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核反应 核能》 教学设计
《§22-5 核反应 核能》 教学设计
汽车区三中 朱国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于学生课堂练习。教学课件用以辅助教学、辅助学生学习之用。
让学生理解智能方程,练习书写反应方程式。
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及核反应的概念和规律。
2.理解核能的概念,知道核反应中的质量亏损。
3.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理解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4.会根据质能方程和质量亏损计算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质疑、释疑的思维过程,提高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2.学习归纳、推理、迁移的科学方法
三、德育目标
认识开发和利用核能对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核反应中的人工转变及核反应方程;
2.核能的概念.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计算核能。
教学难点
质量亏损及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的理解,计算核能。
教学方法
本节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于学生课堂练习。教学课件用以辅助教学、辅助学生学习之用。
从核能的利用(核电站)引入课程,指出“核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希望”引发学生的兴趣。用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1919年)引出原子核可以实现人工转变的现象。在了解原子核自发和人工转变的基础上,介绍核反应的一般概念,并注意让学生了解核反应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的规律。
学生都知道在核反应中会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那么能量从何而来哪?引出核能的概念。在核能的教学中应注意“一定的质量m和一定的能量mc2相对应”的观点,还应让学生注意,原子核在变化时,其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是不同的,这种质量差异对应的就是核反应中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还应注意向学生说明。
从核能的计算中强调要注意单位的换算,如原子质量单位和千克的关系,焦耳和电子伏的关系。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呈现,导入新课
1:能源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大亚湾核电站外观图。
介绍数据:1kg铀235燃烧释放出的原子核能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只需几千克铀235就足够长春市24小时的耗能供应。
课题名称:五、核反应 核能
○新课教学
〈一〉核反应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投影简答题组。
⑴什么是核反应?为什么说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核反应的一种?你还知道哪些核反应?
⑵ 如何用核反应方程表示核反应过程?在核反应中遵循哪些规律?
⑶ 试比较说明核反应与化学反应的本质区别。
生:阅读有关内容后,先独立思考,然后抽查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评价,教师倾听。点拔强调如下:
核反应是一种客观变化,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它遵守电荷数与质量数守恒两条规律。核反应方程是对核反应过程的抽象表达。
核反应是原子核的变化,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元素;而化学反应且是原子的重组,原子外层电子的得失,结果是生成了新的分子,并无新元素的产生。
卢瑟福在1919年,首先发现质子,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在原子核的转变中,遵守哪些规律?如此巨大的核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我们在本节课将要学习和探究的新问题。
完成核反应方程:
查德威克(英)在1832年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