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二元一次方程组(精选15篇)

二元一次方程组(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二元一次方程组(精选15篇)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1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以及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的解.难点是了解的解的含义.这里困难在于从1个数值变成了2个数值,而且这2个数值合在一起,才算作的解.用大括号来表示的解,可以使学生从形式上克服理解的困难;而讲清问题中已含有两个互相联系着的未知数,把它们的值都写出来才是问题的解答.这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

  二、知识结构

  本小节通过求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先应用学生以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去解决,然后尝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列出两个方程,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用描述的语言)以及的解等概念.

  三、教法建议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

  3.通过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的解的问题.

  4.为了减少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学到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教学中不宜介绍相依方程组如

  和矛盾方程组如

  等概念,也不要使方程组中任何一个方程的未知数的系数全部为0(因为这种数学中的特例较少实际意义)当然,作为特例,出现类似

  之类的是可以的,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方程(1)中未知数 的系数为0,方程(1)也看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同时规范检验方程组的解的书写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以及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的解.

  (二)难点

  了解的解的含义.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某个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的两个方程,这是本节课的疑点.在教学中只要通过多举一系列的反例来说明,就可以辨析解决好该问题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

  3.通过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的解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的概念并会判断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的解.

  (二)整体感知

  由复习方程及其解,导入  二元一次方程及的概念,并会判断它们;同时学会用一个未知数表达另一个未知数为今后的解方程组埋下伏笔;最后学会检验解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你能举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吗?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自由举例.

  【教法说明】提此问题,可使学生头脑中再现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做铺垫.

  (2)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香蕉和苹果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学生活动:思考,设未知数,回答.

  设买了香蕉 千克,那么苹果买了 千克,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答:小华买了香蕉3千克,苹果6千克.

  上面的问题中,要求的是两个数,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呢?

  设买了香蕉 千克,买了苹果 千克,根据题意可得两个方程

  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那么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观察、讨论、举手发言,总结两个方程的共同特点.

  方程里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与二元一次方程密切相关的知识―.

  【教法说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点之后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比直接定义印象会更深刻,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下面完成练习.

  练习一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练习二

  分组练习:同桌结组,一人举例,一人判断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学生活动:以抢答形式完成练习1,指定几组同学完成练习2.

  【教法说明】这样做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练习三

  课本第6页练习1.

  提出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惟一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而二元一次方程有无限多解,其中一个未知数( 或 )每取一个值,另一个未知数( 或 )就有惟一的值与它相对应.

  练习四

  填表,使上下每对 、 的值满足方程 .

  -2

  0

  0.4

  2

  -1

  0

  3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已知 ,求 ,用含有 的代数式表示 ,为 ;已知 ,求 ,用含有 的代数式表示 ,为 .

  【教法说明】由此练习,学生能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无限多的;并且能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定成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为用代入法解奠定了基础.

  (2)关于的教学.

  上面的问题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一是香蕉和苹果共买了9千克,一是共付款33元,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因此,把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

  方程组各方程中,同一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数量,才能合在一起.

  练习五

  已知 、 都是未知数,判别下列方程组是否为?

  ① ②

  ③ ④

  【教法说明】练习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概念,目的是避免学生对形成错误的认识.

  对于前面的问题,列要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些.根据前面解得的结果可以知道,买了香蕉3千克,苹果6千克,即 , ,这里 , 既满足方程①,又满足方程②,我们说

  是

  的解.

  学生活动:尝试总结的解的概念,思考后自由发言.

  教师纠正、指导后板书:

  使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的解.

  例题  判断 是不是 的解.

  学生活动:口答例题.

  此例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的计算习惯.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1)课本第6页第2题  目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课本第7页第1题  目的: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1)P8 4.

  【教法说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的解的概念,并为解打下基础.

  (2)P8 B组1.

  【教法说明】为列找等量关系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扩展

  1.让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弄懂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的解.

  3.中考热点:中考中有时会出现检验某个坐标点是否在一次函数解析式上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7 3.

  (二)选做题:P8 B组2.

  (三)预习:课本第9~13页.

  参考答案

  略.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2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以及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的解.难点是了解的解的含义.这里困难在于从1个数值变成了2个数值,而且这2个数值合在一起,才算作的解.用大括号来表示的解,可以使学生从形式上克服理解的困难;而讲清问题中已含有两个互相联系着的未知数,把它们的值都写出来才是问题的解答.这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

  二、知识结构

  本小节通过求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先应用学生以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去解决,然后尝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列出两个方程,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用描述的语言)以及的解等概念.

  三、教法建议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

  3.通过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的解的问题.

  4.为了减少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学到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教学中不宜介绍相依方程组如

  和矛盾方程组如

  等概念,也不要使方程组中任何一个方程的未知数的系数全部为0(因为这种数学中的特例较少实际意义)当然,作为特例,出现类似

  之类的是可以的,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方程(1)中未知数 的系数为0,方程(1)也看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同时规范检验方程组的解的书写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以及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的解.

  (二)难点

  了解的解的含义.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某个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的两个方程,这是本节课的疑点.在教学中只要通过多举一系列的反例来说明,就可以辨析解决好该问题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

  3.通过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的解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的概念并会判断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的解.

  (二)整体感知

  由复习方程及其解,导入  二元一次方程及的概念,并会判断它们;同时学会用一个未知数表达另一个未知数为今后的解方程组埋下伏笔;最后学会检验解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你能举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吗?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自由举例.

  【教法说明】提此问题,可使学生头脑中再现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做铺垫.

  (2)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香蕉和苹果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学生活动:思考,设未知数,回答.

  设买了香蕉 千克,那么苹果买了 千克,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答:小华买了香蕉3千克,苹果6千克.

  上面的问题中,要求的是两个数,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呢?

  设买了香蕉 千克,买了苹果 千克,根据题意可得两个方程

  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那么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观察、讨论、举手发言,总结两个方程的共同特点.

  方程里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与二元一次方程密切相关的知识―.

  【教法说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点之后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比直接定义印象会更深刻,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下面完成练习.

  练习一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练习二

  分组练习:同桌结组,一人举例,一人判断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学生活动:以抢答形式完成练习1,指定几组同学完成练习2.

  【教法说明】这样做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练习三

  课本第6页练习1.

  提出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惟一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而二元一次方程有无限多解,其中一个未知数( 或 )每取一个值,另一个未知数( 或 )就有惟一的值与它相对应.

  练习四

  填表,使上下每对 、 的值满足方程 .

  -2

  0

  0.4

  2

  -1

  0

  3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已知 ,求 ,用含有 的代数式表示 ,为 ;已知 ,求 ,用含有 的代数式表示 ,为 .

  【教法说明】由此练习,学生能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无限多的;并且能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定成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为用代入法解奠定了基础.

