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通用17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 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 、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 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 (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 (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2
郑月明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2、6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第3、7段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3周年,由此引出话题:
调查: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请举手。(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提示学生: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快速阅读本文,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课文第3、4、5段。
提问(2):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承上启下。
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五、讲解第3、4、5段。
提问(1):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领起哪些内容?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明确④: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
提问(2):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略)
七、作业 。
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2.思考题:
①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为什么?
②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③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1)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②: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2):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明确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思革命实践的内容和成果。这里用的“第一次”表明马克思所参加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确③: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搞,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搞。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明确④: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是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练习指导。
结合〔思考和练习〕二,训练学生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内涵的途径很多,其中较重要的一条便是通过分析语句的表达特点,即分析:①关键词语的选用;②所采用的修辞手法;③所选用的特殊句式等。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已运用过这样的方法,例如:分析第6段中的两种不同程度的“喜悦”,突出马克思对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视。再举练习题中的例子:
例2 这位巨人逝世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明确:重点分析“空白”,表明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例5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课文中可拿来做此类练习的句子还很多:
(1)分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丰富含义。
参考答案:时间精确到时、刻,表明了作者郑重的态度和极度悲痛的心情。“最伟大的思想家”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去世产生的影响。
“停止思想”突出了作者对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去世的遗憾、惋惜和哀悼之情。
(2)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参加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四、作业 。
1、完成《精编》上有关的练习。
2、预习第四课。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 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 、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 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 (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 (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一、学情及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为他写的一篇悼文,在仅仅1300余字的篇幅里,恩格斯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抒发了无限崇敬之情。文章感情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给人以激励。我们学生平日里很少接触悼文这一应用文体,较为陌生,且马恩距离青年学生很远,他们的理论博大深奥,值得仔细揣摩和认真学习。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本文实际,确立教学的目标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质疑问难理解。
①找出全篇行文的总纲,了解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②画出本文承递性的词句及过渡性句段,理清本文思路,并画出有关指代性词语,了解其指代内容。完成全文结构图。
2、学生通过品读文本,理解和把握本文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论证思路。
3、进行文本拓展,开展相关文章的阅读,推荐几本关于马克思的书。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特别是《马克思的自白》尤其值得同学读一读。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学难点
画出文中表达作者沉痛悼念、热烈赞颂之情的关键词语,深刻体会这篇悼词所蕴含的深切感情,并揣摩其深沉含义、感情色彩;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感受其崇高的人格。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本文篇幅不长,但文体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学习之前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准备。提两点要求:
1、粗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自主扫清文字障碍。有不能独立解决的疑点,同学可以在小组内研讨,协作解决。如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把问题汇总,留待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共同解决。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有所感,亦可加注旁批。
2、充分挖掘语文的丰富资源(如报刊杂志、文学刊物、网络等),收集整理有关马恩的资料。此项工作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进行。比如家里有网络的为一组,喜欢政治的为一组,喜欢伟人的为一组,喜欢外国文学的为一组……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
(二)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可任选以下一种方式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想大家肯定是很熟悉马克思的,但不知谁看过马克思的著作没有?在美国,《共产党宣言》是作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的。《马克思的自白》中的一些话,看看大家是否与伟人“心有灵犀”:
您认为一般人最宝贵的品德?纯朴。
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
您认为女人最值得珍重的品德?温柔。
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讲自己的优点,讲不出自己优点的,让同桌帮忙找,比如爱笑――善良,多愁善感――文学天赋,目的是为了增强自信)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最讨厌的缺点?奉迎。
您能原谅的缺点?轻信。
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颜色?红色。(请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还要说出其原因,目的是明白颜色的象征意)
您喜爱的名字?劳拉、燕妮。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同学们,从马克思的回答中,我们走进了马克思的心灵世界,可惜这位伟大人物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好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去更全面的了解他。
(2)由《少年先锋队队歌》导入。
这首歌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共产主义的创始人我们熟悉吗?下面,我们就跟随伟人恩格斯来了解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
(3)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分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从1844年在巴黎相见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两位历史巨人共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近40年,建立了伟大的革命友谊。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演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勇闯语言关
(1)了解悼词的特点。
在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为死者举行的葬礼,哀悼者给死者家属亲人安慰的话往往是――节哀顺便(故作停顿,让学生说出)。假如我们给这些人写篇悼词,必须涉及到(故作停顿,让学生说出)――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和贡献。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悼念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也就是“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
(2)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然后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在预习过程中经过研讨仍未解决的知识问题。
同学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同学共同解决。
3、问题探究
学生阅读文本,独自思考,进行归类,并说明理由。这里给学生一个空间,突破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难点。
课标解读
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是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沟通的过程。老师除了担当引导者、帮助者角色以外,和班上同学一样,同时也是主动参与者、协作者、学习者、探究者。
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悼词
4、作业:文章的最后,作者为什么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部分同学认为既然“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可现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又怎么能说“永垂不朽”呢?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研讨专题
1、整体把握内容(展示学生画得好的结构图,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生前伟大贡献的高度评价。了解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就必须细读第2段,它是全文的总纲。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看,也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即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2)运用承递性词语和过渡性句段是本文的特点。如第2、6段是过渡段,2、4、5、7、8段用了承递性的语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讨论:在第2段中,作者先说了“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再说“对于历史科学”,而在后面,作者却先写理论,后写实践,为什么?
