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精选16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精选16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简介生平)

  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同学们,现在中学生中有少狂热的“追星族”,我想我们更应当崇拜、追寻伟人的足迹,这才是最灿烂、最辉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星座”啊!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同时体会本文高超的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吧!

  二、“预习提示”里说了,这是一篇悼词。什么是悼词呢?

  (出示幻灯片)请看:

  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属于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

  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和要求。

  现在,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诵,然后根据悼词的要求(见幻灯),结合文中介绍的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思考本文可分为几大层。

  三、讨论文章层次与段意。(板书)

  1、首先,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见下)

  一、逝世情况(1)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3)科学家

  对于   发现剩余价值        (4)(思想家)    

  历史科学 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发现(5)理论          驱逐   

  二、巨大损失         科学是革命的力量    (6)         敌人 诽谤

  (伟大贡献)对于   宣传革命(编报、著书)                 诅咒

  (2)   无产阶级                    (7)革命家- 影响    尊敬

  组织革命(创立工人协会) 实践        人民 爱戴

  三、悼念、信念、赞颂(9)                         (8)  悼念

  2、请同学们把课文再速读一遍,排一排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板书所说的答案,见上

  3、怎样确定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提示:大家研究一下,恩格斯对马克思所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是不是完全一样?你从恩格斯的哪些用语可以看出?请在课文中画出最关键的词语。然后说出你的见解。

  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6)。(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

  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 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5、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巨大损失(伟大贡献)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有没有弄错位置?没有。

  6、结合悼词的结构思考:第8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影响  敌人:驱逐 诽谤 诅咒  人民:尊敬 爱戴 悼念

  [小结]大家看(见板书),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

  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

  第4段的“不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就这样,作者运用这些关联性的语句,一步一步地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巨大影响,推向高峰。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前勾后连,联系紧密,而且使论述内容重点突出。读这样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过一个山头,又发现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使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逻辑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事物。我们从议论文中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律。

  四、现在我们再体会一下本文论述上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烈的抒情性吧!

  1、 分析第1、2段语言的抒情性(揭示出下面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A、“三刻”:突出这一时间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重大影响。

  B、“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见书)

  C、破折号的作用(见书)

  D、“这位巨人”到“感觉到”。(见课后练习二、2)

  [总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是要懂得下面两点:

  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

  严谨,浑然天成。

  2、即使是议论文阅读,我们也要运用自身所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课文。这样我们才能进入“角色”,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

  至于本文在论述上的抒情性与概括性,我们明天学完了这篇课文,再来总结规律。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就写在书上)

  下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2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 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 、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 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 (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 (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悼词的文体特点,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

  理清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时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论。

  教学难点:

  理解关键词、长句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教法设想:

  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以理解关键词、解剖长句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简介背景,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这篇悼词是谁在何时何地发表的?

  (2)教师作完整介绍: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三、简介悼词的文体知识(出示投影):

  开头:介绍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等

  悼词(对逝者表示哀悼的话)主体:叙述逝者经历.产要成就、贡献

  结尾: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

  四、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

  (1)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概述大意。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不幸逝世(第1段);贡献地位(第2至8段);深远影响(第9段)

  (3)在(1)、(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

  全文9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

  科学理论贡献

  总说分说总说:表达崇敬悼念

  革命实践贡献

  五、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本段;学生思考:这一段介绍些什么?

  (逝世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地点------安乐椅;逝世情景------睡着了)

  (2)、讨论以下问题,将分析导向深入:

  1、为何将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

  (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

  2、地点的交代有无深意?(教师介绍相关背景材料)如有,是何深意?

