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1.1 第二教时(精选17篇)

1.1 第二教时(精选17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1 第二教时(精选17篇)

1.1 第二教时 篇1

  一、       复习:(结合提问)1.集合的概念   含集合三要素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4.关于“属于”的概念二、       例题例一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符号语言的互译,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1.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 解:{x|x2=x}={0,1}2.不等式x2-x-6<0的整数解集 解:{xîz| x2-x-6<0}={xîz| -2<x<3}={-1,0,1,2}3.方程4x2+9y2-4x+12y+5=0的解集 解:{(x,y)| 4x2+9y2-4x+12y+5=0}={(x,y)| (2x-1)2+(3y+2)2=0}={(x,y)| (1/2,-2/3)}4.使函数 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x|x2+x-6¹0}={x|x¹2且x¹3,xîr}例二、下列表达是否正确,说明理由.1.z={全体实数}   2.r={实数集}={r}   3.{(1,2)}={1,2}  4.{1,2}={2,1}例三、设集合 试判断a与集合b的关系.例四、已知 例五、已知集合 ,若a中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m的取值范围.三、        作业 《教材精析精练》 p5智能达标训练

1.1 第二教时 篇2

  1.3 第二教时复习:交集、并集的定义、符号授课: 一、集合运算的几个性质:研究题  设全集 u = {1,2,3,4,5,6,7,8},a = {3,4,5} b = {4,7,8}求:(cu a)∩(cu b),  (cu a)∪(cu b),  cu(a∪b),  cu (a∩b)若全集u, a,b是u的子集,探讨 (cu a)∩(cu b),  (cu a)∪(cu b),  cu(a∪b),      cu (a∩b) 之间的关系.结合韦恩图                      得出公式:(反演律)uab(cua)∩( cu b) = cu(a∪b)(cua)∪( cub) = cu(a∩b)另外几个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   a∪φ= a ,   a∪b = b∪a.(注意与实数性质类比)例8. 设 a = {x | x2-x-6 = 0}     b = {x | x2+x-12 = 0},求  ;a∪b二、关于奇数集、偶数集的概念及一些性质      例9. 已知a为奇数集,b为偶数集,z为整数集,求a∩b,a∩z,b∩z,a∪b,a∪z,b∪z.练习  p13三、关于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规定:有限集合a 的元素个数记作: card (a)ab   作图                     观察、分析得:card (a∪b) ¹ card (a) + card (b)        card (a∪b) = card (a) +card (b) -card (a∩b)五、作业:课本   p14     6、7、8                    

1.1 第二教时 篇3

  一 复习: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提问: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6的正约数},b={10的正约数},c={6与10的正公约数},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二 补集与全集1.补集、实例:s是全班同学的集合,集合a是班上所有参加校运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班上所有没有参加校运动会同学的集合。集合b是集合s中除去集合a之后余下来的集合。定义: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scsaa记作: csa     即 csa ={x | xîs且 xïa}2.  全集     定义: 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如:把实数r看作全集u, 则有理数集q的补集cuq是全体无理数的集合。例1(1)若s={1,2,3,4,5,6},a={1,3,5},求csa           (2)若a={0},求证:cna=n*。(3)求证:crq是无理数集。       例2已知全集u=r,集合a={x|1≤2x+1<9},求c a。例3 已知s={x|-1≤x+2<8},a={x|-2<1-x≤1},b={x|5<2x-1<11},讨论a与c b的关系。 三  练习:p10(略)1、已知全集u={x|-1<x<9},a={x|1<x<a},若a≠ ,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a<9 (b)a≤9 (c)a≥9 (d)1<a≤92、已知全集u={2,4,1-a},a={2,a2-a+2}。如果cua={-1},那么a的值为   。    3、已知全集u,a是u的子集, 是空集,b=cua,求cub,cu ,cuu。      (cub= cu(cua,cu =u,cuu= ) 4、设u={梯形},a={等腰梯形},求cua.5、已知u=r,a={x|x2+3x+2<0}, 求cua.6、集合u={(x,y)|x∈{1,2},y∈{1,2}} , a={(x,y)|x∈n*,y∈n*,x+y=3},求cua.7、设全集u(u φ),已知集合m,n,p,且m=cun,n=cup,则m与p的关系是( )(a)    m=cup,(b)m=p,(c)m p,(d)m p. 四  小结:全集、补集 五  作业  p10  4,5       

1.1 第二教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写“必、守”。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通过朗读,会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人物的品质的能力。

  情意:通过朗读理解,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谁来读一读课题?是谁的扁担?在读“扁担”一词是应改注意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课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复习生字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你能把这些生字读准确吗?

  出示:劝、争、攻、守(读准字音,给绳子找找朋友,“攻”和“守”是一对反义词)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二小节

  ⑴出示井冈山会师图,介绍: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我们的课题是《朱德的扁担》,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

  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在文中找一找答案。(出示这一节)

  放大: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抓住词语:储备(理解词语)

  ⑵自由读读剩下的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

  抓住词语:五六十里   山高路陡  (理解词语)(出示图)

  尽管这么困难,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2、重点学习第三小节

  过渡:我们都知道,朱德爷爷可是我们解放军的……(总司令),可是,他却和战士们一块儿挑粮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找一找。

  ⑴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从这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满满的”一词读懂了什么?)

  我们能不能怀着一种对朱德爷爷敬佩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呢?  齐读。

  ⑵战士们看到朱德爷爷这样做,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让我们代替战士们劝劝朱德爷爷吧,谁愿意先来劝的? 指名说。

  师:可是,不管大家怎么劝,他总是不肯,坚持要去挑粮食。

  实在没办法了,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这个办法行不行呢?(不行)

  为什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不料)

  不料是什么意思呢?

  ⑶过渡: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⑷是的,你们看,这就是朱德爷爷当年用过的扁担,据说朱德爷爷在刻完了“朱德记”这三个字后,还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要是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了。这话引得战士们都笑了。小朋友们想一想,战士们这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

  出示:大家见了,心里想:                       。

  ⑸是啊,朱德爷爷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所以,当时在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谁来读一读?