  (2)关于的教学.

  上面的问题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一是香蕉和苹果共买了9千克,一是共付款33元,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因此,把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

  方程组各方程中,同一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数量,才能合在一起.

  练习五

  已知 、 都是未知数,判别下列方程组是否为?

  ① ②

  ③ ④

  【教法说明】练习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概念,目的是避免学生对形成错误的认识.

  对于前面的问题,列要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些.根据前面解得的结果可以知道,买了香蕉3千克,苹果6千克,即 , ,这里 , 既满足方程①,又满足方程②,我们说

  是

  的解.

  学生活动:尝试总结的解的概念,思考后自由发言.

  教师纠正、指导后板书

  使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的解.

  例题  判断 是不是 的解.

  学生活动:口答例题.

  此例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的计算习惯.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1)课本第6页第2题  目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课本第7页第1题  目的: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1)P8 4.

  【教法说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的解的概念,并为解打下基础.

  (2)P8 B组1.

  【教法说明】为列找等量关系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扩展

  1.让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弄懂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的解.

  3.中考热点:中考中有时会出现检验某个坐标点是否在一次函数解析式上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7 3.

  (二)选做题:P8 B组2.

  (三)预习:课本第9~13页.

  参考答案

  略.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3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 1、弄懂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们的解的含义,并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迁移知识;体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 弄懂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知识重点 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幻灯:古老的“鸡兔同笼问题”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这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记载的数学名题.它曾在好几个世纪里引起过人们的兴趣,这个问题也一定会使在座的各位同学感兴趣.怎样来解答这个问题呢?

  学生思考自行解答,教师巡视.最后,在学生动手动脑的基础上,班级集体讨论给出各种解决方案.

  方案一:算术方法

  把兔子都看成鸡,则多出94-35 × 2=24只脚,每只兔子比鸡多出两只脚,故,由此可先求出兔子有24÷2=12只,

  进而鸡有35-12=23只.

  或类似的也可以先求鸡的数量.

  35×4-94=46,46÷2=23

  方案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

  设有x只鸡,则有(35-x)只兔.根据题意,得

  2x十4(35-x)=94.

  (解方程略)

  教师不失时机地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元”是指什么?“次”是指什么? 以古老的数学名题引入,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好数学的感情

  能用方案本来解的学生算术功底比较好,应给予高度赞赏.

  方案二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与巩固,又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引出做好铺垫在。   

  分析问题 (一)讨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师:上面的问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还有其他方法吗?(若学生想不到,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求的是两个未知数,能否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求解呢?让学生自己设未知数,列方程)

  方案三:设有x只鸡,y只兔,依题意得

  x+y=35,①

  2x+4y=94.②

  针对学生列出的这两个方程,提出如下问题:

  (1)、你能给这两个方程起个名字吗?

  (2)为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呢?

  (3)什么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定义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师:在上面的问题中,鸡、兔的只数必须同时满足①②两个方程.把①②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结合在一起,用花括号来连接.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好呢?

  定义2: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讨论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探究活动:满足x+y=35的值有哪些?请填入表中:

  x

  …

  y

  …

  教师启发:

  (1)若不考虑此方程与上面实际问题的联系,还可以取哪些值?

  (2)你能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给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下定义吗?

  (3)它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

  定义3: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记为

  师:那么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呢?

  学生讨论达成共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即:既是方程①又是方程②的解.

  定义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比如:从方案一,我们知道,x=23,y=12使方程组中每一个方程成立.所以我们把x=23,y=12叫做

  的解记为:

  注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成对出现的,用花括号来连接,表示“且”.

  议一议:将上述“鸡兔同笼”问题的三种方案进行优劣对比,你有哪些想法呢? 

  引导学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奚比,让学生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知识,符合建构主义理念

  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成对出现的;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

  数多个.这与一元一次方程有显

  著的区别.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脸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而当我们遇到求多个未知量,而且数量关系较复杂时,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它大大减轻了我们的思维负担.   

  巩固新知 例1 下列各对数值中是二元一次方程x+2y=2的解是

  (   )

  a     b    c     d 

  解法分析:

  将a、b,c,d中各对数值逐一代人方程检验是否满足方程,选a,b,c.

  变式:其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是(  )

  解法分析:

  在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a、b、c中各对值是否满足方程2x+y=-2,使学生明确认识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

  例2(教材102页练习)

  解答过程略

  本例先检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再检脸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目的在于培养分析等量关系并列方程组的能力;培养观察估算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   

  小结提高 在学生畅所欲言话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什么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102页习题8.1第1、2题.

  2、选做题:教科书102页习题8.1第3题.

  3、备选题:

  (1)根据下列语句,列出二元一次方程:

  ①甲数的一半与乙数的 的和为11

  ②甲数和乙数的2倍的差为17

  (2)方程x+2y=7在自然数范围内的解(  )

  a 有无数个 b 有一个 c  有两个d 有三个

  (3)若mx+y=1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那么m

  的值应是(  )

  a.m≠o b. m=0 c. m是正有理数d. m是负有理数

  (4)李平和张力从学校同时出发到郊区某公园游玩,两人从出发到回来所用的时间相同,但是,李平游玩的时间是张力骑车时间的4倍,而张力游玩的时间是李平骑车时间的5倍,请问他俩人中谁骑车的速度快? 

  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备用题,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的设计是从提出“鸡兔同笼”的求解问题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的过程,体现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算术的方法衬托出方程解法的优越性,以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法衬托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优越性,更使学生感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引人顺理成章.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知识,初步具有提取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展开的.根据建构主义理念,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主动地将其纳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所以本课的通篇整体设计,突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样板作用,让学生在类比中,主动迁移知识,建立起新的概念.使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是很有必要的。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它们的解。

  3、通过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引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教学分析

  重点:(1)使学生认识到一对数必须同时满足两个二元一次方程,才是相应的的解。

  (2)掌握检验一对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书写格式。

  难点:理解的解的含义。

  突破:启发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是什么方程?是什么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什么?它的解如何表达?如何检验x=3是不是方程5x+3(9-x)=33的解?

  2、列方程解应用题: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先要求学生按以前的常规方法解,即设一个未知数,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再列出方程。)

  既然求两种水果各买多少?那么能不能设两个未知数呢?学生尝试设两个未知数,设买香蕉x千克,买苹果y千克,列出下列两个方程:

  x+y=9

  5x+3y=33

  这里x与y必须满足这两个方程,那么又该如何表达呢?数学里大括号表示“不仅……而且……”,因此用大括号把两个方程联立起来:  这又成了什么呢?里面的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有关概念

  (1)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观察上面两个方程的特点,未知数的个数是多少,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多少?你能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给出新方程的定义吗?教师给出定义(见P5)。

  结合定义对“元”与“次”作进一步的解释:“元”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就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只有整式方程才能说几元几次方程。

  (2)给出的定义。(见P5)式子:

  表示一个,它由方程①、②构成。当某两个未知数相同的成一个时应加上大括号。

  (3)给出的解的定义及表示法。

  三、练习 

  P6练习:1,2。

  四、小结

  1、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什么是?

