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三味书屋》(精选15篇)

《三味书屋》(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味书屋》(精选15篇)

《三味书屋》 篇1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明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自然段介绍了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的样子。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 

  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引入课题。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出示课题)现在是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看看。

  2.学生自由试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词语想想意思。

  (2)标好自然段序号。

  (3)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轮读新词。

  (2)圈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浙(zhé  zhè)江       笔墨(mò  mù)       东北角(jiǎo  jué) 

  来历(lì  liè)        当(dān  dàn)铺

  (3)“卧”字字形结构书写指导。

  (4)比一比组词。

  研(       )  药(       )  幅(       )  历(       )

  现(       )  约(       )  福(       )  厉(       )

  (5)学生质疑。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事?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

  5.作业 。

  (1)抄写新词。

  (2)完成《作业 本》。

  (3)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2.能按方位顺序说说的内部陈设。

  (二)教学检查

  1.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

  (2)完成《作业 本》第2题:读拼音写词语。

  2.学习第。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谁能用上“浙江绍兴”、“鲁迅”、“上学”这些词语,简单介绍。(小黑板出示)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去思考。如:“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小时候在浙江绍兴的上学。”(让学生明白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3.学习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小黑板出示学法)

  (3)默读课文,划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师生讨论。(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

  (4)课堂作业 。(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5)朗读指导。师生串读。(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与之对应的内容。)

  (6)按方位顺序进行说话训练。

  ①打出投影片。

  ②指名优秀生简要说说什么方位有什么。

  ③同桌互说。互评。

  指名比较具体他说说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7)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内部的样子。

  4.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5.作业 。

  完成《作业 本》第2题、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

  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的内部陈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上面有个“早”字)

  (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

  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

  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理解并仿写。(板书:一面……一面……)

  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

  b.“一面……一面……”仿说。(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

  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当铺”、“药铺”是什么?

  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

  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

  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

  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 “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

  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鲁迅不敢作说明。(2)鲁迅觉得迟到总是不对的,不必作说明。

  c.从中说明什么?(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d.谁能用“默默地”说一句话?

  (3)读课文最后两句,想想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什么作用。

  ①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②读后想想,这里为什么用上“也”字?(“也”表示同样性质的两件事连在一起说或一起写,后面一句要用上,“也”)

  ③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把这个“早”字牢牢地

  记在心里,下决心不再迟到了。)

  ④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7题。

  (4)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段课文讲了鲁迅小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

  (学生学习这段文章后,有可能也在课桌上刻一个什么字,教师要注意引导。)

  3.朗读、总结全文。

  (1课文是怎样介绍内部陈设的,

  (2)鲁迅为什么在他那张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

  (3)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了什么作用?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教后感:

  20课:本课具体介绍了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

  学的事迹。学生对于难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三味书屋》 篇2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 

  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引入课题。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出示课题)“三味书屋”现在是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看看三味书屋。

  2.学生自由试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词语想想意思。

  (2)标好自然段序号。

  (3)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轮读新词。

  (2)圈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浙(zhé zhè)江笔墨(mò mù)东北角(jiǎo jué)

  来历(lì liè)当(dān dàn)铺

  (3)“卧”字字形结构书写指导。

  (4)比一比组词。

  研药幅历

  现约福厉

  (5)学生质疑。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事?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

  5.作业 。

  (1)抄写新词。

  (2)完成《作业 本》。

  (3)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2.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教学检查

  1.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

  (2)完成《作业 本》第2题:读拼音写词语。

  2.学习第。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谁能用上“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上学”这些词语,简单介绍三味书屋。(小黑板出示)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去思考。如:“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小时候在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上学。”(让学生明白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3.学习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小黑板出示学法)

  (3)默读课文,划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师生讨论。(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

  (4)课堂作业 。(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5)朗读指导。师生串读。(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与之对应的内容。)

  (6)按方位顺序进行说话训练。

  ①打出投影片。

  ②指名优秀生简要说说什么方位有什么。

  ③同桌互说。互评。

  指名比较具体他说说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7)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5.作业 。

  完成《作业 本》第2题、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

  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上面有个“早”字)

  (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

  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

  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理解并仿写。(板书:一面……一面……)

  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

  b.“一面……一面……”仿说。(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

  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当铺”、“药铺”是什么?

  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

  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

  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

  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

  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鲁迅不敢作说明。(2)鲁迅觉得迟到总是不对的,不必作说明。

  c.从中说明什么?(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d.谁能用“默默地”说一句话?

