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精选15篇)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精选15篇)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1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            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            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            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            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一、导课。二、赏析《望岳》。三、吟唱《望岳》。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            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            朗读《望岳》  

  三、            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            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            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            仿写古诗词。

  七、            学生作品展示。

  八、            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            学生背诵《望岳》

  十、            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    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    朗读《望岳》  

  十三、    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    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    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    仿写古诗词。

  十七、    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    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    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    抄写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 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 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

  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

  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 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 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

  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谁?

  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多么浑厚的歌声。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广锐):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还有理由吗?

  生(刘广锐):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

  生(刘广锐):内容也很相近。

  师:几个同学告诉我们选曲时,要选内容相近、感情相近、节奏差不多的曲子来唱。

  刚才刘广锐天机泄露 ,说还有一首想唱,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蒙古人》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男女同学的演唱各具特色。女声甜美清脆,有一种阴柔之美;男声高亢浑厚,有一种:

  生:齐答“阳刚之美”。(笑)

  师:如果一起唱不是刚柔相济吗?

  生:齐说“一起唱”。

  师:好。我们男女生一起唱,跟刘广锐选曲的标准一样,张胜蓝、贾明、谭达聪为我们推荐了《中国功夫》这支曲。我觉得非常好。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唱,颂扬中华民族瑰宝,展示我五班男儿志气。

  师放伴奏磁带。

  学生齐唱《望岳》。

  师:同学们都谱了曲。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来唱,但你们没唱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趣味。虽未成曲调却先有情。

  这《望岳》既适合读又适合唱,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写得好,节奏感强。

  师:是呀,与其羡慕诗人写得好,不如自己也露一手。同学们写作之前,先结合这首诗了解一下古诗词特点。

  学生讨论三分钟,探讨古诗词特点。

  生(赵路遥):这首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用对仗。

  师:赵路遥给我们介绍了丰富的知识。你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对仗吗?

  生(赵路遥):诗中“荡胸生曾云”与“决眦入归鸟”是对仗的。句式很工整。

  生(叶奕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

  师:严格说起来,这首诗是属于古体诗,不象有些律诗要求那么严。

  生(汤洋):这首诗押韵。

  师:对。韵脚是那些?

  生:齐答“了、晓、鸟、小”。

  师;写诗除了注意这些特点之外,还要善于想象。

  生:(陈旭乔):写诗要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

  师:对,观山观景充满一种情感,写诗要充满感情。下面请同学们互相切磋。

  练习写诗。可以单个写,也可以一个小组集体创作。

  学生写诗练习五分钟。

  师(巡视、指导):有的同学写了《望莲》、《望地王》、《望莲花山》、《望珠峰》。

  师:何灿云的《望莲》,“朵朵水中莲,片片荷叶护”。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李笑也):写出莲、荷叶的形状。

  师:写好了交上来,我们展示一下。

  师:展示吴芮的《望月》。

  生:齐读《望月》。

  学生笑。

  师:展示颜碧文的《望冬》

  生:齐读《望冬》。

  师:读到颜碧文诗中“白雪如春归”。我就想到了毛泽东的诗句。

  生:齐答“飞雪迎春到”。

  师:诗句中“如”怎么改会好些?

  生(刘志轩):改为“送”好一些。

  师:很好。杜甫写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师:展示汤洋的《江湖――武林》。

  生:齐读《江湖――武林》。

  师:同学们读懂了汤洋诗歌的内容吗?

  生:齐答“笑傲江湖”。

  学生大笑。

  师:我们看着汤洋诗歌有没有要改动的地方。

  学生讨论。

  生:没有押韵。

  师:我们帮他改一改。同学们有改的吗?没改出来,那好,我们课后改一改。汤洋这首诗也成为写武林的绝唱。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把同学们的诗一一展示。课后交上来,我们编订一本诗集。再传阅。同学们刚才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其实老师也想唱。

  生:老师唱一首。

  师:对不起,老师唱不好。我写了一首,献丑了。

  师:展示《感怀》一诗。

  师:我解说一下“感怀”,今天讲这堂课老师感触很多。“杨柳枝,桃李词”都代指古诗词。“踏歌不尽心头语”老师看到同学们又唱又写,我很高兴,说不完心中的话。“前路再和千首诗”在以后,同学们还可以写千首、万首诗歌。

  生:学生笑,齐读《感怀》。

  师:老师唱不好,但老师也选了一首曲来唱这首诗。同学们帮老师唱一唱。

  生:齐唱《感怀》。(用《中华民谣》曲)

  师:谢谢。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学们今天又读了、又唱了、又写了,我们再来背一背。

