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75页及练习十二的第l~3题。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5+3+2=
8-2-3= 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 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 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 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2
日期:2008年10月22日
地点:本校103班
学科:数学
内容:人教版第一册《加减混合》
性质:家常汇报课
听课教师:吴
本堂汇报课总体环节的设计尚可,但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
(1)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稍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可适当多几位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可通过自由说、指名说、师范说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巩固。
(2)计算过程的教学可再简略些。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点如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由于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因此可挑选其中的几位学生回答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必一一作答,另外,计算过程的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用语稍欠妥当。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堂课提问过于细化,且作为教师的我本身说得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不够层次,不具梯度。可适当增加设计诸如“5+( )-2=6”这样的提高题,而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同一个类型。
(5)若干细节问题。如提问的规范用语,练习设计的细节问题等等。
当然,本堂课还是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整体环节设计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进行顺利;其次,教态亲切自然;最后,导入过渡自然,在巩固旧知中引入新课并揭题。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3
今天教学加减混合,虽然有了前面学习连加、连减作基础,但我感觉学生对于加减混合中呈现的静态图的图意很难理解,而且还是情景图。如果换成用图形和符号来呈现就更难理解了,相反用文字叙述学生还容易理解些,如树上有9只小鸟,飞走了3只,又飞来了4只,树上现在有几只小鸟?列式9-3+4=10;又如树上有6只小鸟,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4只,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列式:6+3-4=5,对于这样的叙述,90%的学生会列式。都说图比文直观,但在这一知识点上我就觉得图反而难理解。图最终要过渡到文,我们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吗?
从今天的作业看,很多学生在加减混合看图列式上出现了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哎,会算就行了,何必在这个问题上折磨孩子们呢!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理解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竖式计算。
36+28+17=
65―25―21=
师:我们已经学过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连加、连减笔算有几种书写格式?哪种是简便写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口算的怎么办?
(二)、情境感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过公交车吗?那你们坐过吗?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要遵守乘车规定,要有秩序的上下车。瞧,一辆公交车在南山站停了,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1、出示主题图,出示例3。
师:请仔细观察,看完后要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图意:车上原有67人,下车25人,又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
3、呈现
4、师:你会列式吗?生:67―25+28
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师:像这样有加法有减法的加减混合式题,你们能不能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试着来计算一下?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应该线算什么?在算什么?
1、学生列竖式计算67―25+28=
2、还有其他解答方法吗?67+28―25=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72―(47+16)=
2、引导学生与67+28―25=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
3、尝试笔算72―(47+16)=
4、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
5、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运算时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29页练习五的第5题
2、完成28页做一做
3、知识应用。
四、课堂总结,评价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5+3+2=
8-2-3= 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 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 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 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与上一节课学习的连加、连减相同,加减混合也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计算过程,但不同的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既要记住第一步计算结果,又要在第二步计算时应对跟第一步不同的运算方法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过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另一方面,教材有意地呈现了对比性很强的两组情境图帮助学生学习,情境图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算理,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巧妙地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但教材是组合型的情境图出现的,学生对图中原来物体的个数很难理解,所以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看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重难点。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加法先入为主,所以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错误地认为加减混合应该要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因此改正学生的这一思维定势,正确地掌握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借助多媒体,运用直观教学、启发谈话、讨论研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开口说,使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拟定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导入、回忆法则
这一环节主要分复习旧知、回忆方法、引入新课三步进行,通过拼图的游戏让学生口述连加连减运算过程,回忆它们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架起了新旧知识的桥梁,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教学起点,找准学习最近发展区。
2、建构新知、对比认识
