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历史教案设计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选15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选15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1

  第10课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引导学生运用从具体史实中归纳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安排学生课前收集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文献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其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可适时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价值观。

  二、教学策略

  1.本课内容决定本节教学应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其模式为: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

  2.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采用设计图表教学法,把握本课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xx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史实。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来展开。关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对“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可以采取学生设计大事简表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的知识体系,概括巩固知识,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本课教学程序框架:

  【说明】框架中的“拓展”指知识内容和教学空间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框架中的“知识链接”指和课文有关的阅读。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处理有关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四、教学引入

  方法1

  激情引入

  是谁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

  是谁绘制改革开放宏图合民愿?

  是谁提出一国两制愿祖国统一?

  又是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几句简短的疑问句,可以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引入新课。

  方法2

  情境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邓小平在广东谈改革开放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然后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自然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方法3

  歌曲引入

  播放《走进新时代》的歌曲,提出问题:这首歌曲的名称是什么?说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而引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邓小平,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由此引入新课。

  方法4

  主题引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对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情认识的重大突破。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引入新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五、重点解决和难点突破

  本课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本课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确立这一难点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正因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所以确立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就是必然的了。

  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合作找出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贡献;小组讨论,概括出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活动内容1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以神奇般的力量使古老的中华大地焕发勃勃生机。正如一首诗词所写:

  “改革有了凤阳花鼓,

  敲响了农民走向市场的节拍,

  开放有了深圳神话,

  十年完成一个世纪的跨越;”

  “只要生产力发展了,

  两个文明建设搞好了。

  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利用诗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指导:

  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推举出一名组长。

  2.各小组互相传阅收集到的资料,增加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

  3.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最后形成较统一的观点。

  4.小组代表可竞相发言,教师对发言者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师: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师:你们说得很好!1979年初,我国改革开放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审时度势,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指导学生阅读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指出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而且还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生: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师:对,这是邓小平的伟大创见。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邓小平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生: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教师可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找出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生:基本路线内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师:你说得很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师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师: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评析】

  本案例让学生收集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小组讨论,激发他们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内容2

  设计大事简表,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一阶段:

  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对我国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方面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哪些贡献呢?邓小平理论是怎样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我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形成较统一的观点。

  第二阶段:

  师:通过讨论,大家知道了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贡献,也知道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下面我们需要将以上的重点内容再概括,即设计大事简表,完成后上交。

  设计大事简表的要求:

  1.题目: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类别:知识。

  2.高度精练。

  3.包含人物、时间、重要会议及其决议。

  4.以表格形式呈现。

  附学生设计的大事简表一份:

  题目: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类别:知识

  理论形成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理论形成2: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理论形成3:1982年中共十二大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

  理论形成4:1987年中共十三大        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

  理论形成5:1992年南方讲话          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

  指导地位确立1:1992年中共十四大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指导地位确立2:1997年中共xx大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评析】

  本案例通过概括本课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设计图表学习历史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

  现代化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

  一、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课外知识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我们搞的是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将带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影响。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所以我们同时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二、活动指导

  1.确立课题:在中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活动方法: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开展小组讨论。

  3.探究过程:

  (1)假设: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验证:

  生:在假设条件下,就会放任资产阶级自由化,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

  生:就会使改革开放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生:如果搬用资产阶级民主,搞三权鼎立那一套,就会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

  生:就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国成为一盘散沙,遭受帝国主义的欺侮。

  (3)结论:资产阶级自由化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因此假设不成立,所以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2

  在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他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对于“小康”,我们并不陌生,上个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今天,我们在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小康生活,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而xx大中提到的则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最关键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了明显增强。而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一起来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话题。

  第一部分:知识网络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xx大摘要: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注:提供xx大内容的摘要,其目的不是让大家去识记,而是要求我们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对上述观点进行理解。)

  ㈠基本目标: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㈡基本内容:

  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⑷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③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⑸……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xx大摘要: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㈠基本目标

  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㈡基本内容

  ⑴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⑵必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⑶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

  ⑷……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xx大摘要: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㈠基本目标: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特点)

  ㈡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⑴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⑵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⑶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是在开卷考试下,我们一定要对书本知识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在把握纲的前提下对一些重点知识再进行深入地理解。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些具体的重要考点,去认识思考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二部分:现象思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一些,而且其中不少内容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就知识而知识的枯燥理解,应多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正确认识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这不仅是开卷考试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适应社会、不断成长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本部分的不少内容在上一讲“认识国情,了解国策”中已经有所涉及,如经济方面的“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治方面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文化方面的“以德治国”“科教兴国”战略等,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下面我们通过身边的一些现象去感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其它一些重要的内容。

  思考一:网络双刃剑(文化领域)

  作为高科技产品,网络具有“双刃剑”的性质,一方面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效率与快乐,使人们的交流或互动空前开放;另一方面它也会对人们自身造成消极效应、甚至危险:一是它本身隐含着放任自由,给以往的法律、道德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困境(网络信息中的有毒文化如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还有网络黑客现象)。二是网络让人痴迷甚至难以自拔的危险(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代文明病。

  2002年6月16日,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大火,造成24人死亡,十多人受伤。

  2002年7月31日,南投县一名15岁少年,从网吧回家时,因遭受祖母斥责,竟持刀将祖母刺死。

  2002年9月15日,安康一少年在通宵上网后死在网吧。

  2002年11月4日,一名12岁的男生自盗奶奶家中10万元巨款在网吧里沉迷9天9夜。

  ……

  现象思考:

  ⑴针对材料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产生的危害。

  ⑵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首先,分析材料,寻找原因,思考危害(略)。

  其次,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双刃剑)。

  国家: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立法,如2002年11月5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

  社会:加强管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等七单位,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学校:加强教育,据悉,全国已建立6000多个校园网。

  家庭:加强督促,和孩子一起上网。

  自己:想一想,应如何做?(以学习为重,提高素质,遵纪守法,上网有度,严格自律,加强自我保护等)

  由网络文化我们还想到了对校园文化的思考。

  ――某些以色情、暴力为主要题材的“口袋书”、“脏话贺卡”、“恐怖玩具”等在校园内流行。

  ――某些影视作品和非法出版物,大肆宣扬黑社会的恩仇打斗,畸形情爱,僵尸鬼怪。

  ――算命等迷信活动……

  自我思考:采取调查等方式,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一文化环境对自己成长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

  在对上述现象的认识过程中,主要运用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用到初二法律常识的有关知识和初三第九课的有关内容。

  思考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经济领域)

  近几年全社会每年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在800万个左右,实际劳动力供给每年在2000万个左右,供需矛盾原本就突出。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富余人员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就业难度很大。近几年来再就业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5%。由于大量职工下岗、失业,新增劳动力无法就业,没有收入或收入减少乃至中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了贫困的行列。

  (分析一些同学家庭的就业现状,包括一些企业效益低下,企业效益下滑,甚至亏损、停产、半停产,影响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致使一部分职工家庭收入下降,成为城镇贫困人口。)

  现象思考:

  ⑴结合材料客观分析下岗失业的原因。

  ⑵下岗了,怎么生活?

