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16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16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1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老师知道大家喜欢读诗、也喜欢背诗,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云、雨、风、水,你会背多少含有这四个字的古诗呢?今天,我们男女生分成两组来比一比,看哪一组积累得多。

  2、大家刚刚背的这些古诗都含有云、雨、风、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苏轼的这首诗同时含有这四个字,谁能把诗题读好了。(指名读、齐读)

  3、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4、咱们现在再来读题目,听好老师的要求,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来是在什么时间写的?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知道是在什么地方写的?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让我们一齐读)

  二、 品味古诗:

  1、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自己去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节奏,边读边用斜线划一划。

  个别读。诗中藏着一个生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开火车读。

  自己写一写。

  2、诗中除了描绘了云、雨、风、水这四种景物,还描绘了哪些景物?

  用笔在书上圈一圈。(板书:山、船、地、楼)

  3、短短的一首诗就给我们描绘了这么多的景物,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首诗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奇特的画面。请你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

  (1)如果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说,师:你的想象丰富,你从哪儿知道的?

  (2)你们读了这句话,眼前出现什么画面呢?

  (3)还有谁来说一说。

  (4)谁能联系这句诗,说说你所看到的?

  (5)你说的真精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内心的感受吗?

  (6)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读,读出急雨前的阴沉沉、黑压压。

  4、除了汹涌翻滚的黑云,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1)谁能说一说。师:你说得太美了,你能带着这样的美感读读看吗?还有谁愿意读?

  (2)喜欢这句诗吗?咱们女生一起读出对雨中景色的喜爱之情。

  (3)夏天天气忽然变化真是让人紧张,让我们全班一起读读诗的1、2两句。

  5、诗中打翻墨汁般的黑云、珍珠般的雨点都让我们惊叹,诗人还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你从哪个地方知道的?

  (1)天色变化得可真快啊,你能读读看吗?

  (2)其他同学读了有什么感受。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

  (3)风显示了它巨大的威力。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一起读。

  6、你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画面?请你美美地读一读。你的朗读真棒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转眼雨过天晴,刚才的一切都好象没有发生。(引读)就只见――望湖楼下水如天。

  7、诗人笔下的夏日西湖,真是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让我们再次去感受一番。(齐读)

  三、品读诗词: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的景象,你觉得这场雨下得怎么样?从哪些词感受到的?请你再读这首诗,并用笔圈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交流:“翻墨” “白雨”“吹散”“卷地”“水如天”。相机板书)

  2、还有谁也觉得这个词用得好。还有谁想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

  还有谁想补充。

  3、的确,这个“跳”字用得极为传神,连苏轼自己也十分欣赏,他50岁时又来到杭州,又写下了这样诗,(出示、自读)“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4、你读了以后有什么疑问?

  5、可见诗人对这首情有独钟,50岁时还念念不忘,他又一次陶醉在西湖的雨境中。(齐读)可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再读古诗1、2句)从而也能看出词语用得妙的重要。

  6、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去感受苏轼的陶醉之情。

  7、分小组赛读。

  8、齐读。

  四、课外拓展。

  1、中国有句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园林精致秀气,闻名中外,杭州的西湖则如一幅舒卷的画卷,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从另一首诗也可见一斑。(出示)

  2、自读这首诗,把诗句读正确,并借助下面的解释,边读边想象苏轼描绘的西湖风景。

  3、个别读。

  4、讨论。

  5、齐读。

  6、大家知道吗?苏轼和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在杭州做了五年的知府,疏通了西湖,修了一条长长的苏堤。他热爱西湖,他的名字就是西湖最好的名片,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西湖美景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二、重点

  1、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2、古诗中精妙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雨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每个季节的雨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带来不一样的诗情画意,给文人墨客以无限的遐思,谱写了众多的诗篇。公元1072年,大诗人苏轼来到了西子湖畔的望湖楼,正逢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从天而降,诗人被西湖上的雨景迷住了,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课件:古诗,指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们今天就随着诗人一起走到西子湖畔的望湖楼,走进公元1072年的那一天。

