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乞巧》教学实录(通用12篇)

《乞巧》教学实录(通用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乞巧》教学实录(通用12篇)

《乞巧》教学实录 篇1

  师:你喜欢什么节日,能说一说过节时的场面吗?

  (张灯结彩、欢天喜地、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很多的还吃的)

  师:看来大家在过节的真开心真热闹,老师这有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那的人们是这样过节的(课件出示)

  师:想不想知道人们到底在过什么节日(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这首古诗《乞巧》。(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课件: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我们一起书空写写。”巧”你又有那些了解?(组词)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对于诗人林杰你有那些了解?

  生: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

  师:谁愿意为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3名读)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课件出示,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区分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字意是不是也相同呢?

  生:不相同,“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师:看来同学利用字典进行了预习,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师:古人云:“独而无学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学学这首古诗,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师: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师: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乞巧》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在这一天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板书:天上传说),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师:(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

  生:1、天空晴朗,有很多的星星。 2、天空的星星很亮,一闪一闪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生:浩瀚的宇宙,群星闪烁,犹如颗颗的宝石

  师: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课件出示这两句)(指名读、男女赛读)

  师:真是美好的愿望(板书:美好愿望)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生: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

  师: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有一双想织女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师: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课前我们看到的图片就是人们在过乞巧节时的热闹场面。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的节日景象。  

  生:人很多。

  师:你怎么知道人很多?是从哪句话读出来的。(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人间企盼(板书:人间企盼)、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课件出示)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师: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出示整首诗

  师: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大家读的情绪高涨,来我们一起做个深呼吸,平静一下,一起来看看我们这首诗要写的四个字.自己读一读,老师就来指导一个笔画比较多的字”霄”

  师:自己写,其他的字自己完成.

  师: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了解了乞巧节,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板书:       天上传说          美好愿望

  乞巧

  人间企盼          幸福追求 

《乞巧》教学实录 篇2

  教材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选编这首古诗的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到诗中展示的姑娘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强烈心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采用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借画面互动,借音乐互动,借吟诵互动,借想象互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诵读,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乞、宵、霄”三个生字,区分同音字“宵、霄”两字的含义。了解诗句的意思。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民间歌谣的引入,课件的激发,语言的启发,来引领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升华情感体验。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古人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是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民谣激趣,揭题引入。

  1、 出示《织女乞巧歌》,指名读,齐读。

  2、说说民谣中的关键词,教学“乞”字。

  3、简介织女及《牛郎和织女》的神话传说。

  4、揭题。

  设计意图:(选用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的民谣,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探究古诗的热情,对“乞”的教学,既解了课题中的重点词,又带出了神话传说,从而为古诗教学打好了铺垫。)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 解题。

  2、简介作者。

  3、采用多种形式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节奏。

  4、教学“宵”和“霄”。

  5、整体感知古诗所呈现出的两幅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读、合作读、齐读的方式,将古诗读通、读顺、并读出节奏。在反复朗读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抓住古诗的主线。)

  三、创设情境,个性解读。

  1、自由读古诗,根据课后注释及资料袋上的内容,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这两幅画面各描绘了什么内容?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的时候再提出来解决。

  2、交流。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配乐齐读。

  5、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两幅画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古诗理解的一种体现,不仅降低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避免了串讲的古板模式引起学生的厌倦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及由此带出的相关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感情朗读能力、背诵能力及积累古诗的兴趣。)

  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

《乞巧》教学实录 篇3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乞巧》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 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 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 读准字音:

  乞 巧 霄 渡

  ⑵ 掌握字形。

  ⑶ 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 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 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 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 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

  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

  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 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

  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 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 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背诵古诗)

  5、说古诗: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古诗方法

  祖国文化没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从语言文字到传奇的故事都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驱赶五、去想象,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我们学习古诗药材用一定的方法,读故事、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站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故事,掌握古诗。

  五、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读古诗 乞巧

  知作者 林杰(唐)

  解诗题 七夕 看

  懂诗意 牵牛织女 渡

  展想象 家家 望

  悟诗情 穿尽 几万

《乞巧》教学实录 篇5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学生背古诗)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亲人、朋友听一听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

  2、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们听听,好吗?(师背《清明》)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3、这是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诗歌。这一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指导“乞”的变调)看看这个“乞”字,你会想到什么字呢?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真了不起,,来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我一起写。(板书课题)再读读课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板书林杰)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他六岁时就能写诗。

  3、请同学们借助诗歌中的拼音,自由的把古诗读几次,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

  4、读古诗有方法,古人有四声法,就是一二声的字读得慢一点、长一点,三四声的字读得快一点、短一点。

  5、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宵―霄,用点标出来)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6、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把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人间的姑娘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她们个个都对织女的心灵手巧羡慕得不得了。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每年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我还知道的方式有:蜘蛛结网和贺牛生日,蜘蛛结网就是人们把瓜果装在盘里放在院子里,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得巧了。贺牛生日指的是传说七夕这天是牛的生日,牧童就会在这天采摘一些野花挂在牛角上给牛过生日。(课件出示四种方式)当然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张老师和在座的老师乞取什么呢?