  首先,分析原因,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析: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富余人员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从劳动力就业供需矛盾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

  从下岗职工自身的因素分析:一是就业观念的陈旧(对一些职业怕脏、怕丢人),二是自身素质的低下,首先心理素质脆弱,下岗后失落感加重,自卑感增强,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其次是个人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掌握再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和本领,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

  其次,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这一现象。

  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分析: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重视。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我国扩大再就业的五项措施:一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有组织开发一批适合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就业岗位;二是要有针对地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三是要充分重视职业培训,帮助下岗职工掌握再就业技能和本领;四是要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五是要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五项内容)

  二是从下岗工人自身角度分析。据分析,下岗职工有三种类型,一类生活拮据、心情压抑,他们大都没有特殊技能,但仍然在困境中拚搏。这一类型占下岗职工的绝大多数。二类生活极度困难、对前途悲观失望,在感到完全失望时有人会走上绝路。三类具备一定致使技能,不等不靠,很快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下岗后,我觉得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世俗的偏见,善于创造条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二是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三种类型,最后得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主要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等部分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初三第三课、第九课等课中的有关内容。学习时应注意综合有关的知识。

  思考三: 当家做主人(政治领域)

  2003年3月5日和3月3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广大普通百姓对今年的“两会”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和盼望。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百姓的心声:“要用法律来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利益”、“能不能给下岗工人创业多一点扶持”、“政府应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只有净化社会环境才能搞好素质教育”、“希望国家支持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要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对有些职能部门的作风不满意”、“最关心法制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政治权利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迫切,参与国家、社会管理,当家做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它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通过电视报刊等途径关心国内外大事、认真主动自觉地行使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行使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等。)

  现象思考

  ⑴请你选择材料一中的一个话题或自己重新确立一个新话题,就本地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尝试依法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批评。(要求从提出问题的原因、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⑵请你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问题:问题提出要有针对性,分析要有理有据,解决途径要切实可行。

  第二个问题:应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提出,然后在落实到具体的细微之处。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廉政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主要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部分内容,同时还要运用到初二“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权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上面三个现象的分析,我们应该看到,的内容并不抽象,它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透过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去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而不应脱离实际,以本为本,枯燥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提高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

  第三部分:经典回眸

  回顾近几年来南京市中考试卷,有关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地位愈显重要,下面列举几道典型的题目:

  1999年第26题:从科教兴国的角度命题。

  2000年第27题:涉及到“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内容。第28题:涉及到“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

  2001年第23题: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关系角度命题。

  2002年第22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的角度命题。

  除此以外,在其他选择题、问答题中也广泛地涉及到有关的内容。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2002年第22题:

  小明所在的居民区,准备以“绿色、文明、安全”为主题,争创模范小区,目标如下:

  项 目 现状 创建目标

  ①绿化面积 5% 35%

  ②年发案数 13起 0起

  ③文化娱乐场所 无 2处

  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 92% 100%

  ⑤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2件 0件

  ⑥废旧电池回收率 0 70%

  ⑦报刊宣传栏 无 2处

  ⑧邻里纠纷发生数 48起 低于10起

  小明作为志愿者,积极参加了小区创建工作。

  许多居民前来咨询,请您和小明一起解答下列问题:

  ⑴居民甲:请问,“绿色、文明、安全”有哪些含义?

  ⑵居民乙:请任选一项创建目标,为我们作些解释说明。(提示:可宣传该目标的制定依据、作用意义、主要内容或注意事项等)

  ⑶居民丙:我作为初中生,参与创建工作,对自己成长有哪些帮助?

  [试题分析]

  分析这道试题,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看问题。三个问题:一是从含义理解,二是对创建目标的解释说明、三是认识这一活动对自己成长的帮助。

  第二:带这问题看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材料时,必须要完成两件事:一是找出这段材料的主题思想;二是分析材料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这个主题的。就本题而言,主题是“绿色、文明、安全”;材料分别从8个来表现这一主题的,我们应对这8个方面进行归类,其中“绿色”主要有①⑤⑥;“文明”主要有③④⑦⑧;“安全”主要有②④⑧。

  第三: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内容。分析的过程应遵循两个步骤:一是针对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一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提升,形成一定的观点、方法。就本题而言,在归纳分析具体8个方面的基础上,得出“绿色、文明、安全”的含义:“绿色”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方面的内容);“文明”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文化方面的内容);“安全”突出社会稳定,以法治“区”的内容(政治方面的内容)。在具体解释说明某一创建目标时,也应围绕各自的主题从设问提示的几个方面展开。在认识这一活动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时,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从参加活动本身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是从参加活动的内容看,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这道题是从综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进行命题的。

  总结南京市中考试卷中这部分题目命题的情况,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所选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现实问题。虽然考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但并没有使学生感到枯燥,相反使学生感觉到题目离自己很近,反映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⑵所提问题突出学生的自我认识。它不是让学生去照抄书本中的观点,而是让学生用书本中的知识去思考问题。

  ⑶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较强。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将本部分内容同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去思考。

  ⑷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每一道题的落脚点基本上放在学生的“行”上,不少题都通过参观访问等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本身就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要求。

  下面我们再看一道其他省市有关的中考题:

  [2002年黑龙江省卷]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⑴《纲要》所规定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⑵列举你参加过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⑶为了更好地落实基本道德规范,请你为学校或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要求写出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步骤。

  本题考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如果你们学校组织过类似的活动,那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就太简单了,如果你没有参加过,这个问题就显得困难多了。题目中的两段材料,第一段指出了活动的指导思想,第二段指出了活动的依据。第一问、第二问你所需要的就是简单的回忆,第三问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要求也很高:活动目的可以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五个方面任选一个,也可以参照材料第一段中的有关内容;活动主题根据活动目的制定;活动方式选择一种具体的活动方式(社会调查、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步骤根据具体的内容形式可以包括活动前准备,活动中过程,活动后思考三个部分。

  下面我们列举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呈现一下,正好这也是一道中考试题。

  [2002年宜昌市卷]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明礼诚信”等20字基本道德规范。围绕《纲要》内容,某校初三学生在开展“共铸诚信学校”的活动中,进行了“诚信”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 言而无信

  从未出现 20 34 24

  偶尔出现 15 10 16

  经常出现 15 6 10

  ⑴上表调查结果反映了什么问题?

  ⑵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依据)

  ⑶为“共铸诚信学校”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在这个活动中,主题是“共铸诚信学校”,题目是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方式是采取社会调查的形式,活动的步骤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问卷调查、资料整理、讨论交流)、活动思考(活动启示、落实行动)等方面进行。本题中设计的几个问题突出的是活动启示、落实行动等方面的内容。有一点必须注意,在活动思考中,不能把思考的内容仅仅局限在思想道德范围内,要拓展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科学文化建设、甚至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3

  (四课周测3) 三、附加题(提高题)

  (广西中考题)1、材料一:《中共中央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2)辨析: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的说法已经过时了?

  (3)请你结合法地实际,为落实“科学 发展观”提出合理的建议?(或你认为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吉林中考题)2、我国为什么要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3、请你绵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湖南中考题)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暗示: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是没有的,要是你真的弄到无法可想的地步,那只能说自己是笨蛋,是懒汉。

  自我总结: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4

  ※自我检测※   第四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课周测1一、填空: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       、文化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是     文明、     文明和     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其中唱主角的

  是       经济。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      ,它包括     经济和      经济。

  4、         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5、其它所有制经济包括        、         和         等。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7、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         ;        。

  8、为了开发和利用西部的自然资源,兴建的大型工程有       、       、

  、         。

  9、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         。

  10、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构(或我国的权力机关)是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11、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       、       、

  、         。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

  12、生活在法治的国家里,人人都要     、     、     、     ,依法维护国家的利益,规范自身行为。     13、法律的本质是保护         。

  14、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       制度,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   、   和    ,这已载入了我国的宪法和法律。

  16、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                    ,它是我们立党的根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     。

  17、社会主义        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建设;二是        建设。

  18、加强社会主义          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9、发展   和   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同时,提出了实施     的伟大战略。

  20、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       性和       。

  21、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            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

  22、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了我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奋斗目标

  是                             。

  23、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4、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在理论成果,一是            ,二是          。

  友情提示:积极勤奋地努力和不计成败的洒脱是成功的两翼。

  自我总结: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5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四项基本原则”内容、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

  掌    握

  十二大、十三大、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十四大、xx大的内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顺时归纳整理知识

  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

  识图分析判断特征

  利用教材有关邓小平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是

  “让全国人民都发财”(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衷心敬仰总设计师

  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正确树立人生理想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难点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四项基本原则”?(那时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2“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什么?(指导学生从课本45页注解寻找答案: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教师指出:这“四项基本原则”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3 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主要内容是什么?(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联系比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指的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年苏联是在大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照搬苏联的经验,结果遭到严重挫折。后来是毛泽东等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那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如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也是总结了中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4 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主要内容是什么?(邓小平为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会根据他的设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根据46页“动脑筋”,组织学生列表、讨论回答: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时    期

  作            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初期

  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6组织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4页1、4(2)两题。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课本45页“导入框”、47页插图和49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都反映了哪件大事?(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2 这些讲话的重要观点是什么?(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让全国人民都发财等。)

