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千克的认识(精选15篇)

千克的认识(精选1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千克的认识(精选15篇)

千克的认识 篇1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

  2、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物体的轻重。

  游戏:背一背。

  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两个同学来举行赛跑,好吗?不过这次跟以往不同,要增加一点难度,要背着一个人跑。(请两个同学:一个平时跑得快一些,一个平时跑得慢一些,跑得快的背学生,跑得慢的背老师。)

  你们猜一猜,谁会得第一,你们为什么这样认为?

  那你们能一下子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包东西(重量相同的一袋米和一袋黄豆),哪一包重吗?有什么方法吗?小组讨论一下,看哪组方法多?(掂一掂、称一称等)

  那究竟有多重呢?我们最好来称一称。

  二、认识常见的秤。

  要称出一样物体的轻重,我们有必要先认识秤。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秤吗?(学生介绍,老师相机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认识台秤。

  1、学生观察秤,小组讨论。

  2、交流(电脑演示,师讲解。)

  托盘、刻度盘、重量单位千克(kg)、最大称重。

  我们刚才一起认识了台秤,并知道了它的使用方法,想不想来称一称老师手里的这袋米的重量,谁愿意来?

  三、感知1千克。

  1、称米。

  指名学生称(注意观察指针的变化)

  交流:

  (1)、学生回答大米的重量,并说一说是怎么看出来的?

  (2)、学生用手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重量。

  2、掂黄豆(给出大于1千克的黄豆)

  先用手掂一掂,感觉比1千克重还是轻,如果多就抓出一些,再掂一掂,直到觉得正好是1千克为止,比一比哪一组抓得最准。

  学生活动。

  各组把抓好的黄豆到讲台上称一称。

  3、称鸡蛋。

  小组派代表先掂一掂一袋鸡蛋(1千克)的重量,并估计一下有多重。

  称鸡蛋的重量。

  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呢?有谁知道?我们来数一数。

  4、感知物体重量与大小无关。

  出示3袋不同的物质(重量都为1千克),让学生猜一猜哪一袋重。

  称一称。说明:物体的重量与它的大小无关。

  四、教学净含量。

  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东西不用秤称,老师也能知道它的重量,你们相信吗?

  1、老师拿出几袋东西并说出其重量,并通过称来验证。

  你们想不想也学会这种本领?

  2、出示盐水鸭、大米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片上获得的数据。

  3、你们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让我们的书本来告诉大家吧。

  学生自学书本第30页上关于净含量的知识。

  4、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净含量。

  5、出示几袋标有净含量的东西,让学生说出其重量。

  五、应用拓展。

  1、判断练习。

  (1)、1千克的棉花比1千克的铁轻。

  (2)、一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

  (3)、2袋奶粉约重1千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2―5题。

  3、地上放着3只袋子,其中只有1只重1千克,你能找出来吗?

