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物理教案设计 > 《大气压强》教案(精选8篇)

《大气压强》教案(精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气压强》教案(精选8篇)

《大气压强》教案 篇1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课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课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要求:1.根据课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课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具体的处理方法:一、课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对比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2.演示(图3)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是来自大气压。将瓶子灌满的目的是什么?再将玻璃瓶换成1米长的玻璃管,用水灌满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还是没有流下来。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长,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气压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话题,进一步猜想)3.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动画,边演示边讲解。4.我们怎样将大气压强计算出来呢?水银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将大气压强转化为水银的压强来计算:p=p0=ρ水银gh5.这里是采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算一算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来做这个实验有难度。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一)托里拆利实验的拓展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又怎样检验空气是否排尽?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如果将玻璃管往上提1cm或往下压1cm,但管口都不离开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高度差有没有变化?如果将玻璃管倾斜呢?为什么?4.如图4,a中在玻璃管顶端a处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间b处开一个小孔呢?5.如图5,如果当时的大气压是72cm水银柱,a中a点的压强是多少?b点的压强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顶端受到多大的压强?(二)计算问题拓展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气gh来计算空中某点的压强?为什么?2.假定当地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塑料吸盘的半径是10cm,塑料吸盘吸在天花板上(不考虑吸盘的质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体?3.假定地面的气压是76cm水银柱,地球的半径是6400km,地球上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在这里就略写。1.学生活动: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2.学生活动: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3.教师结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学活。

《大气压强》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大气压强》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由托里拆利实验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斯卡,它相当于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阅读课文前面的“?”和图11―1。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抽出金属半球内空气(或挤压出皮碗内的空气),两个金属半球(或两个皮碗)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紧紧地压在一起,因而很难把它们拉开。

  5.演示、验证:刚上课时,老师演示的实验,表明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托住了硬纸片,所以硬纸片不会掉下来。

  演示课本中图11―4的实验(演示后,由学生举手发言,说明鸡蛋为什么会挤进广口瓶内,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棉花燃烧耗尽了瓶内空气,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鸡蛋在大气压强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6.讲述、过渡: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伽俐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这个问题。

  7.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一面演示,一面讲解),演示完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8.讲述: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有多少帕呢?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hg算一算(学生演算,教师巡视)。学生算出结果后,接着讲述: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板书后,简要说明这个值是“海平面”所测的值,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三、小结本课内容

  四、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倒置注射器后,在活塞上挂上5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

  2.演示课本图11―6的实验:将啤酒瓶装满水,堵住瓶口,倒插入水中,缓缓往上提(瓶口不提出水面),观察啤酒瓶中的水是否流出来。讨论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认真阅读一遍课文。

  2.把本节后练习的第1、2题和章后习题第3题做在作业 本上。

  3.把课文后练习第3题和习题第1、2题在阅读课文后,联系课内所讲内容,进行思考,准备着下节课在课内口答。

  (四)说明

  1.课文中图11―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农贸市场的金鱼市上可以购买,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价格很便宜。学校实验室可统一购买,用后由实验室保管,供长期使用。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2.在做托里拆利实验要注意打开窗子通风。要边做边讲,使学生明白玻璃管内装满水银,排出了空气,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到一定高度而停止下落,上部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支持着的道理。

  3.用注射器挂钩码的补充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达到巩固本课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注射器活塞下挂一个500克的砝码,给学生以惊奇,更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到此,初二学生已学习了快一年的物理了,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保持下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4.对于啤酒瓶的实验,啤酒瓶容易获得,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可作为作业 (动手的作业 )让学生回家自己做一做,比在课室内看一看更生动,更具体,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5.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大气压强》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大气压强》教案 篇5

  (一)课题

  大气的压强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六)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

  学生用: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由图3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图4),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如图5,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如图6的实验: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八)说明

  1、课文中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生活资料商店有售,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好。

  2、采用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实验的关键是让玻璃管内装满水银,(要注意排出管内的空气),然后将水银管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上部变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着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动后返回实验,活塞挂重物实验和用烧瓶作喷泉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现象。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

《大气压强》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大气压强》教案 篇7

  (一)课题

  大气的压强

  (二)课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及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大气压强的现象,难点是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分析对比,指导应用。

  (六)教(学)具

  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可口可乐瓶1个,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槽水银,皮碗,米尺,烧瓶,两用气筒。

  学生用:皮碗(每两位学生一对)。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演示实验;实验置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硬纸片仍没有掉下来)。

  2、引题:同学们想知道实验中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照课本中图11―2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

  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

  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2。

  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二)大气压强的大小:

  1、由图3覆杯实验的启示,我们将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去盖倒插在水槽中,发现瓶中的水仍不下落(图4),把水改变成水银,瓶子用试管代替,这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如图5,用此实验可研究大气压强的大小。

  2、演示

  (1)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2)边讲边做演示,完毕后,请一位学生上台用米尺测一测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提示水银柱上方是真空)

  教师讲述并板书: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学生求出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的大小。由P=ρgh,算出得:P=105帕。(教师板书这个值),简要说明不同地方大气压强不同,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4、小结:大气压强相当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帕。

  三、巩固练习

  1、演示: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向底端,插注射针的孔用橡皮帽盖住,拉动活塞后放手,活塞返回原处(想想为什么?)。再将注射器倒置过来后,在活塞上挂300克的钩码,活塞不会被拉出注射筒。请同学们讨论这又是为什么?

  2、演示如图6的实验:将细玻璃管插入烧瓶的软大塞小孔中,用两用气筒抽去烧瓶中的空气后,迅速把玻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将会看到烧瓶中有小喷泉出现。讨论原因引导学生归纳解释此现象的要点。

  3.学自由发言:畅谈自己观察到的大气压强现象;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常见的大气压强现象。

  四、课外作业 

  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

  (八)说明

  1、课文中摸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的“皮碗”在生活资料商店有售,这样的皮碗是金鱼缸中固定水草用的。这个模拟实验效果好。

  2、采用覆杯实验引伸出托里拆利实验,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效果好。做托里拆利实验的关键是让玻璃管内装满水银,(要注意排出管内的空气),然后将水银管倒置插入水银槽内,管内水银徐徐下落,上部变为真空,这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着的。

  3、用注射器做活塞拉动后返回实验,活塞挂重物实验和用烧瓶作喷泉实验。一方面是进一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现象。这样,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

《大气压强》教案 篇8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 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 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 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 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 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 =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 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 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 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 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 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说明:通过小结,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课后感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比如: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比如: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比如: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气压强》教案(精选8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