  3、不就死了,而说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间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讳饰的修辞方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

  (3)、小结该段:

  本段以记叙的方式,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虽是悼词的通用开头,但文字简练、准确,蕴含着无限的哀悼和敬仰。

  <二>、第二段:

  (!)、教师范读,注意突出对于对于、损失、空白这几个关键词

  语。

  (2)、讨论分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指名缩句,找出主干。(逝世是损失)

  2、出示投投影,明确各具体成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抓住关键词,深入分析:

  1、损失、空白,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2、两个对于,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4) 小结该段:

  这一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从侧面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历史地位。这一段是全文总纲。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悼词的文体特点,初步理清了文章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在第一、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关键词语,修辞方法、长句的分析,详细了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述。马克思那种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给我们树立了楷模;文中那哀悼痛惜,无限崇敬之情,也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七、布置作业:

  (1)课内练习(出示投影)

  1、巩固训练:填空。

  2、延伸训练:习作片断练习,写一段话,学习本文第二段的格式,突出一个中心意思。

  (2)课外作业:

  1、预习下文,看第二部分的分说各说了哪些成就贡献?

  2、第三段是由一个长句子构成的,是单句还是复句?尝试分析。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值得纪念)

  不幸逝世地点:安乐椅(鞠躬尽瘁)

  情景:睡着了(讳饰)(痛惜崇敬)

  损失革命实践

  贡献地位:(深远影响)

  空白科学理论

  备课小结:

  文字,是多么美,多么精致可爱的精灵啊!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可阅读教学中,我们则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这一浅表的实在的东西出发,来推究作家的本心,体会那抽象的妙境,是可谓须深入浅出了。而教师备课,亦即寻求一条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浅出的途径。于是,这条路平坦或坎坷,就看你,教师,领路者的素质与勤奋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4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 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对新课的学习。

  二、 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 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 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 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 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 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教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4.掌握几个重要词语。   教学重点   1.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教学难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简述所知道的马克思的情况后,教师播放《马克思》短片录音剪辑(约2分半钟)。   【录音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那时候,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非常激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因而称为世界工人阶级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在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他上学时学习很努力,中学毕业的绝大多数课程获得了优异成绩。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崇高理想,在中学毕业的作文中就表示,今后要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不久,他担任《莱茵报》主编,后来,马克思因发表文章抨击当时的德国的专制政府,被迫离开德国,移居到法国的巴黎。在巴黎,马克思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并且同许多革命者建设了联系。那时候,他精心研究社会发展规律,逐渐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是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阅览厅。马克思在他旅居英国的34年中,利用这里丰富的藏书,对历史,对哲学,对资本主义作了透彻的研究和精辟的剖析,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著名的《共产党宣传》和《资本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逝世,安葬在这座公墓内,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给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从此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工人阶级不断斗争,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2.抽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关于马克思的主要情况。   二、关于文体   因为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悼词”看待,实质上它是一篇议论抒情的文章。   三、有关悼词写作的基本结构(可以和学生共同完成)   1.交代死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情况。   2.简述死者生平。   3.评述死者的主要功绩或优秀品质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寄托哀思,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强调:悼词写作有以上要件,但主体内容在第3部分:对死者功绩、品质及影响的评述。   四、参照上述结构,看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否与上略同   明确:   1.简述马克思的逝世经过(第1自然段)   2.概述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第2自然段)   3.评赞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3~8自然段)   4.寄托哀思,表达伤痛之意(第9两自然段)   五、与基本结构相比,本文少了哪一部分?多了哪一部分?   明确:少了介绍死者的基本情况,多了概述死者的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   原因推测:①因为本文是恩格斯在葬礼上的讲话,前来悼念的人应该是熟知马克思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位众所周知的伟大人物,恩格斯觉得无须在此作太多的关于生平的介绍;②马克思是一个影响世界思想体系的顶峰级人物,他的去世更多是为后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恩格斯要提前加以强调;③本文或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悼词。即使是,其基本结构也不是僵死的束缚,应该允许讲话人因为对象和场景的不同作必要的改变。   六、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重要词语,并在课后认真掌握。   七、解析课文第1自然段。   1.感受语言。文章第1自然段应该怎样读才更准确、得体?师生配合完成。   明确:低沉,缓慢,充满伤痛之情。   2.体味准确、艺术的语言表达。   由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加以解说,其他同学补充和纠正。个别地方,教师可作点拨。旨在让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可结合课后练习二完成)   八、简析第2自然段:马克思去世后带来的巨大损失。   1.两大方面: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历史科学   2.两个词语:空白   九、自读课文,尽量读出深沉、凝重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一、简析3~8自然段各段之间严密的逻辑联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掌握)。   二、讲析课文3~8自然段,了解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1.对哲学、经济学的贡献(重点解析)   ●两大发现:①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②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发现所具有的社会: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了工人阶级对自己遭受剥削、压迫的认识问题,使他们懂得为生存而斗争。   ②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使工人们找到了同资本家进行坚定斗争的最充分的理由。   2.对自然科学的贡献:不是“浅尝辄止”;总是“衷心喜悦”   3.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主要贡献)。   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   ②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三、如何理解第8自然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   ①“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②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四、关于第3自然段中“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一句的理解和句中“从而”一词的辩正。   资料:张日昌《浅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从而”》。   基本结论:“从而”处翻译有误,其意应为“和因此而形成的”。这样,原句就变为“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因此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   五、感受追悼会场面的庄严、沉重的氛围,进一步加深对悼词极其用途的理解。   1.播放记录片《毛泽东同志永垂不朽》片头哀乐剪辑。让学生感受追悼会前的庄严、凝重的气氛。   2.播放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总理致悼词片断。在缅怀一代伟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和追悼会的凝重气氛。   六、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悼词――泥淖――绰绰有余――归棹――卓有成效   不可估量――沽酒――骷髅――金箍   纷繁芜杂――妩媚   豁然开朗――心胸豁达   浅尝辄止――南辕北辙   衷心喜悦――言不由衷――哀思――衰弱   忌恨――嫉妒――讳疾忌医   给gěi以――给jǐ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6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7

