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边城》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碾坊( )茶峒( )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习二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五、作业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

《边城》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人物淳朴的人情和孤寂的内心世界;感受散文化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情节和景物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导入  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复述小说情节,并笔头概括文章三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复述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根据全文加以补充,尤其是王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把儿子嫁给傩送,傩送却不为所动;爷爷后来忧郁而死等情节。

  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翠翠情窦初开,爷爷为翠翠讲父母的故事;

  翠翠梦中听歌,爷爷为翠翠打听婚事;

  爷爷和翠翠谈傩送的心意,翠翠和爷爷在月光下、高崖边谈未来。

  4、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祖父关心翠翠的生活、婚姻;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为爷爷烧饭。天宝退出对翠翠的追求,傩送因为天宝的死亡而远走他方。翠翠和傩送之间,天宝对翠翠纯洁、真诚的爱情。

  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以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5、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总体特点是淳朴、善良,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但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都又是孤独的,寂寞的。课后请大家思考:造成人物孤寂的内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 及内容要点: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请大家朗诵几段自己认为写的好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说说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3、作业 

  (四)教学反思:

  [1]

《边城》教学设计 篇3

  2课时。

  概括情节并分析第一部分

  .教学导入  :

  .介绍作家作品。

  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识字与解词:

  )黑黝黝(      )焖菜(       )挪移(      )竹篁(      )碧溪 且(      )傩送(      )涎皮(      )甬道(     )莞尔(      )滨水(      )蒿艾(        )角隅(      )胡诌(      )嗤笑(      )茨滩(       )碾坊(      )茶峒(      )

  间或   悲悯   信口开河    自言自语

  .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赏读第一部分: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业 :课后练习二。

  分析二三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讲析作业 :课后练习二

  .分析第二部分:

  .分析第三部分:

  .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本文第二三部分中也有一些环境描写的语句,试分析它们的作用。(学生议论后作答)

  .作者写作《边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结合课文提示和时代特点讨论)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边城》教学设计 篇4

  (说明:教案写得较详细,主要是便于教师取舍,请教师教学时按自己所需进行取舍)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  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 作者邮箱: 

  (新教材高二语文《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  杨进红)

《边城》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点:

  通过诵读,运用填补空白和改写诗歌等方式学习环境描写。

  课堂导入

  古老的湘西风貌如同久在深闺的少女,谱写着一曲曲古典诗意的歌谣,纯情轻柔,自然朴实。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便如同舟行水上,触目尽是诗情画意,今天,我们来学习节选于《边城》13―15章的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提问学生环境描写的作用:(多媒体展示答案)

  ①渲染氛围②推进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形象④寄托思想情感

  二、环境描写要根据文本表达的主题情感选择特定环境,抓住事物的特征,构设故事发展的环境,烘托人物形象特征,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

  同是一轮明月,在边塞诗里,它可以是“雪净胡天牧马还”,空明凄冷;在田园诗里,它可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澄澈静谧

  同是一株柳树,在边塞诗里,它可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难度游子心,是哀怨;在田园诗里,它可以是“杨柳青青江水平”无情终归化有情,是情丝。

  三、学生读第一、二 自然段

  1、 (运用多媒体画图,由学生填加意象,体味图画美)

  根据上节课内容描摹出的翠翠独坐图,试在周围填上可以衬托翠翠内心“薄薄凄凉”的意象。

  大背景 黄昏 夕阳 晚霞 桃红色薄云;

  青山 小溪 渡船 赶场人;

  主场景 竹屋 草莺 白塔 黄狗;

  2、宁静的田园像一幅湘西人物风情画,也如同一曲清丽婉约的诗歌在耳边荡漾。学生根据文意,把环境描写的文字改写成诗歌,体味文本的音乐美。(开放性题目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改写)

