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通用12篇)

念奴娇 ・ 赤壁怀古(通用1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念奴娇 ・ 赤壁怀古(通用12篇)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1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授课班级:04(6)班               授课人:福州环保职专晓晨

  授课时间:12月9日上午第二节     授课地点:多媒体a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感知词的内容

  2.能力目标:了解豪放派的特色;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德育情感目标:体会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1、体会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本词

  教学难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  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2、引导学生思考投影出的一道关于文学常识的选择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b)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解题]:“一门三父子”排除d项,“都是大文豪”排除c项,“峨眉共比高”排除a项,最终确定正确答案为b项。

  (由此题引出本课。)(投影)(并看苏轼像――钱币) 

  二、对词作者苏轼作简要介绍(学生回忆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教师小结):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坎坷的一生。

  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投影)

  三、放录音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四、赏析

  1、 学生朗读,注意气势(教师讲评)

  2、 明《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区别

  引典故以加深学生对苏词豪放特点的感悟:“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充分说明了苏词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特点,这与低沉感伤,绮罗香泽的婉约派不同,读词时要感受。(投影)

  苏轼之前“词为艳科”,直到苏轼才一扫绮罗香泽之态,以词言志,以诗为词,意境博大,豪迈奔放,创“豪放”词派,朗读中注意这种气势。

  (投影:豪放词派    以词言志,意境开阔)

  3、 学生再读,读出感情、气势

  4、 学生表达朗读感受:豪放、大气、感伤、不平(凡涉及苏轼的感受即可)

  5、 思考、讨论题:

  1) 上、下阕分别写什么?

  上阕:描写赤壁之景,引出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下阕:塑造周瑜形象,抒发自己的感慨。

  2) 上阕一、二、三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说说它的好处。

  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弘,笼罩全词。写长江非凡气势,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

  3)四、五、六句点明什么?

  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周瑜,为下阕塑造周瑜形象作铺垫。

  4)七、八、九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

  具体写赤壁之景,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惊”、“拍”、“卷”,动感极强。

  5)十、十一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6)齐读 上阕,再次体会景中之情。

  7)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少年得志,建功立业,英气勃发,年轻有为(点到即可)

  8)为什么要塑造周瑜这样的形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壮志未酬)。

  (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9)最后五句怎样写人生感慨?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感伤,是自责,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自慰,是旷达,回首往事,恍如梦中,权且以酒酹月,借酒浇愁,值此,一位襟怀旷达,善于自慰的词人跃然纸上。

  10)齐读全词,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6、小结:

  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意境开阔,气象恢弘,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另外一处景物描写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豪放词风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周瑜的雄姿英发与出众的才华都寄予着词人的赞美之情。称赞周瑜,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

  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五、学生背诵本词

  六、总结:通过本诗的学习,要了解豪放派的风格特点。学会鉴赏的方法。

  七、作业布置:自由讨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异同。

  八、教后反馈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及其创作•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用典的贴切自然•*诵读本词  三、教学难点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五、教学时数 1 六、教学步聚(一)   导入  新课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由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同不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 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二)   生谈对苏轼的了解。 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才华横溢的苏轼文“ 唐宋八大家 ” 词“苏辛” 诗“苏黄” 书、画“宋四家” (三)   反复朗读本词(正音,生多读)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四)   生分小组表达阅读感受,派代表发言(五)   讨论要点:1、总领全词,江山如画,英雄可敬,而“淘尽”二字与篇末功业无成的感慨也相呼应。 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远的时间背景。 2、分析景的特点及其作用•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实景)强虏(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景物特点:气势宏大 雄奇壮丽   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为何写人物周瑜 •周瑜: “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都是抒发对周瑜少年得志的仰慕。“小乔初嫁”写他婚姻如意;“雄姿英发”写他威武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潇洒;“谈笑间”写他临阵从容;“强虏灰飞烟灭”写他战功卓著。 (六)   生反复朗读本词(七)   小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同学们要对词的豪放风格有个感性认识,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体会情景结合的技巧和用典的贴切自然。(八)   教后感: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3

  教案

  三河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薛彩云

  教学目标: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描写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追思周瑜当年雄姿。

  教学难点:首尾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猜一猜:他们是谁?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垂千古,娥眉共比高。――“三苏”

  “三苏” 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苏轼。引入作者介绍

  文――唐宋八大家

  才华横溢的苏轼      诗――苏    黄

  词――苏    辛

  书法、绘画――宋四家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研读鉴赏1、了解背景: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

  2、整体感知

  (1) 欣赏《三国演义》片头曲感受意境  (渲染氛围、创设情境)

  (2) 听配乐朗读  (欣赏美读)

  (3) 跟读、自由读、个别朗读、齐读  (指导朗读)

  3、对照注释再读课文,思考: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在内容上表现在哪些方面?(揣摩讨论)

  明确:a、描绘雄壮之景。(上阕)b、刻画英雄人物(下阕)

  4、男生齐读词的上阕, 思考作者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及作者由这些景物想到了什么?

  明确:所见――大江、赤壁、乱石、惊涛、巨浪

  所想――淘尽风流人物、涌现多少豪杰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全景、远景)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与岸拍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3)小结上阕:上阕写赤壁雄奇壮丽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诗句是直接写周瑜的?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明确: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潇洒从容、才华横溢――正面描写

  (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他指挥战争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②以美人衬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侧面描写

  (3)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主旨句

  渴望建功立业,也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而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

  这是诗人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之后的心理反映。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6、小结全词

  7、与柳永的《雨霖铃》比较,体会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

  8、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如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感受《江城子》。

  三、作业:写一篇《江城子》鉴赏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4

  刘贤荣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②领会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

  ③训练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①感受品味词作中的意境

  ②景物描写中见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方式:方案(一):多媒体授课,比较法学习

  方案(二):师生共同体味,比较法学习

  [本教案采用方案(二)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步骤:

  (一)、师配乐朗诵全词

  (二)工学生在老师朗诵的基础上,按朗读要求全体学生齐读该词

  师:很不错,不过还要麻烦一下大家,把下面一首词细细平品读,并个人朗读一遍。(小黑板显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为什么一首作品读来令人激情豪迈,而另一首作 品读来却令人低徊缠绵呢?学生思考并简答

  (四)、风格不同,一首是豪放词作的绝世代表,而另一首则是婉约作品的旷世佳作。导入  :词的文体知识: (板书)

  (五)、苏东坡首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软且弱的牢笼,大开表现空间,其气魄宏大如海,难怪后世词人李清照对苏词不 以为然(认为其不合音律,算不得真正的词) (其实啊,这仅是对词的认识角度不同造成的,苏东坡的词 哪是李清照这样的小妇人唱得了的,它得由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唱。。。。。。)

  (六)、分析词作

  1、首先让学生理清词中“景”与f(情”的关系,词中写到了那些景,词中人物联想到了些什么?

