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生物教案设计 > 呼吸作用(通用14篇)

呼吸作用(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呼吸作用(通用14篇)

呼吸作用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观察绿色植物的呼吸现象,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思想教育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 植物的呼吸现象;

  难点 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关键 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

  教法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 教具 玻璃瓶,种子等。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组织教学

  课前综艺: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 ?

  2、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

  引入新课: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只有被分解后其中储存的能量才能被利用。有机物分解是通过呼吸作用来完成的,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植物体的呼吸作用。

  观察植物的呼吸现象:

  演示实验一、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

  现象: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立即熄灭了,说明甲瓶晨缺少氧气。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氧气。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教师引入新课,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说出实验现象

  学生得出结论

  联系生活或生产中遇到的具体的生理现象,如堆放的萌发种子会发热,鲜果长途运输要冷藏等。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后,可通过设计下列问题,引导学生依次对主题进行探究。

  演示“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实验时,在学生认真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引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演示实验二:

  种子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

  现象:甲瓶里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混浊。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

  演示实验三: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

  现象:装有萌发种子的保温瓶里温度比装有煮熟种子的保温瓶里的温度高。

  结论: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产生热量。

  小结: 教师演示实验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演示实验三

  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说出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因此,课文中提出三个讨论题。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中引导学生判断出甲瓶里缺少氧气,但不能得出“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结论。为什么不能得出“种子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的结论?如何验证种子呼吸必然释放二氧化碳呢?都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

  演示•种子萌发时释放能量”实验时,在学生认真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引导思考甲瓶温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热量从何而来?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打下基础。

  提 高 与 发 展 教 学 反 思

呼吸作用 篇2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 

  观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发生部位,说明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能力方面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思想教育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 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 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关键 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 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分析法 教具 玻璃瓶,种子等。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组织教学

  课前综艺:1、萌发种子呼吸时吸收?

  2、种子萌发时释放?

  3、种子萌发时释放?

  引入新课:科学研究证明,不仅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干种子也能进行微弱的呼吸,凡是具有生活力和种子时刻都进行着呼吸作用。实际上,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在细胞中进行的。

  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

  原理:植物体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各种器官,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即然种子细胞时刻进行呼吸作用,构成其他植物器官的细胞是否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呢?

  提示:1、萌发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种子则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请同学们在这个事实的启发下,对总题作出合理的假设。

  2、制定检验假设的实验计划时,要先确定实验材料。

  3、设计实验方案时,可参照萌发种子 

  教师提问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教师引课

  教师介绍活动的原理

  提出设问

  学生思考

  教师对活动进行提示

  学生制定实验计划

  设计实验方 

  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的实验前

  先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的质疑性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和激发探究兴趣后,再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

  本活动为学生独立的探究活动,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保证实验设计方案的有效。在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讨论的过程中,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

  进行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

  4、实施你组制定的实验计划,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用新鲜的根、茎、叶、花和果实做实验材料时,都能观察到植物的呼吸现象,这表明:_______

  呼吸作用的原理:

  有机物   +氧气       

  (储存能量)       线粒体

  概念: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意义:植物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动力。

  小结:

  思考与练习:p86 案

  学生实施自己制定的实验计划,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二氧化碳+水+能量 

  师生共同归纳出呼吸

  作用的原理

  并总结出呼吸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

  应用,明确呼吸作用的

  意义。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

  课的内容。

  本节课知识的应用。

  要注意实验对照的控制。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原理,理解呼吸作用概念和意义。

  在此基础上,再联系生活或生产中遇到的具体的生理现象,如堆放的萌发种子会发热,鲜果长途运输要冷藏等。通过这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提 高 与 发 展 教 学 反 思

呼吸作用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 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并不困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例如,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时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何时进行?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体吸收什么气体?放出什么气体?而进行呼吸作用时又是怎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上有什么区别?

  在认清这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需要的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在讲述呼吸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水果、蔬菜、粮食的贮藏,都要尽量减弱呼吸作用来减少有机物的分解,而农田及时排涝,雨后及时倒掉花盆内的积水,以及农田和花盆要经常松土,则是保持土壤中有足够的空气,从而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等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有关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3、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实质。

  手段:以演示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植物呼吸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比较缺少亲身的感受。所以通过三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对于呼吸作用的实质,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导入  :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

  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发言。

  总结:植物与人和动物一样,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实验设计,验证植物呼吸时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

  提示: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

  2、进行实验的容器是什么?

  3、怎样检测氧气?(氧气可助燃)

  4、怎样检测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实验设计。

  总结学生的实验设计情况,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科学性错误。

  (二)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

  1、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吸收氧气: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植物在呼吸时吸收氧气。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2、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释放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植物在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3、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是否放出热量: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了热。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三)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进一步概括和综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讲解:

  植物进行呼吸时,吸入体内的氧,能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原来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就会逐步释放出来。有机物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出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联系的表格(见附表),组织学生按照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五)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1、为什么在栽培农作物时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粮食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为什么通气不良的菜窖会缺氧,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

  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所以,栽培作物和种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气流通,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松土。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这个道理。

  呼吸作用进行时,不仅会使贮存的种子、瓜果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品质下降,还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霉烂,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贮藏蔬菜、瓜果和种子时,要保持低温或充加二氧化碳,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时间。

  板书设计 :

  第四章    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第一节    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

  一、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

  1、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2、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3、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另一部分变成热量散放出来。

  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区

  别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部位

  含叶绿体的   细胞

  所有活的     细胞

  ②与光的关系

  在   光   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     都能进行

  ③气体变化

  吸收 二氧化碳 放出  氧气   

  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④物质变化

  合成         有机物

  分解     有机物

  ⑤能量变化

  贮存      能量

  释放 能量

  联系

  ⑥呼吸作用所分解的   有机物   ,正是光合作用的  产物       ,呼吸作用所释放的  能量     ,正是光合作用贮藏在有机物中的    能量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    释放   的能量。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呼吸作用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 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并不困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例如,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时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何时进行?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体吸收什么气体?放出什么气体?而进行呼吸作用时又是怎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上有什么区别?

  在认清这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需要的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在讲述呼吸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水果、蔬菜、粮食的贮藏,都要尽量减弱呼吸作用来减少有机物的分解,而农田及时排涝,雨后及时倒掉花盆内的积水,以及农田和花盆要经常松土,则是保持土壤中有足够的空气,从而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等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有关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3、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2、呼吸作用的实质。

  手段:以演示实验为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植物呼吸的现象对学生来说,比较缺少亲身的感受。所以通过三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对于呼吸作用的实质,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导入  :

  提出问题:

  1、什么是呼吸,请说出你身边的呼吸现象?

  2、人或动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发言。

  总结:植物与人和动物一样,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对植物的呼吸作用进行实验设计,验证植物呼吸时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

  提示: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

  2、进行实验的容器是什么?

