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冬天之美(精选7篇)

冬天之美(精选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冬天之美(精选7篇)

冬天之美 篇1

  教学目标 :

  1、初步:领会本文对乡村的出色描绘,及其文中所寄寓的作者的人生追求;

  2、掘进:真诚地感受生活,抒写真性情。

  教学步骤 

  1、预习(字词注释)

  奢侈shēchǐ:花费大量的钱物追求过分的享受。

  天伦之乐:亲人团聚的欢乐;天伦,指父母、兄弟、姐妹等的亲属关系。

  罕hǎn见:少见。

  悖谬bèimiù:荒谬,不合事例。

  盎àng然:(生气)溢满的样子。

  苔藓táixiǎn:两种隐花植物。

  休憩qì:休息。璀璨:形容宝石的光泽。

  2、导语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不足八百字,但情感蕴含深厚。它是乔治•桑心中的虹霓,读者从中看到的是美丽、多彩的乔治•桑。

  乔治•桑,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女作家。她的创作正经历19世纪中期法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矛盾激化时期。她谴责压迫、剥削,歌颂平等、正义,有理想主义色彩。早期作品以妇女问题为题材,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自私本质,捍卫妇女权益。后来,创作题材转向诸多社会问题,也描写乡村田园生活。她的作品具有细腻的抒情风格,读来有诗的韵味和意境。

  乔治•桑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4岁丧父由祖母抚养,13岁进修道院,18岁与一少尉结婚,后携一子一女离开丈夫,为示妇女解放,她穿男装,抽烟斗,曾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还与肖邦同居过,她不理解巴黎公社,但反对镇压公社社员。一生历尽坎坷,自信自强,执着追求着自由、浪漫。在此基础上,品读就容易理解她的心声了。

  探讨作者的精神追求,从文章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和挖掘作者的理想:厌恶虚荣、名利的人生、向往朴实、宁静的生活。便豁朗开朗了,作者是借乡村冬天的美景,传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作者笔下宁静、祥和、朴实的乡村美景其实便是作者用心灵勾勒的最理想、最完美的境界,是心中不懈追求的理想彼岸。视野被拓宽后,对主旨的把握便更清晰、更深刻了。

  3、思考:

  ①在第一段中找出直抒胸臆的语句,试归纳作者用了哪几组对比来说明自己热爱乡村的冬天?

  ②第二段里作者具体刻画了哪些乡村冬景,并分别赋予这些景物以什么特征?

  4、思考①解析:概述乡村冬天的美好――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直抒胸臆)

  富翁们的情趣:举行舞会、讲究穿着最不适  生活

  大自然冬天的邀请:火炉边天伦之乐享受    方式

  大都市:臭气、烂泥恶心     生活

  四组  乡下:阳光、风清新、干爽   感受

  对比  城市工人:垃圾场无可奈何    生活

  富翁们:悖谬的生活毫无生气  选择

  英国人:乡下别墅明智   生活

  法国富翁:……           比较

  点评①:乔治•桑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女性,她厌恶剥削与压迫,赞颂正义与平等。年轻时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生执着追求心中的美与自由。或者是她借以停泊内心对真、善、美追求的港湾。

  5、思考②解析:彩绘大自然冬天的美丽――

  阳光: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

  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

  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

  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            眩目

  报春花、紫罗兰、玫瑰:躲在雪层下面微笑              盛装

  鸟儿:喧闹而美丽的鸟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              生机

  白雪: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冰凌: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

  冰凌的花彩――无法描绘

  点评②作者情有独钟地感受景物的光彩和生命力,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万物盛装”“生机盎然”的美丽冬景。雨果说:“广袤的大自然整个儿反映在您的一行行句子里,就像天空反映在一滴露珠里一样。您看见了宇宙、生命、人类、牲畜、灵魂。真是伟大。”(《致乔治•桑的信》)作者对乡村的热爱是超乎寻常的,寄寓了她对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淳朴、宁静生活的向往。潜流的是作者对虚荣、名利的上流社会的蔑视和厌弃。

  6、一个补丁:“围炉夜话”,是从自然之美写到人情之美,在这里自然美和精神美高度地和谐统一。一如托尔斯泰所说“美就是我们所爱的东西。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正是乡村的漫漫冬夜才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心灵得以静置,精神生活得以丰富。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静静的冬夜,温暖的火光、和睦家人,祖孙与母子,大家围向火,其间的主角永远是女性。这种理想化的家庭生活,正体现了作家的追求,也有作者不幸婚姻生活的折光。

  7、练习:

  写一篇百字短文:感受生活。

  8、教学后记:

  [1]

冬天之美 篇2

  美文共赏  赏有层次

  ――《冬天之美》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程继伍

  一.[教学指导思想]:

  美学是鉴赏的哲理升华,语文鉴赏课是一种课堂审美活动。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指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讨论、活动”,并通过“提出美”、“感受美”、“挖掘美”、“表现美”、“重温美”五个阶段,初步体验循序渐进、赏有层次的过程。

  二.〔教学定位〕:

  教学目标――提炼散文的精要;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阅读品味法进行散文鉴赏。

  教学难点――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教学方法――鉴赏、讨论、活动相结合。

  (通过课件第二幅画面展示)

  三.〔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由七幅画面构成,其中第一和第五幅为主画面。第五幅画面仅建构一个框架,留出空白,供课堂讨论后加以充实。

  四.〔教学步骤〕:

  第一层次:提出“美”。

  〔内容实录〕:

  教师导语:一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更替,景有不同风格,人具各种爱好。有人赞美:啊,春光熠熠精神爽;啊,夏花艳艳添异彩;啊,秋月圆圆大团圆;啊,冬雪皑皑乐开怀。也有人无奈:“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初长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书又待过新年。”(选自《说岳全传》)现在正是冬天,你是喜欢,还是讨厌?