本课中,学生将首次接触这种组合型的情境图,而借助中间的箭头明确看图顺序和理解图意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将从自主探究、辨析交流、比较归纳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基于教材中的两组图是由易到难的原则,所以教学上我将采取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
教学例1时,由于组合情景图中,原有天鹅的只数、飞来的只数和飞走的只数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能独立看明白图意,但要把图意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指导学生清楚地说出图意是本例题教学的关键。我将直接出示第一组主题图,以图中箭头为突破口,以说为教学手段,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幅组合图,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尝试“说”来明白图意。如果有学生在表述时能说出“原来”和“现在”这些关键词,老师将马上给予肯定,并适时利用这一课堂生成引导全班学生完整地说出图意是“湖面上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湖面上还剩下多少只天鹅?”如果没有学生提到这两个词,老师也将适时点拨指导他们把“原来”和“现在”这两个词加进去,以帮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
由于学生对图意的准确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计算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根据学生的反馈,重点抓住第一步的得数7,说说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同时明确算第二步时,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7”减去“2”,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对计算过程的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特别重视“说”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氛围,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领会了主题图的含义、明确数量关系、理解计算步骤,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算理与算法。例2的教学,由于组合图中的天鹅是先飞走一部分的,所以原来的只数不易看出,有学生会认为原来有2只,也有人会认为原来有4只,所以此处我安排学生先看图交流讨论“到底湖面上原来有几只天鹅?”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不会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此图中原来的只数既包括湖面上的两只,也包括飞走的那两只,所以原来应该有4只天鹅。接下来的说图意、提问题、说计算顺序,我将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而在运算方法的学习上,为了解决“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我还采用“画一画,写一写”为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画出第一步的运算,写出它的结果,有效解决“连续口算”这一难点,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当然,学生熟练计算后,这种辅助手段就可以不用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种思维的过程,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所以,学习完这两题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通过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无论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加减混合算式的时候,一定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3、巩固内化、解决问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第一组的看图列式和第二组的连线题是基本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计算和表达的能力。
2、第三组计算大比拼和第四组是综合练习。其中第四组是常见的乘车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看图完成。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比较两幅图,质疑:为什么第一幅图中车上原来是4人,而第二幅中车上原来是6人呢?在学生讨论后,我再播放这样的一段动画,让学生明确图二中那两个人是刚下车的,也要算在原来的人数里,所以图二中车上原来有6人。
3、第五组灵活运用是拓展练习。
出示这样的一组算式,2+4-=58-4+=68-+3=72+5+=99-5+=93+-3=5
让学生思考解决,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通过逆向思
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最后的得数跟第一步的得数有密切的联系,算准第一步的得数是关键。
这样安排练习有密度、有坡度,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总结方法、评价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这样的总结,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课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送给小组卡片,后边藏着加减混合的算式,课的最后,小组成员只有算对了才能拿回去,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还巩固了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板书设计
以两组情境图为主,配以相应的算式和计算过程,对关键文字加以强调,尽量做到清楚明了,图式结合,重点突出,对比鲜明,结合小组评比,提高学习兴趣。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 10 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在学习活动中,经历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及计算顺序,正确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式题的意义及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教学图片、算式卡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5-2-1= 8-5-3= 9+0+1=
4+3+2= 5+4+1= 6-5-1=
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提问:5―2―1和4+3+2你是怎么算的?
生:都是先算前两数,然后用得数再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也就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过渡语:同学们对已学的连加、连减知识掌握得真不错,老师想再增加难度考考大家。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要认真听,帮助老师解决里面的问题:小猴妈妈给小猴摘了4个桃子,小猴爸爸又给小猴摘了5个桃子,小猴
吃了2个桃子,请大家帮帮小猴数数还剩多少个桃子没有吃?(生思考后回答:还剩7个)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好看的图片,请大家看看。(师出示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⑴在黑板上逐步出示挂图,说说图的意思(从左往右看)
让学生认真观看图画。
师:看完图画,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的内容:湖里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
让学生跟读题目,后提问:“看了上面的内容,你想问什么?”
生:现在有多少只?
师出示内容,再让学生齐读。
师: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内容,列一道算式?
生汇报:4+3-2
师:请说说4、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
⑵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4 + 3-2=5
引导学生观看湖里天鹅只数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计算,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7,再把得数7减去2。
2、学习例2
出示挂图
①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再列算式。
②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内容:
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③列算式
4-2+3
说说4、3、2各表示什么意思?