明确:和演说词有关。为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听众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又能重点突出,作者在总说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的方法,而在展开时,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衔接并逐步推向高潮,直至顶峰。
第6段是剖析全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一个难点。这段有过渡作用,作者意在揭示马克思的革命家的本色。第二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样”不是指代“两个发现”,而是指代“都有独到见解”“都不是浅尝辄止的”那种品质和精神。
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科学家”,第8段“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教师总结:这些概括性段落(第2段)、承递性词句及过渡性句段(包括指代词、关联词)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赞扬。
2、 揣摩语言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种高度评价、赞扬也蕴含在文章的词句中。
教师设想学生可能涉及到的词句: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自己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得睡着了。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后,明确:详细交代时间,一是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二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难忘的时刻;三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包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之情,突出强调“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
不用“去世了”“走了”“与世长辞”,而说“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与世长辞从容、安详的情景,修辞上叫“讳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停止思想了”一语的运用也切合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身份。
方法点拨:本段中我们主要选择了表时间的词语、使用修辞的词语进行揣摩,“替换法”是揣摩语言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2)“不可估量”“空白”“不久”
明确:“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
方法点拨:揣摩语言离不开外部环境、内部语境,“联系法”是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
(3)“历来”“繁芜丛杂”“掩盖”“简单”
明确:“繁芜丛杂”的本意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具体形象的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
(4)“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构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可感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的可感可见。
方法点拨:这里我们选择了对比性的词语进行了揣摩,抓关键词语是揣摩语言的捷径。
(5)“衷心喜悦”“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点拨:本句运用了层进强化词语,如果仔细揣摩它们,句意便清楚了。
(6)“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
(7)“尊敬、爱戴和悼念”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尊敬、爱戴和悼念”就更不能调序了。反复咀嚼,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溢于言表。
方法点拨:通过揣摩语序,进而揣摩语言。“调序法”是揣摩语言的又一常用方法。
教师总结
(1)同学们也许现在还不一定能够理解马克思的伟大学说,但你们也一定会敬佩马克思伟大的人格!而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继承的。
(2)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学们可能有很多的收获,同时也可能还会有许多的问题,不过这是好事,说明同学们的思维真正打开了。最后,我想赠送给同学们一段话。
在座的同学们大概是十五六岁吧,马克思在你们这个年龄,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让我给大家读几句,作为老师对你们的勉励,也作为我今天这堂课的结束――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3)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他用毕生的努力、奋斗使他在理论创造与革命实践方面都达到了光辉的顶点。(用投影出示马克思的图片)我们应该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铭记他的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发挥的重大指导作用。让我们与恩格斯一同深情地祝愿:“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布置作业
归纳总结悼词的一般写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5
师: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语文。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请打开课本。先看“预习提示”,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其余同学注意听,画出重点词句,掌握各段提示要点。
生1:朗读“预习提示”。
师:读得不错,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有没有读错的字?
生2:“悼”应读作“dào”,不读“dǎo”。
师:很好。我们应注意克服方言的影响,把字音读准。“预习提示”看懂了吗?有没有问题?生3:为什么第1段说是“悼词”,第2段说是“演说词”,二者是什么关系?
师:这位同学看书很仔细,也善于发现问题,这种精神值得提倡。有谁能回答他的问题?
生4:“悼词”就是“演说词”,换一种说法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
师:有什么不同意见,或有什么补充吗?
生5:悼词不完全等同演说词。
师:为什么?生5:我也说不上来,反正感觉不完全等同。[众笑]
师: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他同学呢?[无人回答]
师:请大家看第1段和第2段提示的侧重点各是什么?生6:第1段提示内容,第2段提示表达方式。好像悼词应小于演说词。
师:对,“悼词”是“演说词”的一种,是用演说的形式说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作为“悼词”,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课本中的词语回答。
生7:“爱戴”“崇敬”“赞颂”“敬仰”。
师:找得很准确。还可补充吗?生7:“悲痛”“惋惜”。
师:不错。为了很好领会和理解文章表达的这种情感,下面我们完整地听一下这篇文章的录音,整体感知,请大家注意体会上述各种感情;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放课文朗读录音。教师板书课题]
师:录音听完了。全文的中心段找到了吗?
生8:中心段是第2段,从“这个人的逝世”到“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赞同的请举手。[半数以上表示赞同。教师询问没举手的同学]师:你为什么不赞同?生9:还没找到。
师:听时应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力求高效。下面我们再看看这段话中的两句话,哪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生10:应该是前一句,因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
师:能再说得具体一点吗?
生10:前一句的主干是“逝世是损失”,后一句的主干是“空白会使人感觉到”,全段着重讲的是逝世带来的损失。
师:很好。从语法角度分析长句,很容易掌握要领;而“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下面请大家用一分钟时间,将这个全文的中心句背下来。[学生背诵,教师板书要点]
师:时间到。大家齐背这句话。
生:集体背诵。
师:现在我们具体研究一下,全文是怎么表达这两个“对于”的呢?或者换一句话说,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究竟是些什么?根据听读,大家按课文顺序迅速归纳一下各段要点。大家主动回答。
生12: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师:很好。[板书:发现1]
生12: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师:这个特殊规律是什么?
生12:剩余价值。
师:不错,继续往下说。[板书:发现2]
生12: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师:[板书:数学发现]好,请坐。大家看看有问题吗?
生13:这段归纳不准确。
师:为什么?
生13:因为课文说“・每・一・个领域,・甚・至数学领域”。
师:那么怎么归纳才好呢?
生13: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发现。
师:能简洁一些吗?比如说,相对于“发现1”“发现2”来说。
生13:其他发现。
师:可以。[擦去“数学”改“其他”]再请一位同学继续往下归纳。
生14: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师:那么,“主要的”是什么?
生14:理论科学使马克思感到喜悦,但有了能对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时,马克思更喜悦。
师:意思理解对了。[板书:科学、革命、喜悦]但这“主要的”究竟具体指什么?大家继续往下研究课文。
生:“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师:[板书:首先是革命家]这一段说的是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文章的这个中心句就涵盖了下文马克思对革命的卓越贡献:创建理论,制造舆论,参加组织,创立协会。[板书:宣传;组织]马克思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生15:遭到了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阶级的诽谤、诅咒。
师:对,不同性质的政府、不同派别的资产阶级结成了神圣同盟来反对他。还有没有呢?
生15: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师:这样就完整了。[板书:影响;敌人;战友]我们再看最后一段,一句话构成一段,这有什么作用?
生17: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师:很好,这是从内容、结构上考虑的。如从其他角度呢?
生18:对马克思的伟大事业进行评价。
生19:表示无比哀悼的心情。
师:加起来,思路开阔了,理解也全面了。[板书:永垂不朽]再看“这个人的逝世”,在第一段中是用哪些词语表述的?
生20: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但永远地睡着了。[板书要点]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
生21:不愿意直接说出。
师:对,不愿意,也是不忍心直接说出。知道这叫什么修辞方法吗?