  3、怎样检测氧气?(氧气可助燃)

  4、怎样检测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讲解本组的实验设计。

  总结学生的实验设计情况,指出其中的不足和科学性错误。

  (二)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

  1、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吸收氧气: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植物在呼吸时吸收氧气。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2、种子和叶片在呼吸作用中是否释放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植物在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3、萌发的种子在呼吸作用中是否放出热量:

  组织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总结: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了热。

  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三)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引导学生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进一步概括和综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讲解:

  植物进行呼吸时,吸入体内的氧,能使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有机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原来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就会逐步释放出来。有机物分解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的需要,一小部分能量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四)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出示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联系的表格(见附表),组织学生按照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五)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提问:1、为什么在栽培农作物时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粮食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为什么通气不良的菜窖会缺氧,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

  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所以,栽培作物和种植花卉,要使土壤保持疏松,空气流通,应当注意及时进行松土。农田淹水以后必须及时排涝也是这个道理。

  呼吸作用进行时,不仅会使贮存的种子、瓜果中的有机物的含量减少,品质下降,还会因温度的升高而发生霉烂,因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贮藏蔬菜、瓜果和种子时,要保持低温或充加二氧化碳,来降低呼吸强度,延长贮藏时间。

  板书设计 :

  第四章    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和水分的散失

  第一节    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

  一、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

  1、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

  2、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3、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热量。

  二、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植物体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另一部分变成热量散放出来。

  三、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区

  别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部位

  含叶绿体的   细胞

  所有活的     细胞

  ②与光的关系

  在   光   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     都能进行

  ③气体变化

  吸收 二氧化碳 放出  氧气   

  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④物质变化

  合成         有机物

  分解     有机物

  ⑤能量变化

  贮存      能量

  释放 能量

  联系

  ⑥呼吸作用所分解的   有机物   ,正是光合作用的  产物       ,呼吸作用所释放的  能量     ,正是光合作用贮藏在有机物中的    能量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    释放   的能量。

  四、植物的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呼吸作用 篇5

  第四章第一节

  教学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样证明它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实验操作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

  1. 引言的设计: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做好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在导入  新课时,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可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

  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 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师可以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例如: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3)怎样才能检测0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缺02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4)怎样才能检测CO2含量的变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教师可演示:口含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混浊)

  投影片:实验的材料和用具

  豌豆苗、小麦种子、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长颈漏斗、尖头镊子、烧杯、打孔器、黑布或黑纸、澄清的石灰水、试管、纱布、凡士林、蜡烛、火柴。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参与某些组的讨论,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不要忘了对照实验,把设计的简图绘制在投影片上。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利用绘制的简图在投影仪上按图说明。

  学生的发言,可能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在教师循序诱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和不足。为了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有的准备工作要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带领课外小组的学生完成这些工作。由于实验的条件要求不高,过程也不复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2. 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

  【实验一】植物呼吸时吸收O2

  取两个广口瓶,甲瓶内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内放人用开水烫死的豌豆苗,密封后放到黑暗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想一想,为什么要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豌豆24小时?),另取一 个空瓶为丙瓶,密封后也同甲、乙瓶一样处理。

  上课时,用燃烧的蜡烛放到瓶中检验瓶中气体的成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投影片及实验报告的表格内。(表格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由学生填写)

  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教师可以询问他们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些人的实验步骤比较科学。合理省时。有些人的操作繁琐、重复、费事。如果把点燃的蜡烛先放入丙瓶检验,再依次放入乙瓶和甲瓶检验,只要点燃一次蜡烛就可以完成三个测试工作。这是最合理、省时的实验程序。运用运筹学,合理安排工作程序,求得省时、省力的效果,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验二】植物呼吸时释放CO2

  取三个广口瓶,甲瓶内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放入烫死的豌豆苗,丙瓶为空瓶。盖上盖后放到黑暗环境条件下24小时,换上双孔瓶塞,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瓶里的气体。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得出结论,将结果填写在投影和实验报告的表格内。

  【实验三】方法步骤与实验二相同,但甲瓶内没有萌发的种子,乙瓶内放有干燥的种子,丙瓶为空瓶。实验三和实验二的实验装置可参考课本P60的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CO2”中的图示。学生实验时,一部分人做实验二,另一部分人做实验三。学生填写实验报告的表格时,仍然填写“现象”、“分析”和“结论”。

  完成实验一、二、三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1)植物的呼吸作用除了引起周围的气体成分改变外,还会引起什么变化?

  (2)怎样才能测定呼吸作用引起的热量变化呢?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制保暖的实验装置:在矿泉水瓶中分别装入萌发的种子和干燥的种子,把它们和另一个空瓶中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然后把三个瓶子放在一个硬纸箱中,在三个瓶子的周围填充满锯未木屑做为保温材料(也可填充棉花或碎布等材料),在保温材料里也插一支温度计。

  【实验四】种子呼吸时放热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各组的实验装置,记录甲、乙、丙三瓶内及保温材料的温度,然后,由各组代表汇报观察的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盛萌发种子的瓶内温度明显较高,说明什么?

  (2)干种子也有生命,但是盛干种子的瓶内温度都没有明显升高,这又说明了什么?

  (3)呼吸作用的强弱与生命活动是否旺盛有什么关系?(辩证统一,相互影响)

  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经过前面所做的四个实验,学生已经确信植物具有呼吸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和综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4.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是带有总结性的内容,它总结了这节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要点。先明确两者的区别,再说明它们的联系,这实际也是起复习巩固的作用,学生是不难理解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

  (2)光合作用必须有光时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在何时进行?

  (3)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吸收什么气体?放出什么气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又是怎样?

  (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上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认清这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后,教师可以再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植物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较表,最后使学生得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结论。

  5.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实例来说明。例如:

  (1)为什么在栽培农作物时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粮食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低温、低氧、高CO2等)

  (3)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别甜?

  (4)为什么通气不良的菜窖会缺氧?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5)卧室中放大量的植物过夜有利于健康吗?为什么?

  小资料

  1.植物呼吸时放出C02的实验:

  把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未萌发的种子分别包入甲、乙两个纱布袋里,用线扎紧袋口,把甲、乙两个纱布袋分别挂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甲、乙两个广口瓶内,布袋不能碰到石灰水,塞上瓶塞,把瓶移到温暖处,1~2天后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如果石灰水变混浊了,证明植物体产生了CO2。

  2.证明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

  培养一盆黄化苗(没有叶绿体),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02,呼出CO2)。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素),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把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素,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利用了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而且还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C02。而光合作用释放的02,呼吸作用却用不完,于是从叶中释放出来。所以,植物在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呼吸作用 篇6

  第3单元  第6章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重点)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难点)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技能性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重点)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三、教学准备:1、准备新鲜的叶片――天门冬、菠菜叶。2、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3、叶片的结构模型。4、flash: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5、视频文件:(1)叶的生长;(2)植物的光合作用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开光和叶绿体。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的呢?[提出问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无论是参在大树,还是纤纤小草,一般都具有叶,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  都能回答出: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观察实验:叶片的结构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     [讲述]: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并认识叶片的结构。    [实验]:叶片的结构。    [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想一想]:(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2)怎样区分上表皮与下表皮?(3)气孔的开关受什么控制?[小结]:叶片的结构表  皮――保护作用气  孔――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栅栏层――细胞排列紧密且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内含有较少的叶绿体。叶  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及  激发探究的兴趣。     2人一小组进行实验,先制作并观察徒手切片,然后再观察叶片结构的永久切片,对照书p83的“叶片结构示意图”认识叶片各部分名称。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1)叶片正面颜色深,栅栏层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2)上表皮的气孔少,下表皮较多;上表皮靠近栅栏层,下表皮靠近海绵层。(3)气孔的开关受保卫细胞控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支持叶片的功能[提问]:(1)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3)你是否能解释叶为什么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讲述]: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因此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观察]:让我们动手亲自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指导]:学生2人一组,用镊子取下天门冬植物的小枝,制作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讲述]: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讲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好,其实植物叶绿体中含有的色素即叶绿体色素一般由叶绿素a、b,叶黄素,胡萝卜素组成,表现出绿色、蓝绿色、橙色、黄色。[提问]: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是不是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尝试回答:叶片中含有叶绿体,使叶片呈现绿色。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认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直观地观察到叶绿体使叶片呈现出绿色。   提出疑问,有的植物叶片不是绿色的,如枫叶,是不是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补充小知识。 全班交流,一致认为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主要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叶绿体,因此植物体的其他绿色部分,如幼嫩的绿色的茎,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讲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只有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出示]:在光下和黑暗处培养的小麦苗。[提问]:你知道两盆小麦苗的叶色为什么不同吗?    [讲述]: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总结]:含有          含有叶片       叶绿体 吸收       进行叶绿素         光能            制造光合作用         有机物  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在做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中,有的同学已探究过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能解释出光照下叶片呈现出绿色。    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理清思路。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  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二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1、叶片的结构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叶的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_________________,它可以保护叶片_________________,并防止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由成对的_________________细胞构成的。二、选择题1.叶肉栅栏层的特点是                                           (          )a.细胞圆柱形,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多b.细胞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多c.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d.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少2.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重要区别是                               (          )a.细胞形状不一样b.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c.保卫细胞中无叶绿体d.两者都无叶绿体三、识图题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2.叶片的叶肉部分是指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中有许多小颗粒,叫做_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叶绿体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叶脉除具有疏导_________________功能,还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4.表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四、简答题    大多数植物叶片为绿色,为什么叶片上表面的绿色一般比叶片下表面的绿色深一些?

