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离骚》学案(通用14篇)

《离骚》学案(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离骚》学案(通用14篇)

《离骚》学案 篇1

  《离  骚》(节选)学案●点击学习目标▲ 知能目标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情感目标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3.文言词句的理解。●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1.关于《诗经》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远的影响。2.关于《离骚》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XX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3.关于“楚辞”与《楚辞》“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4.关于“离骚”的含义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5.字形辨析謇:謇謇       陬:孟陬           毗:毗邻       摄:摄像搴:搴       辄:动辄得咎       :搴       慑:慑服●探究互动平台                       探究平台             【整体把握】1.节选部分的主旨与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节选部分通过诗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热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和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诗人的这种品质和精神,来源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贵的。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诗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因此,他在诗中尽管抒发了他追求美好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炽热情感,也夹杂着一种封建士大夫壮志未酬的哀伤和孤独傲岸、自命清高的感情。2.本诗的结构思路如何?※节选部分共十二节,可分为三段。前二节为第一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的主人公命名。显示自己的高贵血统、优越感、责任感以及内在美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中间四节为第二段。诗人通过一些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节末用比喻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这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铺垫。最后六节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成败的教训,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最后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结构图示:                    身世不凡

  美德修养       忧国忧民       忠心劝告                                        为国操心【内容探究】1.课文中描写香草的诗句多,诗人描写这些物体的用意是什么?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作品中写他对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他的志洁行芳,即使在恶劣的处境中,他仍然坚持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佩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加强美德修养,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形象。2.结合课文内容,下面诗句应如何理解?(1)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句中用“美人”代楚怀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2)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句中用“昌被”比喻狂乱不羁,写出了对楚怀王放纵糊涂的惋惜之情。 (3)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句中作者用“黄昏”比喻君臣亲密合作,表达了作者愿为楚国再尽衷心的强烈感情。3.“兮”字在诗中有哪些作用?    ※“兮”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中,表延长音;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节选部分看,均用在句中,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在句式角度看,本诗打破了《诗经》的那种以四言诗为主的限制,大大扩充了诗歌的表现能力。4.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诗句高尚的品德、爱国的情怀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刚正不阿,赤胆忠心唯夫党人之偷乐兮,及前王之锺武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献身理想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忧国忧民,热爱祖国5.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诗中常以采集花草来比喻自己美好的追求,以美丽的服饰来比喻自己高洁的精神世界,以“鸷鸟”来比喻自己的才能和品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行为高尚、品格圣洁的形象。【特色析要】※ 本诗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    节选部分以叙述为主,融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于一炉,优美和谐。诗人在揭露楚国黑暗的现实,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时,用香花幽草,奇妆异服来比喻自己德行的高洁。和楚国君臣的荒唐善妒及时俗的投机取巧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这些“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比兴”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设喻的意象华美,意境深远、优美动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相关链接※了解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加深了解。※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后人大多赞同司马迁及班固的说法。点 睛 聚 焦

  ※从一分为二的观念看问题,但应充分肯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节选部分极富变化,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精辟的议论交织在一起,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作者以“香草”、“美人”自比,实则象征自己卓尔不群的意趣。

  ※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充分理解比喻的含义。

  ※本诗以大量运用的语气助词“兮”和楚国方言,带给本诗浓厚的地方色彩。

  ※作者在诗中反复达达了自己高洁情操的爱国情怀。

  ※作者的行、情、志高度一致。

  ※《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但是又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离骚》学案 篇2

  6 离 骚 学案

  内容感知

  《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它的内容和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修(kuā)                  羁(jī jī)            謇謇(jiǎn)

  傺(chà chì)             溘死(kè)               蕙 (xiāng)

  揽(chǎi)                谣诼(zhuó)             方圜(yuán)

  攘诟(gòu)                 鸷鸟(zhì)              延伫(zhù)

  芰荷(jì)                  岌岌(jíjí)             杂糅(róu)

  兰皋(gāo)                 可惩(chéng)            好修(hào)

  相(xiàng)                   谇(suì)                (miǎn)      (tún)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太息:叹息。

  好:爱慕。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喻指束缚。

  修:修洁而美好。

  揽:采集芳芷。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虽:纵然,即使。

  九死:泛指很多次死亡。

  灵修:神圣,指君王。

  浩荡:荒唐。

  众女:喻指很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工巧:善于取巧。

  :背向,引申为违背。

  周容: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

  度:法则,准则。

  :忧闷。

  不忍:不能容忍。

  不群:不能合群。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

  延伫:久久地站立。

  止息:停下来休息。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岌岌:高耸的样子。

  陆离:修长的样子。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皋:水边高地。注意“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离”通“罹”,遭受;尤,过失。

  朕: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2.通假字

  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文中指圆形的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3.古今异义

  謇朝谇而夕替(古义:废弃,贬斥;今义:更替。)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制芰荷以为衣兮(古义:用……、拿……;今义:认为,动词。)

  余独好修以为常(古义:认为……是……;今义:认为,动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多。)

  4.词类活用

  余虽好修以 羁(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四、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的主语是“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五、文学常识

  1.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在流放期间,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的诗章。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2.“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六、名篇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郁邑余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我长声叹息止不住泪流满面,哀怜着人民的生活多么艰难。

  剖析: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和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剖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

  剖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儿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儿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同流合污,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较多的句子。

  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人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

  剖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等,令人感慨万分。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即使五马分尸,也改变不了自己。难道“我”的好修之心是可以惩罚的吗?反省明志,斗志弥坚。这一段以退为进,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不悔的精神和品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了出来,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二、重点语段