  3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4页4(1)题:(这些图片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92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社”、姓“资”问题困扰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a.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c.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d.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反对僵化停滞。

  e.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f.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g.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等。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5 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a.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b. 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 1997年召开的xx大主要内容是什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1根据48页“活动与探究・1”,先组织学生“议一议”。(提示大家:应当结合自己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乡现代化建设成就谈体会,发表议论。教师要注意疏导学生因家长下岗、或因家庭偶发暂时困难时的思想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发展的趋势,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2完成课本48页“练一练”:应选d(a是“一个中心”,b和c是“两个坚持”,它们都属于基本路线内容。)

  3完成《新学案》14页“自我测评”剩余题目。

  4根据48页“活动与探究・2”, 建议学生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帮助收集、整理亲朋好友的相片,按照下表所列的内容选出若干张,自己执笔撰写说明文字:

  相片题目

  拍摄时间

  相片人物与你的关系

  相片景物与你家的关系

  你觉得这张相片有什么意义

  备注:

  ①假如具体年代记不清楚,只要标明大约时间即可。例如:解放前、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时期、土地改革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大跃进时期、困难时期、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也可以根据相片具体内容进行调整。

  ②意义部分可以反映亲友关系的和谐美满,也可以反映整个社会的前进步伐、日常生活的不断改善、家乡面貌的巨大变化等。

  ③不必局限在哪一天完成,可以一边收集一边填写。表格填不下的,可以用其他纸张誊写,粘在课本上。

  ④极力建议同学们整理成家庭相册或个人相册,热切呼吁有电脑的同学制成电子相册类作品参加信息技术竞赛。

  5提醒学生预习第11课《民族团结》。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6

  【课程导入】

  同学们!你熟悉下面这首动人的歌儿吗?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家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春天的故事》,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歌颂的老人是谁?他对中国有什么巨大贡献呢?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视察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广东时说:“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请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在改革开放中为什么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又是什么?

  3.在谈到特区姓“资”姓“社”的问题时,邓小平同志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明确回答:“特区姓‘社’不姓‘资’。”你能从哪些方面证明“特区姓‘社’不姓‘资’”?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

  ①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②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③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④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⑤ 坚持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2.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是在( )。

  a.中共十二大上  b.中共十三大上

  c.中共十四大上  d.中共xx大上

  【资料:】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当然,邓小平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思维拓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古往今来政治家们共同关注并探索的重大课题。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这一著名论断,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行动指南。

  请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分析“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应树立怎样的科学发展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7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课标要求】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单元概述】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从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党和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切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知识结构】

  【单元知识网络】

  【典例分析】

  1.(XX年河南省中考试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从最初设置这些“特区”的示意图来看,下面的四个选项中与其三项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考察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通过右下角图标所示a是特别行政区澳门,bcd分别是经济特区深圳、汕头、厦门。

  参考答案:a

  2.(XX年湖北省黄冈市中考试题)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

  a.毛泽东、邓小平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毛泽东、周恩来

  解析:此题以学生熟悉的歌词引入,从“站起来”可以知道是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富起来”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站起来”和“富起来”把两位伟人联系在一起。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引出的自然贴切,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参考答案:a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最根本的一点是(    )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使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其重要的事件是(    )

  a.平反冤假错案       b.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c.展开法制宣传推广工作     d.恢复律师辩护制

  3. 1978年,安徽省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天遇大旱的情况下,18户农民苦干一年,结果粮食获得大丰收。小岗村的其他农户受灾减产。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    )

  a.旱情不一样       b.生产的积极性不一样

  c.使用的生产工具有很大的区别   d.劳动的时间不一样

  4.“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这幅农家春联中的两次“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道路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一位工人兴奋的说“今天厂里开会了,以后不吃大锅饭了。只要大家努力干,厂子干好了,大家的收入就多了。以后再也不是干多干少一个样了”这说明当时我国开始进行(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                    d.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6.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依次是(    )

  ①经济特区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沿海开放城市  ④内地  ⑤边疆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②③①④⑤

  7.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在大中型企业中(    )

  a.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b.实行按劳分配的方式

  c.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     d.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

  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过程中,由于极少数人的煽动,出现摆脱共产党领导,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针对这些现象,邓小平同志提出了(    )

  a.四项基本原则         b.团结一致向前看

  c.走自己的路       d.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9.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准确理解是(    )

  a.不同于苏联、东欧模式的社会主义

  b.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c.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

  d.不受马克思主义条条框框的束缚

  10.“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下列哪位领导人说的(    )

  a.           b.         c.           d.邓小平

  11.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索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

  ①马文革  ②刘援朝   ③张跃进   ④季开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12.在一座城市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

  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开放中,

  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二、非选择题

  13.XX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九年级某班同学准备举办专题展览,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成就,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成下列思路设计。

  (1)第一学习小组同学要按下列思路设计一套(4枚)纪念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请你按他们的设计思路,填写所缺内容。

  人物篇 会议篇 改革篇 开放篇

  典型

  事例 邓小平 ② 安徽凤阳小岗村 ④

  理由 ① 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③ 对外开放的窗口

  (2)第二学习小组同学要围绕“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主题来收集材料,请你帮他们完成材料的收集。

  ①写出至少两种收集材料的方式。

  ②第二学习小组应从人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来收集材料?

  (3)第三学习小组同学要通过“历史展板”,从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体等方面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下图是该组同学在经济板块展示的一幅图,想一想,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4)活动感悟:通过本次活动,围绕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伟大成就,谈谈你的感想作为本次展览的结束语。(2分)

  14.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请回答:

  (1)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进入新时期后,我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3)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念?

  (4)我国现有五个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请具体

  说明。

  (5)综上所述,我国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

  15.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目前,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土改中农民埋界桩②农业社农民在分粮③人民群众高举标语牌④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1)图①中农民是根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             》开展土地改革的。土地改革后,               制度被消灭。

  (2)据图②,到1956年底,国家对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              在我国初步建立。

  (3)图③中,人民群众高举“人民公社好”的牌子。据当时报道,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全国农村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你认为这种做法正确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4)图④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请写出该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c  2.b  3.b  4.d 5.c  6.b  7.c   8. a  9.c  10.d   11.b   12.b

  二、非选择题

  13.(1)①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符合题意的其它理由也可)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③开创包产到户(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深圳或珠海等。

  (2)①社会调查、家庭采访、网上查询等方式。②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科学技术的推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全国人民的努力等。

  (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等。

  14.(1)邓小平理论(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逐步告别“铁饭碗”和“大锅饭”,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4)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制度,而特别行政区仍是资本主义制度。

  (5)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5.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封建剥削或封建土地。

  (2)农业;社会主义制度。

  (3)不正确;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符合题意亦可)

  (4)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他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对于“小康”,我们并不陌生,上个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今天,我们在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小康生活,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而xx大中提到的则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最关键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了明显增强。而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一起来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话题。

  第一部分:知识网络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xx大摘要: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注:提供xx大内容的摘要,其目的不是让大家去识记,而是要求我们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对上述观点进行理解。)

  ㈠基本目标: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㈡基本内容:

  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⑷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③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⑸……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xx大摘要: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㈠基本目标

  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㈡基本内容

  ⑴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⑵必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⑶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

  ⑷……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xx大摘要: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㈠基本目标: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特点)

  ㈡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⑴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⑵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⑶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是在开卷考试下,我们一定要对书本知识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在把握纲的前提下对一些重点知识再进行深入地理解。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些具体的重要考点,去认识思考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二部分:现象思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一些,而且其中不少内容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就知识而知识的枯燥理解,应多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正确认识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这不仅是开卷考试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适应社会、不断成长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本部分的不少内容在上一讲“认识国情,了解国策”中已经有所涉及,如经济方面的“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治方面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文化方面的“以德治国”“科教兴国”战略等,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下面我们通过身边的一些现象去感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其它一些重要的内容。

  思考一:网络双刃剑(文化领域)