呼吸作用 篇7

  第八节 生物的呼吸作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3.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教材新旧知识组合,使学生领会认知结构须逐步深化,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2.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分析比较;尤其是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伴发生的理解,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论的思想。

  2.拓宽发酵理论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科普实例,使学生受到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熏陶。

  3.呼吸作用的突出意义是为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充足的氧是有氧呼吸的前提和条件,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掌握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学会运用比较法。

  2.结合多媒体复合片,对板块知识能采用读、想、议、练等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有氧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

  [解决方法]①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②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①有氧呼吸全过程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特点。

  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解决办法]①通过引导、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②通过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启发学生思考不可分离的联系点。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

  [解决办法]启发学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谈话法和引导对比法为主,兼用讲述法、归纳小结法。

  五、教具准备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分步图解。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连环图解。

  3.线粒体亚显微结构图。

  4.洪水淹没植物前后和水稻生长环境动画模拟情景图。

  5.学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6.教师板书提纲。

  六、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学生阅读、勾书、视图、思考、叙述、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逐一完成学习目标。

  2.通过无氧呼吸内容启发学生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讨论形式去归纳小结。

  3.给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的时间。

  4.比较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5.归纳总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屏幕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师生快速浏览,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了有机物,能量也储存在有机物中,但这个能量还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要将它用于生命活动,必须要经过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

  植物(包括所有的生物)的呼吸作用分两种类型,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有氧呼吸:即有氧呼吸作用

  (1)概念

  学生阅读课文p・67页,把有氧呼吸的概念勾画在书上,同时指导学生把其中的“氧气、酶、彻底、分解、大量”等词汇标上重点符号。

  (2)总反应式

  我们通过对有氧呼吸概念的理解,怎样写出与概念相符合的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学生思考、口头叙述概念,并把文字“翻译”成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师对不完整处进行引导和补充。

  从有氧呼吸化学反应式两边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逆向思考,可与植物的什么生理作用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议论,教师引导到与光合作用相联系的知识点上。

  提    问:呼吸作用是不是光合作用的简单逆转?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

  有氧呼吸是植物分解自身的有机物成为无机物co2和h2o,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光合作用是利用无机物来合成有机物,储藏能量的过程,这两种生理作用前者是分解代谢,后者是合成代谢,表面上,它们的反应过程正好相反,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现植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

  ①有氧呼吸是需氧生物(包括绝大多数植物和动物)必须的生命活动,而光合作用只是绿色植物才具有;②完成两个生理过程的场所不同;③所需要的酶不同;④中间步骤也不同。

  提    问:光合作用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上进行,那么,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哪儿呢?让学生答出。

  (用屏幕展示)线粒体结构图,让学生回答线粒体结构名称。

  提 问: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在线粒体的什么结构上?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结构与功能相关,我们将讨论有氧呼吸的具体生理过程,并理解“主要”场所的内涵。

  (3)有氧呼吸的全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p・68,思考:有氧呼吸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在细胞的什么场所进行?让学生讨论,教师肯定,屏幕逐一展示。

  第一阶段:c6h12o6 2丙酮酸+4[h]+2atp(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2丙酮酸+h2o 2co2+2o[h]+2atp(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24[h]+6o2 12h2o+34atp(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一、二阶段产生的氢传递给氧,与氧结合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三阶段。

  提 问: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并不是全部在线粒体内完成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中进行,可提供的能量十分有限;第二、三阶段的生化反应不但在线粒体中完成,而且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占95%)能量。所以,线粒体成为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以上三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那么这些酶是否相同?启发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有氧呼吸过程图解即教材p・68页图22,请参看图解做练习。

  ①把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连环图解的三阶段用三个圈划分出来。(多媒体分步展示)

  ②有氧呼吸过程中需要氧和产生能量最多的阶段和场所是      [    ]

  a.第三阶段和细胞质基质

  b.第二、三阶段和细胞质基质

  c.第三阶段和线粒体

  d.第二、三阶段和线粒体

  ③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的共同产物是       [    ]

  a.co2、atp

  b.[h]、atp、o2

  c.[h]、atp

  d.[h]、atp、co2

  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都能形成的产物是                    [    ]

  a.co2

  b.[h]

  c.o2

  d.atp

  参考答案:

  ①略;    ②c;    ③c;    ④d。

  由第三小题可以推知,有氧呼吸在分解有机物的同时,都要释放能量,二者总是相伴进行着。

  (4)有氧呼吸释放能量

  1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2870千焦的能量,大约1255千焦被“adp+pi”捕获,并转移到atp的分子结构中。请想一想,adp和pi接受能量并形成atp的反应式应该怎样表达?抽学生口述(屏幕显示):

  adp+pi+能量 atp

  2.无氧呼吸:即无氧呼吸作用

  (1)概念

  指导学生读书。请把概念中的“无氧、酶、分解、不彻底、少量”等词下划上着重符号。

  酸奶或泡菜,啤酒或醪糟,在制作过程中都要密闭处理――发酵后制成口感舒适、略带酸味或酒味的食品。那么,“密闭处理、酸味、酒味”是怎么一回事?生化原理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密闭处理给相关微生物创造缺氧条件,使其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或酒精。

  提问:发酵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发酵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不知同学们是否看见过做醪糟,糯米煮熟稍微冷却后,加入醪糟即酵母菌,盖上棉絮,几天后,揭开棉絮,即闻酒香,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搅动醪糟,有气泡,是同时产生的co2,摸容器周围是热的,则是发酵过程放出的热量。启发学生根据微生物无氧呼吸的原理再举出10个左右运用发酵的实例,教师给予肯定。如:酱油、醋、味精、面包、馒头、果酒、白酒、工业酒精、沼气、发酵饲料等等。阐述生物遗传工程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提高相关厌氧微生物的生产力,在此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待同学们攀登和创新。

  发酵通常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不完全是指发酵。无氧呼吸的生理过程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在细胞的什么部位完成?请同学们读书,教师梳理:无氧呼吸分两个阶段,均为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屏幕显示)

  (2)过程

  (3)总反应式

  ①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②c6h12o6 2c3h3o3+能量

  提 问:为什么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 有的是乳酸?启发学生回忆有关酶的知识,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催化的酶不同,产物就不同。

  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要少得多,未释放的能量储存在酒精或乳酸等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中,酒精能燃烧,说明酒精中还储存有大量的能量。

  学生模拟情景讨论:(分步展示图像)某地区和庄稼长势良好;一场洪水将庄稼淹没;十多天以后,洪水才慢慢退去。请联想,洪水退去后,庄稼会出现什么后果?为什么?

