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物理教案设计 > 《电与热》教案(精选2篇)

《电与热》教案(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电与热》教案(精选2篇)

《电与热》教案 篇1

  课题

  第八章:电功率    第四节:电与热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过程方法:

  知道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

  情感目标:

  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点

  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学习难点

  实验操作

  教学方式

  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与

  媒体

  电流的热效应演示器一台,220v电源、火柴、电阻丝、泡沫塑料块等及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出示一些电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出问题〗:

  ①比较它们有何不同?

  ②灯泡发光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灯泡,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③电风扇使用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电动机部分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④电能在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时候,为什么都要发热?影响它们发热的因素是什么?

  ⑤它们发热时有什么规律?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

  1.可能与电压有关,因为电压越大,电炉中产生的热越多;

  2.可能与电阻有关,因为电炉丝发热,而跟电炉丝相连的铜导线却不太热;

  3.可能跟电流有关,因为常听说,电流大容易引发火灾。

  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之间是有联系的,明确了二个量就可以再确定另外一个量,故我们研究电流、电阻与导体产生热量的关系就可以了。

  学生观察

  学生回答

  学生尝试回答

  学生回答

  师生讨论

  注意从众多的用电器工作时的特点 中把电与热抽出来

  发动学生猜想越充分越好

  【设计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1.如何控制电流一定时电阻的变化?

  2.如何控制电阻一定时电流的变化?

  3.如何比较电流产生热的多少?(转换的思想)

  〖方案〗

  第一次实验:把两个电阻放在煤油中或密闭的空气盒中,使之它们产生的热对煤油或空气加热。使两电阻丝串联,以保证它们的电流相等;让甲瓶的电阻相对乙瓶中的较大,观察两瓶中煤油或空气的膨胀程度,如图1所示。

  第二次实验:欲使其电阻一样,电流不等,可以在两个相等的电阻上再并联一个等值的电阻丝,则干路和支路上的电流不相等,如图2所示。

  【进行实验】

  1.被加热的物质是煤油。

  介绍课本上实验。

  2.被加热的物质是空气。

  老师使用电热效应演示器一台进行演示,学生观察。

  3.〖视频播放〗:用凡士林将火柴粘在串联的电阻丝上,接通电源,过一会儿发现,电阻大的火柴先掉下。

  4.用两段不同材料电阻丝和一根长竹片制成的弓型的电热锯,串联后接入电压为4~6 v的蓄电池组上.切割泡沫塑料。感觉电阻丝细的部分切割快,而粗的部分切割迟钝。

  【分析论证】

  1.在通电电流一定的条件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热的功率就越大,精确的实验表明:电流产生热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2.在电阻一定的条件下,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热的功率也越大,大量的精确实验表明:电流产生热的功率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结论】

  上述关系式用公式表示为:p=i2r。

  (三)理论上对该表达式的推导

  由p=ui与欧姆定律的变形式u=ir综合得出p=i2r。

  (四)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最先精确地确定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的结论,这与我们刚才得出的发热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是一致的,于是人们为了记住他,把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其公式为:q=i2rt。

  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介绍焦耳的生平,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1.任何用电器工作时都是产生电热。因为用电器都是由一定阻值的导体组成的,导体中或多或少在都有电阻,所以电流通过这些电阻时都会发热。

  2.电热的利用

  凡是加热的装置都利用了电热。请大家举一些实子说明。

  3.电热的防止

  不是想把电能转化为热能,而是想转化为机械能、化学等装置的用电器都需要防止电热的产生。

  如电视机的散热窗、电动机的散热风扇等。

  三、思考与练习(略)

  学生回答

  师生讨论得出

  老师演示

  学生回答

  师生总结

  师生推导

  师生讨论得出

  师生讨论

  学生举例

  控制变量的思想一定要体现出来

  通过画出其本质的电路图,让学生了解更清楚

  所提供的这些实验可做为参考,如果不能都做,向学生介绍一下也可以,学生会很有启发的

  公式表示体现了简约性

  焦耳定律应该在此向学生展示一下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眼光看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热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电热产生多少的因素,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等知识。