④学习4-2+3的计算顺序
3、比较归纳 总结算法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与前两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生:连加、连减一道题里只有加或者减,而这道题里既有加又有减。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师:请小朋友再仔细的想一想,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引导学生发现计算顺序都是从左到右的规律,从而记住算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同桌合作交流)
(1)引导学生摆圆片,先在桌面上摆7个圆片,再拿去3个,然后又增加4个。
(2)让学生根据摆圆片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圆片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做书上第76页的第1题。
用图片演示,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3、做书上第 76 页的第 2 题。
帮小猪找家。
4、找朋友
一生拿算式卡,另一生拿答案卡,是好朋友的走到一起。
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加减混合》这一课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5页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在学生学习了计算10以内连加、连减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混合,为今后学习2步应用题计算打下基础。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在学习了连加、连减后,给加减混合做了铺垫,在学习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上不会太难,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混合静止图片的意义存在一定的难度。从心理特点来看,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处理如下:
做成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思维,让美妙动听的故事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对图面意思的理解。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爱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始终由白天鹅来牵线。这样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他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因此在设计上体现“教―扶―放”的原则。例1是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而且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还表明计算顺序。例2先减后加,并且也是直观地反映了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还表明计算顺序。并在例1的基础上,省去了计算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自己填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难点:理解加减混合静止图片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练习纸
学生:10根小棒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小朋友们,《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听说过吗?
生:听过。
师: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生: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师:今天,就让这个美丽的童话在我们身边变为现实吧!老师把丑小鸭请来了,每只丑小鸭都带来了2道题,只要小朋友们把这些题解决了,就会有一只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你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谁来帮助第一只丑小鸭呢?
生:3+2+3=8 7-3-1=3
师: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谁来帮助第二只呢?
生:3+4+1=8 9-5-4=0
师:很好。3+4+1=8你是怎么算的?
生:3+4=7 7+1=8
师:谁来帮助第三只呀?
生:4+3+2=9 10-0-2=8
师:第三只丑小鸭也变成了白天鹅,还有最后有只谁愿意来帮他呢?
生:5+0+3=8 8-5-3=0
师:8-5-3=0这题又是怎么算的?
生:8-5=3 3-3=0
师:这些都是我们上节课学的连加连减。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连加、连减是怎么算的呢?
生: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氛围。这里的和谐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指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诉说、相互激动,以及对事物的共同体验和意义分享,从而使教学活动切入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发学生心理震撼,促使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产生主动参与需求和热情的催化剂。而且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欢的童话激发兴趣。所以采用〈〈丑小鸭〉〉这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包括孩子。这样引入新课,并通过声情并茂的电教媒体对学生形成刺激,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由于这节课是学习加减混合,让丑小鸭带来的题目对连加、连减进行了巩固,特别是对计算顺序的复习,给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自主探索,展开思维
教学4+3-2=5
①引算式
师:啊!多么美丽的白天鹅啊!他们在天空中自由地飞啊飞,飞到了湖边,仔细看哦,原来有~~先飞来了~~接着又~~看着这一副美景,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湖里有4只天鹅,先飞来了2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师:谁还能再来说一说?
生:湖里有4只天鹅,先飞来了2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师:该怎么来解决呢?
生:4+3-2=5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生:原来有4只,先飞来了3只,合起来是7只,后来飞走了2只,所以还要再减2。
师:还有谁再来说一说。
生:原来有4只,先飞来了3只,合起来是7只,后来飞走了2只,所以还要再减2。
师:说得真棒!原来湖里有4只天鹅,先飞来了3只,所以我们把4和3合起来,又飞走了2只,所以再从合起来的数中去掉2等于5。所以要列成4+3-2=5。
(设计意图:旧知导入新知有利于学生在比较新、旧知的“异”与“同”中主动地去思考,为学生自觉探索新知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叙述,理解图意,体现了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从而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而且提问是学生向教师反馈信息的过程,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思维的方向,灵活地根据学生实际反应改进教学。通过讲思路可以澄清模糊的认识,可以训练学舌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
②算法
师:这道题你能算吗?谁来算一算?
生:4+3=7 7-2=5
师:谁还能再来算一算?
生:4+3=7 7-2=5
师:我们全班小朋友一起再来算一算吧!
生:4+3=7 7-2=5
师:对刚才的回答,还有什么想问问他们的吗?
生1:4、3、2分别表示什么?
生2:4表示原来有4只白天鹅,3表示先飞来了3只,2表示又飞走了2只。
师: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1:满意。
(设计意图:加减混合的算法其实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算中,学生很容易学会,让学生自己来根据算式提问,从而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开放问题的设计,如:“还有什么想问他的吗?”这样的问题不难发现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引导,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4-2+3=5
师:第二天,这几只美丽的天鹅又飞到了这个美丽的湖边,发生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轻轻地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同桌互说,教师巡回)
师:谁来说一说,你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现在湖里还有几只天鹅?