  青青子衿

  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 文  说  明: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北的海格特公墓。

  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

  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又具有讲演辞的某些特点。

  由于讲演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最后,因为是讲化人家听的,所以也像一般讲演辞那样,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结局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隐讳”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自己的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

  “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的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这里的“两分钟”“安静地”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写实的时间概念和一般的对人物姿态的形象描写,而是一种痛苦惋惜心情的表露,是对马克思忘我精神的揭示和赞颂。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七段)为全文主体,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二段),作者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看,也即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因此当视为全文总纲。

  第二层次(第三、四、五段),论述了马克思 “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

  首先(第三段),作者扼要介绍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其次(第四段),作者概述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及其意义。

  最后(第五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

  第三层次(第六、七段),论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绝贡献。

  这一部分,从两种发现谈到各种发现,从理论研究谈到革命实践,从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也即思想家、理论家)谈到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紧承总纲部分中的两个“对于”而分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使听众(读者)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本质特点以及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八、九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这篇讲话在表现方法上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2、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这是作者思路清晰的反映,也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8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结构,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难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女儿问她的父亲:“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父亲的回答是“思考一切”

  这位以“思考一切”为座右铭的父亲就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被誉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马克思

  他的一生,一直在思考他遇到的一切问题,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到他逝世,才停止思考在向这位伟人告别时,他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教学过程:

  1、从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演讲辞,这是一篇――

  明确:悼词

  2、悼词是演讲辞的一种,是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章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来一篇悼词,面对一个曾经和我朝夕相处却先我们而去的人,他永远告别了人间,我们在悼词里说些什么比较合适呢?

  明确:该说一些法子内心的话,表示哀思和悼念

  (引导:哀思之情如何表达?难道一篇悼词,仅仅是表达哀思、悼念吗?)

  追忆、回忆他的一生,在追忆和回顾中表达深深的哀悼,这样才不会空洞

  (引导:一个人一生中做过很多事,说过很多话,人生漫长啊,不可能一一记录我们在写作时该如何处理呢?)

  着重讲一些最主要的,一生中的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功绩、贡献等

  3、我们对悼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思考一下一篇悼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痛、惋惜、爱戴、崇敬

  下面我们带着对悼词的了解和感情来听一下课文录音,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落

  明确:中心段落是文章的第2段从“这个人的逝世”到“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齐读)

  为什么认为这一段是中心段呢?