  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郎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2、所谓“人杰地灵”,如此美丽江山该有英雄豪杰,周瑜算是个人物? (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还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偏选了周瑜,年龄啊1)

  3、更是苏东坡,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至直乌台案发,被贬黄州,深感壮志不 酬啊,所以下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4、其实“小乔”在这儿有个暗示作用,小黑板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暗示:若不是巧借东风,难免会有东吴残败的结局)

  5、这个暗示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

  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他是失意,他的惆帐都还是大丈夫气概。的――确是功业无成,但绝不在失意中了却残生,他看得开,周瑜年轻有为,但还占有天时地利,否则也将。。。。。。,既然如此,何必郁闷呢?

  (背景:晚年苏东坡有了道学思想,精神境界旷远霍达,这是一种雄浑高远的人生状态,据说,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是苏东坡有名的典故。)

  6、小结

  (1)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2)联想在词中的作用

  (七)、结语:先说到李清照是小妇人,苏东坡是大丈夫, 其实不完全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o

  (八)、作业 :课外研究性阅读,李清照大丈夫作品赏 析,苏东坡小女子情感在诗作中的真情流露。

  附板书: ・

  一、词;诗余 曲子词 长短句

  小令中调长调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二、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朗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 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作者邮箱: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5

  苏轼

  一、教学目的: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3、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

  2、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了豪放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说,这首词应该由关西大汉,抬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到底是怎样的豪放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影片,听朗诵,感受豪放词风。

  (二)上阕 环境描写

  同学们初步感知了这首词鲜明的豪放风格。豪放风格也体现在上阕的环境描写中。师读上阕。环境描写给我们的总体感受可以用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来概括。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作者的用字上。

  1、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此处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试以“乱”“惊”“穿”“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个人只须分析一字即可。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2、 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本词上阕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呢?搜索关键词:环境描写的作用。

  1、 环境描写可以提供人物活动的广阔空间,显示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环境描写可以展现地区风貌和风土人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3、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4、环境描写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5、环境描写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启思: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明确: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刚才同学们分析讨论了上片环境描写中用字的精妙,并且明确了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此外,“长江”和“浪”也是内涵丰富的意象。孔子曾有“逝者如斯夫”之叹,感叹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因此,“长江”和“浪”字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何意味?

  明确:“长江”乃历史的长河之喻,“浪”既是长江之浪,又比喻历史长河之浪。

  师:好。由上文的写景出发,作者生发感叹:江山如画,地灵人杰,如此美景,自然孕育出众多豪杰,启出下阕对英雄人物的描写。让我们进入深度阅读的第二板块: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在比较阅读中领会词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下阕 怀古

  想想苏轼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

  明确:

  1、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

  2、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3、描写功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面对这滚滚东去的江水,感受着雄浑壮阔的赤壁景色,自然而然地要想到此处曾经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尤其是周瑜。此时,苏轼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四)进入合作、探究阅读板块,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说周瑜如果死后有知,魂魄回到当年的赤壁来,一定会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斑白了吧!这里有种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师:阅读离不开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创新的灵魂,但是批判要有触发点,创新更应以事实为基础。在阅读此词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批判的精神。

  讨论:对于词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教参上说:“‘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有什么看法?

  请根据整首词,联系苏轼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链接: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讨论方向提示:

  观点一:诗句含有消极成分,与前文的豪壮情调不合。

  观点二:自我安慰之辞,诗人在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辞。

  启思:旷达与消极是否一致?

  教师总结: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可概括为:对比――惭愧――奋发

  (五)小结: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6

  文杰

  教学目标 :

  1.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英雄形象的塑造;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了豪放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说,这首词应该由关西大汉,抬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到底是怎样的豪放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影片,听朗诵,感受豪放词风。

  二.自主阅读:

  听录音,感受豪放;

  让学生集体随影片同步模仿阅读。师把影片的声音调到微弱。

  师:这首词属于豪放派代表作,毫无疑问。但是我们在学习中怎么能只做个听话的乖学生呢?说它是豪放词总归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想一想:原因是什么呢?

  请大家借助补充注释,自主疏通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上网浏览创作背景(苏轼是如何被贬谪到黄州来的);搜索关键词:乌台诗案。

  可参看链接:自主阅读目标

  背景概括:

  1.对王安石新政中部分措施持反对意见,被人利用,罗织了“毁谤君相”的罪名;

  2.苏轼才华横溢,深得神宗赏识,招致许多朝臣的嫉妒和攻击;

  3.神宗亦欲借此机会挫其锐气,并无杀他之意,遂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深度阅读:

  板块一:上阕 环境描写

  同学们初步感知了这首词鲜明的豪放风格。豪放风格也体现在上阕的环境描写中。师读上阕。环境描写给我们的总体感受可以用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来概括。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作者的用字上。

  1、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此处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试以“乱”“惊”、“穿”“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个人只须分析一字即可。(可借助金山词霸查阅“惊”。)

  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2、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本词上阕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呢?搜索关键词: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可以提供人物活动的广阔空间,显示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环境描写可以展现地区风貌和风土人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3、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4、环境描写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5、环境描写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启思: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明确: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刚才同学们分析讨论了上片环境描写中用字的精妙,并且明确了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此外,“长江”和“浪”也是内涵丰富的意象。孔子曾有“逝者如斯夫”之叹,感叹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因此,“长江”和“浪”字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何意味?

