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综合能力测试(精选14篇)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1
一、给加粗字注音
韶光( ) 伧俗( ) 休憩( ) 相称( )
曲屏( ) 锦屏( )( )
二、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____________
2.创作出来的物体形象。___________
3.恰当,恰如其分。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__________
三、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________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木屏、竹屏等。
a.美丽 b.秀丽 c.美观 d.华丽
2.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________,色彩又觉伧俗。a.精巧 b.轻便 c.轻巧 d.精密
四、阅读
(一)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诗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健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在括号内。
(1)( )―( ) (2)( )―( )
2.解释加粗字:令人销魂( ) 齐声称道( )
3.为什么作者认为“屏风”是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4.屏风有什么特点?
5.起初作者对屏风有什么感情?后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又对屏风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二)楼
“重屋曰楼”,这是古人常说的一句话,从古代建筑实例来看,这“重”字不限于两重,二层以上的就可称之为“楼”。楼有很广泛的用途,在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作为商业建筑的茶楼酒肆;在明、清的住宅和园林中有作为卧室、书房和观赏风景的楼,如“见山楼”“明瑟楼”“听橹楼”等等。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不同于前者的楼,如汉画像石所刻的大住宅旁的“望楼”,北宋在汴梁城中所建监视火警用的“望火楼”,古代城防工程中的敌楼、城楼,许多古城中的钟楼、鼓楼。它们虽然很高,但多数不是“重屋”,下半部有的以木构架支撑,有的是夯土台或城墙。楼的体型繁简不一,人们常见的钟楼、鼓楼、城楼是较简单的型式,历史上曾出现过体型非常复杂的楼,如宋画中的黄鹤楼。类似这样的建筑今天已不多见,仅山西省还幸存有明、清所建的万泉飞云楼和介体玄神楼,是极宝贵的遗构。
阁
阁在古代往往是对收藏贵重文献的建筑的称呼。历代的寺院中常可见到“藏经阁”这样的名字;汉代曾建有藏书的“天禄阁”“石渠阁”;清代乾隆皇帝为收藏四库全书,专门修建类似国家图书馆性质的“内廷四阁”,即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沈阳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这四阁的建筑形式均仿宁波私人藏书的“天一阁”,做成长方形平面,两坡硬山顶,二层楼,阁的正面满开山窗。其余三面都是实墙。
阁在园林中是作观赏风景用的建筑。例如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命名用了“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诗的意思,表明建它是为了欣赏荷花。
在一些宗教建筑群中,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层建筑也被称为阁,如辽代建筑的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明代建筑的广西容县“真武阁”,清代建筑的承德普宁寺“大乘阁”、颐和园“佛香阁”等。它们的平面有长方形、凸字形、八角形,立面造型挺拔庄重,是中国多层木构建筑的代表。其中“大乘阁”在现存木构建筑中高度居第二位(39米多),“佛香阁”高度居第三位。
亭
亭是我国园林中几乎不可缺少的建筑,无论公园、私园,大园、小园、古园、今园,都可找到亭子。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名篇描写了亭子,至今脍炙人口。亭既是供游人在内停留小憩的得景建筑,又是供游人自外观赏的点景建筑。例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的“补园”,本来是另一家的园子,园内小山上有一座“宜两亭”,这个亭名据说寓意是“一亭宜作两家春”。登上这个亭子,就可以饱览两园春色。由于亭子是点景建筑,人们对它们的体型推敲得更为细致,总是力求完美。匠师们依据它们所处的不同自然环境,常把它们的平面设计成三角、四面、六边、八边、扇面、圆形、梅花等不同的形式,供人们欣赏。
轩
轩是古典园林中观赏性的小建筑,也是起点景作用的,但在轩中往往陈放简单家具,供人们饮茶、下棋、鉴赏书画使用,这是和亭不同的地方。轩可以露在水边,也可以隐于半山,建筑布局较为自由,风格也多轻盈疏朗。网狮园的“竹外一支轩”和颐和园的“写秋轩”,代表了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轩的不同形式。
1.文中作者是如何介绍说明每种建筑的?
2.阁与楼彼此相近,作者怎样抓住阁的特征,将阁与楼区分清楚的?
3.作者是如何比较轩和亭的特征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三)漫话扇子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谜语。稍加思索,不难猜出它的谜底是扇子。提到扇子,我们总会想到它在炎炎夏日,驱酷暑送清风的功劳。可是,你知道扇子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么?
