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精选3篇)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精选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精选3篇)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篇1

  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土地制度。

  2.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废井田,开阡陌,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商周的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围绕着土地私有制展开,分别介绍了土地私有制的多种形式,在土地兼并下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以及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经营方式。

  3.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 租佃制

  难点:井田制的瓦解 租佃关系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对于高中历史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本课一些知识他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学过,而且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综合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也有限,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还在感性的层面。

  2.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演,师生互动等途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②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井"和"田"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以此抓住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思路。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条理较为清楚,难度不大,首先采用问题导学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然后再展示两位改革家管仲与商鞅的图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

  师生互动:

  首先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展示图片及材料

  设问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

  学生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设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

  学生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设问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

  学生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设问 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学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设问 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学生 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如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从而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展示图片 中国古代的改革家管仲与商鞅

  教师介绍 管仲与商鞅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他们能够敏锐的观察到当时社会的发展大势,从而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一番有作为的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问题探究 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领域内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管仲与商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这一变化,实行相应的改革,富国强兵,以达到称霸和兼并的目的。这样,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设问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主要地位?

  学生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其中地主私有土地占主要地位。

  过渡设问 那么地主是靠什么途径来扩大他们的地产的呢?(导入下一标题)

  教学反思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难度不大,将教材内容打破,进行教材资源的重新整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采取材料分析的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理念,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土地兼并

  设计思路 此部分内容课标并未作明确的表述,但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兼并的原因和表现,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封建社会各个阶层在土地兼并中的利害得失,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师生互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八页的第一、二的楷体字内容,思考问题:地主兼并主要以什么方式兼并农民的土地?由此可见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的形式,因为这时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农民的私有土地了,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展示材料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设问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引导 土地兼并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利益?

  学生 农民、地主和封建政府。

  组织课堂表演 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扮演其中的三个角色,相互讨论体会土地兼并给他们带来的利害得失,最后请三方代表进行表演。

  甲组 我们代表农民阶级,我们一般都拥有一部分土地,一年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就勉强吃口饱饭,而地主财大势粗,经常欺诈我们自耕农,如果遇到天灾、战乱和苛政的话,我们走投无路,就只有把家里的土地出卖给他们,从而沦落为佃农,这样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就更大了。如果情况更为严重的话,我们只有揭竿而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现在很多人几无"立锥之地",我们要求国家限制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

  乙组 我们代表地主阶级,我们兼并了许多自耕农的土地,我们的地产是越来越大了,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可是我们也是花了银子从他们手里把土地买来的呀,也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暂时的困难,而且这也是合法的,没有什么不对的,要怪只能怪那些自耕农不善于经营了。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国家并不能干涉我们以合法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

  丙组 我们代表封建中央政府,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确实已经成为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收入的大事了。现在的自耕农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政府所能征收的赋税和徭役也越来越少了,国库空虚呀,而那些地主的地产越来越多,他们又用各种办法逃避徭役和赋税,真拿他们没办法,而且有些地主势力越来越大,逐渐不受中央的控制了,很有可能会造反呀,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了。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设问 面对这样的危害,历代封建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

  学生 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设问 那么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呢?

  学生 不能,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

  设问过渡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广大农民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导入下一个标题)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采取教师讲授于学生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添历史学科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可以亲身感受得到的历史,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又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为下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设计思路 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但是不需要太深入地探讨,只需要与东汉时期田庄制下的那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作对比,即可让学生体会到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人与人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师生互动

  1、田庄制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九页的内容,思考:东汉时期的田庄制有什么特点?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 田庄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的性质,多聚族而居,而且拥有私人武装,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2、租佃制

  教师 随着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加剧,很多自耕农纷纷破产,租佃制逐渐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普及到全国。那么,租佃制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学生 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设问 租佃制的普及与土地兼并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剧了租佃制的普及。

  设问 在租佃制下,农民和地主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教师总结 很显然,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比起田庄制下的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的关系要明显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了,这一方面是古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表现。

  探究 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租佃制的普及?(租佃制的普及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就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加上教师的逐步启发和引导,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给学生以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和演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深切的体会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一步步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文明的进步。

  最后,通过课后习题的提问,讲评加以巩固。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篇2

  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土地制度。

  2.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废井田,开阡陌,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商周的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围绕着土地私有制展开,分别介绍了土地私有制的多种形式,在土地兼并下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以及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经营方式。

  3.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制度中耕佃制及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掌握租佃关系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土地私有制及租佃的演变历程,培养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土地制度是社会的基础,认识土地制度演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租佃是封建社会特征的基本内容之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 租佃制

  难点:井田制的瓦解 租佃关系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对于高中历史学习已经基本适应了,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本课一些知识他们在初中阶段没有学过,而且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综合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也有限,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还在感性的层面。

  2.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表演,师生互动等途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说教法

  1.教学方法

  ①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②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③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井"和"田"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以此抓住学生的情绪,打开学生的思路。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是条理较为清楚,难度不大,首先采用问题导学方式,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相关的几个问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井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3)井田制后来是如何瓦解的?然后再展示两位改革家管仲与商鞅的图片,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统治者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

  师生互动:

  首先组织学生迅速浏览教材第一目的内容,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春秋以后,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来。

  展示图片及材料

  设问从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中可以看出井田制有什么特点呢?应该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

  学生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井田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设问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时奴隶们在"公田"是怎样劳作的吗?

