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教学实录(精选15篇)
《风》教学实录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谁、过、说、和、沙、点”六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四点底”。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在微风吹下,大自然中的不同美景,和风的轻柔与可爱。
二、内容分析
《风》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为从读中领悟风来后周围环境的变化。《风》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描绘的是微风吹动之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诗画相配,内容生动,诗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虽然他们都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到不少关于风的知识,能通过观察周围景物的变化和自己身体的感觉发现风的存在。但是,若要让他们明确地说出风是什么样子的,又感到很难用语言描述,因为风是摸不着、抓不到、无形、无色的。这就需要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直观形象的可视性资料,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让风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逐步清晰、鲜活起来。
四、教学准备
扇子、能感知风的图片和相关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你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扇子。
师: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生:风。
师:有谁想感受一下风呢?
生:(举手,教师指定一名同学上讲台面,并且面向同学们。)
师:(出示扇子)要仔细地感觉啊!(教师在学生面前扇动扇子)
师:(提问)
1.你闻到风了吗?
2.你看到风了吗?
3.你能抓到风吗?
生:(预设)什么也不能。
师:看来风师一个淘气的娃娃,喜欢和我们捉迷藏。我决定去寻找它,你们愿不愿意加入到这次“寻找风娃娃”的行动中来呢?
生:(预设)愿意。
师:那好,我们现在就投入到寻找“风”的行动中吧!
板书课题:6.风
师: “风”是前鼻音还是后鼻音呢?
生:(预设)后鼻音。
师:(领读课题)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风”。
生:跟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师:“风娃娃”究竟藏在了哪里呢?我们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吧!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六课,借助拼音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吧!
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师:(提醒学生读书姿势和读完课文坐好的习惯)
师:多大家读的真认真。刚才风娃娃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任务,我们只有完成好了才能见到它,大家有信心完成好吗?
生:(预设)能。
师: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读读课文,然后把生字表里的生字找出来,做上标记读一读。
生:同桌之间读课文,勾画生字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一个任务吧!
出示课件:我会读
师:你们能把这些生字拼读出来吗?
生:齐读(拼读)
师:谁能领着大家拼读这些生字?
生:指名拼读,其他学生跟读。
师:读的不错,为了奖励大家,风娃娃送给我们一些熟透了的红苹果,它希望我们快快地把她们采摘下来。
出示课件:摘果子
师:喜欢这些苹果吗?让我们开动小火车把它们装进车厢吧!
生:开火车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苹果。
师:怎么有一个苹果有点特殊呢?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预设)“点”字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苹果又要出难题考我们了,你们怕不怕困难呢?
生:(预设)不怕。
师:那好,我们一起去解决它吧!
出示课件:认识新偏旁。
师:看看这些字,谁能领着大家读一读呢?
生:指名拼读,其他人跟读。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预设)它们下边都有四个点。
师:你们知道这四个点的名称吗?
生:(预设)四点底。
师:不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新偏旁-----四点底。观察一下,这四个点的写法一样吗?
生:(预设)不一样。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写写“点”字。它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字呢?
生:上下结构。
师:大家说出它的笔顺,老师来写这个字。
生:口述“点”字的笔顺。
师:四个点在写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生:(预设)一点朝左,三点朝右。
师:伸出你们的食指,我们一块来写一写这个字。
师生共同书空。
师:现在苹果都收好了,我们一块把大苹果挑出来吧!
出示课件:挑出大苹果
生:齐读苹果上的生词。
师:大家读得很响亮,我们男女生之间比一比,看看谁能吧这些词语读得更好。
生:读词语(男女比赛)
师:老师听出来了,男生读的响亮,女生读得清脆,很棒!老师非常喜欢你们不服输的劲。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师:现在,老师很想知道大家能不能把课文读通了,让老师听一听吧!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在读得时候,不知道在课文当中发现了“风娃娃”没有?“风娃娃”给我们留下了两个问题,只有答对了,才能找到它,我们一块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寻找风娃娃
师:(读课件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了课文中,现在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把答案勾画出来吧!开始吧!
生:同桌间相互讨论。
师:巡视指导。
师:谁最先找到了风娃娃呢?
生:反馈答案。
师:板书
游戏
跳舞
唱歌
像
河水-----起波纹
树木-----点头
树叶-----沙沙响
风
{
师:一会唱歌,一会跳舞,一会游戏的风娃娃会师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预设)调皮的、可爱的、快乐的、顽皮的、讨人喜欢的。
师:板书学生反馈内容。
师: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份调皮可爱劲再来读一读《风》吧!
生:分节指名读-----个人展示读------男女比拼读
师:风娃娃听了大家的赞美,为我们送来了美美的音乐。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读一读课文吧!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去掉拼音的课文
师:大家能不能把这首《风》背给风娃娃听呢?试一试吧!
生:全体起立,背诵《风》。
(四)拓展训练
师:我们费尽千辛万苦找到的风娃娃,在我们不注意时,一溜烟儿的又跑了,这次它又去了哪些地方呢?我们问一问唐代诗人李峤吧!
出示课件:古诗《风》
师: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吧!(师范读)
生:跟读。
师:谁想读一读这首诗?
生:指名读。
师:你们觉得诗中的风娃娃又干了一些什么事呢?
生:思考。
师生共同讨论,并口述诗的内容。
师: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生:齐读古诗《风》。
师:风娃娃还去了一些地方,我们一块来看看是什么地方?
出示课件:被子句和把字句的练习题
师:提问并引导学生补充句子。
师:看一看前面的谜语,你们能用“被”字和“把”字说一说吗?
生:口头叙述,师生共评。
出示课件:根据图片编诗歌
师:你们能向作者那样自己编一编小诗,当一回诗人呢?
生:看图补充句子,编写小诗。
出示课件:谜语
师:下课以后,请你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把这支谜语改编成小诗吧!
(五)总结与作业
师:今天,我们一起寻找了风,知道风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也是闻不到的。但是,只要风一来,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它,是风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实风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师:下课。
《风》教学实录 篇2
一、激趣,引入课题。
师;我们背过《风》这首诗,谁能背给大家听?
