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精选1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精选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精选14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1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教师寄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x kb 1.c o m

  3、读准字音。  

  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4. 实词: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③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④ 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⑤ 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⑦ 期年之后(期:满一年) ⑧ 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注:讽:微言劝谏) 

  3. 虚词: 

  “于” 

  ① 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② 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比) 

  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介词,在)④ 皆朝于齐(于:到) 

  “而”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而:连词,并且)②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而:表顺接连词,于是)③ 时时而间进(而:连词,表修饰) 

  4. 词类活用: 

  ① 名动:朝服衣冠(服:穿戴)② 名状:朝服衣冠(朝:早晨)    暮寝而思之(暮:夜晚)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③ 使动: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④ 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 

  5. 古今异义: 

  地方:  [今] 部分、区域、本地,跟“中央”相对的行政区划。 

  [古] 两个单音词。地。土地,国土。方,方圆,纵横。 

  6. 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 与(之)坐谈(省宾语)② 问之(于)客曰(省介词“于”) 

  判断句: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皆朝于齐(应为“皆于齐朝”)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应为“忌不信自”) 

  固定格式: 孰与…”和“与…孰”疑问句经常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成选择疑问句中的一种,介词“与”的宾语是用来作比较对象,句末的形容词则是比较的标准。

  二、整体感知新 课 标第 一 网

  1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这件事是什么?

  2.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3.讽谏结果如何?

  三、合作探究

  1.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2.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四、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提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五、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六、达标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臣妾(qì)    丽(yǐ)    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   弗如(fú )   皆朝(cháo)于齐

  c.窥镜(kuì)   期年(qī)    数(shuò)月之后

  d.旦日(dàn)   暮寝(qīn)   时时而间(jiā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 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 夫晋,何厌之有?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2.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6.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新 课 标 第 一 网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译文:                                                      

  9.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皆以/美于徐公

  c.今齐/地方千里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0.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幼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不超过30个字)(3分0

  11.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4分)

  23《愚公移山》学案

  教师寄语: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三、问题探究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四、拓展延伸

  “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五、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故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六、中考真题演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4、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中考真题演练】参考答案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 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24《诗经》两首学案

  设计人: 刘杏林

  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一、基础知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五、达标测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菜(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5、《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2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要重视同学的实践活动,让同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同学思维方法的学习。”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同学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同学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同学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同学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同学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沛预习,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课堂上,我把“扮演”的机会“让”给同学,为同学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以充沛尊重同学的阅读体验,珍视同学的独特感悟。结果,无论是对文言知识的落实,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学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局面甚是热闹。显而易见,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同学,把发明还给同学,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溢生命活力,充溢智慧挑战!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的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同学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同学用自身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身的头脑考虑生活,用自身的心灵体味人生,让同学在阅读实践中,发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课后,有同学告诉我:“学文言文蛮有味道的,没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美中缺乏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和时捕获同学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前我跟同学说,这篇文言文老师讲完了是要求他们上台扮演的,全班依照小组,分成两个小集体,一二组、三四组对决,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联系实际生活,把本文改编为一个小剧本。他们可以在小组里面选人,课后进行一定的排练,两节课上完之后,我让他们上来扮演,但很遗憾,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扮演不是胜利的,其实这是我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当初心里有点紧张,怕到时候同学不配合,到时候没有人愿意上来就很糗了。谁知道真的失败了。我想以后在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同学的需求,关注同学已有的知识,关注同学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3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 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 教学导入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 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 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 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 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 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 布置作业 :

  1. 背诵课文。

  2. 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 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平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 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 分析阅读第三段:

  1. 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 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 “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 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 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 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 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 布置作业 :

  1. 练习一、二、三。

  2. 完成补充练习: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  联  想  )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4

  重庆市北碚区科技校 余明秀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明白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好处;

  2. 掌握本课中重要的文言实词以及特殊句式,学会积累文言文知识的一些方法;

  3. 学习文章善于通过细节与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设想

  作为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善于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因此本文学习中在词义的理解、句式的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方法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并且因为学生已有文言知识经验的差异,本课教学力求学生实现个性化的积累。此外,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还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收获一些人生感悟。整个教学过程 力求通过两大环节来带动,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战胜其他的诸侯国,各国国君都很重视治国的策略。《战国策》就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外交、政治等活动以及谋士献策和主张的。课文记载了邹忌向齐威王献策的故事,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他是怎么献策的,齐威王是怎样采纳了他的意见的。