  学生奴隶们集体劳作,实行大规模简单协作。

  设问由井田制的特点可以看出井田制和当时西周的哪项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呢?

  学生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总结过渡:由此可见,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是密不可分的,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设问 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学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

  设问 这就使得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可能,所以,"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面对这样的形势,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产生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学生 春秋时期,各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井田制的瓦解。如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鲁国实行"初税亩"。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实行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效果最好,从而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展示图片 中国古代的改革家管仲与商鞅

  教师介绍 管仲与商鞅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他们能够敏锐的观察到当时社会的发展大势,从而顺应历史潮流,进行一番有作为的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问题探究 当时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步的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领域内的土地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管仲与商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这一变化,实行相应的改革,富国强兵,以达到称霸和兼并的目的。这样,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设问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其中哪种占主要地位?

  学生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其中地主私有土地占主要地位。

  过渡设问 那么地主是靠什么途径来扩大他们的地产的呢?(导入下一标题)

  教学反思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难度不大,将教材内容打破,进行教材资源的重新整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采取材料分析的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理念,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二、土地兼并

  设计思路 此部分内容课标并未作明确的表述,但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兼并的原因和表现,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封建社会各个阶层在土地兼并中的利害得失,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地兼并所带来的危害。

  师生互动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八页的第一、二的楷体字内容,思考问题:地主兼并主要以什么方式兼并农民的土地?由此可见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的形式,因为这时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农民的私有土地了,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以只要封建土地私有制不被废除,土地兼并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的趋势是愈演愈烈、不可遏制。

  展示材料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设问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引导 土地兼并会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利益?

  学生 农民、地主和封建政府。

  组织课堂表演 全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扮演其中的三个角色,相互讨论体会土地兼并给他们带来的利害得失,最后请三方代表进行表演。

  甲组 我们代表农民阶级,我们一般都拥有一部分土地,一年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就勉强吃口饱饭,而地主财大势粗,经常欺诈我们自耕农,如果遇到天灾、战乱和苛政的话,我们走投无路,就只有把家里的土地出卖给他们,从而沦落为佃农,这样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就更大了。如果情况更为严重的话,我们只有揭竿而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了。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现在很多人几无"立锥之地",我们要求国家限制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

  乙组 我们代表地主阶级,我们兼并了许多自耕农的土地,我们的地产是越来越大了,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可是我们也是花了银子从他们手里把土地买来的呀,也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暂时的困难,而且这也是合法的,没有什么不对的,要怪只能怪那些自耕农不善于经营了。所以我们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国家并不能干涉我们以合法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

  丙组 我们代表封建中央政府,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确实已经成为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收入的大事了。现在的自耕农是越来越少了,我们政府所能征收的赋税和徭役也越来越少了,国库空虚呀,而那些地主的地产越来越多,他们又用各种办法逃避徭役和赋税,真拿他们没办法,而且有些地主势力越来越大,逐渐不受中央的控制了,很有可能会造反呀,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了。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设问 面对这样的危害,历代封建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了呢?

  学生 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如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设问 那么这些相关的措施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呢?

  学生 不能,因为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所以到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已经日益普遍,不可遏制了。

  设问过渡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广大农民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他们又是如何生存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导入下一个标题)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采取教师讲授于学生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添历史学科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可以亲身感受得到的历史,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又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为下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作好了充分的铺垫。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设计思路 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但是不需要太深入地探讨,只需要与东汉时期田庄制下的那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作对比,即可让学生体会到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人与人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师生互动

  1、田庄制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九页的内容,思考:东汉时期的田庄制有什么特点?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 田庄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的性质,多聚族而居,而且拥有私人武装,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2、租佃制

  教师 随着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加剧,很多自耕农纷纷破产,租佃制逐渐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普及到全国。那么,租佃制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学生 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设问 租佃制的普及与土地兼并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剧了租佃制的普及。

  设问 在租佃制下,农民和地主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教师总结 很显然,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比起田庄制下的劳动者与田庄主之间的关系要明显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了,这一方面是古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表现。

  探究 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租佃制的普及?(租佃制的普及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促进了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也大为提高,他们不仅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力,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发言权,甚至能和市场发生联系,这样就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加上教师的逐步启发和引导,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给学生以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和演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深切的体会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一步步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文明的进步。

  最后,通过课后习题的提问,讲评加以巩固。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 篇3

  课题: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1)发展:产生于        ,盛行于        ,瓦解于        ,废止于       。

  (2)实质:名义上为            ,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           ,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①一是从          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           所有者。

  3.封建社会:         

  (1)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             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            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

  ③自耕农私有土地: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          ”,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      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

  ①                                                    

  ②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2.发展

  ①战国:产生

  原因:                                               

  ②汉代:比较普遍: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           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             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井田制的出现与瓦解,这两个历史现象哪个是历史的进步呢?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2. 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面对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有没有根治土地兼并的“灵丹妙药”? 【重难点解析】 1.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     (3)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2.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            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   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  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4.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5.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些最能说明 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            b.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c.贫富分化严重                    d.东晋经济发展迅速

  6.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7.均田制实行的基本原因是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8.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9.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总结与反思】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a

  b

  b

  b

  b

  d

  c11.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案(精选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