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19天火之谜(精选13篇)

19天火之谜(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9天火之谜(精选13篇)

19天火之谜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1] [2]  下一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上一页  [1] [2] 

19天火之谜 篇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不懈的研究何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3、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难点: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揭题:天火之谜

  2、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它为什么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出示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重点读好以下词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相机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冷嘲热讽、安然无恙

  4、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读好有关段落。

  5、相机进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暴、劈、毙;揭、钥、匙、颠

  2、交流这两组字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富兰克林的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指导练读,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读一读

  7、讨论交流

  (1)指名读“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的有关语段。

  出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毙杀动物……“体会观察之仔细。

  (2)出示:“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体会推测之大胆。

  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3)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4)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8、有感情朗读2-4节,再次感受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扣住“普普通通”。

  10、引出第5节。齐读,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等语言)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板书设计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天火之谜(富兰克林)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感受文章地有关写法。

  教学准备: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练读有关词语。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回忆文章地主要内容:

  (1)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2)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天天练上的作业。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文中第四段讲到“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 。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这一句说明麻绳已经有电流通过了!可下面又说“突然,一道……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难道湿了才是导体?那为何下雨前,已有了带电的信号了呢?

  在办公室我和蔡老师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只能解释为麻绳在淋湿后才是良导体,而丝带比较滑,雨水难以浸湿,所以是不良导体,并且富兰克林用手触摸也是讲究科学的,从书上的插图看,是用手指背触摸,所以被电后,手指向里弯曲,所以他没有触电。

  蔡老师又去查了避雷针的作用,不过我俩看了还是在云里雾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不明白。不过,我曾经看到说有时装了避雷针,反而会引雷上身,反而会使建筑物受到雷击。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向我们叙述了富兰克林法解开天火之谜的经过,因此在教学时可采用“以述促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首先要向学生提出“述”的要求,告诉他们读了这一课,每个同学要能面对全体同学复述课文,在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人听。要想讲得好,就必须把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还要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这样,学生就有了精读的明确目标和内在动力。接着,就可以围绕以上两点指导他们练读、练述。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朗读,通过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冷嘲热讽的态度和富兰克林坚持不懈、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探索精神的对比,来真切地体会富兰克林的坚毅品质。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产生的疑问特别多,可以预见孩子将来有可能超过富兰克林。

  如曹云卿说:“雷电白白在天上浪费了,把它接通我们的变压器,使它成为我们用的电多好,那该省多少资源呀。”

  杨立洲说:“现在的变压器都承受不了它的电荷,能用早用了。”

  我因势引导说:“是可以变成我们生活用电,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我知道解决这个难题的就是你们俩了,祝贺你们未来的科学家。”

  在课上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上一页  [1] [2] 

19天火之谜 篇3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小朋友们,每年的夏天都会下什么雨呀?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初读课文

  自学: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理解下列词语:

  上帝   爆炸  推测  揭开  毙杀  钥匙  骤然   不足为奇  欣喜若狂  安然无恙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指名试读课文。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节。

  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这段中哪些词语来概括?

  为什么说他可怕?

  齐读。

  指名读第2至5小节。

  简介弗兰克林。

  齐读第2节。

  弗兰克林早就观察什么?早就表示什么意思?

  他从观察和比较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人们习惯的怎样认为?

  这一自然段里用了一个推测,两个推论,意思想通吗?

  齐读第3节。

  第四节的前两句话说了什么?

  这风筝上的配件有哪些?

  试验的结果如何?

  说明了什么?

  齐读第6节,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

  25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试验  发明

  时  地  人

  弗兰克林             拴了  结上  系着   宣告

  解    开     放风筝  攥住  远望  发现   震惊世界

  靠近   手臂发麻 

  欣喜若狂  喊

19天火之谜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吗?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西方人则把它看做“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揭题:天火之谜

  3、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它为什么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出示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重点读好以下词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相机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冷嘲热讽、安然无恙

  4、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读好有关段落。

  5、相机进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暴、劈、毙;揭、钥、匙、颠

  2、交流这两组字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富兰克林的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指导练读,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段。