  这一段对马克思一生巨大贡献及他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的总概括

  那么这两段哪一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明确:前一句因为“对于……对于……”下文着重在讲损失

  后一句为补充“不久”和“空白”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强调损失的“不可估量”

  那么,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有哪些?

  明确:1)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2)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

  3)“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其他领域的发现

  (引导:还有没有其他贡献,是不是马克思最主要的贡献,那么是为什么?)

  明确:作为科学家,思想家,就是这样,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那么,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对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

  明确: 进行革命实践

  宣传(办报,著书)

  参加各地的组织

  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作者除了追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之外,还追忆了什么?

  引导:阅读第8段

  引导:马克思作出了这么多贡献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遭到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者的诽谤、诅咒

  引导:对自己的这些遭遇是如何看待的?

  “毫不在意,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不在乎他人的态度 开阔的胸襟,博大的胸怀 高尚的品质

  这段还有哪些句子是表现马克思的品质?

  “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表现马克思的光明磊落

  拥有莫大英明和宏伟事业的马克思逝世了,作为他的密友,恩格斯的感情是怎样的?

  悲痛、哀悼、惋惜、遗憾

  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集体朗读第一段,讨论)

  a、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不忍心、不愿意说,这叫讳饰(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把本意暗示出来)

  B.“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强调这个时刻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的时刻,突出了马克思逝世对整个世界有非同寻常的影响

  C、“让他一个人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两分钟”突出事情来临的意外(突然)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前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马克思在人们的惋惜中去世了,但是他的英名和事业却留了下来如果这是一个墓碑,上方该写上什么字?(永垂不朽)

  三、课外延伸阅读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四、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与测试》练习

  2、结合课后练习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9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首先我打算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从而在宏观上把握这一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和品味。语境,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如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环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阅读中只有注意揣摩语言、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继《荷塘月色》、〈〈拿来主义〉〉两篇教读课文后的一篇自读课文。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当马克思生前好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出了花圈后,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际方面的伟大贡献。

  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我确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仍然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 ,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2、注重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3、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教学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估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就需要加以引导。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指导学生做课前预习,在教学课堂中我打算使用讨论与答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自读要点”,精心设计思考点,通过自读、讨论,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关键词是相对而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教学质量、效率,采用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录音磁带等教学用具。

  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程序,主要是在朗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进一步揣摩语言。

  具体教学程序如下:

  一、 在对旧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导入  对新课的学习。

  二、 教师范读课文,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文章内容。

  三、 具体研习课文,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积极性。)

  四、 结合课后练习二,重点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强调学生揣摩语言,不能只重语段的分析,应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联系上下文,进而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课堂上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拨,并归纳总结。

  五、 布置作业 

  为巩固我这堂课的教学,我打算有针对性布置一些难易适中的作业 ,以达到巩固与检测的目的。

  预期效果和巩固、检测

  通过对这篇窗自读课文的教学与点拨,我预想学生能够在初步理解全篇思想内容的前提下,选择与中心内容有关的句段揣摩语言,在揣摩语言中,怎样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并从中归纳一些方法,比较难。估计学生不能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完全掌握。在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一、二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些相关的练习。

  六、 为了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进一步指导学生做巩固与检测练习,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设计一段讲话的开头,或以特定的身份,就某一段问题写一段看法等。

  七、 小结

  我打算对本课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强调教学目的,突出重难度,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10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11

  灵宝职专  张海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职业中专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学习本文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积极的作用。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四方面加以说明 。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 2 、3  、 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 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12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本课相关词语、文学文体知识:

  词语: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 坚韧不拔 卓有成效 诽谤 诅咒 永垂不朽

  2.认识马克思的伟大历史功绩

  3.落实本单元训练要点

  二、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

  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厂主的家庭。青年时代思想活跃,到1844年基本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径巴黎时见到马克思,从此两位伟人并肩战斗了近40年,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