生: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师:这首诗写什么的?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是写风的,从“入竹万竿斜”我能感受的到。
生:我还从“过江千尺浪”中感受到风的。
师:谁能模仿风的声音?
生:“呼……”
师:真像!你们听到风的声音都想到什么风?
生:北风、秋风、春风。
生:龙卷风、西北风……
师: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风,可以写成诗,可以听到声音,那么,风可以画出来吗?
生齐:可以。
师:哦,大家预习过了。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画风》,齐读课题。
生齐:15 画风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再认一认预习时圈出的生字,想一想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师桌间巡视)。
师:读了课文,也认了生字,看看你圈出的是大屏幕这些生字吗?(师指屏幕)
师:老师请一名同学领读,大家跟读。
生:宋、涛、陈、丹、赵、艺、显
师:你记住了哪个字,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生:我记住了“宋”,因为我们班宋雨就是这个宋。
师:像这样表示姓的字还有哪个?
生:赵字。
师:有没有姓赵的小朋友,请站起来大声告诉大家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赵海洋。
师:多帅气的男孩!
生:赵本山就是这个赵。
生:宋丹丹的宋就是刚学过的宋。
师:真巧,两大笑星的名字这里都有。从他们的名字里我们一下认识了三个字 宋、丹、赵。
生:“陈”字也是姓。
师:对老师就姓陈,陈字除了作姓氏外,还有陈旧的意思。
师:你还记住了哪个字?
生:波涛滚滚的涛就是这个“涛”,涛跟水有关系,所以带三点水。
生:古代人喜欢炼仙丹,丹字里面的点就像仙丹一样,外面的框就像小药盒。
师:哇,你真有想象力!能用丹字组词吗?
生:丹青、灵丹妙药、牡丹
生:炼丹
师:艺字又能组什么词?
生:手艺、文艺、艺术、技艺
生:艺名
师:什么是艺名,你知道谁的艺名
生:“小沈阳”就是艺名
师:“显”字谁有好方法?
生:有阳光照着才能显得出来,所以上面是“日字头”。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是否记住了这些字(去掉拼音,指读,生齐读)
师:现在我把这些字放到一些词语中,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陈年往事 大显身手 波涛滚滚 完璧归赵 妙手丹青 宋姓人家”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师:大家记得真棒,我们再把这些生字送回到课文中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我会随时让他停下来,请你接着读。(三名学生轮流读一遍课文)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三个小朋友在一起画风。
师: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默读,把他们怎样画风的句子画出来。(学生读书,教师巡视)告诉大家你喜欢谁的画,再读他画风的句子。
师:(根据生读的句子)他画了什么表现风
生:赵晓艺画了旗子、小树
师:(板书旗子、小树)
师:谁能把赵晓艺的画读得让我们感受到风在吹。(三个学生读,一个比一个像)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杆”读“gān”
师:赵晓艺真聪明,第一个把风画出来了,我们也很棒,把风读出来了。你还想读谁的画?
生:我想读宋涛的画。
生:我想读陈丹的画。
生:赵晓艺还画了一幅画,我来读。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旗子 飘
小树 弯
雨丝 斜
风车 转
师:只要把这些字(指“飘”一竖行)四个字读的重一些,我们就能感受到风的存在。大家读读试试看。(学生自由读感受)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哇,都想读,那就前后四人一组分角色读。
四、拓展语言训练。
师:文中小朋友把看不见的风动脑筋画出来了,如果让你画风,你会怎样画?
生:我想画风把衣服吹起来了。
师:你想怎样画风?
生:我想画风把树叶刮得到处飞舞
师:你想怎样画风?
生:我想画烟囱上的烟被风吹弯了
师:你想怎样画风?
生:我要画窗帘被风吹得飘到窗外
师:你想怎样画风?
生:我想画女孩的长发飘起来
师:同桌两人就像老师刚才那样一问一答句式练习对话。
(学生练习说话)
五、写话训练。
师:如果把我们刚才的对话变换形式,就是一首小诗(出示)
你见过风吗?
风把树叶吹起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儿来过。
师:去掉横线上的内容我们来试试自己做诗。
你见过风吗?
_______________
我们知道________
生:你见过风吗?
风把小男孩的帽子吹落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儿在淘气
生:你见过风吗?
风把树叶吹得漫天飞舞
我们知道风儿在跳舞
生:你见过风吗?
风把水面吹得皱皱的,
我们知道风儿发愁了
生:你见过风吗?
风把小草吹得摇摇摆摆
我们知道风儿在草地上玩耍
师:把刚才的诗句连接起来就是一首我们自己创作的儿童诗。我们再给它加个题目
生齐:风
师:真恰当!看,这节课我们不但会画风了,而且会写儿童诗了。回去后把它写进日记本再写上作者---你的名字,多自豪啊!
教学反思:
这节课由始至终都是在愉悦、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在这短暂的40分钟里,我是快乐的,孩子们也是快乐的。
一.情趣为主 注重积累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为主。生字学习枯燥无趣,应该化枯燥为情趣。所以,课堂上我注意让孩子们多联系身边事物去识记生字,例如课堂中出现的“赵本山、宋丹丹”,以及班里同学的名字,这些熟悉的人名帮助孩子们记住了生字,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些陌生的方块字原来就在身边。另外,生字教学不能孤立地去识记,更重要的是积累一些耳熟能详的词语、成语。这样,孩子们对识字就会感兴趣。
二.朗读教学 重在感受
在指导朗读时,我始终强调“让我们感受到风在吹”,强调“你感受到风,让别人也感受到风”,只有真正体会出语句的意思,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孩子们在朗读时就会有思维,而不是一味地声音响亮。
三.读写结合 发散思维
课堂结尾处,我设计了儿童诗创作,让孩子们对写作产生欲望。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的、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优秀的课也难得尽善尽美,本节课也不例外。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不足:
1. 语文的人文性没突出来,是这堂课的一个败笔。
在理解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把风画出来呢?也可以在他们找出这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段落时,可以在后面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喜不喜欢这三个小朋友,为什么?从而使小朋友去思考,因为这三个小朋友很聪明,很富有想象力,所以喜欢他们,如果这样一引导的话,这个课的人文性就突出来了。
2、评价性的语言不够灵活不够贴切
在这堂课中,使用的最多的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的可真好”到底他那里读的棒,到底他那里读的好,没有细致的说明。我认为这样表扬很抽象,不够具体,也不够美。如果这样评价“我感到风在吹小树了,我仿佛看到旗子在风中飘荡,你的学问真不少知道波涛滚滚这个词”,这样的评价更有意义。
总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去慢慢的摸索。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的改进中才能让自己成长。
《风》教学实录 篇3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读--悟--说--画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男女同学赛诗。
情景导入
师:播放“风”的录音,让同学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风。
师:板书:“风”,同学们,能说说对风的感觉吗?(平时你感受的风,是什么样子?)
