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4篇)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4篇)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好吗?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 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指名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你喜欢哪一棵,找出句子,大声朗读几遍。

  4、交流

  5、听出来了,同学们都把松树当作自己的朋友,那么的亲切、友好!请你也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介绍你喜欢的朋友,说说它长得怎么样?生活得怎样?友情提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1、加上自己的想象语言复述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3、用表演的方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l迎客松:

  1、出示句子:“迎客松……生机。”

  a、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看迎客松的图片边适当引导,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

  b、是啊!这棵迎客松屹立在黄山上已经一千多年了,虽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但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是一棵多么――的松树啊!你能把它读好吗?

  c、学生练读――指名读――赛读――评读――齐读

  2、出示句子:“它有一丛……象征了。”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

  b、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c、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

  位宾客,欢迎你们!”

  d、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

  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 ,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

  e、学到这儿,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

  (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过渡: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

  l陪客松

  1、(出示课件:陪客松图片)现在,请你一边欣赏陪客松的图片,一边美美地多读课文,读着,读着,你最想对陪客松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练读、感悟)

  2、在学生的汇报中欣赏“绿色巨人”,感受它的高大。

  3、绿色的巨人:把陪客松比作“----”, 板书:绿色的巨人 这样写好在哪里?出示课件(去掉“绿色的巨人”):边读边想,如果没有“绿色的人”,效果有什么不同?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

  4、朗读训练

  l送客松

  1、(课件)瞧,这就是送客松,觉得它长得怎样?能介绍介绍吗?看看书,再看看图,先练说一下。

  2、请同学上台以游客的身份介绍送客松,要求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在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重点欣赏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依依不舍,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告别的话)

  3、朗读指导:送客松正跟游客告别,多么依依不舍啊,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4、小结:迎客松,郁郁苍苍,枝干斜伸,如同好客的主人;陪客松屹立山顶,如同巨人;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天然盆景。让我们再次领略以下黄山松树的神奇吧!(配乐朗读第二段)

  (三)欣赏画面,驰骋想象

  1、 同学们,在玉屏楼上其实除了看到这最具有代表性的三棵松外,还能看到许多姿态不一的奇松。瞧它们向我们走来了。播放录象

  2、这么多的奇松翠柏,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黄山奇松真是――。

  3、游戏激趣。

  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棵松,配上一段解说词,听了你的介绍,让大家猜猜是哪棵松?

  学生上台点击。

  黄山松千姿百态,造型独特。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 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 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 似乎―――――――――――――――――――――――

  4、小结:同学观察认真,讲得到位,听得仔细,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黄山奇松,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奇而奇得绝,真是让我们大饱眼福。难怪徐霞客会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同学们,把今天的见闻和感受告诉爸爸妈妈,也让他们分享一下。说不定,听了你介绍,他们暑假带你黄山游玩呢。

  教后反思: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使传统教学变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并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以画想象 催化感知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 体验 激励想象

  针对课文的重点,用多媒体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在教学“陪客松”时,创设情境,驱谴学生的想象。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中,又能超越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能培养学生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录像中迷人的黄山风光,优美动听的旋律,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了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学生仿佛成了黄山上的“陪客松”,声情并茂地为人们介绍着迷人的黄山风光。同学们在侃侃而谈中真切地体会到了陪客松的神奇,大自然的壮丽。

  三、以实引虚 放飞想象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再用语言激励学生放飞想象,补充在省略号处。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课堂教学达到了“任情感激荡,任思维涌动,任想象飞翔”的高潮。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2

  (一)迎客松

  1、师:谁来告诉大家,让你感受到黄山松奇的词句是哪些?(指名说)

  2、师:很好。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吧!

  出示句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师:谁愿意来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2)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迎客松的什么?

  3)师:怎么奇呢?你能具体说说吗?(板书: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4)师:“枝干遒劲”是什么意思?(迎客松的枝干雄健有力)

  5)师:(出示实物:一丛松树枝干)你们看这一丛枝干能用“枝干遒劲”形容吗?为什么?(因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饱经风霜”。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教师黄山奇松课件;一丛松树枝干。

  教学过程:

  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板书课题:黄山奇松(“奇”用红笔写)学生读。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奇”是什么意思?