  在1844-1883年间,与马克思合写了大量的革命著作,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等。此外还独立写作了大量的革命理论文章。

  1883年马克思逝世,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恩格斯肩负着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任。这位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一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二)、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5日马克思客逝去伦敦,17日在伦敦郊的海格特公墓举行葬礼。思格斯在葬礼上发表了这一篇著名的讲话。

  作者身在墓地,直面墓穴,其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他最悲痛,也最清醒。他悲痛自己的亲密朋友 马克思的逝世,他清楚马克思的逝世所形成的巨大损失,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革命重担。特定的环境、场合、情感、目的和他的特定的身份,决定了这篇演讲的内容与特色。

  (三)、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也是一篇悼词,又是一篇论证性的文章。

  作为悼词,开头一般介绍逝者及死去时间、地点或原因,然后概括追述逝者的生平,突出其成就、功绩、贡献并简要作出评价,最后表达深切的哀悼之情,或对参与追悼的人提出希望等。

  作为演讲稿(演说辞,)应面向听众,有针对性感情真挚,语言通俗。往往开门见山,找出全篇的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逐层展开,或说明、或议论,结尾往往要重申中心,使听众有深刻印象。

  本文作为悼词,作为演说辞,除具有上述文体特点外,重点是论证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历史贡献,感情真挚,论证有力,使人对马克思肃然起敬、无限追念,并深受鼓舞。

  (四)、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字形、注音、释义均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繁芜杂(wú):形容草木茂盛,多而杂。

  肤浅(fū):形容理解不深。

  嫉恨(jí):嫉妒,愤恨。

  独到(dào):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b.豁然开朗(huò):形容开阔或通达。

  得心应手(yìn):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诽谤(bàn):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诅咒(zhòu):泛指咒骂。

  c.卓有成效(zhuó):效果很好。

  诬蔑(miè):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衷心(zhōn):出于内心。

  非同寻常(xín):不同平常。

  d.要素(yào):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永垂不朽(xǐu):(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爱戴(dài):敬爱并且拥护。

  不可估量(liàn):无法估计。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逝世   掩盖   设施   繁芜从杂

  b.宗教   摸索   要素   浅偿辄止

  c.剩余   诅咒   疾恨   坚忍不拔

  d.悼念   侮蔑   回敬   卓有成效

  3.下列成语没用比喻意义的一项是(  )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b.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c.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d.对社会观察的深刻,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入木三分。

  4.填到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一看有没有信心,相信不相信自己能成才;二看有没有毅力和决心,能否一辈子坚持下去。

  a.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习的程度。

  b.一个人要能成才,必须坚持学习。

  c.一个人能否成才,要看以后学得怎么样。

  d.一个人要能成才,一定要勤奋学习。

  5.“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夸张           b.反复   讳饰

  c.反复   比拟           d.比喻   反复

  6.对下列句子含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a.他们都是在黑暗的社会中从事研究。

  b.和“这里就豁然开朗”对照,更显示在黑暗中摸索的艰难。

  c.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无力的,不能改变社会黑暗的现状,因此是在黑暗中摸索。

  d.他们虽都抨击资本主义的黑暗,但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实质和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找不到改造社会的正确途径。

  (五)、整体把握文意

  本文按照悼词的一般行文规律,以议论为本,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介绍、叙述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二段至第八段为第二部分,论述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并给予崇高评价。

  第九段为第三部分,表达沉痛的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是阅读理解的重点。

  (六)、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揣摩。

  1.阅读第一段,分析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抒发深切而沉痛的掉念之情的?