  1.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读一读

  7、讨论交流

  (1)指名读“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的有关语段。

  出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毙杀动物……“体会观察之仔细。

  (2)出示:“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体会推测之大胆。

  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3)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4)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8、有感情朗读2-4节,再次感受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扣住“普普通通”。

  10、引出第5节。齐读,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等语言)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板书设计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天火之谜(富兰克林)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感受文章地有关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练读有关词语。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回忆文章地主要内容:

  (1)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2)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复述。

  5、展示。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不懈的研究何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难点: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19天火之谜 篇5

  一、抄词二、比一比,组词  暴(    )  炸(    )  讽(    )  揭(    )  钥(    )  震(    )   爆(    )  诈(    )  枫(    )  竭(    )  阴(    )  振(    )    测(    )  嘲(    )   则(    )  潮(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测(     )    伴随(     )    骤然(     )    震惊(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知(     )    摇晃(     )    欣喜若狂(     )    不足为奇(     )五、造句1.  推测…… 2.  不足为奇……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              ):它们(            ),光的颜色(              ),光的方向(             ),都(           ),都能(                     )……  2.(     )年(    )月的一天,天空(          ),(           )。富兰克在儿子的帮助下,把(          )。风筝上(              ),用来(              )。放风筝的线是(              ),绳子下端(                 ),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                      )……

19天火之谜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课文投影

  教学时间: 3课时

  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就是?(板书:雷暴之谜)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

  是谁解开了这个谜团?(板书:富兰克林)

  师:对,富兰克林用著名的风筝实验揭开了这个谜,(板书:实验揭密),打开课文,找一找,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是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

  二、整体切入课文

  1、生说,师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谜团由富兰克林解开

  直到、才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

  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三、精读课文

  (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谁来说说,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呢?

  1.“这种推论”指什么?(放电现象)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引导体会:大胆)

  2.富兰克林什么时候就有这种推论了?

  3.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4. 对于这个推论,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呢?(联系第一段,相机齐读)

  5.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6.再读中心句,你来说说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十八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

  7.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过渡: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富兰克林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

  四、讨论交流问题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解开这个谜团的?(著名的风筝实验)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再与别的同学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富兰克林是怎么发现麻绳带电的?理解“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词语、句子

  4.淋湿后的麻绳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什么?(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结果怎样?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理解:欣喜若狂。你来读一读富兰克林的话。

  以评促读。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7.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

  你能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和我们平时放风筝有什么区别呢?(材料不同,时间、天气不同,目的不一样)

  8.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它……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五、复述实验过程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谜团的?谁能把实验经过说给大家听听?先和同桌讲一讲,再指名讲。

  六、学习最后一段

  雷暴这个谜团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解开后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安然无恙”

  学习了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拿出纸和笔,写下来。再指名说。

  七、延伸拓展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为伟大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读一读富兰克林的几句人生格言。

  2.出示资料读。

  3.适当拓展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在费城逝世,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赞语:“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说富兰克林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我建议我们的同学课后去读一读关于写富兰克林“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的文章。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第19课《补充习题》第一、二、四题。

  2、完成课后习题4

  板书设计: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19、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口头造句。

19天火之谜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19、天火之谜(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

  1、课前预习准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3、揭题。(板书课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课文。

  (2)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雷暴 劈成两半 毙伤 冷嘲热讽 拴住 钥匙 颠簸 风筝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相同的事物。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的样子。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遭到损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他们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后练习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2、自由轻读,想想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3、齐读第一节。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字形。

  2、指导书写。

  (1)学生按笔顺在书上练习描红,注意生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并抓住它们的关键笔画。

  (2)交流各自描红所得,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3、练习描红,教师巡视。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实验的经过,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 引读――天火之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整体切入课文。

  1、这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那揭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并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富兰克林品格的语句划下来,同时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

  2、教师观察、点拨,多与学生交流,为课的进行做准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1、读了课文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事先自己的观察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要与第三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根据回答出示: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讨论:“这种推论”指什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3)师补充资料作介绍: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4)引导想象: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

  (5)指名朗读,读出当时人们对富兰克林讽刺的样子。 评:我们同学之间可不要这样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别人?

  (6)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7)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

  3、小结: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学的探索都应该这样做。这更说明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

  4、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1、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仍然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们觉得富兰克林还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然后板书: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2、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讨论:下这样大雨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让你出去吗?为什么?