我国是扇子的故乡,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开始制作扇子,而且由于时代不同,扇子的样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初的扇子叫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工匠们采集飞禽羽毛,选用其中又长又美丽的,按颜色配在一起,制成一把把美丽的羽扇。不过,羽扇刚诞生时,并不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只是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羽扇产生后,很快就成为文人儒将的爱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孔明军师,手中常常轻挥一把鹅毛扇,神态潇洒地运筹于帷幄之中。这鹅毛扇就是羽扇的一种。苏东坡在词中这样描写周瑜: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寥寥数语,为我们描绘出一位风流倜傥的都督形象。由此可见,羽扇在三国时期已经普遍被人们使用。
大约在汉末,又出现了一种新扇子――团扇。用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聪明的艺术家又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团扇就更精美了。
唐朝 a 的《 b 》中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这里的“轻罗小扇”应该就是指这种小扇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团扇渐渐只成为小姐贵妇们的宠物。《红楼梦》里的“宝钗扑蝶”中,薛宝钗拿的就是这种扇子,只不过扇面上的图案是用五彩丝绣成的。团扇上的图案或是花鸟虫鱼,或是古代仕女,件件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大概在唐代,折扇从朝鲜传入我国,开始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这种扇子是由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绢做成。可以折叠,打开有30~40厘米宽,而折上只有2~3厘米宽,30厘米来长。它比较耐用,携带方便,因而久盛不衰,我们今天大多也使用这种扇子。折扇有几十种,最常见的扇面是纸的,上面或题诗,或绘画,或诗画俱全。在扇面上作画,宋朝时就有这种风气。北宋画家郭熙年迈时曾在扇面上画了一幅风景画,后来这把扇子被苏东坡得到。苏东坡对郭熙绘画技术赞叹不已,亲自为画题诗,成为宋朝一段佳话。
随着扇子的发展,扇子艺术产生并发展起来。明朝画家唐伯虎经常在扇面上作画题诗。他作画题诗的扇子,成为后人收藏的艺术珍品。
到了近代,有许多画家还举办了扇画展览。朱孔阳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他当年在上海卖艺时,曾与陶冷月先生合办扇展。陶先生作画,朱先生挥毫作书,“陶朱公卖扇”,一时传为美谈。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扇子外,我国劳动人民多使用植物的茎叶做成扇子。如葵扇、蒲扇、棕榈扇等。这些扇子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我国的扇子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制作精巧,有许多是精美工艺品。其中浙江杭州的黑纸扇、湖州的羽毛扇、广东新会的葵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被誉为“扇子之王”,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扇子的制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扇子艺术也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1.请为a处填上作者的名字________;b处填上作品的名称________。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文中抓住它的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加以说明的。
3.文中主要说明了几种扇子的样式?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
4.为什么“植物茎叶做成的扇子”不能“登‘大雅之堂’”,却受到人们普遍喜爱?
5.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参考答案】
一、sháo;cāng;qì;chèn;qǔ;jǐn;píng
二、1.徒劳 2.造型 3.得体 4.因地制宜
三、1 .d 2.c
四、(一)1.(1)善―擅 (2)健―键 2.销:离散,消失。称:称赞。 3.因为小时候受到古诗词中有关绘屏或咏屏的佳句的影响,就觉得屏风充满了诗意。 4.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的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5.起初作者对屏风充满喜爱与向往之情,后来对屏风的认识加深了,认为它实在是微妙,对它的感情也加深了。 (二)1.首先从楼的名称的意义、用途和体型来介绍楼的建筑特征;然后从阁的功用特点来介绍阁的建筑特征;接着从亭的功用和体型、轩的用途和风格介绍其建筑特征。 2.作者介绍阁的特征,抓住了它功用上的特点来说明,这也是与楼最明显不同的地方,这样就把阁与楼区分清楚了。 3.轩是古典园林中观赏性的小建筑,也是起点景作用,但在轩中往往陈放简单家具,供人们饮茶、下棋、鉴赏书画使用,这是和亭不同的地方。 4.文中运用了分类别的方法来讲述几种古代建筑特征;介绍亭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例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的‘补园’……”;介绍阁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中‘大乘阁’在现存木构建筑中高度居第二位(39米多),‘佛香阁’高度居第三位。” (三)1.杜牧;秋夕2.扇子;繁多的种类和制作的精巧 3.主要介绍了三种扇子的样子:羽扇、团扇、折扇。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最初它并不是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团扇由竹木或兽骨做柄,竹篾或金属丝做成圈,蒙上白色的绢、纸而成。而且可以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折扇是从朝鲜传入我国的,开始得到一些官僚贵族、文人墨客的喜爱,这种扇子用竹、木、象牙等做骨架,上面蒙上纸或绢做成,可以折叠,较为耐用,携带方便,所以今天人们也仍在使用它。 4.它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又能就地取材,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5.时间顺序。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2
《说“屏”》教案
田 萍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多媒体展示)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思考:
a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b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并找出屏的特点)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例: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
作者结尾引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是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也更好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1、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多媒体展示,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现代屏风的演变(媒体展示)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活动
展示自己制作的屏风,并配上精彩的解说。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
(《*》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在这场*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答)
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
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
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三)、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
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喜爱、向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
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
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
(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句子。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
(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
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八、板书设计:
作用
说“屏”分类(喜爱、向往)
设置及其注意事项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
语言特点:准确、周密、富有诗意
小飞霞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4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 研读与赏析。
(一)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 “…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⑵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三、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含意。
教学方法
本文是科学小品文,为了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趣,老师找来实物屏风,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之以网络图片、配乐朗读,使学生建立起对屏风的直观印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要分隔室内外,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墙、屏……),在这众多的可用器物中有种算得上是最“巧”的,那就是“屏”。出示各类屏风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屏的魅力,教师解说。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性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 20xx),古建筑、古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昆曲。在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近50年,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有《说园》、《苏州园林》等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其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屏风之美,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的图片。
2、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纳凉帷幕忒闺中书斋
伧俗缘故休憩韶光*
3、注意以下多音字和形近字的用法
(1)多音字
屏风(píng)伧俗(cāng)