  3、好的,谢谢你们。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4、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5、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乞巧》教学实录 篇6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板书设计: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乞巧》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乞、霄”,会写“乞、巧、霄、渡”。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

  3、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4、体会古人丰富的想像力,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置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老师写一个字,(板书“乞”)谁认识这个字

  生:

  师: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气

  师:是呀,不要同“气”字弄混了,不过它跟气还真有点关系呢,它是象形字。《说文》本作“气”,借助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你能给它找些朋友吗?

  生:

  师:它的引申意义为请求,希望。如果我在后面加个巧字,你觉得该怎么理解。

  生:

  师:看仅仅一个“乞”就有这么多文章,就像我们的古诗一样,有些诗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蕴涵着许多知识,需要我们慢慢品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诗

  生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范读,要求:听仔细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3、指名读

  三、抓住主线、细细品读

  1、什么时候,谁怎么做,向谁乞求什么?

  2、品读

  (1)七月初七晚上

  a、哪个词告诉你是晚上呀?

  生:宵

  师:真了不起,你能给它找个朋友吧?

  生:

  b、区分宵与霄

  宵是个形声字。从宀(mián),肖声。从“门”表夜间昏暗。本义:夜晚

  霄 【名】(形声。从雨;肖声。本义:米雪) 云际;天空  【动】通“消”。消灭;消失

  c、为什么要在七月初七这天乞求呢?

  生:

  了解《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师: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多么凄美的故事呀,看我们的古诗里原来还藏着这么美的神话故事呀!今天就是七月初七的晚上,看着漫天的星星,想着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请用你的朗读,来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d、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e、记得我们上个学期就学过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知道神话是古代人们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其中蕴涵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就像织女她是美的化身。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师: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乞求有她一样的巧手。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3)家家

  师:说明什么?

  生: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节日时那热闹的场面吗?

  生:

  师: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

  (4)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

  生:(几万条)

  试:真的有几万条吗?

  生:(没有)

  师:那是多少条?

  生:(很多很多)

  师:什么多?

  生:(红丝多)

  师: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生:(穿尽)

  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

  指导朗读三、四句。

  (5)小结拓展

  出世课后资料袋,乞巧活动

  除了乞巧,还会乞求些什么

  齐读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种种的活动,都是人们在

  生:乞福、乞美……

  师:这一个“乞”字说明了人们

  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美的向往

  师: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你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师: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

  师:好的,谢谢你们。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师: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师:美丽的神话故事,不只打动了一位诗人的心,许许多多的诗人都写下了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关于七夕的诗。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板书设计:

  乞巧

  美好

  向往

  未来 

《乞巧》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体会诗意。

  3、能用自已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根据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与“乞巧”有关的资料;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老师: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复习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提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我们一起来复习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什么节?还有描写关于清明节的《清明》,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刚才同学们读的古诗就是文化宝库里一颗最闪亮的明珠。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也是有关节日的:是七夕节,题目是:乞巧。

  同学们预习了吗?那你们能把古诗读一遍给老师听吗?好,试试看。(同学们真会学习)

  3、板书课题,齐读。(写“乞”、“巧”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写提醒学生写“乞”的时候要注意与“气”区分,“巧”注意第三笔是“提”。老师边带着学生书空边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下来。)

  问题设计:哪位小朋友能给同学们提个醒,“乞”书写要注意什么?“乞”可以组词为?“巧”要注意什么?“巧”字可以组词为?

  4、那么“乞巧”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设计:通过预习,同学们肯定收集了不少关于乞巧的资料,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说说,他都知道些什么?(说完整点,我知道……)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下了功夫,懂得去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讨论:乞巧节的来历

  请看大屏幕,图画上的这一位女子在做什么?