  生:齐背《望岳》。

  老师展示课件五、“课后练习”。

  显示屏故障耽误一分钟(学生背诵《望岳》)。

  师:请同学们把作业题抄好,课后完成。

  学生抄作业题。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诗歌,我们对诗歌有了更深的认识。她不仅仅是形的和谐与庄重,不仅仅是声的柔婉与浑厚,不仅仅是境的幽幻与峻奇她是一汪永不枯竭的泉,一段永不腿色的梦,

  一条永不迷失的路。诗歌,就象一曲生命之歌,荡然于天地之间,令人魂牵梦绕。同学们,我们随着优美的乐曲,充分与诗歌、与缪斯接触,用婉转的歌喉吟唱出她的神韵,用纯洁的心灵去感受她的灵秀。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2

  一、说教材

  《望岳》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惧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创造风格和杜甫宽广的`心胸和凌云的壮志,体会杜诗的高妙。

  二、说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小就背诵诗歌,但是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稍显不足。她们已经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只听过,没有亲眼见过泰山,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世界还是有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分析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通过赏析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同小组讨论和朗读,重点解读“望”。

  教学难点:领略泰山雄奇的景色,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体验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漂亮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以“泰山”为切入点,从诗歌入手,吊起学生的胃口。具体来说,我会这样导入:“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泰山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我国跟泰山有关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有的同学可能登泰山遥望过远方,也有同学并没有去过。无论去过与否,今天我们跟大诗人杜甫一起去《望岳》吧!

  这样导入,可以介绍泰山的地位,引用诗句,也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于诗歌而言,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教师难以讲解出来的意境、心境等,在反复朗读、体味下就可以神奇般地解决。我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然后,我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确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所作,当时的诗人过着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为后面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最后,通过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自主疏通诗意。了解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就是深入地和作者对话,深入地跟文本对话。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望”这个字对诗歌进行解析。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度思考能力,我先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望。然后找找诗人“望”到了什么,接着,利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杜甫,对所望到的景色进行描述。既锻炼了学生翻译诗歌,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好理解。最后引出虚实结合和诗人所表达的凌云壮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作者的胸怀的理想。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整个过程中,注重朗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以读促悟,以读带动学生的分析鉴赏。

  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把这个角度研究透、研究深,进而能够欣赏全诗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拓展延伸,学生观看泰山的照片和视频,思考:在歌颂泰山的诗歌当中,这首诗被看作是顶峰,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谈谈喜欢这首诗的理由。学生可能会提出讲求炼字,富有哲理美,虚实结合等妙处。

  最后,我会总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登山观海确实均有一番感慨,写景精彩,抒情动人,说理韵味深长。今后,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可以从不同角度,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理解。并布置作业:背诵本诗。把本诗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散文。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学生学有所获。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3

  一、教  学  目  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4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导读提示]1.         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伴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在他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         ①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②“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重点难点导学]背诵此诗,理解诗的意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郁,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知识网络]【白话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简评】: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助学资料]帝王封禅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

  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活动,有其开始和发展的过程。封禅泰山,大约可溯源于原始人群对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书虚》中也说:“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纷湮灭者,不可胜数。”司马迁从《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人物。《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所谓“巡狩”是指游牧民的巡行狩猎。“柴”,烧柴火。“望”,是一种祭祀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后世有目的的神道设教,告成功于天,以强调帝王统治权力的礼仪活动,有明显区别。

  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达标训练]一、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东岳(      )  南岳(      ) 西岳(     )北岳(      ) 中岳(     )二、依原诗连句:岱宗夫如何,________。     ________,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________。     ________,一览众山小。三、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岱宗_____    齐鲁_____   造化_____   阴阳_____    荡胸_____    会当_____   夫______    青______   钟______   入______眦______    凌______   览______   曾______四、根据句式“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五、最后一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  附: [达标训练]参考答案一.     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二.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决眦人归鸟、会当凌绝顶三.     泰山;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天地自然;山之北为阴,山之南为阳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阔;应当,一定要虚词,无实义;指泰山之色,青翠苍郁;聚集;收入眼里,看到眼眶;登临,登上;俯视;通“层”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五.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5

  望    岳授课教师李彬学校:六十一中学授课时间:2006112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教师深情导入学生感受体验吸引学生兴趣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 介绍杜甫欣赏泰山风光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播放《泰山》相关视频学生介绍杜甫。学生欣赏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六:迁移练习按要求默写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七、小结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补充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八、作业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选做题: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九、课后反思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6

  《望岳》教案设计

  一、导入  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拓展  补充《春望》,试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望》--形象高大,已经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四、布置作业 。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7

