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历史需要良好的记忆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需要记背的内容很多,历史亦如此。所谓的方法、技巧、捷径等一定是建立在稳固的基础知识上的,没有良好的基础再多的方法技巧也只是徒劳。以我们2022届为例,我们每周有至少3个历史早晚读,甚至会从课堂上抽一半时间(40min)进行背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课堂笔记、大事年表、阶段特征。但在背书这一点上,我有几句话想要强调:不要死记硬背!不要死记硬背!不要死记硬背!记住关键词,其余内容反复熟读。大家需要明确,高中文科是按点给分的,最重要的是关键词,并不需要大段默写你背诵的内容!
二、学习历史需要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人认为靠背书就能学好历史,其实不然,同理科学习一样,学习历史需要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譬如你需要从复杂的史料中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寻找正确答案;你需要精确把握各种逻辑错误,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主张与结果脱节等等;你需要将各种图表信息提取出来变为历史信息,准确定位答案。只有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才能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如何培养历史逻辑思维呢?依我拙见,只有靠不断做题才能找到这种思维感觉。但这并不是盲目刷题,而是不断总结各种选项、各种材料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断地打开自己做题的思路。同时还要避免思维定式,譬如,凡封建君主专制必然是反动与落后的吗,封建专制存在2000多年,立足时间维度,2000年历史是否可以简单概括为反动与落后,它的生命力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学习历史需要及时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是庞大的,以部编教材为例,分为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共5册。如何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呢?首先,挖核心,概括总结。如明确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百家争鸣”,需要从背景、各家主张、影响等方面去学习。又如明确这一课的内容是“王安石变法”,需要掌握变法的背景、主张、影响(积极与消极)、失败原因(主观与客观)、启示等内容。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对历史学习有的放矢。其次,抓主干,利用好思维导图。高中历史是可以做到串联学习的,做好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尝试时,就可以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结合在一起学习,掌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变迁,分析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又如在学习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时,可以将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议会共和制、美国民主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放在一起比较学习,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政治民主化的概念。
四、学习历史需要良好的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其构成都有三个基本要素:人、时间、空间。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实有准确的理解。具体到日常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熟记大事年表。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即使历史学家想要全部记住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入手,搭建一个大概的时空框架,虽然这些数字很枯燥,但这一步却必不可少。其次,巧用历史地图,尤其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地图。地图具有直观性,要尽可能地运用感觉直接感受一切经验。一切事件都是在空间和场所里发生的,通过地图“俯视观察”,能够更好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所起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史实。
五、学习历史需要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广泛阅读对学习的重要性。历史课外阅读对于学习历史更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历史囊括古今,包罗万象,仅仅依托单薄的教科书很难学好历史。广泛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及相应的交流探讨对于同学们领悟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方法技巧,提升阅读能力、史证能力,培养历史思维有很多帮助。在高考中,大题的材料多为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较为复杂,养成良好的学术阅读习惯,能够更好的理解材料,从而组织答案。我截取了部分高考大题材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六、学习历史需要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及良好的答题习惯。
不只是历史,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都需如此。在高考改卷中,老师是可以因为字迹难以辨认而拒绝给分的,同样的答案,也可能因为卷面整洁程度而得到不一样的分数。因此,书写尤为重要。但这并不是要求所有同学都去练一手优美的楷书,只需要让字迹清秀工整即可,因为考试是有时间要求的。同时要养成分点作答、分层作答的答题习惯。高考是按点给分的,不同点之间需要用圆圈序号表明,切忌使用顿号、分号等不规范答题习惯,否则几个点只能得到一个点的分数,千万不要在这些小细节上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