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设计 > 事物发展的原因(精选4篇)

事物发展的原因(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事物发展的原因(精选4篇)

事物发展的原因 篇1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

  第四课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素质要求】

  (一)知识教学点

  1、识记

  (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

  (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

  (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

  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丘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表述如下:

  (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即达到 "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达到"会"和"用"的能力。、

  (3)通过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 "本课小结"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使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德育渗透点

  本课的内容,在全书中是份量最重的一课,它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有利于联系实际,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

  所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决个人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包括顺境逆境问题、机遇问题、把握适度原则的问题、远大理想与埋头苦干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曲折的问题等等;另一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实际问题,如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有步骤、分阶段把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问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根据教育的需要灵活地加以处理。

  教学重点

  (1)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3)前进性和曲拆性的统一。

  教学难点

  (l)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2)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

  【整体感知】

  1、本课地位

  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的观点的迸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回答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怎样变化发展以及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等问题。本课的最后一框题还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与第二、三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重视和普遍欢迎。这些都使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逻辑结构

  本课分为三节,共六个框题。

  总的来讲全课围绕着一个中心 "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划清一个界限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处理好一个关系 第二、三、四课的关系。

  第一节讲事物发展的原因,共两框题。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明确体现了与第三课的联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

  第二节讲事物发展的状态,共两框题。也是第一框题讲基本原理,第二框题讲方法论意义。这是在第一节回答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 "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两节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同时第二节还体现了第三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第三节分为两框题,第一框题讲事物发展的趋势。在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基础上,又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申遇到的曲折两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方法论的要求,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统一。第二框题实际上是对第二、三、四课的归纳和总结,也是实现全书的总体目标。在综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之后,又对青年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所以说本课三节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同时又与第二、三课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课时安排

  本课共6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活动

  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一般教学活动模式如下:

  教师出示事例→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结、练习。

  2、课外作业

  本课拟开展两次课外活动。一次可与物理、化学或生物教师配合,利用实验活动或讲座加深学生对辩证法三大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次可走访附近大型工程或企业,调查他们是如何搞好工程或企业决策的。

事物发展的原因 篇2

  教学目标

  关于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一、结构:第一节,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原因剖析]

  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理论剖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材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说明内因“引起”、“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的形成”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过的,对此,学生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单独地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讲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而当学生思考外因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难问题就会多起来。这又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决不是否认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当地、正确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事物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者的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内因

  外因

  区别

  含义不同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地位作用不同

  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联

  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对外因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注意区分割裂内因外因辨证关系的错误倾向:忽视内因的决定作用;忽视外因的条件作用。

  2、“外团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是本框题的难点。

  [原因剖析]

  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等角度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第二框题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条件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理论剖析]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而事物的矛盾运动又总是和事物外部的影响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加强或削弱矛盾双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现出来的,所以,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内外因的作用及外因是否“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问题,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如:一种观点认为外因不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根据,常常直接起第一位的作用。机械运动中位置的移动,物理运动中加热使水变为蒸气等就是如此。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此方的内因是彼方的外因,彼方的内因是此方的外因。如打仗,对于胜者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内部,对于败者来说,主要原因就可以说在于外部了,反之亦然。关于外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也有人认为可以反过来说,即“内因再重要也必须通过外因起作用”,而不能一律强调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学生提出的疑问大多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时产生的,如主观努力与环境、条件、机遇的关系等。虽然都是具体的问题,但大致不会超出哲学界上述争论观点的范围。

  教材中强调的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并特别说明外因有时“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对于“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教材通过大量的事实进行了分析。教学时,一是要把握好这一范围和限度,不必过多地展开;二是要紧紧扣住教材的观点去回答、解释学生的疑难问题。

  3、在个人的成长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原因剖析]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疑点较多;从中学生的显示表现来看,许多问题的发生都与不能正确对待外部环境、条件有关,因此这一问题贴近学生实际,针对性强,既有现实的教学意义,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本框题的重点。

  [理论剖析]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正确对待内因外因首先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其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个人的成长中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必须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关于的教法建议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从事例引出概念,要分析好种蛋变为小鸡的具体事例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这一事例分析得好,学生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和内因、外因的基本含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因为在初中和高中《生物》课上,学生已经学过卵的孵化和遗传、变异问题,因此,在自学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来分析。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应一步步地进行引导:①首先找出种蛋变为小鸡的原因是什么?(种蛋和温度)②再看两者所起的作用是否一样?(根本原因、条件)③温度的条件作用怎样才能发挥?(通过种蛋起作用)

