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精选15篇)
天气与气候 篇1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
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
㈠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从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的能动飞跃。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用声光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学指出,多媒体教学应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教育技术飞在迅速走向多媒体化。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
1、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本堂课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
3、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说明:虽然“卫星云图”有关知识非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但由于学生看天气预报时首先要接触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师介绍,所以教学中做了一定安排)。
4、每位同学自制一版阶段“学习成果”小报,来交流展示,并自制一个30cm×30cm的某城市天气图(用天气符号表示),课堂用来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中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又能使全体同学广泛参与。
5、布置作业 时给学生四个可能就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空气污染的例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较感兴趣的问题谈看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谈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看法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㈢学法的理论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可见,地理学习动力,包括了地理学习兴趣指向和地理学习动机层次。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课堂教学程序:
㈠展示阶段“学习成果”(小报一版)在小组内交流(下课后交)
㈡简明导入 后请2――3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厦门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㈢阅读P55/1、2框题,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
讨论 2、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
3、P57/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
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有二大 天气 气候
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短时间 多年的、长时间
多变 具相对稳定性
通过P57/2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㈣请2――3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㈤天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
第1屏:天气预报的意义。
第2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第3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4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
第5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
第6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第7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㈥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的图示和抽象的符号之间的有机联系。
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㈦运用电脑“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
蓝色 陆地
绿色 海洋
白色 云雨区
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 (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
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
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
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3、P57/1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
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㈧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学生阅P57一段及表。
结合厦门实际,教师询问:
1、厦门市有无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哪些途径可得到此资料?(厦视二套晚9:30收看或报纸)
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
教师给出厦门市几个区昨晚播报的空气污染指数,请同学说出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如何?(污染指数在51――71空气质量良)
㈨课堂小结:1、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㈩布置作业 :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教师稍做指导:可综合写,亦可就某一方面写)。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考即可,下节课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在最近三日晚9:30看电视(厦视二套)收看并记录“厦门市空气质量预报”,看哪个区空气质量较好?我们所在的湖里区空气质量如何?(下节课来告诉全班同学)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 流程表:
教师导入 新课
教师了解信息来源
教师引导,加以举例说明
教师也发布三条资料趣闻,并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
“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概念的区别
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
让学生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引入“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天气与气候 篇2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2)讨论
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
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
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3)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
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
(板书)天气预报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58主要天气符号图)
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
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
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
(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
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教师要及时评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
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
(板书)卫星云图:
讲解:
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5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况(青藏高原有雨)
大家一起回忆讨论,并试着归纳天气预报的概念
天气与气候 篇3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
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
㈠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从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的能动飞跃。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㈡教学手段及其理论依据。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可见,用声光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学指出,多媒体教学应迅速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教育技术飞在迅速走向多媒体化。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
㈠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初一起,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一学生刚由小学上来,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㈡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
1、让学生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课堂小组讨论法”即课堂上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讨论把使用智慧,体现自我的机会十分平等地送给每一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真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趋势需要群体研究方式,互动能力的培养日益显得重要。本堂课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动。
3、利用电脑课件,让学生观察卫星云图,了解卫星云图,初步学会看卫星云图,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说明:虽然“卫星云图”有关知识非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但由于学生看天气预报时首先要接触到,但又不能一下看懂,因而很好奇,要求教师介绍,所以教学中做了一定安排)。
4、每位同学自制一版阶段“学习成果”小报,来交流展示,并自制一个30cm×30cm的某城市天气图(用天气符号表示),课堂用来互相提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动手中学习地理知识。同时又能使全体同学广泛参与。
5、布置作业 时给学生四个可能就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空气污染的例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较感兴趣的问题谈看法,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谈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看法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㈢学法的理论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的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可见,地理学习动力,包括了地理学习兴趣指向和地理学习动机层次。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课堂教学程序:
㈠展示阶段“学习成果”(小报一版)在小组内交流(下课后交)
㈡简明导入 后请2――3学生发布收听、收看并记录下来的厦门地区近二日天气情况,并询问学生从哪里获得天气情况的资料?(可从电视、广播、报纸、气象网站等途径获得)
㈢阅读P55/1、2框题,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提问层次较低学生)
讨论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提问层次中或上的学生)
3、P57/练习题(四成语各描述天气或气候?)
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天气与气候有二大 天气 气候
方面区别,并举例加以说明。 短时间 多年的、长时间
多变 具相对稳定性
通过P57/2练习,要求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㈣请2――3学生发布天气或气候方面的资料或趣闻,后教师也发布三条,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㈤天气对我们很重要(请学生结合实际谈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这节课着重学习“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演示课件:
第1屏:天气预报的意义。
第2屏:卫星云图(演示如何读图)。
第3屏:卫星云图的来历。
第4屏:“风云一号”――台风云图
第5屏:问题讨论――有了卫星云图,为什么还要城市天气预报?