  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

  黄昏,一抹红云

  点染桃花懵懂的眼

  白塔,沉浸在溪的乐章里

  拨动往来熙攘的音符

  雀子在丛林里跳

  杜鹃在树枝上闹

  草莺在绿荫中笑……

  传递着春的讯息

  还有那个在春天里酝酿的心事

  翠翠,哭了……

  任由思绪放肆地飞

  翠翠,笑了……

  盈着跳动希望的泪

  独坐在白塔下

  看着激流,看着孤舟

  听着岁月的脚步带来

  带来,山外的风信

  那山,那溪,那人,那狗

  ――还有那

  薄薄的,长长的,久久的等待,还是等待

  明天的归航――

  3、学生交流诵读,推荐优秀作品,有感情地朗读。

  四、比照文中两处夜景的写作,赏析诗作《边城月夜思归》

  1、有感情地朗读两段夜景描写,划出主要的意象。

  2、赏析师作品《边城月夜思归》(多媒体展示),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边城月夜思归 烟笼渡头月笼纱,夜泊断崖野人家。萤光时时引虫蛙,莺歌处处动竹篁。

  山歌一线牵情丝,芦笛声声惹素花。今人不作昔时舞,望断关山尽他乡。

  明确:意象:烟雾、清溪、明月、人家、萤光虫蛙、莺歌、竹篁、山歌、芦笛。

  意境:静谧 自然 清秀。

  情感:表达对远游之人的思念、期盼。

  表现手法:对比 动静结合 乐景写哀情。

  五、有感情朗读本文环境描写的优美语段,感受文本的语言美、图画美。

《边城》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的主旨.

  2.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味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理解小说的主旨。 

  课前准备

  阅读《边城》,收集有关沈从文的资料

  教学难点

  了解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征,感受田园牧歌式抒情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请同学交流。

  二、导入新课

  放映《边城》电影的开头片段,介绍沈从文其人其作。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二、积累整合

  (一)补充注释

  1.    边城:指湘、鄂、黔、川四省交界的地方,也有人把它理解成和主流汉文化不同的苗文化地区。

  (二)结构安排

  《边城》整个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第一和第十三章。

  第一章:交代环境及主要人物――翠翠和爷爷。

  第十三章:翠翠的心理变化。

  三、分析人物。 

  (一)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讨论下列问题:

  1.第十三章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预设: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预设: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预设: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预设:神往倾心→沉重压抑

  5.关于翠翠的性格特点:

  预设: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又情窦初开,不免思绪纷乱,举动反常。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二)爷爷的性格特点

  (结合爷爷对待船夫工作的表现,对不幸女儿的态度,对翠翠的情感以及对翠翠心理的不解来分析)

  善良慈祥、淳朴诚实、坚强,生活清贫却乐善好施,对孙女充满疼爱又不解女儿心。

  四、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情感关系,感受人性美。

  1.    船夫与渡客之情

  船夫对工作尽责尽力,对渡客服务周到、不收钱财、乐善好施;渡客对老船夫心存感激。

  2.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预设: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五、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1.孤独而坚强的爷爷:内心里藏着关于女儿的悲伤故事,却不能说与人;说给翠翠的只是掩去了伤痛的缅怀。年迈衰老,却必须坚强地生活,因为对于翠翠的未来还感到茫然。一心为了让翠翠快乐地生活,却不理解翠翠的心理。

  2.孤独而单纯的翠翠:生活于边城的渡船边,封闭的环境让纯真的翠翠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但她只能孤独地久久在内心回忆;想出去,却更担心爷爷;心里感到孤独却无法从爷爷那里得到安慰;听了关于母亲的故事,也只增添她孤儿的感受……

  第二课时

  六、感受鉴赏

  (一)圈化你最欣赏的语句,用心诵读、体会并交流

  1.典雅性与口语化的结合。典雅性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描述性语言上,如:“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这种语言有着诗歌的意境,哲理的隽永,而且其中自然夹杂着的一些文言词语,更具有一种古典的精美。口语化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中。

  2.凝练、清新。在朴素的叙写中,注入诗的节奏,使语言充满感兴,富有灵气:“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