  (3)对啊,因为雨越大,闪电越厉害,人被闪电击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强,离死亡就更近。而富兰克林却敢去放风筝,更能说明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4)指导朗读:读出雨大的感觉。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补充说明:富兰克林的儿子是一位制作风筝的专家,风筝制作的非常好,不然风筝在风雨雷电下早就完蛋了。同学们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在许多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作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合作。

  (3)讨论:风筝上为什么要栓铜钥匙吗?你感觉到了什么呢?(为了看风筝线是不是带电,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

  (4)出示风筝图,引导体会心情: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在看在云海中颠簸风筝像什么?如果你此时就是富兰克林你会想什么?心情怎样?(紧张,自己也不知道实验能不能成功)

  (5)指导朗读:读出表现出富兰克林的心情就像那在云海中飘动的风筝一样,颠簸不定。指名读,评议。

  当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的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兰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作相应介绍:其实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放风筝的绳子插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这样雷电就可以通过瓶子中的水传到地下去。这一切都说明,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当富兰克林用手摸到铜钥匙发麻后,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为这说明实验成功了,它证明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从他喊话中的标点符号,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同学们为富兰克林的成功高兴吗?我们为他的成功而鼓掌,将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

  3、小结:正是富兰克林有着为科学坚持到底不怕危险的精神,才会做这样的实验,多么让人佩服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富兰克林,和他一起做风筝实验。(放录象,随着录象一起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1、过渡:“风筝实验”成功了,那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

  2、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想想这个实验的意义,学生交流。

  3、“无稽之谈”什么意思?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像世人宣告,雷暴是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让我们再次为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而鼓掌,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

  4、引导想象说话: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有力的回击了那些冷嘲热讽者。又经过20多年的实验,富兰克林终于发明了避雷针。在这20年多年中,为了发明避雷针一共好几个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科学的道路无坦途,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都具有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就是非常好的证明。同学们,当你走在高大的建筑物下,看到上面的避雷针,想对已经逝去多年的富兰克林先生说些什么吗?

  六、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和静电放电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大胆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但由于人们对雷暴是神灵的火焰这一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没人相信他,于是他决定做风筝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震惊了全世界,这是多么让人兴奋啊!

  2、赠送名言: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老师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七、拓展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谈谈你的体会。

  2、课后到图书馆借一本《富兰克林传》具体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事迹,还可以借更多的科学家的传记阅读。

19天火之谜 篇8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 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19天火之谜 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风筝实验的原理,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3、理解并积累词语:冷嘲热讽、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怒发冲冠、无稽之谈、安然无恙,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生质疑。

  通过预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过渡: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一)、检查预习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爆炸  冷嘲热讽    毙伤  揭开  拴住  钥匙  颠簸(1)学生读。

  2、出示词语: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读正确:指名读,齐读。理解部分成语的意思。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感受品质。

  1、课文的重点是第二段,那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说一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则伽利略的名言:(学生一起说)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课文哪一段介绍了他观察、推测?默读这一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1)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学生找到句子(出示)“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说说自己的理解。引导体会“很多”等词语以及“早就”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体会到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提醒注意:三个“都”)正因为做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才做出了大胆的推测——

  指导朗读。

  (2)富兰克林敢于挑战、勇于探索

  (预设1)学生说自己的感悟。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读了这句话,你读到了什么味道?——人们在责备富兰克林,读好句子。(仅仅是责骂吗,还有取笑,人们会怎么取笑呢?出示词语“冷嘲热讽”这就叫“冷嘲热讽”)。

  (预设2)他的推论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么取笑他。

  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点出为什么写人们的取笑,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

  富兰克林的父亲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两年书就辍学当了学徒。从12岁起到他大哥的印刷所里当学徒,以后长期从事印刷工作。

  面对嘲笑,富兰克林的决定是——从中你看出什么?

