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2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2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是谁陈情?

  李密。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一) 1、齐读第一段。

  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4、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 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5、学生对照投影试背第一段。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二)

  1、学生齐读第二段。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回答。)

  3、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下面同学们针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研究、讨论并作出解答。(投影问题,逐条解决)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5)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5、教师范读第四段。

  6、教师串讲:(可以参照教学用书中黄岳洲先生的赏析文字,主要是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

  7、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整理本课的语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1、一词多义:(略)

  2、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成语: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

  5、修辞方式:比喻,婉曲,对偶

  6、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陈情表教学设计 篇2

  陈情表

  一、 内容与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陈情表》是一篇抒发亲情的古代散文,其核心是要理解作者流露的感情,理解它的关键是要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处境,从而理解作者陈了那些情。学生已经学过《归去来兮辞》和《滕王阁序》,知道它们分别表达了回归田园的乐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情,本课内容中所抒发的亲情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但格调和笔法均有所不同。由于它与之前所学课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借鉴意义,因而在本学科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本单元学习中有巩固、提高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品流露的情感,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掌握作品融情于事的笔法,其方法要多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感悟。

  二、 目标与解析

  目标定位:①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②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③掌握融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④背诵全文。

  2、目标解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

  三、问题诊断分析

  本课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作者进退两难处境的不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功利心或实用主义作怪。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关键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课文言字词和文化常识教学中,准备使用幻灯片,以有效利用时间来总结字词,介绍文学常识。

  五、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

  让学生阅读课下注释①,标划要点,老师再补充。

  1、 解题      

  点拨: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也是一种文体。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课下注释中没有注解,那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情:①情况(事实);②衷情(孝情、忠情);③情理(忠孝之道)。)

  点拨: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自然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密自幼丧父,四岁时母亲改嫁,依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闻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国灭亡后,李密退居家里侍奉祖母。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蜀国灭亡后,晋武帝为笼络人心,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没有接受任命;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郎中,李密又未去应诏;不久,晋武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的高度评价将两篇文章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一、二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学常识、成语等方面。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一、二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一段中李密的苦情,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点拨:苏轼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默读第一段,设身处地的体会李密的不幸命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或者引导。

  老师引导要点如下: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就是“幼年丧父”。②孤儿寡母生活往往比较艰苦,如果再失去慈爱的母亲,那是更大的不幸。请思考一下,李密的母亲为什么要改嫁?母亲改嫁时为什么没带上李密?③祖母比李密大几岁?(从文章最后一段可知是52岁)那么,李密四岁时跟着56岁的祖母生活,试想象一下母孙二人生活的艰难程度。李密这一棵独苗“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又会使年迈的祖母如何操劳且提心吊胆啊!④如果叔伯和兄弟较多,李密家人丁兴旺,有亲戚们照应帮助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⑤如果家庭富裕,能请一些丫环和仆人来服侍母孙二人,那也会生活好过一点。可是……⑥李密“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只好“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第二段中李密进退两难的狼狈处境,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点拨:默读第二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晋武帝为什么会“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呢?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皇帝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②一方面是皇帝生气、地方官催逼,另一方面是祖母一天天的病重。如果你是李密,你能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点评激励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一段           第一层、总起:命运不好,幼遭不幸。

  第二层、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多病成人。

  第三层、门衰祚薄,形影相吊。

  第四层、祖母病卧,臣侍汤药。

  第二段           第一层、总起: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第二层、孝廉秀才,辞不赴命。

  第三层、郎中洗马,辞不就职。

  第四层、诏书切峻,郡州逼催。

  第五层、奉诏刘病,进退狼狈。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一、二自然段

  1. 找学生复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2. 找两名学生分别背诵第一、第二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研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听读。放录音或者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字音、节奏和感情。

