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9篇)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9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9篇)

《戊戌变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  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2. 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小结: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内容,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但不发民众力量,任何进步的政治运动都不可能成功。

  教学重点:

  光绪帝诏书的主要内容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

  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1.复习提问:

  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运动?这活动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导入  新课:

  一千多名举人参加的“公车上书”,使京师哗然,国人震惊,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南北呼应的舆论宣传,使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梁等人为 挽救民族危亡,实现维新图强的政治抱负四处奔走,百折不挠。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的迅速开展,康、梁的“上层路线”也终于感动了深居“大内”的光绪帝,法即将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学习1898年那不寻常的一幕。

  3.讲授新课:

  一.保国会的成立

  1.康有为再次上书

  康有为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重要。(让学生阅读P81-P92内容)

  2.康、梁组织保国会

  1894年产值月,康、梁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制定章程,倡议在和省设立分会,呼吁救国,宣传变法。

  二.百日维新

  1.光绪帝下诏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开始。

  光绪帝

  2.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让学生看P82-83表格,了解变法的具体内容,老师通条分析。

  三.戊戌政变

  1.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9月21日,慈禧太后和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亲政”。下令手势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诏令。

  2. 百日维新失败

  去留肝胆两昆仑

  康、梁逃走

  谭等六人被杀,是为“戊戌六君子”

  从变法到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小结: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就归于失败?”学生讨论发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而他们又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相反,当时的封建顽固势力则十分强大。因此,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变法时日虽远,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课后记:

  通过让学生讨论发言提高综合能力,通过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戊戌变法》教案 篇5

  戊戌变法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12">标纲释读

  课标要求

  高考命题分析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分析其特点。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资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12">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简要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2、剖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4、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5、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网观全局

  变法宣传资本输出

  瓜分狂潮

  《马关条约》

  主

  要

  过

  程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论战

  民

  族

  危

  机

  清政府

  放松控制

  戊

  戌

  变

  法

  民族资

  本主义

  初步

  发展

  兴起公车上书政治实践

  高潮

  政治运动

  百日维新

  失败

  戊戌政变

  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政治改革运动

  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变革的尝试

  洋务

  运动

  早期改

  良思潮

  促进民族觉醒的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释读与探究    考点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知识梳理】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欧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        与经济掠夺,民族危机的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和“         ”思想的破产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5、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6、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考点二、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    【知识梳理】    一、理论宣传、制造舆论阶段――维新思潮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派主要人物及思想(1)康有为:(2)梁启超:(3)严复:(4)谭嗣同:2、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1)著书立说,论证变法:康有为编撰《            》和《            》;梁启超发表《              》;严复翻译《          》;谭嗣同发表《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的《        》;严复在天津创办的《        》。(3)成立         等政治团体,交流变法思想。(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人才:典型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           和陈宝箴创办的          。(5)与顽固势力展开思想论战。

  二、公车上书――日本逼签《       》引起,维新思潮发展成为        的政治运动。    三、政治实践――百日维新    1、开端:        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宣布变法。

  2、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            ;谕令各省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      等。

  (2)经济方面:设立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       ,废除       ;在      设立大学堂;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            ,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3、失败――              。【问题探究1】康有为维新思想剖析。【问题探究2】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    考点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            、          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             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问题探究1】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戊戌变法》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八年级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戊戌变法》,主要介绍近代中国戊戌变法从准备、变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教材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本课与教材上一课《洋务运动》,下一课《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本课就是这条主线上重要环节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内容及初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像能力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依据“自主探究式”新教学法理念,对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分组活动、创设情景、设疑辩论及创编歌谣等教学方法,同时将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进行整合教学。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学一部分教材上编写得较详细的内容,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和讨论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创新等思维,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了解变法前中国社会形势和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促进新思想观念的产生,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巧妙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索、组际辩论、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两个步骤)  1.由于学生们总有着崇敬英雄人物的思想。所以我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通过这样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燃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  2.用提出问题的方法检查小组课前探究的成果:结合所学,说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前社会形势。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形势下,发生一场以救国图存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是必然的。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通读教材,说出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戊戌变法的序幕、高潮、失败。将这些内容投影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 1898年9月23日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1898年6-9月 百日维新 推向高潮 1895年 公车上书 拉开序幕    对于序幕“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我利用“公车上书”的录像片断和插图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我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机统一。 对于高潮“百日维新”一目。我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及观看大清新政开始的录像片断,来开始这一目内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对立观点 维新派:  “无百年不变之法。”  “能变则变,不变则亡。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变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技。即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顽固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变法“兴民权”就会“大乱四起”。    学西学,就会“扰民心智”。

