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16篇)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16篇)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

  一、给加粗字注音。谢太(    )  雪(    )  柳(    )  无(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俄而雪:2.撒盐空中可拟:3.未若柳絮风起:4.日中:5.尊君在三、翻译下列句子。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待君久不至,已去:四、填空。《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章都选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人______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五、阅读。(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1.解释加粗的词。无:               无:                         :2.翻译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二)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1.解释加粗字。(1)入学舍:(2)听:(3)冕因:(4)若不见:2.翻译下列句子:(1)王冕者,诸暨人。(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参考答案 一、fù  zhòu  xù  yì二、1.急  2.差不多  相比  3.乘  4.约定  5.“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三、1.(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2.(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四、略。五、(一) 1.信用  礼貌  拉  2. (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2)那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3.答: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挥凶矢裰冈鹈÷钤降母盖住k杂讶搜瓶谖扪裕缓孟蛟降狼浮?nbsp; (二)1.(1)私下  (2)毕,完  (3)离开  (4)安详的样子  2.(1)王冕是诸暨人。  (2)(王冕)傍晚回家,忘记了他放牧的牛,父亲非常生气地打了他一顿。  (3)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神,何不由着他呢?  3.第一层(第1句):交代故事主人公王冕的基本情况。  第二层(“七八岁时……父怒挞之”):记叙王冕因为学习而丢了牛的趣事,表现王冕的聪颖和好学。  第三层(“母曰……恬若不见”):记叙王冕在“恐怖”的寺庙中坚持读书,表现王冕的勤奋好学。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2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情感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 似:si 差:cha 拟:ni奕:yi。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请生翻译全文)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概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家也表现很不错。现在我们请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下请同学来复述。(男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来复述故事,可先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

  (生写,师提示,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分钟后,请生复述。

  明确: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谢道蕴回答说: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其实,在文章的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涵盖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把它用简图画出来吧,一起画)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师:好,虽然时隔今日已经很久了,但通过图画对当时他们咏雪的事情却一目了然了。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

  生齐:笑乐。

  师: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师: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师: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师: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了晋代一位聪颖机智的才女――谢道蕴。感受了她出类拔萃的才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这篇课文比较短小,最后让我们结合图画,一起来背诵全文。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并努力做到背诵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 代文。

  3、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资料链接】

  1、题目解读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

  道蕴表现出咏絮之才。这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学习起来不太困难。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

  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3、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4、将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放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掌握字音:

  谢太傅 ( fù )雪骤( zh?u ) 差可拟( chà )柳絮( xù ) ....

  王凝之 ( níng )无奕女( yì ) 道韫( yùn )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世说新语》 ,编者是 刘义庆 , 南朝 (朝代), 文学 家。

  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古今异义词):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拟: 相比 差: 差不多

  未若: 不如 因: 乘着,就着

  5、用“/”给文章断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借助学习古文的方法将文章翻译成现代文,并识记常见字词:

  (1)译词: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 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 像什么 。差可拟 差不多可以相比 儿女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

  (2)选择正确的解释:未若 〖 ①不像 ②不如、比不上〗

  (3)译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a.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地点“ 内集 ”、人物“ 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 讲论文义 ”等要素。

  b.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c.“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美感,着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 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e.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你能不能也说说“纷纷白雪”像什么?你还能说出几句咏雪的古诗句吗?

  1.纷纷白雪像

  2.咏雪的古诗句:

  四、拓展延伸

  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五、作业、

  1、解词及加点字①内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③讲论文义:讲解诗文④俄而: 不久,一会儿 ⑤骤: 急 ⑥欣然:高兴的样子 ⑦何所似:像什么 ⑧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⑨未若:不如

  2、译句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3、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4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 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 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 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补充相关人物的资料。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搜集咏雪名句,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师作如下介绍。

  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3年二月,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谢道韫,东晋时有名的才女,东晋的谢氏家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谢道韫就是出生于这样一个才俊麋集的豪门中。她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淝水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谢玄的姐姐。谢道韫在闺阁少女时就卓尔不凡,才识过人。一个冬日的午后,谢安与家人们聚在一起讨论文义大略。不久,雪下大了,谢安兴致勃勃地问:“大雪纷纷何所拟?”侄儿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在叔父谢安十分赞许,于是后世就把能诗善文的女子称为“咏絮之才”。后来,谢道韫就嫁给了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凝之以善“草隶”闻名,又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虽然没有他父亲和弟弟的名气大,但也绝非庸才。唐朝诗人有句诗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谢”指的就是谢道韫的娘家,“王”指的就是王羲之家。

  2、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就是“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师板书课题。

  4、生齐读课题,说说还在那里见到过“咏”字,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咏鹅》、《咏柳》,想一想“咏”是什么意思?

