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莲 说(精选15篇)
爱 莲 说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 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二、诵读环节。
1、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同学交流课前设计的板书并介绍设计意图。(展示台投影)
3、二读,个人读,小组读,教师读,大家评。
三、悟读环节。(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2、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3、质疑,解疑。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
1、结束语。
2、三读,深情地背诵全文。(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 莲 说 篇2
四、朗读训练
1、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按"读"放课文录音)课文读完后,按"回目录"可回到界面。
2、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课文朗读中有两个错别字,可让同学边听边找)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总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课文注释: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总结打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呢?(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打出: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打出: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那么,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的用意是什么呢?用作陪衬。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予谓菊……君子者也) ⑶问题3。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答:"菊之爱……宜乎众矣。"在这三句之前,作者有一个表示感叹的词"噫!"表示作者要发表感慨了。他的感慨是什么?生答:感慨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总结:对,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解说范例:梅花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作者本人这样一个革命的女性的象征,作者以梅自喻,梅花抒写了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 3、 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解说:请同学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放图像)大家可以参照我屏幕上放出来的各种花木,也可以任意地另找一种。可以在纸上写一下,然后先说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 9 爱 莲 说 [教学要点] 1.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及其所寄予的思想情感。 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句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借助“莲”来表达君子精神品格。 难点:一些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常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数] 2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示例一: 千百年来,菊花、牡丹、梅花、莲花等这一些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一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写心中情感的对象,并赋予了特定的人格形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其中一篇流传千古的作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这一篇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吧! 示例二: 说,这个词语,古今汉语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例如,都指的是说话。人要说话,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意思,也就是解释、说明。《说文》:“说,释也。”《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由此,引申出评议、评论的意思。《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就是议论、评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就不是一般的说说,而是夹着评论。 由评论、议论引申出来,说,就有了学说、观点、言论的意思。苏轼《石钟山记》:“然是说,余尤疑之。”全祖望《梅花岭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在现代汉语中,有著书立说、异端邪说等,都不是一般的说话,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学说的意思。 由此再引申出来,就成了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课文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蕃(多) 濯(洗) 妖(娇艳、妖艳)不蔓(用作动词,牵蔓)不枝(用作动词,分枝) 植(树立)亵玩(玩弄) 4.请学生笔译本段。 5.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6.背诵本段课文。 7.文段赏析: 问题一: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是总说,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 问题二:接着的“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两个分句的写作意图何在? 明确:写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其目的在于为下文作类比,以强调“予独爱莲”。 问题三:“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这不仅仅是一种描述,而是一种象征。“淤泥”者,此泥必污,惟其污,才肥沃,才能开花,它本来就适合莲花生长。所以于莲花而言,本无所谓污不污。但是,周敦颐从人的角度,而且不是一般人的角度,而是从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淤泥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污浊的环境。在污浊肮脏的环境里生长,而精神却不受污染,道德不会退化。 问题四:“濯清涟而不妖”与上句是什么关系?突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句,是前一句的对句。经过清水洗濯而不妖艳、不轻佻,保持它的朴实的本色。 问题五:“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明确:“通”和“直”,也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象征,是对人品的象征。“通”是通达,“直”是正直。关键就是这个“直”字,后面的“亭亭净植”,也讲的是“直”,不过为了回避重复用词,用了一个“植”,以“亭亭”来强调一下。 问题六:“香远益清”对下文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香远益清”,则不再从外形而是从嗅觉来向品行方面引申。有了这一句,下面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才有根据。闻香和目击,也是一对矛盾。一般地说,闻香自然比目击更有感觉,因为香气宜近,而观则可以远之。近不如远,闻不如视,而在文字上又把近闻以“亵玩”出之,带上贬义色彩。这就是隐藏在普通文字中的哲理内涵。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9.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10.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谓(说,认为)君子(高尚的人)鲜(少)宜(应该、应当)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判断句式)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的深爱,跟我一样的有什么人呢?“之”,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 11.请学生笔译本段。 12.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 13.背诵本段课文。 14.文段赏析: 问题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话中,“予谓”是什么意思?请说出“予谓”后面的宾语的修辞效果? 明确:“予谓”是我认为的意思,用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予谓”后面的宾语又一次在类比中,本段将爱莲的观念加以拓展,三者并列(排比),成为一个整体的有机结构,比单独说“莲是花之君子”要有力得多。结构功能大于要素之和。 问题二:“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 菊之爱,是隐者之爱,没有什么人继承;莲之爱,是君子之爱,当代也没有什么人认同;只有牡丹之爱,是富贵者之爱,所以十分流行。意思就是牡丹所象征的富贵,成为流俗;而隐逸和君子,则为世俗所冷落。 三、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2)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3)阅读“阅读练习”四,按要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从检查作业导入课文的学习。 第一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作者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作者是从莲与君子的相似之处着笔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第二题 1.指名学生回答。 2.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意见。 参考意见:文章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的用意,是用以映衬莲花,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二个问题,学生基本掌握得了文章的意思。接下来再提二个问题供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究。 (1)这一篇文章的主旨是写莲花还是写作者自己,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请说出你的理解。 (2)作者对莲花的歌颂,从现实的角度上说还有意义吗?请说出你的意见。 解答步骤如前。 [参考意见] (1)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自己的君子之志,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作者激赏莲花,在于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种对花中君子的赞美,正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想往。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现实世界里,他依然能够使人勉励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高洁的精神王国,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哪怕象牡丹般的绚烂,最终仍要归于平淡,人格、气节、精神的完善与丰富,才是自身修养的最高追求。 第三题。 1.请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作文。 2.请各小组把大家认为比较好的作文在课堂上宣读。 3.把小组认为好的理由说出来。 4.其他各组进行评价。 5.教师说出自己的意见。 二、相关资料 参考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花茎中间空,外部直,不长藤蔓,不分枝,香气传得越远越显清幽,端庄洁净地挺立着。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好菊花的,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爱好莲花的,像我一样的还有谁?爱好牡丹的,当然多得很了! 三、“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像莲花那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简言之即洁身自好)的精神品格。文末的感叹是说,像陶潜那样真正的隐士已很少见,像自己那样向往君子的人不知有谁?而仰慕富贵的人却多了起来;作者感叹的字里行间就是希望改变这种状况,希望更多的人同他那样,做一个向往君子的人。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 第二题 1.多 2.洗/妖艳3.越发,更 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第三题(略) 第四题(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读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宜乎众矣. .《爱莲说》专题练习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教学设计4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反思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案1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爱莲说》专题练习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教学设计4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反思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案1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爱莲说》rm视频朗读 《爱莲说》ppt课件 《爱莲说》ppt课件(1) 《爱莲说》mp3音频朗读 《爱莲说》flash课件在线欣赏2 《爱莲说》flash在线课文朗读欣赏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短文两篇》之二。 二、 课题:《爱莲说》 三、 设计者: 阆中市石子中心校 董小明 四、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 教学目标: 学习内容分析表 课目内容名称 知 识 点 学习目标 知道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爱 莲 说 1 识记本课10个疑难字词 √ 2 有感情诵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 √ 3 正确理解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 √ √ √ √ √ 4 分析本文的衬托手法 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 √ √ √ √ √ 5 领会“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 √ √ 6 联系作者的情感 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 √ √ √ √ √ 学习水平描述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语句 行为动词 1 知道 识记本课10个疑难字词 识记 2 领会 有感情诵读课文 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诵读、体会 3 应用 正确理解课文 积累文言词汇 理解、积累 4 分析 分析领会本文的衬托手法 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分析 5 领会 领会“托物言志” 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领会 6 评价 联系作者的情感 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讨论 六、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莲的形象寓意。 七、 教学难点: 衬托手法的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好处。 八、 媒体选择与组合: 媒体选择工作表 教学单元/ 课目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二课《短文两篇》之二:《爱莲说》 知识点 学习水平等级 媒体 类型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媒体内容要点 资料 来源 媒体使用方式 1 领会 cai 课件 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播放动画短片 资源中心下载 边播放边导入 2 知道 cai 课件 呈现 预习过程 展示预习内容 自制 学生利用资源库自主学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3 领会 cai 课件 提供示范 展示 朗读 资源中心 播放练读 4 分析领会 cai 课件 提供范本 设疑思辨 展示莲花的定格图片 自制下载 播放-分析“莲”的形象-领会-诵读 5 综合 cai 课件 理解感悟 播放三种花的图片 自制下载 播放-分析写作特色-讨论-总结 6 评价 cai 课件 创设情境 播放动画短片 资源中心下载 边播放边讨论本文的现实意义 九、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此环节2分钟] cai 课件一边展示动画片段,教师一边激情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在网上查询资料预习课文。[此环节13分钟] (cai 课件播出古曲《出水莲》,并展示预习要求): 1、了解文体和作者 2、正确诵读课文,节奏准确,语音流畅,情感丰富。 3、积累文言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4、把握文中“莲” 的形象,理解作者爱莲的独特思想感情。 (三)、配乐朗诵,感受文章精辟的语言美。[此环节5分钟] (cai 课件播出古曲《出水莲》) 1、学生齐声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互评。 (四)、疏通文句,理解文意,感受莲花这一形象的诗意美。 (cai 课件出示要思考的问题)[此环节8分钟] (1)、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莲花的形象的? (2)、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你觉得恰当吗?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领会文章隽永的意蕴美。 (cai课件出示要讨论的问题)[此环节5分钟] 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而世人甚爱牡丹”,这里的“独”和“甚”能删去吗?为什么? 2、对爱这三种花的人,作者持什么态度? 他要表达什么思想? (六)、拓展练习。[此环节5分钟] 1、引导学生总结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和修辞方法,并说说 有什么好处。 2、你认为本文对现阶段的我们来说有何作用? (七)、课堂小结 [此环节2分钟]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北宋・周敦颐) 爱高洁之莲 ―――――― 慕君子之德 陶渊明 菊 正―――――隐逸者 鲜有闻 世人 爱 牡丹 反―――――富贵者 宜乎众 予 莲 不染、不妖 通直、不蔓不枝 君子者 同予者何人 香、清、净植 不可亵玩 托物 言志 附:教学结构流程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略)。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借花述志。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学生齐读。 五、串析课文。(围绕下列问题逐一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较难的文言词句顺便作些解释。)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六、背诵全文。 七、布置课外作业 。 1.找出课文中的“之”字,并分别指出它们的意义或用法。 2.以某种植物为题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教学设计(B) 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的教学难点 。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8.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吗?它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也写了。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描写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彩屏显示:课题及彩图。 二、检查预习。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指名口译本文大意。教师订正误处。 彩屏显示译文。 3.全班齐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作点拨。 1.讨论文体。 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讨论后明确: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讨论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爱莲花呢? 