  出示: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过渡: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爷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总司令,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好这一小节。

  3、拓展延伸

  ⑴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⑵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等课外书。

  三、生字教学

  必:心上一撇。第三笔点偏左一点,第四笔撇要重笔轻收。

  守:家内空空寸来守。上大下小,宝盖头稍宽,“寸”的横画短,写在横中线上

  教学反思

  开发区实验小学   王亚

  《朱德的扁担》是继《要好好学字》又一篇介绍国家领导人的课文,它  围绕“扁担”这一种常见的器物写出朱德的故事。

  这篇课文描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赞颂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全篇课文围绕“挑粮”这一中心展开,突出了“扁担”的故事,给人深刻启发。

  课文一开始,我首先交代时间的背景和当时的形式。第一自然段虽然只是简单几句,却是不可缺少的,为下面描写监守革命根据地、挑粮做作了准备。在第二自然段里,主要写了红军战士为了坚守革命根据地,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而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路程又长又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这句话表现了战士们争相挑粮的高涨热情。我在教学这句话时,重点讲解“可是”意思是虽然挑粮有种种困难,但是战士们仍然争着去,谁都不后退。“每次……都……”说明战士们哪一词都毫无例外地抢着去,尤其一个“争”字,表现了战士部位困难、不怕吃苦、勇挑重担的精神。“朱德同志也和战士们一道去挑粮。”这一句话表达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一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句中的“也”、“一道”说明朱德同志并不置身事外表现了他和战士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多么值得敬佩!“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这一句表现了朱德同志挑粮的决心。这里,我着重让学生理解几个重点字词: “藏”说明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连夜赶做”则表明了朱德同志既不误明天的挑粮 ,又有决不退出挑粮队伍的意思。而“朱德记”则含蓄地暗示了朱德同志知道战士们对他的关心,这三个字是对战士们好心的回应,也是自己坚持挑粮的决心的表露,使战士们越发敬爱他,也不再“藏”他的扁担了。经过对这些重点的学习,人物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课文的含义也更加理解了。

1.1 第二教时 篇5

  《螳螂捕蝉》第二教时

  一、自主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却很固执,谁来谈谈吴王的话?

  卡片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可就是这位固执的吴王,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却――卡片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请学生自由读这三段话,自主质疑,教师小结:同样是劝,大臣的劝阻遭到了吴王坚决的反对,而少年的劝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位少年的劝说究竟 “妙”在何处?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感受少年劝说之妙。

  二、读书圈画批注,感悟少年劝说之“妙”。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劝说究竟妙在何处,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画画。

  2、交流:

  ▲             妙在少年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懂得了道理。

  师:那故事的内容是……(引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①这些话对于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得非常形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并且找一找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蝉”: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从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入手体会蝉的心情如何?练读体现蝉的心情

  “螳螂”: “拱”、“举”;螳螂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黄雀”:“伸长”,黄雀心里怎样想,练读体会。

  ③现在,你觉得这件事有意思吗?有意思在哪里?经过交流揭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那么大家现在能说说蝉、螳螂、黄雀它们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吗?

  现在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体会这些动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心理。指名读,集体读。

  ④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更加感受到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觉得凭我们的实力,我们能说得比书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间说一说。

  ⑤请同学练说,表扬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学。

  ⑥师小结:其实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板书:“黄雀在后”)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学们,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是非常危险的!)(板书: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⑦我们听了这个故事都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反应呢?

  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交流

  (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蝉、螳螂与黄雀一样,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没有顾及到身后的隐患,如果自己执意攻打楚国的话将会被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那后果将是自己的国家被其他的诸侯国所灭。)

  (小结板书: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师:所以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妙在少年不露声色,精心设计,让吴王明白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你觉得这个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对这少年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故事来让吴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那老师想建议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余的内容,读完之后我们再来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领悟的内容,到时候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更加佩服这位少年。(学生小声读)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语句读出来,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1“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可以想象大臣们在议论些什么?

  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勇气可嘉)

  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2“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坚定决心)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足智多谋、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有胆有识、机智勇敢)

  那么应该说少年是怎样劝吴王的?请你在劝的前面加上一个字,表达的更准确、传神。(板书:少年智劝  吴王明理)

  5“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不动声色、晓之以理)

  6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

  7知道朗读:那么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那么大家就按自己的体会,分成四人小组好好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

  (师帮助调配好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谁能不看书,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师:您是吴王,一定要有将王的风度哟。你是少年,要机智!

  师:掌声欢送“吴王”和“少年”回座!你们俩做好思想准备啊,说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导演要来请你们拍电影呢!

  三、总结全文,领悟道理。

  课文学到这儿,老师觉得特别高兴,因为同学们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把课文真正的读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小。那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今天的收获呢?

  1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2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3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4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5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6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四、拓展延伸,指导课外阅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通过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领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欢寓言故事了,那么课后我们可以相互借阅《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选集,或者上网搜索寓言故事,但是,请大家注意:读故事时不仅要明白故事经过,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

  本教学设计意在抓住少年劝说吴王方式之妙以及寓言故事表达方式之妙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思考,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进而认识到寓言故事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表达作用,进而激起学生阅读更多寓言故事的兴趣,并且能掌握“读寓言明事理”的阅读方法。

1.1 第二教时 篇6

  《秋天》教案(第二教时)(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

  沛县实验小学  张枢宜

  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你!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1.1 第二教时 篇7

  一堂朴实的语文课 ----听《夹竹桃》第二教时有感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28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现在,许多教师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的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我听了陆老师的这节课后,对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多媒体听觉、视觉的刺激,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动了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喜爱之情,但一堂真正的好课是能触动学生的灵魂的。

  陆老师的这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朴实”。没有繁花似锦的装饰,有的只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握手。在精读训练中,老师请学生读、思、找。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而且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感悟。

  想象是一种体验。陆老师设计的小练习加深了学生的这一体验。小练习是:叶影参差,花影迷离,香气袭人,我幻想它是_________,它居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四人小组商量、集体交流,体会到了夹竹桃的妙,也体会到了作者对夹竹桃的爱。这一环节的妙就在于,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堂朴实的语文课,同样能引领学生走入语文殿堂,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1.1 第二教时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2

  《珍珠鸟》是国标本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作家冯骥才和所养的一只小珍珠鸟之间因相互信赖而发生的美好故事。教学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品味“我”对珍珠鸟的一系列细小的举动,体会“我”是怎样赢得小珍珠鸟的信赖的,感受珍珠鸟逐渐信赖“我”的过程,进而感悟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如何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些都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采用了“借助媒体,激发情感,在信赖中理解‘信赖’”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中质疑“信赖”

  课伊始,即以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把它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引导学生从“垂蔓蒙盖、躲进、幽深的丛林”等处体会出珍珠鸟的胆小。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联系文本,教者应该想办法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一种沟通的渠道,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体会文字中所包含的意思,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而不是空对空地奢谈什么感悟,这是促成中年级孩子情感产生的基础,由此,孩子们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中自然而然地产生质疑:原本如此胆小、如此怕人的鸟儿,到最后怎么会成了和作者最亲密的朋友?人鸟之间,到底是怎样一步步建立起信赖的?信赖是怎样一步步根植于他们彼此的内心的?由  “信赖”产生的疑问吸引着学生阅读下面的文本。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珍珠鸟)

  此文转载

  二、重点赏析中感受“信赖”

  本课的重点段落是四、五、六两个自然段。重点段落的赏析中,教者是亲切的引领者和高超的点拨者,领着学生一句句感悟,一段段体会,使他们在与文本、与教者、与同学的不断思维碰撞中,更深地感受“信赖”的建立来自于双方共同的努力,营造离不开大家的真诚。