生:自由说感受,略
师:我们知道,风,是能听得到、感受得到,而且还能写出来的。想一想,能画出风来吗?
生:能。
师:好,我们来一起学习画风。(板书)“画”
巩固生字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听听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生字,自习得怎么样了?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好吗?
师生:小火车呀,开出来呀,一开开到,你这里呀--
师:出示生字卡片
生:朗读7个生字,并组词,
涛--浪涛;波涛;海涛。显--显得;大显身手;各显其能。
(寿)(湿)
丹--丹心;丹青;丹砂。宋--宋国;宋朝。
(舟)(荣)
赵--(猜名字):赵雯(同学);赵玉伟(同学);赵本山。
陈--(猜字谜):陈设;陈旧;陈述;新陈代谢。
艺--(猜名字):刘艺(同学);曲艺;工艺;手艺;文艺;艺术人生;
(乙)
师:引导交流识字方法。
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老师把这些生字送回课文中去,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66页,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不加字、减字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检查朗读课文
生:评议(略)
师:相机指导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说(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画风)。
师:相机点拨、点评、表扬
板书:赵小艺陈丹宋涛
师:这三个小同学,又是怎样把无形的风画出来的呢?
精读课文深入感知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8),画出你们的答案。
生:分别说明自己的答案。
师:能不能把他们三个,换成我们的三个同学的名字呀?
师:先自己读读这些句子,然后读给同桌听听。
要求:要读出有风的感觉。
师:板书(边引导边板书)
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我们是否能听得出有风在飘动呢?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觉到有风在飘动呢?请用绘声绘色地朗读告诉大家。
你觉得应该怎样画风呢?
师:哪位同学能朗读出有风的感觉?
想一想,你是风中的一棵小树……如果你觉得已经读出风的感觉来了,请你把眼睛“秀一秀”!看看神奇的风,是不是就藏在你们生动地朗读中。
师:哪位同学能读出有风的感觉?
生:读
师:指导“飘--弯--斜--呼呼--转”的读法。
指板书:看老师画出有风的感觉了吗?(同学们表扬老师的简笔画)
师:红旗飘、小树弯、风车转、雨丝斜,这些情景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被画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画那些与风有关的事物或景物,来间接地表现出风的存在来。
品读课文深层体悟
生:四人一组,分配角色朗读课文。
师:巡视指导。
生:小组展示朗读的表现力,由听朗读的同学们评议。
师:相机指导朗读中对人物语气的把握
宋涛:谁能画风?(有难为别人、挑战别人的意思)
陈丹:谁也画不出来。(是十分肯定的语气)
赵小艺:我能!(敢于迎接挑战,十分自信、自豪、肯定,语调应高一点,声音要大一点)
宋涛:是风,风把--……。(要用惊喜、兴奋的语气,受到启发,豁然开朗!原来可以这样画风!)
赵小艺:我还能画!(更是非常自信、自豪的语气)
师:全班分配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角色
声:分角色集体朗读
驰骋想象动手画风
师:刚才学习了课文中的三个同学画风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敢不敢挑战他们,也来画画看不见的风?看看谁最有创新?(播放“风”声的录音)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起风了,呼--,哗--,
请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风中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师:指板书引导,像老师这样,画出简笔画就可以。我们看谁画得好,想得妙?想象一下,风中的小草、教师的窗帘、晾晒的衣服、头发、红领巾、湖面等。
生:画风(两分钟)
生:展示简笔画--“风”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的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句式说,也可以仿照课文中,宋涛同学的话说:“起风了,风把……吹……”
生:得意地描述自己创作的简笔画“风”。
拓展延伸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古诗,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写的,可是这首诗还没有名字,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帮老师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吧。
师:朗诵这首古诗
师:同学们,你从哪里看出是写风的?
生:自由说(略)
师:今天我们学了课文,听了风、画了风并且感受了风,同学们还描述了自己创作的“风”的简笔画,收获可真不小啊。
同学们,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风中的景物,就能借助景物在风中的姿态,把无形而生动的风形象地画出来。这篇课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要记住事物都是相互连联的。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很难直接用文字描述的事物,可以间接地、巧妙地借助于其他事物来描述,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默读课文查缺补漏
生: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布置作业
1.声音、气味和风一样,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你还能试着画出来吗?
课后反思:
画画、说画教学情节的安排,是我本节课的创新之举。它使课堂主旋律得到升华。学生在熟知课文后,亲身实践体验一下,获得新的刺激与乐趣。从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收到的效果看,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能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构思作画,进行口语交流,他们的智慧、才华得以展现,个性得到张扬。回味同学们眉飞色舞说画的情景,我得兴奋、惬意无以言表。
《风》教学实录 篇4
教材分析: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十五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文本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中学过《风娃娃》,在《品德与生活》中曾学过《风儿飘呀飘》,孩子们对怎样对风来了有较深的认识。那么,如何来表现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呢?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困难。教学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读文中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能正确书写“丹”、“乌”等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三、教学用具:课件、头饰
四、教学过程:
一、听声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音,你们听,是什么声音?(播放风声)
生:风声
师:对!(板书“风”)。关于风,你知道些什么呢?
生1:风有大有小。
生2:我知道龙卷风。
生3:……
师:说得真好!那么风能画吗?
生:能。
师:呀!真自信!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画风》(板书:画)
师: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会提出些什么问题呢?
生1:我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画风的?