  3、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神奇的黄山感受奇特、美丽的黄山奇松吧!

  二、品读感悟,体会黄山松的奇美

  1、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松的奇,请你轻声地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

  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

  2、最好的观松处就是——

  (玉屏楼)

  (1)、课文哪句话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齐读)

  (2)、作者主要描写玉屏楼前看到的哪些奇松?(指名学生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遒劲”应该是刚劲有力,很难折断,而这一丛枝干很弱小,一折即断。)

  (3)、你是怎么理解“郁郁苍苍”的?能给它换一个词吗?(郁郁葱葱)

  (4)、“饱经风霜”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5)、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迎客松在高高的悬崖上可能会经历哪些艰难困苦?(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干旱……)它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

  (6)、是呀,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一千多年了,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而它的叶却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怎样的?(那么的顽强。)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这是多么奇特的迎客松呀!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吧!

  (7)、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的人或物他们也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风霜,谁来用上“饱经风霜”这个词说一说。(学生造句,指名说)

  3、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出示句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1)集体读

  (2)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比喻、拟人)

  (3)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奇)

  (4)怎么奇呢?你能具体说说吗?(板书:枝干斜伸)

  (5)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4、迎客松不愧为第一大奇松,它姿态优美奇特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出示句三: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1)指名读、齐读。

  (2)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

  5、迎客松小结:

  (1)(课件展示迎客松)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你喜欢吗?

  (2)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

  (3)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它的神奇它的美读出来吗?(齐读、诵读)

  (二)陪客松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迎客松的奇美,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欣赏陪客松吧。谁来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1、指名读一读描写陪客松的语句。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书:绿色巨人陪同观赏

  3、在你印象中“巨人”是怎样的?从“绿色的巨人”你体会到什么?(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4、(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的绿色巨人啊!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送客松

  过渡:见过了迎客松和陪客松,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出示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指名读、集体读

  2、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你能具体说说吗?

  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板书:姿态独特枝干斜伸天然盆景伸出“手臂”告别)

  3、从“依依不舍”你体会它的什么?(热情)

  4、(出示送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送客松,多么奇特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奇特美美地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5、欣赏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同学们能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背诵一遍吗?

  三、角色表演

  师:欣赏完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你觉得黄山松怎么样?你喜欢吗?请同学选择一种你喜爱的黄山奇松,上台来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迎接或告别的话,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

  四、总结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寒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五、布置作业

  1、黄山奇松果然名副其实,但是老师心中仍然有个疑问,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和我一样——黄山奇松为什么会长得如此奇特,这样形态各异呢?你从黄山奇松身上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并跟同学讨论讨论。

  2、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枝干斜伸

  陪客松绿色巨人陪同观赏奇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伸出手臂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对于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 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说话想象训练: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每天不知要迎接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

  ⑶小结: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同法相机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

  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1、“五一”长假快到了,溧阳的天目湖旅行社准备开辟“竹箦――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2、交流汇报。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3、你知道黄山“四绝”还有那些优美的姿态?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笔。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的另一个风景片]

  四、布置作业 :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三.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

  2.能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课件等方法理解新词语“枝干遒劲、饱经风霜、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的意思。

  3.能抓住重点词、句,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资料、课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与美。

  4.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抓重点词、句体会黄山松的“奇”, 能仿照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预习课文,做好批注。

  课前欣赏:黄山风景录像资料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风景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播放黄山风景录像生动直观,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的体验,很快就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很想去揭开黄山奇松那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3.关于黄山,你了解多少?小组内交流课前所查资料后指生汇报。

  【设计意图: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学生交流资料的过程中给予肯定,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4.过渡语:黄山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板书:奇松)

  5.齐读课题,读出“奇”,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就先从课题开始,好吗?学生质疑问难,问题集中在“奇”上,在旁边板书“奇?”。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课题开始,就开始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疑,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一)检查难读的词、句。

  1.词语:

  情有独钟   誉为   陡崖  乃至  宾客  屹立  (学生对词语的读音掌握很好,不用费太多时间)