  作为高科技产品,网络具有“双刃剑”的性质,一方面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效率与快乐,使人们的交流或互动空前开放;另一方面它也会对人们自身造成消极效应、甚至危险:一是它本身隐含着放任自由,给以往的法律、道德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困境(网络信息中的有毒文化如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还有网络黑客现象)。二是网络让人痴迷甚至难以自拔的危险(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代文明病。

  2002年6月16日,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大火,造成24人死亡,十多人受伤。

  2002年7月31日,南投县一名15岁少年,从网吧回家时,因遭受祖母斥责,竟持刀将祖母刺死。

  2002年9月15日,安康一少年在通宵上网后死在网吧。

  2002年11月4日,一名12岁的男生自盗奶奶家中10万元巨款在网吧里沉迷9天9夜。

  ……

  现象思考:

  ⑴针对材料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产生的危害。

  ⑵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首先,分析材料,寻找原因,思考危害(略)。

  其次,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双刃剑)。

  国家: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立法,如2002年11月5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

  社会:加强管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等七单位,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学校:加强教育,据悉,全国已建立6000多个校园网。

  家庭:加强督促,和孩子一起上网。

  自己:想一想,应如何做?(以学习为重,提高素质,遵纪守法,上网有度,严格自律,加强自我保护等)

  由网络文化我们还想到了对校园文化的思考。

  ――某些以色情、暴力为主要题材的“口袋书”、“脏话贺卡”、“恐怖玩具”等在校园内流行。

  ――某些影视作品和非法出版物,大肆宣扬黑社会的恩仇打斗,畸形情爱,僵尸鬼怪。

  ――算命等迷信活动……

  自我思考:采取调查等方式,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一文化环境对自己成长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

  在对上述现象的认识过程中,主要运用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用到初二法律常识的有关知识和初三第九课的有关内容。

  思考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经济领域)

  近几年全社会每年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在800万个左右,实际劳动力供给每年在2000万个左右,供需矛盾原本就突出。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富余人员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就业难度很大。近几年来再就业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5%。由于大量职工下岗、失业,新增劳动力无法就业,没有收入或收入减少乃至中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了贫困的行列。

  (分析一些同学家庭的就业现状,包括一些企业效益低下,企业效益下滑,甚至亏损、停产、半停产,影响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致使一部分职工家庭收入下降,成为城镇贫困人口。)

  现象思考:

  ⑴结合材料客观分析下岗失业的原因。

  ⑵下岗了,怎么生活?

  首先,分析原因,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析: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富余人员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从劳动力就业供需矛盾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

  从下岗职工自身的因素分析:一是就业观念的陈旧(对一些职业怕脏、怕丢人),二是自身素质的低下,首先心理素质脆弱,下岗后失落感加重,自卑感增强,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其次是个人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掌握再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和本领,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

  其次,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这一现象。

  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分析: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重视。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我国扩大再就业的五项措施:一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有组织开发一批适合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就业岗位;二是要有针对地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三是要充分重视职业培训,帮助下岗职工掌握再就业技能和本领;四是要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五是要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五项内容)

  二是从下岗工人自身角度分析。据分析,下岗职工有三种类型,一类生活拮据、心情压抑,他们大都没有特殊技能,但仍然在困境中拚搏。这一类型占下岗职工的绝大多数。二类生活极度困难、对前途悲观失望,在感到完全失望时有人会走上绝路。三类具备一定致使技能,不等不靠,很快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下岗后,我觉得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世俗的偏见,善于创造条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二是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三种类型,最后得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主要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等部分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初三第三课、第九课等课中的有关内容。学习时应注意综合有关的知识。

  思考三: 当家做主人(政治领域)

  2003年3月5日和3月3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广大普通百姓对今年的“两会”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和盼望。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百姓的心声:“要用法律来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利益”、“能不能给下岗工人创业多一点扶持”、“政府应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只有净化社会环境才能搞好素质教育”、“希望国家支持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要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对有些职能部门的作风不满意”、“最关心法制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政治权利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迫切,参与国家、社会管理,当家做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它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通过电视报刊等途径关心国内外大事、认真主动自觉地行使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行使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等。)

  现象思考

  ⑴请你选择材料一中的一个话题或自己重新确立一个新话题,就本地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尝试依法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批评。(要求从提出问题的原因、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⑵请你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问题:问题提出要有针对性,分析要有理有据,解决途径要切实可行。

  第二个问题:应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提出,然后在落实到具体的细微之处。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廉政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主要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部分内容,同时还要运用到初二“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权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上面三个现象的分析,我们应该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并不抽象,它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透过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去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而不应脱离实际,以本为本,枯燥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提高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

  第三部分:经典回眸

  回顾近几年来南京市中考试卷,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地位愈显重要,下面列举几道典型的题目:

  1999年第26题:从科教兴国的角度命题。

  2000年第27题:涉及到“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内容。第28题:涉及到“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

  2001年第23题: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关系角度命题。

  2002年第22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的角度命题。

  除此以外,在其他选择题、问答题中也广泛地涉及到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2002年第22题:

  小明所在的居民区,准备以“绿色、文明、安全”为主题,争创模范小区,目标如下:

  项 目 现状 创建目标

  ①绿化面积 5% 35%

  ②年发案数 13起 0起

  ③文化娱乐场所 无 2处

  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 92% 100%

  ⑤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2件 0件

  ⑥废旧电池回收率 0 70%

  ⑦报刊宣传栏 无 2处

  ⑧邻里纠纷发生数 48起 低于10起

  小明作为志愿者,积极参加了小区创建工作。

  许多居民前来咨询,请您和小明一起解答下列问题:

  ⑴居民甲:请问,“绿色、文明、安全”有哪些含义?

  ⑵居民乙:请任选一项创建目标,为我们作些解释说明。(提示:可宣传该目标的制定依据、作用意义、主要内容或注意事项等)

  ⑶居民丙:我作为初中生,参与创建工作,对自己成长有哪些帮助?

  [试题分析]

  分析这道试题,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看问题。三个问题:一是从含义理解,二是对创建目标的解释说明、三是认识这一活动对自己成长的帮助。

  第二:带这问题看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材料时,必须要完成两件事:一是找出这段材料的主题思想;二是分析材料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这个主题的。就本题而言,主题是“绿色、文明、安全”;材料分别从8个来表现这一主题的,我们应对这8个方面进行归类,其中“绿色”主要有①⑤⑥;“文明”主要有③④⑦⑧;“安全”主要有②④⑧。

  第三: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内容。分析的过程应遵循两个步骤:一是针对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一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提升,形成一定的观点、方法。就本题而言,在归纳分析具体8个方面的基础上,得出“绿色、文明、安全”的含义:“绿色”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方面的内容);“文明”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文化方面的内容);“安全”突出社会稳定,以法治“区”的内容(政治方面的内容)。在具体解释说明某一创建目标时,也应围绕各自的主题从设问提示的几个方面展开。在认识这一活动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时,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从参加活动本身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是从参加活动的内容看,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这道题是从综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进行命题的。

  总结南京市中考试卷中这部分题目命题的情况,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所选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现实问题。虽然考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但并没有使学生感到枯燥,相反使学生感觉到题目离自己很近,反映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⑵所提问题突出学生的自我认识。它不是让学生去照抄书本中的观点,而是让学生用书本中的知识去思考问题。

  ⑶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较强。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将本部分内容同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去思考。

  ⑷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每一道题的落脚点基本上放在学生的“行”上,不少题都通过参观访问等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本身就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要求。

  下面我们再看一道其他省市有关的中考题:

  [2002年黑龙江省卷]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⑴《纲要》所规定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⑵列举你参加过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⑶为了更好地落实基本道德规范,请你为学校或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要求写出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步骤。

  本题考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如果你们学校组织过类似的活动,那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就太简单了,如果你没有参加过,这个问题就显得困难多了。题目中的两段材料,第一段指出了活动的指导思想,第二段指出了活动的依据。第一问、第二问你所需要的就是简单的回忆,第三问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要求也很高:活动目的可以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五个方面任选一个,也可以参照材料第一段中的有关内容;活动主题根据活动目的制定;活动方式选择一种具体的活动方式(社会调查、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步骤根据具体的内容形式可以包括活动前准备,活动中过程,活动后思考三个部分。

  下面我们列举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呈现一下,正好这也是一道中考试题。

  [2002年宜昌市卷]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明礼诚信”等20字基本道德规范。围绕《纲要》内容,某校初三学生在开展“共铸诚信学校”的活动中,进行了“诚信”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 言而无信

  从未出现 20 34 24

  偶尔出现 15 10 16

  经常出现 15 6 10

  ⑴上表调查结果反映了什么问题?

