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 例(精选13篇)
比 例 篇1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50页例5、6。【教学目标】运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重点】应用比例尺列方程。【教学准备】全国政区图或其它图。【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什么叫比例尺?各人拿出地图,找出比例尺―,1:3000。2、同时板演:(小黑板)在一张教学楼的平面图上,12厘米表示实际24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3、讨论板演情况。二、指导量出图上距离,求实距。(1―5名)归纳得:解题根据公式列方程。图上距离―――― = 比例尺,设实距为x。实际距离(注意单位名称的化聚:实际米、图上厘米)看书自学例6。⑴指名说出丝织厂到镇政府的距离根据什么列式?⑵指名板演。⑶质疑。⑷强调单位名称的化聚。3、练习一p51页2―4。5、指名编题:⑴求实际距离。⑵求图上距离。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p51页线段图比例尺。【教学目标】运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学重点】利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具准备】地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比例尺。二、导入新授。1、线段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2、画出线段图。 0 45 90 135 180千米a 0 40 80 120 160千米b3、说出线段图的意义。(指名)4、把线段图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图上1厘米,实际45千米。45千米=4500000厘米1:4500000= ―――5、挂出地图,讲地图上的比例尺。6、量出北京到奥门的距离是44厘米。线段:0 45 90千米45×44=1980(千米)答:北京到奥门的实际距离是1980千米。7、学生量。(拿出祖国政区图)南京、海安的距离等。三、练习。1、量、算,书p51图。2、出示沿海地区图,量、算2―3个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3、出示祖国政区图,练习。四、作业。书p52页5―8。
比 例 篇2
第三单元 比例
第1课时
课题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页码 32~34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全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2、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重点和 难 点 重点: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 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具准备 课件或投影片教后随 笔
一、 准备练习
1、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看你有什么发现? 5:8 4:6 12:20 10:25 1.5:2.5 5/12:2/3 1:1(1/2) .6 :1.5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 新授
1. 引入:同学们,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你们知道在那些场合要用到国旗吗? 学生交流。
2. 比例的意义 不错,在很多场合要用到国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1)请大家把图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求出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教
学
过
程
这几幅国旗图的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我们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2.4:1.6=60:40 或 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组成比例的条件是什么? 组成比例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两个相等的比;二是用等号把这两个比连起来。
(5)试一试。(课件出示)
3. 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自学:p34思考: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4.比例的基本性质
(1)“补项”游戏 ②30:36=500:600 这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它们相等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归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试一试。(课件出示)
三、 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 课题总结。
1、 什么是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 你能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
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巧妙地寓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于检验之中,融巩固新学数学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于一体,相互学透。
比 例 篇3
比 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4―45,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要求】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3、实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过程】一、与美术联结。1、激趣:画人物正面像并出示。2、师作人头正面像,出示“三庭五眼”图。 大家知道其中的秘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二、从美术到数学。(一)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1、脸长18厘米是庭长6米的3倍,用比表示为――? (板书:18:6) 比值是――?(板书:3) 第二幅图用比如何表示?(板书:15:3 5) 2、是不是大部分人五官位置、大小都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⑴用手比划自己的脸; ⑵检查一位大家熟悉的名人正面像五官大小位置情况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两比例式子; ⑶观察这两道式等号两边都是什么?两个比用等号连接表示什么? 3、揭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应用:那这位脸长:庭长能否与18:6组成比例呢? 若 头宽:眼宽 与15:3能组成比例说明什么? 小结:是啊,比值是否相等是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前提条件。 4、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为什么? ⑴10:12和25:30 ⑵2:8和9:27⑶0.9:0.3和― : ― ⑷― : ―和― : ―(二)比例意义与比的基本性质的关系。 1、比赛:自由写比例(1分钟)。 2、交流:写了这么多,你是怎么想的? 3、提问:是不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写出来的比一定能组成比例?为什么呢?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比值不变,也就是两个比相等,所以它们一定能组成比例。 (三)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性质。 同学们真聪明,看来让我们写比例要求要高些,来做道有条件限制的题目:用6的约数组成比例。 师巡视指导出示一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 1、比一比。 由上而下观察这组式子,什么一直没变?(我们把组成比例的这四个数称作比例的项)什么变了? 2、读一读。 游戏:读式子。要求南面两组重读1和6两数字,北边两组重读2和3。边读边思考它们在调动位置时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比例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用黑板上两种形式的比例让学生辨认外项、内项) 3、算一算。 比例的外项与内项之间有什么联系? (用黑板上两种形式的比进行练习并讲清分数形式的比例两外项积和两内项积实际是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 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辨: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a:b=c:d可以推出什么?如果ad≠bc,说明什么? 现在大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练习。(上面第二部分的练习4) 提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练习: 判断下面哪个比能与―:4组成比例。 ⑴5:4 ⑵20:1 ⑶1:20 ⑷5:―三、从数学到生活。作为生活的数学,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交流学生已有的关于比例的经验。2、找出隐藏在生活中的比例知识: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张扬、李丽去商店买本子:
张扬