  2、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归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应简要分析内因外因的含义,指出: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的不断变化之中,一旦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于是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上述道理,教材中虽已涉及,但未作进一步的要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解释。

  ②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讲授基本原理时,尽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受到启发和教益。教材所引郭老向高考落榜的学生书赠"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即是一例。

  4、关于"想一想"、"议一议"小栏目的运用。"想一想"中的《古莲子沉睡千年之谜》是引自初中《生物》第一册(上)的"课外读"的事例。这些唐宋年代的莲子,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而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低、雨量少,以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和适宜的温度。这一事例简单明了,用来说明仅有内因也不可能发展的道理,很有说服力。

  "议一议"中孟子的话转引自三年制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谈骨气》一文,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里虽然只要求学生能用哲学观点来加以阐释,但蕴含的教育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读-议-讲"或"读-讲-议"的方法,即先自学,议论,教师最后讲解,也可以先自学,再讲解,最后就几个疑难问题集中进行讨论。应当注意的是,本框引用生物、化学学科的事例较多,尽管学生对这些知识比较熟悉,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或议论解决问题,但教师对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是必要的。教学时,还可以借助生物课本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

  二、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重视导入  ,引起学习兴趣。讲好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探求答案(在第一段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的兴趣,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2、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无论是正确对待内因还是外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抓准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抓住主线。关于"要重视内因的作用",着重讲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个人的成长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是贯穿其他问题的主线。明确了这一观点,其他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课文中引用的《伤仲永》一文,引自初中《语文》第六册;1995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杂志以《一个"天才"的夭折》为题,介绍了山东省莒县的李尊省由一个被视为"神童"和"天才"而最后沦为罪犯的故事,发人深思。方仲永和李尊省的事例,能够比较好地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富有教育意义。李尊省是个早熟的人才,最终却变成了阶下囚。怪谁呢?怪这个社会不识才吗?不是。怪领导和同事排挤他吗?也不是。关键是他不能善待"贫穷"二字。其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很低。他多疑,气量小,心胸狭窄,性格脆弱,经不住一点挫折,缺乏明确的、一贯的奋斗方向。尽管他并不是贫穷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然而还是经常为金钱而自卑,最后终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对于类似这样的例子,教师教学中应善于引用,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获得结论,要比教师的讲解来得深刻。

  ②善于启发。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启发诱导,使他们真懂真信,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如关于正确对待机遇的问题,教材第7段的三个反问句,就是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的。特别第三句,现实感、说服力更强。经过启发,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机遇是指好的机会、好的境遇,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决不是什么"命运"。机遇虽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又有必然。抓住机遇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具有抓住机遇的准备和穷追不舍的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聪明才智。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千百次地遇到良机也无济于事。古往今来,抓住机遇获得成功和失去机遇悔之莫及的事例,都不少见,如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虽然机遇使他当上了赵国大将,但在与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仍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教材中的漫画(机遇为什么总是擦身而过?),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多加利用。

  ③正反对照。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正反比较对照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说明道理,会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和接受。

  ④搞好分析。要使学生对方法论要求懂、信、会、用,必须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如本框教学难点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教材中首先把外部条件分为不能自由选择的和可以自由选择的两大类,然后讲要对这些外部条件?quot;一分为二"的分析。前者是大同中的小异,如家庭、学校条件的差别问题,仍属于正确对待顺境逆境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择友、交往和选择学习榜样的问题,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较多,应联系实际搞好分析。教材中设置了"议一议"栏目,可以作为突破难点的辅助手段。

  3、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没有作为教学重点来处理,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从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出发来考虑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方针,也是哲学教学中传统的内容。应当注意的是,新教材中突出了两点:一是突出了深化改革和坚持自力更生的一致性;二是突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观点。教材中引用了邓小平的两段语录,说明处理好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也把它作为十二个重大关系之一,作了精辟的论述。

  4、关于教学方法。讲个人成长中的问题时,可采用讨论法,以便于交流和启发,机动灵活地解答疑难问题;讲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的关系时,可采用讲读法,以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

  第 1 2 3 页  

事物发展的原因 篇3

  第四课  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第一课时             【总第30课时】

  课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1、理解内、外因的含义及作用,并能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具体生活、社会问题。(知识)

  2、提高辨证思维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高考解题能力。(能力)