  2.老师展示三、四自然段的部分重点字词。

  点拨:回忆重点词的分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化常识、成语。

  点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识别重点词的能力。

  3.学生质疑,针对第三、四段的字词和文意理解等有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请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①朝廷多次征召李密,官职一升再升,直至太子洗马,可以说是皇恩浩荡啊!李密呢?却是一推再推,辞不就职,试站在晋武帝的角度,想一想晋武帝可能会怎么推测李密的心理。

  ②李密猜测到晋武帝的可能的心理了吗?如果你是李密,你可能怎么给皇帝解释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第四段的文意,体会李密的陈情技巧。

  点拨:默读第三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李密想怎样解决“尽节”和“报养”的矛盾呢?他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

  ②本段既能读出李密报养祖母的孝情,又能读出对晋武帝的忠情,试找出段中的有关语句做具体分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根据情况进行肯定和引导。

  6.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老师明确,提醒学生用竖线标清层次。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三段  第一层、孝治天下,况臣尤甚。(该层第一个词:伏惟)

  第二层、少仕伪朝,不矜名节。(该层第一个词:今  )

  第三层、过蒙拔擢,岂有希冀。(该层第一个词:且  )

  第四层、但刘奄奄,朝不虑夕。(该层第一个词:但  )

  第五层、更相为命,不能废远。(该层第一个词:臣  )

  第四段   第一层、忠长孝短,愿乞终养。

  第二层、臣之辛苦,人神共鉴。

  第三层、矜悯愚诚,刘终余年。

  第四层、生死效忠,犬马拜表。

  7.熟读背诵。

  8.小结。回顾本课时的目标。

  9.作业:背诵并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找四名学生分别背诵课文的四个自然段,老师点评激励。

  (二)理清全文思路,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1. 理清全文思路,概括各段意思。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并明确。

  第一段、家庭不幸,祖孙相依为命。(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

  第二段、忠孝难两全的狼狈处境。

  第三段、从四方面打消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2. 鉴赏并学习作者巧妙的说话技巧。

  点拨①:试将四个自然段的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文相比,体会说话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老师点拨明确。

  第一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的凄切感伤,以使晋武帝对自己由恼怒严责化为同情怜悯。这叫做先动之以情。

  第二段,先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奔驰”一词绝妙的表达了作者急切希望赴京为皇家奔走效劳的焦急心情,作者用二难推理使晋武帝既感受到作者的忠敬之心,又感受到对祖母的孝顺之情,以此来打动晋武帝,再次动之以情。那么,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呢?作者留下了悬念。

  第三段,首句即言晋朝“以孝治天下”的纲领,言外之意是自己孝养祖母既合情也合理合法,为下文“愿乞终养”给出理论根据。接着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打消晋武帝怀疑自己“矜名节”的顾虑;又强调自己的卑微和皇恩浩荡,说明自己绝无非分的愿望;最后强调自己不应诏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大寿将终。这样就从可能的各个方面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晋武帝的谅解和体恤。

  第四段,先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再提出“终养”的请求。接着,又诚恳的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希望晋武帝体恤;最后再次表达自己对朝廷生死必报恩的忠心。

  点拨②:学习本文后,你学会了什么说话技巧?你在平时和别人的交往中,又体会到了哪些说话技巧?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三)鉴赏写作特色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明确。

  1.陈情于事

  2. 生动精炼的语言

  点拨:浏览全文,读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四)理解“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让学生阅读课后习题三的有关内容,说说对“孝”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最后明确,统一认识。

  2. 今天的我们,怎样做就算是尽到了孝心?

  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老师点评激励,

  (五)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

  1.晋武帝为什么要重用李密?

  参考答案:第一、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减小灭吴的阻力。第二、李密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

  2.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很可能有哪些?其中,哪些原因在文中没有出现?

  参考答案:第一、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第二、有怀旧思想,“忠臣不事二主”,且李密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有一点不服气。第三、伴君如伴虎,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

  3.在今天,如何理解“忠孝”二字?如果二者冲突时,,你很可能会怎么做?

  本课小结:

  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尽孝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选2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