  类  别颁布的新法影响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外国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这一内容,我采取“千古公论,自有后人评”让学生结合对以上内容的理解加以概括总结,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关于变法的失败,我让学生 思考分析: 戊戌变法为什么那么快归于失败?有人说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杀掉荣禄,戊戌变法就能取得成功。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谭嗣同留下的千古诗篇: 变法期间:《有感一章》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临变之时: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时候: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思想认识 任何政治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都是不行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但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三)课堂小结 1.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用抓住本课关键词的方法,来创编历史歌谣,或者直接用歌谣进行小结。 2.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为本课进行板书设计,可以选取最佳的用展示仪展示,突出本课的基本线索。 3.让学生结合本课所学,概述全文。 (四)课外延伸 1.课下讨论:你认为政变发生时,谭嗣同走与不走,何者为宜? 2.课后搜集有关资料,写一篇康有为小传。

《戊戌变法》教案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展开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8年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这天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设计意图:结合前面学过的“庚子”和本节课的“戊戌”,让学生了解干支纪年法,区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的概念含义)

  过渡: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那么结果如何?慈禧太后,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太太究竟有多大的能量,不仅血腥镇压了光绪帝支持的维新派,而且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七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过渡,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

  板书: 第7课 戊戌变法

  (二)教师引领,自主探究:

  第一篇章 万马齐喑究可哀――变法背景

  1、康有为、梁启超

  展示:图片

  康有为和梁启超

  教师: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都是广东人。

  (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但六次科考失败的经历对其有很大的刺激。曾经在香港、上海等外国人管辖的地方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他看到了这优美的行政背后必有出色的文明和思想。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

  (2)梁启超:少年聪慧,12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可谓少年得志,一条平坦的仕途之路在少年梁启超面前铺就。然而,17岁时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结成了“秀才先生、举人弟子”的旷世情缘,从此,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呼号。梁启超知识渊博,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一生勤奋,著述宏富,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也有人称他为“旧时代的士大夫,新时代的启蒙者”。

  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企业对照表

  时间 企业表 资金额

  1863-1894 119 680

  1895-1898 274 1432

  教师:以上表格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教师:说得好!甲午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允许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进入,也放宽了对民族资本企业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政治基础。

  2、公车上书

  展示:图片

  1895年初春,是进士会试的日子,22岁的梁启超随老师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科考,当他们和十八省数千新科举人,等待乙未科进士放榜的结果时,传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要知道当时的日本在国人的眼中,只是自己朝贡体系中的一个小岛,何况北洋水师是苦心经营近十年的世界上第七大舰队,谁想在黄海一战中竟弱不禁风,结果割地赔款,士子们群情激昂……来自中国台湾的青年举人更是痛哭流涕,以血代墨,梁启超悲愤难平……士子们报国无望,只有康、梁师徒提出了救国方案――变法,立刻成为众望所归……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师:大家从图文资料中,能看出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公车上书

  教师:为什么叫“公车上书”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32,说一说公车上书的时间、原因是什么?公车上书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895年、民族危机加深(《马关条约》签订)、上书失败、变法维新运动兴起……

  补充: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过渡: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乱世之秋。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整个中国被众多帝国主义国家张牙舞爪的撕裂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新的救亡探索,康有为、梁启超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板书: 第二篇章:病树前头万木春――变法过程

  1、准备

  展示:图片

  宣传维新变法刊物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图文资料并阅读教材p33第1自然段,思考:康有为、梁启超为戊戌变法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完成。