  3、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挫折。(德育)

  重点: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教师创设多元互动教学情景(如新闻、动画、故事情景)――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高考真题针对练习――解题方法总结。

  【易用错点】外因有时也起决定作用;内因决定外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或根本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都是错误的)

  教程:

  【复旧】唯物辩证法有三个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两个总特征是什么?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矛盾的观点。因为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今天我们学习事物发展的原因。

  【导新】分析许多超级女生成功的原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导学检测】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教材第一段至四段回答:

  (1) 哲学上把事物的①     矛盾叫做内因, 把事物的②     矛盾叫做外因。

  阅读教材第五段至十六段回答:

  (2) 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③   和作用是不同的。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④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⑤      和发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⑥      ( 必要条件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通过⑦     起作用。外因通过促使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从而椎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阅读教材第后一段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归纳分析]: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1、含义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同其它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例:

  这是一张小鸡出壳的图片,请大家思考:

  ①鸡蛋孵出小鸡是不是发展?

  ②要实现这一过程需具备哪些条件?

  同化――异化

  温度→→种蛋                   →→小鸡(投影)

  遗传――变异

  ③从哲学上看,这些条件分别是事物发展的什么原因?

  ④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两个原因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2、作用:

  ⑴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基础、源泉)

  ――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思考:为什么种鸡蛋孵出的是小鸡而不是小鸭?由什么决定?(如果是鸭蛋、石头)

  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种豆只能得豆不能得瓜,这是由他们的内部矛盾――遗传基因决定。

  例:把气球、篮球、铅球三个不同的球一起放在场地上,一阵风吹来,气球立刻跑得很远,篮球次之,铅球纹丝不动。

  例:有个名字叫秋的下棋高手,他的棋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棋,其中的一个总是集中精神一心一意地学。另一个,虽然也坐在那里听讲,眼睛也看着棋子,可是心里老想着打鸟,甚至还隐隐灼灼地听到天空中鸿雁的叫声,因而想拿了弓箭去射鸿雁。结果,前一个学生很决就学全了;后一个虽学了很久,到底没有学会什么。

  例:二战期间有一个非常的实验:实验者是一名军医,而实验对象则是一个即将被处死的俘虏。军医将俘虏的双眼蒙住,绑在一张床上,然后在俘虏的手腕的静脉处插上一支注射针头,并导上一根导管,在床侧放了一个盆,然后告诉俘虏,“我将放你的血,直到你滴尽后一滴血为止。”不一会儿,俘虏就听到液体滴在盆里的声音嘀嗒,嘀嗒…….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俘虏坚定的信心开始慌乱起来。两天后,那个军医再观察俘虏时,发现他已经死去。

  其实,医生并没有放俘虏的血,那根导管的另一端是封闭的。那种液体滴落在盆里的嘀嗒声,是由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容器装上水让其滴落在盆中发出来的。

  讨论: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丧失了求生意志;外因---医生的语言、实验设计

  ⑵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总是同周围事物相互作用。

  表现:从性质上看,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周围环境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既要看到对我们成长有利的因素,并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又要看到对我们成长的不利因素,尽量抵制其不良影响。)

  从量上看,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不同,有时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样的橘树,在淮南、淮北长得就不一样呢?

  淮南、淮北的气温、水分、光照不同,这些都是橘树生长所需的外部条件。

  p120想一想

  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例: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时期火烧赤壁的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如果没有东风,战争胜败不同。

  例:病人与医生。

  那么,外因起不起决定作用呢?

  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原因:外因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            同化――异化

  温度→→种蛋                   →→小鸡(投影)

  遗传――变异

  例:如果没有万事俱备,再大的东风起不了任何作用。三个球的运动。

  蔡桓公讳疾忌医,为什么神医扁鹊也无可奈何?

  1962年夏天,郭老游览普陀山,一位两次高考落榜的姑娘,神精颓丧,心灰意冷,对前途丧失了信心,对生活失去了勇气。郭老对她循循善诱,悉心开导,郭老又向那姑娘赠《薄松龄落第自勉联》一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位考场失意的姑娘在郭老的鼓励开导下,信心陡增,表示从此决不消沉,要从失败中奋起。 在这里,郭老的回春妙笔(外因)仍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内因)发生变化。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仓,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船舱里放几条鲇鱼外号,由于鲇鱼生性好动,四处奔游,造成大量沙丁鱼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大大降低,渔民的收入也就大大提高了。其后人们就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加沙丁鱼活动频率,延长其保存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当船舱里挤满沙丁鱼时,由于他们的惰性而被活活压死、闷死,而当放入鲇鱼时,鲇鱼的生性好动,使沙丁鱼由于紧张而拼命游动,从而降低了死亡率,延长了保活期,这一聪明之举正是重视外因,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灵活运用。

  p121孟子的话。

  分析: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原理】: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讨论:XX年10月15日神六发射,17日返回,聂海胜、费俊龙为什么能成为“神六”航天员?