  (3)读课文最后两句,想想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什么作用。

  ①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②读后想想,这里为什么用上“也”字?(“也”表示同样性质的两件事连在一起说或一起写,后面一句要用上,“也”)

  ③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把这个“早”字牢牢地

  记在心里,下决心不再迟到了。)

  ④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7题。

  (4)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段课文讲了鲁迅小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

  (学生学习这段文章后,有可能也在课桌上刻一个什么字,教师要注意引导。)

  3.朗读、总结全文。

  (1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

  (2)鲁迅为什么在他那张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

  (3)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了什么作用?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教后感:

  20课《三味书屋》: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学生对于难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三味书屋》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及鲁迅,导入  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 :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    )    馆(    )    段(    )    厉(    )    弛(    )

  招(    )    管(    )    断(    )    历(    )    驰(    )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

  第二自然段: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有密切的关系。

  C.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 ,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 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 事事”“ 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练笔:请同学们观察校园(或校园的局部),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展开想象,有重点地写一段话。

《三味书屋》 篇4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简介及鲁迅,导入  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 :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 ) 馆( ) 段( ) 厉( ) 弛( )

  招( ) 管( ) 断( ) 历( ) 驰( )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

  第二自然段: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有密切的关系。

  C.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 ,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quot;这个坚ǖ男拍钍鞘裁矗浚ㄊ?quot;早")这个"早" 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 事事 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 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习题精选一、把下面的字换个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

  投( )( ) 招( )( ) 驰( )( )

  二、读一读,区别下面的字,再组成词语。

  塾( ) 绍( ) 砚( ) 毫( ) 戒( )

  熟( ) 招( ) 观( ) 豪( ) 成( )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 )画 一( )古松 一( )梅花鹿

  一( )八仙桌 一( )椅子 一( )戒尺

  一( )火把 一( )信念 一( )花骨朵

  四、用直线把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

  坚定的 松树 严厉地 奋斗

  古老的 文学家 默默地 刻上

  没开放的 信念 深深地 批评

  伟大的 花骨朵 毫不松弛地 想着

  五、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参考答案:

  一、段(段意) 绍(绍兴) 弛(松弛)

  二、私塾 绍兴 砚台 毫米 戒尺

  熟练 招生 观察 自豪 成立

  三、一幅画 一棵古松 一只梅花鹿

  一张八仙桌 一把椅子 一把戒尺

  一支火把 一个信念 一个花骨朵

  四、坚定的信念 严厉地批评

  古老的松树 默默地想着

  没开放的花骨朵 深深地刻上

  伟大的文学家 毫不松弛地奋斗

  【题旨说明】

  1.第1题,培养仔细观察、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积累表示方位的词语。做题前要看图,弄清"画"、"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所在的位置,然后看书,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想象,可从画的内容、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的样子展开,还可想到其他可能有的事物。

  2.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好品质,同时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理解词语要联系前后文,同时结合少年时代的鲁迅生活艰难的情境去思考。第1小题,要让学生想象小时候的鲁迅既要料理家务,又要去当铺、采药,还要上学,因而必须急急忙忙、焦虑万分地赶路的情形。第2小题,有三个问题。可先弄清"坚定的信念"指什么,然后再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早"字,最后再从"坚定"、"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一生"去思考为什么要用"刻"而不用"印"。

  3.第3题,比较字形,不仅要弄清两个字的不同之处,而且要尽可能地联系字义去分析。写词语的括号要拉长一些,最好改成一条横线,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写一些词语。

  4.第4题,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把鲁迅刻"早"字时的坚定决心表达出来。背诵第三自然段,先要理清段落的层次,然后逐层背诵。

  【自主性练习设计】

  1.按照课文原文填好前两空,然后展开联想,把句子补充完整。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还像______________。

  2.想象鲁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情形:他怎么赶路的,他的神情是什么样的,他心里想些什么。想好后跟同学交流交流,然后扮演鲁迅,把具体情形表现出来。

《三味书屋》 篇5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

  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 

  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引入课题。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出示课题)“三味书屋”现在是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它是个怎样的地方?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看看三味书屋。

  2.学生自由试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词语想想意思。

  (2)标好自然段序号。

  (3)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轮读新词。

  (2)圈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浙(zhé zhè)江笔墨(mò mù)东北角(jiǎo jué)

  来历(lì liè)当(dān dàn)铺

  (3)“卧”字字形结构书写指导。

  (4)比一比组词。

  研药幅历

  现约福厉

  (5)学生质疑。

  4.指名分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个写了什么。

  (2)课文讲了谁的事?着重讲了一件什么事?