生2:我想知道,是谁在画风?
生3:……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问题提得真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认真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学习生字
师:读了一遍课文,谁能告诉大家是谁在画风呢?
生:陈涛、宋丹、赵小艺在画风。
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三位小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头饰及姓名)
师:我们一起来叫一叫他的名字好吗?
生读姓名
师:想和他们交朋友吗?想和谁教朋友,就和他打声招呼,问好吧!
生选择人名叫朋友。
师:又认识了三位新朋友,真开心!哎?他们名字中的生字宝宝一个个顽皮地跳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生字)让我们把小火车开起来吧!
(生开火车读生字)
师:听到你们读的这么好,生字宝宝都开心地跳起来了,瞧,他们跳到一些我们熟悉的演员的名字中了。你们看,这些演员是谁?谁认识?
(生读演员姓名)
四、深入学文,指导朗读
师:刚才同学们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到课文中,看谁读得最准确。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用笔勾画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全班交流。
3、师:他们画得真美啊!你们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出示三个小朋友的画)你喜欢谁的画呢?找到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吧!
4、师:哪些地方能让我们感受到风?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他的心情怎样?
师:读陈丹画风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弯弯的小树)
师:宋涛的画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风?
5、看了三位小朋友的画,你想说些什么呢?
是啊!他们都是积极思考,爱动脑筋的孩子,让我们进入他们的角色,再来读读课文吧!(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写生字
师:读书应做到,“眼到、心到、还有手到”现在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课件出示“丹”、“乌”
学生观察,说出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
六、拓展训练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阵阵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室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在风中,许多食物都发生了变化。那么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小画笔,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美丽的花吧!画完后,再用这样的句式“风来了,它把吹了,风藏在。”说一说。说后你会发现,你还是一名小诗人呢!
五、教学反思
《画风》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起初读到这篇课文,我觉得文章比较琐碎,都是一些对话,看似比较难上,但是细读之后,我想到每个小朋友画的风生动有趣,跟学生的生活贴近,因此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抓住“风是怎么画出来的?”这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课堂氛围较好。
激励性的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如:当学生提出“是谁在画风呢?”“为什么要画风呢?”“怎样画风呢?”我评价道:“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在识记生字时,采用与他们打招呼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大海中的惊涛骇浪、画柳枝随风舞动、画风筝飘荡、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等等,孩子的想象能力不亚于文中的小朋友。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写几句话,积累语言,更是培养了学生写话的兴趣。
《风》教学实录 篇5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他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快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这时用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下配名字,三个名字中恰好包括本节课的六个生字,引导学生有礼貌地跟他们打招呼的同时,再次巩固上节课认识的生字.)
生: 嗨,宋涛,你好,我是你的新朋友.
生: 陈丹,你好,我叫,很高兴认识你.
生: 赵小艺,你好,,希望咱们能相处愉快.
………
师:今天呀,这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画画呢,你来猜猜看,他们画的是什么?
“看不见它的影子,摸不着它的身子,有时抖动树枝,有时推倒房屋。”
画的是什么?
生: 画风。师:你们可真聪明。
板书: 画风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他们能画出来吗?怎么画的?
你来读课文2――8自然段,找找看。
生:读课文,找三个小朋友画出的风
师: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的三幅画
旗子
风车
小树
雨丝
师:你知道这是谁的画吗?你能从他的画中找到风吗?
生:学生说出了各图中隐藏的风,但是没有读出感情来。
师:根据回答板画
宋涛 雨丝
这时故意把雨丝画得直些,学生马上发现了错误,说老师,你画得雨丝不对,应该是斜斜的。
师: 为什么呢?
生: 因为有风,风把雨丝吹斜了。
师:那你应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生:读句子,有意识的强调了“斜斜的雨丝”
以此类推,引导学生说读剩下的两幅画,到第三幅时,学生已经不用分析,便能读得好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做修改:
宋涛 斜斜的雨丝
用简笔画板书
陈丹 弯弯的小树 画的内容
赵小艺 飘动的旗子 转动的风车
(以上是引导学生在读的时候有些技巧)
师:看了三个小朋友的画,读了课文,你喜欢哪个小朋友呢?
生:我喜欢赵小艺,因为她第一个画出了风。
师:第一个画出风,心里怎么样?
生:很高兴。
师:那你再来读读看,怎么个高兴?
生读,读得有技巧,而且融入了自已的感情。
生:我喜欢宋涛,他的这个问题,问得好,差点难住其它两位小朋友。我想用骄傲的语气读读。
生:我喜欢陈丹,她经过学习,也会画风了。我来给大家读。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读得有感情,引导他们和文中的小朋友产生共鸣)
师:现在你喜欢谁,你就扮演谁,跟小组的同学一起,把当时的情景演一演。
请小组同学评价一下,哪位同学的读更出色。
(小组练习)
师:请小组给大家展示。
我觉得大家很大家很聪明啊,如果要是换了你来画风,你准备画些什么呢?
生:我画风把阿姨晾出的衣服吹跑了。
师适时引导学生做好事,帮忙捡回来。
生:我画风把塑料袋,烂纸吹得满天飞。
这时引导学生注意环境保护,做清洁小卫士。
生:……
师:做总结
融入了三个小朋友智慧的画,现在变得更美了。
我这里也有几个作业,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项来完成:
如果你喜欢画画,那么你也来画画你眼中的风;
如果你喜欢朗读,那么找有关风的文章来读读吧;
如果你喜欢手工,你可以做个小风车……
老师相信不管哪项作业,只要你认真完成了,你将会收获很多……
《风》教学实录 篇6
设计意图:
通过语言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以散文诗为切入,利用优美的配乐朗诵形式,使幼儿感受到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同时萌发创作的愿望,培养幼儿以多种形式表现文学作品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绘画方式表现散文诗“七彩的风”。
2、鼓励幼儿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使幼儿了解单色版画创作技巧。
3、通过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萌发幼儿大胆创作的愿望。
活动准备:
学具:音乐《春野》;线描画;图画纸、彩色笔;单色版画工具材料;
知识经验:幼儿对成语词汇有一定掌握;部分幼儿有单色版画创作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与幼儿讨论,导入活动
猜谜:“水皱眉,树摇头,草弯腰,云逃走。――打一自然现象”(风)
“风有颜色吗?”“为什么?”
