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精选2篇)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精选2篇)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篇1

  1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解读】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应该掌握两项政策实施的背景、原因、目的;两项政策的内容、实质与实施过程、结果;两项政策的作用、影响。通过上述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评价两项政策的作用。

  2.斯大林模式:应该把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与特点,把握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过程;把握斯大林模式对苏联、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应结合历史发展全面地、公正地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

  【考试大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知识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原因:

  ①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国际: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队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               。

  2.内容:

  ①农业方面:实行                   ,农民除保留        、        和          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②工业方面:普遍实行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③流通方面:取消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原则:强制劳动,实行                   的原则。

  3.评价:

  ①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               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影响了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符合实际的。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国内战争结束: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②经济政治危机:农民对                的不满与日俱增。国家也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施

  3.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        代替                 。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         支配。

  ②工业方面:                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         经营;               和

  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            。

  ③流通方面:由              转为允许               。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评价:

  ①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

  ②意义:它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得到巩固。找到了一条向

  过渡的正确途径。

  、斯大林模式

  1.确立:社会主义建设中,经过         化和          化,实行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内容:实行          ,包括             和              ;实行               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                          经济;主要以                管理经济。

  3.特征:

  ①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

  ②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

  4.评价: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经济建设,形成了比较齐全的           ,基本上实现了            。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逐渐僵化。

  5.推广: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苏联模式。

  【知识拓展】

  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原因、目的、条件、实质及评价

  原因:①严重的经济困难  ②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出现暴乱,工农联盟的政治基础出现危机;

  目的:①克服经济困难②解决政治危机,巩固工农联盟③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的探索;

  条件和前提:①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②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内容有四个要点;

  实质:①经济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②政治上,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结合,工农联盟;

  评价: ①调动了工农生产的积极性,使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②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这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进行的有益探索,当时俄国的主要国情是小农占优势④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也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3.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相同点

  注意比较角度。略举几个要点:

  ①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进行的有益探索。 

  ②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③都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无产阶级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④都借助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⑤都引进外资和生产技术,包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⑥都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政权的巩固。

  4.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原因: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②俄国重工业落后。

  不同: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影响及原因

  ①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

  ②特征: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开始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制,最后导致个人高度集权。

  ③作用: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30年代苏联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都有效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④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动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少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积极性受到压抑)

  【走进高考】

  例1. (08四川文综卷,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b。从题干中材料分析,是苏维埃政权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18~1921年,此时期出于苏俄三年内战期间。故b项符合题意。

  例2.(江苏历史)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             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d。从此题是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d项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

  例3.(广东单科)(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节选)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

  (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

  是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2. 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

  3.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根据这一思想,列宁进行了以下探索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提出工业化方针④实行农业集体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④

  4. 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5. 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下列哪一选项体现了列宁的主张(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四月提纲》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  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将被没收,并被判处徒刑。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精神

  7. 在1919年的俄国,一位城市居民用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请判断这种现象是真是假?其依据是什么?                                       

  a.假的,余粮收集制,农民没有剩余粮食 

  b.真的,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自由贸易

  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d.真的,余粮收集制,农民出售了自己的剩余粮食

  8.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其中,“20年代初的俄国”的调整改革机遇指的是俄国的           

  a.十月革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确立

  9. 按重要性进行产业排序,下列各项中符合“斯大林模式”的是           

  a.重工业、轻工业、农业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c.轻工业、重工业、农业             d.农业、重工业、轻工业

  10. 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    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

  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        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11.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牧畜

  12.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     d.肯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13.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比,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调整?①生产资料所有②流通领域③劳动产品的分配④劳动者的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 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5. 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其中“道路已经指明”的含义是                   

  a.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去战胜敌人    b.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      d.确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6. 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新经济政策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 (xx年上海)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8.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客观规律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过高地估计了人民的思想觉悟

  d.为了战胜国内外的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0.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全集》

  回答:

  (1)材料1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4分)

  (2)结合材料互和材料2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3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6分)

  (4)材料4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

  (5)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了‘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区收购小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面粉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2分)

  (2)斯大林认为,苏联产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取这样的途径?(3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3分)

  (4)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3分)

  1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10  adcab  bccac    11――20  bacbb  bacac

  二、非选择题

  21 .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分)

  (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4分)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6分)

  (4)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私人买卖,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6分)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4分)

  22.

  (1)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2分)

  (2)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府。(3分)

  (3)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3分)

  (4)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有比例地平稳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3分)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篇2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解读

  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评价,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功大于过” 说。他们认为,评价经济建设应该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是:是否符合国情和世界形势,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斯大林模式,其功绩是抹煞不了的。一种是“过大于功”说。有人认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包括政治上的不民主和“肃反”严重扩大化,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以及外交政策方面的大国主义。它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学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明确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苏维埃政权刚成立时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掌握国内战争胜利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掌握政策的内容及评价。

  ●掌握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内容、评价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培养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结合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培养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重要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经济政策的学习,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是苏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途径。

  ●通过学习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认识社会主义有顽强的生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信心。

  自主学习精要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在落后的俄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后,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3)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面对极为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食外,其余粮食以极低价格交售国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1)进步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性:它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思维激活

  说一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

  做一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的“特殊历史条件”包括   ①国内外反动力量过于强大  ②俄国受到帝国主义威胁  ③俄国的相对贫困落后  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最重要的任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内容: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1)理论意义: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思维激活

  说一说  新经济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实施的意义如何?