  1.“余虽好修以 羁兮”至“又申之以揽”。

  剖析: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一群小人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鸷鸟之不群兮”至“固前圣之所厚”。

  剖析: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作者对历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3.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剖析:这首诗的中心内容,在于表现诗中“我”与险恶的现实难以相融这一基本矛盾,包括“我”与党人的矛盾、“我”与国君的矛盾和“我”自己思想上的矛盾。对改革弊政的困难估计不足,因而有了隐退的想法。但这种隐退并不意味着屈原妥协,这正表现了作者修身洁行的品格和坚持理想的精神,表明他不愿随波逐流,并且“虽体解吾犹未变”。

  4.“制芰荷以为衣兮”至“芳菲菲其弥章”。

  剖析: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的感觉。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和前面的“复路”是相应的。

  结构图解

  节选内容每两句一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诗人自述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作者回顾自己从政遭遇的艰难,写了自己与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表明了自己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并抒发了自己对楚怀王的怨愤。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血泪凝结成的生命挽歌

  ――浅析《离骚》中屈原的悲剧形象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强大、富裕的道路。

  大家知道,儒家高扬道德大旗,主张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屈原,不仅把“修能”(修饰才能)作为圣人的目标,而且具有浓厚的以圣人自诩的倾向。他在诗中借香草喻内在的美德,用美人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所有的这些都刻画出高洁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试图以道德理想促成“美政”理想的实现,通过高扬道德理性来整治政治秩序。然而,事实上,他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中的圣王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于是,对楚王的怨愤和对“党人”的鄙弃萦绕于怀,诗人最终遭谗见废,导致“美政”理想的幻灭,“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令人深思。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昏庸的君王面前,在奸邪的“党人”面前,既不能改变自己,也不能改变楚国,且又不愿离开自己的祖国(“忍而不能舍也”),只能选择以死明志,去殉他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和“美政”理想。这是屈原悲剧性结局的一面。另一方面,崇尚圣人的德治,试图以此建立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但是,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峻洁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慷慨赴难,舍身救国,上下求索,“九死其犹未悔”!

  问题探究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定会被屈原的勇往直前、追求真理、坚贞不屈的精神所感动吧!请你以“屈原的求索精神”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充分领悟屈原人格形象的魅力吧。

  导思: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峻洁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慷慨赴难,舍身救国,上下求索,“九死其犹未悔”!我们在探究时要注意从多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然后进行课题的交流。

  探究:第一步,讨论问题: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第二步,查找屈原作品中有关求索精神的句子、事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

  第三步,分组阐述,展示成果。

  诗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对联:

  (1)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2)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民俗:

  端午节的来历及其内涵。

  事件:

  中国与韩国之间关于“申报端午节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争。……

  第四步,比较分析:将屈原与司马迁、陶渊明等人相比较,以加强对屈原“民本思想”情感美的理解。我们说,屈原“宁死不悔”的追求,“美政”与“洁性”,其情是执著与坚韧的,至真至诚,达到了情的极致,屈原不仅保持了自己的外在美,更追求内在的美。

  第五步,就屈原的形象美,写一篇XX字左右的小论文。

《离骚》学案 篇3

  《离  骚》(节选)学案 ●点击学习目标

  ▲ 知能目标

  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2.了解《离骚》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理解节选部分的主旨。

  3.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 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在述怀反省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2.感受诗人行为高尚、品格圣洁、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

  ▲ 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绚烂的文采表达诗人炽热的感情,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理解屈原的精神表现和诗人讴歌、追求的政治理想。

  3.文言词句的理解。

  ●刷新知识库存                                              

  知识库存

  1.关于《诗经》

  屈原,名平,字原,又白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最伟大的爱国诗人,“楚辞”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有深远的影响。

  2.关于《离骚》

  楚怀王三十九年(前3XX年)春,屈原被排斥流放在汉北。此间创作了《离骚》。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3.关于“楚辞”与《楚辞》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一批楚国作家在学习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地”,故谓之“楚辞”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则是由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宋玉等楚国作家作品的总集名。

  4.关于“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库》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5.字形辨析

  謇:謇謇       陬:孟陬           毗:毗邻       摄:摄像

  搴:搴       辄:动辄得咎       :搴       慑:慑服 ●探究互动平台

  探究平台            

  【整体把握】

  1.节选部分的主旨与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节选部分通过诗人自述生平和身世,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热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和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诗人的这种品质和精神,来源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可贵的。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诗人不可能看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性的命运。因此,他在诗中尽管抒发了他追求美好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炽热情感,也夹杂着一种封建士大夫壮志未酬的哀伤和孤独傲岸、自命清高的感情。

  2.本诗的结构思路如何?

  ※节选部分共十二节,可分为三段。前二节为第一段,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的主人公命名。显示自己的高贵血统、优越感、责任感以及内在美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中间四节为第二段。诗人通过一些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节末用比喻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这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铺垫。

  最后六节为第三段。诗人先回顾历史上成败的教训,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最后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结构图示:

  身世不凡

  美德修养       忧国忧民       忠心劝告

  为国操心【内容探究】

  1.课文中描写香草的诗句多,诗人描写这些物体的用意是什么?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作品中写他对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他的志洁行芳,即使在恶劣的处境中,他仍然坚持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佩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加强美德修养,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形象。

  2.结合课文内容,下面诗句应如何理解?