“现在,请你们轻轻闭上眼睛,听听儿歌中的风有没有颜色?都有哪些颜色?”
教师配乐“春野”,朗诵散文诗,同时出示诗歌挂图。
提问:“这幅图画漂亮吗?为什么?”
“看着这幅图画,回想一下,这首散文诗中都有哪些颜色的风?”
“为什么说他们有颜色?”
“散文诗中都用哪些成语描述了风带给大自然的色彩?(引导幼儿重点理解:鲜艳夺目、一片金黄、清脆欲滴、碧波荡漾等词汇)
“你喜欢这些有颜色的风吗?为什么?”
二、讨论绘画创作的内容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周围,在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彩色的风?它给哪些事物带去了美丽的色彩?”教师引导幼儿发散思维。
“想象一下,冬季的风会是什么颜色的?它把北方的大地和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怎样的颜色?”“秋天呢?夏天呢?”
三、幼儿绘画创作(配乐),教师指导
“今天,小朋友可以通过版画、线描画、蜡笔画的形式,进行创作,请你们先想好,自己所要表现的画面,选择哪种绘画方式效果最好。”
教师引导幼儿用鲜艳的色彩表现不同季节中“七彩的风”。对绘画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引导,并对有创造性作品的幼儿及时给予鼓励。
(部分有单色版画创作经验的幼儿,可主动教授没有经验的幼儿,增强相互之间的交流。)
四、评价活动
教师请幼儿分别讲述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可根据幼儿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随机的引入恰当的成语,帮助幼儿作品增加美感。
延伸活动:
安排一节语言活动,展示幼儿作品,帮助幼儿以散文诗创编的形式,记录画面主题内容。
附:七彩的风
假如风有颜色,我认为它是七彩的。
春天到了,风姐姐来到了田野,用手一挥,田野上嫩绿的秧苗就翻起了波浪。风姐姐飞过花园,五颜六色的花便纷纷张开了笑脸,而小树也冒出了新芽。当风姐姐在小河边上散步,抚摸着冻成冰的小河,小河不一会儿就有了生机,哗哗地流向海洋。
夏天渐渐地走来,风姐姐换上了碧绿的舞裙来到农田里,农民伯伯们的满身大汗就舒爽多了。秋天,风姐姐带着金黄金黄的颜料,把田野变成一个金色的海洋。冬天悄悄地来了,风姐姐便捎来洁白洁白的雪花,为怕冷的大地妈妈做了一床厚厚的棉被盖上。
下雨了,雨水轻轻地打在窗户上,发出“滴!滴!滴!”的响声,风姐姐又赶来了,这时她穿上了一件七彩的公主裙,她哗――哗――地吹着,给小雨伴奏,雨过天晴,风姐姐又飞过天空,留下一道美丽的七色桥!那就是彩虹呀!
谁说风没有颜色?我觉得风就是七彩的!
《风》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此、绳”等字的读音。
2、正确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一背。
3、积累有关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彼此”;联系图片理解“铁环”。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
5、了解“风”像调皮的孩子这一特点,并能与小朋友一起发挥想像,交流“风”的其它特点。
教学重点:
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8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猜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
苗儿见它弯腰,
树儿见它点头,
花儿见它微笑。
同学们,你们见过风是什么样子的吗?(没有)但是当风到来的时候我们却能马上感觉到。想和有趣的风交朋友吗?(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课前圈好的生词多读几遍。
2、遇到解决不了的词语可以请同桌帮忙认读。
3、检查反馈。
开火车认读字语卡片。
树动时那点河起波
4、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小节。
5、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
课文中哪几句话让你知道风来了?请小朋友用“――――”画出来
生:从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当树叶颤动的时候说明有风了。
板书:树叶颤动---------风走来了
谁能结合插图说说“颤动”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把它换成什么?
生1摆动
生2摇动
是啊,树叶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颤动,我们仿佛看到了翠绿的叶片在微风叶闪着亮光,你们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生带动作朗读)
(男女生赛读)
引读: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接:但是当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
师:能试着背下来吗?
(试背)
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第一小节就学完了,谁来说说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第一小节的?
(生试说)
2、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自学2~3小节。
1)出示学习提示:(小黑板)
(1)自由读每小节,同桌之间借助插图说说每一小节说了什么。
(2)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带着动作读出来。
(3)试着背诵。
2)交流反馈第2小节。
指名读第2小节
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生1:水面起波纹,说明风就在水面上。
生2:是风使平静的水面起波纹了。
你见过河水起波纹的样子吗?
生1:就像鱼鳞一样。
你说的真形象。恰好有个词叫“波光鳞鳞”。
生2:我还听过“微波荡漾”。
河水因风的到来变的更加漂亮了,小小的波纹证明风来了。
板书:河水起波纹--------知道风在哪
谁能试着读一读。
(生边用手做上下起伏状边读课文)
(齐背第二小节)
3)交流第三小节。
通过这一小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1:当花儿点头的时候,证明风来了。
生2:风来和花儿做游戏了,花儿很高兴,不住点头。
生3:花儿点头是说明花儿被风吹动了。
板书:花儿点头--------风在做游戏
多么有趣的风啊,你们能想像一下,花儿边点头边会说些什么吗?
生1:风你好,风我们又可以做游戏了。
生2:风啊,你真淘气。
能读出风的淘气、可爱吗?