  首先,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全段,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悟,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感受人和小鸟之间所流淌着的“信赖”的温暖和真情。第一句,注意点拨一个“只”字和三个“一会儿”,感受到小珍珠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很活泼也很谨慎,还在不断的试探作者;第二句,引导对“竟然”一词进行体会,体会到小鸟的胆子又大了,而正是作者的“不伤害它”的举动才纵容得它有此表现;第三句,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谁瞧谁的反应?为什么要瞧反应?你联想到了什么?”等引导体会人鸟之间情感更近一步;第四句,通过对“索性”和“反而”的连续学习,再配以朗读和表演,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到小鸟完全放下了戒心,以身体的接触来更表示友好。这时,在课堂中,热烈的讨论发言已营造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种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这一种彼此信赖,将更有助于深入感受文本里人鸟之间的信赖。

  有了第四自然段的感悟基础,五、六自然段则放手让学生自学,与同桌、分小组交流阅读体会,从白天到傍晚,从父母再三呼唤到不情不愿飞回,从原来的啄人的手指,到最后安心地趴在人肩上熟睡入梦,一个个细节,一次次朗读,使学生在这些感悟训练中更深化了对“信赖”的理解,又为全文的主题铺垫了充分的情感。

  三、主旨揭示中升华“信赖”

  前文,有了足够的情感积淀,这时课件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一句,有水到渠成之感,在一系列教学组织形式如修改句式,对比朗读、激情呼唤等之后,被升华了的主题――“信赖,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早已呼之欲出了!

  这时,课件中出示一组展现美好和谐境界的画面,学生边欣赏,边议论,让“信赖”所创造的美好画面永远定格在学生的脑海中,在音乐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珍珠鸟)

  此文转载

  附板书设计1:

  20、  珍  珠  鸟

  大  (信赖)

  大    胆小――大

  大  大

  (板书说明:围绕“胆小”,五个“大”字一个比一个大地绕出去,暗含小鸟的“胆子越来越大,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最后另色板书“信赖”)

  附板书设计2:

  20、 珍  珠  鸟

  胆小

  大

  大       信

  大

  大        赖

  大

  人

  (板书说明:由“胆小”引下,,五个“大”字一个比一个大地接近“人”,暗含“小鸟的胆子越来越大,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最后另色板书“信赖”)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珍珠鸟)

  此文转载

1.1 第二教时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一首关于掌声的歌曲动听悦耳,就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继续走进关于掌声的故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想。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掌声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小英的生活。这不,事隔多年后,小英写来了一封信。(媒体出示来信)指名读。[教学反思:一开始自己有些紧张,觉得说话都不流利。虽然设计的语言较美,但叙述的过程中缺乏情感。所以当周怡站起来朗读这封信的时候,竟不知用什么话来评价她。]二、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1、学习第1自然段。过渡:小英感谢掌声,因为掌声改变了小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英的生活,看看以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回答并板书:忧郁、自卑(媒体出示画面)(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一点的呢?指名说。(3)你能把小英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把小英的忧郁、自卑,通过朗读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齐读。2、学习第5自然段。过渡:因为身体的残疾,以前的小英孤独自卑、忧郁沉默,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小英发生了什么变化?(媒体出示画面)小组读第5自然段。(1)指名回答并板书:活泼、自信(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名说。(3)这个省略号里会写些什么?指名回答。(4)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齐读。3、(媒体展示画面)以前的小英忧郁自卑,现在的小英活泼自信,能从你们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女生读第1自然段、男生读第5自然段。) 4、小英的变化真大呀!是什么改变了她?所以,她最想说的是――(媒体展示来信)小组读。[教学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下面领会主题作准备的。虽然组织学生细细地朗读体会,引导学生从省略号入手展开想象,并找出重点词句进行分析理解,但总觉得有些欠缺。第一是把第3个环节的对比朗读和第4个环节的再读来信都遗忘了。第二没有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展开联想:如在教学以前的小英时,可以设计“当同学们交流时,小英默默地坐着;当同学们游戏时,小英默默地坐着”。教学现在的小英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设计,“当同学们交谈时,小英             ;当同学们游戏时,小英           ”。   这样学生的体会会更深,感情会更丰富。对比朗读时,情感会自然流露,对掌声的作用会有更深的领悟!]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过渡:真是没有想到,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会改变一个人,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一)掌声前。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4自然段,用――画出掌声响起前描写小英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小英的内心。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师巡视指导。3、交流。4、研读三句话。(媒体相机点击句)(1)指名读第一段话。思考: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男生齐读(2)指名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小英犹豫什么?小英想上去吗?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你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女生齐读。 (3)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媒体出示)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英,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想:        。  (4)齐读大屏幕上的三段话,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二)、掌声时。1、就在小英万般无奈之时,小英听到了什么?(生答:掌声)请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掌声一共响了几次?2、指名读第一次掌声。(媒体相机点击句子)(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骤然间”你能换个词吗?好的,你们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请鼓起热烈、持久的掌声!这真是热烈、持久的掌声呀!你们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指名说。(鼓励、肯定)请女生读读这句话,把同学们的鼓励、小英的感动都读出来吧!齐读。3、指名读第二次掌声。(媒体相机点击句子)(2)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什么叫“经久不息”?“经久不息”的掌声响起来!这一次你想通过掌声对小英说什么呢?指名说:肯定、夸奖、赞扬。如果你就是小英,听到这样的掌声,你想说什么?指名说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她只是――(引读: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啊!你的内心和小英的内心一样吗?请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谁愿意再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齐读)4、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美妙的掌声,就是这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板书:鼓励、夸奖)使小英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多少话要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信中――(媒体出示来信)范读来信。大家都被感动了,来,让我们也满怀一起读一读小英的心声吧!齐读。[教学反思:在前面对比感悟的基础上,我想在这一部分掀起一个高潮。两次自读课文找句子,希望学生能独立阅读、独自体会、真切理解小英在掌声响起前的神态、动作所包含的内容。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找句子,感受两次既相同而又有些不同的掌声。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自己的语速过快,从而准备分两次找句子的想法却误读成“一团和气”:“自读课文2、3、4自然段,把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句子用划出来。”当我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同学都把掌声响起后小英的句子也划了个够。更出乎意料的是马路遥一站起来就滔滔不绝,把两次该找的都一股脑儿地全公布于众了。本来我也试图缓一缓马路遥的节奏,可她拿着书本根本不与你交流,也根本没有一个停顿,超前地完成了我的预设。真是厉害!接下来,只好识趣地按部就班了!虽然课前只是让学生多读课文,也没有去作什么铺垫。但学生们很撑门面,知道有老师来听课,心里也想表现好些。所以在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小英的内心、通过掌声感悟同学们的内心这两个环节,孩子们很投入,说得也都到位了。倒是我显得幼稚了,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有些意外,有些迟钝!总是几句干巴巴的评价语。由于上午已经在其他班级试上了一遍,当时觉得时间很紧凑,所以这一部分乃至前面第二部分的教学过于仓促,读得还不够充分。没想到这节课中,讲完这段内容的时候,发现时间居然还有很多。本来想重新组织学生把课文的第四自然再细细地诵读一番的,不知是因为顾及课件还是一念之差,居然把话题直接引到了下面一部分。]四、总结升华,品味文章主题。过渡:多么美好的掌声,作者也为之动容,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1、(媒体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生齐读。2、让我们把它深深印在脑海里。再次朗读。3、是啊,这包含了鼓励、关爱、夸奖的掌声使小英鼓起了勇气,这掌声改变了小英的一生。这掌声就是一首动听的诗,让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来诵读一首关于掌声的小诗吧!(媒体出示句子)齐读小诗。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勇气!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花香能够使人振奋起来掌声是一轮早晨的太阳,能给我们带来一缕阳光! 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能把害羞淹没!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 ……4、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觉得掌声仅仅是鼓掌的声音吗?它还是什么?指名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你曾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指名说。5、其实这掌声就是一种爱!(板画:心形)在生活中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爱是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夏日一缕清凉的风。让我们大家都奉献爱,珍惜爱吧!(媒体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拿起书本,在音乐伴奏下,有感情地读最后一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6、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很出色,把掌声送给自己送给同学!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吧!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教学反思:课前我一直在思考:应该怎样创设情景,创设一个学生想说、会说的情景,学生能在这一情景中结合自身实际谈对掌声的理解。于是配乐诵读关于掌声的一首诗便运应而出了。但学生们不适应这种诗化的语言,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自己朴素的想法。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音乐中,我一次次地引导、启发:“掌声是一首动听的诗,掌声是同学递过来的一块橡皮,掌声是父母的一声叮咛,掌声……”音乐声中,我在娓娓叙述,我在耐心等待……一只、两只、好几只小手勇敢地举了起来。学生的理解让我惊喜:“掌声是爸爸妈妈的关爱。”“掌声是从地上捡起一张纸片。”“掌声是对同学的一种鼓励。”“掌声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多么可爱的学生,多么纯真的回答,于是同学们的掌声送给了那些出色的学生。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掌声不仅要送给优秀的学生,更要送给那些暂时落后的或是有困难的学生。] 课堂留给我的思考:1、教学的语言应该有条理性、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生动性。2、怎样正确对待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从而有机地控制教学的节奏,适当调控课堂的容量。3、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是值得我好好思考的问题。当然我更希望通过课堂,能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对症下药,努力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最终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1.1 第二教时 篇10