  (学生讨论发言,要求学生说心里话。喜欢或不喜欢都要说出理由。)

  有说喜欢的,理由是:

  生1:冬天才会下雪,下雪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师:情趣盎然,浪漫无限;

  生2:我出生于冬天,冬天跟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我特别喜欢冬天。

  师:不了的情缘,永远的冬天;

  生3:“梅花香自苦寒来”,寒冬是孕育生机和理想的季节。

  师:诗情画意,志趣高远。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不喜欢冬天,理由是:

  生1:因为冬天太冷了,手脚会生冻疮;

  生2:因为冬天老阴沉着“脸”,地上湿漉漉的;

  生3:因为冬天满目萧条,并不美丽;

  ……

  师:切身感受,“现实主义”者。

  (此时喜欢与不喜欢冬天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切身体验――“审美”的话题终于十分自然地提出来了,我们难道不为之窃喜吗?)

  师:同学们,有一位法国女作家特别喜爱冬天之美,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冬天之美》。

  (推出多媒体课件第1幅主画面。部分内容和超链接设计配合第二层次“感受美”使用。)

  第二层次:感受“美”。

  〔内容实录〕:

  两个小问题:

  师:作者喜欢的是哪里的冬天?

  生:乡村。

  师:优美的散文都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

  生:“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推出课件第5幅主画面整体框架,大部分内容有待于第四层次“表现美”来完成。)

  一个小插曲:为学生准备一份作者的简历表(推出课件第3幅画面,突出强调“简历”当中的一句话):“从小在农村长大,创作上批判贵族资产者的自私、残暴,赞美劳动人民的纯朴生活和善良情感,讴歌理想的人际关系,风格温婉细腻。”

  一点小知识:学会感悟――“感”就是感受文章中文句所写的内容,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它再现为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景物,而“悟”就是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味出作者的炽热的情感、高远的志趣,进而探究出蕴涵在文中的深刻哲理。(利用课件第4幅画面展示。)

  第三层次:挖掘“美”。

  〔内容实录〕:

  师:作者通过第二段哪些景物表现冬天之美?

  生1:阳光、麦田、苔藓。

  生2: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

  生3:还有鸟儿、白雪和冰凌。

  师:看,常人眼里冬天的“阳光”是“惨淡”的,作者眼里冬天的“阳光”怎么样?

  生1:是“一年之中最灿烂、最辉煌的”。

  生2:甚至在傍晚坠落时,都“披上闪烁发光的紫红色长袍”。

  师:“麦田、苔藓、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去表现这些景物的?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生1:“麦田”是“广阔”的,又是“鲜艳”的,作者还把它比喻成了“地毯”。

  生2:“苔藓”是“美丽”的;“长春藤”在“阳光”的映照下,变得非常“华丽”。

  生3:“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则赋予了人的性情,“在雪层下面微笑”。

  师:按理“白雪”和“冰凌”是最能体现冬天之美的,作者是如何用笔的呢?

  生:作者不落俗套,采用了略写。“白雪”已经不是简单的“白”了,而是“像璀璨的钻石”;点出“冰凌”的“神奇”和“无法描绘”,又为冬天之美添上了不凡的一笔。

  师:作者着力要表现的是“光”和“色”,当然作者决不会忘掉冬天之美的丰富性。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来表现冬天之美的丰富内涵?

  生:“美丽”的“鸟儿”在“喧闹”,这是通过“声”来展示冬天之美。

  师:很好。作者巧妙地将“光”、“色”、“声”三者有机地组合。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有。“阳光、麦田、苔藓、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白雪和冰凌”都是“静”景,“喧闹”的“鸟儿”是“动”物。“动”、“静”结合,把乡村冬天的独特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回答好极了!现在我们对作品中的美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呈现在你脑海中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学生分四人小组短暂讨论,然后各抒己见,以下为有代表性的构思:

  生1:好一幅冬天里的春景图。看,作者面对“白雪”和“冰凌”这些最能展示冬天之美的象征物感叹了。但我看到更多的是“苔藓”、“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把乡村的大地装扮得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还有“多少喧闹而美丽的鸟儿”在天空飞翔,分明是春天已经站在我们的面前了。无处不有的阳光更为我们渲染了春天的色彩。是的,我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热爱春天般的冬天的心情。

  生2:我们不妨把“阳光”看成是乡村冬天的“聚光灯”,作者在遥控着;“麦田”是乡村冬天的大“背景”;“苔藓”、“长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还有“鸟儿”,都是乡村冬天这个大“背景”中的景物点缀;“白雪”和“冰凌”是乡村冬天另一个风格截然不同的替换用的大“背景”;在太阳这盏天然的硕大的“聚光灯”的照射下,乡村的冬天骤然生辉。

  (这是为下一层次“表现美”作必要的准备。)

  第四层次:表现“美”。采用多媒体课件空白填补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构思,设置成一个“美”字形图案。

  〔内容实录〕:

  师:作者表现乡村冬天之美的景物有阳光、麦田……冰凌,太多了,也没有必要把它们都制作到课件中去。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景物合并一下“同类项”?