(生表演读第3小节)
引读第3小节
(生背诵)
四、课堂练习
仿写一段诗歌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的时侯,
我们知道风了。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风
《风》教学实录 篇8
一、关于教材
《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十三单元以风和水为主题的一首自读诗歌。全诗采用反复叠唱的手法,描绘了微风吹动之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内容生动,诗句朗朗上口,富有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有一定的阅读、表达和自主合作的能力。在课上,我将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表演等,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学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课改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说说风来后周围环境的变化。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读中感受、领悟风来后周围环境的变化。
2、教学难点:拓展思维,发展学生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
五、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入微风习习的大自然中去,,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理解、体会设计动作,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情感体验。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机的融合起来,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激发孩子学些的兴趣,练习仿写,动手画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法与学法
(一)把握课标议教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应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因此,结合本课内容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多媒体情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感体验等几种教学方法。
(二)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实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的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尝试“自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并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境界。
七、 教学流程
(一)课件引入,激发兴趣
一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几幅微风出过的风景图片,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上的天气怎么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实际生活出发,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兴。
(二)学习生字词
在本环节中我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识记生字。并结合学生特点设计了《请你猜猜我是谁》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识字,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学习课文
1.指导细读诗歌第1小节,入情入境
a.在本环节一开始我请学生默读诗歌,进行提问:从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动作来模仿一下吗?用模仿地方法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b.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描写,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体会本小节诗歌所描写的风的特点,进行朗读的指导。
设计意图:
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中指导朗读的过程,使学生思维更深刻,感情更真切,而且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组织学生互评,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语文素养又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投入朗读,参与评价,既可取长补短,培养倾听习惯,又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2.引导自主学习课文第二、第三小节。
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回忆第一小节的学习过程及方法后,小组合作学习诗歌第二小节,最后选择汇报,集体复习。并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是个最后一小节。
设计意图:
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尝试,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并且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的能力,为真正达到“教师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境界奠定基础。
(四)拓展练习
在本环节中我先提出问题:“风来以后我们的周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小组活动方式交流、反馈。紧接着引导创造“你能够仿照课文的样子把它写出来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生活中的感受为起点,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课外知识扩展,课程整合,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我还设计了课文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表演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七、作业设置
1.画“风”。把你在生活中观察、感受到的“风”画下来。
2.继续搜集了解“风”的有关知识。
通过这两道作业,加深孩子对课文的印象,同时丰富了孩子的课外知识。
《风》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识字3个,理解词语“颤动”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体会诗的意境,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诗的意境,续编诗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今天表现的真好,老师决定玩个游戏奖励你们,游戏的名字叫听声辨物。看谁的耳朵最尖!
2.播放风声音的录音。学生猜,汇报。
3.师:你们真厉害!是风。你们见过风吗?(学生汇报)谁来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讨论)
生:下雨的时候,风刮的很大,特别害怕。
生:风轻轻的吹着,小草弯下了腰。
生:风吹在身上很舒服……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风是淘气的,它有时很温柔,有时又很暴躁。那你们想知道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风是什么样的吗?就让我们来欣赏<<风>>这首小诗。
2.播放录音。学生倾听。
三.认识生字。
1.师:听了这么美的诗,是不是也想自己来试试?那请你们也像这样美美的读一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2.师:大家读的很认真,这有几个叶子宝宝要考考你们。(出示制作的树叶形状的卡片)
3.抽读生词卡片。
4.“颤”字笔画比较复杂,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学生讨论汇报
5.师:同学们,真棒!叶子宝宝夸你们了。现在它们回家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师生齐读课文)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师:刚才咱们读了小诗。现在要考考你们,谁来说说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你风来了?
2.学生汇报: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
3.师:说的真好!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当我们看到颤动的树叶、点头的林木、泛起波纹的河水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来了。这时的风怎么样?
生:舒服,温柔……
五.品读感悟。
1.师:多么舒服的微风啊!就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脸。你喜欢这三节诗中的哪一处微风,先美美地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主选择,自读感悟。
2.师:你最喜欢哪一处微风?谁来说说。(根据学生的汇报分节学习)
第一节:
(1.)学生朗读谈喜欢的原因。其他学生评价。
(2.)比动作。理解“颤动”的意思。
(3.)师小结:原来知道一个词的意思除了读课文,还可以做动作感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想象,请大家举起你们的小树叶,闭上眼睛。
(4.)师口述,创设情景。
师:我们就是那一片片颤动的小树叶。秋姑娘来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我们的身上,一阵微风吹过,我们轻轻得颤动。小树叶们,现在请睁开你们的眼睛。在那样的美景中,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最想做什么?
(5)学生拓展谈感受,教师相机指导个性朗读。
(6)师小结:看来每个人对课文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朗读的味儿也不同。请大家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自由朗读这节小诗吧!
第二节:
(1)学生谈喜欢这处风的原因并朗读。其他生评价。
(2)师:你觉得怎样读好小诗?你有什么意见。
生:读的时候心里想着风就能读好。
生:要用轻柔的口气来读。
生:我觉得配上动作读会更好……
(3)师生配动作朗读。
第三节:
(1)学生谈喜欢原因并朗读。
(2)师问:风和水会在做什么游戏?
(3)学生拓展想象。
(4)男女生比赛读:多么有趣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六.尝试背诵。.
1.学生齐读全诗。
2.请学生找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汇报)
3.尝试背诵。
4.配乐表演背诵。
七.拓展延伸。
1.师:现在你们喜欢风吗?(喜欢)那么请你们一起来帮助老师创作一幅画<<风>>。
①出示画板,指名学生上台在音乐声中示范画。其他小组合作创作。
②评价。
2.师:谁来把你创作的画,像诗人一样说出来。.