  (1)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句中用“美人”代楚怀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2)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句中用“昌被”比喻狂乱不羁,写出了对楚怀王放纵糊涂的惋惜之情。

  (3)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句中作者用“黄昏”比喻君臣亲密合作,表达了作者愿为楚国再尽衷心的强烈感情。

  3.“兮”字在诗中有哪些作用?

  ※“兮”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中,表延长音;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节选部分看,均用在句中,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在句式角度看,本诗打破了《诗经》的那种以四言诗为主的限制,大大扩充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4.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诗句 高尚的品德、爱国的情怀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刚正不阿,赤胆忠心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及前王之锺武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5.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诗中常以采集花草来比喻自己美好的追求,以美丽的服饰来比喻自己高洁的精神世界,以“鸷鸟”来比喻自己的才能和品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行为高尚、品格圣洁的形象。【特色析要】

  ※ 本诗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

  节选部分以叙述为主,融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于一炉,优美和谐。诗人在揭露楚国黑暗的现实,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时,用香花幽草,奇妆异服来比喻自己德行的高洁。和楚国君臣的荒唐善妒及时俗的投机取巧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这些“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比兴”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设喻的意象华美,意境深远、优美动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相关链接 ※了解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屈原的生平,加深了解。

  ※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后人大多赞同司马迁及班固的说法。       点 睛 聚 焦

  ※从一分为二的观念看问题,但应充分肯定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节选部分极富变化,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精辟的议论交织在一起,主旨突出,结构完整。     ※作者以“香草”、“美人”自比,实则象征自己卓尔不群的意趣。

  ※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充分理解比喻的含义。  

  ※本诗以大量运用的语气助词“兮”和楚国方言,带给本诗浓厚的地方色彩。  

  ※作者在诗中反复达达了自己高洁情操的爱国情怀。

  ※作者的行、情、志高度一致。  

  ※《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但是又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对应训练

  基础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读音和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a.苗裔(yì)        孟陬(zōu)

  揆余度(kuí)     重之以修能(zhòng)

  b汩余若将不及(yù) 傺(chàchì)

  骐骥(qíjí)         道夫先路(dǎo)

  c.蕙(huìchǎi)    昌被(pī)

  窘步(jiǒng)      踵武(zhǒng)

  d.荃不察(quán)      驰骋(chěng)

  謇謇(jiǎnjiǎn)      羌中道而改道(qiāng)

  答案:a(重:chóng)

  2、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朕皇考曰伯庸(大,美;指亡母)

  b又重之以修能(修理;才能)

  c日月忽其不淹兮(停留)

  d来吾道夫先路(道路)

  答案:c(考:亡父;修:长;道:向导)

  3、填空: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唐以前古体诗的两大高峰。比较两者,在形式上,《诗经》多为      言句,《楚辞》则多为       的句子。《诗经》的篇幅     ,结构简单;《楚辞》的篇幅     ,结构        。在语言风格上,《诗经》的语言以朴素、简洁见长;《楚辞》以                           瑰丽多姿著称。它大量运用了语气助词      和楚国的方言,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兮”字起       作用。

  答案:  四  长短不一  较短  较长  复杂宏伟  瑰丽多姿  兮  舒缓语气

  4、同“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的“穷”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欲穷千里日,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吾闻穷巷多怪。

  答案:c(不得志;a、走完;b、览尽;d、贫困)

  5、选出与“将往观乎四荒”中“观”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曹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答案:a(观看;b、景象;c、道观;d、欣赏)

  6、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芳与泽其杂糅兮

  与子同泽

  长太息以掩涕兮

  b  竟周容以为度

  以尔车来

  苛余情其信芳

  芳与泽其杂糅兮

  芳菲菲其弥章

  唯昭质其犹未亏

  步余马于兰皋兮

  王于兴师

  于嗟鸠兮

  答案:c(a污浊/内衣;b而/把/用;d在/语助词/通“吁”)

  7、选出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中“虽”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d.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答案:b

  提升题:

  8、阅渎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纯粹:指美德  b.纫:结成。

  c. 耿介:正直    d.踵武:脚后跟;足迹。

  (2)下列各句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桀纣之昌被兮。

  b:夫唯捷径以窘步。

  c.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d.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固众芳之所在。

  本来是群贤聚集在他们身边。

  b.既遵道而得路。

  遵循正道而得以大路畅通。

  c.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全然不了解我赤诚的心啊。

  d.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我本来就知道忠言直谏会招来祸害。

  (4)请归纳节选的这几句诗的主旨:                    

  。

  答案:第1题,c(“耿”:光明 介:大) 第2题,c(“险隘”:凶险而狭隘)  第3题,c(荃:应该是指君王)  第4题,主旨是:表现了诗人追求美政、忠心劝告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9.阅渎下面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  

  纷(众多)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chóng,加)之以修能(富有才能)。扈(披在身上)江离(香革名)与辟(通“僻”)芷(芳芷)兮,纫(联缀)秋兰以为佩兮,夕揽洲之宿莽(植物名,性坚固)。日月忽其不淹(久留)兮;春与秋其代(更代)序(次序),惟(思)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喻君主)之迟暮。不(即“何不”)抚(握持)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态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 (跟从自己的话)吾道(通“导”)夫先路。