  2.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分析第二部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怎样分析第三段中句间的关系。

  4.“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5.怎样理解作者将马克思与达尔文相比

  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的揣摩理解。

  答案

  (四)、积累与运用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d

  (六)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揣摩

  1、从形式上看,本文作为悼词,主要是追述了逝者去世时的情景。但仔细体会揣摩就不难发现,作者在这部分中运用了近乎描写的叙述把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交代得那么详细,并突出说明“两分钟”这一令人痛惜的瞬间。这样写,首先是符合作者的身份,暗示了他与逝者的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同时,也正因了这种身分和关系,使身临其境的听众与后世的读者自然会想到,这么亲近的人去世了,作者该是多么悲痛,这就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心情。

  不仅如此,本段中两处运用讳饰的写法,丰富和加深了这种沉痛的内涵。“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用“停止思想”作为讳饰语表达“逝世”的含义,表现出作者不忍心、不愿意面对马克思的去世,不愿用“逝世”一词表达自己的痛心,更深一层的含义还在于它告诉人们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其全部的价值就在于他的思想,而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之中又蕴含了多么沉重的痛惜之情啊!作者又说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 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作者告诉我们马克思这位伟人永远不会醒来了。前句让我们看到马克思去世时很安详,这无疑对活着的战友、朋友是一种安慰、宽慰,后者则表达了无限的悲痛。如果联系作者曾经叙述过死者生前被各种疾病折磨的情况,马克思当时是“无能为力地活着”,“比安然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地活着,这种痛苦源于他的不能思想和工作,那么我们就更能清楚地体会,作者在说到马克思安然去世时,其情感是多么深沉又是多么复杂。

  2、第二段在全文的主体部分中是起统领作用的,其中两个“对于”句是议论内容的“纲”,而“以后所形成的空白”等句带有预见性,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纲绳。第三段至第八段则是在第二段统率之下分别论述马克思在理论方面与实践方面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的伟大历史性贡献。对马克思那他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人格、卓越的理论研究和无与伦比的革命斗争精神进行高度的赞美和崇高的评价。这其中第六段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二段是至关重要的,做为恩格斯的科学论断,不仅上承第一段,下启三至八段,而且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九段结尾,并使结尾内容充实,毫无虚夸,矫饰之情。

  3、理解第三段要抓住“简单事实”后的那个冒号。冒号前是概说,从语法角度看,其主干为“马克思发现简单事实”;从语意看,马克思发现的简单事实即“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冒号后即是对这个“简单事实”的具体解释。这个解释是一个长句,可以这样划分其层次:

  从语法角度看这是一个四层复句,从语意上讲它告诉我们这个“简单事实”的主要内容: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要用,也必须用经济基础来说明和解释。这实在是人类历史发展上的一条颠作不破的真理。这就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之一。

  4、本句需要注意的是“空白”和“不久”两个词

  空白”的本义是指书页、画幅、版面等等没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那些部分,是空着的。文中其产生的语境义则是表明马克思的历史地位与卓越贡献在他逝世之后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留下的理论与实践的“空间”是无人可以填充的。由此而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之情和崇高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体会出作者同样做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的谦逊的情怀。“不久”一词强调了人们很快就会感受到马克思逝世形成的损失,从而强化了马克思对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和斗争实践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逝世后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同时我们也体会到恩格斯的科学预见和论断的能力。

  5、文中作者用“正像……一样”的前置状语,将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的事实提出来,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实并论。这是因为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贡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和价值的。恩格斯曾誉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那么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样是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价值的,是19世纪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的伟大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恩格斯以此来赞扬和评价马克思的伟大历史贡献,表达了自己崇敬之情。

  6、可能”与“未必”表现出作者表达的严谨准确。“敌人”和“私敌”相对比,表现马克思的一生在战斗,遭到敌人的嫉恨,但他始终是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而战斗,他的敌人实际上是全人类和无产阶级的敌人。由此而表现出马克思崇高而伟大的人格,也体现出作者对马克思一生的由哀的颂扬和敬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13

  第一部分:温故知新

  1、揣摩语言总的方法是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干涉语言表达。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和内部语境(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外部语境是什么?语境决定的本文语言特点是什么?