  学生读书p・70,发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小结:庄稼会枯萎甚至死亡(展示图象)。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

  屏幕显示图像:水田中的水稻。为什么水稻常年泡在水中仍无恙呢?学生讨论,水稻是中空的,地上部分可通过气腔把氧气运送到根部,再加上长期生活在水中,水稻的根比较适应无氧呼吸。

  学生练习:屏幕显示。

  填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学生填写,教师指正,在屏幕上逐项显示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凡是活着的生物都要进行呼吸作用,你们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吗?让学生阅读教材p・70-p・71“呼吸意义”一段,并找出重点词语。

  (三)总结

  学生讨论,屏幕依次再现板书提纲,教师口述:(1)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它是一切生物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生命活动。(2)植物的呼吸作用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3)高等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是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co2和h2o的过程,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储存,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在无氧的条件下,高等植物可以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但是无氧呼吸放能少,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4)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又叫发酵。

  (四)布置作业

  1.p・71复习题。

  2.课堂练习:屏幕显示。

  (三)列表比较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作用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教师在评价练习时,屏幕逐项显示上图参考答案。

  (五)板书设计

  四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过程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八、参考资料

  人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植物也同样日夜不停地在进行呼吸,它是通过体表上的气孔或生物膜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的。白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远远地超过了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植物好像是在白天只有光合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其实不然。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的细胞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通常指有氧呼吸,有氧呼吸要消耗光合作用所产生的一部分有机物,还要利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植物的这种呼吸作用又叫做“光呼吸”。

呼吸作用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

  3、使学生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5、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

  6、使学生理解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种生物界最重要的两种生理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2、通过让学生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列表比较能力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提出使作物增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的意识,同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呼吸作用的意义等四部分内容。

  1、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材中提及的呼吸的概念基本上和初中生物课本中提到的类似,只是更加强调发生的部位在细胞中,氧化的底物不只是葡萄糖,还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呼吸作用原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有氧呼吸

  教材首先指出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通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

  接着教材给出了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阐述了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并且指出了各阶段进行的场所:

  第一阶段是葡萄糖脱氢,产生还原性氢、丙酮酸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继续脱氢,同时需要水分子参与反应,产生还原性氢、二氧化碳和少量的ATP,这个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阶段是前两阶段脱下的氢与氧气结合生成水,这一阶段产生了大量的ATP,这个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教材首先说明生物一般是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并分别阐述了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及其场所。

  然后教材对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部分在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又做了补充说明;同时教材还用小号字对有氧呼吸的进化做了简要的介绍。

  教师在这里应补充无氧呼吸与发酵这一组学生易混淆的概念。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材是以图表结合讲述的形式,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呼吸作用的意义,其一,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在这里教师有必要对呼吸的意义作适当的补充,如: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再如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等。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设计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并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图解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酸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有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也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生产实践的相关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你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5、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6、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 第七节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的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板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引言

  因为呼吸作用在初中生物学课上也是重点学习的重要生物学原理之一,所以学生对呼吸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还是有基础的,因此引言可从学生已有的对呼吸的理解作为切入点,教师可用下面的问题串检测学生对呼吸的理解程度:

  你能写出呼吸作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呼吸作用的最本质的物质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最本质的能量变化是什么?

  呼吸作用发生在生物体的哪个部位?

  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什么?等等

  因此,可以把引言和教材中的呼吸作用概念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2、有氧呼吸

  (1)让学生比较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本所给的的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在比较中体会有氧呼吸的产物与反应物都需要水这一事实。

  (2)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有氧呼吸过程程中的物质变化和ATP的产生

  在引导学生讨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时,可采用如下教法:教师一边写化学反应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化学反应式,同时参看课本的图解的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A、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B、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C、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ATP。

  教师可指导学生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进行表解分析,如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线粒体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和水

  还原性氢和氧气

  生成物

  丙酮酸和还原性氢

  二氧化碳和还原性氢

  水

  产生ATP数量

  少量(2)

  少量(2)

  大量(4)

  需要ATP数量

  需要(2)

  不需要

  不需要

  氧的关系

  无关

  无关

  有关

  (3)有氧呼吸过程中能量变化

  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以后,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的能量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4)在学生完全清楚了有氧呼吸的三个步骤后,教师应提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深化对有氧呼吸过程的理解:

  ①如:教师应使学生明白有机物在体外氧化(即燃烧)与有机物在体内氧化的化学本质是完全一样的,但其化学反应的历程却是不一样的,为此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就是葡萄糖在体内的“燃烧”过程,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

  本题涉及到了生物体的另一项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即呼吸作用。首先分析一下葡萄糖在细胞内的这种生理作用为什么可以叫“燃烧”,我们从对下表的分析入手,深入了解一下呼吸作用。

  ②再如:引导学生分析明白有氧呼吸为什么是一个氧化分解过程,教师可提出这样问题:“你能分析一下为什么呼吸作用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同一个含义吗?”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实际上是物质得失电子的问题,对于一个有机化学反应,可以有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判断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若一个有机化合物去氢或加氧,这个物质就是被氧化了,如果一个有机化合物加氢或去氧,这个物质就是被还原了。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课时

  1、引言

  为使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同时又是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教 师还可以提一些利用有氧呼吸原理用于人们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时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比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向学生请教怎么能长期储存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学生能利用学过的呼吸作用原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或措施吗?”

  本题实际是要学生来分析如何控制储存室的环境因素,即贮藏条件。

  农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都是有生命的,不断地进行着呼吸作用。如果呼吸速率快,会引起有机物的大量消耗,造成储存量减少而且影响品质;呼吸作用放出的水,又会造成储存环境湿度过大;呼吸放出的热量,会使储存环境温度升高;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使储存室中的有害细菌、霉菌大量滋生繁殖,导致作物种子、蔬菜或水果腐烂变质;同时高温、高湿的环境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快呼吸作用的速率,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为了能达到长期储存的目的,人们总是希望储存物的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都减弱一些。大家都知道,呼吸作用是受控状态下对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而酶是调控这一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酶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凡能影响呼吸作用过程中酶的各种因素,就必然会影响呼吸作用的速率。

  哪些因素会降低呼吸作用呢?

  其一是储存湿度,即作物种子含水量这个因素。我们知道,当生物体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升高时,其代谢速率就会相应增强,因此对作物种子而言,入库前的晾晒是必须的,而且种子含水量要低于一定标准时才准入库。有关部门规定的安全水分标准:在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种子含水量是12.5%以下,稻谷是14.5%以下;广东省,稻谷是13.5%以下,因为南方高温多湿,要求更高一些。实验发现,稻谷等种子含水量超过14.5%时呼吸速率即会骤然上升。

  其二是储存温度因素。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的,因此降低储存室的温度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三是氧气浓度。氧气是有氧呼吸的原料,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降低反应物浓度或增加产物浓度都会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如番茄储存过程中可抽去空气,补充氮气,把氧浓度调节到3-6%左右,这样,番茄可贮藏1个月甚至3个月以上。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提一提,有的同学认为:把氧气浓度减得越低,呼吸作用速率就越低,这种看法对吗?不完全对,当环境中无氧气时,有些植物细胞可进行无氧呼吸,而氧气的存在可以起到抑制无氧呼吸的作用,因此氧气应调节到一个合适浓度,在这个浓度下,氧气浓度无论对无氧呼吸还是有氧呼吸都可起抑制作用。

