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地理教案设计 >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5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5篇)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

  “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和其他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地形图等各类地图的技能以及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摘自《走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带学生游览“故乡呼伦贝尔草原南部的科尔沁草原”。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草原上蓝天碧草,晴空万里,牧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野雁、湖鸥自由自在地栖息,牧民和这些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肥美、景色宜人的绿野之中……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后附的“中国地形图”,在图上找到老师的故乡──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的北侧),它位于哪一个地形区?

  学生读图回答预设:内蒙古高原

  教师:内蒙古高原横亘在中国的北部,我们在语文课文中学到的《敕勒歌》,其中经典的语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内蒙古高原北齐时代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在高原的西南部、南部、东部还有三列山脉,请同学们快速在图中找出来。

  学生回答预设:西南部为祁连山脉,南部为阴山山脉,东部为大兴安岭

  教师:山脉和高原只是我国多样地形中的一部分,内蒙古高原被三列山脉包围,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地形分布还有哪些呢?我国还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趣,引发学生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板书:中国的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备注:括号内文字小结时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用彩色笔将祁连山脉、阴山山脉、大兴安岭沿着排列顺序把山脉名称连接起来,你发现山脉名称排列有什么特点?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彩色笔分别勾勒出三列山脉名称的大致延伸方向。

  设计意图: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

  活动一: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三步)

  步骤1──认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教师布置任务

  (1)提供“知识链接”:山脉走向是指山脉在地表总体或大致的延伸方向。我国的山脉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2)给出四种山脉的走向示意图,要求学生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进行判读。

  ①      走向 ②      走向 ③      走向 ④      走向

  (3)打开教材p25,阅读“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在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4)提供“拓展知识”

  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阅读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找一找: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中印、中尼边境),它是由几列平行排列的巨大山脉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山峰大多集中于此,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明确山脉走向的概念。

  (2)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学会判断山脉的走向:①东北─西南走向、②东西走向、③南北走向、④西北─东南走向。

  (3)在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上分走向找出我国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部的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中国台湾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南北走向:贺兰山脉、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了解山脉的作用和珠峰知识,拓宽视野。

  设计意图:规范认识山脉走向概念,简笔画判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走向概念,熟悉我国不同走向山脉名称、分布,为进一步学习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奠定基础。

  步骤2──认识我国镶嵌在山脉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和平原

  教师布置任务

  (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图2.6 中国地形分布”上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观察:连接以后形成的图形特点。

  (2)观察(1)任务的图形,对照“图2.2 中国地形分布”,按照图下方的提示,在图中分别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将找到的地形区填写在表2.1中。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

  (4)ppt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对照教材p22的“图2.1 中国的地形类型”和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13地形景观图片、卫星图片,进一步认识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特征,感受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形景观千姿百态的特点。

  天山山脉──海拔高,顶部高耸,雪峰连绵。

  东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梯田景观。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牧羊成群。

  东北平原──地面广阔平坦,田野庄稼茂盛生长。

  四川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起伏和缓的丘陵。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先连接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山脉成一线,连接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成一线,连接喜马拉雅山脉─南岭成一线,再将长白山脉─武夷山脉连接起来,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连接成一线,将贺兰山脉─横断山脉连接起来,观察图形发现:山脉将中国的陆地分割成很多网格,而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

  (2)在图中找到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完成表格。

  山脉名称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名称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观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卫星图片,感性认识每一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而高原、盆地、平原镶嵌于其中,观看景观图片和卫星图片:其一,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不同类型地形的特点、我国地形多样的特点;其二,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

  步骤3──认识我国地形的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

  (1)观察“图2.3 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阅读教材p23的最后一段,说一说:山区的概念。

  (2)根据步骤1、步骤2,结合“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说一说:我国地形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比较大。明确山区的概念: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统称为山区。

  (2)归纳我国地形特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的面积广大。

  学生通过数据的对比知道:其中平原的面积仅占1/10多一点,山区的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

  设计意图: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图片资料和数据概括我国地形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概括的地理能力。

  活动二:认识我国地形特征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

  阅读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山区综合开发的示意图”和教材p24的阅读材料“地形与民俗”、p26的阅读材料“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与你的同伴一起探究: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探究提纲: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山区易发生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造成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不利影响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锻炼了组织、协调、沟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教材、地形图、景观图片和观看视频资料,我们不仅学习了“地形特点及其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习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我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具备了地形和地势的基础知识,针对中国这样特定区域的地形和地势知识,需要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归纳,在学习中培养从地形图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中国地理的《地形和地势》一节和七年级下册各区域中地形内容相比,难度不大,更容易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学生更宜于接受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利用视频资料、地形图、景观图片和卫星图片多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构建认识中国地形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地理位置,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2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山区面积广大不仅需要学生阅读地图和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还需要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结论。