  课前的点滴思考:

  《检阅》一文重点写了儿童队员准备检阅的事,以及检阅时的情景,阅读文本时,我仔细研究了课文的人文性,因为只有找准了课文的基点,教学中才能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确定文本的人文性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之一。这篇课文对文本意义的领悟可以是把握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但显然这是一个较低层次的解读。要升华检阅的价值,预测达到的效果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建构起这不仅仅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队列队形的检阅,也是一次人性的检阅,更是一次人生的检阅。这似乎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又难以理解。研究中我发现了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从篇幅上看应该是儿童队员,但从内在中分析应该是博莱克,因为,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但是,文章写博莱克的文字只有短短的一个自然段,几十个字。儿童队员在讨论博莱克的问题,却没有博莱克参加。于是,我意识到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主人公缺失”的问题。博莱克的命运操纵在儿童队员们的手中,自己却没有丝毫的决定自己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也许博莱克不愿意参加。大家的做法也会让人理解成这是博莱克的同情甚至是怜悯,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产生了另外一种思考的方式,生成了一种全新的思想,那就是:别人强加给我,要我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我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我有同意的权力,也同样有拒绝的权力。到这里,对残疾人的尊重就不只局限于给他和正常人平等参与的机会了,还在于尊重他的思想,尊重他的选择。这显然是大家对博莱克的不尊重。这是作为一名阅读者对文本进行的批判。三年级的学生也是无法落实这一步的。经过再三思考,最终我把文本的落脚点放在了对博莱克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精神的体会和儿童队员们那颗善良、友爱美好的心灵的感悟。

  目标定位:

  1、能根据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并能补充课文的留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教学设计思路与理念:

  1、为落实教学目标,首先整堂课有一条明显的知识链。即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博莱克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精神和儿童队员们那颗善良、友爱美好的心灵。因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贯穿了整堂课。也可以说这两句话像一根线把课堂的几个环节串连在了一起。教学中分两步走,一是让学生感悟博莱克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精神;二是感悟儿童队员们那颗善良、友爱美好的心灵的感悟。

  2、注重感悟方式,提高感悟实效。教学策略的选择一切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入充分地感悟博莱克的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精神和儿童队员们、那颗善良、友爱美好的心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让学生想像博莱克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代价;二是让学生充分与博莱克、与儿童队员对话,在与文本、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感悟他们的人文精神。三是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想像思考,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因而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如果你是儿童队员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处理呢?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碰到过类似博莱克这样的事吗?”“同学们,你们想想,腿有残疾的博莱克是不是更需要大家的鼓励和信任呢?那么此时的你会怎样处理博莱克这件事呢?”四是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写的方式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达到情感的升华。

  3、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曾有教育专家说过:“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一定不是一堂好课。本节课我也在努力实践这一句话。整堂课我就是通过不断反复朗读“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贯穿的,并且每次都是在不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朗读。同时结合其它句子的朗读,有默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的课例无论成败,我想只要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就足以,我们要坚信只有自己努力过并为之而付出过,我们新课程的探索之路才会越走越好!

1.1 第二教时 篇11

  一、设计理念:

  领略课文中的风景美,是这篇课文显现的一个教学目标,但与此同时千万不能疏忽领略课文中的文字美。这两者应当是融为一体的,既要让学生通过感悟优美的文字领略九寨沟仙境般的美景,也要把领略九寨沟的美景融入到对优美文字的深刻感悟之中。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了解生活在那里的异兽珍禽。

  三、教学重、难点:

  感受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风光描写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二教时

  一、首尾呼应,形成美的概念

  1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九寨沟,去感受那里的迷人风光,快看――

  【课件出示】九寨沟风光,把学生带入九寨沟。

  一进入景区,就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说。 板书:童话世界

  2、【课件出示】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在我们的心目中“童话世界”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3、说世界上真有仙境,那就是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真是

  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板书:人间仙境

  【课件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读一读,想一想: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赞美九寨沟的美)师述:这叫总写。

  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吗?师述:这叫首尾呼应。

  4、齐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

  5、过渡:从课文这两句话已让人感觉九寨沟的迷人风光,但课文就这两句行吗?为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景区,去真正领略这个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二、总揽全文,留下美的印象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3、4自然段,想想:你看到了那些景物?