  生1:就按前面说的,分为“光”、“色”、“声”三类,或者分为“动”、“静”两类。

  师:不妥,因为这样分,很难在课件上把作者的意趣体现出来,如果用大类套小类的办法,实际上又没有减少项数,反而增加了项数,不利于我们表现“美”。

  生2:我认为苔藓、常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可以用“植物”来统称。

  师:思路不错。可是,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植物”会不会太“专业”了呢?

  生3:我认为用“花草”概括比较合适。

  师:好!概括得好。

  生4:我认为“冰凌”可以归到“白雪”中去。

  师:为什么?

  生4:因为“冰凌”是白雪的“副产品”。课文中写道:“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作者认为“冰凌”只是“白雪”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而已。

  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要把作品中写到的景物对应设置到一个“美”字中去,而“美”字共有九画,它是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羊”“大”为“美”(必须把“美”字的原本结构提醒学生,否则会产生误导),现在我们已经把景物归纳为五项(阳光、麦田、花草、鸟儿、白雪),还差四项怎么办?

  生5:我原想当初只要把“冰凌”归到“白雪”中去,正好九笔,现在我觉得把十个景物归纳为五项,这是分类概括,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想“美”字上边的两点是并列的,把“阳光”两个字拆分出来,分配给两点,看起来也很整齐。(其他学生会意地笑。)

  师:很好,突出了“阳光”,下面四行分别表示另外四项景物。那么,剩下的呢?

  生6:我发现了一个“人”字,只要把中间的一竖跟下面的一撇连起来,就是一个“人”站起来了。

  师:好主意。但我们总不能凭空给课件加上一个“人”字吧。

  (短暂沉默。)

  生7:不。老师,我认为作品当中有“人”。就在课文的最后三行。

  生众:我也发现了。

  师:哈哈,原来作者早就知道我们要制作这样一个课件,一定会缺少一个“人”字,她为我们考虑得真周到呀。

  生8:我认为作品中不仅有“人”,而且作者着力要歌颂的就是冬天乡村的“人”的精神生活。

  师:分析得好极了。有美景,没有人,不白白浪费了大好美景吗?有美景,没有“美”人,景也会不美,作者当然早就考虑到这一点。

  (学生再次会意地笑。)

  师: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写道:“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及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可见,“人”在文中是多么重要啊。(由于高一学生尚未学过茅盾的《风景谈》,所以通过超连接推出第六幅画面,展示以上引号中的话。)

  (现场制作,完成“美”字造型,并分别标上景物名称,“人”字牢牢地撑住各种景物,上面阳光普照,优美迷人。)

  师:同学们,我们把作者感受到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吗?

  (学生疑惑沉思。)

  师:再看看课文,还漏掉了什么?

  生:我们把作品的第一段给忘了。

  师:第一段写什么?

  生:不仅写到乡村,更多写到了都市。

  师:作者也喜欢都市的冬天吗?

  生:不,作者认为都市的冬天毫无生气,作者感到恶心。

  师: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用都市冬天的“丑”映衬乡村冬天之美。

  (现场制作,完成课件剩余部分,并整合到课件中去。)

  第五层次:重温“美”。

  〔内容实录〕:

  分三个步骤:

  1.较快速度地将整个多媒体课件(包括学生参与设计制作部分,共7个画面)按序演示一遍。演示过程中,教师略作点拨。

  2.学生配乐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深入感受乡村冬天之美的具体内涵。

  3.布置课外延伸鉴赏:阅读鉴赏日本中学生皆川美香的习作《秋》(见《语文读本》第一册305页),体会小作者勇敢、大胆地感受生活,不蹈陈规、不拘一格地表现生活的勇气和风格。(推出第七幅画面展示。)

  五.〔教学反思〕:

  五个层次,以第三和第四为重点。第四层次,表面上是指导学生制作课件,实质是第三层次的延伸和深化。尤其是对冬天乡村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赞美,是本文乡村冬天之“美”的升华;第一自然段流露作者对都市冬天的“恶心”,是本文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第四层次学生仍然在继续挖掘课文的“美”。

  作品中乡村冬天的景是美的,乡村冬天里的人的精神境界更美,而作者的“心”尤其美。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一堂课上得尽量“美”一些呢?因此,在构思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选择制作较美的界面,配合动画音乐,以及少量的特技,尽可能地把作品的风格展示出来,把作品的意蕴呈现出来,把作者的意图表现出来。在课堂用语方面,注意轻松活泼一些,与作品中的乡村冬天之美尽量和谐一致。

冬天之美 篇3

  背景描述

  一 教材分析

  《冬天之美》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艺术性很强,蕴含的感情深厚,具有鉴赏价值。文章中充满生机的景物美,围炉而坐的人情美,以及作者乔治・桑美学理念都是值得探究与交流的。同时不同人对于“美”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借此文展开美的探究,获得美的感受和启示。