生21:讳饰。[“讳”错成“wěi”]
师:这位同学懂得挺多的。不过,“讳”应读成“huì”,“讳饰”。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归纳,借助板书,把全文结构小结一下。谁来说说看?
生22:从“逝世”说起,紧扣两个“对于”,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进而说明“损失”巨大。
师:注意到了③④⑤段和⑥⑦段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吗?
生22:③④⑤段从理论方面,⑥⑦段从实践方面。[板书:理论、实践]
师:两方面各突出了什么?
生22:理论上突出了“两个发现”,实践上突出了“宣传”和“组织”。
师:如果把这些内容补充进去,小结就更具体,重点更突出。下面,我们进一步思考一下:两个“对于”的先后顺序能否更动变换一下?“战斗着”三个字能否省去?为什么?
生23:我认为两个“对于”的先后顺序不能变动,因为马克思理论主要是为实践服务的,两个“对于”,有主次之分。
师:对,“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而马克思创建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服务。
生23:“战斗着”三个字也不能省去,因为它体现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正在进行的斗争的指导作用。
师:是的,体现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现实斗争的指导作用・和・领・导・作・用。[补上并强调]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先写实践,后写理论,而采用现在的思路呢?
生24:是不是和演说词有关?
师:正是这样。为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听众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又能重点突出,作者在总说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的方法[指板书],而在展开时,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衔接并逐步推向高潮,直至顶峰。为了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听众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作者还采用了什么方式呢?
生25:过渡句,过渡段。
师:请举例说明。
生25:过渡段如第2、第6自然段。
师:这已经比较明确了。过渡句呢?
生25:“这个人的逝世”“不仅如此”“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正因为这样”等等。
师:比较一下,这些过渡句又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26:句中有代词指代上文内容,从而引起下文。
师:上下文是什么关系呢?
生27:承接关系。生28: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生29:还有因果关系。
师:这种语句一般称“承递性语句”。我想,上述两点对我们进行说话训练应该有很大的启发,当我们上台演讲时,当我们进行班长竞选时,当我们当选后发表就职演说时,都可借鉴这些方法,增强表达效果。今天这堂课,我们根据“预习要求”完成了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一、第三两题的任务,基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以教材作为例子,同时涉及了“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两篇知识短文,主要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次是“理解文章的句子”。同学们可结合这篇课文的学习,再读一读两篇知识短文,想一想对自己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启迪,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语文能力。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下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B、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C、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B、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C、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一共有几个句子,试讨论其句型结构。
明确:这是一个复杂单句。“正像……一样”是前置状语;“马克思”是主语;“发现”是谓语中心词;“规律……做得相反”是宾语中心语;“人类……发展”是定语。
4、第三段冒号后面的文字是一个复句,试分析这个复句。
明确:①||(条件)②|(因果)③|||(并列)④||(因果)⑤|||(并列)⑥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 :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四.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 :印刷资料。
五.教学后记:
附录: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简介生平)
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同学们,现在中学生中有少狂热的“追星族”,我想我们更应当崇拜、追寻伟人的足迹,这才是最灿烂、最辉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星座”啊!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同时体会本文高超的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吧!
二、“预习提示”里说了,这是一篇悼词。什么是悼词呢?
(出示幻灯片)请看:
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属于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
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和要求。
现在,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诵,然后根据悼词的要求(见幻灯),结合文中介绍的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思考本文可分为几大层。
三、讨论文章层次与段意。(板书)
1、首先,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见下)
一、 逝世情况(1)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3)科学家
对于 发现剩余价值 (4)(思想家)
历史科学 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发现(5)理论 驱逐
二、巨大损失 科学是革命的力量 (6) 敌人 诽谤
(伟大贡献)对于 宣传革命(编报、著书) 诅咒
(2) 无产阶级 (7)革命家- 影响 尊敬
组织革命(创立工人协会) 实践 人民 爱戴
三、悼念、信念、赞颂 (9) (8) 悼念
2、请同学们把课文再速读一遍,排一排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板书所说的答案,见上)
3、怎样确定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提示:大家研究一下,恩格斯对马克思所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是不是完全一样?你从恩格斯的哪些用语可以看出?请在课文中画出最关键的词语。然后说出你的见解。
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6)。(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
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 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5、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巨大损失(伟大贡献)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有没有弄错位置?没有。
6、结合悼词的结构思考:第8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影响 敌人:驱逐 诽谤 诅咒 人民:尊敬 爱戴 悼念
[小结]大家看(见板书),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
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
第4段的“不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就这样,作者运用这些关联性的语句,一步一步地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巨大影响,推向高峰。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前勾后连,联系紧密,而且使论述内容重点突出。读这样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过一个山头,又发现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使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逻辑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事物。我们从议论文中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律。
四、现在我们再体会一下本文论述上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烈的抒情性吧!
1、 分析第1、2段语言的抒情性(揭示出下面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A、“三刻”:突出这一时间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重大影响。
B、“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见书)
C、破折号的作用(见书)
D、“这位巨人”到“感觉到”。(见课后练习二、2)
[总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是要懂得下面两点:
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
严谨,浑然天成。
2、即使是议论文阅读,我们也要运用自身所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课文。这样我们才能进入“角色”,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
至于本文在论述上的抒情性与概括性,我们明天学完了这篇课文,再来总结规律。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就写在书上)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3-8段;总结课文特点;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
1、议论文结构有哪些类型?(总分;递进)怎样才能使议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用好关联词句。)
2、阅读文章,怎样才能与作者及其作品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分析第3-8段
1、读“提示”第三段开头一句,分析第三自然段论述语言的概括性。
A、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分析长句的方法是: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使句子的内容明朗化;然后,借助相关知识,弄懂句子的含义。
这是一个单句,还是一个复句?是单句划分成分,是复句划分层次。(单句。成分划分略)
B、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这一伟大发现的?
