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精选14篇)
甲午中日战争 篇1
教学目标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中国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
重点: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 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中国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中国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 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中国台湾保卫战
甲午中日战争 篇2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课 型:________备课日期_______ 上课日期________ 第7课 甲午中日战争【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辨证发展的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导入新课】本单元的标题是近代化的探索,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自学指导】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代表人物?
3、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后期: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以“___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列举:2、以“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列举:
3、筹划海防。
筹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1)原因:(2)宗旨:(3)作用:(4)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什么?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精讲透析【思维拓展】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当堂训练】同步训练【学习心得】
甲午中日战争 篇3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 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指的是爱国官兵英勇抗日;中日《马关条约》,其核心是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学生了解英雄的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学生已经学过列强侵华的一些战争,本节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的,由于它还与政治、地理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教学的重点是邓世昌;《马关条约》,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利用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和历史地图,了解掌握邓世昌的优秀事迹,分析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2、分析:理解邓世昌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和他的优秀事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采取避敌求和的方针难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二学生对近代史的史实不够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爱国官兵英勇抗日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爱国官兵英勇抗日英勇事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掌握其重点内容,教师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历史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问题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日本明日维后,新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开始对外扩张,制定征朝侵华的大陆政策。
1894年7月25日凌晨,日本舰队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一场日本“蓄谋已久”和“精心策划”的侵华战争爆发了。
问题2:甲午中日战争中主要的战役有哪些?
1)黄海大战
时间:1894年9月
经过:北洋舰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结果:日本取得黄海制海权。
2)辽东之战:日本分两路进攻,攻占九连城、大连、旅顺。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补充资料:威海卫战败这不仅意味着清朝在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而且也代表着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夭折,洋务运动也画上了句号,它用一个沉痛的代价告诉人们:在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朝末世,近代化是何等的举步维艰!
诗人闻一多在《威海卫》一诗中深情地呼唤: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而满清大员们最关心的不是加强战备,而是“国威”与“颜面”,刚忙完六十大寿的慈禧太后急忙命人赴日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问题3:结果怎样?
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例题一:在黄海战役中,致远舰管带壮烈捐躯,他是 ( b )
a、冯子才 b 、邓世昌 c、丁汝昌 d、左宗棠
变式练习: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的第一次交锋是 ( a )
a、黄海海战 b、威海卫海战 c、马尾海战 d、东海海战
问题二:中日《马关条约》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马关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问题1:关于《马关条约》具体讲了哪些史实?
1)时间:1859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中方) 伊藤博文(日方)
3)内容:①割让辽东半岛、中国台湾、澎湖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割三地)
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赔两亿)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刺激了帝国主义刮分中国的野心
③.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开四口)
中国民族经济危机严重
④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攫取廉价的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强。
问题2:说一说《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严重危害?
《马关条约》有利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台湾大片领土割让,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问题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1、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
2、北洋舰队最高指挥李鸿章战和不定,贻误战机,妥协退让,导致中国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
3、慈禧太后忙于筹备万寿庆典,军备不足,装备落后。
4、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在兵力对比上要略胜中国。
问题4:1895年有人写的对联思考:“中国台湾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颐和园又搭天棚”是指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偷安,国难当头,慈禧生日,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腐败、卖国的人主持国家政权哪有不败之理。
例题二:下列哪个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变式练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 ( c )
a、开始进入到半殖民地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五、本课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但又恰恰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人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来挽救自己的中华,危机同时又是转机。
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篇4
二、战争的经过
1.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师: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了结。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2.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小字内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阅读教材)
