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金蝉蜕壳”背后的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结构与环境的适应;通过诗词,渗透人文教育;关注昆虫生殖与环境适应的特征,理解生物多样性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昆虫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注意启动学生已有的信息资源,组织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昆虫生殖和发育的自然现象。设置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观看有关昆虫生殖和发育的录像片或图片,启发学生将已有的经验与录像片或图片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为了加深学生对家蚕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教师可以p10讨论3,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家蚕在发育的各个时期的特点,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还要以蝗虫等为例,并和家蚕等比较,区别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3.组织学生开展饲养家蚕或某种昆虫的实践活动,以便于学生认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体察生物体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环境中蚊子多?”等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繁衍与环境的关系,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使昆虫以不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来适应多种环境,是昆虫能够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4.引导学生从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来辩证的认识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如一些昆虫对农林业有危害,而有些昆虫则可为植物体传粉授精。还可以结合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课前准备:
准备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课后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或小组饲养并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
学生:饲养并观察记录其生殖发育过程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冬季几乎看不到苍蝇、蚊子,为什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蚊蝇就多了起来?食用的面粉中如何长出“肉虫子”?“肉虫子”又如何变成蛾的?
引导学生观察p8图 -2“毛毛虫”与蝴蝶。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引导学生观察p8图 -3家蚕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观察与思考
①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②比较家蚕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③讨论与交流:p10讨论
1、家蚕通过哪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特点是什么?
2、根据日常观察,说说还有哪些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方式相似?
3、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是否科学,为什么诗人会误以为蚕吐丝作茧后就死了?如何修改使之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4、“为什么在低洼多水的环境中蚊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