  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初步构建出中国地形图的烙印,所以掌握这些地形名称及分布,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地形特征、研究地势地形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和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在中国地形地势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要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我分析课程标准这样的要求是把地形地势的特征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同时还有意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所以根据上面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借助地图或板图掌握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间分布情况,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策略――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3)课时安排

  因为教学过程需要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在教学中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板图板画等教学方法,所以我把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1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1、导言:在导言中对前面学习内容的高度概括,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连续性,同时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好铺垫。以宋朝苏轼的赤壁赋未切入点,揭示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展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河流、降水、交通和水能资源开发的影响。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借助对日本和巴西两国的地形图的分析,对比中国地形图,总结出这两个国家地形单一,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

  2、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教师的板图,了解我国主要地形的空间分布情况。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掌握我国地形的另一个特征――山区面积广大。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大的优势、劣势,并指导学生探究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山区经济。

  3、巩固练习

  1)在中国地形区空白图上填出中国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

  2)完成教材27页活动题3,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筑在下面的表格中。

  4、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第八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大下了基础。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并能解释重要山脉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通过阅读统计图,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思想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讲解”结合法

  图表分析、讨论法

  启发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模型图、中国地形图

  学生准备:地图册、直尺、纸张

  三、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2、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回顾以下。(3分钟)

  (2)导入新课: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那我们熟悉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自然环境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地势和地形。(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分钟)

  (3)讲解新课:

  ①出示中国地形模型图,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的总体地势和地形(1分钟)

  ②分析课本P22图2.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读懂分层设色图,再配以直观形象的“楼梯”形状,让学生得出“阶梯”的分布特点。(活动:让学生在黑板上和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楼梯图,只要求画三步。)(6分钟)

  ③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地形”,读出每一级阶梯的位置以及海拔高度。(板书:1、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5分钟)

  让学生再对照书本,确定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海拔高度。对于重点的一些字眼用笔画下来。(板书)(3分钟)

  ④分析P22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让学生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同时能够归纳出第一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二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三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3分钟)

  ⑤讲解:在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东流入海的河流将所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从而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在广阔的近海大陆架区,不仅岛屿星罗棋布,同时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⑥分小组讨论:(5分钟考虑,8分钟回答)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面向海洋,对气候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利于东部湿润气流深入大陆内部,带来降水)

  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板书:使大多数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举例:如中国的三大河流

  对交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板书:促进了东西方的往来,阻碍了南北的交通往来。)因此,在我国古代就修筑了京杭大运河来沟通南北的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时,落差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能不能举出一项工程(现在谈论的比较多的)。

  (4)巩固新课:(3分钟)

  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可请学生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5分钟)

  ①我国的地势特点是---------,呈---------状分布。

  ②让学生完成P23“活动”,在图2.3上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6)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提问(2)

  附:板书示意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状:

  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20__米

  第三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2、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对气候:利于东部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富的降水

  对河流:使大多数的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对交通:沟通东西,阻碍南北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接着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形种类与分布,地形特点及影响,地势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设计本节的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为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二课时为地形复杂多样,第三课时为山区面积广大。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第二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9和图2.10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8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8页活动2、3二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篇5

  你们好!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山区面积广大不仅需要学生阅读地图和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还需要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比分析,获得结论。

  本节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能初步构建出中国地形图的烙印,所以掌握这些地形名称及分布,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地形特征、研究地势地形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和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课程标准在中国地形地势这一部分要求学生要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我分析课程标准这样的要求是把地形地势的特征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同时还有意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所以根据上面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掌握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情况,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和中国地形图,归纳出我国的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借助地图或板图掌握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间分布情况,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策略――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3)课时安排

  因为教学过程需要完整性和连续性,同时在教学中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板图板画等教学方法,所以我把本节教学内容安排在1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1、导言:在导言中对前面学习内容的高度概括,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连续性,同时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好铺垫。以宋朝苏轼的赤壁赋未切入点,揭示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展开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河流、降水、交通和水能资源开发的影响。

  二、地形复杂多样

  1、借助对日本和巴西两国的地形图的分析,对比中国地形图,总结出这两个国家地形单一,我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

  2、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和教师的板图,了解我国主要地形的空间分布情况。

  三、山区面积广大

  1、借助中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掌握我国地形的另一个特征――山区面积广大。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大的优势、劣势,并指导学生探究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山区经济。

  3、巩固练习

  1)在中国地形区空白图上填出中国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

  2)完成教材27页活动题3,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筑在下面的表格中。

  4、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通用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