师: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还有一万多人驻守于此。但是,为什么面对日军的进攻,清军却是一路败退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战役总指挥叶志超是李鸿章妥协政策的忠实执行者。面临强敌,他不据险设防,而是坐守孤城,时刻准备逃跑。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朝鲜遂全境沦陷,成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那么,开战时两军力量对比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总的来说,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相比之下,北洋舰队舰龄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舰新,射速快,又是主动偷袭,略占优势。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电影《甲午风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电影录像剪辑。(放录像:黄海激战)
生:(观看录像)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引导学生再看教材《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教材)
师:主力尚存的北洋舰队还可继续作战,马吉芬曾在《黄海海战的评述》中说:此时敌战斗力已不优于我军。但是,李鸿章严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不准出战,拱手把制海权让与了日寇。3.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师:黄海战役后,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辽东战役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战争示意图及文字内容)
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旅顺背山面水,地势险要,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50多座,大炮100多门,号称东亚第一要塞。但清军统帅龚照 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一向被李鸿章称之为固若金汤的旅顺陷于敌手。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及插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日军的暴行)
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战争示意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当时日本舰只修复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却遭到李鸿章严厉斥责: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遂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请同学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师:(教师归纳)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且侵略野心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舰船武器亦较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统治者不思振兴,苟且偷安,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辽东半岛和威海卫陷落后,慈禧太后见政局已定,忙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数次以战争再起相威胁。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策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条约内容)
生:(阅读教材,归纳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生:(阅读理解教材)师:《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从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四项内容考虑,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教师出示小黑板:一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另一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对比分析)
生:(对比两个条约,分析讨论,发表意见)
师:(教师归纳)
四、三国干涉还辽
师: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一起进行干涉,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并限期答复。同时,三同的军舰也纷纷出现在日本附近海面。日本政府惊恐万状。8个月对华战争已使它精疲力竭,无力再与三强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三国干涉还辽实质是以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资本主义列强的各自需求,利益均等。五、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马关条约》中的割地条款)
生:(回顾教材)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中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1895年5月,日军在中国台湾基隆附近登陆,进攻中国台湾,中国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大小官员逃回大陆,致使台北不战而陷。造成台中、台南形势危机。国难当头中国台湾义土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打投影)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生:(看投影资料)
师:丘逢甲与徐骧一道召募乡丁组成抗日义军,并与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引导学生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及教材小字,归纳出台中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
生:(阅读并作答)
师:从台北到台南日军处处受到中国台湾人民的猛烈反击,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中国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请同学们思考,中国台湾军民反割台的斗争后来为什么失败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原因有两点:其一,腐朽卖国的清政府对中国台湾进行封锁,断绝一切救济。李鸿章及清政府严令军民不得丝毫接济台南。使中国台湾军民的抗日斗争,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其二,日本侵略军势力强大,有装备精良的三个陆军师团,一支海军舰队,而中国台湾军民只装备了简单的土铳、大刀、长枪,双方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日本侵略者虽然占据了中国台湾,但在它统治中国台湾的50年间,中国台湾各族人民斩木揭竿而起者,处处皆是,剿杀则不惧,招诱则不信,一直没有停止过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
小结(略)
甲午中日战争 篇5
第三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甲午中日战争有―个较为全面利客观的了 解,包括黄海大战、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与影响等。并逐步领悟这场战争在教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人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等),加强教学的直烈性和感染力;并 以诗歌贯穿教学的始终。
采用讲述法与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恬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中国牛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世吕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导入新课
诗人闻一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中国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首诗可制成投影片或幻灯片,效果更好些)。
这里的“夏日”象征着哪个国家,丰饶的中国台湾又是怎样桩它割占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要追溯到近代史上又一次交锋――甲午中日战争。
学习新课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板书)
1.战争起因(板书)
自19世纪中期起,中国与口本同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口本很快就明白了国力是说话的资本,开始了鼎新自强的改革。同样受西方的冲击,,》国与日本的反应却大相径庭。很
长时间里,中国为“天朝”观;念所羁,根本不屑于了解外部世界,在落后的同时也成为了更多国家侵略的对象。其中也包括了日本。
改革后的日本有着强烈的扩张要求,它的野心是“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到了19世纪90年代,它的政治、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但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面临怎样的状况?(学生回答后, 教师指出)欲达成统治天下的目标,首先要吞并周边,征服中国,而跳板就是朝鲜。
日本以帮助平息“内乱”为名,悍然出兵朝鲜,并占领了朝鲜国都汉城。随后袭击同样帮助平息“内乱”的清军,拉开丁中口战争的序幕。
这场战争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战争的爆发是日本“蓄谋已久”和“精心策划”的。
2.战争经过(板书)
中日这场战争一共打了8个月,比较重要的战役课本中涉及了哪几次?
