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物理教案设计 >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通用17篇)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通用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通用17篇)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形变是指形状发生改变。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

  但有的力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

  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2

  一、知识结构: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课本p117)图8-2,图8-3,图8-4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图8-5,图8-6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课本(p120)图8-12,8-13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 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8、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a、定义: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具体做法: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9、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根据课本(p122)图8-20提出两个与所学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①仍出的石头受什么力?②石头抛出后,只受重力为什么还会向上运动?③抛出的石头是变速运动吗?④抛出的石头运动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⑤如果没有重力,石头会如何运动?

  10、力的合成:

  ⑴合力的概念:一个力产生的效果根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⑵二力合成定义:求两个力合力

  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

  若两个力方向相同,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若两个力方向相反,则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方向相同

  口诀:同向相加,异向相减,方向随大

  ⑷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经常把作用效果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现象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相互替代.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

  除定义合力时用等效替代法,电学中,定义串联总电阻和并联总电阻都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练习:☆分析课本(p122)图8-19,图8-20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现象,能共同反映出那些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三点)

  共同现象:失去支持后最终都会向地面降落。

  共同反映的物理知识:①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重力的方向总是方向竖直向下的。

  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④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_______。

  最小分度:_______。

  水平拉木块的力:_______。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_______。

  拉断头发的力:_______。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4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 《力和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1.力的概念(5分钟)

  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

  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

  能举例说明吗?

  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

  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

  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

  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那么,是否同一个物体既可以说它是施力物体,又可以说它是受力物体呢?

  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力的两个作用效果(2分钟)

  对物体施加力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运动状态是由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来描述的,其变化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① 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②物体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③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④物体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同时发生变化.

  完全正确,而且可以判断这物体就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把物体拉伸、压缩或弯曲.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只要出现上述一种情况,就可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3.二力的合成(5分钟)

  什么是合力?

  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如何合成?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互成角度,那么它们的合力可以用这两个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二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a.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则其合力大小为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合力方向跟这二个力的方向相同.

  b.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则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

  合力方向与大力的方向相同。

  如果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如何求合力呢?

  师生互动,补充互成角度二力的合成

  4.惯性(8分钟)

  惯性指的是什么?

  是的。因此,可理解为惯性就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

  2、 不论物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不管物体是否受力、以及受力的大小,物体都具有惯性这种性质。

  3、 物体的惯性大小仅仅取决于物体的质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针对每种情况,教师举例说明)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这里的运动运动状态不变,也是指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情况吗?

  学生交流举例。

  关于惯性,我们仍然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能进一步说说吗?

  对惯性的理解是本章的难点之一,这里老师应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5.力和运动

  (12分钟)

  演示二力平衡实验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则称之为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称为: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两个平衡力的合力为0。

  此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与不受力时是一样的。但不能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关系如何?

  这就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所归纳的规律.

  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

  强调:惯性定律是实验基础上的理论推导结论,这种理性化思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力的作用不是产生运动,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的含义是:物体原来静止仍然静止,原来运动的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原来运动的以受平衡力时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不是保持原来的运动。

  (教师举例说明)

  二力平衡的条件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那两个平衡力的合力应该为0是吗?那是否可以认为此时物体不受力。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

  3、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即其运动方或速度大小将发生变化

  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变,具体指的什么?

  这是一个很多同学不太理解的问题,老师在这里应着重讲解,并举适当的题例。

  6、物体的浮沉条件(13分钟)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力情况如何?

  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

  当重力>浮力或重力<浮力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物体必然运动,且由静止作加速运动,运动方向取决于合力的方向。因此,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这点老师同意你的看法。那么,物体的最后状态怎样?

  那刚才上面同学的回答是否有问题?

  很好,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可能悬浮或漂浮,但物体浸没时是不可能同时漂浮。

  那么,物体悬浮的含义是什么?

  对,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受平衡力,根据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物体应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之为悬浮。

  那悬浮与漂浮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分清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切不可死记结论或死搬公式。

  对于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什么因素?

  那我们如何来改变液体中物体运动状态?

  能举例说明吗?

  可见,不管物体处在液体中,还是在气体中,其运动状态取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因此,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这两个力的作用。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下沉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重力<浮力时,物体上浮

  上浮的最后状态是漂浮,下沉的最后状态应是沉底。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应悬浮,不可能漂浮。

  物体处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漂浮时物体静止,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浮力重力;悬浮时物体静止,浮力重力。但同一物体在同种液体中不可能既可以漂浮又可以悬浮的。

  取决于物与液的大小关系。

  当物液时,物体下沉。

  当物液时,物体上浮。

  当物=液时,物体悬浮。

  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

  例如,潜水艇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通过向水舱内排进水的方法改变重力的大小,来实现浮沉的。沉在水中的鸡蛋可以通过向水中加盐的方法,实现悬浮、漂浮。