  解题: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讽刺不同。纳谏:接受意见。

  二、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 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

  2. 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注意见威王时怎样用类比说理的。

  三、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 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 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一般积累范围: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成语等。积累时不要在名词术语上纠缠,应以对文意的理解为主。积累应因人而异,如以前这个词及此外的意义都已清楚或你自己一看就明白的不用写在积累本上。同时要注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对多义词要注意归纳。

  学生积累的词句相互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交流。在学生交流中遗漏的重要词句教师可提出。

  词语示例:

  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陈涉世家》

  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论语》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狼》

  句式示例:

  孰与:与……相比。不自信,不相信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者……也,表判断。

  3. 学生自由高声慢读课文,口诵心惟,边读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以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 文中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讨论分析,师生对话,全班交流。学生在回答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并作分析,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以求学生深入体验。分析时先说出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对于学生没谈到的内容老师介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

  ①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经历了问美―比美―思美。在这一过程中写了邹忌形貌丽不自傲、听妻美而不自信、客观求证有自知、暮寝而思求本质。这表现邹忌不受表面现象迷惑,在奉承话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进谏的过程中邹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王之蔽甚矣”说得委婉动听,鲜明地体现了“讽”的特色。这也正是进谏成功的原因之一。

  ③文章在塑造邹忌的形象时采用细节及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细节。

  ④对邹忌的细节及对话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妻、妾、客三者对徐公私、畏、求的不同态度,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要读出滋味,读出人物的内心体验、内在情感。

  2. 齐王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关注:

  ①听邹忌进谏时的态度:善。

  ②提出进谏的方式及奖励: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的上、中、下赏。这二者表现了齐威王虚心纳谏,勇于听取不同意见,是一个明智而开明的君主。

  ③纳谏的结果: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 学生诵读全文。

  五、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 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实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5

  教学主导

  1. 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 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 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 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 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

  2. 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 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 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一部《战国策》,非文非史,亦文亦史,写实与虚构相兼,本文能最典型地体现《战国策》的特色。与其当史来读,不如做美文来读,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读。西方有人尖锐而不无偏激地以为,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因此,本文阅读理解,首先弄清故事情节:邹忌巧用寓言、齐王虚纳善言而施政有成,天下大治。这一点无须作为重点,概括归纳即可。接着,需要分析人物个性,只要邹忌就行。邹忌五个“一”:一个高官之位(史载此人善鼓琴,做齐相,封成侯);一副好皮囊(“形貌丽”可证);一个突破阿谀谄媚重围保持清醒、具有自知之明的头脑;一腔在位谋政、进尽忠言的热血;一张委婉幽默的巧嘴。通过人物分析,再就文本客观提供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明白两点(如能感受更多信息,更好):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二是为臣者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民主意识,为君者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形象。诸如此类,通过引导和师生互动,或板书,或学生自记笔记。用表格示例于下:

  如果把《战国策》当美文来读,其结构层次的“三排”之法,重叠套裹,从头至尾,实为罕见,很可细嚼精咽。顺序当可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清理。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后来南宋理学家们倡导的八条目中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行为方式和过程而言,从问询到比较反思再推及到君王,也是三个排比;就邹忌自醒的情节看,朝窥、日问、晚思,再到问讯的对象和对象们的反映的细节等等,无一不是三个排比。至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等级的奖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三个排比典型而明显,一提便知晓。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重叠美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欣赏,深入会意。

  当美文来读,还可引导领会之处有: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从近到远,从个人修养到朝廷天下的递进构思;实写家事感悟、虚写战胜朝廷的详略艺术;一代国相不惜执著形貌攀比的夸张手法等等。尽可由学生有所发现和体会。

  第三步:期待性阅读

  在吸取精华、继承优良传统,让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把本文置于现实世界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和批判阅读的参照,引导学生用别样的眼光读出主体独特的体验。比如,“战胜于朝廷”,且不说夸张失实的嫌疑,单论这种内敛自醒的不可靠和不可行。当今世界,无论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立足、民族的强盛,没有真正的实力做后盾,“战胜”纯是自欺欺人的诳语,儒家走向理学死胡同的八条目的原义,是不能救国和强国的。再比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情形的变化,夸张有余,信实不足;一代国相身上一天到晚流溢的脂粉夸饰,怎么也难以让人全信,细节的失实,也直接影响整体的真诚。因此,更多地当文学作品读可也。