  2、交流:

  引导归类:自然风光、异兽珍禽。

  形成如下板书:自然风光、异兽珍禽

  3、过渡:你们是想先欣赏自然风光呢,还是先看看珍禽异兽?但书上提醒我们先看什么?(自然风光)从哪儿看出来的?(继续向纵深行进)

  三、感悟重点,徜徉美的世界

  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我们先去看看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九寨沟的哪处自然风光吸引了你?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吸引你的自然风光。

  (2)反复练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并想想它什么地方吸引了你?

  2、【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自然风光”中的“内容”。指名交流。

  雪峰插云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自然风光”中的“雪峰”

  出示: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1)我最喜欢雪峰插云的景象。

  (2)分析:高【课件显示红色】(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是因为山峰太高,积雪终年不化。

  多【课件显示红色】(一座座)

  美【课件显示红色】(银光闪闪)

  (3)指导朗读:说得真好,相信你一定也能读好。

  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一评,齐读。

  师:神奇的九寨沟处处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你还被哪些自然风光吸引了?

  古木参天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自然风光”中的“古木”。

  出示: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

  (1)我喜欢九寨沟那茂密的丛林,“遍布”一词说明原始森林很大很大,那里面说不定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各种各样的植物呢。

  【课件点击显示红色】(遍布、从河谷至山坡)

  (2)指导朗读:是啊,你带我们走进原始森林看看吧。请你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还有谁想来试一试?女生读读。

  平湖飞瀑

  师:你们知道吗?水是九寨沟的灵魂,那它的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自然风光”中的“湖泊”。

  (1)湖泊:多【课件显示红色】(大大小小、颗颗)

  清【课件显示红色】(清澈见底)

  美【课件显示红色】(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五花海”、“五彩池” )

  (2)我喜欢“五花海”、“五彩池”,在清澈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再加上那色彩斑斓的鹅卵石,一定是五颜六色,怪不得人们称它为“五花海”、 “五彩池”呢!

  (3)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课件出示】点击“录象”,播放五彩池的美景。

  介绍: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水中倒映红叶、绿树、雪峰、蓝天,一步一色,变幻无穷;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央。

  (3)指导朗读:

  你能用你的朗读再带我们一起去美丽的“五花海”、“五彩池”边走一走,看一看吗?

  指名读,评读,再读。

  (5)和他一样喜爱“五花海”、“五彩池”的站起来一起读。

  飞瀑: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自然风光”中的“瀑布”。

  【课件出示】点击(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1) 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滔滔水流被朝阳照射,彩虹幻出,分外迷人。水流凌空而下,银花四溅,水声隆隆。水从静海穿林过滩慢悠悠的流来,又从陡岩上猛然跌下深渊,发出轰雷般的响声,声势极为壮观。

  (2)我们来欣赏这幅壮观的景象吧。

  【课件出示】点击太阳图标,瀑布图片欣赏

  (3)指导朗读:

  山美,水美,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美。试着发挥你的最佳水平,来美美地读读这段课文。指名读。

  这么美的景色你愿意和谁一起分享?邀请一位同学一起读。

  4、是你们美妙的朗读带给老师一路惊奇,一路美景,读到这儿我们真想说: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九寨沟真是个――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自然风光”中的“总结。

  出示: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引读)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风景如画的九寨沟,拿起课本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欣赏完了迷人的自然风光,让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我们或许能遇到那些珍稀的动物。

  2、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动物,好好读读,体会他最惹你喜爱的地方,在文中加上着重号。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 “异兽珍禽” 中的“内容”。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3、引导学生逐句读课文,并说出最惹你喜爱的地方。――谁喜欢金丝猴?

  (1)说一说,做一做动作,在动态的展示中做一只金丝猴。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 “异兽珍禽” 中的“金丝猴”

  文中写道“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双机灵的小眼睛向你窥视。”

  ①读一读,说说金丝猴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指名交流:

  结实,从“体态粗壮”这个词语感觉出来的。

  【课件出示】点击“体态粗壮”

  动作很敏捷,它能一只手攀吊在大树上,另一到手说不上正搭在前额上呢!

  【课件出示】点击“攀吊”

  很顽皮,很机灵,它的眼睛在滴溜溜地转呢!

  【课件出示】点击“眨巴着一对机灵的小眼睛”

  胆子很小,它要偷偷地看游客。

  【课件出示】点击“窥视”

  ③师:是啊,你们看,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啊!抓住了金丝猴的体态、动作、面部的表情,就引起了我们这么多的想象。让我们一边做做动作,一边来读一读这句话,做一只可爱的金丝猴吧。

  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

  (2)文中是这样写 “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若无其事地坐在那儿咀嚼鲜嫩的竹叶。”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 “异兽珍禽” 中的“大熊猫”

  在这句话中,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课件出示】点击“憨态可掬”

  师:能用“憨”来组词吗?

  (憨态、憨厚、憨憨的)

  师:憨态的大熊猫给你什么印象呢?

  (胖乎乎的、全身毛绒绒的、无论干什么,都不紧不慢、慢腾腾的样子

  师:你们刚才所说的,就是大熊猫的憨态。那“可掬”又该怎么理解呢?

  师:从字的部首来想啊。

  (这个字的意思跟手有关)

  师:(做“捧起”的动作)

  (捧起来)

  师:那“憨态可掬”是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吧。

  (就是说大熊猫很憨厚,那个样子似乎可以捧起来。)

  师:“捧”字说明什么呢?

  (说明作者非常喜爱大熊猫。)

  【课件出示】点击“咀嚼”。 “咀嚼”是什么意思

  师:跟“口”有关啊。

  (就是吃吧。)

  师:是怎样地吃?(出示练习    地吃)

  (津津有味地吃、又香又甜地吃、美美地吃)

  师:是狼吞虎咽吗?

  (不是、是细嚼慢咽)

  师:对了,这才叫“咀嚼”呢!那谁知道“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点击“若无其事”

  师:那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若”是“好像”的意思, “无”就是“没有”。

  师:“其事”是指什么事情呢?

  (指大熊猫发现了有人在偷偷地看它吃竹叶。)

  师:它为什么不把游人当作一回事呢?

  (它吃得太专心了,竹子的味道太美了,它吃得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觉得这样写是说明人们非常喜爱大熊猫。)

  师:说得真好,那就把心底的这些感觉美美地读出来吧。

  (3)文中是这样写 “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跑下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 “异兽珍禽” 中的“小熊猫”

  师:小熊猫照镜子时会想什么呢?

  (它会想,今天的湖水真清啊,湖面真平啊,像一面打磨过了镜子一样,这是一面彩色的镜子,因为湖底石块色彩斑斓。)

  师:小熊猫会一边照镜子一边会想:“嘿,今天的模样真帅啊。”它还会想什么呢?