  2、什么是的解?如何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组的解

  五、作业  

  1、P 5.1 A:1(3、4),3,4。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5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以及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的解.难点是了解的解的含义.这里困难在于从1个数值变成了2个数值,而且这2个数值合在一起,才算作的解.用大括号来表示的解,可以使学生从形式上克服理解的困难;而讲清问题中已含有两个互相联系着的未知数,把它们的值都写出来才是问题的解答.这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

  二、知识结构

  本小节通过求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先应用学生以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去解决,然后尝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列出两个方程,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用描述的语言)以及的解等概念.

  三、教法建议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

  3.通过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的解的问题.

  4.为了减少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学到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教学中不宜介绍相依方程组如

  和矛盾方程组如

  等概念,也不要使方程组中任何一个方程的未知数的系数全部为0(因为这种数学中的特例较少实际意义)当然,作为特例,出现类似

  之类的是可以的,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方程(1)中未知数 的系数为0,方程(1)也看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同时规范检验方程组的解的书写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以及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的解.

  (二)难点

  了解的解的含义.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某个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的两个方程,这是本节课的疑点.在教学中只要通过多举一系列的反例来说明,就可以辨析解决好该问题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

  3.通过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的解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为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的概念并会判断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的解.

  (二)整体感知

  由复习方程及其解,导入  二元一次方程及的概念,并会判断它们;同时学会用一个未知数表达另一个未知数为今后的解方程组埋下伏笔;最后学会检验解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你能举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吗?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自由举例.

  【教法说明】提此问题,可使学生头脑中再现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做铺垫.

  (2)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香蕉和苹果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学生活动:思考,设未知数,回答.

  设买了香蕉 千克,那么苹果买了 千克,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答:小华买了香蕉3千克,苹果6千克.

  上面的问题中,要求的是两个数,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呢?

  设买了香蕉 千克,买了苹果 千克,根据题意可得两个方程

  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那么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观察、讨论、举手发言,总结两个方程的共同特点.

  方程里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与二元一次方程密切相关的知识―.

  【教法说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点之后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比直接定义印象会更深刻,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下面完成练习.

  练习一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练习二

  分组练习:同桌结组,一人举例,一人判断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学生活动:以抢答形式完成练习1,指定几组同学完成练习2.

  【教法说明】这样做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练习三

  课本第6页练习1.

  提出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惟一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而二元一次方程有无限多解,其中一个未知数( 或 )每取一个值,另一个未知数( 或 )就有惟一的值与它相对应.

  练习四

  填表,使上下每对 、 的值满足方程 .

  -2

  0

  0.4

  2

  -1

  0

  3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已知 ,求 ,用含有 的代数式表示 ,为 ;已知 ,求 ,用含有 的代数式表示 ,为 .

  【教法说明】由此练习,学生能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无限多的;并且能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定成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为用代入法解奠定了基础.

  (2)关于的教学.

  上面的问题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一是香蕉和苹果共买了9千克,一是共付款33元,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因此,把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

  方程组各方程中,同一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数量,才能合在一起.

  练习五

  已知 、 都是未知数,判别下列方程组是否为?

  ① ②

  ③ ④

  【教法说明】练习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概念,目的是避免学生对形成错误的认识.

  对于前面的问题,列要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些.根据前面解得的结果可以知道,买了香蕉3千克,苹果6千克,即 , ,这里 , 既满足方程①,又满足方程②,我们说

  是

  的解.

  学生活动:尝试总结的解的概念,思考后自由发言.

  教师纠正、指导后板书:

  使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的解.

  例题  判断 是不是 的解.

  学生活动:口答例题.

  此例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的计算习惯.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1)课本第6页第2题  目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课本第7页第1题  目的: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1)P8 4.

  【教法说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的解的概念,并为解打下基础.

  (2)P8 B组1.

  【教法说明】为列找等量关系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扩展

  1.让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弄懂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的解.

  3.中考热点:中考中有时会出现检验某个坐标点是否在一次函数解析式上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7 3.

  (二)选做题:P8 B组2.

  (三)预习:课本第9~13页.

  参考答案

  略.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6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以及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的解.难点是了解的解的含义.这里困难在于从1个数值变成了2个数值,而且这2个数值合在一起,才算作的解.用大括号来表示的解,可以使学生从形式上克服理解的困难;而讲清问题中已含有两个互相联系着的未知数,把它们的值都写出来才是问题的解答.这是克服这一难点的关键所在.

  二、知识结构

  本小节通过求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先应用学生以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知识去解决,然后尝试设两个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列出两个方程,从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用描述的语言)以及的解等概念.

  三、教法建议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

  3.通过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的解的问题.

  4.为了减少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学到最基本、最实用的知识,教学中不宜介绍相依方程组如

  和矛盾方程组如

  等概念,也不要使方程组中任何一个方程的未知数的系数全部为0(因为这种数学中的特例较少实际意义)当然,作为特例,出现类似

  之类的是可以的,这时可以告诉学生,方程(1)中未知数 的系数为0,方程(1)也看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概念.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方程组的解必须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恒等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和激情.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2.学生学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及其解的概念,并对比方程及其解的概念,以强化对概念的辨析;同时规范检验方程组的解的书写过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以及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否是某个的解.

  (二)难点

  了解的解的含义.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检验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某个的解必须同时满足方程组的两个方程,这是本节课的疑点.在教学中只要通过多举一系列的反例来说明,就可以辨析解决好该问题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复习方程及其解和解方程等知识,创设情境,导入  课题,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和的概念.

  2.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判断二元一次方程及.

  3.通过的解的概念的教学,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去检验的解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的概念并会判断一对未知数的值是否为的解.

  (二)整体感知

  由复习方程及其解,导入  二元一次方程及的概念,并会判断它们;同时学会用一个未知数表达另一个未知数为今后的解方程组埋下伏笔;最后学会检验解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你能举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吗?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自由举例.

  【教法说明】提此问题,可使学生头脑中再现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做铺垫.

  (2)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香蕉和苹果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学生活动:思考,设未知数,回答.

  设买了香蕉 千克,那么苹果买了 千克,

  根据题意,得

  解这个方程,得

  答:小华买了香蕉3千克,苹果6千克.

  上面的问题中,要求的是两个数,能不能同时设两个未知数呢?