  (节选自《离骚》)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内美:内在的美质

  b.惟草之零落兮 零落:飘零,坠落

  c.恐美人之迟暮  迟暮:晚暮,指天黑

  d.不抚壮而弃秽  抚壮:趁壮盛之年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又重之以修能

  ②恐年岁之不吾与

  ③纫秋蔺以为佩

  ④乘骐骥以驰聘兮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相同

  (3).对节选部分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三、四两句写披服幽兰花草,以喻自己博采众善。

  b.七、八两句意谓自己早起登山,夕入洲泽,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自己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

  c.十三句中的“不”即“何不”,与十四句中的“何不”为互文。两句意为君王何不把握住这年岁壮盛的时候,丢弃秽恶的行径。

  d.节选部分抒发了诗人因时光流逝而壮志难酬的感慨。

  答案:⑴ c(指年老) (2)d(①代词,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把 ④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 (3) d(叙述自己幼时的远大抱负)

  创新题:

  10、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2)两题。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全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十九首》最初见于代萧统的《文选》,是一批汉代五言诗,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1)下面对诗句的解释不能成立的一项是(    )

  a.“行行”句是说走了又走,越走越远;“生别离”指与“死别”相对的“生离”,“生离”总比“死别”要强,表明心存重见的侥幸。

  b.“胡马”、“越鸟”句可以理解为比喻不忘本,也可理解为比喻同类相求,还可以理解为是比喻南北暌隔之感。

  c.“浮云”“游子”句可以理解为是比喻邪佞之谗毁忠良,也可以理解为是比喻游子在外另有新欢而负心不归。

  d.“弃捐”“努力”句,可以指被抛弃捐舍,也可以指把悲愁丢开不要再提起;可以理解为是自劝,也可以理解为是劝人。

  (2)下面对此诗的分折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

  a. 这首诗在语意上具有含混模棱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正可以使读者有更多种解说,感受意念活动更为深广丰富。

  b.这首诗表现了深沉的离别之苦,而在明知“浮云蔽白日”的情况下不免走向绝望,绝望之后则是释然,是一种心理上的解脱。

  c. 全诗16句,中间换韵;而换韵的地方也正是划分段落的地方。前后两大段,前一段重在写离别之苦,后一段重在写思念之切。

  d.诗句显示了“回环复沓”的特点:“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意思相近而措辞不同。

  答案:①a。“生别离”,是“活生生地”分离了,此种“生离”,其苦略同于“死别”,强调的是离别之苦,而不是“心存侥幸”。②b,诗中有一点绝望,但完全没有“释然”和“解脱”。这首诗的感人之处恰恰在于:明明知道相见的日子无期,相待的年华有限,但依然不肯放弃希望。

  11、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

  别  歌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注]  这是李陵送苏武归汉时唱的告别歌。汉武帝时,李陵率兵5000人,长途跋涉攻打匈奴,战败后被迫投降。汉武帝族灭其家。

  (1)下面对此诗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二两句回忆当年为国家领兵出击匈奴,长途奔袭,不畏艰苦,表现出自己英勇无私、忠君爱国的情怀。

  b.三、四两句写弹尽粮绝,士卒死伤殆尽,自己被迫投降,声名扫地,唱出失败而降的弥天大憾。

  c. 最后两句说自己的老母已经逝去,再想报恩也无处可报了,诉说的是累母至死的愧疚之情。   d.此诗是受苏武荣归的刺激而作,表现了李陵处在激烈的民族矛盾时代的尴尬处境和沉痛的心情。

  (2)下面对此诗艺术表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君将”一语表白了他英勇作战的动机,也为下文“老母”被杀一事从反面铺垫,有遥相映衬的作用。

  b.由于众寡悬殊,终于损兵折将、无奈事敌,诗句只是从严以律己的高度述说艰难羞辱,更能博得人们的同情。

  c. 全诗言简意赅,语短情深,从高昂豪迈到羞辱沉痛,再到婉惜怨愤,强烈而又富有变化,使人听到一种百感交集的心声。

  d.为了一抒胸臆,作者精心构思,并学习(楚辞)而多用“兮”字,使诗句更有节奏感,更便于歌唱。

  答案: (1)c。诗的最后两句实是向行者诉说自己不能归汉的原因。  (2)d。在送别宴上即席而歌,只有直抒胸臆,未必有什么“精心构思”,如果说是“脱口而出”也许更切合实际。诗用“兮”字,刘邦《大风歌》朋之,蔡琰《胡笳十八折》也有之,看来是一种用语习惯,未必从《楚辞》学来。

  12、阅读下列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戏 答 元 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  这是诗人由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后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时,回赠友人元珍的一首诗。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戏答元珍”的“戏”是“随便”的意思,古人常常故意以反映其真实思想的严肃作品称为“戏作”。

  d. 首联中“天涯”“山城”均指诗人贬官谪居之地夷陵,“天涯”表明此处是山高皇帝远的悠闲自在之地。

  c.“惊笋”套用“惊蛰”,借此状写春笋,以“欲”字再赋笋以知觉,写出了春雷行天、春笋欲出的早春景色。

  d.“物华”是指美好的风光景物,诸如上联所写的有橘竹之乡盛誉的夷陵地区特有的美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春风疑不到天涯”句暗寓皇恩不至,其写法和内蕴与“春风不度玉门关”类似。

  b.二、三联写由所见、所闻到所感,转接自然;景之鲜活,情之万端,尽在其中。  

  c.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议论,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抑郁低沉、怨恨难平的思想感情。

  d.全诗写景自然清新,抒情一波三折,将诗人之笔与政治家之情融为一体,可见其大家风范。

  答案:(1)b  (2)d

  13、《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答: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

  b.谗人间之

  c.靡不毕见

  d.其文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                                          

  。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2)处境困顿  离间  显现  简洁(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离骚》学案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     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    》《天问》,    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     ”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学习过程 】 

  一、课前自学

  1、走进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 “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我的问题:

  二、 课内研讨

  1、自学反馈

  (1)注音(a级)