  六、总结延伸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千克的认识 篇2

  教学内容:第29―3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千克的认识。教学准备:台秤、红枣、薯片、大米、鸡蛋、水果、课件等。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容易激话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称一称,并掂一掂红枣和薯片的重量,感受1千克的重量大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逐步丰富对l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接着类推感受整千克数,深化对千克的认识。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有效信息,进一步感受千克的慨念,接触日常生活中有关计量物体重量的实际问短,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练习设计趣味性强,将静态信息动态化,既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又寓安全教育于数学活动中,密切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应用;拓展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同时也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先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谈体会,谈收获,可以发现问题,互相补充,共同完善。布置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更广阔的数学课堂中学习、探索、体验。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家里是一个小帮手吗?星期天,小芳和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妈妈买了好多东西啊,为了帮助妈妈拎一拎,小芳拿了两袋自己喜欢吃的红枣和薯片。这两袋大小一样的食品,谁知道哪袋重一些呢?(出示情景图)2.同桌说说,全班交流解决办法。3.教师板书: 掂一掂  称一称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认识形形色色的秤。(多媒体显示)(1)谈话: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是各种各样的,秤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广泛的。看,你们见过这些秤吗?(2)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常见的秤,说说各种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zhaojiaoan2.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我们发现这袋红枣重,红枣究竟有多重呢?那就试着把红枣称一称吧。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称的结果。并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师巡视。    谈话:秤面上,指针都指着这个“1”,到底是1什么呢?看来我们还要对秤研究一下。请小朋友好细观察桌上的台秤,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看到了kg和l、2、3、4等数字刻度)    谁知道kg表示什么吗?    讲述:kg是干克的符号[板书:千克(kg)],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又叫做公斤。如果用秤称某种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的指针指着2呢?你能看出这个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吗?   4.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秤,也知道了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千克作单位,你们再次称一称红枣的重量,然后交流称的结果。指名回答一袋红枣的重量,再让学生都掂一掂,体会1千克有多重。    再掂一掂一袋薯片有没有1千克重,用秤称―称薯片,看一看薯片的重量够不够1千克。    5.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称、拎一拎1千克大米。    ①小组合作称出l千克大米。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指导合作策略,让又快又安静地完成任务的小组介绍合作经验。    ②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大家称出的大米倒进袋中,然后轮流用手拎一拎,用心好好感受一下。 (2)称―称、拎一拎、数一数l千克鸡蛋。    ①小组合作称出l千克鸡蛋。    ②学生轮流拎一拎鸡蛋的重量。    ③小组合作数一数1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    ④进一步认识和明确整千克数。    谈话: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大米或鸡蛋吗?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红枣、大米、鸡蛋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作单位表示有多重。你们看,图中有什么?   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举例加以说明)‘    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把这一袋大米放在秤上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千克多?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你们的聪明好学把唐老鸭引来了。看,他兴冲冲地走进了电梯。(电梯不关门并发出警报声)咳,电梯怎么了?    (2)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3)小结并进行安全教育:原来电梯最多只能载重l0ookg,一旦超过这个重量,它就会发出警报.看来为了大家的安全,唐老鸭只能乘下一班电梯了。    (4)谈话:看,交通检查站开来了一辆载满货物的大卡车,你们能看出这辆车允许载重多少千克吗?如果实际载重量为6000kg,让你当警察,你能让这辆车通过吗?    (5)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6)小结:对呀,超载的汽车是不安全的,所以这辆车不能通过。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我们国家早就对载重量专门作了规定,就连对乘坐火车、飞机的旅客所能携带的物品重量也有严格规定。    3.多媒体播放“你知道吗”的内容。    听了介绍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4.“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3)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二字?你能说出两种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千克吗?    指名回答。    6.“想想做做”第5题。      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延神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里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做妈妈的好帮手。       

  记   教   学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   千克(kg)          称一称

  课题:克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5页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在实践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逐步学习估测物品的重量并合理选择质量单位表达。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三、教学重点:在实践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使用天平称量物品,并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五、教具准备: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1、要准备几架天平,将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便于学生合作、交流。2、学习前让学生准备有质量显示的小商品。3、限于条件,学生有可能对天平的使用陌生,要有心理准备和对策。一、导入 1、回顾质量单位千克。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它作单位。2、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商品,上面的单位是什么?(板书:克)这件商品的标称质量是多少(10克)?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这件商品重吗?要是用千克作单位方便吗?(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商品比较轻,用克作单位比较方便)小结: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它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二、动手实践,感受质量单位克1.认识天平。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小结:天平常用来称比较轻的物品。2.小组活动1、称出10克重的黄豆学生活动时教师要针对天平的使用情况进行指导。提问:大家掂一掂,10克黄豆有多重呢?又有多少粒呢?引导学生感受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1克是很轻的。2、感受质量单位1克让学生将黄豆大约平均分成十份,拿一份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和小组同学交流l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老师给出标准的质量单位克。让学生感受。3、小组活动3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一支铅笔用手掂一掂。?指名回答,这三件物品各有多重。提问:一根羽毛比一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4.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提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哈密瓜的重量你是怎么看的?要提示学生,称物品时要看秤是以克还是以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5.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板书:1000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提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板书: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6.估侧质量练习。请学生拿一件小物品,再称量之前,掂一掂,然后估测出质量并表达出来,然后通过称量对比,当误差小于质量的一半时,给予表扬。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第l题:让学生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第2题:让学生先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l克重还是比l克轻,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追问:填写2千克=克时,你是怎样想的?你又是怎样想到9000克=9千克的?第4题: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 教 学 后 记