  设买了香蕉 千克,买了苹果 千克,根据题意可得两个方程

  观察以上两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那么这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观察、讨论、举手发言,总结两个方程的共同特点.

  方程里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与二元一次方程密切相关的知识―.

  【教法说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点之后给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比直接定义印象会更深刻,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下面完成练习.

  练习一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并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练习二

  分组练习:同桌结组,一人举例,一人判断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学生活动:以抢答形式完成练习1,指定几组同学完成练习2.

  【教法说明】这样做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练习三

  课本第6页练习1.

  提出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惟一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解,而二元一次方程有无限多解,其中一个未知数( 或 )每取一个值,另一个未知数( 或 )就有惟一的值与它相对应.

  练习四

  填表,使上下每对 、 的值满足方程 .

  -2

  0

  0.4

  2

  -1

  0

  3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已知 ,求 ,用含有 的代数式表示 ,为 ;已知 ,求 ,用含有 的代数式表示 ,为 .

  【教法说明】由此练习,学生能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无限多的;并且能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定成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为用代入法解奠定了基础.

  (2)关于的教学.

  上面的问题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一是香蕉和苹果共买了9千克,一是共付款33元,也就是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因此,把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这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

  方程组各方程中,同一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数量,才能合在一起.

  练习五

  已知 、 都是未知数,判别下列方程组是否为?

  ① ②

  ③ ④

  【教法说明】练习五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概念,目的是避免学生对形成错误的认识.

  对于前面的问题,列要比列一元一次方程容易些.根据前面解得的结果可以知道,买了香蕉3千克,苹果6千克,即 , ,这里 , 既满足方程①,又满足方程②,我们说

  是

  的解.

  学生活动:尝试总结的解的概念,思考后自由发言.

  教师纠正、指导后板书

  使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的解.

  例题  判断 是不是 的解.

  学生活动:口答例题.

  此例题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的解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程;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的计算习惯.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1)课本第6页第2题  目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课本第7页第1题  目的: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1)P8 4.

  【教法说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的解的概念,并为解打下基础.

  (2)P8 B组1.

  【教法说明】为列找等量关系打下基础,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扩展

  1.让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弄懂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含义,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的解.

  3.中考热点:中考中有时会出现检验某个坐标点是否在一次函数解析式上的问题.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7 3.

  (二)选做题:P8 B组2.

  (三)预习:课本第9~13页.

  参考答案

  略.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之后讲授的,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是学生接触到的解方程组的第一种方法,消元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思想。它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方便,同时为以后学习函数、线性方程组以及高次方程组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②能初步体会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基本的运算技巧和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难点:在“消元”的过程中能够判断消去哪个未知数,使得解方程组的运算转为较简便。探索如何用代入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单一,教学学习活动中归纳能力较差这一特点,本节课主要采取“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实践――交流合作――说理――练习”的教学流程。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予以帮助与评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探索、交流中获取新知。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自主的交流与合作,在实践中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从面获得新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例:篮球联赛中,化育节要到了,蓝球是初一(1)班的拳头项目,为了取得好名次,他们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已知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那么初一(1)班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置问题:

  (1)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

  (2)若设胜X场,如何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3)若设胜X场,负的为Y场,列出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又是什么?

  (4)列出来的一元一次方程我们会解,那么又如何去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呢?

  问题(2)和(3)让两个学生上黑板列出方程并解方程(1),而问题(3)让学生列出方程组即可,最后一问有意设置矛盾,让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但一时又难以给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引出本节课题:消元。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中,刺激学生对身边发生的问题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的兴趣,注重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然地揭示新课课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环节: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问题1:因为胜负场数和是22场,所列的方程除了X+Y=22外还有其他哪种形式?

  在学生回答出Y=22―X和X=22―Y,教师接着提问;由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x+y=22①

  2x+y=40②

  能不能得到方程2X+(22―X)=38?如何得到?提出问题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观察。例如:从设未知数表示数量关系的角度或从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结构上观察。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联系,学生回答后,马上暴露知识发生过程:(1)Y=22―X

  (2)用22―X替换方程2X+Y=40中的Y,即把Y=22―X代入2X+Y=40

  问题2:

  (1)这时,方程组转变为什么方程?哪个未知数的值可以先求出来?从哪里求?问题解完了吗?

  (2)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如何求?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并将结果与前面列一元一次方程求出的结果对照。

  (通过问题的提出,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思考,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通过演示,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由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

  程的过程,从而明确消元思想――由二元化为一元――由未知化为已知。)

  第三环节:师生合作,发现规律

  结论:这种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思想方法,我们称为消元法(并板书课题),在消元法中我们消去一个未知数,消元是我们解方程组的关键。进而提示:我们是如何消元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把一个方程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表示后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这种消元法我们称之为代入消元法。

  (这样归纳后,学生对解方程组的思路就会较清晰,能够顺利地实现目标,同时也会对这种方法表现极大兴趣)

  第四环节:典例分析,规范步骤

  让学生自学课本97页例1,规范解题步骤,然后根据云图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明确问题答案,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然后教师提出问题:

  ①方程组是如何变形的?还有其他变形方法吗?

  ②将已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解出另一个未知数更简便呢?

  ③你能先求出的值吗?

  ③何检验你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

  (通过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对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更加明确。通过另一种解法,让学生体会一题多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选择适当变形方式,使运算简便。其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代入消元法有时可消去x有时可消去y。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第五环节:熟练技能,升华提高

  要求学生练习课本98页第一题(再加一问,用含的代数式表示,体会哪一种表示方法更为简便)。第2题采用学生板演,学生自我批改的形式。在掌握了本节课知识点的基础之上,完成当堂达标测试题。

  第六环节: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从本节课中你学到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哪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什么?主要步骤有哪些?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2、必做题课本103页

  选做题课本99页3,4

  (作业分必做和选做是为了在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的前提下,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

  四、板书设计

  8.2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

  Y=4

  Y=22―x

  变形

  设胜了x场,负y场,x+y=22①代入

  2x+y=40②

  设胜了x场,则负

  (22―x)场,则消元

  2x+(22―x)=40③x=18(说明:由于此编辑窗口不能插入线条,所以图示中没有带箭头的线条,请谅解。)

  五、时间分配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2、师生合作,探求新知(10分)

  3、师生合作,发现规律(3分)4、典例分析,规范步骤(10分)

  5、熟练技能,升华提高(10分)6、归纳小结,作业布置(2分)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按照“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寻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消元法)――典型例题――归纳代入法”的思路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认知内化,形成能力。将设未知数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进行比较,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获的新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8