屏气(bǐng)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维护纳凉(nà)木讷(nè)
4、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休憩:休息。
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摸。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别: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四、精读课文,把握特征,体悟感情
1、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假如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3、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屏的什么感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明确要点:
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3、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具体体现在第一自然段。
五、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并用“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来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4.“…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六、课堂小结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 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风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待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七、拓展延伸: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纸扇、中国结、陶器、木雕、剪纸、十字绣等。)选择一件,写一段话来介绍它们的特征及功用。
八、课外收集
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课外收集。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九、板书设计
说“屏”
作用
分类设置
巧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答)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2、指名学生读词。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四、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喜爱、向往)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句子。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7
一、说教材 。
《说“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比较轻松.随意的小品式说明文。对于屏风,作者不是从专业者的角度,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了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看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方面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不能只把它当说明文来教,教学中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优美的特点,根据本课教材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点,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4.学习引用说明法,感受语言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教学重点: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2.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渎课文,应以学生自渎为主,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渎,如有疑难,教师作一些必要的点拨,采用自读,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对于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加直观性。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我们学习《故宫博物院》时,许多同学都被金銮殿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雕龙宝座所深深吸引,有些细心的同学还注意到了宝座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它点缀着整个金銮殿,更增加了宝座的庄重肃穆,大家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中还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我觉得这样的复习导入,不只是温故而知新,而是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屏风图片,并猜想它们的用途,辅以简单的介绍,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这是训练学生搜集资料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接着老师展示一组屏风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屏”。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辨字这环节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目的是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筛选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两个思考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再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说其作用。
2)概括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给同学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谈体会。
本环节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派代表表述本组观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介绍屏的分类时展示不同种类屏的图片,让学生再次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四)品味语言赏析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本环节主要探究文中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浓浓的诗意,(重点指导句子通过多媒体展示)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品味语言,在探讨语言之后,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结束语的设计: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作用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其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能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课外搜集资料,写“屏”的古诗词及“屏”的图片,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在自习课上,组织一次“话说屏风”的交流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克服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教堂内外的交流。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是简要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8
【课前所思】《说“屏”》这篇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中有明白的交代。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作者和编者都在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 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说屏。出示屏风图片.这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屏幕上的"屏".(训练说话能力)
2、教师说屏。画面流动。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激发兴趣)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读出作者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感情――“喜爱和向往。”
依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读出自己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这个句子,他出自_______,喜欢它是因为”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你认为作者嵌入这些句子对这篇说明文起何作用?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四、研读课文,说说评评。
1、找喜欢的字句,品味写法。
点拨: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2、作者意图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希望建筑师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五、思维迁移
1、收集添加有“屏‘的诗句。
例如: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2、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
备注:本课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生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语言又不能规划为一般说明文。根据学生的学情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学生读懂文本上,没作过多迁移训练。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各类雅间名称,举例说明数字命名好,如:11、12……还是文字命名好?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要分隔室内外,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
明确:(墙、屏……),在这众多的可用器物中有种算得上是最“巧”的,那就是“屏”,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建筑师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评”。
2、出示各类屏风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屏的魅力,教师解说。
明确: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引发少文人骚客的无边遐想。
3、师生忆屏。回忆哪篇文章介绍了屏。(知识勾联)
明确:《口技》“口技人做屏障中”“坼屏视之”
从句中可看屏的作用是?