  PPT1:古时的女子呀不像现在的女子可以出去工作,她们只能在家里做些女工,如绣花、织布等,如果她能织得一手好布,别人就会夸奖她心灵手巧。而传说天上的织女,不仅美丽、善良, 而且聪明能干、 心灵手巧,她在天上的七仙阁里不停的织着云锦。

  PPT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云锦图吧。 你能用上一些词语去赞美一下织女的云锦吗?这么美的云锦出自织女的手,你们羡慕吗?(羡慕)古代的少女就更羡慕得不得了!

  小结:所以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对巧手,民间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带着虔诚乞巧的心情,那我们再把古诗读一遍吧。

  二、知诗人:介绍作者。

  过渡语:了解完古诗的背景,让我们走进诗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831―847)字智周,福建人。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精通书法棋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文章,通常我们把这种人又称为?

  三、明诗意:

  据说这首诗就是林杰六岁所写的,同学们觉得他厉不厉害啊?老师觉得我们班有些同学也很厉害,通过预习就会读诗了,那么哪些同学想做小老师,读给大家听听,谁来试试?

  1、请3个学生来读,都读完后再请学生来评价。 (你来试试。还有谁敢挑战,能不能读得比他更好一些?你读得这么好,能给大家提个醒,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吗?)

  2、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出示拼音PPT)来,跟我读。还要注意古诗的节奏,来跟着节奏,一起读古诗(出示古诗PPT)好,非常捧,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来好了。

  3、我们知道,要学习一首古诗,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理解诗中的意思。那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理解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A、看注释、查资料、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把它们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B、遇到不懂的,可以向别人请教,和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C、还可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

  过渡语: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好方法,那么我们先用第一种方法,要求:结合课本或资料书的注释,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字的意思,然后把它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你读懂了什么?(好,谁来告诉我,他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A、汇报:大家有没发现有两个字是同音的?“宵”和“霄”, 你能组词的方式去区分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夜宵、元宵、通宵;云霄、碧霄、九霄云外)所以,宝盖头的宵指的是夜晚,那么七夕今宵指的是哪天的晚上(宵:夜晚。霄:云彩、天空)。

  B、那么“碧霄”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看碧霄图,碧霄指的是浩瀚无际的天空,在浩瀚无际的夜空,有一条银河,又叫天河,天河的两边有两颗特别明亮的星星,一颗是织女星,一颗是牛郎星,两颗星星遥遥相对。说到这里,同学们想到诗中的哪一句?(学生说)

  C、所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连起来说就是?我来读诗,同学们来连诗意,好吗?(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人们纷纷抬头看看浩瀚无际的天空,因为牛郎织女将会在这一天渡过银河来鹊桥相会。)

  D、那么,谁能够一下子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一遍呢?

  F、这两句诗包含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你们知道是什么故事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穷小伙子,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人们都叫他牛郎。一天,天上的织女和她的姐妹们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认识了织女,二人相互喜欢,于是织女偷偷留在了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两个人结婚之后,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可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王母娘娘知道,王母娘娘很愤怒,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

  牛郎上天无路,老牛告诉他,只要用它的皮做成鞋,就可以飞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谁知道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钗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分开在两岸,只能相对流泪哭泣。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F、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古诗,让我们带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首诗吧。不过老师也想读,我们合作来读好吗?老师读一三句,同学们读二四句,你们准备好了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过渡语:我们接着往下读,用上刚刚的学习方法,先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先和你同桌讨论讨论,待会再汇报你懂了什么。好,小组学习,现在开始吧

  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A、家家什么意思?为什么乞巧要望着秋月呢?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

  因为古人过乞巧节最普遍的乞巧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七月七日这一天晚上,少女们相聚在一起,摆上时令的瓜果精美的点心,朝天拜祭,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穿针乞巧,祈祷祈福。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

  C、所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两句诗连起来就是?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的人们,对月穿针,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 所穿的红线都用了无数条。

  D、同学们真会学习,那么谁又能够把句子意思连起来,完整而有感情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呢?

  F、所以每一条红丝代表了人们的一个美好心愿。那么她们有什么心愿呢?他们在对月穿针时,心里会乞求写什么吗?有一首《乞巧歌》是这样说的。(PPT出示):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同学们能想象她们心里可能会乞求些什么吗?

  F、拓展: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和梦想,你们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今年七月七日的你也过乞巧节,你会乞求什么呢?(学生说)

  四、背诵古诗。

  1、过渡语:这首诗真美,可以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想象,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读好?老师也想读,那么请同学闭上眼睛,看看你在老师的朗读中想到了什么画面?(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

  你也试着这样读吧!大家听从她的朗读中你能想象得出诗句的画面吗?