  明确:“长江”乃历史的长河之喻,“浪”既是长江之浪,又比喻历史长河之浪。

  师:好。由上文的写景出发,作者生发感叹:江山如画,地灵人杰,如此美景,自然孕育出众多豪杰,启出下阕对英雄人物的描写。让我们进入深度阅读的第二板块: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在比较阅读中领会词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方法。

  先请一位男同学为我们朗读有关周瑜的诗句。

  板块二:下阕 怀古

  比较:英雄诗篇。

  互动探究式阅读:

  1.《八阵图》中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侠客行》中前两句着重从哪方面刻画了这位侠客的形象?

  2.是否已经获得了一些启示?想想苏轼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 链接:历史上的周瑜一、周瑜二(链接的内容可课后阅读)

  明确:

  1、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

  2、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3、描写功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面对这滚滚东去的江水,感受着雄浑壮阔的赤壁景色,自然而然地要想到此处曾经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尤其是周瑜。此时,苏轼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四.进入合作、探究阅读板块,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说周瑜如果死后有知,魂魄回到当年的赤壁来,一定会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斑白了吧!这里有种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

  师:阅读离不开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创新的灵魂,但是批判要有触发点,创新更应以事实为基础。在阅读此词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批判的精神。

  讨论:对于词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教参上说:“‘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有什么看法?

  请根据整首词,联系苏轼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链接: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讨论方向提示:

  观点一:诗句含有消极成分,与前文的豪壮情调不合。

  观点二:自我安慰之辞,诗人在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辞。

  启思:旷达与消极是否一致?

  教师总结: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可概括为:对比――惭愧――奋发

  小结: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其它观点列举: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对比英雄自愧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五.教师总结归纳:

  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因此,我们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同学们以后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后,可从这些方面作比较阅读。

  六.课堂交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

  独自踯躅于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在血色黄昏的江畔,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哦,不!你回答说,挫折是人生的常态。你曾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骄傲地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诗句。你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你以真情的诗句、你以历尽风雨后的坦然告诉人们:生活的风雨永远也摧不倒真诚而执着的人,除非你自己放弃!正视挫折、淡化痛苦,既洗练了你豪放的词风,也沉淀了你厚实的人生。

  让我们把杯中的美酒洒进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吧,向逝去的英雄、向往昔的岁月庄严地许诺:生活的风雨总会过去,让我们从头来过!

  这是老师在反复读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获得的一点感悟。

  营造情境: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请敞开你的心扉,说出你的困惑,写下你的感悟,让我们走近并且努力走进彼此的心!

  教师有选择阅读并略作评价。

  七.课后作业 :

  具体内容见网页。

  要求学生在网上完成,并且把作业 放在论坛中。

  附: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唐代杜牧《赤壁》也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周瑜,字公瑾,24岁拜将、娶小乔为妻,34岁指挥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赤壁战役,36岁英年早逝。

  2005年12月20施行(高二)

  作者邮箱:

  [1]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7

  作者:刘辉 邮箱:

  教学目的: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指导如何把握意境,一课一得;

  分析、对比、归纳、感悟风格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融情于景。今天我们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创设情境,并为对比伏笔。

  初步感知1、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 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3、 朗诵。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试读。知人论世,初步感受意境

  解读鉴赏1、 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

  2、 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

  3、 面对壮美 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4、 小结:实景与虚境思考回答:

  1、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 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5、 阕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个历史人物?指名朗读诗句。

  6、 “周郎”形象有何特点?

  7、 周郎如此,苏子本人呢?如何理解词的结尾?4、 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 年轻有为,气宇不凡,从容潇洒,指挥若定。

  6、 多情----愿望;如梦---自慰;酹江月---倾吐解读下阕,分析人物体会豪迈苍凉。

  四、对比归纳1、 课内训练:填表对比本词与>;

  2、 归纳主题、写作方法;

  3、 指导把意境的方法。填写表格

  体会豪放风格对比巩固

  训练能力

  指点方法

  五、作业 课外选读一两首诗词,试把握其意境。巩固延伸

  板书设计 :

  大江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

  实景    乱石      虚境   一时多少豪杰

  惊涛                                意境

  江月             周郎风采功业

  向往古代英雄

  情感

  感慨壮志难酬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本词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对比、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同学: 喜欢

  那好我们就先来猜个谜语。看看谁最先猜出来。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好同学们真聪明,今天老师所要讲的内容就是他们其中最伟大的一位词人创作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先预习自学五分钟:

  要求:

  1、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瑾jǐn樯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陡峭不平的石壁。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2、 二解题: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 文学常识:

  (1):词又分为诗余、长短句、填词、乐章,原全称“曲子词”,即歌曲中的歌词。起源于民间,兴于隋唐,盛于宋,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歌曲的曲谱)。

  (2):词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和柳咏为例。

  (3):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小令(58)、中调(58至90)、长调(90以上)。

  (4):词可分片或阙,大多分两阙,也有单阙和多阙的,分的标准是按词调的分段决定的。

  (二) 作者简介: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辅以幻灯片苏轼的画和书法帮助学生理解其画家和书法家。)

  2、写作背景简介: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分军区的司令员,但“不得签书公事” ),游赤鼻矶,作词抒怀。《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三、品读《浪涛沙 赤壁怀古》:

  1、 配乐朗读。 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2、 学生有感情模仿录音,朗读全词。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

  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奔腾,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全诗应读得慷慨洒脱。(谁愿来试试,如果没自愿的老师就随便抽一位同学。)

  3、请一生朗读。

  4、具体分析

  (1)同学们关于这首词,或者说关于苏东坡还有个小故事想知道吗?同学们:想。当年苏东坡在翰林院工作,有一次大家在一块儿聊天,苏东坡向一个幕僚问起关于词的一些看法,幕僚就说,您的词和柳永的词不一样,柳永的词应该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红木牙板敲起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的,您的词应该是一位关西大汉,拿着铜琵琶、铁敲板高亢而歌。当时苏东坡也非常高兴,为之绝倒。好,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举起我们的手掌用它来作为铁敲板一边拍手一边读第一片。开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第一句)

  老师提问:读得很有气势。为什么会读得有如此气势呢?这里面我们要注意到这一句,它起首就是一个/"江/",大家注意到它前后的这些词语,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一个字?