  具体候选人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强壮的体格 ,超强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和勇于献身的精神。总之,宇航员综合素质超群。

  费俊龙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这个标准,所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其实我国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已经有了发展载人航天飞行的计划。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情境:

  ⑴费俊龙+我国70年代的技术和经济实力=计划搁浅。说明了什么?

  那是不是随便哪个人都可以成为神六的航天员,完成科研任务呢?

  ⑵刘德华+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无法完成预期科研活动,说明了什么?

  ⑶费俊龙+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神六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说明了什么?

  分析:扶贫有两种方式: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的特点:等、靠、要,没有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开发式扶贫则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利用外援发展自己。

  输血与造血。

  分析:西部地区如何实现共同繁荣?下岗工人如何实现再就业?

  [课堂练习]:(见活页纸)

  [教学随笔]:

事物发展的原因 篇4

  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

  第一框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从容说课

  由于本框是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强调二、三、四课内在联系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此外,由于本框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所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为了使学生对内因、外因的含义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用鸡蛋变成小鸡的具体事例入手引出概念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另外进一步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教学中特别注意到了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适当加以解释。在突破“外因必顺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一教学难点时,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物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教学难点。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寓言情境、诗文情境和新闻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一般教学活动模式如下:

  教师出示事例→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结、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能力方面

  通过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

  实例说明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

  在原理和事例的分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从具体的现象入手,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运用视听资料将抽象的哲学道理以通俗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教具准备       

  多媒体、气球、皮球、铅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第二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矛盾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如果再做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就会发现一系列问题。比如: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其基本的状态或形式?事物变化发展的总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在第四课将要要的内容。

  [讲授新课]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板书)

  (多媒体显示本课的知识框架结构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第一框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板书)

  一、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板书)

  多媒体显示鸡蛋到小鸡的孵化过程的动画。

  (1)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是不是发展?(是)

  (2)要实现这一发展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种蛋和适宜的温度)

  (3)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是什么关系?(缺一不可)

  (4)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相同的?若不相同,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哪个条件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将(1)~(3)答案显示在屏幕上)

  [师](总结)从哲学角度看,鸡蛋变成小鸡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呢?(设问引起学生注意)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比如说,鸡蛋之所以能孵出小鸡,必顺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鸡蛋必顺是种蛋;第二,必顺有适宜的温度。在这两个条件中,种蛋内部存在着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的矛盾这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此外,种蛋所需要的较高温度与较低温度、较稳定的温度与不太稳定的温度之间的矛盾则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随即板书)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板书)

  (展示课本或板书)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板书)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板书)

  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同下,种蛋才能孵出小鸡,二者缺一不可。

  (多媒体显示)

  [师]但是二者的地位与作用是否相同呢?若不相同,各起了什么作用?哪个条件是最根本的,为什么呢?(学生自学课本第119~121页,回答)

  2.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板书)

  [生]不相同,种蛋是鸡蛋变成小鸡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种蛋而是未受精的鸡蛋或石头,温度再适宜也孵不出小鸡来。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

  在鸡蛋孵小鸡的过程中,种蛋本身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的性状和遗传信息。种蛋能变为小鸡,并且只能变为小鸡的这个发展方向是由种蛋本身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决定的。而无精蛋或石头,无论在什么样的温度下也不会孵出小鸡来,因为它们本身不具备孵小鸡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所以,我们在考察事物发展的过程时,一定要特别重视内因的作用。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板书)

  [师]所谓发展的根据,也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发展的基础、源泉。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由此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变化,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刚才同学们在阅读第116页的教材时,可以知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起着根本的、第一位的作用,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提问]下面。我们就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分析下面的例子。

  (多媒体显示)