与达尔文类比
达尔文 生物界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 。
C、问:“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即“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
D、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首先,理解词句的含义;
吃、喝、住、穿 =物质、存在
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精神、意识
直接的物质的资料的生产 占统治地位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 经济基础 的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阶段 各方面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
决 式、人们在生产中
定 的地位、分配形式
国家政权、国家制度 法制、军队、 生产力
警察、法庭等
政治、法律、 上层 人;劳动对象;
意识形态 道德、社会科学 建筑 劳动工具
艺术、宗教等
其次,了解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这个“规律”。(先讨论,再打幻灯片)
承条(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存在决
接件(2)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定意识
(3)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
因 承 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 经济基
果 接 构成基础, 础决定
(4)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 上层建 经济基
因 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筑 础与上
果 层建筑
并(5)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上层建筑由经 的关系
列(6)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济础来解释
我们平时是怎样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来说的。)
这里,恩格斯所说的规律为什么与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同?
恩格斯据所说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就好比水流动的规律是“水往低处流”;而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好比“沅水流入长江,长江流入东海。”内在的规律是动因,外在的形式是结果 。
[小结]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试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内容是何等的丰富啊!然而,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的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2、分析第4自然段。
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社会主义批评家(指哪些人)
“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及作用
(答案略)
3、理解第6段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的、革命的力量”?
对破折号的理解
对马克思“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理解。
4、分析第7段
(所以如此,)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2 句语法分析。
第4 句省略成分补充;理解本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列那么多的报刊名,并于报刊名后用括号注明年代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
5、分析第8段
说出“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句话的作用。
理解本段最后一句的含义。
三、总结课文特点
1、思路与结构:严密的逻辑性;
2、论述语言: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四、议论文怎样才能做到上面所说的“三性”?
1、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与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安排好结构、过渡词句)
才能使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3、要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满怀激情地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
五、完成习题第四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7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人教版职业中专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学习本文不仅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积极的作用。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 四方面加以说明 。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 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 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六、课后作业 :
1、完成课后第 2 、3 、 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 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8
课型 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 中间突破法
一.导入 新课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思考一切”是他一贯的性格,“思考一切”也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呢?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因此,学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还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二.课文导学:
思考:
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⑶.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三.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㈠.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停止思想”、对于、不可估量、“空白”。
思考:
⑴.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⑵.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还”字能否删去?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⑷.“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⑹.“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⑺.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⑻.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㈡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思考:
⑴.在这一部分,恩格斯写了马克思的什么伟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什么?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伟大来?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通过和达尔文发现的比较能够表现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意义?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人事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⑵.“纷繁芜杂”和哪个词构成对比?这最“简单的事实”又是指什么?你能否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个条件复句的意思?
明确: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析上层建筑,而不能由上层建筑来解析经济基础。
⑶.试对第三段作语法分析(复句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以及复句的层次划分)。
⑷.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⑸.思考:“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你能否简洁地归纳一下?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有何不同?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申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发现,在科学领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 丧子、亡妻、嫉妒、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⑹.以上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科学理论)
五.讲解文章第6-7段。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看课文的第六段。
思考:
⑴.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⑵. 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⑶.“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⑸.出示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⑹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⑺.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⑻.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明确: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⑼.这一段是从什么方面去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革命实践)
六.回扣讲解第二段:
⑴.回顾本文的题材:以议论为主的带有较强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演说词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有三要素,本文也是如此。现在大家找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内容。
⑵“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对于历史科学”的损失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损失的?
明确: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就是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
⑶.大家再来看看,恩格斯在论述这个论点的两个方面时先后次序颠倒了,这是不是思维前后不一致而导致位置结构的不严谨呢?
明确:符合人们由近及远的认识思维规律,这种结构也称倒影结。 现在大家明白第二段的作用了吗?
现在文章的论点、论据都有了,那么文章的结论在那?
七.讲解文章8-9段
思考:
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⑶.“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⑷.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⑸.“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8.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并简介背景: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四、整体感知: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先找出承递性语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
2、找出过渡性段落和总括性段落: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3、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五、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最”、“还”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3、“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4、“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在闽南一带,“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这些话来代替。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5、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6、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7、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
六、讲解文章第6-7段。
1、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4、“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5、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6、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明确: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七、讲解文章8-9段
思考:“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 “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明确:思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八、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也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对于今天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 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九、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3、课外作文:《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随笔)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不必面面俱到,侧重一点即可。)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悼念 叙述(§1)――――悲痛
↓ 理论――科学家
评价 评说(§2―§7) →敬仰
↓ 实践――思想家
怀念 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思的丰功伟绩;
2、通过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来体会本文严密的逻辑性和论辩思路。
【教学重点】
关键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马克思肖像)今年的5月5日,是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186周年纪念日。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正是这样一位巨人,他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二、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请学生概括课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逝世情况――伟大贡献――巨大影响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第一部分:(下面我们具体研析课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多媒体展示马克思逝世情景。提问:
(1)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
那么要体现出这种感情,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
明确:语调低沉、凝重,语速缓慢。
学生按照这个要求再读一次。(肯定学生朗读的效果)
(2)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明确: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如同学们不理解,可对“避讳”作一些引申)
2、分析第二部分
(1)请学生找出统领全文总纲的句子: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2)“空白”和“不久”这两个词语从
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
(3)分析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贡献:
理论贡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3、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发现。
革命实践:
1、编报著书;
2、创立第一国际.
关键字句赏析: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明确:运用类比手法,体现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明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3、分析第三部分:(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巨大影响:
生前:
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爱戴、尊敬
死后: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关键字句赏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明确:
1、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2、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
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明确: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明确:一个“将”字体现出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深远影响和意义。
四、小结(请学生谈谈自己从本课中学到了什么,然后引导到议论文写作的角度作总结)
五、研究性学习
学习本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特点,采用层进式的结构,以“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性的短文。
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及答案
1.选出与例句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是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
A.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C.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D.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2.“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对这段话的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项是:[ ]
A.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之情。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就出了意外,失去了最伟大的导师和亲密的战友,有痛惜之情,但主要是作者自己深深的自责。
C.这段文字可看出恩格斯沉痛之中又有敬重、痛惜、宽慰之情,感情细腻而又复杂。
D.作者受情境所限,以“停止思想”和“永远地睡着了”代替“逝世”,以“两点三刻”“还不到两分钟”渲染内心的伤感和遗憾,虽悲痛而不失自持。
3.与“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修辞相同的项是:[ ]
A.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追问。“老了”。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揣摩语言,完成习题。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和□□,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A.对比 B.衬托
C.欲扬先抑 D.夸张
(2)在文中方框处依次填入三个词,应是: □□、 □□、 □□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句话有什么艺术特点?它有何含义?