a黄诲人战(板书)
9月17日,战火迅速蔓延到了鸭绿江口,中日两国的王牌之师一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附近狭路相逢,双
(注: 这一内容以教师介绍为主,但不易介绍过深过繁,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过场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为日奉帝国主义斤脱。应该让学生明确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相关郝分,得出答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几决战投时,重在黄海大战;日占辽东半岛和威海卫战役墒单介绍即可.)
方展开丁激战。
请同学们观看相关录像,并注意掌握:英勇牺牲的致远号管带是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请曾去过刘公岛旅游的同学
介绍所见所闻,辅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邓世昌这一人物)
平心而沦,黄海大战没有真正的胜利者。照理说,中国疆土辽阔,资源丰饶,北洋水师作战也非常勇敢,但却最终没有取胜,而且退守威海卫基地,自此放弃了争夺制海权的斗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请同学们讨论归纳。
在清政府的妥协纵容之下,日军更加无所顾忌,海陆两军很快又占领厂辽东半岛。
b.日占辽东半岛
日本在旅顺还进行厂疯狂的大屠杀。这一令人发指的行为,就连它的盟友美国也不得不指责“日本国为蒙文明皮肤具野蛮筋骨之怪兽,……今脱文明之假面露野蛮之本体矣”。
口军侵入中国本土以来,大清官兵或者不战而逃,或者稍作抵抗即行逃遁,结果不断激起闩军继续进攻的野心,又把目标扩大到厂山东半岛,北洋舰队的基地威诲卫就成了其进攻的又一个新目标。
c威海卫战役(板书)
这一战役的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不仅意味着清朝在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而且也代表着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的夭折,洋务运动也画上了句号,它用一个沉痛的代价告诉人们:在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朝末世,近代化是何等的举步维艰!
诗人闻一多在《威海卫》―诗中深情地呼唤: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 呀,……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而满清大员们最关心的不是加强战备,而是“国威”与“颜 面”.刚忙完六1大寿的慈禧太后急忙命人赴日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 个不平等条约,名称是?
3.战争结果――签订《马关条约》(板书)
a.《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签订于哪一年?签约双方的代表是谁’有哪些内容?
对于这一条约,部分日本人持这样的观点:其实这只是中 国签订的众多条约中比较普通的一个,它远不及《南京条约》签
播放录像《黄海大战》或《下午风云》的相关片断。让录像与课本阅读提示相呼应,感受邓世昌的
殷殷爱国情.