  当然,为了长期储存作物种粒、蔬菜或水果,还应注意防治害虫、消毒灭菌、保鲜保质等诸多问题。

  综上,大致归纳出储存环境的三点最基本要求是低温、低湿、低氧。

  2、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概念

  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供氧不足?”,这样很自然地有了下一设问:“在缺氧条件下,生物体如何呼吸呢?”。从而引入对无氧呼吸的学习。

  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作用实际上指的有氧呼吸,它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生物称为无氧呼吸,如果是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则习惯上称为发酵。细胞内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无氧呼吸的过程

  教师可采用一边写化学方程式,一边让学生配平反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高等植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高等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及其场所。

  最后总结无氧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

  对基础较好的班,可适当补充无氧呼吸进化到有氧呼吸的历程:在远古时期,地球的大气中没有氧气,那时微生物的呼吸都是无氧呼吸。随着大气中出现了氧气,细胞内出现了有氧呼吸的酶类,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出有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产生更多的ATP,为生物体提供更多的可做功的自由能,有氧呼吸逐渐成为绝大多数生物的主要呼吸形式。有些生物的无氧呼吸的能力一直保留到现在,使这些生物体或部分器官组织在缺氧条件下仍可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充分体现了在分子水平同样有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为使学生加深对无氧呼吸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①无氧呼吸的产物有酒精或乳酸,其产物的差异由什么决定的?

  ②为什么无氧呼吸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在无氧呼吸中,葡萄糖并不是完全的氧化反应,产生酒精和乳酸的过程中还有还原反应,因此产生的是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分解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释放出就少得多。例如,1mol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后,共释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含有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③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如酵母菌,在缺氧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为什么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

  但由于缺氧,葡萄糖不能彻底分解,产生的酒精或乳酸等分解不彻底的产物中还储存着许多能量,所以释放出的能量较少,如果长期缺氧就难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或乳酸对生物体也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能忍受长时间的无氧呼吸。

  ④为什么酵母菌由无氧呼吸转为有氧呼吸后,其葡萄糖的消耗量会大大降低(即所谓的巴斯德效应)?

  ⑤你能在生活实际中列举出实例来说明在酒精或乳酸中还储存着能量吗?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一阶段完全相同,只是从丙酮酸开始它们分别沿不同的途径形成不同的产物。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呼吸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

  全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

  是否需氧

  第一、二阶段不需要氧气,第三阶段需要氧气

  全过程均不需要氧气

  氧化分解是否彻底

  彻底

  不彻底

  氧化产物

  二氧化碳和水

  有小分子有机物存在于最终氧化产物中,如酒精或乳酸

  能量释放

  释放出大量能量

  释放出少量能量

  产生ATP数目

  1mol葡萄糖可产生36或38molATP

  1mol葡萄糖可产生2molATP

  是否需酶

  需要酶

  需要酶

  化学本质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强化对二者联系的理解。如可提问题:

  ①你每天都进行很多运动吧?你是否想过,当你进行不同形式的运动时,你的身体其实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你供能呢?

  这个问题涉及了人体不同运动所利用的能源物质和产能方式的问题。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可以提供能量,但糖类是体育活动的主要能源。

  我们先以运动员的训练为例:

  运动员训练所消耗的绝大数能量来源于葡萄糖和糖元。在任何运动的最初半个小时内,能量的主要来源都是肌肉中的糖元。肌肉通常能储存大约275克糖元,足以供给90分钟以内运动所需要的“燃料”;90-120分钟的持续运动之后,糖元的储存量减小,而肌肉则开始利用血糖中的能量。储存的糖元一旦被用光,运动员就精疲力竭。

  储存在皮下和肌肉中的脂肪虽然储存的能量多,但不如糖类的能量那样易被利用,在运动员运动30分钟后才会有较多的脂肪被转化为能量。脂肪的利用量越多,消耗的糖元就越少。因为糖元的储存量是有限的,而脂肪的储存量相对丰富,所以对于持久的运动来说,脂肪是更好的能源,但它不能像糖类那样可迅速地转变为能量,而且需要更多的氧气去氧化它。

  人们长期以来误认为运动员最重要的养分是蛋白质,如古代的运动员强调高蛋白饮食,但实际上人体只有在饥饿或极度营养不良时才使用蛋白质作为直接的能源,所以蛋白质对运动员的能量需要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再说说你吧。

  你的身体可根据运动的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频繁程度而利用不同量的糖类和脂肪。

  而且你的运动有可能是厌氧的,也有可能是需氧的。厌氧运动一般是高强度、短时间的,这时肌肉不能及时获得其所需要的全部氧气,这类运动包括200-400米短跑、50米游泳、举重、足球、篮球、排球等,这些运动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性地提供大量能量。在厌氧运动中人体主要是利用糖元,虽然每次爆发运动的持续时间不长,但多次累积的结果也会导致糖元的耗尽。

  需氧运动的强度方面一般是低等到中等程度的,但持续时间长,例如马拉松赛跑、长距离游泳或骑自行车、慢跑等。在这些运动中,肌肉细胞能够获得它们所需要的绝大部分氧气,能源物质大约70%来自于糖元,其余来自于脂肪。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可能已经知道,生物体产生ATP的方式大致有三:有氧呼吸(大量)、无氧呼吸(少量)及磷酸肌酸中能量的转移(少)。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主要通过何种途径形成ATP,就需要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磷酸肌酸的反应产物及供能的特点。

  当你进行长跑时(比如说5000跑或10000米跑,要提问学生是否跑过),此时为需氧运动,此过程中供能的主要方式是有氧呼吸;

  当你进行200米跑时为厌氧运动,此过程中主要的供能方式是无氧呼吸,而人体糖类物质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因此血液中乳酸含量显著增加;

  当你进行100米跑时情况较为特殊,此过程特点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从静止状态达到高速状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此时有氧呼吸,甚至于无氧呼吸都没有及时被调动起来,以适应这种高能量需求,怎么办呢?原来此时ATP的合成完全依靠体内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的能量转移。当磷酸肌酸分解为肌酸和磷酸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迅速形成ATP,供机体剧烈运动时对能量的需求。要注意由磷酸肌酸转移到ATP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学生会有这样的常识,就是当自己剧烈运动(如400米跑)后,机体已不处于运动状态,还会持续剧烈呼吸一段时间?刚才提到过,人体在厌氧运动时,无氧呼吸占优势,人体在需氧运动时,有氧呼吸占优势,其实只要人处于剧烈运动中,不论是厌氧运动还是需氧运动,都会有无氧呼吸存在,而细胞的无氧呼吸都会有糖类物质转化为乳酸,这是人体细胞尤其是肌肉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时产生ATP的一种应急手段。由于乳酸可在肝脏再转化为丙酮酸,进而在有氧条件下被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而把乳酸间接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因此,剧烈运动后的一段时间的深呼吸实际上是使人体摄入更多的氧气,以抵偿在运动时氧气的亏欠,所以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来说明此种现象,叫“还氧债”。

  ②病毒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正确的答案是:病毒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那么病毒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能量,即ATP从何而来呢?原来,病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生命体,它所需的ATP、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复制、转录所需的核苷酸等物质全部是从宿主细胞(即病毒所寄生的活细胞)中获得。所以说,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细胞中,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不表现出任何生命现象。

  4、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表解的形式比较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异同