①小黑板出示范句: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___,我们知道___。
②小组讨论,轮流说。
③汇报。
3.如果你是老师,下节课你打算做些什么?(自由讨论)
板书设计:
风
树叶颤动
林木点头游戏
河水起波
教学反思:
<<风>>这首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语句优美,充满童趣,描写大自然中轻柔的风。每节结构相同,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在教授本课时,我采用游戏、竞猜、画画、编诗等趣味性较浓的教学手段。因此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一个兴奋状态,学习兴趣相当浓厚。但由于时间限制,在画画、作诗这个环节上,因为时间不够,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是本课的一大缺憾。在课文的最后,我没有按照平时的教学方法“布置作业”这一环节来结束新课,而是请学生自己来当老师给自己布置下节课的任务。体现新课程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
《风》教学实录 篇10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来认识世界,感悟自然万物,力求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和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事可想,有空间可拓展,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情感受、动手制作、动口表达等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并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以下是我在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风》这一课的点滴反思。既有令人满意的成功之举,也有遗憾中的进一步思考、探究。
一、成功之处:
1、激活思维,为学生创设自我感悟的空间。
《风》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全诗用简洁凝炼的语言,传神地表现出在“风”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变化。诗句是这样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尽浪,入竹万竿斜。”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诗意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去搜集有关风的知识的材料,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对“风”有了较全面、直观的认识。上课时,我先编了一个谜语给大家猜:来无影,去无踪,来时树动花摇,去时水平浪静。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我趁机鼓励他们:“你们也来编一编!相信你们会编得比老师更棒!”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下,他们跃跃欲试,编出了许多有关“风”的顺口溜或小谜语,这一过程其实是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感悟的阶段,为下面学生顺利理解诗意、进入诗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铺垫。随后,我一句导语:我们也来读读唐代诗人李峤写的关于“风”的一首小诗,看看诗人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中。他们通过反复的吟诵、质疑及对关键字、词的琢磨中领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风”的形态,从而避免机械乏味的分析,变枯燥的讲解,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索、感悟的过程。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后,我请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诗行,由于学生有了“自悟”的过程,学生对这首诗已有了较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已能吟诵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仿佛凉爽的风正徐徐地从教室门前吹过。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有独特个性品质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虽说他们的人生阅历有限,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益便捷的传媒,使他们的见闻相当广泛,在课堂时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是片面的、浮浅的、支离破碎的,而是四通八达的呈“网状”分布的。我们应善于联系实际,挖掘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构建起孩子与知识间的桥梁。
因此,在学完古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进行拓展:风除了可以吹落黄叶、吹开红花,掀起万丈巨浪,还可以干什么呢?请同学们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学生们忙开了,有的折飞机,有的做风车,有的画画、有的写诗,有的编儿歌……当孩子们当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你不得不对他们的“成就”表示赞叹!拿飞机的同学说:“风可以让纸飞机飞上开空。”拿风车的学生说:“风可以吹动风车,大风车可以帮助人们发电。”;画画的学生拿着画说:“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可以把球送上天” “风可以让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风可以带给我们温暖的感觉”“风儿轻轻吹,小草点点头,花儿微微笑”……由于紧密联系生活,学生的思路非常开阔,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赞叹。
二、重建:
从《风》这首诗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源头就在生活中,就在学生的知识积累里,就在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拓展启发学生思维,构建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无穷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也在考虑以下问题:
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更有效地领会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呢?我想如果我能通过精彩形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把学生带进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中,或者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与“风”面对面的亲密接触,学生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2、如何借本诗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诗词?
文本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一个激发点、发散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载体,把学习的范围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我想:在教学《风》这首诗后,如果我能设置一个相关的课后延伸作业,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描写“风”的古诗,或者搜集自己知道、喜欢的描写自然景物或气象变化的古诗,并把孩子们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归类,选一个合适的时间,举办一个赛诗会或交流会,从而把学生带进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实现了教学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古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如果教师卖力地讲解,反而适得其反。 我想: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听配乐朗诵,或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知不觉把学生带进语境中,进而让他们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读,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古诗,蕴含着很丰富的教学资源,古诗的教学也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通过《风》这一课的教学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获。
《风》教学实录 篇11
活动目标:
1、学会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风爷爷吹的景象。
2、乐意关注风的自然现象,体验风来了事物的变化。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活动准备:
钢琴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发声练习
(价值点:打开歌喉,建立音乐常规)
发声练习《问好歌》
复习歌曲《秋叶》
要求:演唱歌曲时能表现出强弱变化。
二、学唱歌曲《风爷爷》
过渡语:是呀,风爷爷让树叶都落在了地上。追问:你们喜欢风爷爷吗?为什么?
小结:有人喜欢风爷爷,因为它能让树叶落下来,能让小雨点从天空掉下来,能给我们带来凉爽。有时候不喜欢风爷爷,可能是因为风爷爷脾气不好,变的太大了,给我们带来了不方便。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关于风爷爷的歌曲,听听今天风爷爷心情怎样?
1、欣赏歌曲,熟悉旋律
关键提问1:今天风爷爷心情怎样?(比较好)音乐听上去感觉如何?
小结:今天风爷爷心情比较好,可能刮的是小风,所以感觉开心的,舒服的,轻松的。
2、再次欣赏歌曲,理解歌词
关键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歌曲中的小朋友对风爷爷说了什么?
小结:风爷爷风爷爷你在哪里。风来了我不怕,风爷爷风爷爷你快来吧。
3、学唱歌曲
(1)幼儿听随音乐学唱歌曲。
(2)分男女生演唱。
三、表达表现
(价值点:放松身体,尝试用肢体表现风爷爷吹来时事物的变化)
教师示范,每句话开始时飞舞,最后一个字摆造型。
关键提问:我是在什么时候开始飞舞的?什么时候停下来的?
小结:原来,要听清楚乐句,每一句话开始时飞舞,唱到每句话最后一个字时摆造型。
要求:
1、可以多一些翩翩起舞的动作,可以是旋转的,可以是移动的・・・・
2、每句话结束时用造型定格。
3、可以和同伴合作表现。
活动延伸:
(价值点:亲身感受风,体验风吹在身上的舒服)
《风》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波、游、戏”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在微风吹动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养成仔细观察和敢于想象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谜语:水见它皱眉,花见它点头,树见它弯腰,云见它溜走。
2、引导感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可是,我刚进教室,它却一溜烟儿跑得无影无踪了。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瞧,它正和红旗打招呼呢!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听,呼呼呼,它和风车玩起了转圈圈的游戏。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风。
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感受风的调皮、可爱,确立朗读基调)
3、教师范读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它,那我们就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读读课文,和它交朋友吧。
1、(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自主识字。用熟悉的符号画出生字,同位互读。
3、师: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要和它交朋友,先得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才行!大家有这个信心读好它们吗?(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
4、比比谁读得又正确声音又洪亮。
5、开火车指名读、齐读。
6、生字娃娃要为难你们。瞧,它们的拼音帽子不见了,你们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大家先自己小声地试一试,读一读。
教师适时指导书写
7、小组比赛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词语读连贯,句子读通顺。
三、情境导读、体会风的特点
1、师:同学们,你见过风吗?它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我不知道,你不知道,他也不知道。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呢?(出示: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风儿无色无味,我们从没见过风的样子,但我们可以感觉大自然中风的存在。]
2、风娃娃已经躲在课文里了,可是它说要十分细心的小朋友才找得到它,你们有信心吗?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拿笔勾出从哪些地方找出了风娃娃?等老师读完课文,你再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
3、同桌交流。
4、自由汇报
教师适时板书(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
指导朗读;(分小节读、男女生轮读、齐读全文)
5、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我们站起来,边做动作,边来背背课文!