  (参见下文注解)

  (2)文言知识

  a、通假字

  俪规矩而改错:                    亻屯                           郁邑余佬傺兮:

  何方圈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b、一词多义

  余虽好修女夸  以轨羁兮(     )

  虽虽九死其犹未悔(      )                    虽体解吾犹未悔(     )

  c、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d、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e、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郁邑余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语言揣摩

  (1)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

  (3)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

  3、合作交流:

  问题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4、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三、课外拓展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3、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l_“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四、课后检测

  快速完成《同步作业》积累运用题。

《离骚》学案 篇5

  《离骚》学案  

  屈原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学习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

  (3)质疑释疑

  ①、重要词语,注音并解释

  苗裔(  ):                 孟陬(   ):         揆(   ):                 扈(   ) :                 辟芷(    ):        汨(   ):                搴(    ):                  (    ):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字余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

  ④特殊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   

  ⑤翻译全文: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比喻君王

  2、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

  可以理解: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

  四、随堂练习

  1、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 苗裔                  

  ⑵ 孟陬                  

  ⑶ 揆                    

  ⑷ 肇                    

  ⑸ 重                    

  ⑹ 扈                    

  ⑺ 辟芷                  

  ⑻ 汩                    

  ⑼ 搴                     

  ⑽                     

  2.填空:

  屈原,字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___________,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_______》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___________。

  《离骚》,是《楚辞》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者,犹___________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五、背诵默写全文

《离骚》学案 篇6

  一、作家作品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为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离骚》的创作,既根植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是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锡”(cí)通“赐”,赐给。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辟”通“僻”,偏僻。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道”通“导”,引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正”通“证”,佐证。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

  “维”通“唯”,只。(zhǐ)同“芷”,香草名,即白芷。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名:取名。字:取表字。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纫:贯串联缀的意思。

  (2)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佩:佩带在身上的饰物。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秽:污秽的行为。

  一、文脉梳理

  课文节选自《离骚》的1~19节,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谄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初衷不改的政治态度和对楚怀王反复无常的痛惜。诗人发挥想象,多用比兴,用奇花异草来装饰自己,表现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这些意象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形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意境,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二、技巧鉴赏

  1.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屈原的浪漫主义在《离骚》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诗中塑造了一个高大纯洁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了现实之上。诗中贯穿着诗人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便表现出以身殉国的坚决意志。

  二是运用奇特的幻想、新奇的意象来表现个人生活和政治理想,感情充沛、强烈,语言华丽。《离骚》中的感情或炽热、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同时诗中有“我”,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个性,诗中充满了内质与魅力,给我们带来感动、眼泪、欢喜、惆怅。屈原的'笔有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将充满原始意味的神巫故事、寓言神话引来,他将楚人的俗语鄙语、淫祀巫风引来,它们化作神秘的气氛、浪漫的情调、幽雅的韵致、绮丽的色彩、迷狂的激情;他又引来天地万物驱遣比兴,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都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2.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

  《离骚》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香草、美人喻追求高尚节操的自己,以恶鸟喻邪恶小人,以女喻党人、奸臣,以天地诸神比喻历史,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上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将“兮”字去掉,对仗十分工整。

  三、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怎样看待屈原的忠君爱国与政治的不得志?

  探究思路:屈原与楚怀王同宗同族,对君王和楚国一片忠心,又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按理说应该得到楚君的重用,但是他郁郁而不得志,最后被放逐,沉汨罗江而死。除了怀王的昏庸、小人的陷害,必然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参考答案:屈原是当时楚国文化上最具开放态度、最博学的人。他与怀王有特殊的关系,他在政治上抱负远大,但就屈原一生的表现看,他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缺乏现实感,不懂得政治需要忍耐和等待。他心理上有严重弱点,不仅有洁癖而且有过深的自恋情结,因此他孤独少友。这种弱点导致他在政治上最终难以成功。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绝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动史是由失败走向失败的历史。这种失败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君王或政治环境的不利,同时也兼有作为政治家的屈原自身素质和性格的原因。人们可以热爱他的诗歌但是不能接受他的政策,这种失败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政治环境的不利。先求适应再求发展,是任何政治家追求实现其抱负的第一要义。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离骚》借香草作喻,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要了解诗人的品格、理想和追求,关键是理解这些香草的比喻义,理解了这些比喻义,也就能理解作者的品格、理想和追求。

  参考答案: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自我形象,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来表明自己高洁和远大理想。其中的“辟芷”“秋兰”“木兰”“宿莽”都是香草,用这些异花香草来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品行。

  二、点拨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进行探讨。

  首先要把握全诗的主旨,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语句体现出来,这些语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充分展示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谗言所害,被罢官放逐荒野时,置生命于不顾,仍然心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之后,他仍然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诤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确是“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谗言献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而且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三、点拨提示: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的倾向性。详知句子上下文的含义。诸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

  参考答案:1.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

  2.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3.有一批糊涂的人会苟且偷安,他们的道路既黑暗而又危险。

  4.我诚然知道耿直是不能讨好,但却忍耐着痛苦不肯抛弃。

  四、点拨提示:要特别注重识记重点的名句。

《离骚》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1、预习正音见文下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一、导入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辞的特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任务:

  1、初步感知,

  2、疏通字词,

  3、把握主旨

  教学流程:

  一、翻译课文(抽查)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纯粹:美德,完美

  代替序言的文章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近路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教学后记:

《离骚》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有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自读感知

  1、关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时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关于楚辞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 )(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