  (湖水真清啊,洗一把脸,真舒服啊……)

  师:那美滋滋又能说明什么呢?【课件出示】点击“美滋滋”

  (说明小熊猫很快乐。)

  (4)羚羊。体会它们敏捷的动作。抓住“窜”“还没等你……丛林中”体会。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 “异兽珍禽” 中的“羚羊”

  【课件出示】点击“善于奔跑”“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

  师:是啊,在这样的湖光山色里,在这么美的童话世界里,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里,谁的心里不充满了快乐呢?让我们快快乐乐地来读读第四自然段吧!

  4、读到这儿我们真想说: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 “异兽珍禽” 中的“总结句”。

  四、欣赏音乐,享受美的熏陶

  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一起来欣赏《神奇的九寨》。

  【课件出示】点击下拉菜单“音乐欣赏”下的“神奇的九寨”。

  板书:    

  9、九寨沟

  童话世界

  自然风光     异兽珍禽

  人间仙境

1.1 第二教时 篇12

  《争论的故事》(第二教时)教案

  武进区雪堰中心小学 姚 静

  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条理地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第25课《争论的故事》,通过学习,同学们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2,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填空来说说文中的这个故事.

  (媒体出示:兄弟俩看到大雁想 充饥,他们为怎样吃大雁 ,并让老人 ,老人为他俩出了 的办法,可是大雁早已飞得 .)

  【课文内容和故事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里作适当的提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过渡: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故事中的兄弟俩为什么事争论 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结果如何呢 划出课文中有关的语句.

  2,指名学生回答思考题:

  ⑴兄弟俩为什么事争论的 (兄弟俩在为"怎么吃大雁"而争论,教师简笔画大雁.)追问:兄弟俩分别认为要怎么吃呢 (哥哥说要煮着吃,弟弟认为要烤着吃.板书:煮 烤)

  【教师的基本功发挥得恰到好处,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⑵出示插图,辨别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说出你的理由,并结合插图理解"烟熏火燎"的意思.

  ⑶小结.

  3,指名学生回答思考题:兄弟俩是怎样争论的

  ⑴媒体依次出现反问句并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反问句:

  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

  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 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

  ⑵结合课文中的单引号,补充介绍它的用法.

  ⑶找出课文中描写哥弟俩说话时表示不同神态的词语.

  理解:"不以为然,很不服气",并指导朗读.

  ⑷看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他们争论的激烈程度.

  ⑸学生分角色表演,相机指导体会.

  ⑹小结,理解"争论不休".

  【这一环节,老师以读代讲,根据学生的朗读作具体的指导,然后再请学生表演,过程展开充分,训练比较扎实,课堂气氛活跃.】

  4,指名学生回答思考题:结果如何呢

  ⑴兄弟俩接下来怎么办的呢 (他们找了一个老人来评理.)

  追问:老人怎么样说 (板书:半煮半烤)

  这个建议双方都很满意,这就叫做"两全其美".

  【通过语境的创设来理解词语,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⑵这是最后的结果吗 (不是的,最后的结果是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⑶小结.

  过渡:大雁飞得无影无踪,这个结果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兄弟俩错在哪里 书中的同学们都有些什么想法呢

  三,讲读第二段.

  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课文中的同学提出了哪些感想

  (媒体依次出示:

  "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跑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2,指名学生回答.

  3,讨论交流.

  ⑴兄弟俩笨在哪里 (争论的不是时候,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说.)

  ⑵这里的时机指的是什么 (指大雁从头顶飞过的时候.)

  追问:同学们为什么说他们没有抓住时机呢 (大雁飞过时,他们却在为大雁的吃法争论不休,还要去请老人评理.等他们争论好,大雁早已飞走了.)

  ⑶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

  【要注意区分"时机"和"时间"的不同;要进行合理的拓展:有时慢了机会就会错过,而有时快了,机会也会错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⑷小结.(相机板书:抓住时机 做起来)

  2,请同学们认识"…………"删节号,说说它的用处.

  你们还有哪些感想呢

  3,听完这个故事,课文中的同学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想法 (因为盛老师讲的故事生动;因为同学们听得认真;因为同学们善于思考;……)

  4,小结,理解"赞许".

  四,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争论的故事》学完了,最后,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好吗

  五,作业:

  表演课本剧《争论的故事》.

  附板书:

  25 争论的故事

  哥哥 弟弟

  煮 烤

  老 人

  半煮 半烤

  0

  抓住时机 做起来

  【课堂教学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思路清晰,重点实出,层层推进,真实地展现了训练的过程.教者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活泼生动的教学风格.】

  (简评:张新东)

  附课本剧:

  《争论的故事》课本剧

  时间:一天

  地点:大山脚下的一座村庄里

  人物:哥哥(猎人),弟弟(猎人),老人

  旁白:从前,在大山脚下的一座小村庄里,住着兄弟俩,他们以打猎为生.一天……

  (幕起:兄弟俩无精打采地走过来)

  弟弟:哥哥,你饿了吧!

  哥哥:

  (这时,他们发现空中有一群大雁飞来了,于是争论起来.)

  哥哥:我们把大雁射下来煮着吃.

  弟弟:不,

  哥哥:(不以为然地)

  弟弟:(很不服气地)

  (两个人争论不休,正好,这时有一个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

  哥哥:老爷爷,我们有件事要找你评评理,我说大雁煮着好吃,可他……

  弟弟:大雁当然是烤最好吃了.

  老人:

  哥哥,弟弟:嗯,这主意不错.

  (兄弟俩搭弓射箭,可是大雁早已飞走了.)

  哥哥:

  弟弟:

  (兄弟俩只好叹了一口气回家了.)

  话外音:(盛老师)同学们,看来做什么事都得抓住时机,先做起来才对啊!

1.1 第二教时 篇13

  一、教学目标 :

  1、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董荐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2、通过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训练学生运用“如果……就……”、“宁可……也……”的句式和课文中的词语说话、写话,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课文5-7节。

  三、教学准备:(1)放像机 (2)彩电 (3)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根据意思听定词语。(坚毅、眺望、嘹亮、恳切)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段让我们带着仇恨,坚决的语气齐读第二段。

  3、那么董荐瑞是怎样逼近暗堡,炸毁暗堡的,我们用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董荐瑞的精神;通过读和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第三段

  1、自由读5、6两节:①用“    ”划找描写战斗环境的句子;

  ②从这些战斗环境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在这样一个抢林弹雨,生命危险的战斗环境中,董荐瑞是怎样冲向暗堡的呢?用“――”划出描写董荐瑞冲向暗堡动作的词语。

  3、从这些动词中可以体会到董荐瑞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4、引读第6节。

  师:敌人看到抱着炸药包猛冲而来的董荐瑞,内心感到无比害怕,知道自己末日来临了,但是,他们还要垂死挣扎。

  生接读: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全是血。

  师:血,更加激起了董荐瑞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时候,他只有一个信念,冲上去炸掉它。

  生接读: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荐瑞扫射……猛冲到桥下。

  (三)学第四段

  1、董荐瑞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桥下,出现了这最壮丽的一幕,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第七节。思考: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播放枪林弹雨的录音)

  2、“万分紧急”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万分紧急”指出什么?