  《望岳》教案

  课   题

  望    岳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

  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

  教师深情导入

  学生感受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

  介绍杜甫

  欣赏泰山风光

  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播放《泰山》相关视频

  学生介绍杜甫。

  学生欣赏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朗诵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色美

  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

  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六:迁移练习

  按要求默写

  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结

  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补充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

  选做题: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九、课后反思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8

  《望岳》教案

  一、教  学  目  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9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产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己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己学了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   ,是因为   。”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10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诗歌是观照诗人情感的一面镜子。诗配上音乐则称为歌。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领域的一颗璀璨的名珠,好多诗人的形象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看下面这句话是对哪个诗人的评价?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说说你印象中的杜甫

  师补充要点(幻灯3)

  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板书课题,并释题)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

  2.《望岳》写于唐开元盛世时期,诗人二十四五岁,正值青年时期。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句式特点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2、自由读、指名读、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分组讨论)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3、释句。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幻灯7想一想)

  2、这首诗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3、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导概括并板书: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六、名句赏析

  有人说诗歌是要“品”的,就跟茶一样。你不细细的品,是品不出它的味道的,你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的品,才能品出他的味道。

  例如这两个字:(幻灯8品一品)

  1、“阴阳割昏晓”中的“割”一直被后人推崇,为什么?

  2、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妙用。

  七、中考链接

  我们学生学习古诗除了可以陶冶情操外,还要能直面最后的中考,下面看看有关这首诗的中考赏析题。

  (幻灯9)

  八、背诵竞赛。

  九、教师小结。

  十、作业: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12

  一、教  学  目  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查上首诗的默写。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背诵这首诗。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1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14

  教学内容:

  《望岳》。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__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内容

  提问: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五、诗句赏析

  1、文题是《望岳》,在诗中哪些诗句写了诗人望到的景色?

  明确:前三联。

  2、最后一联和前三联有什么区别?

  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前三联是实写。

  3、提问:分组研讨,理解诗句内容及情感,分析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首联:泰山的雄伟壮阔――远望。

  颔联:泰山的高大秀美――近望。

  颈联:诗人的胸怀浩荡、眼界开阔。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细望。

  尾联:想像之景,也是作者的愿望,表现了诗人想要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登临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

  六、交流启示

  自学交流学习本诗得到的启示。

  明确:胸怀雄心壮志。不怕困难,勇于攀登。

  七、拓展

  诵读并积累杜甫的诗《春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作业

  1、积累杜甫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 篇15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

  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教学反思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我也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附录:《望岳》扩写

  久仰泰山大名,自古以壮丽巍峨闻名。大唐这片沃土上的山河,总能激起我心中那股高昂的澎流。今日有幸一览泰山风采,更是按耐不住心中的激情。一路走来,到齐鲁地区内便望见了泰山的衣角,隐约在前方,碧绿一片,与天际交接处,彷佛交融在一起,分不清你我。素来只闻泰山高大雄伟,如今眼前连亘蜿蜒、青色映城的山脉,让我莫名有种想敞开心怀的冲动。一座山让人感觉高大的时候,不只是登顶之刻,当你在远处眺望它时仍感壮阔,它便真正做到了“高大雄伟”。路程继续往下走,泰山真的近在眼前了。

  比想象中的高耸还要甚之,意志不强者必感高不可攀。远望而去它像一个巨人般,坚忍笃定,高大却不单薄,也有稳如巨人的沉稳之心。这种壮丽之美,是其他山河所不能媲美的。似道家深不可测的阴阳八卦,由于地势方位,泰山分为阴阳两面,南面青色如许,北面神秘莫测,加上山中密布的青松绿木,彷佛使人置身一个奇幻美丽、集壮美与秀美于一身的仙境。不得不说,老天也如此偏爱泰山。不得不停下脚步,仔细聆听鸟语花香的自然之声,但却只能闻其声不见其形。小巧的鸟儿即时从前方飞来,人的视线也很难捕捉到密布树木中它的身影。在泰山面前,一切显得如此渺小。向上仰望,山顶朦胧在云里雾里,高深莫测,却没有引诱人“一步登天”的冲动,反而让你深感沉稳,心胸震荡,认清自己的轻浮渺小,懂得需要脚踏实地地接受考验。我只有在此感慨,在此敞开心怀。再优美的句子也描绘不出与泰山交心时震撼纯朴的感受。

  今日虽只是观望此山,但所获感受颇为震撼我心,每个人的一生究如泰山,所将承受的磨练往往会比想象中高大,我们则需沉稳坚强,勇敢面对。终有一天,我会登上这巨山之巅,我坚信,坚毅地克服重重困难后,必能看到众山拜倒脚下的壮景。我也将像泰山般,骄傲的屹立在我的人生之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学习《望岳》(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