  比较项目

  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反应部位

  光反应在叶绿体的基粒片层结构(类囊体)的薄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

  所需条件

  光反应需要光,暗反应不需要光,需酶

  只需酶

  物质变化

  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有机物彻底氧化为无机物

  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进行的时间

  绿色植物光下进行

  一切生物及其生活的部分随时随刻都在进行

  与光的关系

  在光下才能进行

  与光无关,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能量变化

  光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有机物物中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其中约有40%左右转移到ATP中,其它以热能散失

  联系

  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有氧呼吸作用提供有机营养和氧气,有氧呼吸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此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讨论的与人类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话题来分析,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问:

  “你能利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

  人们发现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最终目的是用之以实践,解决人类种种日益加剧的生存危机,为人类造福,使人类与自然能长期和谐地发展。同样,当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这些生物体最基本却又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后,你的脑子里有没有想到过,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用之于实际生活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想法非常重要。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很多,其中的原理却很简单,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加强光合积累、降低呼吸消耗,即:想方法加快光合作用的速率,同时又能适当地降低呼吸作用的速率。我们下面所要讨论的各种方法都是围绕这个根本思路展开的。

  (1)先来分析一下照射在叶面上的太阳能散失和利用的大致情况:

  (2)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具体方法及其生物学原理。

  具体措施

  原理

  适当增加光强

  加强光合积累

  改变光质

  加强光合积累

  延长光合时间

  一年两熟、三熟

  加强光合积累

  延长生育期

  补充人工光照

  增加光合面积

  合理密植

  加强光合积累

  改变植物体株形

  适当增加CO2浓度

  控制栽培密度、使后期通风良好

  加强光合积累

  增施有机肥料

  深施碳酸氢铵肥料

  适当减少O2浓度

  降低呼吸消耗

  适当增加昼夜温差

  加强光合积累的同时,降低呼吸消耗

  5、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师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呼吸作用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能量;

  (3)呼吸作用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进行各物质转化的原料,例如,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转化为甘油、氨基酸、酶、色素、植物激素等各类物质。可以说,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它把生物体的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等连成了一个整体。

  (4)有氧呼吸的出现对生物进化速度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探究活动

  酵母菌的培养与分离

  【实验目的】学习培养和分离酵母菌的技术和方法

  【实验原理】

  大多数酵母菌为腐生,其生活最适pH为4.5一6,常见于含糖分较高的环境中,例如果园土、菜地土及果皮等植物表面。酵母菌生长迅速,易于分离培养,在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比霉菌生长得快。

  利用酵母菌喜欢酸性环境的特点,常用酸性液体培养基获得酵母菌的培养液(这样做的好处是酸性培养条件则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然后在固体培养基上用划线法分离之。

  【实验材料和用具】

  1、甘蔗、成熟葡萄或苹果等果皮、0.1%美蓝染液、1ml的无菌吸管、无菌培养皿等。

  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原料: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5-20克)、蒸馏水(1000ml)。

  配制方法:

  (1)先将马铃薯去皮,切片,称200克并加蒸馏水1000ml,煮沸半小时,用纱布过滤,补足蒸馏水量至1000ml ,制成20%的马铃薯汁。

  (2)在20%的马铃薯汁中加入琼脂,煮沸溶化,补足水分并在115摄氏度条件下高压灭菌20分种。

  (3)加入葡萄糖,制成培养酵母菌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3、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配方同上,但不加琼脂而加乳酸,按每1000ml培养液中含5ml乳酸的量加入,并分装试管。

  【实验步骤】

  l、接种:取一小块果皮,不需冲洗,直接接入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管中,置28一30℃,培养24小时,可见培养液变混浊。

  2、培养,用无菌吸管取上述培养后培养液0.lml,注入另一管乳酸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中,置28一30℃再培养24小时或稍长(过长则霉菌长出)。

  3、观察:用无菌操作法取少许菌液置于载玻片中央的0.l%美蓝染色液中,混匀后加盖玻片制成水浸片,先用低倍镜后换高倍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出芽生殖情况。

  活酵母菌可使美蓝还原,从而使菌体不着色,用此方法可判断酵母菌的死活。

  4、分离: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溶化后制成平板。用划线法分离酵母菌培养液,从而得到单个菌落。挑取单个菌落反复再次划线分离纯化,最终可获得纯培养。

呼吸作用 篇9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第四节,此时学生已具备了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知道了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对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养成乐于探索和勤于探索的好习惯。通过组内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设计、实施“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实验,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并能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根据实验内容,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综合归纳、自主获得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小组内合作实验、讨论,培养和提高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实验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实验认同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有效探究,探究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过程。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课前准备:

  教师:1、根据教科书中的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学生: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课堂设计: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探究过程

  1、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学生4人一组

  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不加标记)

  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

  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

  “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会利用co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我这里有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现在我挤压塑料袋,请同学观察现象。”

  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仔细观察现象。

  教师用力挤压塑料袋,问道:“石灰水有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同学们齐声说。

  “是不是挤压时间短?”一生怀疑地问。

  师问:“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生答:“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塑料袋内装有新鲜蔬菜。”

  “请说你的理由?”

  “因为烫过的蔬菜细胞死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师:“回答非常正确,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o2。”

  2、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1)将新鲜的叶片和烫过的叶片分别放入密闭的锥形瓶中,在黑暗处一昼夜。

  (2)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入两锥形瓶中,观察其现象,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a、实验现象。b、为什么会出现一小木棒熄灭、一小木棒继续燃烧?c、锥形瓶能换成广口瓶吗?d、本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教师予以补充。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总结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

  教师:补充总结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过程的不同(条件、原料、产物、能量)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实质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的意义

  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用蒜黄来验证植物在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将学生的常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实验的整个过程交给学生,解放了学生的手。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引路人,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主动发现知识、感悟知识并提升情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热情高,参与程度大,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同时也增长了能力。

  本节中的植物呼吸消耗氧、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这样较为简单的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交给学生,这样可以培养生物兴趣小组成员的实际动手能力。

呼吸作用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的科学方法的训练。

  2、结合植物呼吸原理的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结合观察植物呼吸现象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调动其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2、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对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这个问题,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现象。要想证明植物的呼吸现象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所以本节中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始于对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的观察,因此,课前组织部分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演示实验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让学生做好实验的观察和记录。

  在教学过程 中,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结果外,尚可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在学生认识到萌发的种子进行着呼吸作用之后,教师一定要强调指出,植物体的其他器官同样进行着呼吸作用。

  在讲授呼吸的作用释放能量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如堆积的鲜菜或水果容易生热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种子呼吸生热的实验现象时,一要突出说明热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以热形式释放的能量储存于有机物中;二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呼吸作用过程,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

  学生往往认为植物在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而没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进行呼吸作用。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事情的本身来说,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显著的优势,而显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缘故。为了证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条件下同样地进行呼吸作用,教师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实验的做法是:培养一盆黄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体),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这盆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体,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现象掩盖呼吸作用的现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还没有来得及释放到大气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足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呼吸作用却远远地用不完,于是就从叶内释放出来。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实际上,植物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只不过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并不困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例如,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时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何时进行?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体吸收什么气体?放出什么气体?而进行呼吸作用时又是怎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上有什么区别?

  在认清这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需要的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植物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在讲述呼吸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生产实际,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水果、蔬菜、粮食的贮藏,都要尽量减弱呼吸作用来减少有机物的分解,而农田及时排涝,雨后及时倒掉花盆内的积水,以及农田和花盆要经常松土,则是保持土壤中有足够的空气,从而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等等。

  第 1 2 页  

呼吸作用 篇11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试验现象的除试验结果。

  4、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公式是重点。

  2、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用微机课件展示: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闭的玻璃钟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钟罩内。教师配合课件,提出问题:(1)这两只小白鼠哪一只先死去?(2)能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答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小白鼠生活的环境,将b装置用黑布罩起来。教师讲述“有一个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如图中装置,结果,他发现b装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寿命比a装置中的还短”。这时,请全班同学讨论:这是为什么呢?