  3、这时候董荐瑞是怎样想的呢?出示练习题,见作业 练习(二)

  4、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舍身炸暗堡这部分内容,体会董荐瑞的哪些动作、态和话语最使人感动?(用……标明)板书见后

  5、那么“炸毁暗堡”这一段该怎么读呢?板书:稍快、沉缓、有力。

  (四)录像激情,训练读写。

  1、学生观看董荐瑞舍身炸暗堡的录像片。

  2、看了录像,有什么感想,把激动的心里话说给董荐瑞叔叔听。

  3、学生做作业 (三)。

  4、反馈矫正。

  5、全体起立配音朗读第七节。

  附板书:

  遇到敌暗堡

  请求炸暗堡

  冲向敌暗堡

  (万分紧急)        动作;昂首挺胸 托、顶、拉 稍快

  董荐瑞舍身炸暗堡 神态:钢铁一样,巨人一样、坚毅 沉缓

  解放隆化城 语言:……为了新中国…… 有力

  附作业 :

  13、董荐瑞舍身炸暗堡

  一、听意思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董荐瑞想:冲锋号已经吹响了,战士们已经冲上来了,如果_________就_______,我宁可______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向董荐瑞叔叔说说心里话。至少用上括号内的两个词。

  (为了 舍身 像 沿着)

  亲爱的董荐瑞叔叔,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二教时 篇14

  第二教时

  一、检查背诵

  二、赏析课文

  1、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2、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3、“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5、“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6、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7、“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

  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8、继续揣摩: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小结: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揣摩。《荷塘月色》是我们高中学的第一篇课文,同学们可能已经感到了老师的教学特点,同学们千万不要指望李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自己参与教学,大家讨论研究,共同交流。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学们参考。快下课了,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9、总结: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 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三、小结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四、 作业

  针对本文的某一特点,写一篇文学短评

  板书设计:

1.1 第二教时 篇15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难点:

  封建陋习距离学生教遥远,要充分利用课件把孩子带入情境。

  教学准备:

  课件,课前从多种渠道了解缠足的事。

  一、揭题

  1、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指屏幕)让我们一起跟老师再来把课题写一遍。集体书写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2、齐读课题

  二、检查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到孙中山的姐姐原先是个怎样的女孩子?

  板书:姐姐

  2、学生交流

  板书:   活泼   能干

  3、引读:因为姐姐既活泼又能干,所以孙中山……

  板书:孙中山   喜欢

  4、小结: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大家还记得吧,上节课读课文时,老师说你们达到了几星级呀?(四星级)这节课有信心达到五星级吗?(有)好!有志者事竟成。可今天不是我能说了算,等一会儿要请听课老师来评的啊。大家可要努力啊!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第七自然段)

  过渡:大家已经知道孙中山有个有活泼又能干的姐姐,真让人羡慕,但好景往往不长,读读课文这一部分,看看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1、自由轻读第七自然段。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迫切地想知道什么呢?

  2、学生质疑,老师筛选出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并出示:

  ⑴为什么再也看不到姐姐的笑脸,听不到姐姐的歌声?

  ⑵这件事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

  3、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不错。要想解开你心中迷团,就得细读课文的第二~第六自然段。

  四、整体感知(第二~第六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第六自然段。

  思考:活泼又能干的姐姐,她的笑脸、她的歌声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带走了,这是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妈妈要姐姐缠足。)

  五、精读课文2--7节

  1、师生齐读:妈妈要姐姐缠足,这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第二节,“妈妈……姐姐……

  2、同学们读完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板书:痛苦   流泪

  4、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姐姐的痛苦?

  (1) 抓住长长的、一道又一道地、练读句子,体会姐姐的痛苦。

  (2)谈话促读,你回去从家人那了解到缠足是怎么回事吗?抽讲,老师补充(用4到5米长的布条,把5个脚指头捆绑在一起,好长时间都不能拿下来,让本来直得的骨头慢慢长弯,很痛很痛的。走起路来就及不方便。)自读体会,学生齐读。(把体会到的用读表达出来。)

  (3)再读第二节。 难怪姐姐会如此的痛苦,让我们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好课文。

  5、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呢?(课件出示)

  6、启发想象:看到这么小的鞋,你想到了什么?

  7、学生交流。(不好走路,不能干活,走路摇摇晃晃)

  8、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他心疼什么?

  (板书:生气   心疼)

  9、师:于是他同妈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说到争论,各自一定有争论的理由。那么,让我们同桌两个一起读读课文的3--4节,读完后,同桌两个讨论一下,并把孙中山生气的理由和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画出来。

  10、学生交流。

  (1)孙中山生气的理由:生读。

  也就是说:还能下田干活吗?就是不能下田干活。缠足那么,痛苦,就像吃官司一样。

  (2)指导朗读:你能读好吗?(不够生气,不够痛苦)你能把生气、痛苦的语气放在了标点上了,真不错。)

  (3)那妈妈坚持要为姐姐缠足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读句子。

  问:妈妈看到姐姐这样痛苦,心疼吗?(心疼)母女之情,是多么珍贵的亲情啊!你怎么知道的呢?(叹了气、我也知道、可、被人家笑)噢,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也许女孩子不缠足还嫁不出去呢。妈妈也心疼,可一点也没有办法,真是无可奈何。

  (4)指导朗读,把妈妈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11、这种理由真实不可思议!同学们这就是陈旧的封建思想,孙中山能接受吗?(不能)所以他反驳道,既然(引读)……别人……但妈妈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了,她只是说:(引读)你年纪……

  12、妈妈是含着眼泪说着,并把孙中山推出了门。

  13、比较句子。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

  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没有豪无办法。

  你知道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后,在干什么?所以,我们读到这,稍微要停顿一下,给人有回味的余地。

  (2)齐读第二句。

  (3)小结:所以我们以后写作文、造句时,都要注意准确的用词。

  14、读3--6节。让我们一起来,把孙中山又生气又心疼和妈妈五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先准备一下,再抽读。

  15、就这样,妈妈还是给姐姐缠了足,那么同学们看看图中的孙中山,此时他在想些什么?(课件出示)

  16、学生交流。(姐姐……妈妈……自己……)

  17、从那以后,(引读)孙中山再也看不到……听不到……

  (板书:没有笑脸   没有歌声)

  18、比较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哪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点出“深深地”、“幼小的”他虽然小年纪,但永远不会忘记。

  19、检查刚才的2个问题。

  问题1(因为……所以……)

  问题2((1、看到姐姐的痛苦。2、妈妈受毒害之深,3、无力反驳。)

  六、学习最后一节

  过渡: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但他从小就有一个决心,就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来看看,经过努力,最后有没有成功。

  1、自由读最后一节。

  2、问:成功了吗?(成功了)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给点掌声。

  3、师小结。

  所以后来孙中山当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引

  读)……

  (板书:首先废除)