讨论后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彩屏显示:莲花图。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齐读第一段。 3.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从“莲,花之君子”中可看出是君子的化身。 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彩屏显示:莲花图。 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齐读第一段并当堂背诵。(指导学生背诵) 4.引导学习映衬的手法。 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淡到菊花和牡丹?从文中找出写菊与牡丹的句子。 明确:“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第一段)“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第二段)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臣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有某种类似之处。 由此我们知道作者对菊也是肯定的,菊是正面形象。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5.引导分析结尾。 文章结尾几句,运用了哪些句子,发了哪些感慨?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四、布置作业 。 1.默写全文。 2.补充练习。(彩屏显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3)中通外直 ____________ (4)不蔓不枝 ____________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 (6)予谓菊 ____________ 爱莲说 @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 )花,可( )爱者甚( )蕃( )。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 )爱牡丹。予( )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 )不染,濯( )清涟( )而不妖( ),中通( )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 )矣。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作者是 朝代 中国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爱莲说》出自 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二、写作背景: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三、词语总结: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五、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描绘,托物言志,(1)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2)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莲、菊、牡丹各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莲 菊 牡丹 六、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2、对比――作用: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深化了主题,突出了中心。 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 七、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九、试题举例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 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对比烘托突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对比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借物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喻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喻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喻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通过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五、 三、词语: 1、 可:值得 蕃(fán): 。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写出《饮酒》诗里体现陶渊明爱菊的诗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 。 清涟: 。 涟: 。 妖: 。 通: 。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 。 枝:名词用作动词, 。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 。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 。 植: 。 亵(xiè)玩焉:玩弄。 亵: 。 隐逸(yi): 。 者: 。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 。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 鲜: 。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予: 宜乎: 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相关链接 莲花――君子 莲花小记 中文名: 莲花、荷花 学名:nelumbo nucifera 英文名:lotus flower(hindu lotus) 别名: 荷花、芙蕖、水芝、泽芝、水华、菡萏、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环、六月春、中国莲、六月花神、藕花、灵草、玉芝等 类别:浮水植物 这是我在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教案,课件还在光盘上,暂时不能发。 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 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 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 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 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 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 总结课文 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理解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4、感受到文学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步骤: 课前预习: 1、 作者周敦颐。 2、 “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隐逸 课堂教学: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二、出示课题: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 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八种智能模式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会莲“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习者的预期成果:读懂课文,能感受文章语言言简意丰,结构严谨的特点并懂得欣赏荷花的美丽高洁,体悟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哲学家笔下的人生哲理,能以语言、形体、音乐、绘画、人际沟通合作等方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课前必要的知识准备: 1.收集历代有关描写荷花的诗词篇章,动手画一画或剪一剪书中描写的荷花和荷叶。 2.亲自去公园观赏荷花,了解相关的知识。 各智能发展的教学设计与要求: 语文活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背诵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介绍“说”这种文体的特征;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了解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莲为话题写一篇说明性文字; 数理逻辑: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荷花种类;统计写莲的经典名句及其作者; 视觉空间:用水彩等颜料画一画课文所描写的荷花的优美姿势;将有关莲的相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课文配乐朗诵;编一首《采莲曲》,配曲演唱; 人际沟通:用小组合作朗诵表演来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合作编辑赞美荷花的小画报或手抄报;合作搜集有关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网上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查阅有关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及莲叶自洁、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等方面的图书资料;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爱莲说》后的感受;用抒情性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多媒体莲花图片;如何认识莲的“出污泥而不染”; 自然观察:把收集的莲花资源进行分类或实地观察荷花并写一篇日记。 评价方式:评出“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朗诵者”、“收集资料能手”、“小画家”、“最快背诵者”等。 试教班级:常州市第一中学初二(2)班 试教教材:江苏版《语文》(洪宗礼主编) 试教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 刘 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习这篇文章有没有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爱 莲 说 篇3
爱 莲 说 篇4
爱 莲 说 篇5
爱 莲 说 篇6
爱 莲 说 篇7
爱 莲 说 篇8
爱 莲 说 篇9
爱 莲 说 篇10
爱 莲 说 篇11
爱 莲 说 篇12
爱 莲 说 篇13
爱 莲 说 篇14
爱 莲 说 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