师:该怎么列式呢?
生:4-2+3=5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生:原来湖里有4只天鹅,先飞走了2只,所以要先减2,又飞来了3只,所以把减去的得数再加上3,等于现在湖里有5只天鹅。
师:回答得真不错,现在请你翻开书本第75页,请你在书上算一算吧!
(生独立完成)
师:你是怎么算的?能说一说吗?
生:4-2=2 2+3=5
师:对他的回答满意吗?还有什么想问他的呢?
生1:这里的4、2、3表示什么意思?
生2:4表示原来有4只天鹅,2表示先飞走了2只天鹅,3表示又飞来了3只天鹅。
(设计意图: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的课堂应该引起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提问,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教学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总结,发挥学生的联想思维。通过让学生观察理解,然后提出数学问题,接着列式计算,再让学生自行提出“为什么这样列式”,最后让学生再在书上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顺序,比较完整,舒畅,而且2次巩固了算法。)
揭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为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吗?
生1:加减
生2:有加有减
生3:一加一减
生4:加减混合
师:这么多的名字,我比较赞同,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揭题)一起来读。
生全:加减混合。
小结
师:在做加减混合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怎么算呢?
生1:加法在前,先算加法;减法在前,先算减法。
生2:一步步做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说得真好,在做这样加减混合的题目时,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设计意图: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依据。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得广一些,深一些,细一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这样教师才能跟着学生的思维走,才能不被教材所禁锢,才能大胆地让学生交流。否则学生不敢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就会失去自我、自信,更失去创造能力。为此,在揭题的时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再小结出比较科学的名称,这样体现出了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在铺垫练习中,连加、连减计算顺序的复习,使小结加减混合计算顺序时,容易得出相同的结论,做到了前后呼应,使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合理。)
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师:现在请4人小组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听清楚要求,一个小朋友用学具摆一道加减混合的题目,另外3个小朋友把算式写在练习纸的背面。一个摆完后再换另一个小朋友摆,比比哪一组小朋友合作最好!
(小组合作学习)
师:我请坐得最好的小朋友来当当小老师。
生1:原来有6根小棒,先拿来了2根,再拿走3根,问问大家,现在还有几根小棒?
师:根据他摆的,请你写在练习纸的背面,你能列出个算式来吗?
生2:6+2-3=5
师:对他列的算式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为什么你要这样列式?
生2:因为原来有6根小棒,先拿来了2根,所以6和2先合起来是8,又拿走了3根,所以再从8中去掉3等于5。
师:他的回答怎么样?
生1:很好!
师:我再来请个小老师,恩,你来。
生3:原来有7根小棒,先拿走了3根,又拿来了5根,问问大家,现在有几根小棒?
师:谁能解决他的问题?
生:7-3+5=9
师:对吗?
生3:对。
师:刚才小老师们给我们出了加减混合的题目,我们要感谢他们!现在请小组长把学具收起来。
(设计意图: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加深对加减混合计算过程的理解和巩固,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也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有助于增加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学、教材之间的多种方式的互动;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设置情境,运用新知
做一做和练习十二第一题
师:小朋友们非常爱动脑筋,看,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原来他是要让大家来帮帮忙的,把第一题做在纸上。
(学生独立完成)
师:谁来汇报一下呀?
生:6+3-4=5
师:你为什么这样做呢?
生:因为原来有7只皮球,拿走了3只,又拿来了4只,求现在有几只皮球?所以这样列式。
师:第二题呢?
生:6+3-4=5
师:是不是这样呀?
生:是。
师:全对的小朋友举手,好,请你给自己添上一颗五角星。
小鸟找家
师:听,小鸟们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原来他们是找不到家了,小朋友们我们帮帮他们吧!好吗?请你在练习纸上连一连。
(题目:4+5-1=8,6-2+0=4,8-4+6=10,7-6+2=3,3+5-6=2,4-1+2=5,10-3+2=9,6-2+3=7)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这题是8号家,这题是4号家,这题是10号家。
师:8-4+6=10这题你是怎么算的?
生:8-4=4,4+6=10
师:谁来接着汇报呢?
生:这题是3号家,这题是2号家。
师:3+5-6=2这题你又是怎么算的?