  归纳: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将《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在各地创办报刊→与顽固派的论战→三次上书光绪帝。

  2、发展

  教师:维新派最锐利的武器就是笔杆子了,他们通过《万国公报》等报刊传播他们的进步思想;他们经常在强学会举行演讲,兴盛时候一时引来朝中许多大臣,如张之洞、袁世凯等人,李鸿章也想成为会员,但因签订《马关条约》名声太臭而被拒绝。

  展示:“若不及时图志,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国惶,不知死所。”“敌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设计意图:资料的展示,有助于学生理解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师:通过以上文字,我们从中能够感悟到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汇报感悟。

  教师: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内忧外患,康有为忧国忧民的情怀。正因为康有为对当时时局的深刻预见,和当朝皇帝光绪帝有了共鸣,所以光绪帝破格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可守旧派却以清朝旧律为名,百般阻挠,于是就有了康有为总理衙门舌战顽固派的精彩画面。

  展示:图片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正在讨论维新变法是否应该推行

  剧 照

  教师: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维新派初露锋芒。这场辩论的焦点、实质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归纳:1、论战焦点:(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

  2、论战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论战影响: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及维新思想的传播。

  教师: 纵使有顽固派的千般阻挠,可是仍然没有阻挡住这个一心要有所作为的皇帝――光绪帝的变法热情,变法的诏令还是在重重围困之下颁布了。

  3、高潮

  播放视频:《戊戌变法》片段――“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

  教师:光绪帝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呢?

  学生:讨论、回答……不愿做亡国之君、想通过变法从慈禧手里夺取统治权利、爱国报国,抵制外强

  展示: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的一系列法令

  分类 内容 意义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文化

  军事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表格中戊戌变法的内容,并通过分析内容,谈一谈它有何意义?

  学生: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路;训练新式军队等。

  意义: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事;经济上有 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军事上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求。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1:变法有利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问题2: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问题3:变法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学生:讨论、回答: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维新志士、顽固派

  (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自主学习,通过分析自己得出结论,比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学生也有一种自豪感,并且培养了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1898年是戊戌年,这次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 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等措施。这些隐患很快被验证。当我们庆幸国家的命运由此即要发生转机的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突然发动政变,把变法运动淹没在了血泊之中。

  板书: 第三篇章 我以我血荐轩辕――变法结果

  1、戊戌政变

  学生:阅读课本33页和34页小字内容了解戊戌政变的过程

  教师: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太后做了什么事情?

  学生:废除全部法令(除京师大学堂外)、囚禁光绪帝于南海瀛台、逮捕维新人士。

  教师:随着变法法令的全部废除,这场寄托着无数知识分子救国希望的维新变法运动也就此昙花一现,并且伴随着鲜血的洗礼而落幕。于是就有了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梁启超断发走扶桑……

  2、戊戌六君子

  展示:图片

  谭嗣同 戊戌六君子

  教师:在民族危难之时,总会有无数爱国人士为了国家以身相许,抱着对信仰的执着,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他们是国家的勇士,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谭嗣同悲愤而又豪情万丈的遗言。

  展示: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学生:顽固派、慈禧太后、荣禄等。

  教师: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学生:维新派力量薄弱,手中无权无兵,无力与顽固派抗衡,只有束手就擒。

  教师: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

  学生:谭嗣同认为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民众的觉醒,因此“死得其所”。

  3、痛定思痛

  教师:设计问题,让各小组展开讨论。

  问题1: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学生:顽固派力量强力,掌握实权;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群众的支持、袁出凯告密……

  问题2:如果袁世凯没有告密,而是支持维新派,变法能否成功?