  2.句子

  ①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重点指导“遒劲”,尤其是多音字“劲”,容易读错,多读几遍。)

  ②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句子较长,指导学生注意了停顿,就能把句子读好了。)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设计意图:预习是为培养自学能力服务的。如果学生善于运用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由不自觉到自觉,认真预习,自学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语文能力也就会提高了。检查预习还可以了解学生学情,解决了字音,会读课文了,课文的解读、感悟才可以开始。】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1.自读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三大奇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

  指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

  句一: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抓重点词谈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①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

  ② “枝干遒劲” 借助图片、联系校园中的松树、所查的资料图片字、画遒劲有力、查字典等方法理解“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遒 : qiú 雄健有力:遒劲。遒健。也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

  ③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八百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小组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运用方法体会:借助饱经风霜的脸图片、想象迎客松经历了哪些风霜、联系资料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了)

  ④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不奇?我们能不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呢?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句二: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①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②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现在,喜欢迎客松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伸出手臂,大声地说:“黄山欢迎您!”

  ④读句二。

  句三: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

  ①“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② 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指生填空)

  ③师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④再读句三。

  (二)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利用工具书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指生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2.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3.指导朗读 。

  (五)自选第二自然段中喜欢的句子,赛读。

  (六)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1.读第三自然段,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千姿百态)

  2.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3.发挥想象说话。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                );有的从山腰斜出,像(                 );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         );有的仰望天空,像在(                    );有的卧在山间,似乎(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说话后出示黄山松各种品种的图片,也可展示学生所查图片)

  4.这些造型太神奇了,看看这段是什么结构?(总—分—总)同学们可以用总分总的结构写一写黄山的其他松,也可以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更可以写写黄山其他三绝:怪石、云海、温泉。

  5.出示黄山怪石图后指导仿写:例如写“怪石”,指导:重点围绕哪个字写?(怪)第一句可以怎么写?(黄山石真是千奇百怪。)第二句呢?(生仿照文中第二句说。)第三句呢?

  6.如有时间动笔写。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才能较快的提高写作水平。针对大多数学生怕写作的特点,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描写其它事物,做到从扶到放,有步骤地指导学困生写作,让学生感觉写作是很简单的事情,从此爱上写作。】

  五.谈收获。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梳理的好习惯,学会总结与反思。】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推荐文章:《黄山奇石》,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根据自己的喜好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2.当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说出“奇”,也许明年暑假你就能来一次黄山之旅。

  3.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

  【设计意图: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迎客松   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   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5

  课题名称 《黄山奇松》  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五年级阅读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课堂上我努力营造空间,让他们大胆地参与讨论和交流,自主发表见解。 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2. 通过对黄山松美的感受,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感—读—想—读—演”的方法,理解了文本,内化语言,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2.读写说结合,让学生模仿第二段松树的写法,学法迁移,使学生的写话说话能力得到提高。 三、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语言文字和创设的情境,通过朗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习和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练习写话。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的句子,反复诵读,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2.学习和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练习写话。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黄山奇松》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u1]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被誉为____,以____、____、____、____ “四绝”闻名于世。(出示图片) 2、今天,就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教学活动2[u2]    二、赏读三大名松。 1、让我们一起爬上黄山去看一看这些让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观松最佳地点在____,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称玉屏楼为____。 指导理解“绝胜处”(绝:最;胜:优美的;处:地方)     2、“迎客松”(出示图片) 朗读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第一句:看图理解“遒劲”。这棵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可谓饱经风霜。(指导理解“饱经风霜”)它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引导学生说出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严寒酷暑、雪压霜打等)可是它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第二句:指导理解比喻句、热情。让学生模仿做动作(伸出手臂热情欢迎)想象一下,它会向游人说些什么呢?(欢迎你们到黄山来游玩……) 第三句:理解地位的奇 是呀,人们只要一提起黄山奇松,就不由得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连安徽电视台的标记都用上了迎客松了,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宾的地方背景图也是迎客松呢!可想而知,它的地位多高呀! 再次欣赏“迎客松”,结合文本,朗读感悟。 3、“陪客松”(出示图片) 看图读写“陪客松”句子,指导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 4、“送客松”(出示图片) 看图读写“送客松”句子。指导理解“天然盆景”: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引导学生说出大自然、黄山) 5、出示文字,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6、扮演导游,积累内化。 (1)“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工作委员会最近招聘导游,条件是:讲普通话,口才好,必须将三大名松的“奇美”介绍到位,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自主准备,可以同桌合作。 (3)自主展示,教师点拨。 教学活动3[u3]  三、学习第三段,进行写话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三段,思考:文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2、出示其他黄山名松图,学生欣赏。 3、指导写话练习。选择一种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松树,模仿第二段写三大名松的写法,向大家介绍。 4、全班交流。 教学活动4[u4]  四、总结课文。 说一说黄山松树“奇”在哪里。 地理位置的奇、姿态的奇、生命力的奇…… 黄山奇松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难怪明代的汤显祖留下了“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感叹和无缘到黄山一游的遗憾。如果以后有机会,你一定要亲自登上黄山,去领略它无限的风光。 教学活动5[u5]  五、布置作业。 想了解黄山的另“三绝”吗?课后查找资料阅读,推荐你们阅读《黄山游记》这本书。