  5.作业 。

  (1)抄写新词。

  (2)完成《作业 本》。

  (3)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2.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二)教学检查

  1.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

  (2)完成《作业 本》第2题:读拼音写词语。

  2.学习第。自然段。

  (1)齐读这一段。

  (2)谁能用上“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上学”这些词语,简单介绍三味书屋。(小黑板出示)引导学生多种角度去思考。如:“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浙江绍兴。”“鲁迅小时候在浙江绍兴的三味书屋上学。”(让学生明白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

  3.学习第2自然段。

  (1)谁能说说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回顾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我们有什么方法?(小黑板出示学法)

  (3)默读课文,划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师生讨论。(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

  (4)课堂作业 。(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5)朗读指导。师生串读。(教师读方位词,学生读与之对应的内容。)

  (6)按方位顺序进行说话训练。

  ①打出投影片。

  ②指名优秀生简要说说什么方位有什么。

  ③同桌互说。互评。

  指名比较具体他说说什么方位有些什么。

  (7)小结:本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5.作业 。

  完成《作业 本》第2题、第6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

  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上面有个“早”字)

  (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

  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

  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理解并仿写。(板书:一面……一面……)

  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

  b.“一面……一面……”仿说。(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

  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当铺”、“药铺”是什么?

  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

  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

  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

  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

  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鲁迅不敢作说明。(2)鲁迅觉得迟到总是不对的,不必作说明。

  c.从中说明什么?(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d.谁能用“默默地”说一句话?

  (3)读课文最后两句,想想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什么作用。

  ①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②读后想想,这里为什么用上“也”字?(“也”表示同样性质的两件事连在一起说或一起写,后面一句要用上,“也”)

  ③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把这个“早”字牢牢地

  记在心里,下决心不再迟到了。)

  ④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 本》第7题。

  (4)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段课文讲了鲁迅小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

  (学生学习这段文章后,有可能也在课桌上刻一个什么字,教师要注意引导。)

  3.朗读、总结全文。

  (1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

  (2)鲁迅为什么在他那张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

  (3)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了什么作用?

  (4)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教后感:

  20课《三味书屋》: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学生对于难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句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三味书屋》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及鲁迅,导入  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 :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    )    馆(    )    段(    )    厉(    )    弛(    )

  招(    )    管(    )    断(    )    历(    )    驰(    )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

  第二自然段: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有密切的关系。

  C.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 ,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 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 事事”“ 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练笔:请同学们观察校园(或校园的局部),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展开想象,有重点地写一段话。

《三味书屋》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三味书屋及鲁迅,导入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巨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    )    馆(    )    段(    )    厉(    )    弛(    )

  招(    )    管(    )    断(    )    历(    )    驰(    )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三味书屋。

  第二自然段: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联系。

  c.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西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三味书屋外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三味书屋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 ,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承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 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 事事”“ 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制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制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巨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练笔:请同学们观察校园(或校园的局部),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展开想象,有重点地写一段话。

《三味书屋》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及鲁迅,导入  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 :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    )    馆(    )    段(    )    厉(    )    弛(    )

  招(    )    管(    )    断(    )    历(    )    驰(    )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

  第二自然段: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有密切的关系。

  C.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 ,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个坚定的信念是什么?(是“早”)这个“早” 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 事事”“ 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练笔:请同学们观察校园(或校园的局部),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顺序,展开想象,有重点地写一段话。

《三味书屋》 篇9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按照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使学生弄清空间方位和室内陈设。

  2、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本课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简介及鲁迅,导入  课文。

  1、课前,我们满怀兴趣的查找与课文有关的的资料。哪个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资料?

  2、学生介绍鲁迅的资料:(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做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被人们称作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私塾里读书。)

  3、教师导语 :鲁迅小时候读书的私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说一说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是几笔写成的?指出笔顺笔划。

  (3)用生字组词。(注意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不同的位置组词。)

  2、重点指导。

  (1)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

  绍( ) 馆( ) 段( ) 厉( ) 弛( )

  招( ) 管( ) 断( ) 历( ) 驰( )

  (2)区别字义:在比较以上几组字形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字义的比较,指导学生正确运用。

  3、归纳多音字。 4、理解词语的含义。

  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木板或竹板。形状象尺子,所以叫戒尺。

  料理--办理,处理。

  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来。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想法。文中是指鲁迅先生自己认为不该迟到,要做到时时早,事事早。

  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纪律、制度)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三、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1、思考: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什么?

  2、三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一自然段:概述。

  第二自然段:的陈设和鲁迅当年的学习情况。

  第三自然段:"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

  抄写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指导朗读;继续指导学生按照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学习给第三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且概括本段的段意;试着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目标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进一步学习分层,概括层意和段意。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

  2、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书塾"是什么意思?

  这一段讲了几个意思?