第6屏:天气符号与天气预报图。
第7屏:再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某些城市天气预报。
通过以上学习,要求学生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㈥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和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帮助学生建立生活经验与形象的图示和抽象的符号之间的有机联系。
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图例。
㈦运用电脑“课件”做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知识。
1、连线: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蓝色、白色各表示什么?(请层次较低学生做答)
蓝色 陆地
绿色 海洋
白色 云雨区
2、看图回答问题(课件展示): (请层次中等或较好的学生做答)
a、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
b、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
c、长江中下游又是什么天气?
d、较大范围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
3、P57/1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吻合?
4、学生举自制某城市天气图(用符号表示),互相提问,学当天气预报播音员。
㈧由于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
学生阅P57一段及表。
结合厦门实际,教师询问:
1、厦门市有无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哪些途径可得到此资料?(厦视二套晚9:30收看或报纸)
2、“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之间的关系?(演示课件)。
教师给出厦门市几个区昨晚播报的空气污染指数,请同学说出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如何?(污染指数在51――71空气质量良)
㈨课堂小结: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正确使用二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学会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㈩布置作业 :
1、写一篇“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小论文(教师稍做指导:可综合写,亦可就某一方面写)。
2、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3、举四个可能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思考即可,下节课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在最近三日晚9:30看电视(厦视二套)收看并记录“厦门市空气质量预报”,看哪个区空气质量较好?我们所在的湖里区空气质量如何?(下节课来告诉全班同学)
课堂师生活动过程 流程表:
教师导入 新课
教师了解信息来源
教师引导,加以举例说明
教师也发布三条资料趣闻,并请学生判断分别指的是
“天气”或“气候”,加以巩固概念的区别
教师展示自制教具(天气符号与现实生活结合的简图)
让学生再熟悉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引入“大气环境质量”问题
教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天气与气候 篇4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
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
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我们
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
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
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
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温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3.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比周围气温低,表示这里就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4.气温的分布规律:⑴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⑷同一地点,海拔低,气温高,海拔高,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⑴纬度因素⑵海陆因素⑶地形因素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与我们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降雨的划分: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三.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分布规律:
⑴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少
⑵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少。
⑶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⑷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4.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地区差异
1.气候: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一般只注意气温,降水两个因素。
3.热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⑴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⑵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雨季和干季)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湿两季⑷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4.温带地区分布的气候类型:⑴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湿多雨⑵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分配均匀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⑷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⑸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少
5.寒带地区的气候类型:⑴极地气候:终年寒冷干燥
6.高原山地气候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也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的影响最显著。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
天气与气候 篇5
教材分析
1、《天气与气候》这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与天气相关的内容是天气符号,与气候相关的内容是气温与降水。
2、“天气与气候”是地理的核心知识。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天气与气候”始终与其生活、学习及其活动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
2、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从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学特点出发,教师可以采用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指导分析法、探究讨论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归纳总结的指导尤其重要。还有就是要有重点教学安排。比如本章重点训练学生阅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天气预报播报,激发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现象的关注,了解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进入新课。
二、课前讨论
让学生谈谈当天的天气现象,举例说明天气对日常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探究与合作
1、整体感知
(1)观看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台风、寒潮)的录像,加深对天气的理解。
(2)观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录像,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过程,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
2、双边互动
(1)
师:有哪些同学喜欢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踊跃举手,热情很高。
师: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受天气的影响……
师: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
生:因为每天的天气都在变。
师:《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
生:气温、降水、风、雪、雾、霜……
师:大家能发布学校所在地当天的天气信息吗?(或模拟进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生:踊跃发言,用各自的语言描述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大家以上的讨论及理解,我们便可以给天气下一个具体的定义,即: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它处在时刻变化中。
师:天气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多变。
(2)
师:出示课本P58“卫星云图”,并告知学生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天气含义。(白色表示云雨区,白色的程度愈浓,表示降水量越大。绿色表示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另外,春季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是用黄颜色表示的)然后设问:我国的东北三省天气怎样?青藏高原天气情况又怎样?
生:东北三省天气晴朗,青藏高原天气为下雨。
师:看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并提问:在天气预报图中怎样识别天气状况?
