒霉啊!一个也吃不到嘴角。

  潘俊豪:累死了!今天真是白忙活!

  师:这就叫什么?

  生:无望!

  师:你们真聪明!再动动你们的聪明脑,默读这则故事的一、三小节,思考这两小节中“成熟”一词的不同含义。

  生读文。

  韩家盛:第一个“成熟”指的是食物生长到一定的时候长熟了。第二个意思我说不上来。

  (此时教室里很安静,没一个举手回答第二个成熟的意思)

  师:你们现在不敢举手,原因是你们现在思考的还不够?

  生:成熟!

  师:是的,这就是第二个成熟的意思,它是“成熟”这个词的引申义。还可以举例说明?

  冯纪香:妈妈说,我现在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不能穿太瘦的内裤。(同学们一片哗然。)

  师:你妈妈教育是对的,这就是成熟的引申义。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故事叙述出来吗?

  冯纪香、杜梦婷叙述故事。

  师:请用心读第二则故事,理解“惊慌失措”和“一贯”的意思。

  (生读文)

  潘俊豪:因为担心、紧张,乱了方寸。课文里指村民们担心放羊孩子的安危而紧张地不知拿什么好,跑去救他。

  师:课文里不仅写到村民们的“惊慌失措”,还写到了谁的“惊慌失措”?

  周兴路:还写到了放羊孩子的惊慌失措。

  师:想象一下,放羊孩子是怎样惊慌失措的呢?

  戚国灿:他一看狼真的来了,吓得连忙大喊大叫又大哭起来。

  杜豪:放羊的孩子吓坏了,一边到处躲避,一边叫声呼救。

  师:这就是?

  生:惊慌失措。

  师:这则故事最后一小节齐读一遍,思考“一贯”的意思。

  生齐读这节课文。

  李静:“一贯”就是“经常”。

  师:哪位同学能把这则故事叙述出来吗?

  刘妮、刘中娜叙述故事。

  师:联系《狐狸和乌鸦》一课,默读《蝉和狐狸》,思考“圈套”、“戒心”的意思,并思考蝉和乌鸦的结局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读文。

  刘怡然:“圈套”在这里就是“计谋”的意思。

  董术艺:“戒心”是防备中计的心思。

  孙渝雯:“戒心”就是防备的意思。

  刘凌峰:蝉和乌鸦的结局不同是因为乌鸦爱听甜言蜜语,而蝉却善于观察发现,所以蝉能识破狐狸的计谋,蝉救了自己。

  师:蝉是如何识破狐狸的计谋的呢?请从文中找出根据。

  张晨:从“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这句话里看,蝉是从狐狸的粪便里看到同伴的翅膀便知道狐狸曾吃过它的同伴,所以狐狸一说甜言蜜语,蝉马上就知道狐狸是想骗自己,从这里它识破了狐狸的计谋。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吗?

  杜梦婷、韩家盛叙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三则故事,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意思叙述出来,说明你们很了不起!课后希望你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能很有感情地把这三则故事读好,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三则寓言的理解。继续读一读《伊索寓言》这本书,把你的心得体会,抄写下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来。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孩子们再见!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伊索寓言》里的三则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生叙述故事)

  师:请对照插图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具体描写这幅插图的?

  生读文思考问题。

  生1:“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生2:“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师:狐狸本来是“想尽和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结果却没够到,心里本来是非常沮丧的,为什么还说:“这些葡萄是酸的,不好吃。”呢?

  生: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自己安慰自己,其实是自欺欺人。

  师:能带着你对这两段的理解读出狐狸的这种心情吗?

  生练习感情读文。

  指名读。

  生评:陈磊把狐狸“白费劲”后的“无望”心情读得很好,但狐狸说的那句自我安慰的话读得感情不够到位。

  师:你听得真仔细,评得更精彩。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思考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句话在课文里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生:上次我违反了纪律组长训我,我非常不服气,心想:“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个组长吗?”其实我心里一直想当个组长,甚至还有当班长的野心呢!

  生:有次老师夸刘怡然的画画得漂亮,还说刘怡然成了我们班的大画家了。我当时心里想:“不就是几幅画吗?有什么了不起?有还不愿画呢!”其实我对画画根本就一窍不通。

  师:同学们都能直言不讳自己曾有过“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经历,那么学过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吗?请把你的感想写在课文的后面吧。

  (生写话)

  师: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能来给大家说说《狼来了》的故事?

  指名生叙述故事。

  师:故事叙述的这么精彩,看来下面这则《牧童和狼》你都不用学了。(板书课题),默读这则故事,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两次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生默读课文)

  生:牧童喊“狼来了”是抱着游戏、玩笑的心态装出紧张的样子喊的,村民们“惊慌失措”赶来营救,可牧童的表现是非常得意的。

  师:通过哪个词你读出了牧童的得意?

  生:“哈哈大笑”。

  师:牧童第二次叫喊呢?