  3、学生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汇报学习效果。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以称之为教室。

  (2)这段讲了三个意思:

  A.从前是一个书塾。

  B.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有密切的关系。

  C.现在是绍兴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

  三、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理出文章的叙述顺序。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2)按照顺序说说这段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顺序是怎样的?(从中间到四周)

  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3)根据这种记叙的顺序和课文中对内部陈设的介绍,简单画出草图。(使学生由抽象印象变为具体的认识)

  (4)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绘制的草图,与课文的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由中间到四周的观察方法。)

  2、图文对照,品味词句。

  (1)理解"照从前的样子"、"分列"等词语。

  (2)请学生在插图中找出鲁迅的书桌,读读课文是怎样写的。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出示多媒体投影:(书中插图彩色版)请学生按照方位顺序,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的样子。

  4、通过学习,你对有怎样的印象?(古朴,整洁)

  四、品味词句 ,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小组学习 :

  (1)交待学习任务:小组自学,想想这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组自学。

  (3)交流汇报。(先写了"早"字的形状,再写"早"字的来历,最后写"早"字的作用。)

  2、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1)投影出示: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奔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当时家境十分困难,也体现了鲁迅一面读书,一面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不易。进而理解"料理一面……一面"等词语的含义。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3)继续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他虚心接受先生的批评,后悔不应该迟到。)

  (4)鲁迅刻"早"时,心情如何?(既后悔不应该迟到,又痛下决心,今后永远不迟到。)

  (5)他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要时时刻刻用它来要求自己。)

  (6)他"把这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quot;这个坚ǖ男拍钍鞘裁矗浚ㄊ?quot;早")这个"早" 对他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7)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理解"时时 事事 毫不松懈"。启发学生想象、思维,展开讨论。

  "从此鲁迅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他时时早,事事早。"难道他再也不需要给父亲买药吗? 不需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吗?在这之中,鲁迅克服了多少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8)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和对鲁迅的了解。具体理解"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建议学生引用实例。)

  3、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指导练习给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层。

  第一层:(1--2)"早"字是谁刻的以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7)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有迟过到,毫不松懈地奋斗了一生。

  5、在分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段意。("早"字的来历以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全文。

  六、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习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自己的心中,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习题精选一、把下面的字换个偏旁组成本课的生字再组词。

  投( )( ) 招( )( ) 驰( )( )

  二、读一读,区别下面的字,再组成词语。

  塾( ) 绍( ) 砚( ) 毫( ) 戒( )

  熟( ) 招( ) 观( ) 豪( ) 成( )

  三、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 )画 一( )古松 一( )梅花鹿

  一( )八仙桌 一( )椅子 一( )戒尺

  一( )火把 一( )信念 一( )花骨朵

  四、用直线把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

  坚定的 松树 严厉地 奋斗

  古老的 文学家 默默地 刻上

  没开放的 信念 深深地 批评

  伟大的 花骨朵 毫不松弛地 想着

  五、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参考答案:

  一、段(段意) 绍(绍兴) 弛(松弛)

  二、私塾 绍兴 砚台 毫米 戒尺

  熟练 招生 观察 自豪 成立

  三、一幅画 一棵古松 一只梅花鹿

  一张八仙桌 一把椅子 一把戒尺

  一支火把 一个信念 一个花骨朵

  四、坚定的信念 严厉地批评

  古老的松树 默默地想着

  没开放的花骨朵 深深地刻上

  伟大的文学家 毫不松弛地奋斗

  【题旨说明】

  1.第1题,培养仔细观察、认真阅读的习惯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让学生积累表示方位的词语。做题前要看图,弄清"画"、"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鲁迅的书桌"所在的位置,然后看书,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想象,可从画的内容、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的样子展开,还可想到其他可能有的事物。

  2.第二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鲁迅先生的好品质,同时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理解词语要联系前后文,同时结合少年时代的鲁迅生活艰难的情境去思考。第1小题,要让学生想象小时候的鲁迅既要料理家务,又要去当铺、采药,还要上学,因而必须急急忙忙、焦虑万分地赶路的情形。第2小题,有三个问题。可先弄清"坚定的信念"指什么,然后再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早"字,最后再从"坚定"、"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一生"去思考为什么要用"刻"而不用"印"。

  3.第3题,比较字形,不仅要弄清两个字的不同之处,而且要尽可能地联系字义去分析。写词语的括号要拉长一些,最好改成一条横线,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写一些词语。

  4.第4题,朗读第三自然段,要把鲁迅刻"早"字时的坚定决心表达出来。背诵第三自然段,先要理清段落的层次,然后逐层背诵。

  【自主性练习设计】

  1.按照课文原文填好前两空,然后展开联想,把句子补充完整。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__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还像______________。

  2.想象鲁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的情形:他怎么赶路的,他的神情是什么样的,他心里想些什么。想好后跟同学交流交流,然后扮演鲁迅,把具体情形表现出来。

《三味书屋》 篇10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 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自主检测。

  第三课时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自主检测上的课外练习

  要求:当堂练习,集体评讲。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三味书屋》 篇11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作者在百草园中的快乐生活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的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4、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从标题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其中百草园的生活是怎样的?要离开百草园时,作者情感如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到底什么样的乐园给鲁迅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二、PPT1出示学习目标

  三、课堂探究

  PPT2聚焦目标一

  围绕“乐园”二字,作者从哪三方面去写?并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生自主默读完成,个人展示

  明白(板书)

  有趣景物

  乐园传奇故事

  雪地捕鸟

  PPT3聚焦目标二:品味写景状物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他们有哪些特点?