  [u1]创设去黄山的教学情境,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积淀,提供宽松的学习平台。 [u2]让学生看图辨认三大名松,激起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并突显三大名松的特点。在本环节的最后让学生扮演导游,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积累内化,创新运用的平台。提高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u3]读写结合,学法迁移,内化提升,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提高。 [u4]围绕文本中心“奇”让学生回顾全文,再次感受黄山松的奇特美丽,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u5]语文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从课内学习拓展走向课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6

  [学习要求]

  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篇课文是写黄山松树的奇特。黄山的松树到底“奇”在何处?这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此外,我们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我们还要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文字优美。初读课文可看一看全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读的时候可以把一些表示主要内容的重点句子画下来,和老师画的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

  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2、黄山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3、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字词点击]

  学习本课生字词,要注意“宾”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屏”是后鼻音;“誉、郁”两个字的韵母是“ü”,而“屹”的韵母是“”,读时要注意区分。字形上,要注意“陡”和形近字“徒”的区别。查字典了解字义时,要注意“郁”的多义,一是表示(草木)茂盛;二是表示忧愁、气愤积在心里不得发泄。要据词定义,正确理解“郁郁苍苍”在课文中的意思。而“遒”字则可以先联系上下文,自己揣摩一下这个字的意思,再查查字典,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以便掌握揣摩字义得方法。“遒”是强健有力的意思,你猜对了吗?

  [疑难解析]

  很多同学可能会问: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重点体会下面的这段话――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反复读描写迎客松的这段话,你是否发现,迎客松有这样“两”奇:第一,“奇”在“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要读懂这句话,可以先想象一下迎客松怎样“饱经风霜”,到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的松树大都长在悬崖峭壁上,由于山高壁陡,山风似刀,霜雪如剑。另外,黄山松的根是扎在石缝中的,根不着土,能汲取的养分极少。生长缓慢,长到碗口粗就需百年,据资料记载,这棵迎客松已生长800多年了。一个“饱”字,充分说明松树历尽磨难。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足见它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不得不令人称奇。第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这是迎客松姿态的奇特,一棵松树竟然像彬彬有礼、热情友好的主人,当然十分奇特。

  理解“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特可采用上述办法,扣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加以想象和联想。特别是送客松,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要想到“盆景”是经过人们加工的精美的艺术小品。送客松枝干蟠曲,如同游龙戏凤,而这种“小品”又是浑然天成的,这就非常奇异独特了。

  同学们细读第二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边读边联想悬崖峭壁上迎客松郁郁苍苍,陪客松如同巨人,送客松精巧绝伦的画面,从精美词句中细细品味黄山松的奇美。如能配上古筝乐曲诵读,效果一定更好。你不妨试一试。

  [品评赏析]