李丽
所用的钱(元)
4.5
7.5
本子的数量(本)
3
5
3、游戏找图形。 在下面四张反扣的纸中找一张是由这张画缩印之后制成的,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它找出来吗? 4、机动题。 出示:马季人头像及面部大体比例。 思考:马季长相不符合三庭五眼,为什么全国那么多的人喜欢他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比 例 篇4
单元教学要求
l.使学生理解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根据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写出,判断几个数是不是成;会解。
2.使学生理解正、反的意义,认识正关系与反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的量,会用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尺的意义,能够应用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尺以及根据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 :认识正关系与反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一)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并且认识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 3 :5 24 :40 (2) : 7.5 :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 :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 ,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 :5=24 :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 : 和7.5 :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 : =7.5 :3 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 :2○3 :6 0.5 :0.2○5 :2
1.5 :3○15 :3 :2○ :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 1.5 :3和15 :3为什么不能组成?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提问:能不能组成?(板书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
让学生根据的意义,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3 :6=5 :( ) 0.8 :( )=1 :
如果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4.教学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看开始组成的两个,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计算上面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
出示“3.6 :1.8和0.5 :0.25”。让学生自己根据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就写出这个式。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吗?指出:根据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
2. 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的基本性质判断。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就再写出。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让学生判断,在练习本上写出来。提问:哪一个比和 :4组成?为什么,(比值相等,或化简后两个比相同)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比 例 篇5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解比例p46页例2、3,练习九6―11。【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教学重点】正确解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比例?两个比组成比例条件是什么? 什么叫基本性质? 2、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2=24( ) ―― = ―― 二、新授。 1、揭题,讲解什么叫“解比例”? 2、教学例2。 ⑴出示例2,解比例:54:x=9:4 ⑵讨论:怎样解比例?能不能将比例转化为解方程?⑶指名口述,并板书。3、教学例3。⑴出示例3:― = ―⑵学生试做,指名板演。⑶评板演。(指出:未知数通常写左边)4、教学“试一试”。⑴出示:解比例 ― : ― = x : ― ⑵学生试做,教师巡视,发现同法指名板演。⑶讨论,评析各种解法。5、阅读课本。三、巩固。1、练一练。2、练习九8、9、11。 3、如果:5a=3b 那么:―= ――,―= ―― 四、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怎样解比例? 五、作业。 1、练习九6、7、10 2、补:根据2×3=1.5×4列出比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49,比例尺的意义,p5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实际应用价值。2、理解比例尺的意义。3、掌握求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教学程序】一、新授。⑴引导观察地图,问怎样把实际画在纸上的地图? ⑵什么叫比例尺? 写成比的形式。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或 ―――― =比例尺 实际距离注意: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前项写成1的比。2、出示例4。⑴读题,分析条件、问题。⑵求比例尺要有哪两个条件?(注意:单位名称)⑶试解:10千米=1000000厘米 ――― = ――― 答:这幅图的比例尺为―――。注意点:⑴比例尺是不同的图用不同的比例尺。⑵比较比例尺与米尺。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米尺是有单位,是测量工具。⑶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一定要比同级单位,一般把实际距离化成厘米。⑷比的前项一般化为“1”。二、巩固练习。完成书p51页练一练1。三、归纳小结。1、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2、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还有放大的比例尺。 四、作业。 1、书p52页练习十1、4。 2、补充: 一只手表的零件直径实际长是2毫米,画在图上的长是2厘米,比例尺是多少? 3、把比例改写等式:3:5=a:2 4、把等式改比例:4b=3a。 5、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乙=( ):( )6、两数相差7.5,甲数的―和乙数的―相等,甲数是( )。
比 例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具体明确,重点突出,概念呈现程序合理,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符合已知到未知、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等认识规律,教学效果好。
比 例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复习第4~l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刚才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的。现在,谁来说一说正、反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
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提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想?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比 例 篇8
1、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4681012
体积/
底面积/ 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 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 ,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 3。
②体积是225 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 ,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 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
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内 容 结 束 ]
比 例 篇9
教学内容:第十一册p58――59,例2、例3,练习十三 1――5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教材简析: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两个量的比推想出各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校四(3)班有男生30人,女生18人。体育课上,沈老师要把24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练习,可以怎样分呢?男同学组、女同学组各能分到几个?