  板 书 设 计

  克的认识

  1、感觉质量单位克

  2、小物品的称量

  3、估测练习

  4、千克和克的换算

  练习

  称一称教学内容: p38教学目标:1、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教学重点、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教具、学具准备:水果、蔬菜若干,体重秤、台秤,统计表等。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从熟悉的情境引入,较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们班酝酿以久的“称一称”数学主题活动终于来到了!(出示课题:称一称)首先请几个同学隆重介绍一下参与我们这次活动的两个嘉宾:克和千克(板:克和千克)学生发言。教师简单小结。二、实践操作活动一、称称水果和蔬菜1、称一称a、分类整理 为了这次活动,同学们都做了许多积极的准备工作。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清理各自的活动用品。 学生小组为单位分类、整理相关物品。 b、分组活动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有效数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估一估” 环节,既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为了对学生进行辩证思想的启蒙。“在比较中认识自己,在认识中关爱自己。”这是“测一测”“猜一猜”栏目中老师的良苦用心。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学生分组活动。c、集体交流各小组代表结合表格汇报本组称的结果。教师选择性放大几组表格。2、比一比谈话:刚才各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1千克黄瓜等,知道了它们1千克的个数,看着表格里的这些数据,你们有些什么发现?学生发言、讨论。小结,使学生明确:单个物体的质量不同,1千克里所包含的物体的个数也就不同。3、估一估a、出示一个火龙果,请同学们猜一猜1千克火龙果大约有多少个?    b、出示一个西梅,请小组讨论1千克西梅大约多少个? c、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活动二、称称我自己1、认一认谈话:上学期每个同学都进行了体检,你记得自己的体重吗? 你能猜猜自己现在有多重吗?学生自由发言。提问:怎样才知道自己估得对不对呢?(生:称一称)谁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秤体重的秤呢?结合实物图认识秤面,了解简单的称重方法。(主要指整千克数的计法。)2、测一测说明活动方法:分小组称一称每个人的体重,称好后把自己的重量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把每人称出的体重记录在表格里,然后在小组里比一比称的结果。小组活动。3、猜一猜讲述:要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可以称一称,也可以和以前的重量比较得到,但是,要知道一个陌生儿童的体重可就难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介绍书上”你知道吗?” 小知识。师生共同用这个小方法来算两个同学的体重。 学生运用这个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讨论:你的实际体重与算出来的相差多行?根据这些差异,你们小组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不挑食、不偏食,注意合理营养和锻炼,才能有强壮的身体。三、小结拓展谈话:这节课我们进行了“称一称”数学主题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你有哪些可以向父母或校外的朋友推荐的意见?全班交流。教学后记:板书设计:称一称克             千克物品苹果橘子西红柿黄瓜数量

  称一称教学内容: p38教学目标:1、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教学重点、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形成有关质量单位的观念。教具、学具准备:水果、蔬菜若干,体重秤、台秤,统计表等。zhaojiaoan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从熟悉的情境引入,较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们班酝酿以久的“称一称”数学主题活动终于来到了!(出示课题:称一称)首先请几个同学隆重介绍一下参与我们这次活动的两个嘉宾:克和千克(板:克和千克)学生发言。教师简单小结。二、实践操作活动一、称称水果和蔬菜4、称一称a、分类整理 为了这次活动,同学们都做了许多积极的准备工作。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清理各自的活动用品。 学生小组为单位分类、整理相关物品。 b、分组活动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有效数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估一估” 环节,既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为了对学生进行辩证思想的启蒙。“在比较中认识自己,在认识中关爱自己。”这是“测一测”“猜一猜”栏目中老师的良苦用心。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学生分组活动。c、集体交流各小组代表结合表格汇报本组称的结果。教师选择性放大几组表格。5、比一比谈话:刚才各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1千克黄瓜等,知道了它们1千克的个数,看着表格里的这些数据,你们有些什么发现?学生发言、讨论。小结,使学生明确:单个物体的质量不同,1千克里所包含的物体的个数也就不同。6、估一估a、出示一个火龙果,请同学们猜一猜1千克火龙果大约有多少个?    b、出示一个西梅,请小组讨论1千克西梅大约多少个? c、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活动二、称称我自己4、认一认谈话:上学期每个同学都进行了体检,你记得自己的体重吗? 你能猜猜自己现在有多重吗?学生自由发言。提问:怎样才知道自己估得对不对呢?(生:称一称)谁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秤体重的秤呢?结合实物图认识秤面,了解简单的称重方法。(主要指整千克数的计法。)5、测一测说明活动方法:分小组称一称每个人的体重,称好后把自己的重量汇报给小组长,小组长把每人称出的体重记录在表格里,然后在小组里比一比称的结果。小组活动。6、猜一猜讲述:要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可以称一称,也可以和以前的重量比较得到,但是,要知道一个陌生儿童的体重可就难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介绍书上”你知道吗?” 小知识。师生共同用这个小方法来算两个同学的体重。 学生运用这个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讨论:你的实际体重与算出来的相差多行?根据这些差异,你们小组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不挑食、不偏食,注意合理营养和锻炼,才能有强壮的身体。三、小结拓展谈话:这节课我们进行了“称一称”数学主题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你有哪些可以向父母或校外的朋友推荐的意见?全班交流。教学后记:板书设计:称一称克             千克物品苹果橘子西红柿黄瓜数量