  请个别读(你能像她这样读吗?)

  男女合作配乐读(这么美的古诗,如果配上美美的音乐一起读,那效果就更好了,好男生和女生合作读,女生一三句,男生二四句,好,乞巧,林杰,女生预备起)

  机动:(老师看到有的同学都陶醉了,能背诵下来吗?试一试。)

  2、过渡语:你们真棒,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练习,一定会能把这首古诗背下来,下面我们比一比谁是背诗小能手。

  先自己练习,然后互相背给同桌听。好,下面开始练习吧。

  谁先来背,(PPT:出示默写内容提示,师提醒要背完整),

  那么没有内容提示,你还能背出来吗?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

  我们女生来试试,男生能不能背得像女生一样好呢?

  五、拓展:

  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林杰写的乞巧,其实古时候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写了诗。

  拓展一: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两首有关七夕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然后说说,你从诗中知道什么?(全班读)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秋夕

  (唐) 杜牧

  红 烛 秋 光 冷 画 屏,

  轻 罗 小 扇 扑 流 萤。

  天 阶 夜 色 凉 如 水,

  坐 看 牵 牛 织 女 星。

  六、总结: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前的古诗,还学会了吟诵一首新诗,同学还感受了课外的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希望同学们带着这种喜欢的心情去学习、去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七、板书设计

  乞巧

  讲故事

  乞心愿

《乞巧》教学实录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知道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知道的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织女心灵手巧,人们是怎样向她学习的呢?读读第三、四行诗,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来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起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可以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希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通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可以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板书设计:

  看碧霄      渡河桥     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      乞巧       学习巧手

《乞巧》教学实录 篇10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有自己的话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受古时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谈话,导入新课

  1、师:谁知道哪些民间故事?(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嫦娥奔月)

  2、检测课外阅读情况:《“七夕”的由来》,指名说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牛郎织女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区别“气”)

  2、理解“乞巧”(指名说:乞求一双巧手),再齐读课题。

  3、认识诗人。(唐代诗人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4、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指2名读)

  (2)区别“宵―霄”

  (3)谁能读出:读准字音,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首诗?(指1名读)

  (4)同桌间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诗第一、二行,你能读懂什么?(出示 “七夕”“碧霄”课件)

  2、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鹊桥相会)

  3、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4、师:每年只有一次的相会,对牛郎织女来说那是? 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5、师: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此时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感情读一读第1、2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1、了解织女:(出示课件)

  2、乞巧的方式有哪些?(自读)

  3、自由读,想想人间的少女们在举行一个怎样的仪式呢?(指名说)

  4、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那些姑娘少女们多吗?哪里看出人多?读出诗句。

  (2)她们穿了多少条呢?(生: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生: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在这里是虚指。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尽)

  (3)师: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5、师:这些姑娘少女们在月光下穿着红丝线,乞求什么吗?(板书:幸福追求)她们还在乞求着,知道她们在乞求什么吗?“(出示课件:《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自己读一读,他们可能在乞求着什么?(指名说)

  一首《乞巧歌》表达了她们的心声。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6、配乐朗诵。

  7、背诵课文。

  四、快乐阅读: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拓展阅读材料p133-134页,结合小问题用喜欢的阅读方式读一读。

  1、出示阅读内容p131-134页《“七夕”的由来》、《元日》、《元宵节》。

  2、自由阅读,指导督促阅读。

  3、检测。

  五、拓展写作:

  1、出示写作内容:请想象七夕节或其它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那天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请写一写!

  2、自由写作。

  3、指导,展评。

《乞巧》教学实录 篇11

  巴山映古今,蜀水刻春秋,小时见未来,学问要创造。

  随着这首藏头诗,何岚老师引我们走近文化底蕴深厚的巴蜀园,引我们走进巴蜀园的老师真实有效的课堂。真不愧是巴蜀名师,短短40分钟,现场听课的所有老师被这位气质老师精妙绝伦的教学设计、朴实无华的教学风格、超凡脱俗的教学境界、准确到位的教学语言深深折服。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首林杰的古诗《乞巧》。刚看到课题,我就有点纳闷:古诗怎么上公开课呢?会不会很枯燥啊?还好没多久,何老师一开课便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

  一、打破常规,新颖独特(重视古诗的写)