  二、初读感知

  1、(课件显示,一读:正字音)。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向大家展示一下朗读?(课件回到古诗)

  (注意翘舌音:遮、珠、入、船、吹。注意字形:遮的里面是“廿”不是甘)

  2、揭题激趣: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课件显示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理清脉络,把握中心,甚至可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要先读懂题目。)

  六月二十七日:时间(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

  望湖楼:地点。在杭州钱塘门外西湖边上。

  书:写

  (学生对醉的解释可能会产生疑问。醉有两层意思:1、诗人在望湖楼上喝酒,处在一个不是十分清醒的状态。2、被眼前的美景迷住,沉醉其中。这两层意思是同时存在的状况。学生可能只能答到第一层意思。)

  这个“醉”字是不是就像同学们理解的那样呢?我们跟随着诗人去诗中体会体会吧。

  三、疏通诗意

  (课件显示二读:明诗意)

  1、请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诗,将你预习的成果和感受与你同座位小声的交流交流,在书上做适当的批注,然后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句诗讲给全班同听。(学生讲解时课件会到古诗)

  对于解释不到位的字词进行点拨:

  翻:打翻。

  未:没来得及。

  遮:遮挡,遮住。

  白雨:白茫茫的雨点。

  跳珠:跳动的珠子(珍珠)。

  乱:杂乱无序。

  忽:忽然。

  散:分散,散开。

  水如天: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水天一色,茫茫一片。如:好像。

  2、整体释义

  同学们我们现在是1072年,在望湖楼上小酌,突然上空乌云密布,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黑云像打翻的墨汁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一片汪洋。】

  四、品读诗意,感受画面美

  过度:好一场大雨啊,同学们,我们一起酣畅淋漓的来读一读吧。(注意古诗的节奏:前两句节奏要稍快读出雨的急,后两句要读出开阔的感觉,节奏稍慢)

  1、这是一首写景诗,谁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诗人写了怎样的景象?【夏日的疾雨急来急去的变换景色】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有什么特点呢?(课件显示,三读:找特点)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并说说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夏天雨的特点是大、急。】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未,没来得及,体现雨的迫不及待。)

  【雨前,乌云还未来得及完全遮盖,大雨就从天而降。】

  (跳珠,雨的大。雨点一颗一颗的,像珍珠。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珍珠而用跳珠?从“跳”这个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劈里啪啦震船有声,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一首雄浑的交响曲。)

  (乱:雨点顽皮像孩子,有活力。你能描述一下雨点是怎样落入船中的吗?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雨时,大雨倾盆而下,宛如千万颗晶莹透亮的珍珠,乱纷纷跳入游人的船舱。这真是一幅西湖骤雨图啊!】

  (水如天:大雨过后,湖水就像天空一样广阔。雨下的时间如此短,却能使湖面立即开阔,可见雨量的大。)

  过度: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天气变化过程啊,这个过程诗人是用什么样的手法向我们展现的呢?(课件显示,四读:体手法)让我们再次读起这首诗,去体会体会吧。

  【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比喻手法的运用巧妙的突出雨势的急,雨量的大。诗中没有直接出现大、急的字眼,而是用比喻句从侧面反衬了夏雨的特点。】

  色彩的运用黑、白色彩的强烈对比显出雨的急。

  3、这首诗不但写的美还写的巧,老师已经陶醉了,苏轼亲眼看到这样的惊人景像更要陶醉了,就让我们随着诗人再次走进西湖盛夏独有的美景吧。

  学生集体朗读。

  3、 面对云翻、雨泻、风卷、天晴这么一番美景,诗人的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都浓缩成了一个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题目,哪个字最能体现苏轼当时的心境?(醉)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五读,悟语境)体会“醉”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品味感情

  (1)面对如此美景,你们自己读读诗猜猜(六读,品诗情),苏轼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何看出?