  ⑵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依据)

  ⑶为“共铸诚信学校”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在这个活动中,主题是“共铸诚信学校”,题目是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方式是采取社会调查的形式,活动的步骤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问卷调查、资料整理、讨论交流)、活动思考(活动启示、落实行动)等方面进行。本题中设计的几个问题突出的是活动启示、落实行动等方面的内容。有一点必须注意,在活动思考中,不能把思考的内容仅仅局限在思想道德范围内,要拓展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科学文化建设、甚至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9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框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一、 教学目标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 重点和难点分析

  关于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把握这个重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理解概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2)客观依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三、 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课并收集各种所有制经济经营状况、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相关资料。

  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五、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世界是丰富多采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作为社会主义中国,我们的发展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那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去发展呢?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第四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讲授新课]

  第四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板书)

  教学导入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举出一些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的例子。它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呢?这就是第四课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所要学习的内容。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板书)

  一、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板书)

  1. 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板书)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着多种所有制成分,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那么什么是国有经济?什么是集体经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含义,并列举几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名称。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投影1:

  ① 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板书)

  投影2:

  投影3:

  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单位:亿元

  指 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工业增加值 41045 17.0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9408 14.3

  其中:集体企业 2787 11.5

  股份制企业 16878 18.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1174 20.0

  其中:轻工业 14653 14.6

  重工业 26392 18.6

  提问:投影的资料说名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我国国有经济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在我国,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

  当然,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如中国海油公司2001年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②关于集体经济(板书)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华西村”(媒体素材)

  (教师提问)我国农村是什么经济形式?它有什么作用?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

  同样,集体经济也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都不会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可以广泛吸收社会上的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投影4: “集体经济与国有经济的比较:

  共同点 公有化程度不同 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

  国有经济 都属于公有制经济,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 主导作用

  集体经济 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所有 主要作用

  当然,除了公有制经济外,我国现在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它们同样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积极、有意的作用。

  2、 多种所有制经济各显其能(板书)

  投影5: 投影6: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不可动摇的。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非公有制经济包含那些经济成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和便利?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日常生活中的小商店、理发店、小吃部等均属于个体经济的范围,这些个体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利用资源、发展传统技艺、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体经济是我国现阶段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

  在我们经济生活中有较大影响的私营企业,如四川希望集团、辽宁盼盼集团、湖北红桃K集团、深圳华为集团等。摩托罗拉,菲利普等。私营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投影7:

  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变动表

  指标 各种经济成分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各种经济成分占零售商品额的比重

  所有制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1978 77.6% 22.2% 0.2% 54.0% 43.3% 2.1%

  1985 65.0% 32.0% 3.0% 41.0% 37.0% 22.0%

  1990 54.6% 35.6% 9.8% 39.5% 31.7% 28.8%

  1999 28.5% 38.5% 33.0% 24.3% 18.2% 51.5%

  提问: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板书)

  提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投影8: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板书)

  [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了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 、 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它们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投影9:

  公有制 国有经济(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

  (为主体、基础)

  基本经济制度 集体经济 多种所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 私营经济 重要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

  [巩固新课](投影10)

  1.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了( )

  A.我国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 B.我国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性质

  C.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D.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

  2.下列选项不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有( )

  ①宝钢集团②华西村③麦当劳快餐店④小明家开的花店⑤中国人民银行⑥中国电信集团⑦新希望集团⑧中国义乌小商品城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3.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这与我们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10

  初三思想政治 第七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七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教时 课题: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介绍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人民代表大会的理解,由于这一政治现象对学生来说不太了解,因此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例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哪几方面?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讲授新课:第七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板书)

  问: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

  民主

  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基本目标:

  领导――中国共产党

  基础――人民当家作主

  内容――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问: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自治协商年度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依法治国

  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板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问: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

  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则:民主集中制

  人员组成:人民选举代表

  机构性质:权力机关

  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

  国务院――行政机关

  法院、检察院――司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说明: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板书)

  2、人民代表是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板书)

  人民代表产生――选举――直接、间接

  观看录象

  3、坚持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板书)

  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确保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参与国家管理、既保证中央集中领导,又发挥地方积极性。

  七、测标内容:

  判断: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八、教后小记

  第二教时 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介绍了依法治国的含义及怎样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艰巨性认识不足,难以较深刻地理解这一基本

  方略。

  三、教学目标 

  1、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含义、要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板书)

  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依法治国是新时期我国的重要治国方略(板书)

  (1)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2)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3)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 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展开、联系实际开展讨论

  2、依法治国的含义(板书)

  投影(由学生自学解决)

  主体:人民群众

  领导:中国共产党

  对象: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目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要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的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实行依法治国的要求(板书)

  (1)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或有法可依――前提条件

  (2) 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重要环节

  (3)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必备条件

  (4)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奠定群众基础

  问:为什么要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

  公民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风尚。

  讨论:普法教育的重点为什么以国家干部、执法人员、青少年为重点?

  七、测标内容:

  1、          依法治国的主体、目的、本质、根本目的

  2、          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八、教后小记

  第三教时 课题: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及处理民言辞关系的原则及基本民族政策。

  二、学情分析

  民族问题对于长期生活在只有汉族人生活的地区,学生体会不深,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以国际、国内形势的结合,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民族分布的特点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自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共有民族?

  56个

  三、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9板书)

  1、我国自古经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板书)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说明

  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保障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利

  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问:我国民族分析的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表现:汉族集中地杂居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导。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板书)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问: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实行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援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其中最有代表性?

  2000年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板书)

  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没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作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调动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的富强。

  态度:维护祖国的统一、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义务,必须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说一说: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民族政策?

  七、测标内容:

  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3、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八、教后小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11

  第八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一教时 课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两方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特别对于文化方面的内容和特点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

  经济――富强     政治――民主    文化――文化

  一、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板书)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面向:现代化

  世界

  未来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问: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于什么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问:为什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讨论(归纳):

  (1)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2) 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3)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特点(板书)

  (1)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邓小平理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伟大旗帜

  毛泽东思想

  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 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讨论:为什么要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

  略

  (3) 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大众的文化

  问:我国现阶段的奋斗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问:为什么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于人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服从、服务于奋斗目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同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必须面向人民大众,为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4) 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文化。

  对中国的文化我们该怎么办?

  一方面是大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要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的交流,同时又要立足当代,不断开拓创新。

  举例

  讨论:为什么要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这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七、测标内容: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特点

  八、教后小记

  第八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二教时 课题:加强思想思想道德建设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但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是要求学生的行为能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加强社会主义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地位。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治国方略?

  (学生)依法治国和经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讲授: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讨论:法律和道德的各自作用?要求学生要以运用以产学过的知识或是生活中的感受。

  结论:法律―以其权威性规范人们的行为

  道德―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先进文化---先进的思想道德――核心内容

  先进的科学文化

  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不道德的行为?(学生举例)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

  可能会产生的后果?

  2、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

  核心――为人民服务

  原则――集体主义

  基本要求――五爱

  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问: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共中央制定了哪个文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纲要”提出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

  阅读教材,熟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活动设计:分三个小组讨论,教师先设计几个问题,采用抽签的形式,回答问题

  问题设计:

  1、  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你祝他们生日快乐了吗?

  2、  你父母和邻居吵架,你怎么办

  3、  在你身边有没有工作出色的人,请为我们介绍一下

  4、  在乘车时,你经常主动让座吗?

  5、  当发现有人偷别人东西时,你怎么办?

  6、  星期天、节假日,你帮助父母做家务了吗?具体做了些什么?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了解在家中、在社会上以及在将来的工作中该怎么办?