  二 教学目标

  1探究《冬天之美》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出色描绘以及寄寓其中作者的精神追求。

  2加深学生对朴素美、自然美的理解,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筛选文中重要信息,概括文章重要内容探究自然美、人情美。 

  2 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并联系文章内容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美学理念。

  3 引导学生立足课本,联系自己已有的认识,结合课外资料的启示,阐述自己对美的理解。

  四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巩固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概括要点”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从散文鉴赏角度,引导学生探究“美”的现象,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感受,同时鼓励学生从品味语言中探究“美”的本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授之以渔,自学为主,以“感知――领悟――评析”为三个渐进层次,引导学生在主动性探索和体验性实践中提高品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因为是探究式教学,我就采取以三种美学观点作为教学的核心,它们分别是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茅盾―― 审美“以人为主体”;朱光潜―― 赏文需“知人论世”,并围绕这三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学习途径在课文中收集资料,并结合课前预习中的资料、信息的整合,去感受美,领悟美,评析美。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以交流互评的形式提高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的功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散文《冬天之美》虽然语言淳朴、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然而在学生印象中萧条、寒风凛冽的冬天根深蒂固,因而对于作者这种优美的冬景可能仍然无法理解,那么对于在这基础上阐发的情感便更无法体会了。结合本文特色,以创设和谐的“情景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导入和全文感知部分,可选用一系列美妙的冬景图片,加上配乐朗诵,制造多媒体课件,以求获得较好的视听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进入情感领域,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多媒体教学具有加大有效信息接受量的优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容量。在探究作者的精神追求时,从本文出发,以多媒体形式补充作者生平追求以及他人的评述,引导学生挖掘出作者厌恶虚荣名利、向往朴实、安详、宁静生活的理想,充分理解作者是借乡村冬天的美景,传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作者笔下宁静、祥和、朴实的乡村美景其实便是作者用心灵勾勒的最理想、最完美的境界,是多年来心中不懈追求的理想彼岸的完美境界。视野被拓宽后,对主旨的把握便更清晰、更深刻了。

  实施研究

  一 课前准备

  1 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通过上网查询、资料阅读了解作者乔治・桑,收集相关材料。

  3 在阅读过程中立足课本,联系已有的认识,结合课外资料给予的启示,寻找 “美”的意蕴并体会其涵义 。

  二 教学过程

  [导语] 

  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告诉我们,惟其崇高,最朴素的亦是最美的,它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思想震撼。 那么今天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散文《冬天之美》又会展示怎样的一种美,要获得美的感受就要求我们自己去探究、去挖掘、去发现!

  [初读感知,进入意境]

  课件范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理想的审美意境。

  背景音乐   Bandari <<The Wind Of Change>> 

  (呼啸的风声和悠扬婉转的长笛能很直观表达情境)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初读感知,进入意境”,本文文质并茂,艺术性强,因而强调诵读,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欣赏作品委婉亲切,如话家常的风格所具有的感染力。情景法不欢迎枯燥的信息,而强调感情熏陶,审美体验,在这里通过“图画再现、音乐烘托、语言描绘”三合一的课件朗读,一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美感因素,让学生遨游在课本中美的境界,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二则使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技巧,又发展了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马克思),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之余,使学生受到美的洗礼。

  [探讨景物美]

  插入一组冬景的画面

  我们都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是一位艺术家,她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绚丽而又多姿的画卷,使我们领略美、享受美甚至了解了美。美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乔治・桑笔下你们感受到了吗?

  (学生独立研读课文,在文中收集文中相关信息与大家交流,可以以诵读的方式,也可采取概述,在这一过程中从色彩、情态、声音诸方面感受冬天的美景,并要求通过美读、美讲。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

  相关信息:

  阳光――是一年中最灿烂、最辉煌的

  麦田――广阔的麦田铺上了鲜艳的地毯,天际低矮的太阳在上面投下了绿宝石的光辉

  地面――地面披上了美丽的苔藓

  常春藤――涂上了大理石般的鲜红和金色的斑纹

  鸟儿――喧闹而美丽的鸟儿在河边栖息和休憩

  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冰凌的花彩――无法描绘

  教师点拨:挖掘景物特征

  (请学生为这些色彩缤纷、千姿百态的景物的共性选择一合适的颜色,上讲台选择一粉笔颜色将这些景物板书出来)

  参考:绿色,因为它代表着生机,自然,纯净,这些这是乔治・桑笔下景物的本质特征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一方面学生通过有意识地概括内容,巩固了“概括要点”的能力;其二,授之以渔,抓住了解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要领,从“景”入手,分析内蕴。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而在此,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空间,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探究、发现和表述,可使其较好地掌握方法,为以后的“触类旁通”作准备。

  [探究人情美]

  [1](让学生畅谈自己对冬天的感受,配合多媒体展示)

  我们都知道冬天在一般人眼里是萧条、寒威、冷清的季节,乔治桑为何选择冬天,并如此津津乐道呢?