明确:遮挡视线。
二、初读课文,搜索文中信息。
方法:圈、点批、注;合作、交流。
1、你引起重视并解决了的词语。(老师相机抽查)
2、你了解了屏的哪些知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等。
答案:略(训练学生收集文本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走进文本作者。
1、外国人至今对我国的屏风齐声称道,就因为一个“巧”字,你认为我国的屏风巧在何处?举例说明。
巧在神秘;巧在意境;巧在构思;巧在实用;巧在内涵;巧在艺术……(可在文中或生活中找依据)
2、文中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直叹“宁人消魂”,作者的这一感情在哪些地方得到体现?细心品读这些句子。
你认为作者对屏是怎样的感情,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
点拨: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精读课文,探讨写法。
老师简介说明文的特点,学生讨论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点拨: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五、思维迁移
1、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列举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
明确: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注意区别纯艺术品)
2、受到陋俗文化的冲击,屏的艺术性在流失,屏的吸引力有所减弱,,我们怎样使周围的屏能起到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出示画面,学生发挥想象力改进)
六、学生总结课文,教师提示。
小组内总结本课收获,抽代表发言,老师相机补充。(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输理知识的能力)
七、作业
收集与屏有关的诗句。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9
《说屏》教学设计
濉溪县求实中学 郑少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 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 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10
作 业 导 航
1.理解屏风中所含的情思
2.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3.把握屏风的诗意美
一、基础部分
1.选出加点字书写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 ) 纳凉(nà) b.流莹(yín ) 惟幕(wéi)
c.伧俗(chèn) 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 ) 缓冲(huǎn)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
(2)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 )
(2)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
(3)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等。( )
(4)“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9题。
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4.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 倚 膝
5.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6.“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7.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8.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9.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
竹非草、非木,在现代植物学中,属禾本科,竹亚科。我国有毛竹、苦竹、孝顺竹等六个属共250余种。因为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早在晋朝时我国便有专门记叙竹的《竹谱》。这部书,现已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植物谱录学专著。
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用竹纤维编成的“竹布”现已少见外,食、住、行各方面均少不了。说起竹,过去的运输工人用的都是竹杠,他们把用血汗换来的银元、铜元放在片刻也不离手的竹杠中,把头、恶霸来了,只要敲一下竹杠,便知道一天收入多少,这是现已通行全世界的“敲竹杠”谚语的由来。印度也产竹,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讲了个很有趣的神话。有个僧侣贵族,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不料,等他挨近佛时用那根作尺的竹杖量时,佛身总比竹杖长一丈六。这时他才知道“佛法无边”,将竹杖丢下走了。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
我国农谚有种竹要“留三去四”以及“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之说。“去四”,即四年以上的竹如不除去,会影响竹林的发展;三年以下则太小,不宜取用。所谓“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是这一宝贵经验的形象化说明,值得我们珍视。
10.“敲竹杠”一词现在一般是指什么?它表达怎样的感情色彩?
11.第三段中的“他不信,便做了根长一丈的竹杖,要实地量一下”是针对什么说的?
12.“从此,这里便长出了‘竹林’”,句中的“从此”指代的是什么?
13.第一、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来说明什么?