  教师介绍一个故事,某公司招聘时所设计的一个测试从而进一步说明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测标内容:

  中学生应如何何做一个文明道德的好公民。

  教后小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12

  (四课周测2) 二、重点问答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或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3、维护民族团结,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应当如何履行这个义务?

  4、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它的要求是什么?

  5、什么是小康水平?其内容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小康水平有什么特点(或现状如何)?

  6、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或共同富裕等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7、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

  8、我们行使监督权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9、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从国家、政府、个人角度)?

  10、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我提示: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决不可自暴自弃,……开步走吧!只有走,自然会产生力量! 自我总结: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他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对于“小康”,我们并不陌生,上个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今天,我们在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小康生活,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而xx大中提到的则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最关键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了明显增强。而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一起来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话题。

  第一部分:知识网络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xx大摘要: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注:提供xx大内容的摘要,其目的不是让大家去识记,而是要求我们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对上述观点进行理解。)

  ㈠基本目标: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㈡基本内容:

  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⑷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③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⑸……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xx大摘要: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㈠基本目标

  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㈡基本内容

  ⑴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⑵必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⑶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

  ⑷……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xx大摘要: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㈠基本目标: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特点)

  ㈡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⑴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⑵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⑶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是在开卷考试下,我们一定要对书本知识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在把握纲的前提下对一些重点知识再进行深入地理解。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些具体的重要考点,去认识思考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二部分:现象思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一些,而且其中不少内容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就知识而知识的枯燥理解,应多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正确认识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这不仅是开卷考试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适应社会、不断成长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本部分的不少内容在上一讲“认识国情,了解国策”中已经有所涉及,如经济方面的“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治方面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文化方面的“以德治国”“科教兴国”战略等,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下面我们通过身边的一些现象去感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其它一些重要的内容。

  思考一:网络双刃剑(文化领域)

  作为高科技产品,网络具有“双刃剑”的性质,一方面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效率与快乐,使人们的交流或互动空前开放;另一方面它也会对人们自身造成消极效应、甚至危险:一是它本身隐含着放任自由,给以往的法律、道德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困境(网络信息中的有毒文化如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还有网络黑客现象)。二是网络让人痴迷甚至难以自拔的危险(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代文明病。

  2002年6月16日,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大火,造成24人死亡,十多人受伤。

  2002年7月31日,南投县一名15岁少年,从网吧回家时,因遭受祖母斥责,竟持刀将祖母刺死。

  2002年9月15日,安康一少年在通宵上网后死在网吧。

  2002年11月4日,一名12岁的男生自盗奶奶家中10万元巨款在网吧里沉迷9天9夜。

  ……

  现象思考:

  ⑴针对材料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产生的危害。

  ⑵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首先,分析材料,寻找原因,思考危害(略)。

  其次,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双刃剑)。

  国家: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立法,如2002年11月5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

  社会:加强管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等七单位,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学校:加强教育,据悉,全国已建立6000多个校园网。

  家庭:加强督促,和孩子一起上网。

  自己:想一想,应如何做?(以学习为重,提高素质,遵纪守法,上网有度,严格自律,加强自我保护等)

  由网络文化我们还想到了对校园文化的思考。

  ――某些以色情、暴力为主要题材的“口袋书”、“脏话贺卡”、“恐怖玩具”等在校园内流行。

  ――某些影视作品和非法出版物,大肆宣扬黑社会的恩仇打斗,畸形情爱,僵尸鬼怪。

  ――算命等迷信活动……

  自我思考:采取调查等方式,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一文化环境对自己成长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

  在对上述现象的认识过程中,主要运用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用到初二法律常识的有关知识和初三第九课的有关内容。

  思考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经济领域)

  近几年全社会每年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在800万个左右,实际劳动力供给每年在2000万个左右,供需矛盾原本就突出。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富余人员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就业难度很大。近几年来再就业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5%。由于大量职工下岗、失业,新增劳动力无法就业,没有收入或收入减少乃至中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了贫困的行列。

  (分析一些同学家庭的就业现状,包括一些企业效益低下,企业效益下滑,甚至亏损、停产、半停产,影响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致使一部分职工家庭收入下降,成为城镇贫困人口。)

  现象思考:

  ⑴结合材料客观分析下岗失业的原因。

  ⑵下岗了,怎么生活?

  首先,分析原因,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析: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富余人员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从劳动力就业供需矛盾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

  从下岗职工自身的因素分析:一是就业观念的陈旧(对一些职业怕脏、怕丢人),二是自身素质的低下,首先心理素质脆弱,下岗后失落感加重,自卑感增强,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其次是个人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掌握再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和本领,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

  其次,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这一现象。

  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分析: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重视。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我国扩大再就业的五项措施:一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有组织开发一批适合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就业岗位;二是要有针对地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三是要充分重视职业培训,帮助下岗职工掌握再就业技能和本领;四是要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五是要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五项内容)

  二是从下岗工人自身角度分析。据分析,下岗职工有三种类型,一类生活拮据、心情压抑,他们大都没有特殊技能,但仍然在困境中拚搏。这一类型占下岗职工的绝大多数。二类生活极度困难、对前途悲观失望,在感到完全失望时有人会走上绝路。三类具备一定致使技能,不等不靠,很快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下岗后,我觉得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世俗的偏见,善于创造条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二是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三种类型,最后得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主要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等部分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初三第三课、第九课等课中的有关内容。学习时应注意综合有关的知识。

  思考三: 当家做主人(政治领域)

  2003年3月5日和3月3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广大普通百姓对今年的“两会”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和盼望。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百姓的心声:“要用法律来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利益”、“能不能给下岗工人创业多一点扶持”、“政府应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只有净化社会环境才能搞好素质教育”、“希望国家支持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要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对有些职能部门的作风不满意”、“最关心法制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政治权利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迫切,参与国家、社会管理,当家做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它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通过电视报刊等途径关心国内外大事、认真主动自觉地行使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行使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等。)

  现象思考

  ⑴请你选择材料一中的一个话题或自己重新确立一个新话题,就本地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尝试依法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批评。(要求从提出问题的原因、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⑵请你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问题:问题提出要有针对性,分析要有理有据,解决途径要切实可行。

  第二个问题:应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提出,然后在落实到具体的细微之处。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廉政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主要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部分内容,同时还要运用到初二“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权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上面三个现象的分析,我们应该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并不抽象,它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透过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去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而不应脱离实际,以本为本,枯燥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提高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

  第三部分:经典回眸

  回顾近几年来南京市中考试卷,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地位愈显重要,下面列举几道典型的题目:

  1999年第26题:从科教兴国的角度命题。

  2000年第27题:涉及到“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内容。第28题:涉及到“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

  2001年第23题: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关系角度命题。

  2002年第22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的角度命题。

  除此以外,在其他选择题、问答题中也广泛地涉及到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2002年第22题:

  小明所在的居民区,准备以“绿色、文明、安全”为主题,争创模范小区,目标如下:

  项 目 现状 创建目标

  ①绿化面积 5% 35%

  ②年发案数 13起 0起

  ③文化娱乐场所 无 2处

  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 92% 100%

  ⑤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2件 0件

  ⑥废旧电池回收率 0 70%

  ⑦报刊宣传栏 无 2处

  ⑧邻里纠纷发生数 48起 低于10起

  小明作为志愿者,积极参加了小区创建工作。

  许多居民前来咨询,请您和小明一起解答下列问题:

  ⑴居民甲:请问,“绿色、文明、安全”有哪些含义?

  ⑵居民乙:请任选一项创建目标,为我们作些解释说明。(提示:可宣传该目标的制定依据、作用意义、主要内容或注意事项等)

  ⑶居民丙:我作为初中生,参与创建工作,对自己成长有哪些帮助?