  学生:不能。袁世凯告密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即使没有他的告密,变法也不可能成功,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

  我们应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学生:学习他为民族大义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设计思路:通过设计谭嗣同英勇就义的环节,将本课推向高潮,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充分发挥历史课堂以史鉴今的作用。)

  教师:这场来之匆匆的救亡探索去得也是如此匆匆。可是即便这样,这惊心动魄的103天的变法运动仍然有着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第四篇章 筚路蓝缕启山林――变法镜鉴

  老师:一个多世纪前,康有为以一介书生,历时七年、前后共七次伏阙上书,率领弟子们奔走呼号,力排重阻,倡言变法,终于惊动朝野,感动了清帝。“戊戌变法”,实际上是鸦片战争后历经内忧外患折磨的晚清社会积累的全部民怨的喷发。它超越了之前历史上所有的变法总和,之后迄今为止所有的革命和变革,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这次运动的继续。

  只有这次变法运动,才“系中国数千年政治之变”,才首次提出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的目标,才是为推动中国进入世界近现代化行列的求变。在这一百天内,康有为及其弟子们充当了变法的设计师,提出全面改革的建议。通过除旧布新达到自强是这次变法运动的目标,伸张民权是这次变法运动的精髓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这次变法运动的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缺乏经济基础和民众基础的骤变根本不可能,而且无实权的皇帝和无权力的维新士子根本不是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对手。变法到最后也难以走出关键的一步:改革官制,设立制度局取代旧官僚机构。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表明,这是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至为重要的一步,否则就难取得进展。依靠旧的官僚机构变法是行不通的。

  这次变法运动虽然极其短暂,但它迸放出极其瑰丽壮观的光芒。特别是那大变全变的主旨,伸张民权的精髓,雷厉风行的作风,开千年未有的变革新风。在当时就造成京城内外“舆情翕应,绩效若飞”,“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时尚。后经百年沧桑,不仅光彩不减,反而增添了新的魅力。

  我们今天重新审视,感慨良多:

  1、戊戌变法是一场形式上改良实质上革命的运动。她要改的就是“行之二千年”的“祖宗成法”,她要变的就是千年未变的专制制度,她要借鉴的就是“万国之良法”,她最终要建立的就是近代欧美式的民主共和国。不过她采用的是和平手段、君主立宪的形式。

  2、它和洋务运动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却根本不同的两种运动。洋务运动的着眼点是在坚持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的经济技术方法通过改良实现自强,戊戌变法的着眼点是全盘借鉴西方制度良法从政治变革入手实现自强;洋务运动变的是事器,戊戌变法变的是制度;洋务运动在甲午海战中遭到了彻底破产,戊戌变法却断送在包括洋务大员在内的守旧派的屠刀之下。

  3、纵观全局,百日维新过程中,这些由布衣书生结合而成的维新派所表现出来的屡败屡战的锐志,大刀阔斧的气魄,不成功则成仁的风骨,匹夫发愤勇担天下大任的雄奇情怀,足以让那些奢谈改革而力行平庸的精英们汗颜!而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那打破常规任用维新志士的气度,明定国是发布变法动员令的果决,“乾纲独断”连下变法谕旨的魄力,不顾太后掣肘痛斥守旧官僚的猛气,为变法舍身被囚的精神,足以令人敬佩!

  特别是谭嗣同的舍生取义,一直激励着后来的革命者:“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以可免之身,守必死之所;以青春之躯,祭自由之花;言之壮烈,足贯神明;千古以下,为之悲歌!

  专制者能砍下“戊戌六君子”的头颅,能逼走康梁,但却绝对阻止不了气壮山河的变法精神的延续。

  百年雄魂仍在,世纪浩气犹存!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b、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c、强学会成立 d、《中外纪闻》创办

  2、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最深远的影响是( )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

  测验题目二:

  完成本课助学相关题目。

  七、板书设计

  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

  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

  百日维新→变法的内容、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  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了解一组新闻:

  1、变爆发70周年,辽宁省及沈阳市将相继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会长张一波教授认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全体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在这样的日子里,再搞嫁娶和开业之类的庆典活动,实在不应该”。

  2、在去年“九一八”前夕,曾担任辽宁省副省长和政协副主席的林声在一次有老红军、老战士和二战受害劳工参加的座谈会上,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吁,他说:“现在还有一些市民在9月18日这天仍然搞一些喜庆活动,这是不合时宜的”。林声的倡议不仅得到了在场的老红军、劳工等的热烈掌声,一些商家和市民也积极响应这一呼吁。