  “离”通( ),意为( )。“骚”意为( ),“离骚”即( )。

  (2)诵读课文

  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

  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语句,并摘抄赏析。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五)探究阅读

  1、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班内交流。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离骚》学案 篇9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以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学案 篇10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能力

  1、完成预习作业,独立阅读,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带问题进入课堂讨论、交流。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品味屈原的倜傥浪漫的风貌。

  四、课程学习目标达成设想

  “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样都不能少。

  “说”的能力是首要的,探讨的成果,思考的结论,质疑的表达等,都需要锻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读”是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词,特别是《离骚》这样佶牙拗口的楚辞,是需要训练读的技巧的。

  “写”是语文的终结目标,体现学习语文的一个个个体的综合涵养和全面的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预读(3、4分钟)

  (晨读: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二、导入(1分钟)

  画面,背景音乐―《楚辞协奏曲》。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特之人,怎样的一袭绚美身姿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到《离骚》的探讨和品味中去------

  三、课堂探讨、分析(20分钟)

  1、要求在预习中找找写诗人衣服装扮的语句,都找到了吧。

  一男生、一女生来朗读指出:“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齐读“制芰荷------长余佩之陆离。”

  问:这是怎样的一束打扮啊!

  (可以众说纷纭)

  师:俗谚说,人不可貌相,我们今天偏偏来相相屈原的貌------

  [提示归纳:衣装特点―菱衣荷裳……奇特怪异、高洁、缤纷、傲岸―与众不同啊!]

  为何这番打扮呢?

  2、从形象到人物心灵

  引导:屈原不仅有美妙奇特的打扮,屈原还胸怀一腔奇特美丽的理想吧,是不。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齐读首句:“长太息……

  问:诗人为谁在长长太息,止不住流泪儿?

  议:(四人小组……

  [提示归纳:哀叹、哀痛人民生活的艰辛困苦,怨恨帝王的放纵、荒唐,变化无思虑;痛斥小人们的嫉妒、中伤。]

  思考:诗人“九死未悔”的是什么?

  (心中思索一下,暂不作答!)

  小组探究:屈原为什么要“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的忧愁是些什么?他的理想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参阅课本19页“资料框”里的第一段:屈原正道直行……

  [提示归纳:楚王昏庸,小人投机取巧的谗言,苟合阿谀,污浊、腐臭……屈原的忧愁

  “美政”:希望楚王清醒、明智,重用贤能,强大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抗秦。

  民生各有所乐,爱国,忠君---]

  引导:“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啊!

  问:屈原提倡“美政”,不愿同流合污,结局如何?

  找一人读:“余虽好修------余不忍为此态也!”

  吾读:“屈心而抑志兮(how),忍尤而攘垢。伏清白以死直兮------”!

  [提示归纳:遭贬、流放,怀石沉沙随汨罗江水而去……

  问:大家怎样评价屈原的品德、精神?

  (各抒己见,来写几句话语吧:

  四、写作实践(8分钟)

  下面两个即兴写作题,请快速提笔完成其中一题:

  1、延展扩写下列句子的省略部分

  美哉!屈子那------的七彩异装。

  绚哉,炫哉!------屈原的玫瑰色梦想。

  壮哉,伟哉!------的爱国精魂。

  2、写一段话,阐述、评价“我眼中心里的‘屈原’”

  [归纳:屈原的品德昭昭光亮如日月,屈原的精神高比泰岳,壮如黄河奔涌……]

  五、读

  诵读声------

  背景音乐―《橘颂》。

  前半部分学生齐诵,后半部分教师诵读,充分读出“兮”字的延音变读!

  [个人观点、见解:

  1、“芳与泽其杂糅兮”:这一句里的“泽”通假“dù”,腐臭的东西。

  2、“兮”字的延音变读。

  3、“余虽好修------”中的“虽”,应该解释为:副词,表示范围的单一,相当于“唯”、“只”的意思。]

  尾声:探索屈原的路,也还“曼曼修远”,楚辞的韵律,《离骚》的比兴都有待于我们下节课时来探讨。

  谢谢同学们,下课!

《离骚》学案 篇11

  一.屈原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

  《离骚》代表一种类型,它们大都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情愫;《天问》代表一种类型,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诗篇,表现了他的学术造诣以及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代表另一种类型,它是楚国祭祀乐曲,在人物感情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屈原创造《离骚》的原因

  根据《史记》记载:“屈平疾王之不听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做《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也,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做《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作者也看出了屈原诗歌“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这一“温柔敦厚”的“诗教”特色。孔子曾说:“诗可以怨”,也就是可以发牢骚,但要“怨诽而不乱”,“怨”,也就是“牢骚”,是可以的;但“乱”也就是抗争、叛逆是不允许的。屈原未必经习儒教,但在遵奉“诗教”方面,与儒教所倡,是一致的。

  三.屈原的美学品格

  (1)“水的生命精神”

  在人们认识屈原的时候,往往是从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出发来分析和评价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悲剧性的因素,使人们更加注重从诗人的“内美”和“耿介”的角度来认识他的人格精神。现在当我们重新面对《楚辞》时,有必要从屈原临水文化的特征,也就是有人所说的山水互依,情变以孕的东方气派的诗情与品格精神去解读,而并不是从单纯的景观美学的角度来看待屈原的作品,因为屈原作品中所经常引用的兰、芷、桂、若、蕙等草木,并不只是楚地的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诗人在这些楚地的草本身上,找到了可以寄托感情的载体的东西。