  [试题分析]

  分析这道试题,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看问题。三个问题:一是从含义理解,二是对创建目标的解释说明、三是认识这一活动对自己成长的帮助。

  第二:带这问题看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材料时,必须要完成两件事:一是找出这段材料的主题思想;二是分析材料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这个主题的。就本题而言,主题是“绿色、文明、安全”;材料分别从8个来表现这一主题的,我们应对这8个方面进行归类,其中“绿色”主要有①⑤⑥;“文明”主要有③④⑦⑧;“安全”主要有②④⑧。

  第三: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内容。分析的过程应遵循两个步骤:一是针对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一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提升,形成一定的观点、方法。就本题而言,在归纳分析具体8个方面的基础上,得出“绿色、文明、安全”的含义:“绿色”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方面的内容);“文明”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文化方面的内容);“安全”突出社会稳定,以法治“区”的内容(政治方面的内容)。在具体解释说明某一创建目标时,也应围绕各自的主题从设问提示的几个方面展开。在认识这一活动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时,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从参加活动本身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是从参加活动的内容看,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这道题是从综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进行命题的。

  总结南京市中考试卷中这部分题目命题的情况,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所选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现实问题。虽然考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但并没有使学生感到枯燥,相反使学生感觉到题目离自己很近,反映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⑵所提问题突出学生的自我认识。它不是让学生去照抄书本中的观点,而是让学生用书本中的知识去思考问题。

  ⑶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较强。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将本部分内容同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去思考。

  ⑷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每一道题的落脚点基本上放在学生的“行”上,不少题都通过参观访问等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本身就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要求。

  下面我们再看一道其他省市有关的中考题:

  [2002年黑龙江省卷]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⑴《纲要》所规定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⑵列举你参加过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⑶为了更好地落实基本道德规范,请你为学校或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要求写出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步骤。

  本题考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如果你们学校组织过类似的活动,那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就太简单了,如果你没有参加过,这个问题就显得困难多了。题目中的两段材料,第一段指出了活动的指导思想,第二段指出了活动的依据。第一问、第二问你所需要的就是简单的回忆,第三问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要求也很高:活动目的可以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五个方面任选一个,也可以参照材料第一段中的有关内容;活动主题根据活动目的制定;活动方式选择一种具体的活动方式(社会调查、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步骤根据具体的内容形式可以包括活动前准备,活动中过程,活动后思考三个部分。

  下面我们列举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呈现一下,正好这也是一道中考试题。

  [2002年宜昌市卷]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明礼诚信”等20字基本道德规范。围绕《纲要》内容,某校初三学生在开展“共铸诚信学校”的活动中,进行了“诚信”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 言而无信

  从未出现 20 34 24

  偶尔出现 15 10 16

  经常出现 15 6 10

  ⑴上表调查结果反映了什么问题?

  ⑵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依据)

  ⑶为“共铸诚信学校”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在这个活动中,主题是“共铸诚信学校”,题目是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方式是采取社会调查的形式,活动的步骤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问卷调查、资料整理、讨论交流)、活动思考(活动启示、落实行动)等方面进行。本题中设计的几个问题突出的是活动启示、落实行动等方面的内容。有一点必须注意,在活动思考中,不能把思考的内容仅仅局限在思想道德范围内,要拓展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科学文化建设、甚至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14

  在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他说,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对于“小康”,我们并不陌生,上个世纪末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今天,我们在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小康生活,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而xx大中提到的则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最关键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了明显增强。而总起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一起来探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话题。

  第一部分:知识网络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xx大摘要: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注:提供xx大内容的摘要,其目的不是让大家去识记,而是要求我们能够运用所学内容对上述观点进行理解。)

  ㈠基本目标:

  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㈡基本内容:

  ⑴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⑵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⑷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③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⑸……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xx大摘要: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㈠基本目标

  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㈡基本内容

  ⑴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⑵必须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⑶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

  ⑷……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xx大摘要: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㈠基本目标: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特点)

  ㈡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⑴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⑵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⑶不断繁荣社会主义文学艺术。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是在开卷考试下,我们一定要对书本知识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在把握纲的前提下对一些重点知识再进行深入地理解。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些具体的重要考点,去认识思考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第二部分:现象思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这部分内容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一些,而且其中不少内容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就知识而知识的枯燥理解,应多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正确认识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这不仅是开卷考试的基本要求,更是我们适应社会、不断成长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本部分的不少内容在上一讲“认识国情,了解国策”中已经有所涉及,如经济方面的“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政治方面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文化方面的“以德治国”“科教兴国”战略等,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下面我们通过身边的一些现象去感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其它一些重要的内容。

  思考一:网络双刃剑(文化领域)

  作为高科技产品,网络具有“双刃剑”的性质,一方面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效率与快乐,使人们的交流或互动空前开放;另一方面它也会对人们自身造成消极效应、甚至危险:一是它本身隐含着放任自由,给以往的法律、道德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困境(网络信息中的有毒文化如黑色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等,还有网络黑客现象)。二是网络让人痴迷甚至难以自拔的危险(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代文明病。

  2002年6月16日,北京海淀区“蓝极速”网吧发生大火,造成24人死亡,十多人受伤。

  2002年7月31日,南投县一名15岁少年,从网吧回家时,因遭受祖母斥责,竟持刀将祖母刺死。

  2002年9月15日,安康一少年在通宵上网后死在网吧。

  2002年11月4日,一名12岁的男生自盗奶奶家中10万元巨款在网吧里沉迷9天9夜。

  ……

  现象思考:

  ⑴针对材料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以及这一现象产生的危害。

  ⑵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首先,分析材料,寻找原因,思考危害(略)。

  其次,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双刃剑)。

  国家: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立法,如2002年11月5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

  社会:加强管理,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等七单位,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学校:加强教育,据悉,全国已建立6000多个校园网。

  家庭:加强督促,和孩子一起上网。

  自己:想一想,应如何做?(以学习为重,提高素质,遵纪守法,上网有度,严格自律,加强自我保护等)

  由网络文化我们还想到了对校园文化的思考。

  ――某些以色情、暴力为主要题材的“口袋书”、“脏话贺卡”、“恐怖玩具”等在校园内流行。

  ――某些影视作品和非法出版物,大肆宣扬黑社会的恩仇打斗,畸形情爱,僵尸鬼怪。

  ――算命等迷信活动……

  自我思考:采取调查等方式,了解自己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一文化环境对自己成长的不利影响,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

  在对上述现象的认识过程中,主要运用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用到初二法律常识的有关知识和初三第九课的有关内容。

  思考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经济领域)

  近几年全社会每年可提供的就业机会在800万个左右,实际劳动力供给每年在2000万个左右,供需矛盾原本就突出。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富余人员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城镇就业难度很大。近几年来再就业率在逐年下降,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5%。由于大量职工下岗、失业,新增劳动力无法就业,没有收入或收入减少乃至中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了贫困的行列。

  (分析一些同学家庭的就业现状,包括一些企业效益低下,企业效益下滑,甚至亏损、停产、半停产,影响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致使一部分职工家庭收入下降,成为城镇贫困人口。)

  现象思考:

  ⑴结合材料客观分析下岗失业的原因。

  ⑵下岗了,怎么生活?

  首先,分析原因,正确认识这一现象(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析: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富余人员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从劳动力就业供需矛盾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

  从下岗职工自身的因素分析:一是就业观念的陈旧(对一些职业怕脏、怕丢人),二是自身素质的低下,首先心理素质脆弱,下岗后失落感加重,自卑感增强,有的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其次是个人文化素质较低,无法掌握再就业所必需的技能和本领,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

  其次,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这一现象。

  一是从国家的角度分析: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重视。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我国扩大再就业的五项措施:一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有组织开发一批适合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就业岗位;二是要有针对地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三是要充分重视职业培训,帮助下岗职工掌握再就业技能和本领;四是要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五是要继续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五项内容)

  二是从下岗工人自身角度分析。据分析,下岗职工有三种类型,一类生活拮据、心情压抑,他们大都没有特殊技能,但仍然在困境中拚搏。这一类型占下岗职工的绝大多数。二类生活极度困难、对前途悲观失望,在感到完全失望时有人会走上绝路。三类具备一定致使技能,不等不靠,很快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下岗后,我觉得有两点是必须的: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世俗的偏见,善于创造条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力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二是提高自身素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三种类型,最后得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主要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等部分内容,同时也涉及到初三第三课、第九课等课中的有关内容。学习时应注意综合有关的知识。

  思考三: 当家做主人(政治领域)