  二、尝试自读,读通文章。

  1、学生自由地朗读文章,并标记下难读的地方。

  2、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师相机指导,请学生互相纠正,全班练读。

  学生朗读预设

  易错的字音:雪骤(zhòu) 何所似(sì)

  差(chà)可拟(nǐ) 即(jí)

  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即/公大兄/无奕女。

  3、指名读全文,齐读全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回忆以往学习古文,是怎么理解文意的?(读中理解,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2、运用以上的方法,自己默读文章,试着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什么意思?在读不懂的句子后面划“?”

  3、小组合作交流,重点交流自己不懂句子。

  4、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之后,全班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

  预设:俄而雪骤。

  师引导:你还听过哪些带“骤”的词语,比如:骤雨,骤降,大胆猜想雪骤可能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知道“俄而”是什么意思?那么“俄而雪骤”连起来怎么解释呢?

  即公大兄无奕女。

  师引导:智力的“公”指谁?(谢安) 无奕女又指谁?为什么叫谢道韫为无奕女?

  5、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的主要内容。

  6、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四、突破难点,感受智慧。

  1、课件出示兄子和兄女的话。展开辩论,说说你更欣赏谁的比喻,为什么?

  2、读文章,想一想谢太傅更欣赏谁的回答,从文中找出根据。(谢道韫回答之后,谢太傅大笑;文章最后介绍谢道韫的身份,这都说明谢太傅更加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

  五、大胆想象,运用表达。

  1、通过平时的观察,你觉得雪还像什么?

  2、小组合作,试着用文中的句式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差可拟。

  未若____________因风起。

  3、学生交流平时积累的咏雪名句。

  4、师用课件出示古诗中的咏雪名句,学生读一读,记一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 李白《行路难》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宋 陆游《夜大雪歌》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宋 杨万里《观雪》

  5、分角色朗读,想象当时的情境。

  6、自由背诵,生齐背。

  六、充实人物,全面解读。

  1、学了这篇古文,谢道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师补充资料。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后贼兵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 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3、说说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你对谢道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七、课外拓展,广泛阅读。

  推荐阅读《世说新语》,结识更多聪颖机智的朋友。

  板书设计:

  咏雪 咏:歌颂、赞美。

  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胆识过人 咏絮之才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5

  《世说新语》以语言清淡简练,辞意隽永为著称,鲁迅谓之“名士底教科书”。课文《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于是,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咏雪诗”的语言运用和推敲上。课堂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目标

  ⒈掌握“骤、纷纷、因”等词语的含义。

  ⒉反复诵读,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⒊感受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

  难点:体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雪融化了是什么?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水”。于是,我肯定了答案:这是科学。接着,我启发学生用文学想象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有一个学生说是“春天”。此时,水到渠成,导入课文。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咏雪诗”吧!

  二、诵读课文

  由学生朗读课文三遍,并注意关键词:骤雪、纷纷、撒盐、柳絮因风。

  三、自主合作

  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交流翻译,解决难译句子。(5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然后,指名一二个学生翻译全文,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重点词句。

  四、品读鉴赏

  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究课文重点内容。教师提出问题:

  把“雪骤”、“白雪纷纷”比作“撒盐”,比作“柳絮因风起”,到底哪一个好?

  于是,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狠狠扣住“雪骤”“白雪纷纷”这些词点拨指导。

  生1:我觉得“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比喻比较好。因为盐撒下来,与“雪骤”、“白雪纷纷”相比,盐下落的速度太快,雪当时却纷纷扬扬,处于“飘”的状态,跟“柳絮因风起”更像,而盐只能是“落”下来的状态!

  生2: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雪会随风起舞的,而盐由于比较重,下落的路线太直,这样,就不符合当时“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3:我也同意这个观点。我还觉得盐是“块”状的,它不会飘的,只会垂落下来。而柳絮是轻薄的,会因风起舞的,所以柳絮更像。

  师: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后,又点拨:“撒”和“因”在这里用得怎么样?