同桌讨论,再回答。
(估计学生回答:1、平均分,就是男生12个,女生12个;2、这样不合理。3、应该按人数来分,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0:18,化简后是5:3,按这个比例来分较合理。)
师小结:这样24个实心球按5:3来分,男女生各能分到几个?你能解决这样问题吗?
二、主动探究,归纳方法:
老师把刚才的问题板书成应用题出示,并引导学生一起研究解决刚才的问题:
四(3)班体育课,沈老师要把24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分成两组练习,男女生人数的比是5:3,男女生各分到实心球几个?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老师建议画个图帮助理解。解答后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路及解答方法。生1:24÷(5+3)×5=15(个)24-15=9(个);生2:先想男生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5+3=8,男生是总人数的5/8。24×5/8=15(个)24-15=9(个)师补充:这样做,实际上是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生3:24÷(5+3)=3(次) 3×5=15(个)24-15=9(个);……
方法引导: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方法都可以,具体解题时用什么方法,同学们可以灵活地选择。
小结:我们分东西,可以用平均分,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来分。像刚才一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初步运用
师: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出示:学校买科技书和故事书共540本,其中科技书和故事书数量的比是5:4,两种书各买几本?
(2) 出出金点子:
师:像这样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一起来帮助出出点子,好吗?
出示:水果店的李经理准备用3600元买进一些水果,可以买哪些水果,按怎样的比例分配,每种水果各用几元?你帮助出出主意好吗?
学生先自己做,再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并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练习:练习十三 1――4
比 例 篇10
一、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2、能力训练目标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二、学习内容的基础以及其作用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
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
(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
(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
四、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教法特点:
1、在研究性学习中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同时,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中的发现者、
2、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和思辨性结合的培养,优化观察的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从繁杂无序问题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此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代社会中,几乎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许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上述众多结论的获得),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创设一切为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4、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去面对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探索、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用数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实际模型,最终得出结论、
5、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真”的典范,同时又是“美”的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它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的重要因素、
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难点的突破
本节的难点在于“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课前预设通过“师生共分析――分析错处――再独立解题”的三个环节,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2)教学重点的落实
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系统化。
总之,学生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是学生对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初步尝试,但是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15、1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比 例 篇1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为什么?
6:3和8:4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3x=8×15。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
(4)学生说,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教师: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5、p35“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37第7题。
四、全课,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7~38第8~11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题。
2、4:8=12:24,如果将第二项减少1,要使比例成立,则第四项减少多少?
3、把两个比值都是的比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两个内项都是15,请分别求出这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并写出比例。
比 例 篇12
教学内容: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和比例基本性质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两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 9=b 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 40=8 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课后反思:
课堂上,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前几天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有关知识,然后和同桌交流。在参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准确、流利地说出这些数学知识,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当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话,问题更大了。
整个的练习过程中,我都让学生先思考每一题练习的要求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依据是什么。在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练习第4题“按要求写比例”时,我一再强调要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而在最后一题中,虽然题目的要求是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填空,但从每一题实际情况出发,其实有些题目从比例的意义来思考也比较简单,更有很多学生把分数形式的比例看做分数,然后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思考。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当然,本题的出发点是为下节课学习解比例打下基础。
比 例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 新课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
1.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时)
……
路程(千米)
……
3.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1)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2)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90千米,
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80千米……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说明: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
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3)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板书:
(4)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上数的比值一定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
教师板书:
(三)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
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鞋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7
……
路程(千米)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1.观察上表
(1)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教师板书:
2.师生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为什么?
怎样变化?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 (一定).
(四)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1)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板书: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教师板书: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2.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
3.字母关系式
教师提问:如果字母 和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板书: (一定)
4.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五)教学例3(继续演示课件:)
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1.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2.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六)反馈练习.
出示图片:做一做1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五、课后作业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吗?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
六、板书设计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的关系.
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面粉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 (一定),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