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精选2篇)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 篇1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收集视频和图片资料导出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记忆 和思考;横向和纵向对比导出我国科技发展脉络;讲述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总结科学家们共同点得出结论,对学生进行德育 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了解科学家们的事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史料的能力,掌握历史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和学习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刻苦,爱国的风尚。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的方法

  问题情境方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或者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15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创 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同学们列举古代的科技成就及特点),然而1840年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经济的落后,大小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虽有洋务派效仿西方的洋务运动,但是中国的科技发展仍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加上后来的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聊生,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毛泽东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他说:“现在我们能制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节课我们学习就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板书)

  【讲授新课】

  放映视频《邓稼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们回答:

  一、两弹(板书)

  (一)原子弹(板书)

  1.“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2.“两弹元勋”是指谁?

  3.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

  4.第一颗氢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与原子弹爆炸相差几年?

  5.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连接受到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中国台湾海峡附近作战时,美国总统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白宫敢动辄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其运载工具, 没有起码的还击手段。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使中国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世界面前显示中国的实力,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1955年1月,毛泽东决定自力更生,依靠本国的科学家,正式决定研制核武器。经过九年的艰苦攻关,1964年10 月16日,中国在新疆进行了第一次试验,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掌握核武器是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不受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接着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投影显示的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后蘑菇云升空的情景。

  (二)导弹(板书)

  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的 导弹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点火发射,并在预定点上空试成功,实现了导弹和核弹头的结合。随着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迅速发展,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 放军战略导弹部队正式组建。周恩来亲 自将这支部队命名为“第二炮兵”。(请同学阅读课本87 页相关内容)

  研制原子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燃料和众多部门的配合(这在当时中国式非常不易得),还需要掌握先进核技术的科学家,请同学翻开课本阅读85、86页小字内容,教师讲述钱学森和邓稼先的故事。

  二、卫星(板书)

  投影或展示东方红等卫星的图片,教师讲解,请学生识别并回答卫星的用 途。

  过渡:原子弹使中国不再受到 恐吓,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那么是什么使中国人不再受挨饿的威胁呢?

  三、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板书)

  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建国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家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进行水稻的两种的培育,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原来提高产量20%~30%,极大的提高 了粮食产量,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文字和投影图片.阅读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

  请学生回答三位科学家的共同点,并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课堂小结】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的国防科技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象征,杂交水稻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新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不难看出:第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第二,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第三,带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一、两弹

  (一)原子弹

  (二)导弹

  二、卫星

  三、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 篇2

  第13课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收集视频和图片资料导出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记忆 和思考;横向和纵向对比导出我国科技发展脉络;讲述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总结科学家们共同点得出结论,对学生进行德育  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了解科学家们的事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史料的能力,掌握历史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和学习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刻苦,爱国的风尚。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的方法

  问题情境方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或者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15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创  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同学们列举古代的科技成就及特点),然而1840年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经济的落后,大小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虽有洋务派效仿西方的洋务运动,但是中国的科技发展仍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加上后来的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聊生,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毛泽东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他说:“现在我们能制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节课我们学习就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板书)

  【讲授新课】

  放映视频《邓稼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们回答:

  一、两弹(板书)

  (一)原子弹(板书)

  1.“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2.“两弹元勋”是指谁?

  3.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

  4.第一颗氢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与原子弹爆炸相差几年?

  5.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连接受到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中国台湾海峡附近作战时,美国总统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白宫敢动辄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其运载工具,  没有起码的还击手段。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使中国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世界面前显示中国的实力,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1955年1月,毛泽东决定自力更生,依靠本国的科学家,正式决定研制核武器。经过九年的艰苦攻关,1964年10  月16日,中国在新疆进行了第一次试验,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掌握核武器是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不受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接着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投影显示的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后蘑菇云升空的情景。

  (二)导弹(板书)

  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的  导弹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点火发射,并在预定点上空试成功,实现了导弹和核弹头的结合。随着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迅速发展,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  放军战略导弹部队正式组建。周恩来亲  自将这支部队命名为“第二炮兵”。(请同学阅读课本87  页相关内容)

  研制原子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燃料和众多部门的配合(这在当时中国式非常不易得),还需要掌握先进核技术的科学家,请同学翻开课本阅读85、86页小字内容,教师讲述钱学森和邓稼先的故事。

  二、卫星(板书)

  投影或展示东方红等卫星的图片,教师讲解,请学生识别并回答卫星的用  途。

  过渡:原子弹使中国不再受到  恐吓,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那么是什么使中国人不再受挨饿的威胁呢?

  三、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板书)

  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建国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家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进行水稻的两种的培育,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原来提高产量20%~30%,极大的提高  了粮食产量,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文字和投影图片.阅读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

  请学生回答三位科学家的共同点,并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课堂小结】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的国防科技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象征,杂交水稻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新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不难看出:第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第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第三,带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一、两弹

  (一)原子弹

  (二)导弹

  二、卫星

  三、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