  从而得出:不仅动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气,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板书)。

  由此导入配以形象画面,提出问题,引出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也从中引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2、过渡: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

  3、讨论: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课件展示以下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3)怎样才能检测o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缺o2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4)怎样才能检测co2含量的变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教师可演示:口含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混浊)

  4、实验

  实验一:人呼吸会呼出较多的二氧化碳

  事先准备好的澄清石灰水,分组进行操作,一名学生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里吹气,其余的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就知道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这个基础上,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人呼吸时会呼出很多二氧化碳,我们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测co2含量的变化。

  实验二:种子呼吸时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

  大屏幕:材料用具:萌发的黄豆种子,煮熟的黄豆种子,固定蜡烛的燃烧匙,火柴,广口瓶;带漏斗和玻璃导管的塞子,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盛清水的烧杯。

  实验:学生上台操作,把种子密封。

  实验完毕,学生上台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结论(用课件展示):

  过渡:以上我们是用活着的种子做的实验,如果换作绿色植物的话,也是这样吗?

  5、演示:用绿色的叶片、较小的水果如圣果等植物体的一部分做实验,放入密封的黑暗的容器中,一定时间后,放入燃烧的蜡烛,通过蜡烛的熄灭,证明绿色植物可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在进行呼吸作用过程中需要氧气。可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活的叶片,种子等器官也能进行呼吸作用。

  过渡:现在我们对呼吸作用有了一些认识,那么呼吸作用放出的热,也就是能量是怎么来的?请大家阅读课本73页,到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中找寻答案。

  6、演示课件: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7、讲述:植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在此过程释放出来的能量,除一部分变成热能散失外,其余部分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根对营养的吸收,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

  8、提问:(1)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怎么来的?(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公式

  课件:呼吸作用的公式,光合作用的公式

  9、讨论(表格):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区

  别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部位 含叶绿体的   细胞 所有活的     细胞

  ②与光的关系 在   光   下,才能进行 有光无光     都能进行

  ③气体变化 吸收 二氧化碳 放出  氧气 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④物质变化 合成         有机物 分解     有机物

  ⑤能量变化 贮存      能量 释放 能量

  联系 ⑥呼吸作用所分解的   有机物   ,正是光合作用的  产物       ,呼吸作用所释放的  能量     ,正是光合作用贮藏在有机物中的    能量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正是呼吸作用    释放   的能量。

  10、思考题 :

  (1)干燥的种子和萌发的种子,同是有生命的种子,课本为什么不选择前者呢?(萌发的种子生命旺盛,消耗的氧多,效果明显)

  (2)刚刚收获的种子为什么要尽快晒干?(减弱种子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保存)

  (3)居室放置过多的花卉,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为什么?

呼吸作用 篇12

  详细介绍:第四章第一节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通过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初步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分析

  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样证明它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实验来检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实验操作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做完每一个实验后,在对实验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从直观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知识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设计: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做好实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可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

  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考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的方案。为了使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师可以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例如:

  (1)选择什么材料做实验好?一棵树,一株小草或是植物的某些器官如种子。

  (2)选择实验场所:在开放的空间(如教室)做实验,还是在密闭的容器里(如广口瓶)做实验?为什么?

  (3)怎样才能检测02,含量的变化?(o2可助燃,缺02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4)怎样才能检测co2含量的变化?(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教师可演示:口含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使石灰水变混浊)

  投影片:实验的材料和用具

  豌豆苗、小麦种子、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长颈漏斗、尖头镊子、烧杯、打孔器、黑布或黑纸、澄清的石灰水、试管、纱布、凡士林、蜡烛、火柴。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巡视指导,参与某些组的讨论,提醒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不要忘了对照实验,把设计的简图绘制在投影片上。学生汇报设计方案时,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利用绘制的简图在投影仪上按图说明。

  学生的发言,可能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全班学生共同思考。在教师循序诱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和不足。为了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有的准备工作要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带领课外小组的学生完成这些工作。由于实验的条件要求不高,过程也不复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2.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

  【实验一】植物呼吸时吸收o2

  取两个广口瓶,甲瓶内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内放人用开水烫死的豌豆苗,密封后放到黑暗的环境条件下24小时(想一想,为什么要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豌豆24小时?),另取一个空瓶为丙瓶,密封后也同甲、乙瓶一样处理。

  上课时,用燃烧的蜡烛放到瓶中检验瓶中气体的成分。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投影片及实验报告的表格内。(表格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由学生填写)

  当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教师可以询问他们实验操作的详细步骤。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有些人的实验步骤比较科学。合理省时。有些人的操作繁琐、重复、费事。如果把点燃的蜡烛先放入丙瓶检验,再依次放入乙瓶和甲瓶检验,只要点燃一次蜡烛就可以完成三个测试工作。这是最合理、省时的实验程序。运用运筹学,合理安排工作程序,求得省时、省力的效果,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验二】植物呼吸时释放co2

  取三个广口瓶,甲瓶内放入活的豌豆苗,乙瓶放入烫死的豌豆苗,丙瓶为空瓶。盖上盖后放到黑暗环境条件下24小时,换上双孔瓶塞,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瓶里的气体。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得出结论,将结果填写在投影和实验报告的表格内。

  【实验三】方法步骤与实验二相同,但甲瓶内没有萌发的种子,乙瓶内放有干燥的种子,丙瓶为空瓶。实验三和实验二的实验装置可参考课本p60的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co2”中的图示。学生实验时,一部分人做实验二,另一部分人做实验三。学生填写实验报告的表格时,仍然填写“现象”、“分析”和“结论”。

  完成实验一、二、三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

  (1)植物的呼吸作用除了引起周围的气体成分改变外,还会引起什么变化?

  (2)怎样才能测定呼吸作用引起的热量变化呢?

  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自制保暖的实验装置:在矿泉水瓶中分别装入萌发的种子和干燥的种子,把它们和另一个空瓶中分别插入一支温度计,然后把三个瓶子放在一个硬纸箱中,在三个瓶子的周围填充满锯未木屑做为保温材料(也可填充棉花或碎布等材料),在保温材料里也插一支温度计。

  【实验四】种子呼吸时放热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各组的实验装置,记录甲、乙、丙三瓶内及保温材料的温度,然后,由各组代表汇报观察的记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记录,得出结论。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盛萌发种子的瓶内温度明显较高,说明什么?

  (2)干种子也有生命,但是盛干种子的瓶内温度都没有明显升高,这又说明了什么?

  (3)呼吸作用的强弱与生命活动是否旺盛有什么关系?(辩证统一,相互影响)

  3.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经过前面所做的四个实验,学生已经确信植物具有呼吸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概括和综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并且用公式表示呼吸作用。

  4.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是带有总结性的内容,它总结了这节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要点。先明确两者的区别,再说明它们的联系,这实际也是起复习巩固的作用,学生是不难理解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1)光合作用在哪里进行,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

  (2)光合作用必须有光时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在何时进行?

  (3)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吸收什么气体?放出什么气体?进行呼吸作用时又是怎样?

  (4)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上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认清这两个相反的生理过程后,教师可以再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1)植物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比较表,最后使学生得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结论。

  5.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实例来说明。例如:

  (1)为什么在栽培农作物时常常要松土?

  (2)保存水果、蔬菜或粮食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低温、低氧、高co2等)

  (3)为什么新疆的西瓜特别甜?