(4)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9题。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
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中,不必说世俗的成功,社会和历史所承认的成功,即便是精神追求本身的成功,也不是主要目标。在这里,目标即寓于过程之中,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本身就成了生存方式,这种追求愈执著,就愈是超越于所谓的成败。一个默默无闻的贤哲也许更是贤哲,一个身败名裂的圣徒也许更是圣徒。如果一定要论成败,一个伟大的失败者岂不比一个渺小的成功者更有权被视为成功者?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阻止的追求是一种□□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周国平《比成功更宝贵的》
5.在方框处应填入的两个词语分别是:□□ □□
6.文中所讲的“比成功更宝贵的”是:[ ]
A.青春的梦 B.追求本身
C.成功的喜悦 D.生命的延伸
7.对“渺小的成功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软弱的成功者
B.取得小成绩的人
C.年轻的成功者
D.在失败面前成功是渺小的
8.“我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参考答案
1.C 2.A 3.C 4.(1) A (2)尊敬、爱戴、悼念(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4)“许多敌人”都是因阶级利益冲突而结下的,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说明马克思不存私念,为人无懈可击。这种含蓄的评价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革命精神。 5.成功,浅薄 6.B 7.C 8.人不应在成功面前停下,而应不断地追求。追求的本身比短暂渺小的成功要有意义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1
叶志忠
一 教学目的:
1 知识教学点:(1) 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 (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2 能力教学点:掌握揣摩语言的一些注意点。
3 德育教学点:(1)体会这篇悼词中所蕴涵的深刻感情。(2)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
4 审美教学点:(1)体会文章的语言美。(2)体会恩格斯在演讲中的情感美和马克思崇高的人格美。
二 教学重点:
1 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 初步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
3 体会和理解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 课时:一课时
四 导入 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内呢?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可见,马克思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可以说,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是卓越的、伟大的。为什么马克思一生能做出如此卓越、如此伟大的贡献呢?他背后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也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这是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
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重点中学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五 教学过程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悼词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也有一定的格式。一般开头都是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地点、时间及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生平和一生中做出的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是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价和对死者的悼念。可以概括为“论其人,述其哀”
板书: 论其人
悼词
述其哀
2 那么,在这篇世界著名的悼词当中,恩格斯是如何“论其人”的?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
从课文中等哪一段中体现出来?(第二段)
这一段不仅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全人类的巨大损失,而且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生前两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现。
3 理论贡献
从第3段开始,作者分别就理论贡献与时间贡献展开了论证。现在请在第3段到第5段中找出马克思在理论方面做了那些贡献?
板书: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理论贡献 发现了生产方式和运动规律。 卓越 思考一切
其他领域的发现。
4 过渡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看课文的第六段。
“但是这爱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指代的是什么?(前面所讲的理论贡献)它所起的作用呢?
“远不是主要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马克思的贡献并不只限于理论方面,还有其他方面。就这一句,作者便巧妙地过渡到了实践贡献的论证,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5 实践贡献
现在请从第7段中找出马克思在实践过程中的贡献。
板书: 概述
实践贡献 宣传工作 辉煌 思考一切
组织工作
6 分析第一段:
马克思的一生如此伟大,作出了如此卓越、如此辉煌的贡献。他的逝世,对于与他并肩战斗了40多年的恩格斯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巨大的打击。站在马克思墓前讲话的恩格斯心情一定非常沉痛,但是当你们读完第一段的时候,你们会发现什么?现在请齐声朗读第一段。
(1) 这一段,作者的语气如何?(平静)
提示:是激动,是深沉,是平静,还是失落?
(2) 从哪些语句看出他是平静的?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在安乐椅上”
(3) 既然恩格斯要表达的是深切的悼念,为什么语气还如此的平静?(自由讨论)
要点到以下关键词:表面是平静的,但恩格斯的内心是异常不平静的,恩格斯直面战友的墓穴,是在向他最亲密的战友的告别。恩格斯无法接受马克思的逝世,仿佛他还活在身边一样。恩格斯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战斗的革命群众讲这番话的,这就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溶缩在了最后一句:他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更能激起人们的哀悼,它可以起到化悲痛为力量的作用。
(4) 讳饰
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在闽南一带,“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这些话来代替。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7 分析第三段的长句
冒号前:“正像。。。一样“是状语。” “马克思”是主语。
“发现”是谓语。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宾语。
“正像。。。一样”是用类比的手法,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与达 文进行类比?
因为达 文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人是上帝创造的”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一种错误观念,在生物界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在当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它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奠定了一个广泛的基础。
达 文的这个发现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意义非凡。
通过这个很简单、很朴实的一个类比,就把马克思这个发现的重大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冒号后:确定分句,划分层次。
(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2)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3)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4)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6)而不时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2)物质决定精神
简单事实 对发展规律的一个
(3)至(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补充说明
8 揣摩语言的一些注意点:
(1) 使用修饰的词语:如第一段。
(2) 带有对比性的词语
第4段:“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第5段:“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辙止。”
(3) 层进强化性的词语。如第六段:“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4) 关联词语的使用。第五段:“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等等
板书: 分析句子成分,理解思想内容
使用修饰的词语
揣摩词语的一些注意点 带有对比性的词语
层进强化性词语
关联词语的使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简介生平)
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同学们,现在中学生中有少狂热的“追星族”,我想我们更应当崇拜、追寻伟人的足迹,这才是最灿烂、最辉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星座”啊!现在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同时体会本文高超的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吧!
二、“预习提示”里说了,这是一篇悼词。什么是悼词呢?