  实验的设计时我们一定要有控制变量的思想,在说明一个物理量与另一个物理量之间关系时,一定要强调其条件,是在什么量不变的情况下才有这样的关系,使自己的叙述更加严密。

  焦耳定律的内容与该节知识很贴近,我们略一转化就可以得出焦耳定律的内容。但本质上电流产生的热与电阻的关系更具有简单易记、精确明了的特点,只不过它没有了著名物理学所赋予的光环。

  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

  

  

  

  

  

  

  

  

  第四节:电和热

  一、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

  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与哪些有关

  1.猜想;2.设计实验;3.进行实验;4.分析论证;5.结论。

  三、理论上对公式的推导

  四、焦耳定律

  五、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这是一节实验应用课,其中的理论需要实验验证,得出的理论又要在生活中加以印证,所以该课的内容多,需要教师及时转换的角色也多。

  1.实验的猜想既要注意挖掘学生的不同观点,又要将这些观点注意引导到我们所要探究的因素上。

  2.对实验的设计要放开让学生自己做,实践发现学生的思路有局限于课本上那个实验的倾向,所以要设计一个良好的情景很是重要。注意让学生的散开,发挥其主动性。

  3.验证该关系的实验很多,我们一定要根据条件安排好,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动手,我感觉演示也能很好地说明问题,提高实验的质量。

  4.虽然课本中没提到焦耳定律,但顺便讲一下还是很有好处的,所占时间不多,但对学生来说,收益却很大。

《电与热》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观念;(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等。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电与热》在《电功率》这一章中起着联接的作用。电和热是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用电器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电和热的关系。因此此节的教学设计思想是:结合教学实际,对本节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重组,以电热知识和相关技能为载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向互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学效益。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电流热效应跟电阻、电流大小以及通电时间的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所教的学生是普通学生,思维反应比较慢,需要逐步引导,又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习常常是“只听不动手,听了又忘记”的怪圈中重复。所以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改变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焦耳定律。

  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跟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焦耳定律。

  【教学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电阻丝、烧杯、温度计、水、焦耳定律演示器、焦耳定律演示课件(flash课件)

  【板书设计

  四、电与热

  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能。

  2、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呢?

  3、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

  4、焦耳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的实验,于1840年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即焦耳定律。

  内容: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

  公式:q=i2rt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i―电流―安(a) r―电阻―欧(ω)t―通电时间―秒(s) q―热量―焦(j)

  5、电热的利用、危害和防止。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课前活动

  播放关于电能应用的录像

  ・引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的电热器。

  提出问题: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设疑:电炉丝通过导线连入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这是为什么?

  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观看录像

  看录像,回答问答。

  学生讨论、猜想。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进行新课

  电流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

  一、演示实验:

  1、把两个电阻不同的金属丝串联起来,放入装有相同量同种液体的两个烧杯中,通电,观察烧杯中的温度计的示数。说明哪个烧杯中产生的热量多呢?可得出产生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用一个电阻来做,改变通过电阻的电流,观察烧杯中的温度计的示数。得出什么结论?

  3、用一个电阻来做,通过相同的电流,改变通电的时间。观察烧杯中温度计的示数。得出什么结论?

  二、介绍焦耳定律

  三、解释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

  四、电热的利用、危害与防止。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教师的提示对每个实验进行讨论分析,同学间交流合作归纳出电流产生热量的影响因素。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焦耳定律的内容及公式(符号和意义)、单位。

  根据讲述的内容,学生讨论并回答。

  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索的思维程序,锻炼探究的科学素养,培养表达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说出所掌握的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反思

  《电和热》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关;电热的利用和防止。本节课的设计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学生的观察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共同归纳总结。教学中应该充分地相信学生,给学生活动的空间,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在观察电炉通电时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为什么电炉丝是一点点地变红而不是一下变红?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不很热?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在大力提倡科学探究的今天。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相信我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有让他们爱学、会学,我们教师才能真正走出多年的困惑,不要一为地强调结果,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过程吧,只有这样结果才会更加美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电与热》教案(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