生:3+5=8,8-6=2
师:恩,接着说汇报。
生:这题是5号家,这题是9号家,这题是7号家。
师:真好,我们帮小鸟都找到了他们各自的家。
和小狗赛跑
师:小狗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也想和我们赛跑呢!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人先坐端正,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第一题,想好的小朋友举手,一起说。
生全:5+3-2=6,3-1+5=7,4+2+3=9,10-2-6=2,9-0+1=10
师:8+1-( )=5这道题目难了,想一想答案该会是几呢?
生:4。
师:为什么是4,你是怎么想的?
生:8加1等于9,9减5等于4。
师:看来我们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这么难的题目都能做。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动物园中完成一系列的练习,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太枯燥乏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巩固了所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对于小学生来说,情绪简直可以说是学习活动的动力。心理学也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当学生的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基础有好差之分,理解水平、分析能力、接受能力有高低之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把目标定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真正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能“跳跳摘到桃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引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习题的设计有梯度,也就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层次一结合图列出算式,让图帮助学生理解;层次二去掉图,让学生直接计算,用小鸟找家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层次三巩固深化,在速度与正确率上更上一层楼,并在最后一个练习中进行了拓展。)
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师:把练习纸放在一边,人坐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生:加减混合。
师:在我们生活中,请你找一找,什么样的问题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加减混合来解决?
生1:我们家原来有8只苹果,吃掉了2个,又买来了3只,现在还有几只?
师:谁能解决他的问题呢?
生2:8-2+3=9
师:他解决的对吗?
生1:对。
师:谁再来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3:家里有5双鞋子,又买来新鞋4双,穿破了2双,现在有几双?
师:谁来解决呢?
生4:5+4-2=7
师:刚才我们小朋友很会动脑筋,而且还结合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只要小朋友用心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设计意图:该环节启发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将书本上穴道的知识向生活延伸,将静态的方法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态策略。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这个环节重在贴近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在学生描述身边的事物间的关系时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从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学反思
反思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的。上课伊始,就以耳熟能详的故事《丑小鸭》引入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再配上丑小鸭的画面,使得孩子们兴趣浓郁。在例题中,还是从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进行贯穿,使孩子们一直沉浸在童话故事情节中,有利于教学的进行。而且从中的课件画面,让孩子们看得入迷,不宜走神,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练习设计中,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反思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看、想、说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反思三:注意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在本课中,准备复习的习题给新授内容打下铺垫。巩固练习题中,讲究层次性和开放性。数学开放题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题型,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四: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够高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我有时却恰巧没有满足他们这一心理需求,这样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如果这样下去,就会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这样心理容易阻碍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待每个学生,恰当地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即使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地否定,而是要通过讨论使他们认识到错误之处,给予他们重新思考的机会,直至获得正确的答案,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强化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热情,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75页及练习十二的第l~3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挂图。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8-2-3= 5+3+2= 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 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现在老师把5+3+2和10-5-3改成5+3-2、10-5+3你会算吗?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知识一定就能自己解决这两个小问题的。
2、出示挂图,提出目标
(1)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吗?请你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2)怎样列式?
(3)怎样进行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展示学习成果
1、自主学习,同桌互相交流
(1)独立学习课本75页的例题,同时思考以上三个问题。
(2)同桌交流,小组内展示
2、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学习例1
谁愿意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生2:从7只天鹅里飞走了2只,还剩下多少只?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 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 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生3:4+3-2读作4加3再减2
生4:“4”表示湖里原有4只天鹅,“3”表示先飞来了3只“2”然后飞走了2只,现在剩下多少只?
教师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生5:我是先算4+3=7,再算7-2=5
教师适时板书:4 + 3 – 2 = 5
7
让多名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2)学习例2
生5: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生6:我写的算式是:4-2+3,读作4减2再加3
生7:先算4-2=2,再算2+3=5
问:为什么?