可能出现的答囊:日本采用突教的手段;北洋水师武器的落后;部分将领的)临阵逃脱;清政府的
腐朽……
有关旅顺大屠杀的材料很多.这别材料更具有代表’隆和说服力。
学生阅读相关段落.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请一位同学阅读条约内容并把内容概括为八个宇:制地、赔款、
设厂、开埠。
订的早,所以不必要大惊小怪。请你对这种观点加以驳斥。
最终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对这一观点的驳斥有利于学生时条约影响的理解。可以结合地图。)(延伸:尝到侵略战争甜头的日本,围该条约的签订而迅速走向军国主义,最后成为远东地区的战争策源地。)
《马关条约》的签订也加剧了列强为争夺中国而发生的矛盾.他们不能容忍日本的胃口过大以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b.三国干涉还辽: ( 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抗争属小宇部分。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即可。)
列强以此为借口和炫耀的资本,对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瓜分狂潮。
严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此时人们的心情,后来闻一多先生曾感慨:“我来了,我喊―声,进着血泪,‘这不足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尤其是被迫离开祖国的台湾人民,他们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c中国台湾人民的抗争:
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是巾华民族历史上又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但又恰恰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人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来挽救自己的,中华,危机同时又是转机。
甲午中日战争 篇6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可是她却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大片领土的丧失,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由明治维新说起)
原因:日本 征韩侵华 蓄谋已久 (结合地理知识)
中国 灾难深重 积贫和弱
时间:1894年7月 旧历甲午年
二、战争的过程:(展示课件,通过讲解,来归纳战争的五个阶段,由学生讲述)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仔细观察分析在战争中与有几个规模较大的战役:
平壤战役 左宝贵英勇献身
黄海战役 邓世昌(并所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悲壮)
旅顺战役 两万多中国同胞怨曲的魂灵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这几次战役并没有唤起清王朝的抵抗的意志,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投降,以慈禧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者在日本帝国主义紧紧威逼之下屈服了。
1895年慈禧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谈判,谈判的对手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甲午战争的主要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李面对着伊藤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帝国主义强盗面前,显露出了一幅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脸。
根据材料,表演小品: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
中堂(指李)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可为。
伊藤:时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李鸿章不愧为谈判高手,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完全接受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马关条约内容:1、割地:辽东半岛、中国台湾、澎湖列岛
2、赔款: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开通商口岸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了,战争结束了,在慈禧的眼里天下又安稳太平了,于是在颐和园里搭起了天棚,享乐去了。
可是中国台湾人民面对着割台,面对着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呢?“愿从站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表达了替中国台湾人民的呼声,中国台湾人民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反割台斗争,给日本的侵略活动的沉重的打击,但是敌人是凶残的,中国台湾沦陷了,但是中国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播放视频)
中国台湾义士徐骧临终高呼: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小结: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矛盾指向中国――――――――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篇7
教学目标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中国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
重点: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 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中国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中国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 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中国台湾保卫战
甲午中日战争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标志、两个阶段、主要战役、战争中涌现的爱国将领;《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内容、危害;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能力要求:(1)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情感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2)爱国官兵的英勇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一个重点。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2.难点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课堂教学设计
1.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带有什么特点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1868年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由于日本的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使日本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那么,日本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我们不妨看一段材料,分析一下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打投影)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中国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中国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摘自佐田自茅《征韩论》(1870年)
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这段文字真实反映了日本侵略集团侵略扩张的野心。
面对国内困境,日本政府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订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奉行“国之兴废,在于兵力”的原则,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前,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并把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的军事地图也都绘画了。
同时,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生:(阅读教材,了解列强的态度)
师:当日本做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便极力制造挑起战争的借口。为此,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大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