  齐读第3自然段。

  四、小结

  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富兰克林动摇了吗?他决定——

  富兰克林是怎么样通过“风筝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的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复述实验经过。

19天火之谜 篇10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等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a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随后抓住"欣喜若狂"体会富兰克林当时兴奋及高兴到极点的心情.学完课文拓展"当你看到高层建筑上的避雷针时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学生们也能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一案例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感受到富兰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迷信,敢于实验的崇高精神.遗憾的是由于多媒体电脑的原因没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风筝实验",因此对于带电时麻绳"怒发冲冠"缺少表象认识,从而对于这一成语的引用理解的不够到位.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课后有一条习题是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课文的段意。为了降低难度,也为了把这项训练落到实处,我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完成的。课文的第一段是第一小节,学生很容易地从课文中找到了这句话“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课文的第二段是从第二小节到第五小节,这段课文的段意归纳时学生的争论比较多,有的抓住第五小节中的一句话“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还有学生抓住的是第二小节的一句话稍作修改“富兰克林解开了雷暴谜团。”也有的找到第三小节中的“富兰克林通过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在经过讨论之后,学生认为这三种答案都行。在此基础上学生概括得出了“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课文的第三段就是第六小节,他们很容易地从课文中找到了那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这次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概括,难度比较小。因为这篇课文的主题很明确,学生读起来也不难。在练习中,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概括了段意。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本次杨树亚工作室课例研讨我执教了《天火之谜》第二课时。课后参加活动的专家和工作室其他成员进行了坦诚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活动结束后我也冷静理性地反思了这节课。现将自己的思考做简要表述。

  首先谈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扬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同时号召少年儿童向他学习。文章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突显人物品质。重点段落“风筝实验”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简洁。

  就文章的主旨,我拟定一条教学主线——了解富兰克林其人。但这不是这堂课的全部,更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只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线索。为此我在这条线上设计了两大板块:一是就课文部分内容把“天火之谜”改为“天火之迷”;二是复述“风筝实验”。第一个板块设计是基于文章表达的特色考虑的,因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同时这样设计也是想用一个有驱动力的话题去规避琐碎的提问。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的确自己考虑不够细致。因为学生对“迷”的理解呈现多样化,导致教学过程走了弯路。即便是告诉学生此“迷”是指迷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这一设计无疑是告诉了学生一个结论,只不过是让学生找出论据而已。这样的设计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思维价值是值得商榷的。如果用数学方法来看待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设计当属于演绎法,而演绎法的最大缺陷是缺少创新。如果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看看同是雷电现象,富兰克林和众人看到有何不同,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我想这样设计当属数学中的归纳法,思维深度更大,更有探索价值。

  其次,我想就“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就语文的基本手段而言,其实就是“听、说、读、写”,但把这些基本手段融合起来,其手段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抓住某个或几个所谓重要的词语来解读文本看作是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语文问题。就本课“了解富兰克林其人”这个问题来说,我并不认为“欣喜若狂”这个词语有多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个词语只是写出实验验证了他的推想后一种兴奋之情;原因之二是“欣喜若狂”这个表示心情的词语和富兰克林这个人物“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能不能画等号,我想值得商榷的,即便有联系,学生能不能理解也是要打问号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的教学有时不能强人所难。本课中我在第一板块中所采用的“利用对比烘托的手法”的方法和对比朗读,以及第二板块中“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正是运用了语文的手段解决“了解富兰克林其人”的问题。我想,对于高年语文教学而言,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谋略。

  再有,我想说说“教书”与“教学生”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是“教学生”,而不是“教书”。书只不过是教学生的一个载体而已。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载体教会学生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对这个载体进行分析,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再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一定逻辑串连起来,从而得出教学的主线。就《天火之谜》这课来看,有哪些有价值的信息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学会从烘托对比中,以及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人物;二、学会在理解基础,掌握好的方法进行复述;三、掌握环境描写这个表达杠杆的作用;四、掌握写人文章采用烘托对比这一谋篇布局的方法,为以后写此类文章打好基础。从整节课看,我个人认为,是在教学生,而不是在教书。