  教学目标:1. 能熟练地用代入消元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2. 从解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根据篮球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平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篮球联赛中,某球队赛了12场,赢了x场,输了y场,共各20分.可以得出方程组:  x+y=12                  2x+y=20(学生思考,列出方程)二、新课讲授如何解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呢?  x+y=12  ①2x+y=20 ②(学生主动探索,尝试,体会消元的方法)解:由①得:y=12-x ③将③ 代入②得: 2x+12x-x=20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得x=8将x=8代入③,得y=4所以原方程组的解是  x=8y=4注: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数值,而不是一个单纯的x值或y值.②算出结果后要做心算检验,以养成习惯问题:(引导思维拓展)①你是如何解方程组的?②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③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能否通过消去x解方程?)代入消元法:将方程组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据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并代入另一个方程,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把解二元一次方程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学生归纳、总结、并理解)点评: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方法不唯一,比如:上题中也可以用y来表示x,通过消去x 来解方程.即:由①得:x=12-y……③,将③代入②得……即使用x来表示y,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可以由①得y=12-x,也可以由②得y=20-2x……三、例题教学:解方程组  x+3y=0              3x+2y=92(板书示范,学生思考回答)步骤1.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2.将表示后的未知数代入方程;3.解此方程4.求方程组的一对解.四、学生练习p110 1、2、3(学生板演)五、拓展延伸1.解方程组   3x=1-2y3x+4y=-7(整体代入法)2.已知  x+y=k             2x+3y=k六、课时小结:1.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2. 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能用代入消元法解吗?举例说明.七、作业p112  1、(1)(4)   2、3、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9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田载今

  一、本章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

  (一)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属于《课程标准》中的“数与代数”部分.

  涉及求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方程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工具.本章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讨论,并由此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方程组及不等式组奠定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消元思想和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其中,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是全章重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使学生经历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运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本章的中心任务.由于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比较多,在某些问题中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列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通常是教学中的难点.

  全章共包括三节: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8.2 消元

  8.3 再探实际问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8.1节首先从一个篮球联赛中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直接用x和 表示两个未知数,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得到两个相关的方程.然后,教科书以这两个具体方程为例,让学生体验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征,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并估算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8.2节的标题“消元”点出了这一节的核心.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如果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由两个方程得出一个方程,就得到前面已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由它可以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设法求另一个未知数.这一节首先从讨论解方程组的需要出发,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的角度认识消元思想.然后,教科书依次讨论了两种通过消元解方程组的常用方法――代入法和加减法,并结合具体问题用框图形式表示了这两种解法的一般过程.

  本章最后的8.3节特别安排了“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牛饲料问题”“种植计划问题”“成本与产出问题” ),提供给学生利用方程组为工具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增加运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组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节内容的问题形式包括:估算与精确计算的比较(探究1),开放地寻求设计方案(探究2),根据图表所表示的实际问题的数据信息列方程组(探究3).安排这节的目的在于:一方面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章在列方程组的讨论中,重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突出其中蕴涵的建模思想;在解方程组的讨论中,重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突出消元化归思想.后一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

  此外,本章对于数学文化也予以关注,“阅读与思考  一次方程组的古今表示及解法”中,从《九章算术》中有关一次方程组的算筹表示和解法说起,联系现代的矩阵表示和解法,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编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本章不仅在数学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而且能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本章知识结构

  1.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本章知识安排的前后顺序

  (三)课程学习目标

  概括地说,本章教学应考虑以下四个目标:

  1.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经历“分析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解方程组和检验结果”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

  3.了解解二元方程组的基本目标(使方程组逐步转化为x=a, 的形式),体会“消元”思想,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法和加减法,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

  4.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见下图),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0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课时

  8.2 消元                                                   4课时

  8.3 再探实际问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3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

  二、本章的编写特点

  本章的编写在指导思想和内容安排方面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注重知识的实际背景,突出建摸思想

  同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在本章的各个阶段编者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实际问题始终于贯穿全章,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相关概念的引入和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的过程之中进行的.

  本章开篇的引入问题是篮球联赛中的胜负场数问题,虽然这个问题可以用已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但是直接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是顺理成章的解法,本章就从这个想法出发引入新课题.在后面关于两种消元解法的讨论中,教科书也注意结合实际问题,把列方程组和解方程组结合起来.最后的8.3节的设计意图为:使学生在探究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并解方程组、检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能力,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作用.这一节共安排了三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比前面的问题更接近现实,数量关系相对比较隐蔽,因此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难度比以前的问题也要大些.对于这些问题,教学中应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先独立探究,再进行合作交流.

  (二)注重解法背后的算理,强调消元思想

  方程组中含有多个未知数,消元思想――解方程组时“化多为少,由繁至简,各个击破,逐一解决”的基本策略,是产生具体解法的重要基础,而代入法和加减法则是落实消元思想的具体措施.本章在有关方程组解法的讨论中,注意了先使学生了解消元的基本思想,然后在其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而使具体解法的合理性凸现出来.

  在提出消元思想后,教科书对一种具体的消元解法的过程进行了归纳,即对代入法的基本步骤进行概括.代入法通过“把一个方程(必要时先做适当变形)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步骤,把具体做法与消元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如此操作的目的性.类似地,教科书在两个简单例子之后,对另一种具体的消元解法――加减法的过程进行了归纳.加减法通过“把两个方程相加减”实现消元,而加减的条件是“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教学中仍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实施这样的步骤,把具体做法与消元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如此操作的目的性.教科书还以框图形式表示了两种解法的程序,突出了它们是如何实现消元这一关键步骤的.

  加减法和代入法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消元解方程组,使二元问题先转化为一元问题,求出一个未知数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它们的不同点是,消元的方法不同,或通过“代入”或通过“加减”.对一个方程组用哪个消元方法解都可以,但应根据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为使学生认识这些,可以引导他们用不同方法解同一方程组,然后对不同方法加以比较,逐步积累经验,提高选择能力.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前面已介绍了本章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编写特点等,使用本章教材进行教学时,应关注下面的问题.

  (一)注意在对方程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做好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化

  本章从一个篮球联赛中的胜负场数问题开始讨论,其中含有两个未知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用代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方法是设一个未知数为 ,并用含有 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另一种方法是直接设两个未知数 和 ,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由它们组成方程组.比较这两种方法,可以发现,第一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列”,第二种方法的难点在于“解”.由于列一元一次方程时要综合考虑问题中的各等量关系,因此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已经熟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分别考虑两个等量关系,分别列出两个方程,一般说这比将这个问题列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容易,但是由于方程中出现两个未知数,因此如何解方程组成为新问题.用方程组是新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解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很有效,并且它的优越性会随着问题中未知数个数的增加体现得更明显.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方程组中最基本的类型,通过学习它可以了解一般的一次方程组,提高对多元问题的认识.