  生4:撒盐的“撒”,用词不当,“撒盐”是人为的,人工的,落下来很不自然。而“因风”,是柳絮顺着风起舞,既自然,又符合“雪骤”、“白雪纷纷”的情境。

  生5:我认为“柳絮因风起”好。它给人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而且与文中“欣然”“大笑”“乐”的情景相合拍,表现出融洽、轻松、活跃、欢快的气氛。而“撒盐”似乎体现不出有这种气氛。

  师: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人的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统一,用“柳絮”比喻,就好在有意象。(过渡后,师又问)“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生6:我认为“公大笑乐”,是谢太傅在两人才华悬殊的对比中,而对谢道韫的才华表示满意和赞赏。

  生7:从“公大笑乐”和文末补充介绍谢道韫身份的前后文可以看出,谢太傅都是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8:我的想法和大家都不一样,我觉得“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

  师:(为学生的精彩发言所倾倒)鼓掌赞叹起来,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

  师:你们学了《咏雪》后,肯定受到很大的触发,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于是,学生们跃跃欲试,读了他们写的形容飞雪的比喻。

  生1:雪,像蒲公英,似鹅毛,如芦花,在天空中宛然飘飞!

  生2:飞雪,犹如美丽的小蝴蝶,扇动着翅膀,随着和风,四处飘然!

  生3:雪,是一群白色的小精灵,漫天飞舞着,来到人间,融进大地母亲的环抱里!

  看着学生们开心的样子,我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真想天空为之作美,痛快地下一场大雪呀!

  接着,课件展示纷纷扬扬的下雪镜头,我相机问学生:面对着如此纷扬扬的下雪情景,你对“柳絮因风起”有什么感想?

  生: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界,用课件呈现古代诗人咏雪诗句:

  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⒊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⒋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⒌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最后,引导学生高声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而收绾全文。

  五、教师小结

  王国维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以上咏雪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因为富有意境。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对写景咏物,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凡是文学作品,写景咏物的语言,必须讲究含蓄,有想象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有意境。因为写景咏物,中国美学不注重形似,而注重神似,讲究美的姿态和活的神气,追求境生象外、得意忘象、无我之境。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不少于300字)

  3.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课后余音

  1.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并提出意与景的关系:“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也就是说,写景咏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与神似,不可分离,相兼才好,和谐统一。但如果太形似了,反而失去神似。中国美学主张“写实”和“写意”的和谐统一。

  “柳絮”虽然灰白色,但外形酷似雪花。“柳絮因风起”却把纷纷扬扬的下雪姿态,描述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把雪花比拟春天的柳絮,颇有生命活力,轻柔温馨,化寒为暖,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催人奋发向上,也给家庭送来轻松和煦的乐观情怀和文化氛围,具有深刻的意象(神似),这是写意。而“撒盐”一喻,虽然形似,但缺乏意象(神似),这是写实。好的诗句应当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即写实和写意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对于这些知识必须向学生讲清楚。

  2.语文教学必须推崇文体语感意识。文体语感,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如背景、意图、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因素)的领悟与把握。

  文体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比如,说明文是写实的文体,语言表达直露。在语言运用方面,教学重点应放在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上。而诗歌是写意的文体,语言表达含蓄,具有想象力,情景交融。在语言运用方面,重点应放在品味语言的情感和意境上。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在品味“咏雪诗”的情感和意境上。教学过程始终紧扣“未若柳絮因风起”与结合“雪骤”、“白雪纷纷”、“因”、公大笑乐”等关键词,进行文体语感意识的熏陶,从而体味“柳絮因风起”境生象外的意境,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和非理性领悟能力。阅读如果离开了文体语感,必定是不得要领的。只能是在外表层面上感知语言,感知文字和词汇。

  阅读过程应着眼研究人的言语行为、言语活动,将言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认识。以往我们长期关注“工具性”视界下的认知,语文教学缺乏对“文体语感”的体认,往往把诗歌、散文、小说、通讯、游记、传记等都当做记叙文来教,不论何种文体,都一样地分析字、词、句、段、篇,而缺乏“文体语感”的“言语性”视界下的认知。

  3.《教参》里有这样一组答案:“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我赞成第三种意见。从全文看,文章通过“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两句即景咏雪诗的对比,说明“撒盐”俗不可耐,无意境,“柳絮”意味深长,有意境。它告诉我们:写诗要讲究言外之意。从前后两人一俗一雅的文学才华对比看,前者是陪衬人物,是为了突出后者的中心人物。所以,后者是“公大笑乐”的对象。从语境看,言语具有统领性、连贯性、支撑性、向心性和凝聚性。“公大笑乐”是紧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后,“身份补充句”紧依“公大笑乐”之后,三个句子,连贯支撑,向心凝聚一个中心。也就是说,谢太傅的“大笑乐”,是因为谢道韫的超众才气所感动,而顿生感叹之情,只不过作者用神态描写暗示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再者,紧依“公大笑乐”之后的“身份补充句”,表示补充说明或印证谢太傅的内心确是赞赏谢道韫的出类拔萃的才气。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6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演中质疑、演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学法:读读――演演――议议――写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氛围中领悟亲情,在实践中体验合作,在创造中培养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读书会意。  