  最后,想简单说说这一年来思想上的认识。本学年可以说是在极度频繁的各种研讨活动中度过的,期间迷茫与收获相互交织,倔强地前行并逐步走向明朗。关心小学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充斥在我们的耳畔。有的主张“以读为主”;有的强调“文意兼得”;有的甚至发出呐喊“扔掉内容分析,致力于写作指导”等等。面对这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主张或思潮,面对各种各样的争执,一线教师似乎有些迷茫。因此,我们常会听到“现在的语文都不知道怎么教了”这样的感叹。那么,如何走出迷茫呢?我想不妨让我们有点中庸思想。如果我们理性地分析这些教学主张,不难发现都有其道理,都有值得汲取的精髓。但如果用一把尺子去丈量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课文,似乎这些说法又有点偏激。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某一种主张,更不能刻意模仿。需要我们努力做到的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这些主张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所谓“融会贯通”就是能根据不同年段、不同文本,看看采用哪种教学主张更合适;或者根据文本的特点融合几种教学主张。中庸思想不是“和稀泥”,是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一种主见,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灵感来源。

19天火之谜 篇11

  一、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此教学重点及其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其中较为基本的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另外较有发展性的目标是: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教法: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学习才能有效的进行。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我将尝试着使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意义建构。

  四、学法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而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第一课时时,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朗读课文能够正确、通顺,了解课文大意,能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并精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感受到了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则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给学生读懂课文的方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实现自主建构性学习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疑。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矛盾。揭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质疑引起认知冲突:“天火之谜”指什么?这个谜解开了吗?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需要。然后通过自读课文,使学生很快解决了前三个问题,把学习目标定位于最后一个问题。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解疑。教学目标定位后,我没有指定阅读的内容,而把球再次踢给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读课文的哪一部分呢?学生很容易确定为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在学习“风筝实验”时,先组织学生观看课件“捕捉天火”。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初步感受了实验过程。接着让学生围绕“风筝实验”自己来设计问题相互考一考。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个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随时解决;对一些较麻烦但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我提议到课后去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花力气研究解决。最后把问题定位在三个上:

  1、实验这天,天气如何?(这是实验的条件)

  2、这次实验是怎么做的,需要哪些东西?(实验器具)

  3、当风筝飞上了天,富兰克林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实验经过)

  3、设计一些对学生有问题启示作用的范例,再生疑。如在教学完风筝实验后,我又创设情境小结延伸:是呀,在这样电闪雷鸣的天气里,很可能被雷劈到,因此,富兰克林做这个实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学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疑问吗?这时,学生问:难道富兰克林不害怕?他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这个实验呢?从而使学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三、突出朗读和复述的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成功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安排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课上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并且还要是自身阅读的需要。

  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19天火之谜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8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天火之谜指什么?(板书:雷暴之谜)

  3、谁来说说雷暴(板书:放电现象)

  4、谁解开了这个谜团?(富兰克林)

  师: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二、整体切入课文

  1、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

  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小声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三、精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重点指导理解句子

  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这种推论”指什么?同学们,告诉我们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引导体会)师导:富兰克林什么时候就有这种推论了?

  2.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3.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5.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

  6.再读中心句。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再小组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

  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富兰克林是怎么发现麻绳带电的?理解“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

  4.其实他早就观察到麻绳带电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

  理解:欣喜若狂。以评促读。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7.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

  你能说说用这些材料都有什么用处呢?

  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他……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五、复述实验过程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谜团的?把实验经过和同桌讲一讲,指名讲。

  六、学习最后一段

  师:雷暴这个谜团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解开后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安然无恙”

  七、延伸拓展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2.出示资料读。

  3.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雷暴之谜

  富兰克林    实验揭秘   放电现象

  创造发明(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19天火之谜 篇13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一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在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成功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安排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人认为他不迷信;有人认为他善于观察;有人认为他勇于实践;甚至还有同学认为他“傻”。而我并没有拘泥于“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说出合适的理由,并适时加以肯定。从而在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扬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同时号召少年儿童向他学习。文章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突显人物品质。重点段落“风筝实验”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简洁。

  备课时,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子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但又感觉到这种老路子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于是又仔细研读课文,发现“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环节,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不如就从“风筝实验”着手,让学生充分品读,谈体会说认识,了解人物,塑造人物。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课后反思了不足,发现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其实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希望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读完课文,问学生富兰克林是靠什么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学生都答“风筝实验”。然后再第二课时前置性预习中,让学生思考富兰克林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并结合相关语句。通过品读,学生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最后再问学生富兰克林是靠什么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学生的理解更进一层,感受到了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勇敢创新奉献的精神。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9天火之谜(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