  这一步的学习,老师除了略加激发,无须预设和过多暗示,让学生在成年人的是非取舍标准里萦绕;哪怕失之于幼稚和考虑欠周或存在明显的谬误,也当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关键在培养敏锐的批判锋芒和掌握武器的基本功。

  第四步:拓展性阅读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材料印发。目的在于感悟读后感的一些写法和叙述性故事材料的概括归纳和使用,以及期望学生拓宽历史散文的阅读视野。示例于下:

  纳谏与止谤(节选)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60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设题:

  1. 本节选部分既有鲜明对比,又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就对比说,是齐王与厉王的对比。就逻辑说,哪些语句构成这些对比之间的联系,请找出来。

  2. 本文段副标题名为“重读有感”,重在说古,但本文段又不是全文照录,如果依照这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根据你的理解,后面大概会写什么?

  3. 《召公谏厉王弭谤》也是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试通读几遍,并简单概括其大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6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以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答案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7

  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

  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学生找,我讲;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学生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是形式的问题,还是……?于是,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如果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课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学生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比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

  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活”起来;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8

  教学目的

  一、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自读课文,文字较浅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明确自读要求,然后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不懂的词句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之。

  二、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自读检测。通过检测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

  2 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自读“自读提示”,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齐威王事迹

  据史载,齐威王田齐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一切都交给大臣办理,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齐威王于公元前357―

  前321年在位,凡36年。

  (三)邹忌事迹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

  (四)关于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王。(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2.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9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特别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的课本剧,,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自己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在师生共同欣赏《关雎》和《蒹葭》时,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10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 萧明光

  教学主导

  1. 基础性阅读,即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

  2. 理解性阅读,即能感知人物特点和结构特点,能初步领会自知和民主的积极意义;

  3. 期待性阅读,即能扬弃文中不可避免的糟粕和不合时宜的内容;

  4. 拓展性阅读,即提供相应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内容,扩大阅读视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重点

  背诵和三个排比层叠套裹的结构艺术。

  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用一面镜子做道具。教师登上讲台,顾盼照镜,然后再略带夸张地做净面去污之状。接着提示:我手中一面镜子,起什么作用?同学们说得对极了!我的镜子就是我的意见书,当面暴露我的缺陷,当面指出我的毛病,接受它的忠告,就是光洁我的面容,就是干净我的肌肤。可是,一个国家的兴衰得失,一个国君的统管治理又该以什么作为它的镜子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第一步:基础性阅读

  文言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年代的阻隔、言语表述方式的差异和文字阅读兴趣低下等等而造成的局限与影响,虽然学生在这个学段里已学过长短三十余篇文言文,但发展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阅读能力依然不强,要让他们感知文意,领悟精华,获得审美享受,首先还得从肃清道路上的“绊脚石”开始。

  1. 粗读课文,辨清字音。先老师或录音范读,提请学生注意;再学生齐读,找出容易误读的字加以正音,并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内容。示例于下:

  有余(九上《出师表》“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丽 朝服衣冠(八上《三峡》有“朝发白帝”,《长歌行》有“朝露待日”,八下《醉翁亭记》有“山间之朝暮也”等) 期年 间进

  2. 再读课文,解说词义。提请学生全文默读,并对照课本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的基本意义,教师找出学生容易忽略、多义或古今意义有差异的词予以查问。示例于下:

  朝:早上;朝廷;朝拜善:善事;好的;擅长;好孰:谁;仔细;什么(《隆中对》有)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口技》有)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私:偏爱(《出师表》有今:自私)

  3. 还读课文,复述大意。先散读,要求学生放声无碍。再自由组合或教师挑选,分角色演读故事大意。某些特殊句式,予以点拨归纳。示例于下:

  忌不自信。(倒装句,宾语前置。《满井游记》中有“城居者未之知也”。《岳阳楼记》中有“吾谁与归”)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者者。(定语后置,《马说》中有“马之千里者”)