14.“公孙不相见,母子不相离”形象地说明种竹的一条宝贵经验,请用两个单句表达。
三、试一试
15.下列句子因太长而不清晰,请修改。
我们班的外语经学校研究决定从9月6号开始分快慢两个小班上课。
参考答案:
1.bc(c.cān 、yí;b.萤、帷)
2.(1)粗俗鄙陋。
(2)恰当,恰如其分。
(3)果真像这样;无益地耗费劳力。
(4)味道;休息,在此有让人觉得有趣、悠闲、似观光消遣的意思。
3.(1)作比较 (2)作诠释 (3)分类别 (4)引用
4.tuī yǐ xī
5.举例子
6.总领下文。是艺术点缀,又可以挡风。
7.屏的分类及雅俗之别。
8.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9.作者介绍了一些屏风知识,并提出了屏风要轻巧,要富有诗意,要有文化休闲作用。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表达了作者对屏的喜爱和情思。
二、10.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贬义。
11.听说释伽佛身长一丈六。
12.那个僧侣贵族丈量佛身,意识到“佛法无边”,丢下竹杖走了之后。
13.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 说明竹种类繁多,千姿百态。
14.四年以上的竹要除去,三年以下的竹要保留。
三、15.经学校研究决定,从9月6日开始,我们班的外语分快慢两个小班上课。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基本的说明文的常识,本文的说明方法已不在是难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的能力,并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立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们心中已经拥有自己的尚未诉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等多个维度要展开的。因为我力求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的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在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对话带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二)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
5、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三)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先出示金漆雕龙宝座的图片)
师: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安放在朱漆方台上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安置在其背后的雕龙屏呢?屏面纹饰巧夺天工,更增添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就跟随陈从周先生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我国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
(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听完了朗读,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生:课文中介绍了屏的特点、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还写了作者对屏风装饰的期盼。
师:概括的真好。
师:谁能再具体地说一说?
生:在介绍屏的特点时,作者引用了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写出了自己对屏风的向往之情,并概括说屏的特点关键在一个“巧”字上。
生: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还可以缓冲视线,这些都是屏的作用。在说明这一点时,作者还列举了两个事例。
生:“屏者,障也。”这一句是在给屏下定义,然后写了屏的分类,按照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语言清楚明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师:实际上屏风离我们非常的遥远,在生活中见的也很少,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些屏风图片,可以看看,这些屏风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属于哪一类屏风。
(教师出示一些屏风图片,师生共同欣赏)
三、活动----“屏风推销会”
师:屏风的世界的确让人留恋忘返,接下来我们开一个屏风推销会,让大家初次尝试做一名推销员。
(教师准备了锦屏、石屏和竹屏的图片,分发给各组。分组准备,小组是提前分好的,全班共分6组,三组推销员,另外三组是相对应的顾客)
师:屏风推销会正式开始,首先有请我们的锦屏推销员。
(上来了两位同学)
推销员(男):我们推销的屏风叫做“锦上添花”,它选用了上等的丝绸为主要建造材料,并配有徐悲鸿的马、苏东坡的诗、郑板桥的画等做装饰,边框是用檀香做的,丝丝如扣。
推销员(女):我们的屏风制作精美,如若摆放在家中,一定会显示出主人高贵典雅的气质,相信我们,你的选择不会有错,我们的底价是2000元,热忱欢迎大家购买我们的屏风,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顾客:你们的屏风的确能显示主人的雍荣典雅,如若安放在家中日积月累一定会沾上尘土,如果这样就不容易清除污渍,它岂不是不能长久使用?
推销员(男):我们在制作屏风时所选择的材料为了起到双层保护作用,特意在它的上面涂了一层保护膜,可以用清水轻轻擦洗,我们相信,它的主人一定会非常爱惜的,因为他是一个文化经济水平相当高的人。(掌声)
顾客:如若长期折叠,会不会留下痕迹呢?
推销员(女):当然会的,但并不影响屏风的美观。
……
顾客:既然如此,我们就买了。
师:“锦上添花”最终以2000元的价钱成交。
师:下面,我们有请石屏推销员上台推销他们的屏风。
推销员(男):大家好!我们是石屏公司的推销员,我们推销的屏风叫“事事如意”。看,它的结构是多么的坚固,造型是多么的奇特,上面的狮子头像是多么的形象啊!这样的屏风摆在您家里,既美观又大方,而且经久耐用。
推销员(女):我们的屏风是用上等的岩石制作的,它最大的优点是坚固耐用,不易破损,您可以把它摆放在室外,显示出主人的尊贵。各位顾客,这么好的东西赶紧购买吧,不要错失良机,我们的底价是3000元。
顾客:说的再好也没有意义,这么笨重的东西搬动多麻烦呀,和锦屏相比太笨重了。
推销员(男):正因为它重,所以才坚固耐用。
顾客:看,上面的图案做工多粗糙,而且装饰也不够精美。
推销员(女):没关系的,这只是一个样品,如果你真心想要,我们会按照你的要求打造,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推销员(男):这位先生一看就是个有眼光的人,相信你绝对不会错过这次机会的,这样的屏风也只有你这样的人才相配,绝不辱您尊贵的身份。(大笑)
顾客:好吧,你能把价钱再降一降吗?
推销员(男):价钱好说,只要你真心想要,你说个价吧!