千克的认识 篇3

  说课稿方便老师更好说课,下面是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千克的认识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千克和克。先教学千克的认识,再教学克的认识,然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巩固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最后,还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称一称》。

  教材的编排为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称出1千克红枣,看一看有多少;称出1千克大米,拎一拎感受有多重;称出1千克鸡蛋,数一数有多少个等活动,具体地建立1千克的观念。在引出单位“克”后,让学生通过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数一数大约有几十粒;掂1克重的2分硬币感受1克很轻等活动,建立1克的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能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课时]5课时

  1、千克的认识

  教材简析: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

  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 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教后小记:

千克的认识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说明: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根据“称一称”活动的需要,很自然想到“秤”,让学生在需要中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说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1千克重量的大小,有利于1千克概念的形成。]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说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体验空间,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触觉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快概念的建立。]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说明:练习让学生经历了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说明:把课堂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社会性,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千克的认识 篇6

  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弹簧秤,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2个好朋友,你们欢迎它们吗?谁能上来表示一下友好关系?

  2、出示小动物。

  3、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4、小结:放在手中就能感觉到小狗重,小猫轻。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谁重谁轻呢?

  5、多媒体演示。

  二、新授

  1、认识各式各样的秤。

  提问:用秤称的确是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

  多媒体出示:电子秤

  磅秤

  天平

  台秤

  弹簧秤

  人体健康秤

  教师出示:人体健康秤和杆秤

  2、引入重量单位。

  提问:用秤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重量和长度一样都需要有单位,你们知道哪些重量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讲述:在称一般的物品有多重时,常用“千克”做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和“千克”交个朋友。(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

  3、认识1千克

  (1)讲述:每组的桌上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两袋盐,两袋盐就重1千克,放在手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讲讲感觉。

  (3)提问:其实一千克的物品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你们能举举例子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显示。

  (5)场景设计:小狗小猫和我们一起去蔬菜瓜果市场看看,请你们称回1千克的物品。

  (6)学生活动。

  (7)学生汇报。

  (8)闭着眼睛,把小组内称好的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有多重。

  三、巩固

  1、估算

  (1)出示铅球: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的铅球大约重多少千克?

  提问:怎样才能猜得准?

  请同学掂一掂后再猜。

  当场称,看哪个小朋友猜得准。

  总结:应该怎样猜?(掂――猜――称)

  (2)选择身边的物品猜一猜。

  (3)学生活动并汇报。

  2、总结: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

  3、多媒体出示判断题。

  4、称体重,引出“克”。

  四、课后作业

  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大约几千克。

千克的认识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对 策: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

  教学准备:台秤、红枣、膨化食品、大米、鸡蛋、水果、课件,学生分成6人小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红枣和膨化食品争论的情境。谈话: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为特殊的朋友,他们正在争论,都说自己重,到底是谁重呢?红枣和膨化食品都在你们桌上,你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小组活动后,交流解决办法。

  教师相机板书:掂一掂 称一称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红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和称一称,我们发现这袋红枣重,红枣究竟有多重呢?那就试着把红枣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秤面上,指针都指着这个“1”,到底是什么呢?看来我们还要对秤研究一下。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桌上的台秤,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吗?