  (二)自然风景和地方风物的描写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的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些。”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这些淡然、素雅的描写,充满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异域情调,具有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浪漫抒情的色彩,浸润着作者对湘西苗地乡土文化的真诚的讴歌和迷醉。如此环境,仿佛世外桃源,本身便诗意盎然。

  (三)诗意的人及人的“生存形式”

  如果说翠翠美丽、聪慧、善良是一首恬静优美的诗,那祖父的爱、责任、坚持、淡泊钱财就是一首动人的歌。

  作者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封闭的停滞的,它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侵蚀,保持着古朴、自然、原始的民风,人们善良、热情、质朴、好客、真诚。翠翠和爷爷,相守于封闭的渡船溪边,在孤独中相互照应,在单调的生活中依然知足。文中人物生存的世界诗意盎然。

  (四)故事情节的散文化和诗化

  文中没有什么大开大阖,惊心动魄的事件,写的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情节平淡如水、节奏悠然迂徐、和谐而有张力。

  七、拓展、延伸

  (一)人们提到沈从文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废名(冯文炳),因为沈从文自己说他的创作是学废名的。如果说沈从文是散文化、诗化、写意乡土小说的扛鼎之人。那么废名大约可以算是开山之祖了。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园》等都具有强烈的写意色彩,它们都影响了沈从文的创作。废名、沈从文这一派写意式的乡土小说,后来在孙犁以及汪曾祺身上有了继承。而这一派乡土小说和鲁迅开创的写实一派共同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两支。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的写实一派一直占据着文坛的主流,而废名、沈从文这写意一脉则一直是支流,甚至是潜流。

  散文化、诗化的写意乡土小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注重风景、风俗、风情、人情、人性的描写,都多少具有田园牧歌的调子,情感都较为美好,温暖。更具有艺术性。

  (二)有人认为,《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从课文中举出实例,并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一般清澈、透明;到处是水光、水声。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纡徐平缓;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见赵园(《<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

  八、作业:课外阅读《边城》全文,进一步感受田园牧歌式小说的情调和诗意。

《边城》教学设计 篇7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人物及环境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问一问同学们,如果有机会,你想去哪儿看看?(生自由回答)看的出来。同学们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问我的话,我必去的一个地方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边城”在哪儿呢?就是今天的湘西凤凰。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边城,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别样魅力。

  二、作者介绍

  他一生跌宕起伏,极富有传奇色彩。中国台湾学者金介甫说他“沈从文仅次于鲁迅。”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想上大学。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一边苦读,一边写作。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连*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还编辑过《京报》《大公报》《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批斗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作家转变成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1983年沈从文患脑血栓,左身瘫痪。 1988年5月10日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6岁。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板书课题《边城》

  三、整体把握

  1、简介《边城》情节(多媒体展示)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写一写)

  明确:[第三节]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第四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第五节]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第六节]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四、文本解读

  认真读完文本,这篇小说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美

  师:不错,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那么本 文美在何处呢?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语言美

  1、风景美:

  (1)多媒体展示几幅湘西凤凰的风景图片,同学们结合最后一张图片写一段写景的文字。(略)

  (2)《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明确:豆绿色的水 天气明朗 落日 薄雾 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3)特点:从细致处着手,善于运用声音、气味来写景,并把景物和人物描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人物的一部分。他自己曾经说过“ 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端午节: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

  过年: 月下对歌

  中秋: 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

  明确:祥和、和睦、和谐

  (3)思考:如今,有这么一种趋势,西方的节日习俗越发盛行,传统节日习俗日趋衰微,你怎么看?

  生:东西方交流日益密切的必然结果。

  有部分人崇洋媚外。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副作用。

  国家对传统节日还不够重视。

  商家的推波助澜。

  当代年轻人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潮流。

  ……

  3、人性美:

  (1)在作者的笔下,主要写了那几个人?