明确:通过天气预报符号识别各地天气状况。并对照天气预报符号概括三个城市的天气实况。
师:出示天气符号卡片(正面符号,反面文字),并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天气符号及其特征,尤其注意易混淆的符号)。
师:出示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分组播报城市天气预报,看哪一组播报最快最准确。
生:积极结合预报图播报天气。
师:出示课本P59“天气图与天气符号”,判断天气与图中人们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
明确:台风
天气与气候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点:
天气与气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特点及区别、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等要点。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天气对人们生活活动的影响到判读卫星云图,以及进行家乡的天气预报均反映了天气情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理念。
2、教学目标:
依据现有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为:
(认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天气和气候的比较,加强判断、分析的能力。
通过卫星云图预测未来两天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目标)通过对祖国、家乡天气情况的查找和预报,加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从此学会关注环境、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为读懂卫星云图和识记天气符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难点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说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心理学角度的特点出发,本节我采用了电脑网络互动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以及游戏教学法。三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判读卫星云图、识记天气符号时我主要是通过过探究讨论的方法极大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解放和提高。而且,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研究,变个体学习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和辩解,使学生的智力相互激励,产生智力的群体效应,形成思维高潮。
在识记天气符号时游戏法的设制又考虑到了初一学生的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于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是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理论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力能力;在天气预报的环节中加强口头表达能力。总之,通过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发展的探究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的内容分为6个环节:课堂引入、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比较、识别天气符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以螺旋式上升达到复习目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是顺利进入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这里我运用了中国神舟五号的发射等录像及对发射日期的疑问:当时神州5号飞船的发射并没有决定仅仅设在10月15日发射,而是说在14至17日之间候机发射,为什么要进行候机发射呢?从这里开始诱导学生关注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一下进入到了兴奋状态,顺利完成了课题的导入。
2、天气与气候--辨一辨
在生活中运用这两个术语才是要学生达成的最终目标。于是,我出示了一组生活中常用到的语句,通过对词语的选择让他们意识到了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并完成了两者区别列表,最后让学生对一系列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的天气或气候的属性进行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的理解。
3、识别天气符号--比一比
天气符号的对比识别中,天气符号较多且难记,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记忆,我设计了以游戏为主的符号竞赛,在欢快的环境中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识记天气符号时游戏法的设制考虑到了初一学生的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于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议一议
因为是复习课,容量大,我设计表格让学生自主看图填注。列举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5、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游一游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倡议学生关注天气、关注气候、关注空气质量,进行家乡生活区的厂矿企业进行调查:这些企业是否有排放废气超标的现象,如果有,这对周围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并就这个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中进行一个口头演讲。进一步强化了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难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激发学生的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
天气与气候 篇7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
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 阴晴状况 风力大小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 4 月(℃) 7月(℃) 10月(℃)
北京 4.3 10.2 22.7 10.4
伦敦 3.0 5.0 17.0 10.0
开普敦 24.6 12.9 9.8 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 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认知率达100%
2、 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100%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 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95%
5、 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 降水与生活
1、 什么是降水
2、 降水量的测定
(二) 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 降水的分布
1、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 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4、 南通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天气与气候 篇8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的特征选择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天气的 特征 通过天气预报的符号,气候特征通过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分析气候的时间分布规律,通过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来分析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成因。贯穿始终的是天气、气候和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 能力 。
学生在小学及中学数学课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图表能力。但是在中学地理课中还是第一次接触绘制和阅读曲线及柱状图。而且,数学的折线图与地理气候图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如何使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曲线及柱状图的绘制方法,及分析规律是教学的关键。详细分析、反复练习、重在落实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 “ 天气 ” 和 “ 气候 ” 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学生能识别 天气预报 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通过分析天气、 人类的关系,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天气符号,天气和气候的区别。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与气候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 (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 (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 (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与气候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别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达、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基础。
天气预报的学习,指导学生读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材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又是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就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
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读图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知道地理知识的作用,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难点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问题解决法和讨论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
五、教具准备
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
近期的卫星云图和近期的天气预报录像;
自制天气符号的幻灯片;
扫描课文中6幅图制成的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10月13日大暴雨的录像,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然后转而说明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地球表层覆盖的厚厚的大气层发生了变化。我们在感受大自然给予恩泽的同时,又遭受灾害性天气的侵扰。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并揭示气候现象的真实面目吧。
第二屏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放映: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过度:我们看看9月23号的中央台天气预报录像,收看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三屏
放映:
问题:1、为什么要收看天气预报呢?(因为天气对人们的生
活影响很大)
2、为什么要天天收看天气预报呢?(因为每天的天气
在变,导出天气多变的特点)
3、天气预报的天气多长时间?(24小时)
4、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气温、降水、风、
等等,导出哪些是描述天气的语言)
过度:根据天气预报录像,我们来归纳一下天气的含义。
第四屏
放映:1、什么是天气?(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段内的具体状况)
2、对天气状况我们怎么描述?(晴、雨、气温高、气温低、风力大、风力小……)
3、天气的特点有哪些?(短时间,不稳定、多变)
过度:那么天气与气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五屏
放映:气候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概括)
第六屏
放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表格(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第七屏
放映:天气和气候描述语,(让学生上台连线)。
过度:在天气预报中,我们常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况,请同学根据教材58页的图4―1并结合幻灯片,你们快速记忆这些常用天气符号,一会儿进行抢答。