  知道的学生进行解释,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说明和提问。(如: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表示什么意思?台秤最多能称多重的物体等。)

  3、学生再次称一称红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

  谈话:认识了秤,也知道用千克作重量的单位,再次称一称红枣的重量,然后交流称的结果。再掂一掂,体会1千克有多重。再掂一掂一袋膨化食品有没有1千克重,用秤称一称,看一看膨化食品的重量够不够1千克。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1)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大米。

  (2)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1千克鸡蛋。

  想一想:同样是1千克鸡蛋,每次数出的个数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大米或鸡蛋吗?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除了刚才的那些物品,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作单位表示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题。

  生观察后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把这一袋大米放在秤上称应该是5千克,还是比5千克多?为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超载的危害。

  3、播放“你知道吗”的内容。

  4、认识形形色色的秤。(课件出示)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5、做“想想做做”第3、4题。

  观察并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根据信息你问题。

  读出水果大约有几千克?

  比较3和4,有什么不同?(突出“大约”,主要是指针的指向)

  6、做“想想做做”第5题。

  各自列式,全班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完成“想想做做”第6、7题。

  将课前收集的包装袋拿出来,找出1千克的物品。

  回忆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重量 千克 kg 又叫公斤

  □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课前思考:

  课前准备好一些实物,本课教学分三步走。第一步,可以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让学生比较,并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准确知道体重的轻重。第二步,可以学生在此前提到的“用秤称一称”的想法出发,追问:“你见过哪些秤?”第三步,学生用盘秤称物体的轻重,初步认识1千克和几千克。

  课后反思: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以此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在练习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大小,用学生熟悉的物品,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使知识更丰富、形象,深化对千克的认识。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这种活动型的课形,学生比较兴奋,因此,学生的活动有点失控。

  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认识“千克”,“千克”本身就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已经有了很多了解,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堂课中,教师力求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

  课后反思:

  课前我们准备了很多教学用具和实物。课堂上,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激发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学生对1千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基本学会看台称。但是,本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因活动环节比较多,再加上学生好奇心较强,课堂纪律不是很好。

  课后反思:

  本节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课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备学生不但能够认知千克,而且能感知千克。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乐趣。所以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利用称一称、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物体,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对1千克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比较兴奋,东西又比较多,都想 来称一称,课堂上就显得比较乱,而且称的刻度比较小,看不清楚,所以好多同学都跑上前来看了,所以更显得课堂有些失控了。今后在上类似课的时候应该课前先跟同学们规范一下课堂纪律。

千克的认识 篇8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千克的认识 篇9

  执教: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邓华阳

  评析: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王大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 、弹簧秤 、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眼睛观察得到,只能*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 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

  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生4:轻的东西就多一些,重的东西就少一些。

  师:你分析的很有道理,(竖大拇指)。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自己的书包、凳子,先估计一下有多重,再来称一称。(小组活动,并记录下估计的重量和称出的重量。)

  (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 88页第一题。

  2.出示健康秤,同学们排队称一称,并记录下自己的体重。

  (五)教学总结:说一说你在这一节课中有什么 收获。

  教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评析:

  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的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呈现的知识是静态,如何使静态知识生动化、情境化?教师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小蜗牛,猜想、验证2分硬币──称千克物品,来体会感悟1 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既迎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离不开,更与教师的设计活动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了、建构了新知识。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具体体现在:①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让学生从课始就进入 用口交流 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 感悟物体的之中两的活动中,探究的兴趣 由然而生,达到乐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②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千克的认识 篇10

  课题课时班级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曾经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要让学生建立起较准确的表象,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台秤、苹果、棉花。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2、克的认识。(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3、千克的认识。(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1000克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齐读:1000克=1千克三、效果测评。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四、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

千克的认识 篇11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2~5页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千克和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和1克的质量 概念,这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材一开始先让学生掂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块,通过肌肉来感觉轻重的含义。再让学生看用牛皮筋系着的字典、文具盒、泡沫塑料,由于重量的不同,牛皮筋伸长的情况也就不同,这样就能使抽象的“重量”变得直观形象。接着教材介绍了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一些秤,使学生加深用秤可以称出物体有多重的印象。

  教材还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用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认识1千克,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重的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观念。

  2、能力目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感知重与轻,认识物体轻重的含义。

  1、出示大小一样的木块与铁块,放在手心里掂一掂:你发现了什么?