  这里学生的答案中有不恰当的地方,这是好多学生易错的问题。

  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解决问题。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5

  高一物理《力》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6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实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

  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弹力、重力等知识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知识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这个实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实验。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实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实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陌生,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应该增大,有害的摩擦应该减小。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这里不要解释动摩擦和静摩擦的问题。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及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摩擦力的测量问题,实验的研究方法问题以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问题。摩擦现象学生比较熟悉,要先引导学生对摩擦与哪些因素有关做出猜想,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包括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自己得出实验结论等等。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即可。

  摩擦与我们息息相关。指出有时摩擦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应该研究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阅读这段课文。读完课文后,通过讨论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再得出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举出实例。对利用滚动减小摩擦,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实验,亲自感受一下利用滚动可以减小摩擦。对加润滑油减小摩擦,学生比较熟悉。但对利用气垫减小摩擦,学生不熟悉,教师可适当做些说明。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矿泉水的瓶盖上有许多竖纹;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汽车在雪地上行走艰难,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等等)。

  思考: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摩擦总是阻力吗?摩擦总是有害吗?

  学生观赏并思考,初步了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动力。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2、3面,回答下列问题:

  (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

  ●小组讨论

  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

  ●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

  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

  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弹簧.

  3.起重机提重物,起重机对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起重机,受力物体是重物.

  以上现象说明力的特点是:要有推、拉、提、压、击、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组讨论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两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承受力的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演示实验:用磁铁靠近大头针(不要接触)

  现象:大头针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现象,我们可以把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阳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属于非接触力,常见的推、拉、挤、压、托……属于接触力.

  ●教师点拨

  上述现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压、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由此得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面,完成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旁用字母表示受什么力。

  ●小组讨论

  请各组同学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变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着门把手,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从教室的内外推门,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样的力从门外推门的门轴部分和外边框,门的运动状态改变是否相同?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这三者称之为“力的三要素”,因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个,所以我们在探究多因素影响同一物理量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着,为研究力方便,我们要学会如何用几何模型来表示力,具体方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给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头附近标示出力的大小),这种画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

  3.一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画出木块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图.

  ●教师点拨

  1.由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多个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语言叙述.

  2.画力的示意图时,受力物体可用长方形或圆形这些较简单的几何图形代替.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木板、重物、毛巾、轴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教师: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触,当桌子要运动时,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导致桌子要发生相对运动,但是没有动起来.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来.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见,桌子和地面接触,桌子在地面上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

  综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课本图9≈#0;12)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4)学生实验

  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5)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人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

  (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很难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学生举例,教师讲评)

  四、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可见,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

  五、总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六、作业

  1.复习课文.

  2.章后习题7、8.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课题:摩擦

  (一)教学目标

  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五、教学反馈及矫正:

  (举黑板反馈,教师口头予以矫正)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

  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说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气球、铁块、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

  五、教学过程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1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用控制变量法实现。

  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帮助学生会分析数据表格,利用图象寻求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

  2、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选器材,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作出图象,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1、提出问题,导入探究原理自主选器材,设定方案,进行操作,总结归纳进行交流。

  2、对学生操作过程细节进行指导,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一端带滑轮长木板、钩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刻度尺、气垫导轨、微机辅助实验系统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下图:

  定性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

  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

  点评:教师还可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如赛车和普通小汽车质量相仿,但塞车安装了强大的发动机,牵引力巨大,可产生很大加速度。再如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

  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小汽车容易刹车.通过类似实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

  好铺垫.

  (二)进行新课

  1、物体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

  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

  学生回答:第二章我们已探究过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用该实验器材测加速度。小车在钩码牵引下作匀加速运动,利用打出纸带求加速度。

  教师活动:现实中,除了在真空中抛体(仅受重力)外,仅受一个力的物体几乎不存在,但一个单独的力作用效果与跟它等大、方向相同的合力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实验中力F的含义可以是物体所受的合力。如何为运动物体提供一个恒定合力?如何测?请同学们想办法。

  教师引导:可利用前边测加速度的器材,在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条件下,钩码重力大小等于对小车拉力(至于为什么以后再讨论),但必须设法使木板光滑,或使用气垫导轨以减少摩擦直至忽略不计。这样小车受的合力就等于钩码重力。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筛选出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可行方案测量,也可借鉴教师提供案例进行设计。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把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设计好的表格中。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取得数据。

  教师活动: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

  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

  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探究

  教师活动: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用最简单关系猜测一下二者是什么关系?教师解释:若a与m成反比,其实是a与1/m成正比,a-l/m的图象应是什么?