  这篇课文文字精美,形象生动,有很多地方写得很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是“总―分―总”的结构,简洁明晰。先总写“黄山四绝”闻名天下,奇松更是让人“情有独钟”,突出黄山松的奇异,引人入胜;接着具体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奇松,写得具体形象;最后总结,“是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读者对黄山松的“奇”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另外,作者在叙述三大奇松时,突出奇松的不同特点,用词精当。特别是对迎客松的描写“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使人仿佛看到高山陡壁上昂然挺立着的那么一棵高大粗壮的松树,虽然历经了八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那么苍翠,那么雄健,不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作者把奇松比作“人”,不仅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奇松的喜爱之情。

  [课文链接]

  读一读下面的资料,相信你会对“黄山松”有更深的认识。

  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是绝中之绝。因为其他的三绝在其他名山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而这奇松却是黄山独有的。黄山上的松树生长在海拔600米的高峰上,在植物学领域里是一个独特的品种,20世纪30年代时被正式命名为黄山松。黄山松的奇有两点:一是树形奇特,由于是破石而长,依岩而生,受地形及光照的影响,许多松树都有偏向一个方向生长的特点,又由于长在高山,山风似无形刀一般,将树冠吹削,松树大都顶平如盖,干曲枝虬,形象奇异。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古木常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黄山松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二是生长环境奇特,黄山松长于岩石上,根不着土,但却针叶粗密、颜色苍翠、生机勃勃。原因就在其根能分泌有机酸,可以侵蚀岗岩,供其扎根,另外,黄山松还能直接从空气中、雨雪中吸取养分。所以在悬崖绝壁上,在高山上,黄山松也能挺拔而立。由于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它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安徽省因此还将其定为省树。

  [自我测评]

  基础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韵母填入括号内。

  ü――i 屹( ) 誉( ) 玉( ) 依( )

  in――ing 屏( ) 宾( ) 景( ) 形( )

  二、读一读,写一写,在读音易错的生字下注上“△”,字形易错的生字下注上“○”。

  4.陡崖 屹立 饱经风霜 姿态优美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誉为 宾客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查字典,给句子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_________

  静海寺中的钟又敲响了,它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_________

  2.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_________

  荷花的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_________

  四、造句。

  屹立―――

  郁郁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课文中你认为写黄山松写得最精彩的句子。

  1.

  2.

  发展练习

  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请你查找一些关于黄山松的图片,或根据上面的描写,选择一棵黄山松,仔细观察或展开想象它的样子,学习课文描述迎客松的写法,把它具体写下来。如有兴趣,你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趣味语文

  同学们,请你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猜一猜杨修见了纸条为什么就把酥饼分给兵士们吃?

  杨修与饼

  三国时期,有一天,曹操命侍从捧来一盒酥饼,放在营房里的一张桌上。曹操想了想,在这盒酥饼上面放了一张写有“一合酥”的纸条,然后就走了。

  不久,谋士杨修来到这个营房,看见了纸条,就把这盒酥打开来,全分给兵士们吃了。曹操知道后,点头称是。

  [参考答案与提示]

  基础练习

  三、1.情感集中、专一;用铁或铜制成的响器,中空。2.足足的,充分;饱满。

  四、“屹立”是形容人或物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可以先想一想“什么或谁”屹立,再说一说屹立在什么地方。“郁郁苍苍”也就是“郁郁葱葱”,是形容草木长得苍翠茂盛,一般用来形容枝叶茂密,颜色深绿的树。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7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感受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2)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结合图片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

  三、学情教法

  1、学情分析

  (1)、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预习课文,能通过网络浏览各种信息,搜集资料。

  (2)、学生对写景课文缺少感性认识,审美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其它媒体辅助学习。

  (3)、学生去过黄山的不多,对黄山松的姿态缺乏认识,对黄山松生长的环境不了解。

  2、教法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感受黄山奇松的魅力。

  (2)引导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

  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3)读中悟情悟境:以“读”为主线,采用“读―感―想―品―演”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注重引导。

  (4)实践内化提升:通过思维导图,总结全课,理清脉络,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对文本的真正理解

  四、教学设计

  在上课伊始,我采用电教媒体播放一段黄山风景片,并配以优雅的乐曲,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无形中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恰当和谐的感情基调。