  学生答:大。

  老师提问:大。江的前面有个“大”字。气势如何?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说/"淘/"。淘的程度怎么样?

  学生答:尽。

  老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学生答:千古。

  老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学生答:风流人物。

  老师总结:词一开篇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再次齐度第一句)

  (2)在这样旷远、深沉的意境之下,作者将会写出一种怎样的内心活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接着往下看。一首词,按照古代的宋词来说的话,它只有调,叫做词牌,它后面是没有题目的,而这一首词很奇怪,它有个“赤壁怀古”的名字。它“怀”的是什么“古”? (是事?还是人?)

  学生答:是周瑜。

  老师问:不错,是周瑜。那么作者可以怀的内容千千万万,为什么他单单要怀念周瑜呢?或者说首先他是从什么角度来形容周瑜的?我们一起先把有关周瑜的词句捕捉一下。

  (首先请一位同学描写周瑜的几句读一读 )

  老师问:下面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他是从哪些角度来形容周瑜的?

  板书小结:

  年龄――小乔初嫁了――(初24岁,实际34岁)――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

  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文绉绉的――文将?东吴的大都督――武将?――能文能武)

  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80万大军,周瑜谈笑间就把他们消灭了)

  (3)请问:现在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称呼才配得上周瑜呢?

  明确:风流人物。

  老师问:“风流人物”,周瑜的确当之无愧。“时势造英雄”――那么,作者又把他放在一个什么背景下描写的呢?

  (4)a、上阕中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齐读“乱石穿空”一句,讨论。

  b、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总结:“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同学们来,让我们闭上眼睛老师背一句,你们跟背尽量让脑中浮现这雄伟,瑰丽的画面)。然后再将上片的全部内容连起来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读出你们豪放的气势来。

  (5)好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了,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

  讨论一下。多角度思考,想得越多越好。要求各抒己见(大家讨论的,没有标准答案)。

  明确:大家可以百花齐放。关于他为什么会怀周瑜呢?的确是有多种原因的,我想这里面有几个意思:

  第一个,功绩。周瑜对于苏东坡说来应该算少年得志,从二十四岁开始被重用,一直到三十四岁建立功勋,而苏东坡呢?同学都注意到,头发都白(47岁)了还一事无成,搞个/"团练副使/"还是个虚职。

  第二个,建功的年龄。跟第一点差不多的。

  第三点,谁都知道,当时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应该属于主要的角色,是主将,所以苏东坡不可能去怀念别的人,而是以周瑜为主的。

  第四点,好多同学当时也注意到了,这是一种机遇,在当时来说,应该说他们分别碰到了不同的机遇,或者说不同的君主。周瑜当时就碰到了一位明君--孙权。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而苏东坡很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所以他更加有感慨。

  第五点,两者在性情上面可以说是惺惺惜惺惺,两者是比较接近的,对吗?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一种误解,不对啊,周瑜心胸狭隘。搞错了,那是罗贯中给他加上去的。苏东坡和周瑜在这点上有共同之处。苏东坡怎么可能去怀念六十多岁的曹操或五十多岁的诸葛亮呢!至于吕布、张飞更不是苏东坡所瞧得起的了,所以非周瑜莫属,连他自己也说过,/"知音如周郎/",他把周郎视作他的知音。

  板书设计:

  周瑜 苏轼

  年少得志: 34岁赤壁之战的主将 47岁被贬调

  家庭幸福: 美人小乔 丧妻之痛

  幸遇明君: 孙权 被君所弃

  性情相犀: 雄心壮志 雄心壮志

  (6)接下来我们就紧接着刚才的问题往下说,古诗词里怀古往往是抒怀,他怀念周瑜的最终目的是抒发感情,他想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齐读“故国神游”两句

  老师问:读的很好!他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关于这个问题呢,正如前面参考上面也说的,是见仁见智。

  观点一、谪居黄州,惆怅失意。

  观点二、谪居黄州的自我安慰之词。

  观点三、向“江月”倾吐壮志难酬的苦闷。

  观点四、反应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苦闷,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 洒酒祭奠江月。

  (8)请一生朗读全诗。

  四、总结全词:

  全词作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者融为一体,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大家知道,在苏东坡之前的词作都是以写艳词为主的,而苏东坡能一扫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及前人创作的萎靡之气,突破了词律、拓宽了词的内容。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变流俗的鄙语为高雅的士大夫抒怀,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了这种豪放的风格。所以我们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他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所以正是黄州被贬才有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好,这首词在内容上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在新的理解下面再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

  五、艺术总结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豪放词,那么它的豪放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景物描写的豪放: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那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那纵横驰骋、游忍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

  2、周瑜形象的豪放: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树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3、感时伤今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六,对比赏析

  学了〈赤壁怀古〉,我们领略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有人说:苏词“短于情”,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苏轼的另一首词。请学生一起朗读。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如果按词的风格划分,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风格呢?