  2、百草园的景物真美,你能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写的吗?

  PPT4(百草园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观赏一些具体的图片,边观赏边听老师把这段课文朗读一遍。

  PPT5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写景方法

  抓住景物特点

  写景方法运用多种修辞

  多角度描写(不同形态,人不同感官)

  按一定顺序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就其中某一方面大组展示

  好极了!这一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串联,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写静景时,由低到高;写动景时,由高到低。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PPT6聚焦目标三:品味动词准确性

  细读课文第7段:

  划出描写捕鸟的动词,然后用手边的物品做道具,边模拟捕鸟的动作,边复述捕鸟的过程。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时间约8分钟)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述捕鸟的全过程,注意所用动词的准确性。

  PPT7用准确的动词填空: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通过复述,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还能感受到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园的“乐园”之趣

  聚焦目标四:复述故事

  PPT8阅读课文3-6段,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5分钟)

  听完美女蛇的故事,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PPT9思考:

  童年时的作者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此时对百草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不难发现,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

  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PPT10拓展延伸

  背诵课文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三味书屋》 篇12

  教学设计  

  [作者及作品简介]  

  同学们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进入中学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鲁迅先生更多的作品,有必要对他的生平有个初步的了解。

  鲁迅姓周,原名樟寿,字豫才,他在南京水师学堂的时候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1919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他是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6岁人私塾,12岁进三味书屋读书。教他的老师是寿镜吾先生,寿老师自20岁考取秀才后,就没有再参加乡试,决定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长达60年之久。鲁迅对寿镜吾老师很尊敬,他在南京读书、东京留学的时候,每逢回家,常到三味书屋看望他的老师。

  自1907年到1936年,鲁迅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译文、日记、书信等共八百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为了人民革命事业耗尽了自己的生命,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了鲁迅的历史功绩,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人《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阅读指导]  

  ―、默读第一段,选文中的词语,用一句话概括此段的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二、齐声朗读第二段。读后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这么多景物,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2.“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③它们的共性都是静物。)

  3.“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行为,它们的共性是什么?(①鸣蝉、叫天子、黄蜂。②长吟、伏在菜花上、直窜向云霄里去。③写的都是动物。)

  4.请同学速读此段下面的内容,然后把课本扣在桌上,凭记忆说一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要求用形象化的语言复述这部分内容。)

  5.作者先描写的是什么,后描写的又是什么?以你个人的经验、体会说一说为什么会有无限趣味。(①先写动物,后写植物。②参考答案: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对自然的观察,而是自己动手去翻,去捉,去按,去拔,去尝……觉得更加好玩。增长许多知识……)

  三、速读“美女蛇”的故事,读后记住故事情节。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台前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不必背课文,力求有感染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1.听后请大家补充或更正。

  2.评议这位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体态是否自然大方,口齿是否清晰,语句是否连贯,表情是否得当,有无感染力等。)

  3.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    

  四、请一位同学朗读描写冬天百草园的内容。

  读后,请另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捕鸟的动作,看他是否体现出一系列的动词。(一系列的动词是:扫一支一撒一系一牵一看一拉)

  五、齐声朗读过渡段。读后,讨论下面问题。

  1.家里人将少年鲁迅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那时却是怎么想的?(让他学更多的知识。他错误地认为是对他过错的惩罚。)

  2.这段文字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对百草园的留恋、对三味书屋的惧怕之情。)    

  六、默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两人一组,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讨论。

  1.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不满意?(①拘束人的礼节:拜鹿一拜孔子,拜先生;②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③读的内容大多不懂。)

  2.你怎样认识百草园的趣味和三味书屋的无味?(①儿童少年与大自然接触,不仅增长知识,而且无拘无束;②三味书屋生活被封建礼教束缚,学的东西似懂非懂,枯燥无味。)

  3.你怎样看待寿镜吾老师?