  明确:翠翠、爷爷、傩送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一、二、三组分别分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先找相关语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先请同学找出翠翠的有关文字,再概括。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孝顺(和爷爷的相关对话)。

  明确:美丽善良、活泼可爱、孝顺懂事

  情窦初开、纯洁无暇

  (3)找出写傩送的相关文字,加以分析。

  傩送: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

  傩送: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动作、神态:笑)

  明确: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善良淳朴、风趣幽默

  (4)找出写爷爷的相关文字,分析其性格。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再看:爷爷与乡邻: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白描)

  “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

  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明确:关爱至亲、勤劳朴实

  善良淳朴、重义轻利

  (5)小结:

  自然的男女恋情

  纯朴的祖孙亲情

  古朴的邻里友情

  4、语言美

  (1)给大家时间,找出文中最喜欢的一两句话,试作分析。

  生: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倒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上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分析:没有特殊的修辞技巧,没有语言上的精雕细琢,用语平淡自然,却极具表现力,富有韵味。写出了午后阳光暖暖,人亦安闲,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悠远意境。

  (2)汪曾祺曾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五、拓展深化

  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主题)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淡化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相对于当时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课堂小结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七、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边城》全文。

  板书: 边城 沈从文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边城》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1、讨论法2、讲解法3、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 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4、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5、提问:天宝、傩送、爷爷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第二课时

  1、 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祖孙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2、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参考:确实如此。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第三课时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请大家朗诵几段自己认为写的好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说说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 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边城》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点: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小说主要内容,以翠翠的心理脉络为线索,抓住小说的情节结构。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绝美的湘西小城凤凰雄踞边陲千年,悠悠岁月伴着沧桑原野,漫漫沱江连着巍然青山,吊角竹楼衬着白色孤塔,守护着远离烽烟的苗壮两族脆弱而坚韧地繁衍生息。我们的主人公翠翠就是在这青山绿水中滋养长大成懵懂姑娘的,此时的她或许在吊角楼里忙里忙外,也可能坐在白塔那胡思乱想,也有可能在温柔的月光里借着歌声攀到梦的云端寻找象征爱情的虎耳草。

  经行于小说隽永优美的文字中,我们关注翠翠的爱情命运与人生出路,我们也关心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凤凰子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能否保持传统文明的长久魅力。

  沈从文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冷藏年代时的凤凰包容随和,开放社会里的凤凰勤劳自然……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如画的湘西古城,去感受,去沉思……

  二、预习课文

  1、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苗族人。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其笔下的乡村世界原始、自然,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其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表现出来的人性扭曲也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对衬下获得显现。这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敛的哲学思辨支撑了沈从文对乡村世界原始生活方式通往都市生活命运道路的理想追求。

  2、《边城》故事情节(运用多媒体讲解主要情节,学生对照课下注释了解故事情节)

  湘西风光秀丽,边城人情质朴,祖孙二人摆渡为生,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龙舟赛会,翠翠邂逅当地船总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走车路托人做媒求亲,而此时的傩送也宁愿送摆渡人,拒绝了用碾坊用陪嫁的地方团总女儿。兄弟俩约定按照当地风俗唱歌求婚,让翠翠自己选择。天保知道自己走车路在先,坚持把走马路的机会让给弟弟先来,自己外出闯滩,不幸遇难而死。傩送深深自责,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外公忧虑而亡,死于风雨之夜。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痴等待傩送有一天会来,但她也不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三、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预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为什么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多次的哭”?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心里有哪些微妙的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为会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翠翠此时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得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软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四、以翠翠心理脉络为主线,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翠翠心中的凄凉――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梦里柔软缠绵但茫然――爷爷进城――娇嗔叉话温柔羞涩――听歌听地温柔

《边城》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赏析品味边城原始淳朴的风景美、风情美;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人性美、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 自读法、研讨法、引导法

  情感与价值观 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重难点

  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把握人物形象,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人情美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反馈

  二、导语设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思考: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什么事? 明确:围绕端午节展开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

  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看龙舟赛,巧遇傩送的情景

  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天保的情景

  第6节:主要写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明确:共写了三个端午节: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

  结构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跌宕起伏,采用顺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叙述手法

  四、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

  1、问:小说题为“边城”,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

  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 ――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

  “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可见这里生活环境安定、太平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由于地理上的边远偏僻、与世隔绝,外界的改朝换代、革命战争等都影响不到这里的人们,他们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受外界影响小,这里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2、由此可见,文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

  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

  (1)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客观上与世隔绝

  (2)文化上的边缘城市(与主流城市相对),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而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小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文先生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五、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

  1、问:“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仨节日里,人们是怎么热闹的呢?(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1)课文第三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舟,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

  (2)第五节第二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 ――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会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

  (3)第五节第二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

  ――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一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2、除了这些热闹,小说还写了什么热闹吗?