  2、演示:把一块泡沫塑料、一个文具盒、一本字典,用橡皮筋挂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从上面可以看出,每一个物体都有轻重。有时候物体一样大,但却有轻有重,有时候物体虽然大,但却比较轻。为了表示出物体有多重,我们先要认识重量单位,这节课先学习“千克”。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简写成“Kg”。

  (一)实验操作,感知1千克。

  1、介绍常用的一些秤。[+第一范文网_=}

  2、指导操作,认识1千克。

  (1)秤一秤:台上的这袋大米是不是重1千克?

  (2)掂一掂:把这袋大米托在手里,掂一掂它有多重,边掂边告诉自己:“这是1千克重”。

  (3)估一估:1千克黄豆有多少,从盆里把黄豆装到塑料袋里,估计有1千克了就停下来。

  称一称,与1千克相比怎样?轻了怎么办?重了怎么办?调整称出1千克黄豆。

  (4)猜一猜:台上这样大小的桔子(苹果或熟鸡蛋)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小组合作称一称,看结果怎样?

  数一数后交流:分别有几个?都是称出1千克的桔子,为什么个数会不同?

  师:8个这样的桔子、18个这样的鸡蛋都大约重1千克,1千克又叫1公斤。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千克呢?课后请小朋友到商店去了解一下,记录下来,明天交流。

  3、指导学生分组操作,了解几千克、几十千克物体的重量。

  师:我们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知道了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了。如果把其中两样合起来有多重?把其中三样合起来呢?

  (1)轮流用手掂一掂2千克、3千克的物体有多重。边掂边告诉自己 :“这是2千克,这是3千克”。

  (2)以组为单位称出每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互相抱一抱,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运用知识,完成练习。

  1、书本第5页的第3、4题。

  2、同桌先互相讨论,再填空。(略)

  3、趣味题:狗大叔开了一家米店,店里没有秤,只有一个大桶和一个小桶,大桶装满米,米重5千克,小桶装满米,米重3千克。小猪要买1千克的大米,能不能买到?为什么?

千克的认识 篇12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    课本P85~90页。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单元教学要求: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

  克和千克……………………………………………………………………2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    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千克的认识 篇13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程序:

  一、活动体验,感受质量。

  1、老师先和小朋友来玩个游戏。谁愿意来?(点名三人上台)你来背一背他们两人,等会儿让底下的小朋友听听你背的感觉,好吗?其他小朋友来猜一猜他背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吧!

  很好,你们感受到了小伙伴的体重,有轻,有重。

  2、这是两袋食品:红枣,膨化食品,它们的包装大小差不多,可是,猜一猜,哪一袋会重些?(指名2~3人)

  刚才是小朋友的猜测,那究竟猜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来验证小朋友的猜测?

  “掂一掂”这个办法真简单、真方便!

  “称一称”这个办法真科学!

  就请你来掂一掂吧!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3、今天来上课,我们带来了好多物品,在哪?看--(小组长拿出两样不同的物品)

  请小朋友先不动手,只用眼睛看――哎!在心里猜测一下,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静静地猜。

  谁来说一下你的猜测?(指名2~3人)

  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把刚才的两个物品分别放在左手、右手上,掂一掂(边说边示范),看看你猜得对不对。依次序进行。(小组活动交流)

  谁愿意把你验证的情况说给大家听?(指名2~3人)

  用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述。

  4、小朋友,刚才通过背一背,掂一掂,我们感受到了: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对吗?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1、小朋友,想想看,如果我们要确切地知道物体有多重,就要请什么工具来帮忙了呢?(秤)

  2、我们一起来想想,在生活中,我们都见到过哪些秤呢?

  (生答,师相机点击电脑,屏幕出示:磅秤 天平 台秤 电子秤 弹簧秤)

  (选1~2个说说在什么地方可以见到。)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秤,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

  3、(教师出示台秤画面)这就是小朋友刚才所说的――台秤。

  小朋友有兴趣来和台秤交交朋友吗?