  从这首词不已的思念来看,很显然这首《江城子》应该是婉约的,这种说苏词“短于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所以,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两种风格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句。这也让我们对这两种风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最后,我们一起来再次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该词。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9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研究课题:创设思维情境,开启内在情智,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赏析诗词的切入点是诗词中所蕴含的优美画面和意境风格。通过可感的声像来传输教学信息,让学生由“境”入诗,知“情”而出,实现形象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迁移,焕发学生主体的创造激情。透视作者的心灵世界和作品的时代特色,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领会和把握,从社会和时代的广阔背景上鉴赏作品,增强鉴赏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

  (播放mtv,显示多媒体画面①)

  师:(在音乐声中)听着这首雄壮激越又含蓄深沉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三国英雄,随着滚滚长江,滔滔东去。是的,千秋江山,多少豪杰辈出;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师:(音乐结束,稍作停顿)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园地里,唐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花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要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也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苏轼,他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

  (显示多媒体画面②,画面出现苏轼像)

  师:关于苏轼,同学们都很熟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就是写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名垂青史。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他是北宋时代最大的一家。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他首开一派豪放词风,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更如精金美玉、行云流水,历来为人所称道,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显示多媒体画面③,由远及近推出课题及赤壁背景。)

  师: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我们学习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显示多媒体画面④,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联想、想像能力;(3)体

  会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师:苏轼有一个著名的读书方法(显示多媒体画面⑤,画面出现“‘八面受敌’读书法”几个红色大字),就是阅读一本书要反复多次,每次侧重于一个方面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使苏轼受益无穷。今天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分三个步骤学习这首词。

  (显示多媒体画面⑥,学习步骤:(1)整体感知;(2)深入理解;(3)比较鉴赏。)

  师:我们先进行第一步,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理清这首词的结构和脉络,听听哪些词句写得好。

  生1:(朗读)

  师:读得很好,可谓声情并茂。学习语文要注重朗读,特别是欣赏古典诗词,更要在吟咏之间体会其意境。朗读首先要谈准字音,读清句读;其次要读出作品的语气和风格,读出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体会,建立与作品相吻合的内心情感与内心视象。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几个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

  个艺术整体的?

  生2:上阕写赤壁景色,是第一部分。下阕写了周瑜的风采业绩,又写了对人生的感慨,分别为第二、第三部分。连缀第一、二部分的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过渡句,又用“遥想”转入第二部分,用“故国神游”转入第三部分,这三部分联系自然而紧密。

  师:你对这首词的思路理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品味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3: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巨大的气势,充满力量。

  师:我们可以抓住哪些词语进行赏析?

  生4:“乱”字突出了山崖的陡峭不平;“穿空”二字形容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出了一种动态。

  师:说得好。化静为动,就更有力度了。

  生5:“惊”是令人震惊的巨大的波涛。“拍”字描绘巨浪搏击江岸,使人联想到它的威力和巨响。

  师:你对“拍”字领悟得很好。“惊”的繁体字是“  ”,本义为马因受惊而行动失常,可引申为“震动、震惊”。这句中的“惊”,同学们想想,哪一种理解更合理?

  生6:前一种,把巨浪比作奔跑的马更形象生动,更能体现江水激涌的速度和气势。

  师:对。同学们还记得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怎样描写富春江的急流的?

  生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凶猛的浪头比奔跑的马还快。对“惊涛”我们也应该这样去理解。

  生8:“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美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

  师:同学们抓住了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捕捉住最富有感染力的形象,体会得很好。这几句描写,有动态,有气势,有音响,有色彩,把景写活了。使人感到赤壁峰崖就在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

  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生9:会出现一幅赤壁江山图。

  (显示多媒体画面⑦:画面出现“赤壁奇景”。)

  师: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绘形绘色绘声的语言描述这幅“赤壁奇景图”。

  生9:大江两岸,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陡峭的山峰昂然屹立,直插云天。江水滔滔,汹涌澎湃,拍打着两岸。被岩石击碎的巨浪,四处飞溅。江面卷起重重浪花,裹夹着团团水雾,喷吐着层层泡沫,像朵朵怒放的白莲,若堆堆无瑕的白雪。咆哮的涛声,如雷霆轰鸣,似万马奔腾……

  师:描绘得精彩极了,真的把我们带进了一种奔马轰雷般的壮美境界之中。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成语来形容这种景象呢?

  生(齐):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师:作者面对这种景象,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10:作者当时是充满了斗志。

  生11:他的心情一定是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

  师:我相信我们同学如果身临其境,一定会有“登高望远,举首高歌”的豪情壮志。

  我们一起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朗读一遍。

  生:(朗读)

  师:同学们还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生12:我喜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这一句话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由此及人,触景生情,由对赤壁江山的赞美,自然地想到当年在此鏖战的英雄豪杰们。

  师:诗人为什么把如画的江山同豪杰联系起来呢?

  生13:这不禁让我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就是说,壮丽美好的江山必然孕育出杰出的人才,因而置身于如画江山中,不能不想到一时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师:很有见地。同学们还喜欢哪些诗句呢?

  生14:我喜欢“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师:你能不能根据这两句的描写,设计几个电视镜头?

  生15:可设计“周瑜儒帅图”和“曹军溃败图”。

  师:好,请你具体地描述第一幅,你准备怎样设计周瑜的形象?

  生15:我准备把他设计成“头戴纶巾,手摇鹅毛羽扇,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的儒将形象。我有一个问题:我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和历史书籍中读到的周瑜都是披坚执锐,戎装上阵的,何况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周瑜也不会手摇羽毛扇;他身为都督,也不会戴青丝巾。但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周瑜呢?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质量,我也在作思考。同学们看一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一位全身披挂、叱咤风云的大将。

  (显示多媒体画面⑧,画面出现周瑜驰骋疆场的将帅形象。)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周瑜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相互讨论,气氛热烈)

  生16:东坡笔下的这位吴、蜀联军主帅,不是“会挽雕弓如满月”的武夫形象,没有甲胄兵器,唯有“羽扇纶巾”,不须披挂上阵,谈笑即可破敌,完全是一副儒将的派头。这样描写周瑜,迄今尚未发现史籍的依据(《三国志》对周瑜的形象描绘只有“长壮有姿貌”),却透露了诗人的审美倾向。就是体现在风度、情调中的儒雅之美,是带有幻想光芒的文人式浪漫。这样写,更能体现周瑜从容闲雅、举重若轻,胸中自有百万兵的英雄形象。

  师:这位同学把我要讲的内容讲了出来,谢谢!(笑声与掌声)师:“曹军溃败”的场面,哪位同学来描述?