第八屏
放映:常用天气符号(让学生快速记忆)
第九屏
放映:风向标的识别,“六级风“和”四级风“的符号,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在风杆上标有风尾、风旗的一端;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即每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
第十屏
放映:不同风向标让学生自己辨别
第十一屏
放映:常用天气符号进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
过度:刚才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是在一幅背景图上结合常用天气符号来预报天气,而这个背景图我们称为卫星云图根据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判别简单的天气情况。
第十二屏
放映:卫星云图
(根据颜色判断天气,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
代表降水量越大;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可以补充:春季发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沙尘暴现象,在卫星云图上用黄色表示。让学生判断青藏高原和河南的天气状况)
过度:学习卫星云图和常用天气符号,现在同学们来当一次天气预报员。
第十三屏
放映:教材58页图4―3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请一位同学起来说:北京、东京、纽约和悉尼的天气情况)
第十四屏
放映: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师生一起讨论)
第十五屏
放映: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是否妥当?(学生回答)
过度:近年来人们非常关注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关心大气环境的质量,因此每天对大气质量进行监测是必要的。
第十六屏
放映:xx年2月9日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阅读填写下列空气质量报告。
第十七屏
放映:讨论如果你是海口市环境局局长,你如何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
第十八屏
放映:本节课堂的总结
七、板书设计
4.1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天气符号
2、卫星云图
三、气候
1、概念
2、特点
八、教学小结及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的有用之处。以同学们生活中所熟悉的天气预报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是怎样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利用多种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和多媒体教学是本节课的特色。
为了实现新课程理念,如果给太多时间给学生,而教师没有组织好,课堂纪律可能会出现混乱,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时间的监控,要保证课堂的有序进行。
天气与气候 篇11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区别天气与气候;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四章 世界气候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雪)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投影: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投影:关于天气的谚语。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投影: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投影:“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投影:“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投影:“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投影:“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投影:课本第59页活动2的图,解答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然后根据天气状况安排户外活动。
师:让学生谈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投影下面的表格:
天气
气候
概念
区别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投影: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暴风骤雨 ③四季如春 ④阴转多云(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大气环境监测”,让学生知道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大气的质量,列举一些事实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问: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哪些事呢?(学生分组讨论)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 天气 三、气候
1、概念 1、概念
2、特点 2、特点
二、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设计反思:
本教学设计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注重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的传授,又体现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天气与气候 篇12
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 (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 (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 (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与气候 篇13
天气与气候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 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 “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 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 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 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 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 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 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 (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 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 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 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 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 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 (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 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 (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 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天气与气候 篇14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重点]:
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
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4 月(℃)7月(℃)10月(℃)
北京4.310.222.710.4
伦敦3.05.017.010.0
开普敦24.612.99.8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4、南通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天气与气候 篇15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
2.本节核心内容是区别天气和气候;功能和价值:学习了本节课后能阅读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学情分析
天气是七年级学生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要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和归纳出天气特点,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未来天气的信息,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建立起对大气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讨论培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描述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2、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学会收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3、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卫星云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实际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记录天气预报(课后观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
1、区别“天气”与“气候”。
2、 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天气与气候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说出图片中几种天气的概况
引出天气的概念: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
教师活动:举出身边的例子,提问天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说出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
教师活动:什么是气候,举出实例让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说出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 小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
列表总结:区别: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联系: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对长时间天气的综合
学生活动:练习: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清明时节雨纷纷――气候; 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那么,天气是怎样预测出来的呢?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展示卫星云图。
讲解: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提问: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学生活动:试回答出卫星云图上不同颜色的含义。
小结: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气象站是怎样分析和预测天气的
引入:我们在收看天气预报时常常看到天气预报图上有很多的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出示图片,请学生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为四组以竞赛形式回答出常用天气符号的意义。并能把天气中的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活动:表示风的符号比较特殊,不仅有大小,还有方位。讲解风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
画有风尾或者风旗的一方即为风向
风级的表示方法:
1、一道风尾为 2 级
2、一个风旗为 8 级
学生活动:判断出图片中的符号分别代表风的方向和级数。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一天气预报员的身份来预报天气。
(可先给学生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屏)
生活动:讲解全国各大城市的天气预报。(注意在预报过程中要按纬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以及天气变化怎样表达等)
教师活动: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学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