  何老师并没有像以往的古诗教学走朗读――背诵――理解这一流程,而是很随和地和孩子们打完招呼之后,请几个孩子读了读课文,发现很多孩子会背了,针对这一对古诗已了解的知识储备直接让孩子们写一写这首古诗。然后从每句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入手,比较字形,分析字义,从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第一句诗“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汇报到“宵”和“碧霄”的“霄”写混淆了,何老师马上引导孩子分析比较这两个字,并出示字典对这两字的解释让孩子们结合语境理解这句诗的意思。我相信经过何老师的指导孩子们以后一定不会弄错这两个字了。接下来的第二行诗“牵牛织女渡河桥”,巧妙地结合孩子们自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一切是那么水到渠成,顺势而导,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二、以生为本,尊重鼓励(重视孩子们的想)

  整堂课中,何老师的语言精辟而准确,引导语言自然而巧妙,很是让我羡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吧!生动的语言更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你听

  a“闭上眼睛想想碧霄该是怎样的天空呢?”

  “蓝蓝的天空!”

  “哦,你给天空加上了颜色,你真棒!谁还愿意给天空加点什么?”

  “碧蓝碧蓝的天空!”

  “有着漫天星星的天空!”

  ……

  b“在牛郎织女一家团聚的这天晚上,天空仅仅是蓝色的吗?还是怎样的天空?”

  “还是幸福美满的天空!”

  “你真棒!掌声送给他。还有吗?”

  ……

  c“你能想象到千家万户都在乞巧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吗?”

  “热闹的场面”

  ……

  每一句每一字,都饱含着真情,充满对孩子的鼓励,使得古诗教学真实有效。

  三、表扬榜样,肯定提醒(重视孩子们的好习惯)

  “孩子们说说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

  “因为他很勇敢,第一个起来大胆发言!”

  “你真棒!老师也要把掌声送给你!知道为什么吗?”

  ……

  “因为他呀,发言的声音特别洪亮!能大胆地举手,能洪亮地发言,这说明他有自信!我希望孩子们都对自己有信心!”

  一开课,何老师对孩子们的鼓励和要求融合得不留痕迹。课中,对孩子们课前预习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肯定,以及查阅大段大段资料时应该抓关键词的方法的引导,都显示出何老师非常重视对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习习惯的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我们老师的心有多远,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走多远。”今天的学习受益匪浅,审视自己的教学,学习的还有太多太多!

《乞巧》教学实录 篇12

  总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乞巧》一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4、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相关古诗。

  教学过程:

  一、由本组课文导语导入

  1、第八组的整组课文都是有关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请大家齐读121页导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

  ①民间故事可引发想象。(师简述神话、传说的由来)

  ②本组课文与神话、传说有关、可感受古人想象的丰富

  ③课外可阅读相关书籍。

  2、是的,这些神话、传说流传深远,古人许多诗词中都有描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此有关的两首古诗之一:《乞巧》

  二、解释题,知作者

  1、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乞巧 提醒同学们“乞”与“气”在书写时的区别。(生练习书写“乞”字)

  2、齐读课题,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生借助注释回答古代节日――七夕节)

  3、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唐代诗人林杰精通书法棋艺,小时候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下笔即成章。《乞巧》就是他的一首名诗。)

  三、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本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宵―霄)字形有什么区别?(“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汇报布置预习查字典的结果(“宵”是晚上,“霄”是天空)记住这一对形近字。

  3、除了字正腔圆,你还能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吗?生练习,汇报读诗,老师指导。再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律。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七夕节这天晚上,大家都在干什么呢?(齐读一、二行诗)指名回答

  预设:

  (1)碧霄 浩瀚的天空

  (2)看牵牛与织女渡过银河相会

  2、这两行诗涉及到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你对此有所了解吗?(指名简单介绍这个故事)

  3、牛郎和织女分离的日子是痛苦的。汉朝的古诗中就有过描绘:(师朗诵、课间出示牛郎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的画面)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正因为如此,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的相会才显得如此珍贵。民间的人们在这天夜晚情不自禁地仰望天空,想象牛郎和织女的相会的情景。看图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谁来读一读一、二行诗,读出你的感受。

  6、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望着秋月,祈求什么?(齐读三、四行诗)默读资料袋中的内容,联系三、四行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祈求什么 乞求智巧 织女心灵手巧,少女们个个羡慕的不得了,她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织女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容颜;

  乞我爹娘千万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

  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

  (2)乞巧又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生联系诗中“家家”、“几万”二词说明人多。师述:人们从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即便贵人,也只能步行。这情形,何其壮观。观其风情,似乎绝不亚于古代最大的节日春节。

  (3)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月光下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

  7、指名读三四行诗。

  五、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配乐)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乞巧》教学实录(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