  (①方正、质朴、博学;②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③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

  [语言训练]  

  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只剩了回忆的时候”(《朝花夕拾》小引)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的生活。文中的语言活泼、形象,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一、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 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二、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 。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三、作文片段练习。

  1.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写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班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三味书屋》 篇13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

  提问:

  ①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

  教学步骤:

  1.查字典、正音正字。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

  竹筛觅食渊博鼎沸

  绣像锡箔豁蝉蜕

  倜傥叵罗秕谷

  2.介绍作者

  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读课文。

  4.提出思考问题

  ①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②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③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学生读第8段。

  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

  学生读第9段。

  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

  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作课后练习3、4、5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

  教学步骤:

  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提问: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

  ②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

  ③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杂谈

  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新人类”──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人,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与上代人相比都发生明显变化的年轻人,随之出现,这类人的特征是“追求消费与物质享受……感情淡漠……价值迷惘”(苗凡卒《新人类观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阅读者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的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也是阅读者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阅读者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的场所基本上是课堂为主,学习的内容是课文为主,学习的方式是老师讲授为主,而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化以后,将更快地促使我们转变语文学习的观念。就语文阅读教学来看,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成为巨大的资源库。由于网络信息的编制采用了非线性技术,它可以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输入信息指令后,它可以提供各种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获得储存的知识,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本人在教授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询、检索,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背景,又阅读了鲁迅的其它重要作品,有的同学甚至阅读了与鲁迅同时期的其他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装知识的容器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在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延伸中,扩大了阅读面,丰富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加了文学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良好示范。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

  〖语文课中学生阅读情感培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寻觅心灵的相通点。常言道“心有灵犀一点通”。阅读教学中,教、学双方面对同一认识客体──课文,教师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呢?前提是,必须走到作者心里去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虑,洞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信息,也就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乐意接收呢?条件是,必须走到学生心里去,了解学生的所好、所需、所求,从而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也就是采取最适合学生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学生要读懂课文,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读懂作者。这样,教者、学习者与作者可谓心心相印,这是心灵的耦合。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只是让学生弄懂作者是如何扣住“乐”字,写了园中的那些美景乐事,又是带着怎样的感受来叙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照起来写有什么意图等问题,那只是读懂了课文,并没有读懂作者,更没有读懂生活。假如我们能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作者儿时的心理与情趣,可望找到相通点,他们不仅能明白作者“乐”在何处,而且能“乐”在其中;假如我们能让孩们结合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去体味违背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孩子们也会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喊,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追求。

  〖指导创造性赏读浅探〗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自由欢快的生活情趣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乏味。但是,尽管三味书屋的学习乏味枯燥,可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贪玩的天性并未改变。课文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由此可以提出质疑:孩子们的童心并不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如果遇到一个常动戒尺的严厉先生,孩子们的童心会泯灭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童心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等。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积累,从品味中领悟语感〗

  在中学语文教课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对于这些文章,学生应该平时多揣摩文章语气、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借鉴文章精华。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素材;没有素材难有语感沉淀。积累多了,便会有敏锐的预感,所以提倡多背诵,并且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了,运用自如了。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一篇优秀的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于文字表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手法等进行比较、归纳、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肥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作者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呢?揣摩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的“肥胖”想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沉甸甸的憨态美,富有情趣,给读者造成一种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得到美的感受。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课前的导入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士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童年”是陈醋的酒,越放越醇;“童年”是盛开的花,鲜艳芬芳;“童年”是潺潺的小溪,流淌流淌,流到每个人的心中……童年是光,流金岁月,令人难忘。能讲述一下你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吗?(生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一般的语文渲染,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

  〖从语文教学角度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兼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客观基。和谐民主的情境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学生是否乐意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的调动。

  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教学首先应放开手脚,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与分析、判断、解快问题的能力,不能高估自已的指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美文,文中精彩生动而又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及人物刻画,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文中用大量篇幅,以儿童的眼光来写“我”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而这些生活极易引起儿童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本文第二部分时,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从“教师”、“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我”对三味书屋的情感,试着让学生独立地从文章第二部分来感知文章的主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在谈论之前,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阅读本部分时,发现了什么情况?紧接着,学生的各种想法纷沓而至:

  1、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有趣,不在于玩耍,而在于长大学知识。

  2、学习比现在更宽松。

  3、老师不太干预学生,课堂较自由,老师讲课时,学生可以做游戏,画画儿,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4、老师不喜欢学生课堂上问“怪哉”,这应于课堂之外问……

  对于学生列出的这些情况,老师都没有打断他们,更没有否定他们,老师仔细聆听并惊喜地发现:学生所说的这些情况有许多闪光点,由此他们也体验到“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单调,无味,体现“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这样,由学生本身完成对课文内容、主题的整体理解,老师就无须多费口舌了。