  (学生应该能体会到“高兴”、“心旷神怡”……)

  介绍背景:(其实这个时候的苏轼在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

  (2)同学们,古人常说借景抒情。听了老师刚刚的介绍请你在去读读诗,你认为苏轼想借这个景抒怎样的情?(由黑云翻墨到雨过天晴是诗人由原来的不平静到后来的平静。这场雨的变化过程正好符合了苏轼的心境。)

  【是啊,江上一时黑云翻墨,转眼间又是碧水蓝天,在苏轼眼中,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面对人生的坎坷、逆境,要始终保持宽广的心胸,相信一切不愉快很快就会过去。】

  (3)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乐观豁达】

  (4)你们不仅读出了诗的味道,还品出了诗人的心声,真是苏轼的知音啊!(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入境)用我们的背诵再现这场又大又急的雨。

  (5)学法总结: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按什么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回忆六个步骤】这就是古诗的学法,同学们以后学习古诗不妨从这六个方面入手。

  五、拓展延伸

  1、苏轼对西湖十分偏爱,《望湖楼醉书》一共有五首,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望湖楼因苏轼的诗而名扬天下。苏轼自己也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了一首《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回忆了15年前留给诗人印象深刻的一幕雨景。

  2、刚才我们领略了雨中西湖的美景,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我们23课有两首古诗,编书老师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了一起?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地点相同,季节相同,时间相同)(一首写雨中西湖,一首写晴天西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3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由课题导入,了解题意及诗人。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3、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4、教师简单出示图片:介绍望湖楼及诗人苏轼并范读题目,学生再次读好题。 读题,并解题。注意理解“书”就是写的意思。听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苏轼并范读。二、初读指导。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1、出示古诗: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自由读古诗。读出节奏感来。三、学生品读诗句。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感受诗人用词的特点和古诗的语言美。课堂交流。1、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悟诗情:(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3、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4、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这首诗呢?(读出雨来得急、大,风过后水天一色的惊奇语气)5、指名用惊奇语气读诗。6、配乐朗读诗,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沉浸在古诗中,以熟读成诵。7、讲解诗的对仗及韵脚的特点。8、诗与诗比较:出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仔细读读诗,再说说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什么?(西湖上先晴后雨的美丽景色。)     读诗句,先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相互交流学习,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读古诗边体会作者的心情。         学生跟着配乐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写景的手法。(对仗及韵脚)      五、拓展阅读。通过观察图片练习写诗句。1、 通过观察西湖“雷峰塔夕照”、“三潭印月”图片,练写诗句。2、 学生交流。学生尝试写诗句。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古诗。2、抄写古诗。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绘的意境写下来。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山                            雨 、船                               风                            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66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

  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juǎn  dì  fēn  lái  hū  chuī  sàn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wàn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作者与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写景诗非常有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做官时写的。当时正是夏天,诗人到西湖边上游玩,偶然遇到了一场来去匆匆的大雨,他非常高兴,借着酒兴,在望湖楼上写下了这首诗。

  【注词释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下面,我们展开想象,化诗为画,也就是把这无形的文字变成有形的图画。

  欣赏这首诗:

  黑   云   翻   墨   未   遮   山,

  白   雨   跳   珠   乱   入   船。

  黑云:乌云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就像墨汁被打翻了一样。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碧空万里,风平浪静,诗人荡舟西湖,饮酒赏景。忽然间,天边浓云黑压压地翻滚而来,就像把墨汁打翻了一样,乌云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白花花的大雨就从天而降,雨点打在湖面上,水花四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纷纷地倒进了游人的船舱。

  卷   地   风   来   忽   吹   散,

  望   湖   楼   下   水   如   天。

  卷地风: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猛然间,一阵狂风席卷大地,刹时,乌云和大雨被吹得无影无踪了。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下了船,登上了望湖楼,凭栏而望:风住了,雨停了,云散了,刚才的一切都好像不曾发生过,只见蓝天映入碧水,湖水向天光一样的明亮、纯净、蔚蓝。