(出示幻灯片)请看:
悼词,一种文体,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属于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
开头:介绍死者生前职务、身份,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
中间: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影响,并简要作出评价。
结尾: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和要求。
现在,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诵,然后根据悼词的要求(见幻灯),结合文中介绍的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思考本文可分为几大层。
三、讨论文章层次与段意。(板书)
1、首先,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见下)
一、逝世情况(1)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3)科学家
对于 发现剩余价值 (4)(思想家)
历史科学 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发现(5)理论 驱逐
二、巨大损失 科学是革命的力量 (6) 敌人 诽谤
(伟大贡献)对于 宣传革命(编报、著书) 诅咒
(2) 无产阶级 (7)革命家- 影响 尊敬
组织革命(创立工人协会) 实践 人民 爱戴
三、悼念、信念、赞颂(9) (8) 悼念
2、请同学们把课文再速读一遍,排一排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主要有哪些?(板书所说的答案,见上)
3、怎样确定哪一项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理由是什么?
提示:大家研究一下,恩格斯对马克思所做的各项工作的评价是不是完全一样?你从恩格斯的哪些用语可以看出?请在课文中画出最关键的词语。然后说出你的见解。
明确: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理由: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革命家。但作为一个科学家,这“远不是主要”的。为什么“远不是主要的”?
因为科学是革命的力量(6)。(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个承上启下的段落。
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 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为他的“顶峰”就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5、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巨大损失(伟大贡献) 对于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两个“对于”有没有弄错位置?没有。
6、结合悼词的结构思考:第8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影响 敌人:驱逐 诽谤 诅咒 人民:尊敬 爱戴 悼念
[小结]大家看(见板书),我们读了这篇悼词,不仅了解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使我们的思想灵魂受到洗礼,唤起我们的无比崇敬之情,而且从议论文的特点来看,本文在论述上,逻辑思路是何等的严密啊!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
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如第2、6段);
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
第4段的“不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第6段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第7段的“因为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第8段的“正因为这样”。
就这样,作者运用这些关联性的语句,一步一步地把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与巨大影响,推向高峰。不仅使段落过渡自然,前勾后连,联系紧密,而且使论述内容重点突出。读这样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过一个山头,又发现另一个更高的山头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从而使你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啊!
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逻辑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诗意的事物。我们从议论文中也读出了诗的节奏与韵律。
四、现在我们再体会一下本文论述上的特点: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烈的抒情性吧!
1、 分析第1、2段语言的抒情性(揭示出下面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A、“三刻”:突出这一时间对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重大影响。
B、“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见书)
C、破折号的作用(见书)
D、“这位巨人”到“感觉到”。(见课后练习二、2)
[总结]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总结,今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主要是要懂得下面两点:
1、阅读和写作议论文必须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讲究运用过渡词句,使文章结构
严谨,浑然天成。
2、即使是议论文阅读,我们也要运用自身所积累的,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课文。这样我们才能进入“角色”,与课文、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唤起与作者同样的情感体验。
至于本文在论述上的抒情性与概括性,我们明天学完了这篇课文,再来总结规律。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就写在书上)
下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作论据,饱含感情地进行议论的写法;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 奋斗终身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长句和层递式结构(二部分并列结构)。
2.难点: 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词语补释:
1、纷繁芜杂:纷繁,多而杂乱;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
2、芜:乱草丛生。
3、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huò开通敞亮。
4、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 卓越、突出。
5、英名: 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解题:
马克思: 1818.5.5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1841年大学毕业。从1842年担任 《莱茵报》主编起,到1883.3.14在伦敦的书桌旁逝世,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41年,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跟马克思首次相见,从此后,“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两人合著的。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同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列宁)。马克思逝世的第三天,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恩格斯在墓前发表了这个讲话,讲话共一千一百多字,高度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对马克思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悼念。
本文是一篇悼词。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概述马克思的逝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损失。
第一自然段(引论)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一开始,恩格斯怀着沉痛的心情,郑重的态度,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连“三刻”也写出来,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的重大影响。
用“最伟大”总括下文马克思一系列的理论贡献;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两个“思想”深刻点明下一节“不可估量的损失”,“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深感遗撼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
第二自然段(过渡段)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从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过渡到具体叙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两句)“不可估量的损失”表现在两个“对于”,第一个“对于”指马克思领导欧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方面说的,第二个“对于”指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 发展过程的理论贡献方面说的。两个状语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对于下文的论述,既是高度的概括,又是严格的限制,它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不可估量”既说明损失之大,又表现了非常痛惜的心情。第二句从时间上说,“不久”从时间上使人们切身感受到这种损失的巨大,表现了恩格斯痛惜的感情;“空白”说明了马克思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可补偿的损失。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本论、事实论据
第一层(3─5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着重说明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
3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层层深入地论述,说服力量强。
先类比: 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生物进化论这一科学成就类比,衬托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划时代的意义。(在研究事物发展规律上,达尔文同马克思有相似之点,但马克思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达尔文,因为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上,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在人类认识是一次大飞跃,是整个世界史观的一大革命,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广阔的前景,这就是达尔文所不能相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整个3自然段是一个单句,分析如下:
[正象……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既(历……简单)事实::人们首……相反。三个宾语同位复指,三个复指成分之间,后一个对前一个起注释作用。[正象……一样],比况结构作状语,说明马克思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冒号后面,是具体说明马克思发现的划时代意义的,这个宾语是由一个复句充当的。分析复句:
①人们……穿 ②然后才能……等等
1.条件关系 (只有……才……的省略形式)
③所以,直接……基础 (“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一定的发
2.因果关系展阶段”构成了经济基础,上层建
④人们的……起来的 筑是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三、四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⑤因而,也必……解释
3.转折关系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
⑥而不是……相反
1、2、3大组之间的关系,③分句句首用“所以”,是用来连接1、2大组,说明2组是上组推论出来的,因此1、2组之间是因果关系,2组推出的结论,又是3组的前提,并且⑤分句前用“因而”来连接2、3组,表明两个分句之间是 因果关系,如图所示:
①…………
条件……
②…………(才)
因果
③…………
因果……
④…………
因果……(所以)
⑤…………
转折……(因而)
⑥…………(而)
……‖……才……|所以……‖……‖因而……‖而……
①条件 ② 因果 ③ 因果④因果 ⑤ 转折 ⑥
③分句的分析: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 生产 ,‖(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从而”从这里而形成的。社会的基础指经济基础)