  (学生个人独立研读课文,教师给予充分思考时间。可以从分析学生对冬天的不同感受来引导学生进入这一问题的探讨)

  点拨:这里的景物描写并不是纯客观景物的描写,而是人们心理状态反射下的外物(把“我”对大自然、对乡村冬天的热爱之情、愉悦之情寄托在外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运用大量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色彩和生命力,描绘出一种“万物盛装”“生机盎然”的冬景,引发出时而惊奇时而欣喜时而赞叹的情感共鸣,表达对乡村冬天的情有独衷。 

  引导: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多媒体显示),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与一种心灵上的感触,这也就是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美的感受。

  [2] 探究:是不是罗列各种景物追求华丽语言就能引起美的共鸣呢?

  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交流)

  参考意见  

  *“围炉夜话”从自然之美写到人情之美,正是乡村的冬夜才带来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精神生活丰富,自然美和精神美和谐统一,同时从中也感受到了浓浓的真情,给人以温馨,亲切与真挚的感觉。 

  *“乡村冬景”虽无人迹,但有人情。处处暗藏对乡村冬天的热爱之情。 

  *“城乡对比”表达高尚的精神追求。 

  点拨: 自然之美在于它能激起人美好愉悦的情感,而只有具有美好情感的人、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才能欣赏体会得到。自然美和精神美有着和谐的统一,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美就是我们所爱的东西。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使因为可爱才美。” 

  引导:茅盾有句话可解决这疑问。(多媒体展示)“自然是美的,但如果少了人的活动,自然又有什么美可言呢?

  由多媒体展示温馨的围炉场景、家人畅谈之景,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由感知美的形象进入感受美的情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以自己的审美态度评价审美对象,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同时也得到陶冶。

  [探究作者的美学理念]

  每个人有超乎常人的爱或是超乎常人的恨都是有原因的,为什么乔治・桑对乡村冬天情有独钟?

  (教师在其中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一组强烈的对比,即城市冬天和乡村冬天的对比,点拨学生依据朱光潜“知人论世”(多媒体展示)了解作家及其时代,推究思想根源及其精神实质。)

  (要求学生整理课前准备的资料,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推荐一人阐述观点,在交流、探讨和互评中加深认识。教师在其过程中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点拨和点评。可利用多媒体形式展示乔治桑的生平与事迹,以及其他作家对她的评价,加深学生对其认识,有助于学生更好体会乔治・桑的美学理念)

  参考意见     

  法国女作家(1804-1876),代表作《安吉堡的磨工》《康素爱萝》等。

  少年晚年在乡村度过――热爱乡村亲近自然 ,27岁离开只图玩乐的丈夫 ,*写作过上独立自由、参与社会的生活 ,热爱生活有独立人格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乔治・桑厌恶剥削与压迫,赞颂正义与平等。年轻时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是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女性,执着追求着心中的美与自由,然而她一直没有成功,她曾经热烈地尝过滋味,现在在沉静中经过回味,她借乡村冬天的美景,传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这宁静、祥和朴实、优美的乡村美景正是作者心中理想彼岸的完美境界,是作者用心灵勾勒的最理想最完美的境界。

  雨果《致乔治桑的信》:

  “广袤的大自然整个反映在您的一行行句子里,就像天空反映在一滴露珠里一样。您看见了宇宙、生命、人类、牲蓄。她真是伟大。”

  雨果《悼念乔治•桑》:“妇女应该显示出,她们不仅保持天使般的禀性,而且具有我们男子的才华。他们不仅应有强韧的力量,也要不失其温柔的禀性。乔治・桑就是这类女性的典范。”

  雨果《悼念乔治・桑》:“列举她的杰作显然是毫无必要的,重复大众的记忆又有何意?她的那些杰作的伟大概括起来就是“善良”二字。乔治・桑确实是善良的,当然她也招致来某些人的仇视。

  点拨:乔治・桑对美理念体现在回归自然,追求真与善。(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一定的肯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对作品所揭示的全部的、整体的、深层次的审美价值的判断与评价,学会发掘更丰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充分达到感性上的领悟和理性上的认识。而具体采用的探究性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反映,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如有不同看法,不妨开展争论,各抒己见,思维碰撞,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从别人的发言中吸取智慧。当然,教师指导学生鉴赏评价时,要保护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要重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这一规律。

  [交流收获 迁移拓展]

  1 通过本文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2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识,结合课内外资料,阐述自己对“美”的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谈谈“美”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对“美”的理解,这一方面使学生在对美文,美情的主动性探索和体验性实践中提高品读的能力,另一方面以交流互评的形式提高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语文课程也十分强调探究。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甚至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来对待。翻开语文课程标准第1页,"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四条:"(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其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冬天之美》这课我尝试着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抓住教材为美文这一性质,从美育入手,鼓励并引导学生探求美的事物,感悟美的情感,体会美的理念,阐发对美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倡导学生认真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通过不断置疑、不断交流的方式达到全面深刻的了解事物。努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学习和运用美学知识,为创造美打下基础。