生:(阅读教材)
师:日本采取什么手段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日本侵略者借朝鲜农民起义之机,为发动侵略战争制造衅端。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借口保护侨民,也乘机出兵朝鲜,兵力远远超过了清军,战争已一触即发。面对日本的战争挑衅,清政府及广大官兵是如何反应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及文字内容)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广大官兵强烈要求出兵增援牙山驻军,挫败日本的战争阴谋。但李鸿章生怕刺激了日本,极力鼓吹“以夷制夷”,寄希望于各国“调停”。然而他哪里知晓,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西方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清政府基本方针
师:清朝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因此李鸿章极力奉行避战求和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他指示陆军可守则守,不可守则退;命令海军“保船制敌”,“不得出大洋海战”。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岁庆典,更是希望战争尽快和平了结,这更坚定了李鸿章的决心。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招致了中国军队的节节败退。
(2)第一阶段战事: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及小字内容,了解平壤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生:(阅读教材)
师:平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军还有一万多人驻守于此。但是,为什么面对日军的进攻,清军却一路败退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战役总指挥叶志超是李鸿章妥协政策的忠实执行者。面临强敌,他不据险设防,而是坐守孤城,时刻准备逃跑。清军回族将领左宝贵则坚决抵抗,誓与平壤城共存亡,在炮手阵亡后,他亲自点燃大炮轰击日军,最后中炮牺牲。叶志超则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弃城而逃,退回中国境内。朝鲜遂全境沦陷,成为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
平壤失守两天后,在日军偷袭的情况下,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史称黄海战役。
那么,开战时两军力量对比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并作答)
师:总的来说,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相比之下,北洋舰队舰龄老,航速低,射速慢;日舰新,射速快,又是主动偷袭,略占优势。中国官兵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英勇杀敌。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和两舰官兵英勇战斗与舰同沉。电影《甲午风云》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情景,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关电影录像剪辑。(放录像:黄海激战)
生:(观看录像)
师:在这次战役中,北洋舰队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日本5艘军舰受重伤,先撤出战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生:(阅读)
师:主力尚存的北洋舰队还可继续作战,马吉芬曾在《黄海海战的评述》中说:“此时敌战斗力已不优于我军”。但是,李鸿章严令北洋舰队保存实力,不准出战,拱手把制海权让与了日寇。
(3)第二阶段战事: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
师:黄海战役后,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辽东战役开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战争示意图及文字内容)
生:(看图,了解日军进军路线)
师:旅顺背山面水,地势险要,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50多座,大炮100多门,号称“东亚第一要塞”。但清军统帅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一向被李鸿章称之为“固若金汤”的旅顺陷于敌手。
日军占领旅顺后,兽性大发,屠城四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及插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日军的暴行)
师:旅顺失陷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便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战争示意图)
生:(阅读教材,了解威海卫的地理位置)
师: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尚有大小舰艇40余号,实力可观。当时日本舰只修复尚未完成。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却遭到李鸿章严厉斥责:“汝善在威海守汝数只船勿失,余非汝事也”。遂下令不准出战,言“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请同学们思考: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当时中国是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师:(教师归纳)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且侵略野心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舰船武器亦较先进,清政府政治腐败,统治者不思振兴,苟且偷安,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如此看来,一个老大的腐败封建帝国败给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便不足为奇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师:清政府对日宣战是被迫的,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缺乏抵抗的决心,极力避战求和。辽东半岛和威海卫陷落后,慈禧太后见败局已定,忙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到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鸿章到达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谈判。谈判中,日本肆意勒索,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数次以战争再起相威胁。在日本的淫威下,清政府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指导学生阅读条约内容)
生:(阅读条约内容)
师:(引导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
生:(阅读理解教材的相关分析)
师:《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同学们从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四项内容考虑,对比分析一下,为什么《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教师出示小黑板:一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另一边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对比分析)
生:(对比两个条约,分析讨论,发表意见)
师:(教师归纳)
4.三国干涉还辽
师: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一起进行干涉,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并限期答复。同时,三国的军舰也纷纷出现在日本附近海面。日本政府惊恐万状。8个月的对华战争已使它筋疲力竭,无力再与三强抗衡,于是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又向清政府勒索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同学们想一想,三国难道真的是为中国主权而拔刀相助吗?干涉还辽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教师归纳)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和瓜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时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的本质。
5.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马关条约》中的割地条款)
生:(回顾教材)
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的往来与联系,说明中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1895年5月,日军在中国台湾基隆附近登陆,进攻中国台湾,中国台湾巡抚唐景崧率领大小官员逃回大陆,致使台北不战而陷。造成台中、台南形势危机。国难当头中国台湾义士徐骧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打投影)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以有为耶?”