  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给了学生思考、发言的广阔空间,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多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不以教师的既定要求来扼杀学生个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潜能,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方:“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真诚交流,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做勇敢的弄潮儿。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阅读课,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经典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发现问题──传统文本解读中没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鲁迅最后写《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下落与“百草园”、“三味书屋”都没有关系,是“闲来之笔”,是“画蛇添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加入讨论。有学生作了如下分析:先生教读的书听不懂,谋生还要靠开小差时画的绣像,这正说明作者在三味书屋所受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是迂腐的,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教育的腐朽,这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有深意的。学生的思维不能说不慎密、没有创意!这种创新的解读填补了许多文本解读者留下的空白。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三味书屋》 篇14

  【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学习借助特定句式,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的结构方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别是动作描写),增强语言感受力。

  4、学习融情于景、结合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巧用句式安排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丽的景色。这段时间我们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现童年生活场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咱们先从“读读写写”累开始,辨字正音,积累词语。

  3、解题:

  文章的标题提示的往往是关键的信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代地点,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读抒情段

  根据题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怎么分?(从过渡段入手)

  【屏显第9段】

  探究:这一段属于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为什么?

  提示:1、注意文段中两组句子的形式和内容。

  “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

  排比句,猜测家里人送我去私塾的原因,同时回顾百草园中种种儿戏,推进情感,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Ade,我的……们,Ade,我的……们!”

  拟人句,视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如朋友,渲染依依不舍的情感。

  两组句子都用反复手法强调突出感情。

  这一段的内容和情感显然跟百草园生活关系更密切,所以分到前半部分更合适。

  学有所得一:结合生活细节,巧用修辞抒发真情。

  三、围绕中心,品读写景段

  1、百草园让“我”如此恋恋不舍,是什么原因?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知道到哪儿去找这句话吗?――开篇总起:“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归纳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展现百草园之乐,那位同学能说一下?

  3、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景物的文字,思考问题:(课后练习四)

  ①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作简要分析。

  要求:动笔在这一段中画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朗读背诵并口头分析。

  这句话运用(方法),描绘了百草园的(景物),我从中体会到。

  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有所得二:巧用句式安排顺序详略,多角度描写并融情于景。

  四、咀嚼动词,品读叙事段

  1、百草园不仅有丰富的景物,还有神秘的传说,“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作者见过这条蛇吗?那他为什么对这个传说念念不忘?

  由这一传说联想起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绘声绘色,带给“我”惊险刺激的心理体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无形中增添了百草园的情趣。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雪后的百草园又有什么可乐的呢?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季捕鸟的过程,以儿童的眼光,表现孩童捕鸟时紧张、兴奋、惊喜的心理,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学有所得三: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传达情感并突出主题。

  五、小结

  儿时的“我”徜徉在百草园里,享受着生命最初那单纯的快乐。多年后回顾这段生活,作者却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很有意思,其中包含了两种眼光,一种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另一种却是用孩子的眼光来打量――“似乎”表示“从表面看是如此,而实际上并不如此,或不仅如此”,这里有作者童年的自由、童年的欢乐。

  借用作家曹文轩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课吧:

  如果你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不仅仅是扫视,而是去凝视这个世界,你想想,这个世界在你脑海里会是多么的丰富,何愁写作时没有材料,无从下笔?

  同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仅仅是扫视其中的故事,而是学着去凝视作者的选材、构思、语言和写作技巧,对我们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一定会大有帮助。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作文教材三,温习今天学过的内容,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完成片段仿写作业。

  2、以《剪一段的时光》为题,构思文章,要求在习作中仿照课文第②段安排写景顺序,仿照第⑦段在叙事时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仿照第⑨段在文末结合具体细节抒发感情(可参照范文)。先拟写提纲,周末完成作文。

《三味书屋》 篇15

  设计简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的生命哲学,是其对精神苦难的温暖慰藉。生命哲学最好的邂逅方式是无言之中的打动,对于处在内心成长起步阶段的学生,作品言说的深层命题是无法读解的,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品味鲁迅“心灵怀乡”的情结,即对儿童拥有健康童年的期盼。语言是思想的外显,以品读简练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抓手”,提升学生语言的感悟力、表现力是教学的重点;创设情景,了解叙事结构,感悟作者的赤子情怀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童年是生命之树的花蕾,等待绽放的过程就是品味成熟的过程。走进百草园,走进的是缤纷的童年世界;走进三味书屋,聆听的是感受丰富的读书人生。

  二、品味语言,享受乐趣

  1.自由朗读课文第2段,初步感受百草园的乐趣。

  2.走进百草园,你可以参加哪些游戏活动?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哪一项?

  提示:观赏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爬爬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尝尝紫红的丧葚,听听鸣蝉的长吟、油岭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按按班蝥的脊梁,挖挖何首乌的根,摘摘覆盆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章描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

  3.齐读文章第17段,初步品味读书生活的乐趣。

  4.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你还可以“偷偷”地享受哪些游戏活动?