4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资产阶级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不仅如此”,过渡句,既承接上文,又引出第二个发展,属承递性词语。第二句说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所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工人的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的方式,“特殊”指资本家以剩余价值的形式来剥削工人,带有一定的隐蔽性,这是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区别于其它剥削形式的一个重要的特点。第三句赞扬他这个伟大发现,“豁然开朗”说明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及人们对于这一发现的无限喜悦,因为它拨开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散布的种种谬论的迷雾。“在黑暗中摸索”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由于历史条件和他们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并不能揭穿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当然也就提不出解决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办法和途径。“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地对照,衬托出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导意义和伟大功绩,表现了对马克思的热情赞颂、无限敬仰的感情。
5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各个领域里都有深广研究和独到发现。
先以无限敬仰的感情歌颂了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递性词语“但是”一转,论述深入一层,从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热情赞扬了马克思多方面的辉煌成就。
第二课时
第二层(6─7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
首先,从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的革命实践精神。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接上文,总括了马克思的伟大理论创造。用“但是”一转,点出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说明理论上的成就不是马克思身上主要的,是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相比,突出了实践在他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阐明了科学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说明了马克思热爱科学,从事理论研究,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人类社会。正因为这样,马克思高度重视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发现,对任何一个新发现都感到“衷心喜悦”。论述的这一点,与 前文关系密切,它是从两大发现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的。
接着,概述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
开头一句“因为”承接上文,解释了马克思高度重视理论科学的实际运用的原因。“首先”与前“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突出强调了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揭示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最本质的革命精神。两个 “参加”从不同的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第一个“参加”突出了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第二个“参加”突出了马克思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说明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毕生的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 少见”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对马克思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再具体说明马克思所进行的艰苦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1.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办报、小册子等)
2.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创立第一国际)
这一部分,从两种发现谈到各种发现,从科学理论谈到革命实践,从马克思是一位“思想家”谈到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有力地概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对敌人的诬蔑和诽谤,马克思“毫不在意”,“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敌人的极端蔑视和大无畏的气概。(所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表现了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和无限崇敬的感情,说明了马克思的学说和事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他的敌人,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与前段互相照应。
写作特点:
一、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论,采取议论的方法,而抒情贯穿在整篇文章 之中。特别是一、三两部分,如8自然段,先叙述敌对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的事实,再抒发革命者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三者结合很完美。
二、内容高度概括,逻辑严密: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内容极其丰富,革命实践活动的范围极其广泛,但恩格斯却用短小的篇幅(1100多字)表现出来,既全面,又有重点,概括性很强。如: 讲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几句话就作了精辟论述;对于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只选取了马克思从事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而这两方面,又仅举他办的刊物和创建领导的第一国际,内容高度概括,语言十分精炼。
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论述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前者表现在创建无产阶级理论,后者表现在参加伟大的革命实践,而这两个重点,又是紧扣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中的两个“对于”来阐发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各个部分、各个段落的紧密联系上,就全文来说,有的 地方用了过渡段(2自然段),就段与段来说,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学案
恩格斯
一 目标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课文相关背景及悼词写法
3 根据课文完成练习题
二过程
(一) 背景
1.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 )(1)熟读课文
(2)完成下列习题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繁芜 不可估量 卓有成就 即使
拂去 浅尝辄止 嫉恨 悼念 诽谤 诬蔑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浅尝辄止 竞相 爱戴 顶峰
b忠心喜悦 独到 诬蔑 忌恨
c豁然开朗 建树 诅咒 逝世
d坚忍不拔 芜草 驱逐 估量
3.“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一句中:
“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的”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中“首先”的含义是( )
a强调先后顺序,马克思先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然后又进行科学研究。
b强调马克思先成为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c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但主要还是一个革命家。
d强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理论方面的贡献比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大。
5.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一个简单事实”的内容是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b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c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d“人们首先……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2)冒号后的复句所阐述的观点,转换成下列复句来表达,选出符合原意的一项
a物质决定精神,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b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上层建筑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过去所做的适得其反相反。
c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所以所做的正好相反。中学语文在线
d物质决定精神,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也必须由产生它的基础来解释,而过去所做的正好相反。
6、阅读全文,找出提示全文论述中心的语句是( )
a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b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c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该是很够了。
d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7、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1)(2)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1)指出这段话的修辞手法,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句中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背离事实的一项是( )
a破折号起停顿作用,表示恩格斯不想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但又不得不说的矛盾。
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睡着了”的意思是“永远地睡着了”――死亡。
c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强烈的转折,表达恩格斯由于没有料到马克思的逝世这样突然,而在思想感情上发生剧变,产生的了极大的悲痛。
d破折号在这里既有解释的作用,也表示语气上的短暂停顿。正是这一停顿,突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表达。
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1)“这样”指代的是( )
a第五段所写的内容。
b上文所写的内容。
c第三、四、五段所论述的马克思深广的理论研究和伟大的理论创造
d上文所论述的马克思的“两个发现”。
(2)第一、第二句话在全段中起的作用是( )
a总括上文 b领起下文 c转折 d承上启下
(3)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
a论述马克思注重理论科学的新发现及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影响。
b介绍马克思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从而提示马克思的革命家本色。
c概述马克思密切注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以及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
d赞颂马克思对各种科学新发现都有浓厚的兴趣,体现了他科学家和革命家二者兼而有之的特色。中学语文在线
9、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寒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
(1)联系上下文,分析“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中的“首先是”与( )相呼应。
a下文中的“正因为这样” b下文中的“就是”
c上文中的“远不是” d上文中的“就是这样”
(2)概述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论述“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一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线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的理解。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1题。
悼念玛丽•居里
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注:《悼念玛丽•居里》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许良英、范岱年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人,物理学家,因提出相对论而享誉世界。这是爱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的演讲。中学语文在线
7.这篇短文在第一段就点明了中心,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8.第一段中的“后者”指的是
与之相对的“前者”指的是
9.第二段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伟大品格,请用简明文字概括。
10.有些语言,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通过表层信息挖掘其隐含实质。本文第四段,反过来说,意味着什么?
a.欧洲知识分子:
b.欧洲的现代:
1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本文所悼念的都是世界上杰出而伟大的人物,两文在行文上有何异同?