  生17:大火烧起来了,曹军官兵四散逃窜,溃不成军。哭声、怒号声、车马声不绝于耳。千里兵船顿时灰飞烟灭。

  师:说得形象、简洁。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江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固一世之雄”的曹操率领80万大军驻扎在赤壁,被周瑜一把火烧得“樯橹灰飞烟灭”,全军覆灭。“樯橹灰飞烟灭”仅6个字,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

  (显示多媒体画面⑨,画面出现“曹军溃败”的场面。)

  师:同学们看到了吧:曹军水寨和岸寨一片火海,烟雾弥天,兵士有的被烧死,有的被溺死,有的被踩死,有的被射死。有的焦头烂额,呼天抢地;有的抱头鼠窜,如漏网之鱼……浩大的战争场面浓缩在“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里,可见作者语言的功力。同学们还喜欢哪一句呢?

  生18:我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写作者站在江边,看见江水,想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师:我也挺喜欢这一句的。如果将“大江”改为“江水”好不好?为什么?

  生19:还是大江好,它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大江”着一“大”字,就不仅写眼前的江水,而且着眼于整个长江;不仅写眼中所见,还写心中所想,把空间拓展开了。同时,“大江”二字,读来也更有力度。这“大江”还指什么呢?请联系整句话的意思考虑。

  生20:还指历史的长江,因为作者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把“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生20:不好,因为“千古”既包括古代,也包括现在,是历史概念。再说,“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也更有韵味。

  师:“千古”让我们想到了悠久的历史,从古到今,把时间概念扩大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一开篇便将我们的视野引向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无比悠久的时间之中,定下了这首词的豪放基调,为人物的活动展开波澜壮阔的背景。如果你是导演,设计一个mtv镜头,你会怎样拍摄?

  生21:我先拍远景:浩荡的长江,浪涛滚滚,日夜奔流。然后把镜头由远而近地推近,闪过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像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的特写镜头。

  师:出语挺像个导演的。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变换一个角度再想想,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生22:我想这样拍摄:横贯天地的大江滚滚东去,昼夜不息的浪涛迅猛地搏击江岸,发出撼人心魄的轰鸣;那卷起的雪浪,令人眼花缭乱。

  师:也就是你的镜头里不出现人。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生22:这样可以让观众想象当时战斗的激烈,同时也联想起古代的豪杰,已经是一个一个地被长江水冲走了。

  师:说得妙极了!它更能使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影片中表现自然景物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叫什么?影视学上的术语是怎么说的?

  生23:叫空镜头,也叫景物镜头。

  师:请回忆一下,你们看过的影视剧中,有没有给你印象比较深的典型的空镜头?

  生24:《开国大典》中,蒋介石匆忙向中国台湾逃窜时有一组空镜头:海,苍茫的大海。一艘灰色的舰艇在波澜起伏的海面上行驶。它缓缓地驶向天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终消失了。没有出现蒋介石狰狞的面目,没有他失意的彷徨,没有听见他咬牙切齿地骂人,但导演巧妙地借用了风景写意画法,把大海、天空、舰艇三者结合在一起,利用大海的无垠、天空的广阔,衬托舰艇的孤独和渺小。

  师:说得很好。你认为导演精心设计这组空镜头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24:这样设计,就让“藏”在镜头后的蒋介石外表故作镇定,内心恐慌不安,无可奈何又一心想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我记得在影片结束之际,导演为了更好地反映40年前举世瞩目的一刻,又运用了一组空镜头:一道阳光通过半圆的门洞,斜射在通向天安门城楼的台阶上,给一级级石阶带来了无限光明,门洞外面的天空更明亮了。这组镜头出现在万众欢呼的面场之前,显得格外平静。但这并不是感情的终止,而是感情逐渐积累准备汹涌澎湃地推向最高点的前奏。这高潮之前的平静,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

  所以,空镜头的运用,不只是单纯描写景物,而是把客观景物和主观情绪结合起来,向观众灌注作者的态度,也就是烘托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变化。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说,空镜头不空,有时确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显示多媒体画面⑩,画面出现大江东去的镜头。)

  师:我们的词人不愧是一位高明的画师,他挥洒如椽的画笔,把一泻千里、日夜东流、滚滚滔滔的万里长江,像电影全景式鸟瞰镜头似的推到读者面前,在广阔的空间和悠远的时空背景里,我们既能看到长江波澜壮阔、磅礴浩瀚的气势,又能联想起那些扭转了乾坤的历史巨人。尽管他们的躯体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但是,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真是“无情流水多情客”啊!

  师:刚才我们欣赏并描绘了四幅画面。

  (显示多媒体画面b11:四幅缩小的画面。)

  师:我们将这几幅画面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场面壮阔的赤壁之战历史风云画卷,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一个赤壁之战的全景镜头。

  (显示多媒体画面b12:画面出现“赤壁之战”的场面。)

  师:赤壁之战就其规模来说,波澜壮阔;就其场面来说,惊天动地。作者仅用寥寥数字,就概括描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尤其突出了英雄人物周瑜雄才大略、卓然超群的将才形象,这在写法上是颇为巧妙的,艺术效果是强烈的。词人站在江边,面对滚滚滔滔的江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25:心情像大海一样澎湃。

  师: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生(齐):豪放。

  师:对,但作者并不只是豪放,他的心情有时还显得很低沉,很感伤。那么,作者是想到什么之后才产生了感伤低沉的情绪呢?

  生(齐):在想到周瑜之后。

  师:把表现这种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生(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师:旧体诗词由于受格律的限制,往往出现“词序倒置”和“词语省略”的情况。这句话应怎么说?

  生26:“故国神游”就是“神游故国”的倒装句,“多情应笑我”就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句,谁笑他?省略了主语“人们”。

  师:作者怀古之后,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怀古转到自抒情怀。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生27:他看到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被贬,已经47岁了,周瑜年仅24岁就开始为吴将,相比之下,他感到自己报国无门,很失意。

  师:说得很有理。作者壮志未酬,早生华发;而周瑜年轻有为,战功显赫,名垂千古。周瑜的年轻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28:从“小乔初嫁了”这一句看出来的,“初”是“刚刚”的意思。

  师:这里是写小乔还是写周瑜呢?