  拒绝污浊,拒绝世俗的诱惑,坚信自己的理想与道德操守,屈原洗涤并撅取了浩淼水国精神层面之下的芷兰之根,表现出“惊采绝艳,难以并能”的风采。事实上,在《楚辞》的一些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恻锦丽而又恢宏放逸”的地域风格中,是有水的清流文化的渊源的。水的生命精神是我们对屈原人格崇高美审视的又一角度,我们的心灵可以因此再一次面对他人格美的博大情怀。

  (2)水的生命归宿

  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楚国的碧水所缔造的,水的生命精神在他身上还表现为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品质,以水作为自己的生命精神归宿。投水以明志,以剖心迹。

  屈原的人生归宿由于受水文化的滋润,使中国的传统文人的明志方式有了载体。几乎所有的传统文人都具有的洁身自好的品性,但正是从屈原始,文人对于这些令人无力承受的愁苦和感伤,心存一种抗争的勇气:当活着会更加痛苦,那就洁身自好,不与污浊同流,就以芷兰之香抵御世间污秽之气;当所有的吟咏和酬唱没有任何的效果,那就清清爽爽地离世而去。正是这种精神品格使得屈原的精神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成为诗人人生放达和恢弘气势的心理展示。

  (3)“弃妇式的审美心理”

  《离骚》中,屈原为自己定位了一个美好高洁的女性形象。“她”爱好“蕙”“揽”;长着秀美的“蛾眉”,令众女嫉妒;其穿着美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配饰华丽――“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虽然“她”如此美好,但“众女”“谣诼”,“灵修浩荡”加上“时俗之工巧”,“她”只能“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对此,虽然他满腹牢骚之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但,内心十分坚定要守住节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的“弃妇式的审美心理”怎么理解呢?屈原把自己比喻为弃妇的心理,其实是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不能实现的无奈势必演化为怀疑和抗争,这些就造成屈原的借问于天的不解和苦闷,并演化为一种狂狷精神。源于自身的弃妇形象和心理的文学创造形态的转换,在屈原作品中就是表现出了一种忧怨的哀婉,进一步深化就是愤恨难平,感伤色彩较浓。这种色彩的进一步强化,就表现为悲怆而有愤怨。诗人在不能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和实现美好理想的时候,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就是面前属于楚地地域的悠悠江水和楚地无处不在的香草佳木――在被弃的心态中,这是他伤感情怀和失落心态的寄托。

  四.给下列红色词注音:

  (一)《卫风・氓》

  1.氓之蚩蚩 2.匪来贸丝 3.送子涉淇

  4.匪我愆期 5.子无良媒 6.将子无怒

  7.乘彼垣 8.载笑载言 9.尔卜尔筮

  10.体无咎言 11.以我贿迁 12.于嗟鸠兮

  13.犹可说也 14.其黄而陨 15.自我徂尔

  16.淇尔汤汤 17.渐车帷裳 18.靡室劳矣

  19.夙兴夜寐 20.靡有朝矣 21.其笑矣

  22.躬自悼矣 23.及尔偕老 24.隰则有泮

  (二)《离骚》

  1.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3.终不察夫民心

  4.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5.规矩而改错;

  6.背绳墨以追曲兮

  7.郁邑余傺兮

  8.宁溘死以流亡兮

  9.忍尤而攘诟

  10.悔相道之不察兮

  11.延伫乎吾将反

  12.步余马于兰皋兮

  13.制芰荷以为衣兮

  14.高余冠之岌岌兮,

  15.芳菲菲其弥章;

  五.背诵下列诗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6.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附参考答案

  (一)

  1.chī 2.fěi 3.qí 4.qiāng 5.méi

  6.qiāng 7.guǐyuán 8.zài 9.shì 10.jiù

  11.huì 12.xū 13.tuō 14.yǔn 15.cú

  16.shāng 17.jiān cháng 18.mǐ 19.sù 20.zhāo

  21.xì 22.dào 23.xié 24.xí

  (二)

  1.kuā jī jī jiǎn zhāo suì 2.xiāng chǎi 3.fú

  4.jí zhuó 5.miǎn 6.qū

  7.tún chà chī 8.kè 9.rǎng gòu

  10.xiàng 11.zhù 12.gāo

  13.jì 14.jí 15.fēi

  彻头彻尾的中国教育模式下的悲剧

  汪梅子

  从《环球时报》看到一个嫁到中国的日本女人的文章说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在中国教育下学习扭曲的、抵制个性的艺术:她看到中国老师让孩子画一样的画,涂一样的颜色,那哪里是艺术,是复印。

  所谓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不过如此。

  老师总说该做什么。他们总是在指路,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去找路。可我们是不一样的人,怎么可能全走一样的路――用全一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呢?神圣的、受人尊敬的教育工作者成了“明天的栋梁”们个性的扼杀者。这是残酷的现实。

  学校教给我们成人认为是对的,是好的东西。可我们与他们不一样,我们的对与好的标准也会不一样,为什么要拿别人看好的东西强加给我们?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思维模式:如果你要“教育”什么人,你定会千方百计将你认为正确的东西逼他同意。

  我曾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一个喜欢画画和摇滚的人,思想很偏激很尖锐。可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能一眼看见真相。我们曾有一段时间关系很好,交换对各种问题的看法。

  有一天他提到他的一个看法,而我认为那是错误的,对他是不好的,于是开始试图说服他,他很不耐烦,置之不理,后来我们就断了联系。他把我完全从他的生活中抹去了――我对他来说仿佛死了一样――不,更甚于此,因为连有关我们的记忆他似乎也已全部删除了。

  在我们最后的几次谈话中,他口气既冷淡又激动,尖刻得让人难以承受。而我那时一直都不明白我究竟做了什么以致于给予他那么大程度的刺激,使他的态度急转直下。直到他不理会我的每一句话,我找他从小学起就最好的、兄弟一样的好朋友谈了一次,是在电话上。他告诉我,无论他做什么,他作为他的兄弟、朋友都会支持他;如果他需要,他会帮助他,但不会去干涉他。那是他个人的自由。他还以一种略带嘲弄却依然真挚的口气问我:他自己不愿接受,你还非想要改变他――尽管也许是为了他好,可说句不好听的,你不觉得你有点贱吗?