  由于前面已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学生已经对方程有一定的认识,会用一元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一元一次的方程.从解法上说,多元方程消元后要化归为一元方程,即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奠定了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对由“一元”向“多元”发展,所涉及的实际问题未知数多,数量关系较复杂,解法步骤也增加了“消元”和“回代”,更强调未知向已知转化中解法程序化的思想. 本章学习中,应注意所学内容与前面有关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本章内容的特点,做好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化.

  (二)关注实际问题情景,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现实中存在大量问题涉及多个未知数,其中许多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一次(也称线性)的,这为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在本章教科书中,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全章,对方程组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列方程组”在本章中占有突出地位.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要充分注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现实背景,通过大量丰富的实际问题,反映出方程组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加强对方程组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本章明确提出“方程组是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并在多处体现方程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工具作用,实际上这就是在渗透建立模型的思想.

  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是本章中用数学模型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而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分析其中的多种等量关系是设未知数、列方程组的基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借助图形、表格、式子等进行分析,寻找等量关系,检验方程的合理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解决它们.

  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见前面的图),在本章中小结中出现,它与第2章中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图基本一致.通过用框图概括这样的基本过程,可以再次加强从整体上认识方程(组)模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在教学、学习和复习时对此应予以注意.

  (三)重视解多元方程组中的消元思想

  本章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组这个过程中蕴涵的符号化、模型化的思想,这已在上面进行了讨论;另一个是解方程组的过程中蕴涵的消元化归思想,它在解方程组中具有指导作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各个步骤,都是为最终使方程组变形为x=a, 的形式而实施的,即在保持各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关系的前提之下,使“未知”逐步转化为“已知”.解多元方程组的基本策略是“消元”,即逐步减少未知数的个数,以至使方程组化归为一元方程,先解出一个未知数,然后逐步解出其他未知数.代入法和加减法都是消元解方程组的方法,只是具体消元的手法有所不同.

  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不能仅仅着眼于具体题目的具体解题过程,而应不断加深对以上思想方法的领会,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本质.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数学知识的载体来体现的,而对于它们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既需要教材的渗透,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最后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感受和理解.如果认识了消元思想,那么对于代入法、加减法等的具体步骤就不会仅是死记硬背,而能够顺势自然地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的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具体的数学知识.

  (四)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设计本章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时,比较注意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章内容涉及许多实际问题,多彩的问题情境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对于第8.3节“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应不等同于一般例题内容的教学,而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本章的“数学活动”及“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都设置了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铺垫,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而不要替代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应鼓励探究多种不同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更大收获.

  (五)注重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基本能力

  本章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和消元解法是基础知识,通过列、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基本能力,它们对于今后进一步学习有重要作用.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切实掌握基本方法,并力求能够较灵活地运用它们,逐步培养提高基本能力.由于本章教科书多处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线索展开,而将基础知识寓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所以教学和学习中应注意对基础知识进行提炼、归纳、整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有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必要的练习途径来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基本能力.对于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过程,要一一切实掌握,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结合教科书中的框图加深认识.对于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以及“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栏目下的习题,应切实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等).

  (六)关注相关的数学文化

  本套教科书力求能够成为反映科学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一面镜子,既体现数学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又体现数学科学中蕴涵的文化.人们运用方程组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个问题对于代数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高等代数中的许多内容都起源于对线性方程组的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在方程及方程组的研究方面也有许多成果,例如,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可以利用方程组解决的多元问题,《九章算术》等古代数学著作中也记载了有关方程组的一些内容.它们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不断探究,从中可以看出人类追求真理的长期努力,折射出科学文明的源远流长.本章教科书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有所反映,教学中除关注学生在数学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之外,还可以考虑在传承数学文化方面的工作,结合方程组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10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划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

  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配套与设计的应用题

  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看一看:课本99页探究2

  问题:1“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是1:1、5”是什么意思?

  2、“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比为3:4”是什么意思?

  3、本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提示:若甲种作物单位产量是a,那么乙种作物单位产量是多少?

  思考:这块地还可以怎样分?

  练一练

  一、某农场300名职工耕种51公顷土地,计划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已知种植植物每公顷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及投入的设备奖金如下表:

  农作物品种每公顷需劳动力每公顷需投入奖金

  水稻4人1万元

  棉花8人1万元

  蔬菜5人2万元

  已知该农场计划在设备投入67万元,应该怎样安排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才能使所有职工都有工作,而且投入的资金正好够用?

  问题:题中有几个已知量?题中求什么?分别安排多少公顷种水稻、棉花、和蔬菜?

  教材106页:探究3:如图,长青化工厂与A、B两地有公路、铁路相连,这家工厂从A地购买一批每吨1000元的原料运回工厂,制成每吨8000元的产品运到B地。公路运价为1、5元/(吨?千米),铁路运价为1、2元/(吨?千米),这两次运输共支出公路运费15000元,铁路运费97200元。这批产品的销售款比原料费与运输费的和多多少元?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第二节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习了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能够灵活熟练地掌握加减消元法,在解方程组时会更简便准确,也是为以后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关系式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联系实际,应用方程组解决问题方面,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加减消元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的灵活应用。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初一(2)班学生基础比较好,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能力,也初步养成了合作交流的习惯。大多数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性格比较活泼,他们希望有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但是对于七年级的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因此,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适时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借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说教法:启发引导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

  说学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消元)

  2、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消元方法?(“单身”代入法、“朋友”加减法)

  下列两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

  2x3y=16①

  X-y=3②3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然后口述解题方法。

  教师:肯定、鼓励、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了相关的旧知识,同时也为本节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师:我们用代入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单身”,用加减法来解题第一步是找“朋友”,再用同减异加的法则进行解答,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目:

  问:这题能否用“单身”代入法或“朋友”加减法来求解?为什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

  2、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主动探索出解法,教师巡视指导并肯定和鼓励他们。)

  总结解题方法:如果一个方程组中x或y的系

  数不相同时,也就是说它们不是“朋友”时,先要想办法把“陌生人”变成“朋友”。

  方法一:将方程①变形后消去x。

  方法二:将方程②变形后消去y。

  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解题过程,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结果,集体订正。请做对的同学举手,全班同学都为自己鼓鼓掌,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祝贺,暂时还没做对的表示给自己一次鼓励。[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索这道过渡性的题目,是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为学习下面这道例题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变“陌生人”为“朋友”这一设想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例题探索例5、解方程组:3x-4y=10①

  5x6y=42②

  师:这道题的x与y的系数有何特点?如何变成“朋友”?