  明确:(4)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

  (5)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敲锣打鼓吹唢呐,还送给老船夫一个小*时的热闹

  3、你是怎么看待沈从文笔下的这些热闹的?

  明确:这些热闹体现的是湘西边城特有的原始淳朴和乐的风俗风情美,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

  4、品读课文最后一段――青山绿水白塔,还有蓝天白云

  小结:这是一幅和谐、恬美的画面,湛蓝的天空,时不时几朵白云悠悠飘过,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青山绿水间,“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园

  六、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1、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 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明确: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 ――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哑声儿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语言描写,说明爷爷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给她找个好人家,让她幸福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明确: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心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语言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虽然不着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来的爱却比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沉

  (3)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

  明确: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心理描写,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心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那个事情”指自己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模糊的爱上了傩送,因而沉醉于朦胧的爱情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面)

  ―― “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语言描写透露心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里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一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边,心在傩送那里哎,女大不中留啊!

  3、归纳人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朦胧的爱,我们可以看出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

  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找3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本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看看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诨名“岳云” ―― 英俊潇洒

  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淳朴善良,古道热肠

  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幽默风趣

  七、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问: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描写的湘西,就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因此,我们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八、回顾总结

  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故事决定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欢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是沈从文给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的一个希望不论傩送回来还是不回来,翠翠只选择了一种生活,那就是等待。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朴实,韵味无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我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我们的学生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我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应该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边城》教学设计 篇11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豆绿清澈的碧溪流水,静美和乐的茶峒古城,同着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热烈欢快的鼓点中散发出古朴之美,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图景。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触,走进这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边城》。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20世纪80年代后,沈从文作为一代文坛巨星方被世界公认,他的文学作品得以重新在国内外出版发行,美国的汉学家所编《中国文学史》中,他的排名仅次于鲁迅;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二)写作背景: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原始的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三)整体感知:

  1、请人概述故事情节,老师补充完小说整个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

  (师补)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文章的结构:三 又到端午,忆起以往

  四、两年以前,初遇二老

  五、一年以前,初见大老

  六、 触景生情,思考未来

  (四)环境分析:

  3、环境描写分为什么类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请大家用一个字(词)概说你读《边城》后的初步感受是什么?(美、爱、和、静、哀、乐、)

  5、在本文中“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小说的要素又有什么

  关系?(本文中的“美”与小说要素是相对应的关系) 风景美(自然环境)

  板书:风俗美(端午、中秋、过年)

  人亲情:祖父―翠翠(天保―傩送)

  性爱情:翠翠―傩送 情

  美友情:祖父―老朋友、顺顺、渡河

  6、探究活动一

  内容:探究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一组探究风景美

  二组探究风俗美

  三组探究边城的人际关系(人情美)

  具体过程:

  (1)各组同学在文本中把描写风景的句子,表现风俗活动的句子,体现边城人际关系的句子分别找出来,做好相应的批注

  (2)同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认为批注得好的,写上“赞”“顶”“荐”等字。

  (3)每组做得好的,在全班交流,同学们共同讨论。

  6、探究活动二

  内容: 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探究边城的人性美

  具体要求:

  (1)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分角色朗读P18从“那人问”到“放肆地笑着,不见了。”傩送和翠翠的对话。

  (2)同学们边听边看,评价出谁的角色读得好一些,谁的角色读得要差一些,为什么?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理由:翠翠:温柔多情、含蓄腼腆、聪明乖巧、善解人意

  傩送:英俊潇洒、淳朴善良、幽默大度、乐于助人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五)、学生自主探究――小说主旨

  1、提问:美丽而充满爱的边城,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要求:

  1、学生把作者想要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写在本子上。

  2、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探究的关键词,全班共同讨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解题: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教学设计 篇12

  设计指导思想

  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三、情节概述

  1、了解《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

  根据课下注释①了解情节梗概,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

  2、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内容。

  内容包括以下几点:湘西过端午的风俗;翠翠与傩送的相遇;翠翠与天保的见面;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等。

  四、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1、这篇节选的小说你是否喜欢读?原因何在?

