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精选4篇)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精选4篇)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篇1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还在实践和发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波兰、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剧变的经过,找出三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学生对特定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认识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苏联的解体。

  二、本课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显示教学提纲及资料

  教学过程 

  引言导读:

  本章引言共有三段。

  第一段指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和消极影响。请同学们具体说明。内因是苏联东欧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挫折;消极影响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第二段说明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的政治形势。请同学们说出其特点。1.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局面和走向缓和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2.美国的霸权主义,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导致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3.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

  第三段指出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经济局势的特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为改变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斗争。)

  复习小结:导入  新课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指出东欧制度的实质。)

  课本的楷体字部分提供了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革情况,请同学们阅读后比较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③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 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导致东欧剧变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所以,东欧剧变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苏联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曾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实力却一直不如美国。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苏联的经济实力,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二)苏联解体

  1.过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为期3天就宣告失败,“八一九”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六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 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罗斯联邦国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2.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有关知识来议一议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答案要点: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全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里需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所凭借的,归根到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本课小结

  1.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由学生讨论进行。经验教训的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篇2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然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3.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今天,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还在实践和发展。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波兰、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剧变的经过,找出三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并以此深化学生对特定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认识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苏联的解体。

  二、本课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显示教学提纲及资料

  教学过程 

  引言导读:

  本章引言共有三段。

  第一段指出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和消极影响。请同学们具体说明。内因是苏联东欧改革进程中的重大挫折;消极影响是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第二段说明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的政治形势。请同学们说出其特点。1.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局面和走向缓和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2.美国的霸权主义,一些地区、一些国家固有矛盾的激化,导致地区性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3.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

  第三段指出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经济局势的特点。(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中国家为改变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斗争。)

  复习小结:导入  新课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为美苏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而到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了。

  第一节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波兰、罗马尼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纷纷易手。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下野。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指出东欧制度的实质。)

  课本的楷体字部分提供了波兰、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四国的变革情况,请同学们阅读后比较四国在剧变过程中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①因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②面对动荡的政局,执政的共产党、工人党的妥协退让,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③反对派最终得逞,取得了政权。反对派夺权的方式有所不同。波兰等大多数国家是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而罗马尼亚则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交替。)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德国统一,而南斯拉夫则分裂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奇维那、南斯拉夫联盟五个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即捷克和斯洛伐克。

  东欧国家的剧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来分析东欧剧变的内因。

  1.历史原因

  东欧诸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东欧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社会主义苏联强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一直以老子党自居。在苏联大国主义的控制下,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各国惟一可奉行的社会主义模式。东欧各国完全背离了各自的具体国情,成了美苏冷战的牺牲品。

  2.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出现了高潮。但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没有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

  3.政治原因

  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腐败现象出现。经济、政治上的失误和偏差,使各国党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获取相当数量的群众的支持并最终以大选的形式获取政权。

  东欧剧变的外因:

  1.苏联因素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据估计,从1972年到1981年,苏联对东欧的贸易补贴总额为 1019亿美元。为了甩掉东欧这个经济包袱,苏联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即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东欧是西方实施这一战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内政,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

  导致东欧剧变的多方面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相比,现实的因素是主要的;内因和外因相比,内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是主要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所以,东欧剧变诸原因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苏联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曾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它的经济实力却一直不如美国。80年代,里根上台后,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苏联的经济实力,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就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动不大,改革困难重重,成效不大。

  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清障碍。而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则是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这种“新思维”的认识,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致使全国政治上失去了领导核心,思想上失去了统一的基础,各民族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结果,导致了苏联社会思想混乱、民族矛盾加剧、经济状况恶化和社会秩序全面动荡。苏联的政治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二)苏联解体

  1.过程:“八一九”事件――明斯克协定――《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一条约的签订,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的开始。在苏联行将毁灭的时候,一些试图维护苏联本来的联盟体制、避免苏联解体的苏联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事变。这是在悬崖边上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但仅为期3天就宣告失败,“八一九”事件的悲剧性在于,它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的速度骤然加快。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六国领导人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已“不复存在”。12月 22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12月25日圣诞节夜,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职。19时32分,克里姆林宫屋顶旗杆上,那面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旗开始徐徐下落、下落……,一面三色旗(俄罗斯联邦国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

  2.原因

  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有关知识来议一议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

  (答案要点: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全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这里需强调的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成功,所凭借的,归根到底是其经济上的实力。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在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

  其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苏联解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时,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正从苏联的兴亡中研究它的经验教训,进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寻找更为正确的道路。

  本课小结

  1.总结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由学生讨论进行。经验教训的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篇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苏联和匈牙利的改革以及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要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三、教学过程:

  导入

  1.新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2. 东欧改革――匈牙利的改革

  联系旧知:东欧各国是怎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明确东欧各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有重大关系,所以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提高,有的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甚至还有所下降,各国先后进行了改革。)

  线索梳理:匈牙利事件的大致经过。

  历史小沙龙:匈牙利改革的原因、措施、结果。

  3. 中国改革(学生自学)

  (二)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

  首先肯定东欧国家4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接着指出它们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问题。

  2.东欧剧变概况和实质

  从1989年到1992年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急剧变化:短短

  的两三年间,执政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丧失政权,各国社会制度也发生

  了根本变化。其中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思考与讨论:东欧剧变的实质和原因?

  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小组活动:东欧剧变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二、苏联的解体

  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2. 苏联的解体

  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

  “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

  议一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教师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内部原因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

  说一说: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小组活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出现不同的结果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四.板书设计:

  1、东欧的变革

  背景:苏联体制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的改革要求、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2、东欧剧变

  时间:80年代后期起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原因

  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无独立自主权

  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

  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

  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动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4、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5、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苏联解体(原因是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

  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篇4

  历史:5.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复习教案(旧人教版高二下)

  一、东欧剧变

  (1)发生:

  ①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和政治动荡。

  ②共产党或工人党的领导人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通过大选取得政权。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3)方式:除罗马尼亚通过突发事件和流血冲突发生剧变以外,都通过自由选择的和平方式发生了剧变。

  (4)原因:

  ①是各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②历史上长期受制于苏联,袭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和错误;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酿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东欧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这是剧变的内因。

  ③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剧变的外因。

  二、苏联解体

  (1)经过:

  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②1988年,转而进行政治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和苛刻谴责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③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民经济大滑坡;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加强,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

  ④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松散的联邦。党内外斗争急剧尖锐化,酿成“八•一九”事件,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⑤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协定,成立“独联体”,此后。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

  ①历史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②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直接和主要的原因。

  ③外部原因:西方西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精选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