  你们看,这首诗就像画一样美,化诗为画,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诗境的好方法。这样的想象,不仅可以加深诗意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希望你们今后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诗歌。

  【学习写法】

  诗人仅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就把西湖上这场来去匆匆的暴雨描写得这样有声有色,这是什么原因呢?对,诗人善于观察、善于表达。诗人又是怎么观察的?在什么地方观察的?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观察中,抓住了这场雨的什么特点?又是怎么把它表达出来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请你们边读边画边想,然后说一说。

  诗人观察的地方,先是在船中,后是在楼上。诗人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观察的。先看云,再看雨,然后写风,最后写天。诗人是通过翻、未、白、乱、忽这样一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暴雨的特点。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这样一些形象地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的紧张气氛,雨过天晴,西湖水平如镜的景象,同时烘托出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诵读指导】

  好,那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在朗读的时候,翻、未、白、乱、忽这些词要读得重一些,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这些地方不要读得太快,要给人留下想象和品味的余地。读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诗中画,诗人情。这样才能够读得更好。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今天,大家学习的有收获。不仅学会了化诗为画的学习诗歌的方法,还学会了诗人观察表达的方法。希望能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当中去。

  【试一试】: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运用化诗为画的方法,把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画下来。(即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3.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有顺序地观察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抓住它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6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 质疑 - 交流 - 小组合作探究 -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 会意 - 入境 -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 指名读,齐读;

  ⑵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评读。

  ⑶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18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

  二、 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   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   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   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   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 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   思考并讨论:

  1)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   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   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   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   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 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   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   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8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五、作业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

  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们班也刮起了一股“诗词风”,今天,邵老师就把诗词大会的现场搬到我们教室【出示图】,首先请两大组派上一名代表,我们也来一段“飞花令”【出示图】,主题词便是――风(板书:风)。准备好了吗?开始!

  2、再来考一考大家,这四句诗,你会填吗?【出示四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真不错!读着这四句诗,你发现了什么?是的,这是一组描写雨的诗句。

  是啊,年年月月都下雨,但岁岁年年各不同,在诗人眼里,雨是一种心情的流淌,情感的抒发。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天在欣赏西湖美景时也遇到了一场大雨,诗性大发,写下了一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指题目)

  二、理解诗题

  1、从诗题中你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时已经是――夏季。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2、(醉)不是酩酊大醉而是略有醉意,醉字仅仅是酒醉吗?(?)待会儿我们学了诗就知道了!

  三、初读古诗,自己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出示】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联系图画,想想诗句的大致意思。遇到不懂的,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指名读,适时给予评价和指导。(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老师也来读一读,【出示】范读,请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3、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却被苏轼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请同学们再好好去品一品,在你最欣赏的字、词上做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

  4、很多同学欣赏能力有了提高,感受也写得不错,下面我们在学诗的过程中,请大家一起交流。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

  1、【出示】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最欣赏这句诗中的哪一个字?为什么?【生答“翻”出示】

  (2)透过“黑云翻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你们描述的画面让我情不自禁想到了这些词语,和大家分享【出示】(乌云翻滚、阴云密布、风起云涌、黑云压城)

  (3)把这种感觉送回到句子的朗读中去。【出示】

  真是黑云压山山欲摧呀!可是黑云还没来得及压住山,谁就来了?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1)这句诗中你又觉得哪些字用的很妙?

  一个“跳”字,让你体会到了什么?(雨大、雨急、雨猛)

  想一想,“乱”字,妙在何处?(雨点的密、雨多、雨的动态美)

  可谓:一字千金!这一跳一乱,将这一场又急又大的雨,淋漓尽致地加以展现!

  (2)【出示】齐读。从“白雨跳珠”这个比喻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感受“跳珠”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3)补充资料:这一句也是整首诗的传神之笔。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那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幸福地回忆吧!读前两句。【出示】

  3、“卷地风来忽吹散”

  (1)如此大雨,难不成让诗人困于望湖楼不成?奇迹发生了!什么奇迹?(生: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出示】哪个字让你觉得特别妙?(忽)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

  这儿的“忽”字呢?【出示】(突出天气变化之快。)

  【出示】填空:卷地风突如其来,它吹散了________________,吹走了_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_,真让人目不暇接啊!