高考链接
12.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XX高考江苏卷)
一项名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学研究计划在北京启动。来自10个国家的人类遗传 学家,将用5年时间共同探寻人类在地球上的迁徙史,并绘制一张尽可能详尽的人类迁徙地图。如果说XX年前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关注人类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项目则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已有的遗传学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人们的流动和杂居,人的基因会发生变异,分析测试特定地区人的基因样本,可以找到他们遗传基因的不同特征,从而发现人类的迁徙轨迹。
⑴研究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个字)
⑵最终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3.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XX高考全国卷一)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参考答案:
1.d 2 b 3.“这”指的是两个发现和他所研究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主要的”指的是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比较伟大的革命理论有着更光辉的革命实践。4.c 5.(1)d (2)a 6.b 7.(1)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点明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作者悲痛与崇敬的心情。(2)c 8.(1)a或c(只要解释合理都可以) (2)d (3)b 9. (1)c (2)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 ;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创立国际工人协会10。生命要素:活着就要斗争。 热烈:写斗争的高度热情。 顽强:写斗争的坚强意志。 卓有成效:写斗争的成绩卓著,斗争是马克思的毕生的使命。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共存。
课外阅读
7.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8.才智成就 道德品质
9.性格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谦虚谨慎,以及为实现理想坚持到底的精神。中学语文在线
10.欧洲知识分子:缺乏居里夫人那样的品质力量和热忱。
欧洲的现代:不能令人满意
11.两文都对人物的卓越成就、高尚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充满赞颂和崇敬之情。《在》文抓住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的特点写,着重写他的卓越贡献和成就,《悼》文则对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只是一笔带过,而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其崇高的道德品质上。
12.⑴研究途径:分析测试基因样本,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
⑵最终成果:绘制成人类迁徙地图。
13.文段主要有两层意思:有太多的古籍需要修复,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才不足。从中提取最重要的词语,无疑应该是:古籍、修复、人才、不足。这四个词基本能反映本段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5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 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的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甲文,《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八、九段。
乙文,《巴尔扎克葬词》
(1)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样的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这也许是一桩好事,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2)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3)不,那不是未知之乡!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
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我说的难道不是真话吗,听我说话的诸位先生?这样的坟墓,就是不朽的明证!面对某些鼎鼎大名的与世长辞的人物,人们更清晰地感到这个睿智的人的神圣使命,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而且心想,生前凡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1.面对逝者,人们感到悲痛,甲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人们对马克思的悼念与敬仰,乙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表达对巴尔扎克的尊敬与悼念。甲文用的是________句式,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乙文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语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②乙文选段(2)的第二句。③双重否定。④准确严密。⑤比喻。⑥诚挚富于文采。
五、知识迁移:此项设置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以达到讲练结合,培养能力之目的。
1.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完成下列各题。
(1)对详细记叙时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在葬礼上的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
b.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
c.马克思生命的每一时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是十分宝贵的。
d.明确指出马克思停止工作的最后时刻。
(2)对两个“睡着了”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两个“睡着了”都指马克思的逝世,前一个是虚写,后一个是实写。
b.两个“睡着了”写出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前一个是说以为他睡着了,后一个是确认他已经逝世了。
c.这是讳饰的手法,含蓄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d.恩格斯表达感情的方式相当含蓄。他的巨大的悲痛浓缩在“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几个字里。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
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
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1)问题1:
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2)问题2:
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
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3)问题3:
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4)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1)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2)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3)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
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 “推翻” 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4)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
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5)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篇17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3-8段;总结课文特点;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
1、议论文结构有哪些类型?(总分;递进)怎样才能使议论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用好关联词句。)
2、阅读文章,怎样才能与作者及其作品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二、分析第3-8段
1、读“提示”第三段开头一句,分析第三自然段论述语言的概括性。
A、第三段是一个长句。分析长句的方法是:首先分析句子的结构,使句子的内容明朗化;然后,借助相关知识,弄懂句子的含义。
这是一个单句,还是一个复句?是单句划分成分,是复句划分层次。(单句。成分划分略)
B、作者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这一伟大发现的?
与达尔文类比
达尔文 生物界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 。
C、问:“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
即“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
D、如何理解这一规律?
首先,理解词句的含义;
吃、喝、住、穿 =物质、存在
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精神、意识
直接的物质的资料的生产 占统治地位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 经济基础 的生产关系
经济发展阶段 各方面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
决 式、人们在生产中
定 的地位、分配形式
国家政权、
国家制度 法制、军队、 生产力
警察、法庭等
政治、法律、 上层 人;劳动对象;
意识形态 道德、社会科学 建筑 劳动工具
艺术、宗教等
其次,了解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这样就可以理解这个“规律”。(先讨论,再打幻灯片)
承条(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存在决
接件(2)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定意识
(3)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
因 承 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 经济基
果 接 构成基础, 础决定
(4)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 上层建 经济基
因 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筑 础与上
果 层建筑
并(5)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上层建筑由经 的关系
列(6)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济础来解释
我们平时是怎样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从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来说的。)
这里,恩格斯所说的规律为什么与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同?
恩格斯据所说的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的规律,就好比水流动的规律是“水往低处流”;而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好比“沅水流入长江,长江流入东海。”内在的规律是动因,外在的形式是结果。
[小结]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试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内容是何等的丰富啊!然而,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的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2、分析第4自然段。
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社会主义批评家(指哪些人)
“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的含义及作用
(答案略)
3、理解第6段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的、革命的力量”?
对破折号的理解
对马克思“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理解。
4、分析第7段
(所以如此,)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第2 句语法分析。
第4 句省略成分补充;理解本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列那么多的报刊名,并于报刊名后用括号注明年代的作用。
破折号的作用。
5、分析第8段
说出“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句话的作用。
理解本段最后一句的含义。
三、总结课文特点
1、思路与结构:严密的逻辑性;
2、论述语言: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四、议论文怎样才能做到上面所说的“三性”?
1、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与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安排好结构、过渡词句)
才能使议论文的思路与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2、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
3、要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满怀激情地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
五、完成习题第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