  瞧,我们的朋友来了。(小组长拿出台秤)

  让我们一起观察秤面,说说在这个秤面上可以看到些什么?开始观察。

  指名回答(刻度、指针、数字、kg)

  想想看,我们测量长度时,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

  那么,测量重量呢,就要用到――重量单位。千克就是常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千克)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

  在秤面上看到有kg,就说明在这个台秤上称出的物品重量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小朋友一起在小组里的秤面上找一找!(巡视)1千克;2千克;5千克;8千克,10千克。

  三、提供机会,主体参与。

  1、(老师出示一袋鸡蛋。)谁来猜一猜,老师手里这袋鸡蛋重几千克?你来掂一掂,估计重几千克?

  老师放到台秤上来称一称,轻轻地放上去,放好了,手拿开,看一看!几千克?你是怎么看的?

  小朋友们猜一猜: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呢?(指名2~3人),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一般情况下,一千克鸡蛋在16个左右。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有多少个呢?

  2、小朋友想亲自动手称物品的重量是吗?好,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袋盐,请小朋友轮流掂一掂,好,猜猜有几千克?究竟多少千克呢?我们用秤称一称,看看几千克?

  这是一千克的盐,我们来拎一拎,来感觉一下这一千克。

  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苹果,轮流着掂一掂,感觉一下会有几千克。

  我们来称称。

  按小组来说说,你们称出的苹果是几千克。

  一千克苹果有几个呢?数一数。

  有什么不同情况吗?怎么回事呢?

  4、感觉“1千克”。

  刚才,小朋友相互合作,称出了好几种1千克的物品。现在,让我们来感觉一下“1千克”。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用手掂一掂或拎一拎这些1千克的物品,体会1千克有多重。把小组里的几种物品轮流着都掂掂或拎拎,多体会几次。好吗?开始!

  找到1千克的感觉了吗?真找到了?那我们又要来玩个游戏了。有兴趣吗?

  四、操作体验,巩固感知。

  1、称出1千克大米。

  我们来比赛称大米。请小朋友先不用台秤,在袋子里装米,最后去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米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 。

  (学生活动)

  2我来评评:哪个小组最接近一千克?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多一些?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少一些?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千克。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有多重吗?(出示)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千克说成公斤。(板书:公斤)1千克可以说成1公斤,5千克可以说成5公斤。

  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个“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

  请看下一组。(出示)

  第2小题:如果这辆卡车的实际载重量为6000千克,让你当警察,你会让它通过吗?

  生活中啊,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这里提到的几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个新的、与千克相关的数学知识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去探究一下。

  3、想想做做3。

  小朋友们,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当然离不开新鲜的蔬菜。我这里也有一组,看看它们各是多少千克?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指名2~3人)

  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4、想想做做4。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想想做做5。你是怎么想的?体会有多重。

  六、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小朋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大家分享一下吧。

  相机出示课题:千克的认识

  2、学了一千克,知道了一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我这里有两个建议,大家看看好吗?(想想做做6,想想做做7。)

  小朋友还可以把了解到的结果记录下来,或写成数学日记,联系现实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千克的认识。

  3、阅读“你知道吗?”进一步体会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千克的认识 篇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 ,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 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 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 ,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

  教师简介

  郝淑芳,女,现年33岁,大专学历,1989年参加教育工作。现任陕西洛南县东街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课改实验教师。所代学生参加奥数竞赛多次获奖,2001年集体荣获商洛市第二名,本人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02年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曾三次为洛南县集镇小学教学联谊会作数学示范课。在新课程教学实验之初,为洛南县新教材教法联谊会作示范课。随后又承担七次县送教下乡活动,辐射效应好,深受基层领导和教师好评。撰写论文三十余篇,分别荣获国家、省、地、县一、二等奖。2004年12月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全国小学数学经验交流会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荣获二等奖,获课程教材研究所颁发的荣誉证书。

  陕西洛南县东街小学 郝淑芳

千克的认识 篇15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了解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具备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设计:

  1、落实“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一教学目标 。

  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交流如: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我买的蛋卷7 5克。

  火腿肠一根是45克。

  我的体重是31千克。

  一袋茶叶450克。

  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了解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具备估量物体的意识。

  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用天平称蜗牛。

  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1)

  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生估重)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1000克等于1千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千克的认识(精选1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