  答:

  2、下面的加线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悼(dào)念   空(kōng)白  肤(fú)浅   豁(huò)然开朗

  b、嫉(jí)恨    意识(shí)   驱逐(zhú)  卓(zhuó)有成效

  c、诽(fěi)谤   诅咒(zhòu)   立即(jí)   忠(zhōng)心爱戴

  d、闭塞(sè)    估量(liàng)  勒(lè)令   纷繁芜(wǔ)杂

  3、按要求完成语法练习。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①指出这个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中心语。

  ②“欧美”是“战斗着的”的定语,还是“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定语?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①指出句子的主语和状语。

  ②指出“为”的宾语。

  ③指出全句宾语的中心语。

  4、阅读全文,找出提示全文论述中心的语句是

  a、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b、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c、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该是很够了。

  d、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二部分:课文研读

  1、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1)指出这段话的修辞手法,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背离事实的一项是

  a、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

  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睡着了”的意思是“永远地睡着了”――死亡。

  c、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强烈的转折,表达恩格斯由于没有料到马克思的逝世这样突然,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剧变,产生的了极大的悲痛。

  d、破折号在这里既有解释的作用,也表示语气上的短暂停顿。正是这一停顿,突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表达。

  2、阅读课文第三节(课文略),完成下列各题。

  (1)这是个单句,这句话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马克思这一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类比,目的在于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后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几项是( )

  a、都是解释这一规律的,属于宾语部分。 

  b、“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入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补充说明。

  c、冒号后的文字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短语,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作了科学的、精辟的阐述。

  d、分号处可标第一层,连词“所以”是与下文“从而”相呼应的。

  (4)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限6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个字)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28个字)

  3、阅读课文第六段,回答问题。

  (1)“这样”指代的是( )

  a、第五段所写的内容。

  b、上文所写的内容。

  c、第三、四、五段所论述的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

  d、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的“两个发现”。

  (2)第一、第二句话在全段中起的作用是

  a、总括上文 b、领起下文 c、转折 d、承上启下

  (3)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a、论述马克思注重理论科学的新发现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影响。

  b、介绍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提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c、概述马克思密切注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以及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

  d、赞颂马克思对各种科学新发现都有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他科学家和革命家二者兼而有之的特色。

  4、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问题。

  (1)联系上下文,分析“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中的“首先是”与( )相呼应。

  a、下文中的“正因为这样” b、下文中的“就是”

  c、上文中的“远不是”   d、上文中的“就是这样”

  (2)概述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一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的理解。

  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②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第三部分:你说我评

  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马克思一生不朽贡献的看法

  有人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学说过时了,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第二部分:课文研读

  1、(1)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点明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作者悲痛与崇敬的心情。(2)c

  2、(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3)d e

  (4)①物质决定精神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3、(1)a或c(只要解释合理都可以)(2)d (3)b

  4、(1)c (2)①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②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 ③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5、①生命要素:活着就要斗争。 热烈:写斗争的高度热情。 顽强:写斗争的坚强意志。卓有成效:写斗争的成绩卓著,斗争是马克思的毕生的使命。

  ②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共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14

  灵宝职专  张海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职业中专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学习本文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积极的作用。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 四方面加以说明 。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 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 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六、课后作业 :

  1、完成课后第 2 、3  、 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 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附板书设计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15

  教案示例 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板书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从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

  从 “ 讲话 ” 二字知道是演讲词,因此是以议论为主;从 “ 墓前 ” 二字可以知道这是悼念马克思的悼词,所以有记叙和抒情。

  恩格斯写了马克思什么贡献?

  二、师生探究第三~六自然段,教师可用下列问题引导。

  (注意:以下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教师试教学进程而定,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扔给学生。)

  马克思的贡献是什么?

  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 剩余价值,还有其他领域的发现。

  如果教师还想从语言点方面多让学生探讨可使用下面三道题,如果不用可以不用考虑。

  1 、 “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 、马克思 “ 还发现了 ”“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 ,这里的 “ 还 ” 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 “ 特殊的运动规律 ” 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 、为什么还要概述其他领域的发现?

  4 、马克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发现?你可以做到吗?