四、拓展练习
1、请同学也来当小诗人,自己仿照课文说一说,写一写。
2、如果你喜欢画,就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出风藏在哪?
3、如果你喜欢读,你就读有关风的诗。读完后,你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风》教学实录 篇1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风的存在,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2、鼓励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3、知道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教师:记录表,空旷的场地、选择有风的日子进行探索活动,区角延伸活动。活动前的安全教育。
幼儿:绘画用具。
活动重点:
感知风的存在,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活动难点:
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
活动过程:
1、情景提问,导入活动、 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做个实验吧。
2、带幼儿到户外,实验是找风!你们想做这个实验吗?
探索活动,猜想假设1、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证明你知道有风?哪些事物可以证明风来了?(请幼儿猜想假设)
2、 风来了,身边的事物会怎么样?
生:风来了,地上的纸头回飘起来;我会感到冷;树木会摇来摇去…..
1、 实验验证,提升经验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记录表上记录是否成功。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种假设,怎么才能证明呢?不如我们出去找机会来验证吧?活动前先介绍记录表。(在听到一栏,将因风发出声音的事物画出来)有的幼儿站在原地不动,体验风带来的感受。有的环顾四周,寻找风的足迹。
2、 幼儿相互分享交流成功的经验。我们一起来说说你的验证结果吧。
3、生:风吹过的时候,我的眼睛都睁不开,不信你试试!我看到国旗飘的很厉害;还有旗子会有哗啦啦的声音….
延伸活动,补充记录 我们把验证的结果画到记录表里吧。
1、我们将记录表里记录的事物一起讨论一下。看看你的
是不是和别人不一样?
2、如果你现在发现别人有的你没有可以补在实验表里。
3、老师在墙上设置了一个主题栏,我们可以将以后的新发现不断地补充道里面去。
附:实验记录表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看到:
听到:
感受到:
教学反思
风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虽然每天都能遇到,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事物。上这节教育活动,就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关于风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简单常识。我最大限度的调动自然资源,选择生活中可利用的实物进行了此堂课,让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风,只有让幼儿亲自感受到风的存在,才可以体会到单凭口说理解不了的知识。
《风》教学实录 篇1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自己制造风;
2、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辨证地看待事物,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3、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在探究的过程中细心、专心,并以客观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4、和同伴能协调配合,会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6、能理解画面的主要内容,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幼儿每日记录天气预报,并着重关注风的内容;
(2)根据风力的不同,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
(3)事先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请家长予以配和
2、物质材料的准备:
(1)每组一块分类板:(如图)
微风大风看感受
(2)吹风机、扇子、垫板、打气筒、纸板、书、气球、风车、鸡毛、棉花、小纸船等
(3)笑脸与生气的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师:过几天我们就要去春游了,我知道大家都很关心天气情况。那么,谁来向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两天的天气情况呢?(幼儿发言)
教师:谁说的好?为什么?他们说了哪些内容?(幼儿回答)
二、感受发现风的大小
教师:在关于风的记录里,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讨论)
风级说明了什么?(风有大小,风力也不同)
这两天是几级风?(幼儿回答)风级小的是微风,级数大是大风
在微风和大风里,你都会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幼儿发言)
(出示分类板)请幼儿将自己的图画记录进行归类,要求幼儿之间互相讨论后再分类
幼儿归类、集体检查
教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三、探究判断风的方向
教师:今天是北风,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到户外观察、感受)
教师:你是怎么用自己的方法来判断风向的?(幼儿发言)
风有方向,风的方向叫风向
四、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风能和我们做游戏?谁有好办法让活动室里有风?
(幼儿动手操作产生风的方法)
五、讨论风的利弊
教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制造了风,那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收集有关风的资料,了解各种各样的风。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风》教学实录 篇15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受风并让幼儿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2、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对风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难点:风可能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预防风灾的办法
活动准备
扇子纸板彩条有关风的图片(有益的风和有害的风)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闭眼教师用扇子在每个小朋友脸前扇一扇,使幼儿感知风的存在。教师拿出彩条让幼儿吹一吹,扇一扇,跑一跑
(二)、基本环节
1、通过提问让幼儿说出风的特征
2、引发幼儿讨论风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实实在在崔在着,它是通过周围空气流动形成的,只有你周围有空气就会有风产生
3、教师通过扇子,纸板,彩条让幼儿亲自动手轻轻的扇和用力扇,感受风的大小和速度,让幼儿说出风速大力量也大
解风能为人类做哪些贡献热气球飞上天、凉爽、衣服晾干、树叶摆动、放风筝、种子的传播等等让幼儿了解风对人类的害处
发大水、沙尘暴、把房子吹倒、泥石流,打翻渔船等等
4、风有时为人们做好事,有时做坏事,不过人们的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种树建防风林、提前预报减少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三)、结束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回答:你们了解风了吗?在知道了它的好处与坏处后,你们愿意和风成为好朋友吗?(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大,不但认识了风,知道他有大小、有方向,还学会怎样制造风,请你们回家再找一找资料,想一想,怎样才能将这些有害的风变成对我们有用的风,看看是不是又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四)、延伸环节
今天我们知道了风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给我们带来坏处。风还会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现在在没张桌子上都有一个风车和一小筐材料。请你们选择自己认为可以用的材料,让风车转起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感受风的大小、体验风的方向,由于风是一种比较抽象的事物。在活动前,我特地布置了任务,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寻找风的踪迹,让他们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获得风的初步概念,及相应的零散的、模糊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