  一批珍贵的花瓶在炉中烘烤,一座家神蜡像被人不经意地放在炉旁,开始熔化。它使劲抱怨炉火:“瞧,你待我多无情!你使这些东西被加固,却让我熔化。”炉火答道:“这只怨你自己的本性,至于我,不管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我都是火。”这则寓言反映了……(    ) 

  a.一切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b.事物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与性质

  c.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

  [生]答案应是b。因为对于花瓶的加固、蜡像的熔化来说,炉火只是外因。在同一外因条件下,花瓶和蜡像变化的结果不一样,其根本原因是内因。

  [师]对。现在再请同学们分别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领域举例来印证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这一观点。(学生议论、交流、回答)

  [生](踊跃回答)自然界: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②荷花出污泥而不染。③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人类社会: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②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③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有的企业兴旺。有的企业破产。

  [师]回答得很好。

  XX年10月15日9时,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中部安全着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一个伟大壮举。

  请同学们看完材料后讨论,我国“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神舟”五号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在于它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它的主要关键技术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是内因,说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师]对,但它还能体现什么哲学道理?(提问引导过渡)

  [生](思考)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即我们还学习和借鉴了俄、美两国在航天领域丰富的经验以及与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航天技术方面的合作。

  [师]对,这些是外因。这样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节省发射费用,这也是我国发展航天技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内因虽然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时,才能使事物变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鸡蛋之所以可以而且只能孵出小鸡,固然由种蛋内部的遗传基因(即内因)决定的,但有没有适宜的温度这一外部条件(即外因),对能不能实现种蛋变小鸡的发展结果影响极大。有了适宜的温度,胚胎就会继续发育,长成雏鸡,实现发展;温度不适宜(或低或高),胚胎就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也就不能实现由鸡蛋到小鸡的发展。

  接着,请同学们看教材p120的“想一想”。

  提问:为什么古莲子沉睡千年后竟会开出了荷花?

  [生]因为这些莲子本身具有生命力,即内因。

  [师]具有生命力的莲子为什么在泥炭层中沉睡了一千多年却没有开花?

  [生]这些莲子外坚实的果皮几乎是不透水的,根据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在泥炭层中氧的含量极少,当地气温又低。雨量少,致使这些莲子得不到萌发的条件: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师]当人们把它们挖掘出来种植下去,两年后为什么竟会开出粉红色的荷花?

  [生]因为被挖掘出的莲子,种植在地里,它具备了生长发育的条件,所以就会开花。在这里,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是外因,是莲子开花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很好!可见,内因虽然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只有内因,事物也不可能发展。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请同学们再举例加以说明。

  [生甲]放在冰箱里的种蛋就不能孵出小鸡;采用恒温箱孵小鸡,可使小鸡孵出的周期由21天缩短为15天。

  [生乙]采用激光技术培育的大豆新豆种,亩产可提高25%。

  [生丙]严师出高徒;还有“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生丁]老师,我曾看到一幅画《种蛋》(多媒体显示)你能帮我分析一下,它违背了什么哲理吗?

  [师]请同学们一起分析。(引导学生从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两个角

  度分析漫画说明了什么)

  [生1]从唯物论角度看,漫画中的老农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没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主观主义的做法。

  [生2]从唯物论角度看,老农还违背了客观规律,没有按客观规律

  办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种蛋不会得蛋。

  [生3]从辩证法角度看,老农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生4]从辩证法角度看,他还违背了我们刚刚所学的内外因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漫画中的老农只看到了内因,而没有看到蛋的孵化需要的是空气。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外部条件,不是土壤、水肥等外部条件。所以,他的种蛋之举只能以失败告终。

  总之,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还会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比如:

  [生]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果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并且具备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病人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的医生或医术不高的庸医,或缺少必要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死亡。在这里,医生的医德、医术和医疗条件对于病人的生死就起着重大的作用。

  [师](引导过渡)对,外因作用这么大,它能否离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生]不能,外因的作用再大,如果不通过内因,便不可能发挥作用。

  [师]能否举例说明?