  (3)一个“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把天气变化的神速写活了。读忽字时要轻巧些,速度稍快些!【出示】

  4.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望湖楼下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东坡先生,起身,踱步、临窗,远眺,展现在你的眼前是――【出示】(齐读最后一行)

  (2)你能想象一下,“水如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预设:(出示画面引读)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明净清澈,雨过天晴,西湖水是那样的明亮清澈。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天无边,水无边,水天相接。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蔚蓝,天蓝蓝,水蓝蓝,水天一色。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水如天一样的平静,天上再没了狂风大作,水上再没了大雨滂沱,那真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抬头看看天,天上的彩虹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倒过来看就是一艘小船,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

  (3)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一幅“西湖骤雨图”,(板书:西湖骤雨图)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醉于酒,更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于是即兴吟诵了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朗诵全诗。

  六、补充背景,拓展延伸。

  苏轼仅仅是沉醉在这骤雨的滂沱,初晴的美妙境界里吗?他写的仅仅是一场自然界的暴风雨吗?其实,――

  这个时候的苏轼遭受了人生一次巨大的打击。苏轼因为才华横溢,很受当朝皇帝的欣赏,在朝廷里官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国家实施改革,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这首诗就是他被贬第二年写下的。看到眼前骤雨初晴后的美景,如果你是苏东波,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生活也会像天气一样,有风雨,有磨难,有挫折,但是风雨过后有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己一定会迎来光明的。)

  【出示全诗】走进诗人的心境,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中蕴藏的画面,还读出了诗人的心声。当然,我们也可以纯粹地把它当作一首写景诗,写自然界的暴风雨的诗。在书中读出自我,就是最有效的读书!

  带着你独有的体会,读出属于你的味道。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放音乐】

  七、总结并留下阅读期待。

  1、学习生字“遮”。

  2、其实,苏轼在那天一共写下来五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其它四首老师印在了发给你们的讲义上,课后也用我们今天读一读、品一品、再背一背的方法去自己学一学,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10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上一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1

  下一篇:没有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11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抓住机会,亮出风采!)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提示总结:从诗题看,这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友时即景发兴之作。净慈寺,杭州西湖边上的一个古寺,今存。林子方,作者的朋友。这首诗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情怀。西湖的美是多彩多姿的,该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去描写她的美呢?绝句这种短小精粹的诗体,不允许作者面面俱到地铺叙。于是,诗人选取了眼前所见的莲叶、荷花,予以集中描绘。头两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就有力地吸引着读者,把读者的思绪带进西湖美景中去。四时,通常指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六月以外的时节。

  怎么个不同呢?三、四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荷花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朝阳映照其上,增添了无限光彩,所以显得如此美丽动人。这两句是对偶句子,“莲”、“荷”本是一物,而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避免了重复,可见其苦心。莲叶“无穷碧”是“接天”的结果,荷花“别样红”却是“映日”所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1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堂交流。

  1、释诗题:(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

  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3、明诗意:

  (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理解全诗。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悟诗情:

  (1)创设情境:假如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会怎么诵读?

  (2)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5、有感情地背诵诗句。

  6、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指名读古诗。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同学之间讨论。反馈交流。(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两句议论,两句写景。)

  2、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何相似之处?(都是写西湖六月美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皆具诗情画意。)

  【作业设计】

  1、把诗变成一幅画,把六月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2、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

  3、朗诵并背诵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13

  一、导入新课:  

  (1)有这么一句俗语:六月天,娃娃脸。你知道是说什么的吗?(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

  (2)今天我们要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来描写这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的。读题:《六》是谁给我们带来的?你了解他吗,知道他什么?