  3、去年,原定于9月18日开业的沈阳一酒店为了纪念这一国耻日,特意推迟了开业日期。一些原打算这一天喜结良缘的年轻人也改变了结婚日期。

  4、今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张一波等人说:“国家应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一种制度,最少也应号召人民不要忘记国耻,牢记这一天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5、近年来,每当9月18日事变爆发之时,沈阳都要鸣响警报,以提醒市民国耻不能忘。

  6、xx年9月18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72周年的国耻日。而这几天的珠海,却发生了足以令整个中国愤怒的一幕――数百名日本男客人组成的一个观光团,在一个五星级酒店中大肆“买春”,并公开称“就是来玩中国‘小姐’的”。

  7、晨报合肥专讯 13日下午2时,鄂州、珠海两地警方联手,成功抓获“9•16”珠海特大组织、介绍卖淫案重要涉案嫌疑人廖某。14日,鄂州警方将廖某移交珠海警方。

  承上启下,设问过渡:“九一八事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国耻纪念日?相信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就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布置学生阅读68――7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在学生阅读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录音,烘托本课历史氛围。)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九一八事变

  1、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69页“文献资料”说明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不抵抗政策。)

  3、不抵抗政策造成什么后果?(只有四个多月时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沦陷。)

  4、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建立东北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教师小结、过渡: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

  西安事变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什么主张和要求?(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国民党内部爱国人士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启发学生从课文中归纳:

  a、根本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犯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这就使得具有爱国传统的炎黄子孙同仇敌忾,站到一起。中共的抗日主张对于爱国的张学良和杨虎城起到了感召的作用。

  b、直接原因:蒋介石顽固反共、一意孤行,激起爱国学生和官兵的强烈不满。)

  3、怎样评价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目的在于逼蒋联共抗日,属于爱国和正义的事件。)

  4、教师介绍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

  a.日本:暗中支持国民党中的亲日派向西安发动进攻,以便它扩大侵略中国。

  b.英美: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英美在华势力,希望和平解决,保住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c.国民党内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准备乘乱夺权。

  d.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宋子文、宋美龄等人亲自到西安与张、杨谈判。)

  5、“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所起的历史作用。

  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如此一来,日本便有机可乘、进而独霸中国。如果给蒋介石留一条活路,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答应停止内战,尽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共决定不计前嫌,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人到西安去调停,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戊戌变法》教案 篇9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奏折、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是本课的重点。

  2、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3、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启蒙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四、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快速浏览课本,完成下列问题,有疑问的做好标记)

  (一)公车上书

  1、发生的时间          ,发起者是                         。                                                                                     

  2、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                                                  ,目的是

  。

  3、这一事件的影响是                                                            。

  4、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继续宣传变法。他们在北京组

  织           ,把             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          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2、戊戌变法的时间是         年6月到9月。

  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政治:

  经济:

  文化思想:

  军事:

  3、1898年9月,          发动政变,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不肯逃走,最后被杀害。

  合作探究(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假如你是当时的读书人,你会“上书”皇帝吗?为什么?

  2、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思路点拨:从根本原因、次要原因方面去分析)

  3、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课堂总结:

  学史感悟:

  达标检测:

  1、“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德国“强租”胶州湾     d.“门户政策”的提出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的创办  c、强学会的成立  d、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法令

  3、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是(    )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成立  c/、康有为奉诏全面筹划变法事宜  d、《中外纪闻》的出版

  4、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训练新式军队

  5、表示不做“亡国之君”,但在位期间,中国却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皇帝是(  )

  a、慈禧            b、光绪帝             c、道光帝              d、溥仪

  6、光绪帝颁布诏书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的统治    c、镇压农民起义  d、抵抗外国侵略

  7、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是的目的是(   )

  (1)推翻清政府  (2)发展资本主义   (3)救亡图存

  a、(!)(2)(3)           b、(1)(2)           c、(1)(3)              d、 (2)(3)

  8、“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哪位维新志士说的话(   )

  a康有为        b 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阅读下列材料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请求光绪帝当机立断,“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请回答:

  (1)“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年?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2)材料中的“拒和”主要指什么/?