生:(看投影资料)
师:丘逢甲与徐骧一道召募乡丁组成抗日义军,并与刘永福的黑旗军联合起来,共同对日作战。(引导学生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及教材小字,归纳出台中发生的几次重要战斗)
生:(阅读并作答)
师:从台北到台南日军处处受到中国台湾人民的猛烈反击,在短短五个月时间里,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中国台湾保卫战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生:(阅读教材并作答)
6.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师:一场在所难免的战争结束了,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局势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了?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归纳)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引起中国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尤其是人民群众抗击入侵;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列强在远东争夺更加激烈。
甲午中日战争 篇9
教学目标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中国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
重点: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 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中国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中国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 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中国台湾保卫战
甲午中日战争 篇10
第12课和你、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和八国联军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火线
2、经过:
①爆发: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日军控制权
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
3、结果:中国惨败;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
内容 影响
割三地:、列岛、半岛 中国领土损失严重,刺激了列强的野心
赔两亿:白银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
开四埠:、沙市、苏州、杭州 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
许设厂:允许日本在设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掀起狂朝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之战,迫使八国联军退回)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并部署与联军→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镇压人民反抗)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19xx年)
↓
内容 影响
赔款:白银两 加重了的负担
设立 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
拆毁,允许 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
改总理衙门为 列强以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段 标志
开始形成 战争(或的签订)
程度加深 战争(或和的签订)
大大加深 战争(或的签订)
完全形成 战争(或的签订)
△随堂练习――《全品》第1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2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二)
甲午中日战争 篇11
教学目标
一、 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
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
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 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 :(另页)
教学过程 :
1. 导入 新课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一是;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所以,日本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投影板书:根本原因: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能避免吗?不。到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投影板书:直接原因:朝鲜问题)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虏和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并以保护侨民为名,驱逐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投影板书:爆发:1894年)日军早已准备,清军被迫应战。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失利后,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一缕烟逃到平壤。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投影板书: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之战)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练习题1进行思考:用史实分析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2-3分钟)(播放录像:《黄海大战》)录像后,提问: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先提问,后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平攘战役中,以慌报战功反被提升的叶志超一战即溃,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辽东半岛战役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坐视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然,在战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爱国官兵。如: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战役以后,清政府惊恐万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投影板书: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阅读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课本P50思考题: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一下,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钟)(投影板书: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南京条约》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严重危害。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小结:(另页)
4.巩固新课:历史手册P57第5、8、9题。
5.布置作业 :课本P50练习题。
甲午中日战争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甲午中日战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三、讲授新课:
1.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可以先由老师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由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老师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 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