  (一)名言导入 激趣揭题

  引用徐霞客写的千古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和名诗《黄山松》。(设计意图: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调动,教师利用这一阅读期待,引出下文。)

  (二)合作初读 交流反馈

  结合课文预习案和小组交流,理解生字的音、形、义,为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并通过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三)落实基础 整体把握。

  1、学生在完成对课文的字词学习和初读之后,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设计意图: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而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紧接着通过一组黄山松的优美图片将学生带入文本,入情入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四)走进“迎客”,细读感悟

  黄山松奇在哪儿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段。重点介绍迎客松,出示图片,让学生边欣赏边读。结合文中的比喻句读后请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自己对迎客松的感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感悟迎客松之奇,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奇在千姿百态

  二、奇在生命力强

  三、奇在热情好客

  (五)看图激趣、自主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简单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自学另外两种松。主要抓住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和送客松“天然盆景”这两个比喻句来指导朗读体会。然后再把你较喜欢的一种松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它到底奇在哪里。最后读出这两种松的奇。在这一环节,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并通过小组讨论,增强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情景渲染 深化朗读

  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这时教师出示其它黄山松的优美图片,让学生对黄山奇松更加情有独钟,也自然理解了文中“千姿百态”的意思。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这时再出示下面的句式让学生填空,“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有的貌似( )它们。”让他们仿照原文的写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不但欣赏了美,感受了美,更重要的是创造了美。

  (七)思维导图 个性巩固

  教师在总结完全文后让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达到巩固拓展的目的。

  五、整合点分析及解决

  学生对黄山奇松缺少感性认识,当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美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时,视频、图片、文字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而课前布置学生浏览过《黄山奇松》专题学习网站,首先是“预习导案”的交流展示,让学生充分预习,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其次是课文的专题学习资料库,凭借信息技术突破书本这一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极大丰富了教学知识量,为学生预习新知,课堂交流、拓展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9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对象分析

  本班为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件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具备上网浏览的能力、简单的文字输入、编辑能力和网上绘画能力,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四、教学策略

  1、提炼主线。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五、媒体设计

  在网络教室,教师设计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

  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

  [据题提出阅读专题一个,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以此为主线,展开自主学习系列活动。]

  4、据题质疑:黄山松奇在哪儿?

  二、初读感知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整体感知课文,落实自主学习理念,人人参与读书活动,围绕阅读专题,接触文本语言,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树之奇,以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1)自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结合上下文初步领会生字词的意思,不能解决的加下划线。

  (2)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3)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自学课文

  3、读后检测交流

  4、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5、小结:黄山松非常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呈现:

  (1)默读第一节,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情有独钟的意思,有困难的可以访问说文解字。

  [访问说文解字,可让学有困难的学生得到指点帮助,是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2、学生返回首页自学

  3、同桌讨论

  4、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学生读第二句,抓住潇洒、挺秀体会,并点击第二句话,出现黄山全景图,展示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语文姓语,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同样十分注重语意的领悟和把握。]

  (2)读好第二句

  (3)学生点击第一句话,联系说文解字,展示黄山四绝的图片,理解四绝的词意。

  (4)打开说文解字,理解情有独钟的意思。

  (5)读好第一句话,读出人们的喜爱之情。

  5、齐读第一节,再次完整地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四、精读第二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第二节导读,呈现:

  (1)读读描写三大名松的语句,想想从哪些重点词语中感受到名松的奇特呢?加上下划线,并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

  (2)联系课文说说饱经风霜和郁郁苍苍的意思,并用郁郁苍苍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天地试一试。

  [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创设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学生自渎自悟,感受三大名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语感得到培养。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电脑绘画这一学生极感兴趣的方式,让学生描绘内心视像,在相互评价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2、学生自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3、学生显示网页内容进行交流。

  (1)感受迎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并点击这句话展示迎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优秀的画作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

  C、读好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学生读写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并展示陪客松的图片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

  B、部分学生把画好的陪客松的画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C、读好这句话。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学生读写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奇特,并点击这段话出示送客松的图片进一步体会。

  B、学生把画好的送客松的`图片传送到大屏幕,图文对照,师生点评,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

  [展示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展示,学生会以自己最大的负责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发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学生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内心的创造欲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养成。]