  生(齐):写周瑜,写他的年轻有为。

  师:小乔是江南美女,这里用美人为英雄作渲染,这种写法在词学上叫“刷色”。

  (显示多媒体画面b13,画面上出现“刷色”两个红色大字。)

  师:所谓“刷色”,就是增加某种气氛。具体到这一句就是增加浪漫气氛。周瑜是在汉献帝建安三十年和小乔结婚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他们已结婚十年之久,博学的作者不会不知。所以不要把“初嫁”看死,这里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少年英俊,风度潇洒,举止不凡。小乔在这里是顺便借用一下。作者重点不是写美人,而是写豪杰。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感伤之中而无法解脱,像李清照那样“怎一个愁字了得”呢?

  生29:作者解脱了,他说:“一尊还酹江月。”作者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说明他没有继续感伤下去。

  师:作者在短暂的感伤之后,接着想,人生如梦,何必让种种闲愁萦烦我呢?还是洒酒酬月,把感情寄托在大自然之中吧,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之后的自我解脱,是一种旷达。在这首词中,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地统一在一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苏轼深受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使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当这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时候,他便陷入了低沉感伤之中。这时,佛道思想又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使他能够在困境中自解自慰,随缘自适,旷达超脱而又不至于颓丧沉沦。可以说,豪放、感伤、旷达这三种思想感情之所以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其原因就在于儒、道、佛三种思想在苏轼心中的深刻影响。

  苏轼如此,李白如此,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学家也都有这样的文化心理品质。

  (显示多媒体画面b14:有关的背景资料。)

  师:现在,我们全体朗诵这首词。

  生:(全体有感情地朗诵)

  师:同学们,苏轼一生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许多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他能把如此深厚的人生意味和历史意味投注给黄州呢?《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什么会产生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时期呢?生30:我想从苏轼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说起。

  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30:苏轼天性善良,正直坦诚,看到不合理的事,或者看到对百姓不利的事,往往“如蝇在喉,不吐不快”,这就得罪了很多人。又加上他的诗文成就太高,太出色,能把周围的笔墨比得黯然失色,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妒忌。这两类人都一齐向苏轼围攻过来,他们说苏轼怨恨皇帝,诽谤朝政,于是这些权贵们又搜罗苏轼的诗作,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要求将苏轼处以死罪,并首先把他押解到京城问罪,但是,不论朝野,都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纷纷营救他。最后神宗皇帝才决定不杀他,以贬谪了事。苏轼视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谪居中的他在游黄州郊外赤壁矶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借怀古以抒发怀抱的雄豪之作。

  师:说得好极了!你对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了解很多。是的,苏轼是带着累累伤痕向黄州走来的,他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能向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寂寞小镇走来。

  在黄州,苏轼是孤独的,愤懑的,凄凉的。他在一首词中写道:

  (显示多媒体画面b15:画面出现《卜算子》,并有配乐朗诵。)

  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师:他在痛苦中思考,他在思考中成熟,他的心中正激荡着感情的波澜,酝酿着冲天的豪气,只待找到一个突破口,便会不可遏制地喷涌而出!

  终于有一天,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遥想古代的英雄豪杰,苏轼心潮澎湃,壮情激烈,他大笔挥洒,写下了这首千古杰作。

  所以,余秋雨先生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劫难的苏东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这种清纯和空灵的一个音符。

  下面我们听一下这首词的朗读。

  (显示多媒体画面16:配乐朗诵的录像。)

  师:俄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大凡好的诗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和气势。《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样的词作。通过鉴赏,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一定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我们再进行第三步――比较鉴赏。我们已经赏析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不难看出,“杨柳岸,晓风残月”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是二者不同的特色,就是风格。我们把这两首词作一下比较,看看它们各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音调上又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

  生31:我认为这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千古英雄周瑜,写的事情是战争,所写的景物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抒发的感情主要是豪放的,音调也很高亢。《雨霖铃》写的是情人的离别,景色很凄凉,情感哀伤,音调也不高亢。

  师:概括得很全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写了词人的感伤,但这是英雄的感伤,低沉中仍不乏英雄之气,与《雨霖铃》的感伤相比,更有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这是一种豪放式的感伤。

  苏轼的豪放不同于一般所说的豪迈奔放,苏轼的旷达也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旷放达观,他的词没有屈原的忧愤,也没有阮籍的超脱,缺乏李白的飘逸,也不像陶渊明的淡泊,苏轼的词往往表现为一种深沉的喟叹。因此,《念奴娇•赤壁怀古》实际上是对历史的审视和人生的反思。

  (显示多媒体画面b17:

  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提炼出豪放词的艺术风格。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32:豪放词主要写的是风流人物,也就是英雄豪杰。写战争故事的词也较多。

  生33:景物很壮阔,读来铿锵有力。

  生34:豪放词最重要的是感情雄壮。

  生35:记得词坛有佳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我认为从这两句话中足以看出豪放词的艺术风格。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那些主要描写英雄人物的英雄壮举,或者内容虽是一般题材,却是以激昂排宕之笔加以描写的词;那些写景波澜壮阔,感情豪迈奔放的词;那些音调激越高亢,读后有“如天地之观”,觉“天雨海风逼人”的词,我们一般把它们称为豪放词。

  (显示多媒体画面b18:

  

  师:最后请同学完成一个书面作业。

  (显示多媒体画面b19:写作一篇,自由命题,就宋词某家某篇或点评议论或抒发感想,体裁不拘,千字为宜。)

  师:下课!

  (屏幕上出现滚动式镜头,并配以古典音乐。)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10

  教学目标 :

  1、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苏东坡的情感矛盾。

  课型: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常规演讲

  导入  :

  我们星期天到长江去采风,大家都写了不少作文,谁愿意交流?