  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放声朗读,想想:为什么这样读。  

  1、全文6句话。下面请6位同学来分别朗读这6句话,并说出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2、教师做适当点拨与强调(见屏幕“积累词汇”)。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全文,注意读出一点古文的韵味来。  

  三、情景剧场。  

  1、凭借你对故事的理解,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演绎情景话剧。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协调分工。

  3、角色分配:谢安、谢朗、谢道韫、旁白。  

  (教师做适当提示,调动情绪。)  

  四、互动交流。  

  1、与演员对话:点评表演的优点或提出建议。  

  2、与角色对话:对文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作肯定评价或质疑。  

  (教师调控,引导方向与探讨的层次)  

  五、亮点聚焦。  

  在刚才的表演与交流中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  

  六、生花妙笔。  

  你敢挑战谢道韫吗?假如你也参加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下面的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1.                       差可拟。  

  2.未若                         。  

  (师生、生生互评,抓住形与神)  

  七、佳作共赏。  

  请3名学生分别朗读,根据提示赏析。

  八、衷心寄语。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也感受到家庭和睦、欢快的气氛与悠悠亲情。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在眼中闪现,这让我想到了冰心的一首小诗,下面就送给大家,希望大家都做一名出色的聪慧少年!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穷的机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7

  一、 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  课堂。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  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 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 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

  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 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 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

  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

  (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 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

  古诗词中的雪。

  (引用略)

  以上诗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 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 朗读背诵――积累。

  九、 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编辑 2004/07/19 10:3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09/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需要这样见血的点评,大力支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07/19 10:59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节]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50 瑞文币

  存款: 14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15 时 25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260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我来说两句: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不是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肯定后者。东晋才女以一句名扬天下,世称“咏絮才”。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来,也许它更形象、更富有诗意吧。我也赞同楼主的情境说。

  2、李研老师的评点可谓经典,但我也有一点不太赞同。“想像式对话,用“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我认为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现学现卖,

  有什么不好?“不应局限于对雪的比喻”,难道说一堂课里还要来点雨、风、霜、花、月什么的?何况咏雪之作多如繁星,闪光的也不少,学生能类推也不错,如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学生能借鉴这些,或自己想像创作一些绘形绘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对雪有了一个再认识,更能加深对才女才气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风花雨月内容,课下吧。

  说错了,李老师可要不吝指教哟。

  编辑 删除 2004/07/21 10:25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2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6/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咏雪》一文是哪个版本的,是哪个年级的,所上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如何少了这些相关资料,来评价一堂课好不好,或是一篇教学设计好不好,我以为条件不够。

  李研老师当然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但我以为点评还是只关注细节,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视野,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教学细节,而没有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初衷对不对,好不好,一憾。

  我以为上述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 不明确,从“导读《咏雪》――“学会”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这两句话来看,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姑且不论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且看中间的具体步骤,(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我),并没有根据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去进行,因而目标的落实便是情理中事。从行文的详略看,教师显然得意于后半部分的“读出想像”和“课后迁移”,问题是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尚未落实,想像和迁移便也失了基础,这一点李研老师已经有详细的点评了。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错误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从智慧儿童的故事导入  ,显然关注的是诗句中所体现的智慧和情趣了,尽管把文本的内容理解为教学的内容本身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即便如此,这一内容也并未在后文得到照应。“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这一设计本来不错,只是诗句之妙仅靠朗读恐怕不够,还应该有必要的分析,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前经验,比较“撒盐”和“风絮”两个意象的特点、美感,学生认为撒盐比柳絮好,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很好的契机,只可惜教师放过了。

  没有对文本的尊重和研读,于是这一教学设计的内容便干瘪、空洞得可怜了,只有生硬的导入  ,反复的朗读,孤立的文学常识介绍,再加上脱离文本的胡乱延伸。

  三是选文类型处理不当。就教学步骤 来看,既不是侧重文化熏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导阅读的样本,而是把它当成了描写雪景的“例文”,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大违课文作文和教材编者初衷的。

  编辑 删除 2004/07/23 11:16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37 字节]

  李研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85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4 时 02 分 53 秒

  总发贴数: 106 篇

  精华贴数: 1 篇

  注册日期: 2003/10/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湖畔初阳的分析很有见地。从大处着眼,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教材。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8

  课前谈话:(18:44)

  师:同学们,早上好!

  生:老师,早上好!

  师:我们来看看你们和我之间有没有一种默契,好吧?

  生:好!

  师:请看!我这儿有一只鸟儿,谁看到了?谁听出来了?这是一只什么鸟?