  参考答案:

  1 、马克思 “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人民先解决吃饭问题,才能谈到其它。 “ 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 ,不仅是指物质决定精神,而且包括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 “ 做得相反 ” 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 、 “ 还 ” 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 特殊规律 ”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 “ 在黑暗中摸索 ” 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 “ 豁然开朗 ” 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 、 “ 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 很多 ” ,而且 “ 都不是肤浅 ” 的,都有 “ 独到的发现 ” ,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与马克思是 “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 相呼应。

  4 、马克思的发现是他近 30 年呕心沥血,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嫉恨、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苦的研究才获得的成果。正如马克思自己说的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这样的人实在是伟大的。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作者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

  三、师生探究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下列练习可做引导。

  1 、马克思 “ 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 。 “ 主要的 ” 究竟指什么?

  2 、 “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这句话的作用。

  3 、第七段中 “ 第一次 ” 说明了什么?

  4 、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社会的工作?

  参考答案:

  1 、“主要的 ” 是指 “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 “ 主要的 ” 、 “ 首先 ” ,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

  2 、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 “ 承上 ” 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 “ 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 ” ,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 “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 “ 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 。

  3 、 “ 第一次 ” 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 “ 热烈 ” 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 “ 顽强 ” 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 “ 卓有成效 ” 地创立了 “ 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 ” 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 、马克思参加了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板书:赞其功

  四、探究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八自然段)。

  用下列练习引导。

  1、怎样理解 “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 ?

  2、马克思逝世, “ 整个欧洲和美洲 …… 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 ,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马克思有如此大的贡献,他的为人是否专横跋扈?

  参考答案:

  1、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 “ 毫不在意 ” ,当作蛛丝 “ 轻轻抹去 ”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人格精神和他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

  2、这个 “ 对照 ”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导师,同时也说明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能给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抗拒的敌人。

  3、不是,他没有 “ 私敌 ” 。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 “ 我 ” 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敌人,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 “ 许多敌人 ”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板书:颂其德

  五、探究文章第三部分(第 9 自然段)。

  1 、 “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 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这是本文的结论,也是抒情的高潮。

  正因为马克思在他的一生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如此卓越的贡献,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的逝世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探究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 “ 下午两点三刻 ” , “ 最 ” 、 “ 还 ” 、 “ 安静地睡着了 ---- 但已经是 ” ;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 “ 停止思想 ” ,换成 “ 的心脏停止跳动 ” ,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 “ 对于 ” 换成 “ 和 ” , “ 不可估量 ” 换成 “ 巨大 ” , “ 空白 ” 换成 “ 严重情况 ” 。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后文段,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 下午两点三刻 ” :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所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 最 ” :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 还 ” :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 安静地睡着了 ---- 但已经是 ” (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 “ 心脏停止跳动 ” ,而用 “ 停止思想 ” ,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 “ 讳饰 ” 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领袖。

  第二自然段用两个 “ 对于 ”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领起下文的内容。不用 “ 巨大 ” ,而用 “ 不可估量 ” (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不用 “ 严重情况 ” ,而用 “ 空白 ” ,因为前者内容宽泛,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的评价。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请仔细体味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

  七、作业 :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马克思人格、学说看法。

  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 . 马克思》。

  板书设计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述哀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发现参加

  颂德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 17 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 . 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 . 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 . 马克思》

  教案点评:

  1 、本文选取典型材料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师生共同探究,教师设计几个问题作引导,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2 、本文是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蕴涵的强烈的情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 篇16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B、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C、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B、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C、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一共有几个句子,试讨论其句型结构。

  明确:这是一个复杂单句。“正像……一样”是前置状语;“马克思”是主语;“发现”是谓语中心词;“规律……做得相反”是宾语中心语;“人类……发展”是定语。

  4、第三段冒号后面的文字是一个复句,试分析这个复句。

  明确:①||(条件)②|(因果)③|||(并列)④||(因果)⑤|||(并列)⑥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资料。

  五.教学后记:

  附录: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生平)

  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一教时(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