顾客:2000元。
推销员(女):先生,你也太狠心了吧,如果这个价卖给你,我们都会被炒鱿鱼的。(笑)
推销员(男):这样吧,你再加点!
顾客:2500,这可是一口价。
(推销员相互商量)
推销员(男):好吧,2500卖给你。
(掌声)
师: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有请竹屏推销员上台。
推销员(男):大家好!我叫刘云飞,我们推销的屏风叫“胸有成竹”。你看这做工是多么精巧,用手摸摸,多么光滑,加上这生命的颜色“绿”色,给了我们无限的希望。
推销员(女):可以把它摆放在卧室,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我们的屏风是你理想的家居装饰,我们的底价是2000元。
顾客:你能说说它的质地吗?
推销员(男):当然可以,它是选用百年竹子,经工匠们精心打造而成的,它可花费了不少工匠师的心血呀!
顾客:做工确实精美,但是色彩过于单一,不够明快。
推销员(女):没关系,这只是样品,我们还有各种竹屏,不知你想要什么样的?
顾客:我比较喜欢粉色。
推销员(男):没问题。
顾客:上面的图案装饰有没有其他的?
推销员(女):当然,我们会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的。
……
顾客:这样吧,2000元我买了,你们得给我重新换一种屏风。
推销员:没问题。
师:很好,我们的推销员都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推销任务,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
(集体鼓掌)
师:通过本次活动,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谈一谈。
生:我懂得了如何向别人介绍一件产品,可以介绍它的质地、特点、作用,也可以和同类事物作比较说明。
生:我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观察,发现事物的优缺点,这样在购买东西时才不会上当受骗。
师:谈得很好。我们应该知道,语文学习与生活是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在,我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方面积累,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诗词欣赏
师: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有关屏风的诗句,老师摘录了一些,供大家欣赏。(出示课件)
南 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 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 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轻声朗读。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12
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功能,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屏风的使用和设置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情感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重难点分析:
这个教学重难点的提出,是基于学生语文底子薄,对屏风的了解甚少提出的,侧重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语言感悟力的培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走进“屏世界”:
1、同学们,老师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可是把学习的地方和休息的地方安排在一间房子里有很多的不便,而且也很不雅观。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将我这间小房子里的学习和休息的地方处理一下,以便让我的生活空间更舒心更方便呢。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评说,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屏”)
3、教师课件展示几幅屏风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深情欣赏说说屏:
(一)教师播放配乐朗诵课文录音,学生留意思考下列的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后自主回答感知到的内容。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静听录音)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该如何用自己的话给“屏”下个定义呢?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学生自学探究后,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归纳)
明确:答案要点略。
三、用心感悟作者情:
(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课文语句和文中作者引用的语句,并分组研讨)
过度: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科学小品文。为了更透彻的了解这篇文章,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1、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清楚关于屏的各方面的知识,都采用的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2、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四、探究理解诗意浓。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课堂实践介绍屏
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
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13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能说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讨论法
一、课前尝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点缀忒韶光休憩帷幕
2.解释词语。
伧俗:
得体:
因地制宜:
3.《说”屏”》一文的作者,浙江杭州人,我国专家,著有等。
4.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并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5.课外搜集有关屏的资料、图片和诗句,课上大家交流。
二、师生互动: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悟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小组讨论)
(四)研读与赏析
1、本文虽是一篇介绍器物的说明文,可我们读来却觉得极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五)拓展延伸
1、你在电视电影或日常生活中看到过屏吗?说说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屏。
2、诗文积累(读一读,背一背)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说“屏”》综合能力测试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法:导读法 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银烛、画屏、小扇、流萤,构成了一副清丽隽永的画面,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那种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就是“屏”,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文人骚客的悠悠情思。你想了解“屏”吗?那好,让我们走进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的《说屏》一起去感受屏风的神秘作用和审美价值。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生字词,检查字词掌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1.什么是“屏”?用文中语句回答。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屏”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1、“屏者,障也。”
2、喜爱、向往,赞美。
3、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课文,小组研讨
屏的功能有哪些?如何理解“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关键在一个‘巧’字”?
四、品读课文体会妙处
读一读,议一议,作者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明确: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与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这种中国古代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歌底蕴,而且屏的介绍与古典诗歌的引用相得益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更好的去认识屏、欣赏屏、使用屏。
五、拓展延伸
我们的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物品,还有哪些?
(纸扇、茶具、漆盒、刺绣、景泰蓝等)
六、教师小结
中国的屏风之所以富于文化内蕴,就因为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性――重视生活的艺术化。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