  (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板书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探讨,逐步发现可以用加减消元法去解较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也让他们再次体会了消元化归的数学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探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学生有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后,会产生一种想表现自己的欲望。]

  4、试一试

  学生完成课本第30页的试一试,让学生用本节课的加减消元法和前面例2的代入消元法进行比较,看一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写出解答过程,并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展示两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种方法,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发现本节课的方法比例2的方法更简便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用本节课的知识去解题的冲动。]

  (三)反馈矫正

  解方程组: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以前后两桌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此时可轻声播放一首钢琴曲,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两个同学上台解题,教师巡视,并每一个组选两名代表检查本组同学的完成情况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待全班同学完成后,让台上这两位同学试着当一下小老师,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做的题目,教师为评委,进行点评并总结,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兼顾每个学生,所以让学生自做自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选代表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这样就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课堂小结:学完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谈谈对这节课的体会。

  [设计意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12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本小节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与在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或者都乘以、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运用这项知识(这里也表现为一种方法),有时可以简捷地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因此学生同样会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兴趣.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积极性.加减(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并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同样是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和某些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法的技巧,以便将方程变形为比较简单和计算比较简便,这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解决.

  2.教法建议

  (1)本节是通过一个引例,介绍了加减法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和解题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方程组中未知数系数的特点.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在两个方程中y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在两个方程中x的系数相等,让学生自己动脑想一想,怎么消元比较简便,然后引出加减消元法.

  (2)讲完加减法后,课本通过三个例题加以巩固,这三个例题是由浅入深的,讲解时也要先让学生观察每个方程组未知数系数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每个方程组的解法,例题1老师自己板书,剩下的两个例题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然后老师点评.

  (3)讲解完本节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代入法与加减法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虽有不同,但实质都是消元,即通过消去一个未知数,把“二元”转化为“一元”.也就是说:

  这时学生对解题方法比较熟悉,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渗透化归转化的思想,并指出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的步骤.

  2.能运.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的运算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消元,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渗透化归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观察各未知量前面系数的特征,只要将相同未知量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后即可利用加减法进行消元,同时在运算中注意归纳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学会.

  (二)难点

  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的技巧.

  (三)疑点

  如何“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

  (四)解决办法

  只要将相同未知量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即可利用加减法进行消元.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及其解题思想,引入除了消元法还有其他方法吗?从而导入  新课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通过引例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是用代入法还是用加减法解方程组更简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加减法解题的优越性.

  3.通过反复的训练、归纳、再训练、再归纳,从而积累用加减法解方程组的经验,进而上升到理论.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通过复习代入法从而引入另一种消元的办法,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整体感知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在于将相同字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即可使用加减法消元.故在教学中应反复教会学生观察并抓住解题的特征及办法从而方便解题.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并检验所得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口答第(1)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一个同学说出结果.

  上面的方程组中,我们用代入法消去了一个未知数,将“二元”转化为“一元”,从而得到了方程组的解.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否存在其他方法,也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达到化“二元”为“一元”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法说明】由练习导入  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教学过程 中还可以进行代入法和加减法的对比,训练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选取适当的方法解题.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第(2)题的两个方程中,未知数 的系数有什么特点?(互为相反数)根据等式的性质,如果把这两个方程的左边与左边相加,右边与右边相加,就可以消掉 ,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①+②,得

  把 代入①,得

  ∴

  ∴

  学生活动:比较用这种方法得到的 、 值是否与用代入法得到的相同.(相同)

  上面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因为 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所以我们把两个方程相加,就消去了 .观察一下, 的系数有何特点?(相等)方程①和方程②经过怎样的变化可以消去 ?(相减)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尝试用①-②消元,解方程组,比较结果是否与用①+②得到的结果相同.(相同)

  我们将原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把“二元”化成了“一元”,从而得到了方程组的解.像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提问:①比较上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是用代入法简单,还是用加减法简单?(加减法)

  ②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加减法进行消元?(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③什么条件下用加法、什么条件下用减法?(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用加法,系数相等时用减法)

  【教法说明】这几个问题,可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某些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

  例1  解方程组

  哪个未知数的系数有特点?( 的系数相等)把这两个方程怎样变化可以消去 ?(相减)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后,独立完成例1,一个学生板演.

  解:①-②,得

  ∴

  把 代入②,得

  ∴

  ∴

  ∴

  (1)检验一下,所得结果是否正确?

  (2)用②-①可以消掉 吗?(可以)是用①-②,还是用②-①计算比较简单?(①-②简单)

  (3)把 代入①, 的值是多少?( ),是代入①计算简单还是代入②计算简单?(代入系数较简单的方程)

  练习:P23  l.(l)(2)(3),分组练习,并把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显示.

  小结:的条件是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

  例2  解方程组

  (1)上面的方程组是否符合用加减法消元的条件?(不符合)

  (2)如何转化可使某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相等?(①×2或②×3)

  归纳:如果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都不相等,可以在方程两边部乘以同一个适当的数,使两个方程中有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然后再加减消元.

  学生活动:独立解题,并把一名学生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显示.

  学生活动:总结的步骤.

  ①变形,使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

  ②加减消元.

  ③解一元一次方程.

  ④代入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方程组的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P23  1.(4)(5).

  【教法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并能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选择: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是( )

  A. B. C. D.

  (2)已知 ,求 、 的值.

  学生活动:第(1)题口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法说明】第(1)题可以用解方程组的方法得解,也可以把四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中,利用检验的方法解,这道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2)题通过分析,学生可得方程组 从而求得 、 的值.此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扩展

  1.的思想:

  2.的条件:某一未知数系数绝对值相等.

  3.的步骤: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24 1.

  (二)选做题:P25 B组1.

  (三)预习:下节课内容.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二)1.(1)与(4) (2)与(3)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13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三节《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的第一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三节内容。在学生已学习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的延伸与拓广。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初一上下册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设计必要的铺垫,不要代替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鼓励探究多种不同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更大收获。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到答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三、教学过程及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2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3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4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难点确定解题策略,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

  知识重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

  (1)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数学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估时创设情境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以及如何解方程组.本节我们继续探究如何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养牛场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约需用饲料675 kg;一周后又购进12只母牛和5只小牛,这时一天约需用饲料940 kg。饲养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1天约需用饲料18~20 kg,每只小牛1天约需用饲料7~8 kg。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本节学习目标,强化本章的中心问题.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的方法有两种:

  一、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

  二、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再来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在比较探究后发现用方法二较简便.

  设问1:如果选择方法二,如何计算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有前面几节的知识准备,学生可以回答)列方程组求解.主要思路:引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一主要是要估算的运用,而方法二是方程的应用。实际应用

  实际问题

  数学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题过程.

  解:设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xkg和ykg。

  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得这就是说,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20kg和5kg。饲养员李大叔对母牛的食量估计正确,对小牛的食量估计不正确.

  分步到位,渗透模型化的。规范解题步骤,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表达的习惯。

  让学生认识到检验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作答。

  拓广探索比较分析

  设问2:以上问题还能列出不同的方程组吗?结果是否一致?