  (4)为什么通气不良的菜窖会缺氧?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5)卧室中放大量的植物过夜有利于健康吗?为什么?

  小资料

  1.植物呼吸时放出c02的实验:

  把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未萌发的种子分别包入甲、乙两个纱布袋里,用线扎紧袋口,把甲、乙两个纱布袋分别挂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甲、乙两个广口瓶内,布袋不能碰到石灰水,塞上瓶塞,把瓶移到温暖处,1~2天后观察石灰水的变化,如果石灰水变混浊了,证明植物体产生了co2。

  2.证明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

  培养一盆黄化苗(没有叶绿体),把它放在有光的条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植物在白天也进行呼吸作用(吸入02,呼出co2)。用黄化苗的原因是让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没有叶绿素),这样就很容易证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进行呼吸作用。把黄化苗放在光下几天后,它又形成了叶绿素,再做同样的实验,呼吸现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显了。这是因为光合作用利用了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而且还不够,还必须从大气中吸入c02。而光合作用释放的02,呼吸作用却用不完,于是从叶中释放出来。所以,植物在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强烈的光合作用掩盖了。

  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教案示例

呼吸作用 篇13

  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二氧化碳能够使农作物增产。(重点)2、举例说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手生物和果蔬保鲜。(重点)3、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技能性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2、温度、氧化和植物器官含水量影响呼吸作用的原理。三、教学准备:1、flash:温室中的二氧化碳调控。2、新鲜水果、麦粒、蔬菜的实物。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出示]:三个名词――反季节蔬菜,气肥法,塑料大棚栽培。[提问]:你听说过这些名词吗?对这些农业生产上的术语你了解多少?[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使农作物获得丰收。[提出问题]:在严冬季节,我们能吃到的新鲜的蔬菜(反季节蔬菜),是人们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在温室中栽培出来   积极举手回答,对反季节蔬菜和塑料大棚栽培略知一二。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那么农民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道理是什么?    [讨论]:请同学们观察图6-12“温室中的调控系统示意图”,讨论说出温室中的调控系统是怎样调控二氧化碳浓度的?[播放flash]: 温室中二氧化碳的调控。    [讲述]:这种给农作物使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又被称为“室中肥料”。    [提问]:你知道给农作物施加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吗?    [概括]:1.增施有机肥料,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2.直接施放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3.点煤球炉,让煤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提问]:除了利用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的方法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增强光合作用?[归纳]: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和水的需求,满足农作用的光合作用对光的需求,达到增产的目的。   同座们两位同学相互讨论,全班交流。通过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二氧化碳自动调控系统可以监测到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通过施放钢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5­-0.6%。  思考并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在书上勾划。     根据光合作用的公式,发现给予充足的水分,延长光照时间也可以增强光合作用。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小结]:粮食、蔬菜、油料、瓜果和纤维来自不植物的不同部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地应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使营养物质更多地积累在人们需求的植物器官中,这样我们的农业就会获得丰收。[出示]:新鲜的水果、蔬菜、麦粒。[提问]:谁能帮老师出出主意,怎样才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这几样东西?[归纳]:对于像小麦、玉米等这类果实或种子,可以把它们晒干后贮藏起来;对于苹果、蔬菜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温度来贮藏。[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提示]:请同学们书写出呼吸作用的公示,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启发?[小结]: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无非就是降低环境温度和适当地减少氧气的供应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都是为了降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农产品能较长时间的保存。[讲述]:我们已经知道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需要。一般说来,农作物根部的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提问]:农作物的呼吸           积极举手说出:低温、干燥等方法。      努力思考。  发现减少氧气的供应,也有利于保存食物。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用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讲述]: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对于农作物,有时可以通过降低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增加,以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效果。    [分析]:运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生产的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小结]:在采用塑料大棚栽培瓜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能说出农作物呼吸作用过强,消耗的有机物太多,影响产量。     分析回答: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远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使果实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比较高。 五、板书设计:

  第3单元  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五节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内容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条件有光才能进行(白天)与光无关(白天、晚上)

  场所只在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在所有活细胞中都能够进行

  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产物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过程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    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结果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没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可能进行呼吸作用(因为没有原料),没有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光合作用也不可能进行(因为不能吸收原料和运输产物),所以两者相互依存。二、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三、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新疆吐鲁番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_______________作用旺盛,_______________制造的多;夜间气温低,_______________作用微弱,_______________消耗少。所以,那里的哈密瓜产量好,品质好,特别甜。2.在温室中人们通过调节控制温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3.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含水量都会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二、判断题1.  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就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提高。                                           (         )2.  对农作物来说,呼吸作用越强越好。                             (         )三、简答题1.  联系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说明为什么要合理密植?2.  大面积的绿化土地,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来认识,有什么现实和长远意义。3.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延长新鲜水果的贮藏时间,原理是什么?

呼吸作用 篇14

  第四节 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目标

  1.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co2

  2.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

  3.举例说出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重点

  1.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2.呼吸作用需要o2的实验分析。

  3.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

  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的实验分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知识写出预习提纲。

  (2)根据课本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3)制作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2.学生准备

  (1)根据预习提纲,预习本节内容。

  (2)派各组代表按要求准备实验。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有关呼吸作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呼吸是人和动物维持生命的基本生理活动,那么植物也进行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怎样进行的?它与动物的呼吸是否相同?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过程

  (一)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学生4人一组。

  1.取甲、乙两个锥形瓶,在每个锥形瓶内都倒人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2,派代表在实验前一天,将100g新鲜的和烫过的蔬菜(沸水烫2―3min)分别装入两个不漏气的黑色塑料袋中,插入软管扎紧袋口,并用止水夹夹紧软管。(不加标记)

  3.取两袋蔬菜,将软管分别插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中,移开止水夹,轻轻地挤压塑料袋。

  小组成员进行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用的塑料袋为什么是黑色的?用白色塑料袋可以吗尸    小组内同学展开讨论;得出两种结论:

  “可以用白色塑料袋,因为绿色植物体在白色塑料袋内也能呼吸,呼吸就能产生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不能用白色塑料袋。因为在光照下若用白色塑料袋,里面的绿色植物除了呼吸外,还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会利用凹2,这样袋内co2,含量少,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就不能证明植物呼吸作用产生co2。”

  师:“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正确呢?我这里有准备好的白色塑料袋,袋内装有同样的等量的蔬菜.现在我挤压塑料袋,请同学观察现象。”

  同学们都停止讨论,仔细观察现象。

  教师用力挤压塑料袋,问道:“石灰水有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同学们齐声说。

  “是不是挤压时间短?”一生怀疑地摇摇头。

  师问:“黑色塑料袋有的装新鲜蔬菜,有的装烫熟的蔬菜,你们怎样辨别?”

  生答:“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塑料袋内装有新鲜蔬菜。”

  “请说你的理由?”

  “因为烫过的蔬菜细胞死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师说:“回答非常正确,通过以上实验可以得出,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c02。”

  (二)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o2:

  1.将新鲜的叶片和烫过的叶片分别放人密闭的锥形瓶中,在黑暗处一昼夜。

  2.把两根燃烧的小木棒分别伸人两锥形瓶中,观察其现象,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

  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会出现一小木棒熄灭、一小木棒继续燃烧?  ③锥形瓶能换成广口瓶吗?④本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教师予以补充。

  (三)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出示植物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的课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总结呼吸作用实质和意义。

  教师:补充总结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让学生讨论总结。

  1.呼吸作用的条件。

  2.呼吸作用的过程。

  3.呼吸作用的意义。

  作业

  设计实验,验证呼吸作用与光无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呼吸作用(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