  生:好像是一只啄木鸟。

  师:不是好像,就是一只啄木鸟。祝贺你,猜对了!在他的眼中这是一只啄木鸟,你呢?

  生:我觉得是一只百灵鸟。

  师:他是看出来的,你是――

  生:听出来的。

  师:是呀,因为百灵鸟在(唱歌)。你听到它在唱什么歌吗?

  生:北京欢迎你。

  师:来两句。

  生:唱。

  师:不是眼前真有你就能说,眼前没有你也能说,那叫什么?想象。有时候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师:再来一次,我这儿有一朵花,这是一朵什么花?

  生:菊花,因为它很漂亮,都展开来了。

  生:……

  一、溯源识字

  师:同学们,在3500多年前,我国的祖先创造发明了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被刻在乌龟的甲壳上,又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雪。

  师:耳朵没带。你不仅带了耳朵,还带了眼睛。

  生:甲骨文。

  师:你怎么知道?

  生:书上看到的呗!

  师:书看得多是好,可别把眼睛看坏了!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之为――

  生:甲骨文。

  师:出示雨的甲骨文(      ),我们来看一个甲骨文,你们猜猜它是现在的一个什么字?

  生:我觉得这有点像雨,又有点像雪。

  师:只能一个字,什么?

  生:雪。

  师:因为――

  生:因为雪是从天上下来的。

  师:哦――这六点是――

  生:雪。

  师:这一横是――

  生:天。

  师:恩,好的,还有不一样的说法吗?

  生:它们应该是雪。雨没这么大,课文是雪。

  师:完了吧!把老师事先发给你们的那张纸全部忘掉!不要去看那张纸,不要去想那张纸。就这(指荧幕),你说――

  生:我觉得这是雨,因为雨是很小的。

  师:雪是很大的,对吗?三个同学,他猜对了,这是雨字。这就是雨点儿,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哦,明白了!再看一个字,同学们,这个字仍然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雨字,但这个雨字仔细看看,这个雨字和刚才的那个雨字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甲骨文)

  生:现在的一横下是小竖了。

  师:刚才是雨点,现在是――

  生:雨线。

  师:刚才是小雨,那么现在就是――

  生:现在就是大雨。

  师:谁去医院打过针的?打过针的举手!

  生:举手。

  师:呀,这么多人打过针呀!当护士把药水用针筒往外一推,这个针尖上就怎么样?

  生:针尖上药水就出来。

  师:不是出来,而是飞射出来了。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述,什么字?

  生:注。

  师:(板书)所以这个动作就叫注射。明白了吗?因此用这个“注”字来形容大雨就是大雨如――

  生:注。

  师:好的!记住这个词,叫――

  生:大雨如注。

  师:不要拖!(领读三遍)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咱们古人们看到天上的自然景象,通过自己的想象,然后创造,就用这样的象形字来表达。所以,我们的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字!

  师:再看一个字,好吗?

  生:好!

  师:出示羽的甲骨文(     )这是一个什么字呢?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个林。

  师:是因为――

  生:是因为这上面的东西像一棵树。

  师:像树,真的像极了!还有谁来说?

  生:我觉得这个字像小鹿的角

  师:因为――

  生:因为这头是尖的,很像小鹿的角,所以我觉得是个“角”字。

  师:你说――

  生:我觉得这上面是两根羽毛。

  师:所以这个字是――

  生:羽。

  师:握手(与学生握手)知道为什么和你握手?

  生:不知道。

  师:你说――

  生:因为他说对了!

  师:这个叫大智若愚呀!明明是聪明的人,却故意说不知道!所以你要感谢他!对,这个字就是羽毛的“羽”字。答案公布了,你再来看它像吗?像极了!再看一个字,这个字你一看就明白了:它是大雨的“雨”字和刚才那个羽毛的“羽”字合在一块儿了,古人啊看到一自然景象,它像雨点一样,从天空中落下来!但是呢,它又不像雨点那样直直地下来的,而是像羽毛那样飘过来,飘过去,飘过来,飘过去,(引出古代的雪:上雨下羽)这是什么字?一听就知道!

  生:雪。

  师:诶,掌声给他!看到过雪吗?那会写雪吗?来,和我一起写!伸出右手手指。这个字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对吧!上面是――

  生:雨字头。

  师:真好!是雨字头,雨字头怎么写?把笔顺说出来,预备,起――

  生:横,竖……

  师:还说会写呢,第二笔是点,来,预备,起――

  生:点,横钩

  师:诶,对了,横钩,不要忘记!接下来――

  生:竖,点,点,点,点,横折,横,横

  师:会写“雪”了吗?

  生:会。

  师:好的。那你知道哪些带有“雪”字的词语呢?你说――

  生:大雪。

  师:大雪。你呢?