  七、展开联想,表达情感。

  1、这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板书:大快人心。)多么让人高兴,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欣喜若狂。可在1925年,孙中山因得了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一个铜像。

  2、示铜像。

  3、述: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如果没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老师包括潘老师我也许早已缠足。此时,你会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4、出示孙中山图象,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附板书:

  孙中山破陋习

  姐姐缠足               革命成功       

  大快人心

  刺痛了心           首先废除

1.1 第二教时 篇1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林肯的三段演讲,明白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态度变化的原因。

  3、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感受林肯宽容、智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林肯三个“永远”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美国的一所以林肯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继续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课件出示)指名读。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板书:林肯)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肯出身卑微,他是——(齐读课题:鞋匠的儿子),而且他说他永远是鞋匠的儿子。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今天我们继续研读这篇课文 。

  二、浏览课文,找关键词

  1、过渡:林肯,这位出身贫寒的总统,在刚当选总统时。遭到了参议员们的羞辱,但是最后那些参议员却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语。

  2、交流、汇报,相机板书:参议员  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提问:“尴尬”是什么意思?

  2、林肯当选总统时,参议院的议员们为什么感到尴尬?

  (出示填空)议员们大多出身----------,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而总统是鞋匠的儿子,出身-------,这些人------观念十分严重,所以觉得尴尬。

  四、精读第二段

  1、过渡:鞋匠的儿子当选为美国的总统,令参议员感到尴尬,正因为这样,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院想要羞辱他。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这位参议员是怎样羞辱林肯的?

  (1)指名读,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启发指导朗读:那个参议员是怎么说这句话的;态度是多么傲慢,语气是多么鄙夷;从内心瞧不起这样一位总统。

  (2)其余的参议员态度如何?所有的参议员都----引读:大笑起来。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大笑?(个别学生说说)

  (3)如此的蔑视,如此的羞辱,如此的讥讽,如果你是林肯会怎么做呢?

  (小组内展开讨论,代表在全班交流)

  2、过渡:林肯是如何表现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认真读一读,思考:这些句子反映了林肯怎样的人格魅力?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1)品读第一段话。出示:(我非常……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①自由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比较法思考:如果将剧中的“非常”、“一定”、“永远”、“那么”去掉,所表达的意思有没有不同。

  (生读句子、思考并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②体会三个“永远”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读、想想、议议这段话的意思,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

  (宽容对方的无礼;为自己是个鞋匠的儿子而自豪;永远怀念父亲,尊敬父亲。)

  ③激情朗读:对这种羞辱,他抱以感激,而且自豪,这是一位怎样的总统?(板书:宽容、谦逊)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试试!齐读。

  (2)品读第二段话。

  ①在林肯回击之后,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如何?(指板书:静默)

  在一片静默声中,林肯又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了这样几句话(课件出示:“就我所知……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女生齐读。

  ②你们从这段话中听出了什么?

  ③激情朗读:如果说,林肯的第一段话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宽容和谦逊的话,那么这段回击则让我们感受到态度的不卑不亢。不以自己是个总统而妄自尊大,也不因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妄自菲薄。一齐来读读这段话。

  (3)品读第三段话。

  ①然后他又对所有的参议员说了什么?指名读。

  ②林肯说到这儿,流下了眼泪。文中有一幅图,图上就是林肯演讲这段话时的情景,让我们默默地凝视,看看他的动作,想想他的神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师范读后,生齐读。

  (4)这时,参议员们的态度又有了怎样的变化?(指板书:掌声)

  从尴尬到羞辱到静默到掌声,参议员们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同桌讨论讨论,指名个别同学说说。)

  小结:是呀,林肯总统凭借自己宽广的胸怀、谦逊和朴实、真诚和平等的人格魅力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议员们。让他们的态度从尴尬变为赞叹,从排斥变为拥护。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六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写了林肯的哪些作为。

  2、理解林肯的两段话:(出示两段话)

  ①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

  ②我所希望的是他结束分裂,他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3、简介南北战争。

  4、小结:这位鞋匠的儿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成就,让世界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齐呼:林肯。

  五、读林肯纪念馆的一段话

  现在,我们再读这段话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和体会,让我们高声朗诵,牢记这段话。师生齐读:对任何人……

  六、名言总结,课外拓展。

  1、最后让我们在斯宾诺的一句名言中结束今天难忘的一课吧!(全体齐读名言)

  课件出示: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斯宾诺

  2、课外阅读《林肯传》,进一步认识了解林肯,并准备交流林肯的故事。

  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参议员:尴尬——羞辱—静默——掌声

  林  肯:宽容、谦逊、以情动人、维护统一……

1.1 第二教时 篇17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并领会“用具体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去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2、难点:

  鲸的进化过程。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唤起求知欲

  软件显示“深海中的鲸”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按鼠标,课题出。生齐读:鲸。

  设问激趣,引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解谜。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一段:

  ⑴ 让学生看软件,问:你觉得它的体形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笔画下来。

  ⑵ 出示习题一:

  最大的鲸有__重,最小的也有__。我国捕获捕获过一头的鲸,有__长,一条舌头就有__大肥猪那么重。

  要求学生口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鼠标按出答案,并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用“举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大的好处。

  ⑶ 学生朗读以上的句子。

  ⑷ 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这个特点,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学习第二段:

  ⑴ 设问:大家看,鲸的身体十分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那它为什么不叫“鲸鱼”呢?

  ⑵ 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⑶ 指名生回答。

  ⑷ 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在海洋里生活?

  告诉学生什么叫哺乳动物,并举例说明。

  请看鲸的进化过程──(软件显示)。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⑸ 出示习题二:

  在__,鲸的祖先生活在__。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近陆地的__里。又经过了__,鲸适应了__的生活。

  学生填空。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⑹ 把习题齐读一次。

  ⑺ 学生看软件提示练习复述“鲸的进化过程”,再指名学生复述。

  3、学习第三段:

  ⑴ 指名读第三段。

  ⑵ 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4、学习第四段:

  ⑴ 自由读第四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并给段落分层。

  ⑵ 学生回答。(从吃食、呼吸、睡觉、成长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⑶ 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两种鲸吃食的方法、过程。

  ⑷ 前面课文提到,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哪些习性可以说明?请认真看书找一找:

  ① 用肺呼吸:

  看软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

  ② 胎生:

  这一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作者运用了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胎生情况和寿命之长。)认真读读有关句子。

  ⑸ 鲸睡觉时有什么特点?轻声读读课文,找出鲸睡觉最明显的特点,并画下来。

  挑选画得好的,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来,再出示软件,使学生更清楚鲸睡觉的特点。(指导朗读。)

  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板书设计】

  体形特点:像鱼、大、长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鲸  种类 须鲸和齿鲸

  吃食

  生活 呼吸 肺

  习性 睡觉 哺乳动物

  生长 胎生 哺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1 第二教时(精选1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