  (3)你认为康有为提出的建议中最根本的一条是什么?

  知识链接:

  1、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是代表人物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的有代表性的两部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著作。1891年他在广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时,组织子弟编撰《新学伪经考》,同年刊印。后又编写《孔子改制考》,1897年在上海刊行(著作的论述不必向学生详细讲述,可指导阅读课本的注释和小字以理解教材)。康有为表面上是作历史考证的文章,实际上是戊戌变法的理论著作,其特点是“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当时古文经学是儒家的正统,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是变法的最大障碍。他敢于予以否定,宣布是“伪经”,是假货,这是对恪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传统理论的尖锐批判。他又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打着孔子这个保护神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这个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而且他在思想上还包含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梁启超与其师康有为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人称“康梁”。康有为是变法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梁启超则以办报纸、学堂等方法,成为杰出的维新思想的宣传家。1896年,他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连载《变法通议》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系统宣传 了变法图强的理论,强调非“变”不可,天地万物,人类社会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夫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他主张学西学、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康、梁的维新思想影响了许多读书人,使一批传统士人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四问题探究

  1.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就课文所示的两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赋于人的多元化。

  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

  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

  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让学生讨论,不必给答案,可以告诉学生到哪里去寻找有关资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七、活动与探究

  1、将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较,为什么日本成功了而中国却失败了,从而进一步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

  2、“自由阅读卡”叙述了康有为拒绝给女儿缠足的故事(课前已发),你还了解哪些维新人士向传统陋习挑战的事例?你受到哪些感动?下一课我们再听听你的议论。

  目的:引导学生自动阅读,交流信息,表述史实,提升认识。

  八、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本课《戊戌变法》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并不是变法的日日夜夜,而是维新人士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所作的努力与牺牲。尤其,以谭嗣同的慷慨就义,最为特出。所以,本课的课后教学活动,是设计课后的模拟历史剧,由学生进行编写剧本并从中选择较好的编排历史剧,教导学生、安排演出,目的在让学生加深印象,有所感动。

  九、教学过程(另页)

  十、板书设计

  一、背景

  1、严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与继承

  4、康梁的维新活动(上书、保国会)

  二、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1、标志: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

  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3、内容评价

  三、 戊戌政变

  1、 戊戌政变

  2、 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操作 问题 探究 效果

  导入 电影《谭嗣同》就义片断 借助影片提问:见教法建议1,通过设问,导入新课 使学生初步了解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事迹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及其探究欲望

  讲授新课 (一) 背景

  显示图片①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图②八国联军侵华图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对此中国各政治势力将作出的反应? 使学生思考回顾、阅读更深刻了解当时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资产阶级发展情况 学生归纳概括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经济状况及其政治态度

  显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康、梁图片及课本“公车上书”插图 ①公车上书为何是爱国思潮变成政治运动的标志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看图,阅读教材、讨论,并请学生归纳概括 能够让学生明白公车上书是爱国思想与救亡运动的结合

  ②《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何是维新派的实政纲领  得出结论:《应……》规定了变法的具体措施

  (二)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教师板书1、标志《定国是诏》 分析“国是”与“国事” 提问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概括 区别两个概念

  显示光绪帝图片 提问:作为清王朝统治者为何支持资产阶级的改革以及其有无实权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发言 得出结论:光绪帝根本目的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无实权的光绪为失败埋下伏笔

  投影:变法内容及施政纲领中有关措施 问题:见教法建议3 分组讨论,自由发言,代表总结 学生认识到此次变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及维新人士的策略性,但认识到其变法的意义

  (三)

  戊戌政变 投影显示:①图片:慈禧、袁世凯、戊戌六君子  ②谭嗣同死前所念的诗“去留肝但两昆仑,

  问题:①三者之间的活动   ②谭放弃生的机会是否值得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①,自由辩论、讨论② 使学生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的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及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考历史

  教师总结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强调其爱国性和进步性

  小结 课件显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脉络 要求学生有机地将内容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寻找事件间的联系,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事件间的各个方面 学生易于将知识连成整体,较易理解、记忆、掌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9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