  生:我给它加两个字,鹅毛大雪。

  师:感谢他。

  生:谢谢!

  师:使我懂得了――

  生:使我懂得了成语。

  师:一个成语。你说――

  生:冰天雪地。

  生:雪兆丰年。

  生:雪中送炭。

  生:……

  生:跟他一样的。

  师:所以你举手要快呀!

  生:冰雪聪明

  师:诶,好的,最后终于被我看到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

  师:刚才你发现了吗?霜也好,雪也好,这些字都是――

  生:雨字头。

  师:告诉大家,雨字头的字呀都和自然现象有关。比如说雪,还比如说――

  生:雷。

  生:雾。

  生:露。

  生:霞。

  ……

  师:我这儿也有很多带有雪字的词。

  (出示词语)

  白雪皑皑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雪兆丰年    雪中送炭    傲霜斗雪

  鹅毛大雪    踏雪寻梅    冰雪聪明

  ……

  师:跟我一起读。

  生:跟读。

  师:那点点点点叫什么呀?

  生:省略号。

  师:谁喜欢这么多词里的哪一个,为什么?

  生:我喜欢雪中送炭,因为比喻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帮助他。

  师:你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生:我还喜欢冰天雪地,因为一结冰,我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

  生:……

  生:冰雪聪明,因为它形容一个人非常聪明。

  师:你一定希望我用它来评价某个男孩,他就是――

  生:我呗!

  师:真是个冰雪聪明的孩子!有谁喜欢那六点省略号的吗?为什么?

  生:这个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成语。

  师:是呀!你一定知道很多成语。在哪儿呢?

  生:自然现象。

  师:看来还得再读点书。

  生:在书中。

  师:就是。在咱们读的书中,在咱们说的话中,在咱们感受到的感觉之中,这个感觉很重要!

  二、读诗赏雪

  师:同学们!看,在一首诗中也出现了这个“雪”的字,这首诗的名字叫――(出示《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生:《咏雪》。

  师:这首诗呀是我国近代一位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叫汪曾祺先生,从小就喜欢读的一首诗。他后来告诉他身边的人说,是因为这首诗,打开了他文学创作之门。他称这首诗是一首神奇的诗,所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读这首神奇的诗。没准,你这么一读,也会成为一个――

  生:文学家。

  师:到时候你要感谢谁?

  生:文学家。

  师:你得感谢我呀!是我让你读这首诗的呀!读一读,自己读。

  生:练读。

  师:真好!一读完就看着我了!谁来读?你来!(指名读)

  生1:读。

  师:别坐下来,对他的朗读谁要说上几句话的?呼唤他的名字!

  生2:,我觉得你读得不是很流利。

  师:流利地读该怎么读,你得好好地听着,来,你来流利地读一遍!

  生2:读(很快,没有停顿)

  师:我明白了,你所谓的流利就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要接得快一点,是吗?

  生2:是。

  师:诶呀,这就叫流利呀,你同意吗?

  生2:对

  师:还同意呀,我不同意。你说――

  生3:他读得没感情!

  师:你来有感情地读读。

  生3:读(摇头晃脑)

  师:我也知道了,你们知道了吗?有感情就是要――

  生:――

  师:你根本没看他,看他再读一遍

  生3:再读。

  师:谁看到了?有感情就是

  生:摇头。

  师:这个叫动作,有感情就是要有动作。还对他的朗读有什么评价?

  生4:我觉得他读得没有节奏感!

  师:诶哟!你有节奏地读一读。

  生4:读

  师:听到了吗?这个节奏落在那个字上面?

  生:片。

  师:你明明把一个字读得很重的呀!

  生:又。

  师:是呀!读诗呀要读出诗的节奏来!你是第一个举手的,所以你没有考虑什么节奏。大家再来试试!看看能否读出节奏来,能否读出动作来,能否读出情感来,读。

  生:再读。

  师: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用你的耳朵,你的眼睛,甚至用你的心来感受我的读与他的读又有什么不一样?请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谁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生5:你读得有动作。

  师:嗯,我的动作比他的动作还要多,发现了吗?做一个给我看看,你看到了我的哪个动作?生5:不会。

  师:不会,你来。

  生: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读。

  师:掌声,啊,多好啊!(学生掌声响起)

  生6:我觉得你读得很有感情。

  师:他说的感情是动作,你说的感情是指?

  生6:我说的感情是你读得把当时的情景都读出来了。

  师:是呀,让你感受到了我就在那就在那一场 生2:就在那里赏雪。

  师:赏字用得多好。还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看到了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你雪一片又一片在那里数。

  师:看到了一片片数的动作,还有谁看到别的吗?