  这个探究教学过程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探究景物美,接着探究人情美,到探究作者的美学理念,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阶梯性的设置使学生的思考与探究由量到质的转变,最后的自由阐述对美的理解使探究得到实质性的体现。不仅使学生在对文章的主动性探索和体验性实践中提高品读的能力,而且也提高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所起的作用是设置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思维予以引导,给予一定的启示,提供学生切实可行的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如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茅盾―― 审美“以人为主体”;朱光潜―― 赏文需“知人论世”的有机渗透。对学生的探求过程予以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前的预习准备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和酝酿时间,在课堂中则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以及自由的发言权利,创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同时在学生探究美的过程中,我努力创设美的情境,感知美的形象,体会美的情感,挖掘美的本质,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有效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创设情境和调节氛围起很重要的作用。结合本文特色,我以创设和谐的“情景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导入和全文感知部分,可选用一系列美妙的冬景图片,加上配乐朗诵,制造多媒体课件,以求获得较好的视听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进入情感领域,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语文探究性学习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探究性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冬天之美 篇4

  教学设计

  运用电化手段辅助诵读,感知文章优美亲和的抒情风格。

  运用“实证法”教学,提出命题、引导讨论、初步鉴赏文章自然美与精神美的统一。

  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任务

  ⒈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优美亲和的抒情风格,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⒉实证三个观点:⑴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

  ⑵茅盾――审美“以人为主体”。

  ⑶朱光潜――赏文需“知人论世”。(机动安排略谈)

  重点难点目标⒉中⑴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茨威格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告诉我们,惟其崇高,最朴素的亦是最美的,它给我们带来强烈的思想震撼。那么今天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散文《冬天之美》又会怎样展示冬天的美,带给我们怎样的情感愉悦呢?

  二、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理清文章思想内容,相应板书。

  三、诵读指导

  要求结合内容,由学生标画讨论诵读要点

  参考意见文眼总起一往情深(“从来”两字)

  城乡对比城市遗憾否定厌恶

  乡村喜爱向往愉悦

  乡村冬景喜爱惊喜舒缓(长句)

  围炉夜话温馨沉静俏皮(反问)

  四、指名范读

  背景音乐Bandari

  (呼啸的风声和悠扬婉转的长笛能很直观表达情境)

  五、实证性讨论

  讨论一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

  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

  参考意见冬天景物典型特点

  阳光――灿烂辉煌眩目

  麦田――鲜艳

  苔藓――美丽

  白雪――璀璨

  总结作者运用大量形容词和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色彩和生命力,描绘出一种“万物盛装”“生机盎然”的冬景,引发出时而惊奇时而欣喜时而赞叹的情感共鸣,表达对乡村冬天的情有独衷。

  讨论二是不是罗列各种景物追求华丽语言就能引起美的共鸣呢?茅盾有句话可解决这疑问。

  茅盾说过,“自然是美的,但如果少了人的活动,自然又有什么美可言呢?”你如何理解?

  参考意见*“围炉夜话”从自然之美写到人情之美,正是乡村的冬夜才带来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精神生活丰富,自然美和精神美和谐统一。

  “乡村冬景”虽无人迹,但有人情。处处暗藏对乡村冬天的热爱之情。

  “城乡对比”表达高尚的精神追求。

  总结自然之美在于它能激起人美好愉悦的情感,而只有具有美好情感的人、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

  才能欣赏体会得到。自然美和精神美有着和谐的统一,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美就是我们所爱的东西。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使因为可爱才美。”

  讨论三朱光潜曾指导我们,鉴赏文章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及其时代才能更好了解作品。

  关于乔治桑,除了课下注释还有哪些相关知识有利于我们更好理解文章?

  参考意见少年晚年在乡村度过――热爱乡村亲近自然

  27岁离开只图玩乐的丈夫

  靠写作过上独立自由、参与社――热爱生活有独立人格

  会的生活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六、配乐范读加深体会

  七、作业

  《课课练》语言运用5

  语段精读(二)

  阅读迁移《冬天》

  附板书设计

  文眼总起

  ↓

  城乡对比城市遗憾否定厌恶精神美

  ↓乡村喜爱向往愉悦

  乡村冬景冬天景物典型特点

  ↓阳光――灿烂辉煌眩目

  麦田――鲜艳

  苔藓――美丽自然美

  白雪――璀璨

冬天之美 篇5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理清文章思路,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好方法。有益于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逐渐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理清思路,就是理清文章的脉络,亦就是一般所说的语脉。

  2、培养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要点。概括要点包括:文章内容的概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领会等。

  3、学习、领会寓情于景、借助自然景物抒写对世事人生感悟的能力。《冬天之美》清丽流畅、委婉亲切,诗情画意中透示出高尚的人生志趣。

  【难点和重点】

  1、如何理清思路,是学习这两篇散文的难点之一。

  叶圣陶先生就很重视“思路教学”。他认为,“一番话一篇文章,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只有迅速、准确地摸清文章的思路,才能驾驭整篇文章,进而迅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要点、领会文章的主旨。一般说来,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思路特征。所以,从文体这个角度切入,有助干更好地理清文章的思路。两篇课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作者心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化不断变化并逐步升华。《冬天之美》作者的心境则是由厌恶虚荣到向往朴实、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感到其中所包含的生命的乐趣。

  2、概括要点。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概括要点就具备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理清思路是过程,概括要点就是结果。概括要点分为两个主要内容:①对文章内容的概括。②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冬天之美》两个自然段,重心在第2段。写乡村冬天之美。

  文章的主旨:《冬天之美》向往朴实、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从中感受到真正的人生乐趣。

  【教学过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

  一、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

  问题设计:

  ①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

  ②整理出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概括要点。

  通过解决问题①启发学生整理出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在完成l、2的基础上,处理本篇课文的难点:把握主旨。