  做一做  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  ②是苏维埃政权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倒退  ③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  ④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三、斯大林体制:

  1、形成过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主要特征: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1)积极影响: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消极影响:但是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对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会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思维激活

  说一说  斯大林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有哪些?如何评价其影响?

  做一做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有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市场调节的指导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核心问题突破

  1、考点一: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

  学法指要:首先要注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运用,既要看到其进步性,还要注意其局限性;另外要注意“战时”的含义。

  思维开放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初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以及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极端缺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在经济领域中实施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上就是其最初实施的特殊历史条件和最初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18年夏开始推行,1919年春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1920年发展到高潮。其特点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超越了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之所以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依据在于此政策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因为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惟一可行的政策,它使苏俄政权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战争的胜利。

  案例拓展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答案:a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解析型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分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判断出这一经济政策是指新经济政策。

  2、考点二:新经济政策

  学法指要:注意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来理解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从而理解其实行是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的特征要注意从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中理解。其历史意义要注意放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来理解。

  思维开放线  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从意义看,首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其次,它探索出了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再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制订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案,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

  案例拓展园: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答案:c

  解析: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是新经济政策,而且新经济政策的特征是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3、考点三:20世纪初苏俄(苏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

  学法指要:首先要注意梳理出十月革命之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四个阶段,调整的原因要注意从当时的形势来思考;启示要注意影响经济政策制定的因素即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运用。

  思维开放线  调整过程:①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②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③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调整原因:①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②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③由于战争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使苏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苏维埃政权面临经济和政治危机。④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避免落后挨打。

  启示:①制定经济政策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要从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案例拓展园: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变化及影响:①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②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施余粮征集制。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③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④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解析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苏维埃政权。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其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实现了两大转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俄国向新经济政策的俄国的转变,从新经济政策的苏联向社会主义苏联的转变。结合各个时期的特点概括各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及其影响。

  4、考点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学法指要:要注意从两种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及其影响等方面来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思维开放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施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案例拓展园: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比较能力。a、b两项是两者的相同点,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5、考点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学法指要:首先要注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含义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现代化。

  思维开放线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包括: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即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二是实现经济现代化,1937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农业的耕种现代化即机械化初步实现,但农业生产却长期停滞不前,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失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造成国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的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的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乏各种流通渠道。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改造小农经济缺乏经验,工作中注重农民利益不够,不少领导人追求集体化速度,公然采取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农庄,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牧生产量进一步下降;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案例拓展园: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将被没收,并被判处徒刑。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农业政策规定,纳税后剩下的余粮由农民自己支配,材料明显违背了这一精神。

  高考经典感悟

  例1  (•广东•3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内外局势危急的情况下,苏俄政府采取的非常措施,其直接目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障军事上的胜利。这是评价这一政策的出发点。

  例2  (•上海•23)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答案:b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要注意对“根本目的”的理解,根本目的是指同一事物的若干目的中最本质、居支配地位的因素。a、c、d项,都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某一方面的目的和原因。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才是根本性的。

  例3  (•上海•1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内容看,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 a项不正确。b项与a项是相反的两种结论。所以b项叙述是正确的。c、d两项不是材料反映的问题。

  同步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维埃俄国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请回答1~2题。

  1.列宁指出,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关系到

  a.使农民获得彻底解放         b.巩固工农联盟

  c.避免农民倒向资产阶级方面   d.小农的经济利益

  2.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是一种恐怖政策              b.是一种应急措施

  c.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没有发挥积极作用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请回答3~5题。

  3.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5.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苏维埃政权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c.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了斯大林体制。请回答6~8题。

  6、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

  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

  7.下列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变化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8、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在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列强包围的形势下形成的  ②它极大地调动了苏联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③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④它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并对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其它各领域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全球通史》

  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

  材料三、1922年4月,包括苏俄和德国在内的国际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根据列宁指示,苏俄代表团出席会议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议期间,协约国拒绝了苏俄的建议。但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等。――《全球同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三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内外政策对苏俄(苏联)的重大意义。

  (4)材料二、三中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10、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你是否赞同布哈林的观点?结合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论证,并分析其中反映了哪些哲学原理?

  阅读思考视窗

  毛泽东曾经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好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请思考: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与列宁时期的农业政策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据题干可知,是指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一个政治问题”,即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政治危机,因此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进而巩固苏维埃政权。

  2.b   解答时要注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战时”的含义,因此它是一种应急措施。

  3.c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的,其具体体现就是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4.a   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国家无条件的占有农民的一切余粮,新经济政策中农民处理的粮食必须是纳税后剩下的余粮,因此共同点是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5.b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实行配给制,取消商品贸易,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这是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的。

  6.a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而斯大林体制是排斥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的。

  7.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超越了当时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b   在斯大林模式下,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

  9、(1)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封锁。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答世界大战也可)(2)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德国改善关系,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联的政策,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4)实事求是。依据国情和形势采取灵活的政策。

  解析:(1)问主要是依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来回答。(2)问注意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的把握。(3)问要注意把材料知识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10、赞同。布哈林的观点正确反映了俄国的实际情况。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想消灭市场关系,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事与愿违,由于这一政策严重脱离了俄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但没有实现过渡,还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1921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及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实践证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反映了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相适应的辩证关系。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判断题,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辨析的能力。论证时要注意结合“经验教训”,同时要注意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两个方面,还要注意两种经济政策的各自的特点。

  阅读思考视窗参考答案:

  列宁时期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在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由于中央的推动和压力,苏联各地出现了农业集体化高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