  个别学生可能会列出如下方程组但结果一致

  .比较分析,加深对方程组的认识。

  课堂练习

  1、《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1/3;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

  2、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行四分钟。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称雄?顺风速度=悟空行走速度+风速逆风速度=悟空行走速度―风速

  出示古典名题

  一方面及时巩固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与作业提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步骤?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设未知数.②找相等关系.③列方程组.④检验并作答.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起符合自身认识特点的知识结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116页习题8.3第1(1)3、5题。

  2、选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3第8题。教后反思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14

  “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是 “ 二元一次方程组 ” 一章中很重要的知识 , 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 使学生会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了解 “ 消元 ” 思想。 

  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二元一次议程组的解法,教学一开始给出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我们没有学习过怎样解,那么我们学过解什么类型的方程?答:一元一次方程。提问:那可怎么办呢?这时,学生通过交流,教师只要略加指导,方法自然得出,这其中也体现了化归思想,教学的最后给出了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同样也没有学过它的解法,那学过什么类型的方程组,这时又怎么办呢?与教学开始时方法一样,但这时不需点拔、指导,学生按“消元”“化归”的思想,化“三元”为“二元”,化“二元”为“一元”,这对学生今后独立解决总是无疑是种好的方法。有个别同学在选择方法上:是用代入法还是加减法,很犹豫,解答起来速度较慢,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即快又准。  

二元一次方程组 篇15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本小节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知识,与在一元一次方程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或者都乘以、除以同一个非零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运用这项知识(这里也表现为一种方法),有时可以简捷地求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因此学生同样会表现出一种极大的兴趣.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积极性.加减(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要让学生学会,并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同样是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和某些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法的技巧,以便将方程变形为比较简单和计算比较简便,这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解决.

  2.教法建议

  (1)本节是通过一个引例,介绍了加减法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和解题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方程组中未知数系数的特点.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在两个方程中y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或在两个方程中x的系数相等,让学生自己动脑想一想,怎么消元比较简便,然后引出加减消元法.

  (2)讲完加减法后,课本通过三个例题加以巩固,这三个例题是由浅入深的,讲解时也要先让学生观察每个方程组未知数系数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每个方程组的解法,例题1老师自己板书,剩下的两个例题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然后老师点评.

  (3)讲解完本节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代入法与加减法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虽有不同,但实质都是消元,即通过消去一个未知数,把“二元”转化为“一元”.也就是说:

  这时学生对解题方法比较熟悉,但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渗透化归转化的思想,并指出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的步骤.

  2.能运.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训练学生的运算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消元,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渗透化归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观察各未知量前面系数的特征,只要将相同未知量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后即可利用加减法进行消元,同时在运算中注意归纳解题的技巧和解题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使学生学会.

  (二)难点

  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的技巧.

  (三)疑点

  如何“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

  (四)解决办法

  只要将相同未知量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即可利用加减法进行消元.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及其解题思想,引入除了消元法还有其他方法吗?从而导入  新课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通过引例进一步让学生探究是用代入法还是用加减法解方程组更简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加减法解题的优越性.

  3.通过反复的训练、归纳、再训练、再归纳,从而积累用加减法解方程组的经验,进而上升到理论.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通过复习代入法从而引入另一种消元的办法,即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整体感知

  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在于将相同字母的系数化为绝对值相等的值,即可使用加减法消元.故在教学中应反复教会学生观察并抓住解题的特征及办法从而方便解题.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用代入法解下列方程组,并检验所得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活动:口答第(1)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一个同学说出结果.

  上面的方程组中,我们用代入法消去了一个未知数,将“二元”转化为“一元”,从而得到了方程组的解.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否存在其他方法,也可以消去一个未知数,达到化“二元”为“一元”的目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教法说明】由练习导入  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课题,教学过程 中还可以进行代入法和加减法的对比,训练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选取适当的方法解题.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第(2)题的两个方程中,未知数 的系数有什么特点?(互为相反数)根据等式的性质,如果把这两个方程的左边与左边相加,右边与右边相加,就可以消掉 ,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求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①+②,得

  把 代入①,得

  ∴

  ∴

  学生活动:比较用这种方法得到的 、 值是否与用代入法得到的相同.(相同)

  上面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因为 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所以我们把两个方程相加,就消去了 .观察一下, 的系数有何特点?(相等)方程①和方程②经过怎样的变化可以消去 ?(相减)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尝试用①-②消元,解方程组,比较结果是否与用①+②得到的结果相同.(相同)

  我们将原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把“二元”化成了“一元”,从而得到了方程组的解.像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提问:①比较上面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是用代入法简单,还是用加减法简单?(加减法)

  ②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用加减法进行消元?(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③什么条件下用加法、什么条件下用减法?(某个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用加法,系数相等时用减法)

  【教法说明】这几个问题,可使学生明确使用加减法的条件,体会在某些条件下使用加减法的优越性.

  例1  解方程组

  哪个未知数的系数有特点?( 的系数相等)把这两个方程怎样变化可以消去 ?(相减)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后,独立完成例1,一个学生板演.

  解:①-②,得

  ∴

  把 代入②,得

  ∴

  ∴

  ∴

  (1)检验一下,所得结果是否正确?

  (2)用②-①可以消掉 吗?(可以)是用①-②,还是用②-①计算比较简单?(①-②简单)

  (3)把 代入①, 的值是多少?( ),是代入①计算简单还是代入②计算简单?(代入系数较简单的方程)

  练习:P23  l.(l)(2)(3),分组练习,并把学生的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显示.

  小结:的条件是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

  例2  解方程组

  (1)上面的方程组是否符合用加减法消元的条件?(不符合)

  (2)如何转化可使某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相等?(①×2或②×3)

  归纳:如果两个方程中,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都不相等,可以在方程两边部乘以同一个适当的数,使两个方程中有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然后再加减消元.

  学生活动:独立解题,并把一名学生解题过程在投影仪上显示.

  学生活动:总结的步骤.

  ①变形,使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相等.

  ②加减消元.

  ③解一元一次方程.

  ④代入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方程组的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练习:P23  1.(4)(5).

  【教法说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并能在练习中摸索运算技巧,培养能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选择: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是( )

  A. B. C. D.

  (2)已知 ,求 、 的值.

  学生活动:第(1)题口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法说明】第(1)题可以用解方程组的方法得解,也可以把四组值分别代入原方程组中,利用检验的方法解,这道题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2)题通过分析,学生可得方程组 从而求得 、 的值.此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总结、扩展

  1.的思想:

  2.的条件:某一未知数系数绝对值相等.

  3.的步骤: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24 1.

  (二)选做题:P25 B组1.

  (三)预习:下节课内容.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二)1.(1)与(4) (2)与(3)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二元一次方程组(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