  C、读好这段话

  (4)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5)看图描述三大名松。

  4、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五、精读第三节

  1、进入阅读指南之第三节导读,呈现:

  (1)默读第三节,想想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文中列举了哪些不同的姿态?可以进入图片集锦欣赏千姿百态的松树。

  (2)理解屹立并造句,有困难的可访问说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写一写,并发布到网上,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实现了读与写的完美结合。]

  2、学生自学

  3、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利用网页,展示更多的黄山松的形象,加深学生对黄山松树之奇的感受。]

  (1)展示图片理解千姿百态、屹立、斜出、仰、俯等词,,体会松树姿态之奇。

  (2)部分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3)读好这一节。

  六、总结全文

  1、读了《黄山奇松》,请你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

  2、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是否觉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山奇松的赞叹之情?如果是,请你浏览全文,举例说说。

  [整体感知部分精读―――回归整体,这一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则能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七、课外延伸

  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可以进入人文地理和推荐网站查阅相关资料。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简介黄山。

  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1,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 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3, 理解词语。

  陡崖 屹立 遒劲 郁郁苍苍

  宾客 盆景 饱经风霜 情有独钟

  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试读课文。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情有独钟?

  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

  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齐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第一句说了什么?

  这一句中的绝胜和那个词语的意思相同?

  第二句说了什么?

  迎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地位怎么样?

  陪客松的位置在哪儿?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第2句有几个分句?

  分别说了什么?

  第三课时

  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重点写黄山松潇洒挺秀,形象独特,千姿百态,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指导背诵。

  听录音。

  利用板书提示,串联背诵。

  各自轻声试背。

  全班齐背。

  练习

  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默读课文,说说奇在哪里?

  板书设计 :

  处处都有 潇洒 挺秀

  优美 遒劲 郁郁苍苍

  迎客 枝干斜伸 如同迎接 玉屏楼 陪客 如同巨人 陪同观赏

  观 松 独特 蟠曲

  送客 深出 好象告别

  屹立 斜出 弯曲

  千姿百态 仰 俯 卧

  状如 形似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1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山奇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几个方面说说我对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描写了我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语言评价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受年龄限制,阅历浅,认知水平差,对黄山松比较陌生,对它的姿态缺乏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以及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3.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奇和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和美。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导入法、指导阅读法、拓展迁移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我分四个板块来说,下面我分别来说:

  板块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板书“奇”字,让学生组词,学生有的组“奇怪”,有的组“奇特”,有的组“奇松”,我就在黑板上又写出松字,并让学生说说奇松的意思,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在作者的带领下来领略黄山的奇松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然后围绕课题质疑。梳理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  

  1.黄山奇松什么样子的?

  2.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这样导入课题,质疑课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怀着好奇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带着刚才质疑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来扫清文本中的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2.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正音评价,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此时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他们的思维都在运转 ,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

  4. 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交流。

  板块三:细读探究,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听后知道了什么?交流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提出主话题一:文章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松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分别标画出描写不同松树的句子。把描写自己喜欢的那种松树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逐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黄山松的奇和美,读出作者对黄山奇松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提出主话题二:黄山上只有这三种松树吗?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的回答有的是从到处,有的是从千姿百态,有的是从省略号。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齐读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黄松的奇美。

  板块四:课外拓展,积累知识

  1. 让学生试着续写省略的内容,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 向学生介绍徐霞客游黄山后发出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3. 让学生课下查阅其他三绝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我这样设计的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千姿百态

  送客松

  我的说课到此完毕,谢谢大家!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黄山风景片(播放黄山视频)。

  师配解说词:(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齐读课题)

  2、 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就必需首先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黄山游览路线图(出示图片),如果要让我们去寻个最佳观赏点,去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解释“黄山绝胜处”。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请同学们速读第二小节,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的句子。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师评:读的很流利,相信这节课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后,你们会读的更棒!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

  和你们印象中的奇松一样吗?解释“遒劲”、“郁郁苍苍”。

  “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

  (出示图片)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郁郁苍苍”是什么意思?(青翠茂盛)那么“郁郁”和“苍苍”究竟哪个说的是“茂盛”,哪个说的是“青翠”呢?(“郁郁”:茂盛的样子;“苍苍”:青翠,表示颜色。)