  生:我看到我看到了你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睁大眼睛说飞入芦花都不见。

  师:这句话说得我气也喘不过来了,你快点行吗?他看到我睁大眼睛那就是表情,对吗?要用适当的语言表示出来的。

  师:除了表情,除了动作,还有谁用耳朵听明白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并配上动作)

  生:很有节奏。

  师:还听清楚我怎么读的?(师范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生:有节奏。

  师:还有吗?你们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模仿生读),我是一片一片又一片(师边读边配上动作)。

  师:除了节奏,还有什么?

  生:节奏。

  生:还有真急死人了。

  师:心急吃不到热豆腐,你急,你急就看不到那场雪。同学们,诗就是要读在你的表情上,诗就要读在你的动作里边,诗就要读到你这个速度里面,诗就要把你那颗心感受的东西读出来,那就叫做有感情。不要简单地说他读得有感情,有感情,而要说到什么,要说到具体的那个点上。我刚才是不是这样读的呢?我再来读一遍,感兴趣的和我一起读,喜欢和我一起读的站起来。瞧瞧,太好了!你不是说我急吗?好的,来吧,准备,咏雪,手呢?好极了!再来,咏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一片一片又一片)

  师:我走了三步,你们怎么一步都不走啊!再来,可以轻轻地挪一挪。(师生配上动作齐读)

  师:别坐下去,边配上音乐,边配上音乐。(音乐响起)看哪!下( 生:雪 )啦 !咏雪, 一片, 眼睛看着你手指的方向,那你才能看到真正的雪。(师生齐读并配上动作)七片八片……不见读两遍。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为什么这小雪花飞入了芦花就不见了呢?请看,(出示图片)这就是芦花。请仔细看,为什么它飞入这样的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因为雪是由水组成的,飞入了芦花,芦花就把它给溶解。

  师:融化掉了,那是第一片雪,雪越来越多不融化了的话那为什么也不见了呢?

  生:因为水都沾在芦花上了。

  师:它们的颜色都是(生:白色)雪花是白的所以叫洁白如雪,而芦花也是白的。再看,为什么它飞入芦花不见了呢?除了这白的,还有别的原因吗?看哪,不要看我,看那儿。

  生:因为雪飞到芦花丛中,它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

  师:看呀,和芦花一起被吹散了。雪在飘,芦花也在飘,都是白色的,都是这个形状,所以飞入芦花都不见,所以(师生齐说:飞入芦花都不见)再看啊,这还是那芦花,为什么飞入芦花就不见了呢?

  生7:芦花是一片一片的,这雪也是一片一片的。

  师:即使再大的雪,飞入这芦花能看见吗?

  生7:一样也看不见。

  师:所以再大的雪飞入芦花(生齐:都不见)这洁白的雪,这如芦花一般的雪,咱们该怎么读(生齐读)速度加快

  师:我这朵小雪花飞入芦花不见了,你们这一朵朵小雪花飞入了什么也不见了?

  生8:小雪花会飞入河里,在河里也会不见。

  师:放进去,飞入水中 (生8:都不见)连起来说(生8:飞入水中都不见)

  师:还有飞入哪里也不见?

  生:飞入人身上,因为人身上很热。

  师:已化掉了,是吗?还有吗?冬天里有一种花也和雪一样白,那是什么花?谁也能让小雪花飞到这里也不见?

  生:棉花。

  师:那是冬天的吗?

  生9:飞入腊梅都不见。

  师:腊梅还不够美?

  师:飞入梅花( 生9:都不见)连起来(生9:飞入梅花都不见)

  师:这梅花而且必须是白色的,是吗?好极了,请坐。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诗,你看到这一场雪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雪?谁来说一说?

  生:好大的雪。

  师:谁能说说这场雪大到什么程度?

  生:大到不能再大。

  师:还是没有说清楚。

  生:顶到我们的膝盖了。

  师:没到膝盖了。

  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鹅毛大雪。

  师:还不够大,也不就像个鹅毛吗?

  生:冰天雪地。

  生:无法想象。

  师:无法想象,但还得想。

  三、品雪之情怀

  师:我们中国有一位伟大的,了不起的充满想象的诗人,就是李白。他的想象绝对的超凡脱俗。请看,他写过这么最大的雪。(出示课件: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在燕山这个地方,读燕山(生齐读燕山)读第一声不要读第四声。请看,李白看到的这个雪是大到什么程度?(学生齐读燕山雪花大如席)

  师:它大得像什么?