  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散文寓情于景的特点。作者的写作主旨,有的是通过景物的色调来暗示的,有的是通过感情的宣泄直抒胸臆的,有的是由议论抒情句直接告诉读者的,而有的则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一番归纳概括乃至提炼。

  《冬天之美》可以利用该文的主旨句进行归纳概括。“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也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即是点明全篇主旨的语句

冬天之美 篇6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外散文虽在背景、句法、行文等方面都显著不同,但都具有抒写真实情感,表现对生活独特感受的特点。领会《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的对托尔斯泰伟大人生选择的赞美,领会《冬天之美》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出色描绘中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加深学生对朴素美、自然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继续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方法,概括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设想

  这是两篇外国散文,既应注意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又应将其作为一股散文进行分析概括。

  《世间最美的坟墓》从文中使用的对比手法入手(包括文章结尾部分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坟墓的具体比较和前文叙述中没有句式的连续使用含有的对比)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独有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如此朴素的坟墓却是俄国最宏伟、最感人的。分析托尔斯泰的选择及作者独到的认识中体现的价值观及审美观。

  《冬天之美》在阅读中注意欣赏作品委婉亲切、如话家常的风格具有的感染力。通过对大都市和乡村冬天的对比及作者鲜明态度的概括,领会作者厌恶虚荣名利,向往朴实、安祥、宁静生活的理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种方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人物传记和中短篇小说在欧美享有极高的声誉。1928年,茨威格的俄国之行参观了许多宏伟感人的景观,但他认为最宏伟、最感人的是托尔斯泰墓。

  二、指导自读《世间最美的坟墓》。

  ①字词:

  远离尘嚣:远离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旧时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

  ②自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A.文中哪一个词能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

  答:朴素。

  B.与其他伟人的墓相比托尔斯泰墓缺少哪些东西

  答: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

  只有:小小长方形土丘、鲜花

  没有:好奇(破坏宁静)

  只有:敬意

  C.筛选并概括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评价。

  答:托尔斯泰墓是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中最宏伟、最感人的,它逼人的朴素引人敬慕、感人至深。

  D.仔细阅读第一节,解释作者为什么详细交代托尔斯泰墓地选择的原委。又为什么将托尔斯泰最终的决定称为更美好的启示?

  答: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这样就把这座朴素的坟墓与托尔斯泰的追求、品格直接联系起来了。更美好的启示则暗示了这座坟墓对后人的影响,带给后人的剧烈震撼及深深思考。

  ③小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与其他伟人墓的对比,通过对参观者崇敬之情的具体描绘,写出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歌颂了托尔斯泰不重声名、追求朴素自然的高贵品格。在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歌颂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最朴素的最动人。

  三、作业: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朗读: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一段景物描写,并思考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①在朗读中,注意体味作者语言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中渗透的感情色彩。②结合文章主题考虑。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墓地的宁静。托尔斯泰墓周围的自然景物与其他墓地奢华装饰形成对比,更显示了坟墓的朴素。优美的自然景物也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增添了温暖、优美的色彩,使读者不仅感受到严肃,更感受到美好、动人。)

  ②作者在第二节中已经清晰地写出了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为什么还要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墓来进行比较?

  (提示:前文虽提到托尔斯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与这三人做具体的比较,才能给读者具体而深刻的印象。而且只有用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更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小土丘的宏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茨威格以满怀激情的语言描绘了最朴素而又最宏伟的托尔斯泰墓,也表达了自己对美的看法。乔治・桑在《冬天之美》中同样详尽描绘了乡村冬天的美景,是否也传达了作者的想法,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乔治・桑是法国文学史上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时代正是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激化,局面错综复杂的时期。而乔治・桑则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她的作品表达了作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向往,她谴责社会的压迫与剥削,颂扬社会平等与正义。她的作品还具有一种特有的细腻抒情的诗意。

  三、指导自读《冬天之美》。

  ①字词:

  奢侈(shēchǐ):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天伦之乐:骨肉团聚的欢乐。天伦:指父母、兄弟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滞留:停留不动。

  悖谬(bèimiǜ)山:荒谬,不合道理。

  盎然(dngrán):(生气)洋溢的样子。

  休憩(xiūqì):休息

  ②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描述乡村冬天的美好。先铺垫,写大都市的臭气熏天,永无干燥,令人恶心;再写乡村空气清新,地面干爽,令人向往。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冬天的热爱之情。

  第二部分(第2段)生动描绘了大自然冬天的美丽图画,着重描绘了自然界万物的生机盎然。

  ③阅读第一段找出几组对比,并体会对比的作用

  A.乡村的冬天与城市的冬天

  B.作者的鲜明态度:热爱、恶心

  C.城市工人无可奈何与富翁们的自愿

  D.作者向往的生活(火炉边的天伦之乐)与富翁们的追求(舞会、穿着、奢侈挥霍)

  结论:我们的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安排,结果毫无生气。(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引出主题。)

  ④朗读第二段,并指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具体描绘了阳光、麦田、苔藓、常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百灵鸟、白雪树梢的冰凌等。