  明确:不管学生喜欢与否,原因都在于这篇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环境描写的渲染,这也是这篇小说与以往读的小说所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2、《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明确:

  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之“边”。

  ③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④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边城》节选之外写到的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等等――民风淳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极具地域风俗特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如桃源深处的优美而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

  3、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这其间有翠翠和她爷爷,有天保和傩送兄弟,有船总顺顺,还有许许多多。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㈠翠翠

  ①十分依恋爷爷,两人相依为命,等不到爷爷时内心着急。比如第四段第二节中“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第六节、第八节描写捉鸭人的少去、看龙船人的散去以及落日、银色薄雾、上灯等环境描写表现翠翠内心的焦急;两次想到“假如爷爷死了”“爷爷死了呢”,对爷爷无比的依赖。

  ②纯真、可爱。比如回答傩送时的“我是翠翠”那种内心极其着急、急于有人认定、希望有人能认识她的心理,到后来回家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既有祖孙情深,又有少女的纯真可爱。

  ③聪慧、矜持。比如第五段中顺顺和老船夫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时的神态;第六段祖父问及翠翠是否记得前两年端午的事情,翠翠本正想着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

  ㈡老船夫

  ①对翠翠亲情无限,疼爱有加。翠翠觉得一个人进城看划船不好,老祖父便连夜赶到城里请熟人替自己看一天渡船,自己陪翠翠进城。还给卖皮纸的过渡人铜钱,留下一枚时,“闭上一只眼睛,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那枚铜子送给翠翠。

  ②为孙女的亲事操心担忧。顺顺夸翠翠长得很美时,“祖父则很快乐的夸奖了翠翠不少”,他虽“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其实自己内心十分操心,“不加检点笑着”问翠翠假如大老要娶她,她是否愿意,以及翠翠回绝后他虽不再说了,“心中却仍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试探翠翠的意思“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③善良、淳朴、工作尽职。祖父虽然陪翠翠进城了,到路上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去替那位帮他看船的朋友,让他去看看城里的热闹。老朋友醉倒后,祖父心理虽着急着翠翠,为了责任便没有离开渡船。卖皮纸的过渡人送他一把铜钱,因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老船夫便执意要把钱还给人家。

  ㈢傩送

  淳朴、英俊、幽默。翠翠在码头苦等爷爷时,他好意邀她进屋去等;翠翠误会他并骂了他,他不予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

  总: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的是如沈从文先生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1、《边城》中的环境那么美,其中的人物都那么善良,读这篇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湘西的景致那么美,温柔的河流、清冷的山风、满眼的翠竹;湘西的人情那么美,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给人淡淡的温暖。人物最终的悲剧命运又给人淡淡的忧愁。虽没有激烈的起起伏伏的情节,但始终牵引着读者的心。

  2、既然《边城》是一个给人温暖的作品,又为什么要处理成悲剧?结合文本后的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天保的丧命?

  人是高尚的,必然也是龌龊的,一些无法解释的祸患总能与人的言行生硬联系。船总虽性格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大儿子弄死的女儿来作二儿子的媳妇。傩送也同样。这送了老船夫的命。沈从文想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也即他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显示了人性在美好的同时也具有的阴暗面。

  六、作业

  阅读《边城》全文,写下你对本文中的或美好的人物或优美的环境或者其它任何一点的感想,不少于300字。

《边城》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一、导入新课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二、简介作者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一、小说的情节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边城》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