  2003年3月5日和3月3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广大普通百姓对今年的“两会”寄予了热切的希望和盼望。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百姓的心声:“要用法律来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利益”、“能不能给下岗工人创业多一点扶持”、“政府应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只有净化社会环境才能搞好素质教育”、“希望国家支持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要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对有些职能部门的作风不满意”、“最关心法制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政治权利的追求和向往越来越迫切,参与国家、社会管理,当家做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它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通过电视报刊等途径关心国内外大事、认真主动自觉地行使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行使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等。)

  现象思考

  ⑴请你选择材料一中的一个话题或自己重新确立一个新话题,就本地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尝试依法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批评。(要求从提出问题的原因、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⑵请你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第一个问题:问题提出要有针对性,分析要有理有据,解决途径要切实可行。

  第二个问题:应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提出,然后在落实到具体的细微之处。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廉政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主要运用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部分内容,同时还要运用到初二“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权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上面三个现象的分析,我们应该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并不抽象,它和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透过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去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而不应脱离实际,以本为本,枯燥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提高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

  第三部分:经典回眸

  回顾近几年来南京市中考试卷,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地位愈显重要,下面列举几道典型的题目:

  1999年第26题:从科教兴国的角度命题。

  2000年第27题:涉及到“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内容。第28题:涉及到“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

  2001年第23题: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关系角度命题。

  2002年第22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的角度命题。

  除此以外,在其他选择题、问答题中也广泛地涉及到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2002年第22题:

  小明所在的居民区,准备以“绿色、文明、安全”为主题,争创模范小区,目标如下:

  项 目 现状 创建目标

  ①绿化面积 5% 35%

  ②年发案数 13起 0起

  ③文化娱乐场所 无 2处

  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 92% 100%

  ⑤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2件 0件

  ⑥废旧电池回收率 0 70%

  ⑦报刊宣传栏 无 2处

  ⑧邻里纠纷发生数 48起 低于10起

  小明作为志愿者,积极参加了小区创建工作。

  许多居民前来咨询,请您和小明一起解答下列问题:

  ⑴居民甲:请问,“绿色、文明、安全”有哪些含义?

  ⑵居民乙:请任选一项创建目标,为我们作些解释说明。(提示:可宣传该目标的制定依据、作用意义、主要内容或注意事项等)

  ⑶居民丙:我作为初中生,参与创建工作,对自己成长有哪些帮助?

  [试题分析]

  分析这道试题,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看问题。三个问题:一是从含义理解,二是对创建目标的解释说明、三是认识这一活动对自己成长的帮助。

  第二:带这问题看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在阅读材料时,必须要完成两件事:一是找出这段材料的主题思想;二是分析材料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这个主题的。就本题而言,主题是“绿色、文明、安全”;材料分别从8个来表现这一主题的,我们应对这8个方面进行归类,其中“绿色”主要有①⑤⑥;“文明”主要有③④⑦⑧;“安全”主要有②④⑧。

  第三: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内容。分析的过程应遵循两个步骤:一是针对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一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提升,形成一定的观点、方法。就本题而言,在归纳分析具体8个方面的基础上,得出“绿色、文明、安全”的含义:“绿色”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方面的内容);“文明”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文化方面的内容);“安全”突出社会稳定,以法治“区”的内容(政治方面的内容)。在具体解释说明某一创建目标时,也应围绕各自的主题从设问提示的几个方面展开。在认识这一活动对自己成长的帮助时,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从参加活动本身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是从参加活动的内容看,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这道题是从综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进行命题的。

  总结南京市中考试卷中这部分题目命题的情况,有这样几个特点:

  ⑴所选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现实问题。虽然考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但并没有使学生感到枯燥,相反使学生感觉到题目离自己很近,反映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

  ⑵所提问题突出学生的自我认识。它不是让学生去照抄书本中的观点,而是让学生用书本中的知识去思考问题。

  ⑶所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较强。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将本部分内容同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去思考。

  ⑷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每一道题的落脚点基本上放在学生的“行”上,不少题都通过参观访问等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本身就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要求。

  下面我们再看一道其他省市有关的中考题:

  [2002年黑龙江省卷]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科学规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⑴《纲要》所规定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⑵列举你参加过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⑶为了更好地落实基本道德规范,请你为学校或班级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要求写出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步骤。

  本题考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如果你们学校组织过类似的活动,那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就太简单了,如果你没有参加过,这个问题就显得困难多了。题目中的两段材料,第一段指出了活动的指导思想,第二段指出了活动的依据。第一问、第二问你所需要的就是简单的回忆,第三问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要求也很高:活动目的可以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五个方面任选一个,也可以参照材料第一段中的有关内容;活动主题根据活动目的制定;活动方式选择一种具体的活动方式(社会调查、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步骤根据具体的内容形式可以包括活动前准备,活动中过程,活动后思考三个部分。

  下面我们列举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呈现一下,正好这也是一道中考试题。

  [2002年宜昌市卷]

  200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明礼诚信”等20字基本道德规范。围绕《纲要》内容,某校初三学生在开展“共铸诚信学校”的活动中,进行了“诚信”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抄袭作业  考试作弊 言而无信

  从未出现 20 34 24

  偶尔出现 15 10 16

  经常出现 15 6 10

  ⑴上表调查结果反映了什么问题?

  ⑵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依据)

  ⑶为“共铸诚信学校”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在这个活动中,主题是“共铸诚信学校”,题目是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道德品质,方式是采取社会调查的形式,活动的步骤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问卷调查、资料整理、讨论交流)、活动思考(活动启示、落实行动)等方面进行。本题中设计的几个问题突出的是活动启示、落实行动等方面的内容。有一点必须注意,在活动思考中,不能把思考的内容仅仅局限在思想道德范围内,要拓展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科学文化建设、甚至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篇15

  初三思想政治 第七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七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教时 课题: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介绍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内容。

  二、学情分析

  对人民代表大会的理解,由于这一政治现象对学生来说不太了解,因此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五、教学方法

  图示法、例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哪几方面?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讲授新课:第七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板书)

  问:政治领域的奋斗目标?

  民主

  问: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基本目标:

  领导――中国共产党

  基础――人民当家作主

  内容――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问: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自治协商年度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依法治国

  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板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问:我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

  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则:民主集中制

  人员组成:人民选举代表

  机构性质:权力机关

  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

  国务院――行政机关

  法院、检察院――司法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说明: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板书)

  2、人民代表是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板书)

  人民代表产生――选举――直接、间接

  观看录象

  3、坚持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板书)

  适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确保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参与国家管理、既保证中央集中领导,又发挥地方积极性。

  七、测标内容:

  判断: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八、教后小记

  第二教时 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介绍了依法治国的含义及怎样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艰巨性认识不足,难以较深刻地理解这一基本

  方略。

  三、教学目标 

  1、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含义、要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依法治国的新时期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板书)

  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依法治国是新时期我国的重要治国方略(板书)

  (1)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2)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3)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4)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 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展开、联系实际开展讨论

  2、依法治国的含义(板书)

  投影(由学生自学解决)

  主体:人民群众

  领导:中国共产党

  对象: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目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要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的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3、实行依法治国的要求(板书)

  (1)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或有法可依――前提条件

  (2) 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重要环节

  (3)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必备条件

  (4)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奠定群众基础

  问:为什么要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

  公民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风尚。

  讨论:普法教育的重点为什么以国家干部、执法人员、青少年为重点?

  七、测标内容:

  1、          依法治国的主体、目的、本质、根本目的

  2、          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八、教后小记

  第三教时 课题: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及处理民言辞关系的原则及基本民族政策。

  二、学情分析

  民族问题对于长期生活在只有汉族人生活的地区,学生体会不深,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以国际、国内形势的结合,来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民族分布的特点

  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自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共有民族?

  56个

  三、努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9板书)

  1、我国自古经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板书)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说明

  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保障各族人民的民主权利

  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问:我国民族分析的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表现:汉族集中地杂居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导。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板书)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问: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实行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援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其中最有代表性?

  2000年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板书)

  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没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作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调动各民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国家的富强。

  态度:维护祖国的统一、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义务,必须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说一说: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民族政策?

  七、测标内容:

  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3、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八、教后小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