  (3--4名同学交流)

  面对浩瀚长江,苏轼和我们一样感慨万千。(多媒体范读《赤壁怀古》)

  尽管地点不同,但我们和大文豪还是有不少共同的情愫。接下来请大家一边阅读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边拿自己的作文与之比较,看看有什么收获。(学生阅读、比较)

  我们还是老规矩,按学习小组先小范围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提交问题abc)

  分组讨论

  写景

  哪几句好?(学生读)

  我们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是如何写景的,看课文写景好在哪?(讨论)(写景:用词、修辞)

  再看几句同样写水的诗句。(多媒体“写水”)

  学生讨论3。

  写人

  文中怀古的对象?(周瑜)

  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众说纷纭、介绍周瑜)

  我们应该如何把人写好?(讨论)(写人:特征、典型)

  解答问题a:作者为什么先写“小乔”?(讨论)

  人生得意2、裙带关系3、和自己对比)

  (三)伤今

  谁来介绍苏轼的生平?(介绍苏轼)

  填表:

  项目

  年龄

  婚姻

  外貌

  职位

  际遇

  基调

  周瑜

  24岁

  幸福美满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得意

  苏轼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感伤

  文章写出内涵需要注意?(讨论)(写意:比联、真实)

  解决问题bc等并小结全课。

  评价----常州市教研室/蒋家义老师

  本课创意很好,敢于将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在一起,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全课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理念,气氛活跃、融洽。提供了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又一思路。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11

  刘贤荣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②领会词中词人抒发的感情

  ③训练学生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①感受品味词作中的意境

  ②景物描写中见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方式:方案(一):多媒体授课,比较法学习

  方案(二):师生共同体味,比较法学习

  [本教案采用方案(二)授课]

  四、课时:一课时

  五、步骤:

  (一)、师配乐朗诵全词

  (二)工学生在老师朗诵的基础上,按朗读要求全体学生齐读该词

  师:很不错,不过还要麻烦一下大家,把下面一首词细细平品读,并个人朗读一遍。(小黑板显示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为什么一首作品读来令人激情豪迈,而另一首作 品读来却令人低徊缠绵呢?学生思考并简答

  (四)、风格不同,一首是豪放词作的绝世代表,而另一首则是婉约作品的旷世佳作。导入  :词的文体知识: (板书)

  (五)、苏东坡首开豪放一派,突破了词软且弱的牢笼,大开表现空间,其气魄宏大如海,难怪后世词人李清照对苏词不 以为然(认为其不合音律,算不得真正的词) (其实啊,这仅是对词的认识角度不同造成的,苏东坡的词 哪是李清照这样的小妇人唱得了的,它得由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唱。。。。。。)

  (六)、分析词作

  1、首先让学生理清词中“景”与f(情”的关系,词中写到了那些景,词中人物联想到了些什么?

  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郎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2、所谓“人杰地灵”,如此美丽江山该有英雄豪杰,周瑜算是个人物? (有横槊赋诗的曹操,三顾茅庐的刘皇叔,还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偏选了周瑜,年龄啊1)

  3、更是苏东坡,这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夹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屡受排挤,至直乌台案发,被贬黄州,深感壮志不 酬啊,所以下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

  4、其实“小乔”在这儿有个暗示作用,小黑板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暗示:若不是巧借东风,难免会有东吴残败的结局)

  5、这个暗示在词中起什么作用呢?学生思考回答

  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他是失意,他的惆帐都还是大丈夫气概。的――确是功业无成,但绝不在失意中了却残生,他看得开,周瑜年轻有为,但还占有天时地利,否则也将。。。。。。,既然如此,何必郁闷呢?

  (背景:晚年苏东坡有了道学思想,精神境界旷远霍达,这是一种雄浑高远的人生状态,据说,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是苏东坡有名的典故。)

  6、小结

  (1)景物描写中抒发情感

  (2)联想在词中的作用

  (七)、结语:先说到李清照是小妇人,苏东坡是大丈夫, 其实不完全对。请学生思考为什么o

  (八)、作业 :课外研究性阅读,李清照大丈夫作品赏 析,苏东坡小女子情感在诗作中的真情流露。

  附板书: ・

  一、词;诗余 曲子词 长短句

  小令中调长调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二、上阕:写景:大江乱石,惊涛雪

  联想:风流人物周朗多少豪杰

  下阕:抒情:公瑾 雄姿英发

  联想; “我” 早生花发

  作者邮箱:

  [1]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

  (二)了解作品中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用典的贴切自然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过程:

  导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再请问:这首诗中的“苏长公”又是谁?(苏轼)

  不错,是苏轼。我们今天就学苏东坡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在“投荒的岁月”里写的,词人苏东坡因为被贬湖北黄岗,当时叫黄州的地方。一般说来,被贬职总归有点不太舒服,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审视这件事情,我们倒还觉得苏东坡的贬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正是由于贬职,使他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开始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和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教师范读全词,学生揣摩词的意境。

  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强虏(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三)指名学生朗读全词。

  师生评价读.

  怎样才能把诗词读的入情入境?

  生:理解词的意思

  生:把自己的心放进文章中去,自己仿佛置深其中。

  师:怎样才能理解这首词那?

  生1:自己查工具书

  生2:小组讨论交流

  生3:再不会的问老师

  好,就按你们的方法自己学习。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与赏析:

  1、交流展示:你读懂了那一句?说说你的理解?根据你的理解把感情读出来。6

  2、赏析全词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6)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周瑜时年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7)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8)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9)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僧人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五)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开头写赤壁的景色,中间写周瑜的战功,最后写作者的感叹。这几部分的联系很密切,过渡很自然,用“遥想”过渡到第二部分,用“故国神游”过渡到第三部分,前后很巧妙地串成一片。2、成功地描写了赤壁战场雄奇的景色。3、塑造出一位“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周瑜。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文人词里还是首创,开拓了词的境界。)

  (六)学生齐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的意境

  (七)课堂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念奴娇 ・ 赤壁怀古(通用1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