  [生]如病菌能使身体衰弱的人致病,而对体魄健壮的人却无可奈何;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以使意志薄弱者迷失方向,而对意志坚强的人却无能为力。

  [师]对,这就是说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板书)

  (学生活动)出示实物:气球、皮球、铅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让学生推荐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吹这三个球,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三个球的变化。全班同学兴趣大增)

  (演示开始)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虽然全班同学为这位大力士加油,但仍然无济于事。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生]它们的轻重不一样。

  [师]对。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它们的质量即内因不同。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既需要外力的作用,又取决于物体自身的质量。用力吹气(即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也就是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同样大小的外力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产生不同状态的机械运动,正好说明了外因不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现在请同学们看教材p121小字部分。(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1962年夏天。郭沫若游普陀山,无意中拾到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了一副充满伤感语气的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郭老透过对联的字里行间,似乎看到了一个悲观的心灵正在寻找慰藉。他立即设法找到了丢失笔记本的主人,原来是一位两次高考落榜的姑娘。只见那姑娘精神颓丧,心灰意冷,对前途丧失了信心,甚至对生活也几乎失去了勇气。郭老对她循循善诱,悉心开导,并把她写的对联改为“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竟成”,横批是“春在心中”。与此同时,郭老又向那姑艰赠了《浦松龄洛弟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那位考场失意的姑娘在郭老的鼓励开导下,信心陡增,表示从此决不消沉,要从失败中奋起。

  [师]这段材料是如何体现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

  [生]在这个故事中,郭老的回春妙笔是外因,姑娘的思想矛盾是内因,诗词(外因)是通过促使姑娘思想矛盾(内因)的转化,使生欲战胜死念而起作用的。

  [师]好!同学们,当听完这一故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的感想。

  [生]明年我们也将面临高考,也有可能像那位姑娘一样落榜,摆在我们面前的同样是怎样对待失败的问题。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失败,是心灰意冷,对前途失去信心,还是奋起拼搏?我们会牢记《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相信在座的同学只要有志气,靠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到这儿,我们已学完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现在有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这节课上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美国东部时间XX年12月26日,克隆人协会clonaid的主席、法国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在26日接受法新社的电话采访时表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克隆技术孕育的婴儿已经于当天降生,而且这个女婴的整个出生过程“非常顺利”。先不说这一消息是否属实,假如真有克隆人,克隆人与他的原型是否真的一模一样?或者说克隆技术作为新生事物是否符合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这个问题先交由学生讨论。

  [生]从我所接触的资料看。克隆人与其原形在外表上会非常相似,但也不会一模一样,比如高矮胖瘦等这些特征,不仅仅是由基因(内因)决定的,克隆胚胎在子宫内发育的阶段(外因)对他的成形也有很大影响。

  至于智力,克隆人也不可能指望与他的原型一样。人具有社会性,二者所受教育、生活经历的不同会加剧两人之间的差别。

  所以,克隆技术作为新事物符合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师](评价总结)非常精彩。这位同学不但视野开阔.而且更可贵的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的,现代生物科学已揭示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把遗传变异的机制落实到生命的物质结构。

  遗传就是dna的自我复制,变异就是dna碱基序列的变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是生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进化的源泉。

  但是,生命的繁衍也有其外因:人工的繁殖,胚胎的人工发育,胚胎的载体。

  总之,这一技术没有违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恰恰体现了这一原理。

  [课堂总结]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XX年8月3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振兴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充分发挥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内部潜力,激发内在活力。这说明(    )

  a.内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b.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

  2.内因的概念是指(    )

  a.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                b.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源

  c.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对立统一性        d.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3.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行星现有的运动不能单单出之于某一个自然原因,而是由一个全智的主宰的推动。”这个“第一次推动”的著名观点即是认为(    )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内因的作用引起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外因的作用引起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内因作用引起的  d.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外因作用引起的

  4.“顺境中的英雄是自制自控.逆境中的英雄是不屈不挠。”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是(    )

  a.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改变客观条件    d.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

  5.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关键在于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改革发展的就业要求。同时,政府应给予扶持,社会应给予帮助。由此可见(    )

  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b.个人、国家、社会在就业问题上起着同样的作用

  c.就业问题能否解决,取决于国家的优惠政策

  d.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答案:1.a   2.c   3.b   4.abcd    5.a

  二、非选择题

  6.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因此,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就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答案:(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首先在于国内的原因,在当前经济发展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它必将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还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7.目前我国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然而劳动就业市场上,却存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状况。一方面,部分下岗人员职业技能低下,竞争能力低下,求职艰难;另一方面,许多新型岗位在劳动力市场招不到理想的求职者。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理,说说下岗职工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再就业。

  答案:(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下岗职工要实现再就业,首先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再就业能力,以适应新的就业要求。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是下岗工人再就业必不可少的,全社会都要为再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把内外因有机结合起来,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

  板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事物发展的原因(精选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