生8: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多让学生说一说)
板书:4 – 2 + 3 = 5
2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加的在前面就先算加的,减的在前面先算减的。……(学生的语言表述不一)。
(4)计算复习中所出现的“5+3-2”和“10-5+3”
(5)对比总结算法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时我们都是按什么顺序算的?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09-9-12 17:50:31
2、完成76页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观察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4、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综合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76、77页练习十二第4、5、6、7题目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能运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5角硬币一枚,2角四张,1角8枚,一本小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完成76页第4题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完成77页第5题
1、指名说说图意
2、列式计算
三、完成77页第7题
1、明确题目的要求。
2、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四、完成77页第6题
1、指导学生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订正。
五、完成77页思考题
1、引言:同学们的表现真好,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表述非常完整。老师想买一本小笔记本奖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这本笔记本需要8角钱,老师的包里带了一些钱(同时从包里拿出准备好的钱),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我应该怎样付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
2、学生上台动手操作,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拿钱方法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表现得最好的是……(由学生推荐),奖给小笔记本。
当然,练习课的形式以及顺序因人而异。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75页及练习十二的第l~3题。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 5+3+2=
8-2-3= 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 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 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 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时所学习的内容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交流本课时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先分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所要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
加减混合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退位减法及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加、减混合计算。由于学生容易将第一步计算结果忘记,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能将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准确地记忆在头脑里,去顺利完成第二步计算,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实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学数学,用数学,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制定的三唯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鉴于教材特点和一年级学生好动、思维依赖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现代教学媒体,愉快教学等辅助教法作突破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善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抽象概括,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增加后减少就是先+后减的加减混合;在一个数的基础上先减少后增加就是先后+的加减混合,使之由直观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方法)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结合。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充分调动各种器官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用他们喜爱的活动情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一开始,课件显示生动的画面:美丽的`风景,绿绿的草地,高大的树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来了四个小朋友在那里载歌载舞,多快活呀!在这种情景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欣赏歌舞的同时有意无意的获取了含着的数学信息:有4个小朋友在唱歌跳舞。
此时,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数学不是记数学,背数学,而要做数学,亲历探究新知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因此设计了自主探索、建构新知的环节。
1、教学例1
在上面创设的美好情景中学生对声情并茂的场景深深吸引,课件继续演示,这时又有3名小朋友跑来和前面的4名小朋友一起载歌载舞,过一会儿,有两名小朋友跳累了,回家了(走了),学生全神贯注地欣赏画面,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尽情地发挥,认真观察,把观察所得叙述出来,理解图意,并自己根据图意提出数学问题:现在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跳舞?然后自己读题,自己试算(解决问题)4+3―2。在试算的过程中采用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4+3―2这个算式的意义,明白4+3―2这个算式的意义,明白4+3―2这个算式的计算顺序是先算4+3=7,再算7―2=5。在讨论中更进一步的明白在计算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几。
课件继续演示:第二小组的4个男生又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弹琴。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会儿走了两个弹吉他的小男孩,又过了一会儿,三个女生听到优美的乐曲声,情不自禁地跑来翩翩起舞。学生由于前面情景中问题解决的经验,能顺利地理解图意,并进行列式计算,4―2+3。先算4―2=2,再算2+3=5。明白做题时关键要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否则就无法进行计算了。
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得主动,又学得轻松。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及时进行例1例2的计算顺序小结,把加减混合与连加连减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了方法相同的结论。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小结后自己摆小棒,完成75页做一做。做后集体订正,学生在探究中解决了问题。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质疑的小环节。
(三)设置情景,解决问题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数学,运用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去体验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设计有梯度、有趣味,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练习题,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再到别处去看看。走着走着,小猴挡住了去路,原来它是要大家帮忙的。那是一个美丽的池塘,有6只小鸭正在嬉戏游玩,瞧!又来了3只。过了一会儿,又走了4只,现在池塘里还有几只小鸭?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小猴怎么还不走呢?原来它还有一道题呢!
2、我们继续往前走。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么热闹!原来,小狗、小猪、小鸡、小猫在运动会上分别获得了四个项目的第一名,森林之王的狮子要奖励他们每人一处房子,你能帮他们找到房子吗?生抢答完成。
狮子大王奖智慧星,做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延伸课堂
在表扬学生之后:看来数学知识真重要呀,就让我们积极开动脑筋,学好数学知识,为自己、为更多的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吧!
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知道连加、连减表示的意义,那么如果一个算式里面内有加法,又有减法,它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出示图片“金鱼图”】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 )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
(1)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
谁会列式?板书:
(2)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3)加减混全式题应该怎样计算呢?结合这道例题,谁来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算4加3等于7,再算7减2等于5.)板书: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计算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2.教学例2.
(1)出示图片“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2)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说明:无论是加在前,还是减在前,只要有加有减都叫加减混合,计算加减混合算式与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加减混合》这一教案由第二教育资源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