  提示: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5.借助文章搭建的回忆之桥,穿越时空隧道,师生分享彼此的童年之乐。

  6.小组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乐趣都可以像作者一样这么痛快地与人享?作者是如何将童年的乐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

  提示:

  (1)品味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紫红、臃肿,品味动词:伏、吟、唱、弹、按、喷等,说明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是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乐园,它在少年“我”心里就像一个彩色的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能欣赏到不同的缤纷之景,在中年“我”的心里就像一个遥远的清梦,梦醒了之后,依旧留着青草的芳香;品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说明百草园中的佳趣比比皆是,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就不会丧失享用烂漫之乐的契机。

  (2)至于那读书生活中“偷来”的片刻之乐,虽然要背负“顽皮”的“罪名”,偶尔会有戒尺罚跪的风险,但却一样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捉了苍蝇喂蚂蚁看作“最好的工作,”可见这群读书郎的童趣之真,也隐隐的表现出私塾学规的清谨。

  7.小组讨论:百草园里和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的快乐是一种怎样的快乐,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提示:在百草园里体悟的是充分张扬童年生活本质意义的快乐,即便在常人眼中看来极为幼稚和极为简单的游戏,在儿童的世界里依旧被赋予了难能可贵的精神意义:因为它们是没有任何束缚、彻底自由的实体存在――快乐有时很简单,它让游戏只是游戏就可以了。而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品尝的片刻之乐,是开始读书的少年郎刻板机械的生活中一抹自己争取到的“阳光”,偷偷呼吸到的自在、宁静的快乐成为一种细腻而充沛的享乐。乐趣,无论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都会在记忆中留下痕迹,就像那古老的留声机,流泻的虽声质苍老,却依旧持重清晰。

  三、生临其景,体验情趣

  1.复述长妈妈讲的关于美女蛇的故事。

  2.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它给了“我”怎样的一个教训?你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觉?

  提示:这是个惊悚的故事让“我”感觉“做人之险”,也让阅读者对长草中的赤练蛇产生恐惧。长妈妈不一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她的故事却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百草园除了是快乐之园外,还是个神秘之园。它让我们和“我”一起在故事中经历惊悚之旅的同时,还享受新奇、刺激的情趣之美。

  3.冬天是相对宁静的季节,作者也由衷地感叹: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但冬天自有法宝,它可以化无味为有趣。它的秘密武器是什么?孩子们可以参加哪些富有情趣的活动呢?

  提示:拍雪人,塑罗汉,捕鸟。

  4.抓住关键的动词,简述雪地捕鸟的方法。你觉得哪一个步骤最为关键,简单说说理由。

  提示:扫,支,撒,采,牵,拉等等。后一个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在不架空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圆其说。

  5.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记忆洋溢着哪些淡淡却亘古的情感?

  提示:洋溢着与长妈妈、润土父亲无隔阂的长幼之情,与润土这个农村娃无猜的朋友之情。

  四、综合活动,思考理趣

  1.朗读体验。齐读第9段,体会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提示:告别童年,挥别令人快乐的百草园,是成长途中必经的苦楚,也是漫步人生路必须付出的代价。

  2.默读第10-24段,涵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创设情景。思考: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与先生第一次见面时得的情状;你觉得遭遇了这样的先生,会学有所获吗?

  提示:讲述中应强调“我”眼中的先生形象。第二问应结合先生的性格、下文的铺叙来作答。

  4.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三个读书生活片段之中蕴含的理趣。

  提示:采用对话的方式品读提问“怪哉”一虫的事:“我”长于理性思索的精神品质在三味书屋求学的最初阶段就已经有所彰显──怀疑是学习的起点;先生一声“不知道”的愠怒,是“不愿说”的托词,在刻板追求师道尊严的时代,提问和答问的权力都牢牢地攥在先生的手里。采用动作复原的方式展示师生共读的场面:读书如果仅仅从喉中发出音来,当然得不尽书的奇妙,这叫有口无心;只有将书装到心里去,连动作姿态都配合进去了,方得文学之趣。采用笔记摘录的方式重视先生读书入迷时学生做游戏、画画儿的场面:兴趣是读书的内驱动力,再有水平和经验的教师也无法在无土的沙漠中栽出一片绿洲来。“之乎者也”的古书当然无法点燃“我”的读书热情,却在三味书屋收获了读书的“副产品”──绘画。这无意之中为日后“我”(鲁迅)对木刻的领悟埋下了艺术的胚芽,属于无心插柳的收获。

  五、联想拓展,深度阅读

  1.替“我”给寿镜吾先生写封段信,谈谈在三味书屋的读书心得。

  2.人到中年的“我”和润土见面了,你觉得他们还会像童年时代那么亲密无间吗?想象他们见面时的情景。

  3.“成长”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对“成长”的阐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味书屋》(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