  在这一段开头作者由人们对冬天的想象毫无生机,引起对大自然冬天的描写,形成对比,收到强烈效果。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主要从三方面入笔。一是从声音(美丽的鸟儿的喧闹)、颜色(麦田的碧绿,常春藤涂上的鲜红和金色)、光(阳光的灿烂)诸方面的展示冬天的明快色彩。二是从事物的动态和静态及动静结合上,不仅展示形态美,也显出盎然生机,激发人们的向往之情。三是从人物行动和心理状态来反映外物,以微妙的感受传情达意。

  ⑤据上述分析概括作者观点,分析其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抓住文中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的季节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天伦之乐我们的富翁所过的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等句子,概括作者观点,领略作者对乡村冬季景物的极力赞美,目的在于抒发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统一的关系。作者将乡村冬天描写得生机盎然、优美如画,表达了作者厌恶虚荣和名利,向往朴实、安祥、宁静生活的理想。

  四、比较《世间最美的坟墓》与《冬天之美》两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两篇散文都是寓情于景的散文,借助于对景物的描绘抒写个人情感。两篇散文语言都体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对景物的描绘中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世间最美的坟墓》语言深挚动人,感情激烈浓厚。《冬天之美》则是娓娓而谈,如叙家常,亲切动人又极富诗意。《世间最美的坟墓》更多使用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自己印象、感受。《冬天之美》则把作者的理想、追求隐藏在对乡村冬天景物的描绘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

  五、小结:

  这是两篇优美的散文,特别宜于诵读,同学们应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语言之美,体会作者感情之真。更应该深入理解作者所赞美的朴素的品格自然、宁静、朴实的生活。

冬天之美 篇7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的散文《冬天之美》。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本文的学习目标。

  二.作家作品

  乔治・桑(1804-1876),法国女小说家。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4岁丧父,由祖母抚养,在诺昂的农村长大。13岁时进入巴黎一修道院,1820年回到诺昂。1831年,她带着一子一女,离开丈夫,来到巴黎。为了表示独立不羁和妇女解放的精神,她穿起男装,抽上烟斗。曾与肖邦同居。

  乔治・桑一向生活在农村,对农民命运十分关切。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大自然的绚丽风光,渲染了农村的静滥气氛,充满柔情蜜意,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代表作有《康素爱萝》《木工小史》《莫普拉》《安吉堡的磨工》和《小法岱特》等。

  三.学习目标:筛选文中重要信息,概括文章重要内容;理解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和表达的'志趣

  四.课文分析

  1.听录音。

  从文章的题目来看,文章的主体应该是以描写冬天的大自然的独特秀美的景色为主,下面我们就听一听课文的录音,文章的主体是不是以以描写冬天的大自然的独特秀美的景色为主。

  2.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看,文章的主体是不是以描写冬天的大自然的独特秀美的景色为主?

  明确:是!

  3.从文中找出作者是用哪些景物来表现冬天之美的?

  明确:表现冬天之美的意象有八种:阳光、麦田、地面、常春藤、花儿、鸟儿、白雪、冰凌。

  确实,作者笔下的乡村冬季,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极富诗情画意。

  4.但是,仅仅是乡村冬季的景色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富有诗情画意吗?下面我们先欣赏几段关于春、夏、秋季的文章和图片,看看是不是只有乡村冬季的景色更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富有诗情画意。

  明确:看来,不仅仅是乡村冬季的景色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有着缤纷迷人的色彩,富有诗情画意!

  5.那么,为什么作者对冬天的景se情有独钟?文章还强调了她的生活的冬天的什么特色和特殊的地方?

  明确:在作者的眼中,乡村冬天的美不仅在于自然,更在于“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大家亲切地聚集一堂.甚至时间似乎上听从我们使唤。由于人们能够沉静下来思索,精神生活变得异常来富”。

  6.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性情?

  明确:从文章可以发现,在冬天的农村,作者体验到了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作者对乡村冬季景物的极力赞美,意在抒写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亲近之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朴实、安详、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7.那么,文尾这句话在全文中占什么地位?

  明确:课文结尾这两句是点化全篇主旨、揭示文章精髓的核心句,即主旨句。

  8.对于作者的这种爱好和志趣,文章开头有没有相照应的话?

  明确:它与第1段的第三句话相照应。

  9.文章谈起自己的爱好和志趣,是由何而起,为什么她特别钟爱冬天之美?

  明确:

  “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

  作者明确表示无法理解“富翁们的情趣,他们在一年当中最不适于举行舞会、讲究穿着和奢侈挥霍的季节,将巴黎当作狂欢的场所”,认为“富翁们所过的人为的、悖谬的生活,违背大自然的安排,结果毫无生气”。

  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文的写作是由事而起,决不是为标新立异!散文如诗歌一样必定“合为事而作”!解决了本文的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理解透文章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的志趣。

  10.作者对“富翁们的情趣”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厌恶虚荣和“奢侈挥霍”的所谓大都市生活!

  11.从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作者的态度已非常明确:厌恶虚荣和“奢侈挥霍”的所谓大都市生活,向往那种朴实而又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只有回到乡间的田野,才可以远离虚荣与名利的争逐,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乐趣。这是作者赞美乡村风光、赞美冬天的真意所在。

  12.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有哪些著名文人具有她的这种志趣和性情?

  陶源明、谢灵运等。

  附: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冬天之美(精选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