  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成反比。应该是过原点直线。

  教师活动: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标系作图象。

  学生回答:在小车上加砝码。

  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时加速度。在坐标纸上描点,作a-l/m图象,据a-l/m图象建否是过原点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点评:由于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实验,缺乏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设计方案,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学生一无经历,二不习惯,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3、对实验可靠性进行评估

  教师活动:如果同学们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F横坐标,或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实际描的点并不严格在某直线上,也不一定过原点。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实验才能证实。

  学生讨论结果,看书讨论相关问题。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2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3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4

  绘本名称《小机械力大功》

  时间4月23日

  形式自主学习

  我看绘本

  绘本以活泼的画面讲述了许多生活中的小机械,他们让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省时省力,以盖树屋为例,介绍了杠杆、轮轴、滑轮、螺旋、斜面等简单机械,让孩子们明白这些简单机械的作用,告诉孩子们生活的妙招,让孩子学会慢慢联想,把所能知道的串在一起。

  可能书中所列的物品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有些抽象不易理解,但这并不妨碍孩子探索的兴趣,在阅读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我的物理知识。

  教学建议

  预设为大班语言活动,通过阅读活动了解一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知道工具的最大意义就是省时、省力、操作方便。

  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认识这些工具。你在哪见过?它叫什么名字?

  二、猜测工具的用途。你知道它用来干吗的?为什么这么想?

  三、师幼共同阅读。

  1.先看看这页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偶数页)

  2.师:那看看,他们想了什么办法?用到什么东西?是怎么用的?(奇数页)

  3.师:这些工具有什么用?

  (小结:这些工具都能帮助人干活省时、省力。)

  四、完整欣赏故事。

  五、激发幼儿想象。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人是很聪明的,发明的东西都能帮助我们干活。要是你会发明,你会发明什么呢?为什么?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5

  活动目标:

  1、通过孩子的操作能够理解力的作用,了解地心引力。

  2、让幼儿愉快的操作。

  活动准备:

  1、糖纸、羽毛、报纸、玩具、乒乓球、纸杯

  剪刀、透明胶、双面胶

  2、ppt一份(物体的图片)

  3、一段抒情的音乐

  4、表格一份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重难点:

  1、孩子对物体的引力会不了解。

  2、让幼儿学会统计数据。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你们来看看吧!

  操作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

  师:“刚才你尝试的是什么物品呢”

  师:“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

  师:“孩子们,你们再试试两种物品有什么不一样吗?

  幼:“有的很慢有的很快”

  (2)幼儿同伴操作,想想怎样可以改变物体。

  师:“孩子们,你们想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物体的重量呢”

  孩子操作,教师进行总结。

  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3、统计表格

  教师出示表格,请孩子把物体的下落速度进行统计。

  师分发表格一人一张,进行统计。

  完成之后教师进行评价工作。(幼儿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评价)

  4、小结: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重物体的下落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自己的经验带回到教室里给伙伴们分享吧!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6

  《力》教学设计     教师:刘纯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 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况?

  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

  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

  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力的符号      ;力的单位      ;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使学生对形成感性认识。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使用课件,举一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实例。

  老师:在这些现象中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以及运动的快慢、运动方向的变化都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捏气球、用力弯锯条等。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在学生总结实验现象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物体发生了变。所有这些事例中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既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将力作用在坚硬的物体(如:玻璃、桌面等)上物体的形状会改变吗?

  通过课后小制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板书设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单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五)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的作用。也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加了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同时向对方施加了力,也同时受到了对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作用于对方的力,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3)、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触,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课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是广大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的粗浅经验介绍如下: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争取学生的配合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争取学生配合,尤为重要,而学生肯不肯配合老师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信不信任教师,因此要想较好地调动学生,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较高威信。首先教师自己要有这个意识,然后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自我包装和推销,将自己辉煌介绍给学生;

  2、上好第一节课,争取第一印象;

  3、任何时候跟学生说话无论眼神、表情、语气和身体动作都有充满自信和果敢,要给学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4、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说到底教师最终还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征服学生;

  5、借助他人来树立自己的威信,通过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介绍和赞扬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当老师通过努力获得了学生信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自然就会被老师调动起来。

  (二)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充满激情和爱心

  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动之以情、攻心为上是教师调动学生的重要的法宝,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充满激情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科学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乐观、积极和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充满爱心,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时时处处都为学生着想,让学生都受到的教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自己的教师,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你所教的这门功课了。

  (三)加强教法探索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热情,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提高的话,热情更难维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得法,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由于成功感能够不断地得以强化,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调动学生学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学上应该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生动感性的实例,深入浅出,突出重点、难点,注意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力争课堂解决问题,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选参考书,如何掌握学习各个环节的学习技巧(阅读技巧、记忆方法、概括知识的方法、向老师提问的技巧等),如何运筹时间,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的分布,中考各类题型的解答方法,考试过程的常见失误与对策等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轻松、针对性强,学习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积极性也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多提宝贵意见。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 篇1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3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三上册物理《力》知识点归纳(通用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