  5、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6、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虽然……却……)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结合你们上节课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

  7、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板书:虽然……却……)

  8、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师请学生示范动作。

  (师生扮演环节)师邀请一位学生交流:师:迎客松,你好!学生:你好!欢迎你们来黄山参观!(配合动作)师:谢谢!接着师同全班同学交流。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在欢迎宾客的到来,奇特不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9、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10、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

  (出示图片)仔细看图,陪客松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陪客松的美与奇。

  指导朗读。板书(如同……)

  11、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人工加工的植物)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奇不奇?

  12、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板书:比作……,好像……)

  13、配乐读第二小节。

  (三)、观看录像、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出示录像,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三)、总结提升,升华情感。

  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多媒体出示:

  黄山奇松                           ,真是奇特!

  把你对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处表达出来。(生自由发言)

  黄山松奇特不奇特?(改板书奇?为奇!)

  打开随堂本,写一段解说词。

  多媒体出示小练笔要求:

  请站在导游或黄山奇松的角度,给黄山奇松写一段解说词。

  (120字左右)。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虽然……却……

  陪客松         如同……                  奇?(后改为“!”)

  送客松         比作……,好像……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13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启动、编写到实验、总结、推广,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六年来,这套教材的使用,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真正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育思想作出了方向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们深化小语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 篇14

  学    校 潍坊市育才学校 设计者 张明慧 年    级 五年级 学 科 语文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学 时 2 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 电脑   投影仪   软件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文章语句生动,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第二自然段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优美姿态进行详细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 。教学时,我首先抓住“迎客松 ‘奇’在哪里?”这个大问题来引领全文、贯穿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阅读能力,能理解课文内容,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难点以及 突破措施 重难点: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突破措施: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媒体设计 阐    述 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学多元化、立体化,并使教学内容图、文、音、像得到了相得益彰的充分体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意识。课堂上,用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像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媒体、教学资源、教学工具的使用及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请学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2、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3指读、质疑课题。 1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感受。 2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

  (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1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2多媒体演示“黄山奇松”录像。 3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说话想象训练: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4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5多媒体出示句子,小结,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6同法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1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2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3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4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 5补充句子。 6同法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在对迎客松有了生动印象的基础上,通过探究体会迎客松的特点。学生再读时,文章的内涵就都能表达在他们的表情、声音、语调之中了。这是最理想的词语学习境界。   1多媒体演示: “黄山奇松”录像。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拓展视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促其思考。) 2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多媒体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表达能力。 多媒体出示千姿百态的松树的图片。 (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脑中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 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1、 寒假期间,潍坊春秋旅行社准备开辟“潍坊——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3我们再去欣赏一下黄山“四绝”优美的姿态,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4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的另一个风景片。)

  1学生写广告词。 2交流汇报。 3欣赏黄山“四绝”的另一个风景片。 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的另一个风景片。 (让学生再次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布置作业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案设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黄山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 2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二自主研读,体会奇特。

  1迎客松“奇”在哪?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画出来。 (1)       解释“遒劲”、“郁郁苍苍”。 (2)       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2陪客松“奇”在哪儿?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画出来。 3送客松“奇”在哪儿?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画出来。 三发挥想象,抒情表达。 1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你觉得还有什么样的松树? 2尝试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潍坊春秋旅行社准备开辟“潍坊——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韵母填入括号内。

  ü——i 屹( ) 誉( ) 玉( ) 依( )

  in——ing 屏( ) 宾( ) 景( ) 形( )

  二、查字典,给句子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_________

  静海寺中的钟又敲响了,它警示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_________

  2.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_________

  荷花的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_________

  三、造句。

  屹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郁郁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请你查找一些关于黄山松的图片,或根据上面的描写,选择一棵黄山松,仔细观察或展开想象它的样子,学习课文描述迎客松的写法,把它具体写下来。如有兴趣,你还可以给它取个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献资料 老百晓网站 第一范文网 中国黄山风景名胜区网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4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