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
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与福建省隔中国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中国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中国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中国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中国台湾 分子的言论。
四、小结: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五、练习: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诗赋考试好不好,为什么?
六、作业: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答。
附:板书设计
一、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1894年,结束于1895年
二、 甲午中日战争四次战役:
三、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中日双方代表,内容,影响
1.时间:1895年
2.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中国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危害:《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甲午中日战争 篇13
教学目标
1.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中国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
重点: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 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中国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中国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中国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五节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中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 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中国台湾保卫战
甲午中日战争 篇14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思维视角
◆日本一些历史学家认为:1894年的中日冲突,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历史学家认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试结合两个条约的内容证明这一观点。
◆有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有人认为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试结合史实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有人认为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最相似的,你认为呢?说明你的理由
◆有的人认为义和团运动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的人却认为义和团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你认为呢?
◆许多人认为《辛丑条约》是清政府的卖身契,你认为呢?
★图片说明
◆邓世昌
邓世昌生前任北洋水师两大主力舰之一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舰长)。按北洋水师相关资料记载,邓世昌的武官阶级是总兵。在清代,武官的副都统和总兵为正二品大员(相当于中将),故邓世昌的官衔是非常高的。他的月薪是官俸1584两,船俸2376两,合计3960两。按光绪年间推算,当时大米每斤价格15文,折银0.015两;食盐每斤35文,折银0.035两;猪肉每斤40文,折银0.04两。以此估算:光绪年间一两银子在今天的购买力约合人民币100―150元。故邓的月薪折合人民币40―60万元,待遇是相当高的。
邓世昌在1894年9月17日海战中捐躯报国。致远舰因舰体受伤药断绝。而邓世昌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使致远舰没入黄海。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全舰300余名官兵仅余7人。举国上下一片悲愤,威海百姓自发出海打捞英雄们的尸体,当地流传着“通商卖国李鸿章,战死沙场邓世昌”的歌谣。
海战失利,朝廷震动。光绪皇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也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折合人民币1000―1500万元)以示抚恤。这说明,邓世昌死后,清政府给予其的褒奖和待遇也是非常高的。
(注:邓世昌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龙珠直街龙蜒里2号)
――转引自《凤凰网》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从此图中可以得出以下信息:战争时间、战场范围、主要战役、攻守态势。
◆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
这是19xx年法国法行的的明信片,图中象征中国的龙和清朝官员正在受一伙持刀人的宰割。它以漫画的形式,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情景。
◆官与民之负担
作者马星驰(1873―1934)。漫画反映了中国人民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沉重压迫与剥削。
★课文注释
◆北洋舰队
又称北洋水师、北洋海军,是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另两支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北洋水师序列
北洋大臣:李鸿章;提督:丁汝昌;总教习:琅威理、汉纳根
铁甲舰
定远 (管带:刘步蟾)
镇远(管带:林泰曾)
巡洋舰
致远 (管带:邓世昌)、靖远(管带:叶祖 )
经远(管带:林永升)、来远(管带:邱宝仁)
超勇(管带:黄建勋)、扬威(管带:林履中)
济远 (管带:方伯谦)、平远(管带:李和)
◆旅顺大屠杀
史称“旅顺惨案”。中日甲午之战后期,日本陆军攻入旅顺后进行了3天的屠城,时间大约是1894年11月18日或往后,屠杀我手无寸铁的百姓约18000多人,加上逃亡的全城最后仅余数十人。日军屠城后焚尸灭迹,为欺骗世人,还立“清国阵亡士兵之墓”的木碑。1898年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后,清旅顺地方官顾元勋组织将同胞遗骸整理安葬,建“万忠墓”。19xx年―19xx年日俄战争后的日本统治时期又遭破坏,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后重新整理,建墓园悬巨匾“永矢不忘”,还新建了纪念馆,提醒后人不忘近代中国的这段血泪历史。1997年“万忠墓”纪念馆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xx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本输出
是指垄断资本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为例,资本主义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但也开始了早期的资本输出。19世纪末期后,西方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义和团