  简单介绍苏轼。(

  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号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轼被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水调歌头》等词。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二、理解、品读、悟情。  

  解题   

  (1) 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 你从题目中可以读出哪些信息。[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

  (3)指名朗读这首诗。

  释义  

  (1)对照插图,结合诗文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

  (2)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醉书:喝醉酒时所写。 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 遮:遮蔽,遮盖。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溅起的雨滴像乱蹦乱跳的珠子。 卷地:大风翻卷着从地上吹来。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3)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悟诗境)  

  悟境

  (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色?

  (2)你想用什么词语来欣赏这声雨?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从哪些地方可以看了来。

  (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

  (3)再读诗句,除了写雨的匆忙,还写了什么。?

  雨中的美,(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后的美(望湖楼下水如天)

  “白雨跳珠乱入船”用了什么手法。课文中哪个地方也用了,你知道为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吗?水如天是不是比喻?为什么?

  (1)好一声神奇的雨啊,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整个下雨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了,你能分别找出来吗。

  (2)想一想作者亲眼看到这场雨会是什么感觉。(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确如此,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3)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陶醉)

  (4)指导朗读。

  三.拓展补充。.  

  1古人对雨也特别眷恋,写了很多古诗,请看

  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解释:站在咸阳楼前远眺,看到乱云就像一群怪兽出现在山前。

  微风细寸笼罩在渭河水面。

  眼前白茫茫的一片。

  只看见一群大雁排成整齐的“人”字形。向南方飞去。

  比较一下两者写雨的异同点。

  2.补充;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6.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14

  23、古诗两首教材简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两首诗的优化组合,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信息量大。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格。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花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出景美。 教学要求: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  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网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网站: 荷花图: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第一首古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2、介绍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上任时写的。当时他到杭州西湖上观景,偶遇一场大雨,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自读古诗,读正确。(4)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1、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四、用“四步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课堂交流。1、释诗题: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怎么理解呢?(写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心情,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被美景深深陶醉了写的诗。)2、知诗人: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3、明诗意:(1)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白雨:白花花的大雨。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云怎样?“翻墨”,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3)(点击课件:教学参考――全诗讲解)理解全诗。(4)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4、悟诗情:(1)创设情境(点击课件:古诗消失,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苏轼,你来到西湖边的望湖楼上,看见了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你来朗诵这首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l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黑云 / 翻墨 // 未遮山, 白雨 / 跳珠 // 乱入船。 卷地风来 / 忽 // 吹散, 望湖楼下 / 水 // 如天。l        有感情地背诵诗句。l        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5、体会写法。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五、小结1、师: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2、配乐齐诵全诗。 六、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二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七、作业1、完成习字册上的作业。2、朗诵并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黑云 / 翻墨 // 未遮山, 白雨 / 跳珠 // 乱入船。卷地风来 / // 吹散,望湖楼下 / // 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15

  赣榆县海头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继聚

  【设计说明】

  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前准备,做好铺垫.

  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

  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 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那老

  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引入正题,学习古诗.

  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

  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

  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师:这是谁写的 (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醉/'该如何解释 (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 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

  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

  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 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 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 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

  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

  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

  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

  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6,指名诵读这首诗.

  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

  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

  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

  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

  九,对/'对子/'练习.

  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 谁来说两句!

  十,课堂练笔.

  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

  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

  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

  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自我点评

  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

  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

  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

  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

  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

  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

  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

  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篇1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福安市德艺学校小学部:李正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4、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赛诗激趣、初涉雨诗

  自从学校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同学们都争相与诗文为友,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课前你们敢和老师比赛背古诗吗?

  (学生跃跃欲试。)

  这么有信心,那我先开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首诗可是和雨有关联的,你们也能背诵这样的诗句吗?

  学生争相背诵,教师相机点拨,营造浓浓的赛诗氛围。

  小结: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文

  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诗的了解:1.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2. 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

  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

  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

  学生自由练读。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就请你当回小老师领着大家一齐读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 “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课件出示,教师读)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 李攀龙 《广阳山道中》

  喜欢这些诗句,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3.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

  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

  (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