  4. 追读课文,完成背诵。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一部《战国策》,非文非史,亦文亦史,写实与虚构相兼,本文能最典型地体现《战国策》的特色。与其当史来读,不如做美文来读,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读。西方有人尖锐而不无偏激地以为,历史都是假的,除了人名。因此,本文阅读理解,首先弄清故事情节:邹忌巧用寓言、齐王虚纳善言而施政有成,天下大治。这一点无须作为重点,概括归纳即可。接着,需要分析人物个性,只要邹忌就行。邹忌五个“一”:一个高官之位(史载此人善鼓琴,做齐相,封成侯);一副好皮囊(“形貌丽”可证);一个突破阿谀谄媚重围保持清醒、具有自知之明的头脑;一腔在位谋政、进尽忠言的热血;一张委婉幽默的巧嘴。通过人物分析,再就文本客观提供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明白两点(如能感受更多信息,更好):一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二是为臣者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民主意识,为君者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形象。诸如此类,通过引导和师生互动,或板书,或学生自记笔记。用表格示例于下:

  如果把《战国策》当美文来读,其结构层次的“三排”之法,重叠套裹,从头至尾,实为罕见,很可细嚼精咽。顺序当可按范围层次,从大到小进行清理。就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似乎有点吻合后来南宋理学家们倡导的八条目中的诚意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三个排比;就邹忌整个行为方式和过程而言,从问询到比较反思再推及到君王,也是三个排比;就邹忌自醒的情节看,朝窥、日问、晚思,再到问讯的对象和对象们的反映的细节等等,无一不是三个排比。至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上、中、下等级的奖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三个排比典型而明显,一提便知晓。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的重叠美可以引导学生好好欣赏,深入会意。

  当美文来读,还可引导领会之处有:由小到大,由此及彼,从近到远,从个人修养到朝廷天下的递进构思;实写家事感悟、虚写战胜朝廷的详略艺术;一代国相不惜执著形貌攀比的夸张手法等等。尽可由学生有所发现和体会。

  第三步:期待性阅读

  在吸取精华、继承优良传统,让学生充分感受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把本文置于现实世界的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和批判阅读的参照,引导学生用别样的眼光读出主体独特的体验。比如,“战胜于朝廷”,且不说夸张失实的嫌疑,单论这种内敛自醒的不可靠和不可行。当今世界,无论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立足、民族的强盛,没有真正的实力做后盾,“战胜”纯是自欺欺人的诳语,儒家走向理学死胡同的八条目的原义,是不能救国和强国的。再比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进谏情形的变化,夸张有余,信实不足;一代国相身上一天到晚流溢的脂粉夸饰,怎么也难以让人全信,细节的失实,也直接影响整体的真诚。因此,更多地当文学作品读可也。

  这一步的学习,老师除了略加激发,无须预设和过多暗示,让学生在成年人的是非取舍标准里萦绕;哪怕失之于幼稚和考虑欠周或存在明显的谬误,也当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关键在培养敏锐的批判锋芒和掌握武器的基本功。

  第四步:拓展性阅读

  这一步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材料印发。目的在于感悟读后感的一些写法和叙述性故事材料的概括归纳和使用,以及期望学生拓宽历史散文的阅读视野。示例于下:

  纳谏与止谤(节选)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60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弭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设题:

  1. 本节选部分既有鲜明对比,又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就对比说,是齐王与厉王的对比。就逻辑说,哪些语句构成这些对比之间的联系,请找出来。

  2. 本文段副标题名为“重读有感”,重在说古,但本文段又不是全文照录,如果依照这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思路,根据你的理解,后面大概会写什么?

  3. 《召公谏厉王弭谤》也是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可从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试通读几遍,并简单概括其大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11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节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12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

  【新课探究】

  一、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7、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8、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

  家事国事

  9、第三段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二、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3、最后一段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4、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三变:"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总之,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13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了解《战国策》;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历史上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往往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  

  比干菹醢:比干因劝谏暴君商纣王而被剁成肉酱;屈原投江:屈原因劝谏昏君楚怀王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魏征死谏: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称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但有时也是冒着杀头危险直言进谏的。由此可见,进谏成功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3、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多媒体显示:

  (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委婉劝说。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2)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公开指责。)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4)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5)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朝 (zhāo) 服衣冠( 在早晨)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 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确实、的确)

  五、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

  (1)第一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2、朗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思考: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明确:第一段:问美比美,反思感悟,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邹忌劝谏,齐王纳谏。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门庭若市,战胜朝廷,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多媒体显示背诵思路,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品读课文,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邹忌劝谏技巧之高;质疑解疑,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品味妻、妾、客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使……闻,动词使动用法) 

  4、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5、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2)第二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3)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学生讨论交流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 篇1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及答案(精选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