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组织。由义和拳、梅花拳以及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互相组合、渗透,在反教会斗争中发展而成。义和团的名称初见于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1898年6月),奏折中说直隶、山东交界东明、冠县等地的“义民会即义和团”,练拳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在1899~19xx年群众性反教会斗争中,多数民间秘密结社相继采用“义和拳”或“义和团”旗号,由地区群众性的组织逐渐汇成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最早始于1898年10月赵三多、阎书勤等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四字。此后多数义和拳组织皆用为反帝斗争的口号。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在此之前,四川大足起义军于1898年春夏间提出“顺清灭洋”的口号。同年在湖北、云南的反教会斗争中也出现了“保清灭洋”的口号。这类口号在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中相继出现,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扶清”的主要含义,可从义和团的有关文告中得到解释。《义和团告白》:“保护中原,驱逐洋寇”;《增福财神告白》:“上能保国,下能安民”;《马兰村坎字团告示》:“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可知“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而不单单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正如义和团揭帖所说:“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再与大清闹!”(《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1辑,第133页)但是“扶清灭洋”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口号。“扶清”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农民群众对清朝统治者施展阴谋手段的警觉。“灭洋”的提法,说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笼统排外思想。“扶清灭洋”的口号,不是农民群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给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带来一定消极作用。
◆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烧杀: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锸既毕,即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虽青屑、扬州十日记,何以过之!”(《缘督庐日记》)
抢掠: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瓦德西《拳乱笔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劫后残余的《永乐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册”。此外,遗失的珍贵图书“经史子集等,共四万六十余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庚辛纪事》)
凌辱妇女:“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拳事杂记》)贵族崇绮,“其眷属尽为联军所拘,驱诸天坛,数十人l###j之。”(《庚辛纪事》)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又因抢劫所发生q###j妇女之残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亦属不少。”
列宁在《论沙皇参加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一文中愤怒指出:“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它们杀人放火……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这些胜利,与其说是战胜了敌人的正规军,不如说战胜了中国的起义者。”
◆东交民巷“使馆界”
咸丰十年(1860),清朝分别与英、法、美、俄国签订《天津条约》,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各国公使纷纷来华,觅地设置使馆,所得使馆面积不等。后至者为互相照顾而不愿与先来者的馆址远离。既然容纳外国驻使,清朝也不愿见其散居各地。于是各国使馆聚集于正阳门、崇文门之间内城地区,即在商民杂居的东江米巷。这一地区先后建立了英、俄、德、法诸国的使馆,东江米巷随之更名为东交民巷。东交民巷,成为了使馆的代名词。人烟阜盛,商业繁炽,一时无比繁华。
《辛丑条约》后的东交民巷成为一个“国中之国”。
《辛丑条约》第七款规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防守”,划定使馆界,确定四至范围,南到东城根、北到东长安街、西至东交民巷西口(户部街)东到崇文门大街。清朝政府一度要求保留祭祖的堂子和衙署为办公之用,列强只答应保留吏、户、礼部和宗人府,其余一律搬迁。各国将使馆区道路,也改称外国名,并用外文书写,东交民巷就改名legationstreet(使馆大街)。中国人则被禁止通行,除非付费,直到1949年。
由于义和团事变刺激,列强在使馆区周围广筑高墙,上面设置炮台、碉堡,下面挖有壕沟,墙上则有 望孔和枪眼。在出入口设有铁门、岗哨,由各国派军队驻守,因南面有城墙、护城河做为屏障,东北西三面一切障碍均被拆除,便于守卫和兼做操场之用,东交民巷俨然为国际兵营。德奥两国驻军在巴黎和会后撤退,俄国则在1917年苏联成立后自动撤退,英国在1940年撤退,日美意法驻军权则在抗战胜利后收回。1943年国民政府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正式将使馆区行政管理权移交国民政府。
1950年,新中国驱逐了在东交民享的一切外国势力,完全收回了国家主权。
★阅读拓展
◆西方人笔下的日军旅顺大屠杀
英国海员詹姆斯・艾伦在《在龙旗下――甲午战争亲历记》中写道:“只见那池塘岸地,立满了日本兵,赶着一群逃难人逼向池塘里去。那水里断头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湖水被血染红了。”“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于11月24日(日军攻占旅顺后第四天)从旅顺发回国内的一篇通讯中说:“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有一老人跪于街中,日兵斩之,几成两段。有一难民在屋脊上,亦被弹打死。有一人由屋脊跌下街心,兵以枪尾刀刺插十余次。”“战后第三日,天正黎明,我为枪弹之声惊醒,日人又肆屠戮。我出外看见一武弁带兵一队追逐三人,有一人手抱着一无衣服的婴孩,其人急走,将婴孩跌落。一点钟后,我见该孩已死,两人被枪弹打倒。其第三人即孩子之父,失足一蹶,一兵手执枪尾刀者即刻擒住其背。我走上前,示以手臂上所缠白布红十字,欲救之,但不能阻止。兵将刀连插伏地之人颈项三四下,然后去,任其在地延喘待死。”“次日(11月24日)我与威利阿士至一天井处,看见一具死尸。即见两兵屈身于死尸之旁,甚为诧异。一兵手执一刀,此两人已将尸首剖腹,刳出其心。”“旅顺全境人民尽为日人残杀,连日屠戮手无军器及非抗敌之居民多至无数,残体死尸堆满街衢,我目下执笔书此,仍闻枪弹之声。”
英国法学家胡兰德在他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中说:“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36人。而这36人,完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其中有一个叫鲍绍武的人说:‘我们来参加收集尸体时,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思路引领:逐句分析诗中的含义,然后再谈自己的感受。
答案提示:这首诗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反映了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重要原因。
◆学习延伸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的赔款总额及其使用,分析19世纪末中日在哪些方面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
①中国赔款数额巨大,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因此只有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中国政治经济因此进一步受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使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以海军为例,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实力大体相当,日本略占优势;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俄国海军,已经俨然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陆军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被承认为亚洲乃至世界军事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俨然名列世界五强之一。
③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将近1160万日元。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由于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