  电话另一端我沉默着。他们两人一样尖锐,词句富有穿透力,我无言以对。

  我一直觉得悲哀,他只看到我那些对他来说无用而嗦的字句,却不明白那出自于一种多么真诚希望他能有很好的生活状态的心情。但我再回想我的那些话,很浓的说教味让我自己都恶心。他的朋友的那刺人但真实的话使我终于醒悟。

  直到今天,状况依然未曾改变,没有他的音讯。我想这件事或许永远都无法挽回了。他烦我,这是我自己一手造成的,我有生以来最愚蠢的错误――其实不一定真的是最愚蠢的,但它所带来的后果最严重。我竟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的成人的教育思维模式。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可我也知道,还有很多人执迷于此,并在心中非常伤感地认为自己是在做一件只有付出的神圣的事,睁开眼睛,他才会意识到,那是多么可笑而虚幻的自我安慰。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这都是一个讽刺的悲剧,其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希望沉睡者尽快醒悟,不要唱着《执迷不悔》,自以为具有无比牺牲精神和奉献地继续大步向前。

  [评语]

  做朋友、做老师,有相同的误区:想要同化对方,并占有对方――从思想上,这是不宽容的表现。

  今年的教科书中有一篇房龙的《<宽容>序》,我看得心潮澎湃,如果世界只有一个声音,一种色彩,一种味道,那将是悲哀的。

《离骚》学案 篇12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多媒体

  第    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 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申椒(jiāo) 申地产的椒 蕙(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 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 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第    课时

  (4)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 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 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 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 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第    课时

  4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1)(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教后感:

《离骚》学案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

  【预习指导】

  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离骚》学案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了解骚体诗诵读特征;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文学地位,掌握“名”“字”的词类活用和“不吾与”的宾语前置现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归纳诗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运用所学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诗歌1-6节分析诗句,归纳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虚指义

  【教学难点

  本课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虚指义需要点拨。

  【教学策略

  教师范读和学生自主朗读,把握骚体诗的诵读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问题导读,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形象,澄清认知误区。

  问题引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

  【辅助教学

  CAI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语

  幻灯片展示民俗活动,导入新课。

  设计语: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罗江呢。与它相关的民俗有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荷包、喝雄黄酒、插艾草。这些风俗是关于什么节日的?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屈原的《离骚》。

  二、作者作品

  幻灯片展示文学常识。教师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设计内容: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以《离骚》为代表。因为《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为“国风”,所以后人将《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2.提问、总结骚体诗诵读特征。

  设计: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骚体诗的句式则长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节奏感强;多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3.给5分钟时间,依照提示朗读1-6节,自主、合作疏通大意。

  要求:把生僻字词的音义写在书上。

  4.正音

  设计内容:裔、陬、揆、肇、锡、重、扈、芷、纫、汩、搴、、抚、秽

  四、品读诗歌、分析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一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出身高贵,生日吉利(板书)

  2.齐读第二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二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气度非凡,名字美好(板书)

  “名”和“字”的名词动用现象。

  3.误区澄清。问题抛出:屈原是否有点太过美化自己了?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屈原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屈原对自己出身的讴歌,实际上饱含作为炎黄后嗣、五帝正统的骄傲和自豪,并因此把振兴楚国、拯民济物看作自己理应担当的责任。同时,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满腔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4.齐读第三节,问题抛出:根据第三节的信息,请说出屈原的衣着服饰。(明确:披着香草,戴着兰花。)这在现实中可能吗?(明确:香草、兰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披香草,佩兰花即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节是说屈原德才兼备,追求高洁)

  5.问题抛出:这种“香草兰花”的用法在第四节中哪里出现了?(朝搴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勤奋自勉)他为什么朝夕不辍地勤奋地追求着美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我待)

  “不吾与”属于宾语前置现象

  齐读第四节。

  6.屈原有如此美好的品德,仍然勤奋自勉,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内容: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高兴,老师为你们知道学习而骄傲,为家乡有你们这样的有志学子而由衷地感到高兴。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想吟诗一首。

  7.教师范读第5、6节。教师引导。

  设计内容:时光飞逝,美人迟暮。抚壮弃秽,愿为先导

  8.问题抛出:老师把同学们比作美人,那么屈原把谁比作美人?

  明确:楚怀王。这里也使用了美人的虚指义,象征贤德的君主。

  五、练习巩固

  幻灯片展示诗歌鉴赏题。要求:动笔写出来。

  练习设计:

  蝉虞世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帽子上的缨带,这里是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

  诗歌写了蝉的哪些生活特点?作者在赞美什么?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诗句,竹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作者用竹子来写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屈原的《离骚》,学习了他高洁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了他借香草美人象征美德君王的手法。走近屈原,我们才发现,原来他就是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以自己的高洁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与黑暗混浊的对立,并把生命融入楚国这片热土。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深情朗读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情怀。

  七、朗读诗歌。

  八、板书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离骚》学案(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