  生:牧童第二次叫喊“狼来了”是狼真的来了,这时他的心情非常紧张,而且是“惊慌失措”。而村民们被牧童骗怕了,以为他还是在恶作剧,所以村民们的表现是无动于衷的。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这两段?尤其要读出牧童喊两次“狼来了”前后不同的心态。

  指名读文。

  生:我感觉韩家盛表情非常好,读牧童第二次喊“狼来了”把牧童的紧张求救的语气读得非常到位。

  师:你评的更到位,可以是一位评论家了。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生:在我很小的时候很爱喝饮料,于是爸爸就把我喝过的饮料瓶装上水,骗我说是饮料,我一喝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以后爸爸再给我哪怕真的是饮料我也不信他的了。

  生:我两次日记没写,告诉老师说忘在家里了,老师就信了我。可当我把日记本交上后,老师发现我原来是拖拉作业没写,于是有一次,我的作业真的忘在家里了,可说什么老师就是不相信,还是罚我重写了。通过这次事件以后,我再也不敢说谎话了。

  师:是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如果一贯使用欺骗的手段对待别人,人们就会对你缺失了诚信。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也没人能相信你的。

  师:请认真读一读《蝉和狐狸》这则故事的第一小节,理解“圈套”一词的含义。

  生自由读文。

  生:“圈套”指“计谋”。

  生:“圈套”指“阴谋诡计”。

  生:“圈套”指骗别人的手段。

  师:请把这则故事一、二两小节边起来读一读,思考“圈套”在这一课中是什么意思。

  生:“圈套”是在这则故事里指的是狐狸想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它所用的计谋。

  师:他用的是什么计谋呢?

  生:用甜言蜜语来打动蝉。

  师:狐狸是怎么用甜言蜜语来打动蝉的呢?找出狐狸说的话多读两遍,读出狐狸赞美的语气来。

  生练习读文后指名读文。

  师:用心默读第三小节,看这是一只怎样的蝉,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生读文写体会。

  生:这只蝉太聪明了,他用一片树叶便识破了狐狸的嘴脸。

  生:这只蝉真是绝顶的聪明,他为了识破狐狸的计谋,先用一片树叶来试探他。

  生:通过读这一段,我体会到坏人说好听的话,因为他急于做坏事,急于想得到结果,他太低估了对手的能力。我想到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做糟,容易露出自己真面目。

  师:哦?你是说坏人要想隐藏自己的险恶用心还得继续沉住气,继续骗下去是吗?

  生:那倒不是。我是说我们可以利用坏人急于求成求胜的心态,在遇到狐狸这样的坏人时,我们要稍微动点心思,便可识破他的阴谋,防止上当受骗。

  师:你的聪明要赛过一休了!“蝉察觉其中有诈”,他是怎么察觉到的呢?

  生:蝉可能从狐狸说“你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这句话中察觉到的。

  师:狐狸的这句话说的有何破绽?

  生:蝉一直在树上唱歌,而且歌声很响亮。狐狸在树下可以非常清楚地听到蝉的歌声,不必要让蝉飞到树下来唱给他听呀!

  师:用心读书了,答案就在课文里。你看赵薇同学多聪明,不仅从课文里找到了根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蝉还会从哪里察觉有诈呢?

  生:狐狸说:“你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这句话里察觉的。因为在动物王国里,大家都知道狐狸心术不正。对于心术不正的人说这么好听的话一定是有他的目的的。所以蝉察觉这其中必定有诈。

  师:说得非常有道理。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了过去。”此时此刻,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喜出望外。

  生:惊喜万分。

  生:非常激动。

  师:请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三小节。

  生自由读文后指名读文。

  生:王婕读出了狐狸赞美的语气和激动的心情。

  生:王婕读得非常投入,我感觉自己就是那只狐狸了独(生笑)。

  师:狐狸很聪明啊,只是他没把自己的聪明用在正道上,所以大家不喜欢它。齐读最后一小节。

  生齐读。

  师:读了这一小节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读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这一句,我想到了这只蝉多象那只可怜的乌鸦嘴里的那块肉啊!只是乌鸦仅仅被骗去了一块肉,而这只蝉却可能是因为和乌鸦一样爱听甜言蜜语,结果连自己的小命也送掉了。

  生:通过读“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这句话,我体会到这是一只细心观察,善于分析问题的蝉,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对坏人时刻保持着戒心。

  生:通过读这一段,我想,我们对坏人要时刻提高警惕。坏人说好话是他骗术的一种,我们不能被他的好话迷糊了。

  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去年十.长假,爸爸带我到上海明珠电视塔去玩,当时爸爸上塔上玩去了,我太累就不上去,在塔下等爸爸。这时过来一位中年男子,他来到我身边对我说要带我去海边玩。没出门妈妈就告诉我不要乱跑,小心被坏人拐卖。我当时心里就想那个叔叔可能就是人贩子,所以就没跟他走。

  师:学习了这三则寓言后,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三则寓言在写法上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哪位同学看出来了?

  生:这三则寓言都是在最后一小节来个画龙点睛,用一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生: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

  生:这三则寓言都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都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写的。

  师:同学们,打开《伊索寓言》这本书你就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伊索寓言》里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等着你们去读呢?课后请继续阅读这本书,并把你读书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下周我们开个读书交流会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伊索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