  生齐:席子。

  师:就是我们夏天铺在床上的那个的席子,你们小时候还不行,睡爸爸妈妈的大床。看我的手势才能读好。

  生1:读燕山雪花大如席。(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上去呀,你那是小席子。

  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

  师:再练一遍,教师示范读。生1读,教师配上动作。(学生鼓掌)

  师:错了,拍什么手,根本就没读准。教师范读大如席,不要读大如席(教师学学生的语气读) 再给你一次机会,能行吗?不敢啦!读,冰雪聪明的人。一起做动作,你会更加读得好。(指名生读)

  师:好的,这次给点掌声了。要听得懂,要看得懂。(齐读)

  师:读大雪该怎么读?谁明白读大雪该怎么读?

  生:读大雪的时候,雪刚下下来要读得声音小点,读到最后比喻句就要读得很大。

  师:尤其是哪个字要读得很大?

  生:席。

  师:不仅是席字,而且还有(生:大。)

  师:大字要读得响,席字要读得(生:长)往上(生:升)扬。来,预备齐。(学生齐读)

  师:大雪会读了,小雪会读吗?小雪会读吗?(出示课件:微风庭树,细雨下帘隙。)读读看自己琢磨(学生自读),第一遍读通了,第二遍该琢磨了怎么把大雪读小了。(学生自读)

  师:肯定行吗?你比别人少练了一遍,肯定行吗?给你个机会。(指名读)

  师:我说了吧!我说了吧!这样学习能成吗?人家在练你不在练,拼命想着要表现自己,结果摔了一大跤。谁读?

  生2:读。

  师:刚才声音要注意了,刚才大雪是声音响的,现在小雪就(生2再读)

  师:你知道什么原因吗?我不敢把话筒凑过来什么原因吗?

  生:要是把话筒凑过来,他声音太大了就不像小雪了。

  师:要控制我们的声音。你来把第二句再读好一点。(指名读 教师范读 师生齐读)

  师:这真是一首神奇的诗呀,如果这首诗中的雪是一场大雪,咱们该怎么读?(师读题《咏雪》生齐读整首诗)

  师:如果这是一场下零星的小雪该怎么读?(生齐读整首诗)

  师:这真是一场神奇的雪呀!

  师:看到了这样一场雪,你最想做一件什么事情?

  生:打雪仗。

  生:堆雪人。

  生:划雪。

  生:溜冰。

  生:堆雪人。

  师:都喜欢堆雪人,是吗?同学们如果你堆雪人堆得细一点,堆得精一点。堆得巧一点,那就堆出了艺术来,那叫雪雕。

  师:看到雪雕了吗?你在哪儿看到的?

  生:在南京北门桥那儿有一个。

  生:在下雪的时候看到其他人能堆出雪雕。

  师:那看看我看到的雪雕,好吗?你看,在我国的哈尔滨,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太阳岛。每年的12月到1月,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都涌向这里,他们或者是来欣赏雪雕,或者就是来创作雪雕。看,这个雪雕的作者就是我的朋友,他雕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雪雕。今年是牛年,这座牛的雪雕高达8米。哇!再看呀,看呀,这像不像咱们神话小说中的城堡呀。再看看,再看看这驴,这是童话中的谁呀?

  生齐说:苏伯伯。

  师:XX年奥运会结束后,咱们的雪雕艺术家们把奥运英雄和他们的作品融合在一起。凡是去看过雪雕的人无不为这艺术深深地感染,深深地陶醉,写下了许多赞美雪雕的诗篇,咱们今天就也来读一首。(师生接读《雪雕》,生齐读《雪雕》)

  四、总结谈话,引导读书

  师:亲爱的同学们,要不是这一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么能看到如燕山之雪大如席的奇景,又怎能看到下零星的小雪,要不是这场神奇的雪,我们又怎能看到这如诗如画的雪雕艺术作品呢?所以我们看到这么多美景,一定会想起有这样一首诗。(师生齐读《咏雪》)

  师:我想此刻这神奇的雪一定飞进了我们的心里,所以这雪花飞入心田也不见。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9

  教材的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一)、《咏雪》这篇课文虽然俏难晕模镅晕淖纸衔诚裕矣幸欢ǖ墓适滦裕谱偶彝ド詈颓浊檎庖坏ピ行模斫馄鹄从ω盟迪喽匀菀滓恍?/div>

  (二)、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

  1、知识目标:

  (1)     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

  (2)     熟记作家作品

  (3)      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末若”等的词义

  (4)     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2、能力目标: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一点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3、情感道德目标:最后是在和睦、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感受亲情。

  4、教学重点:

  (1)理解文义,背诵课文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情况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阅历浅,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而且互相合作能力较差,主要是以自己的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准备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教学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角色。

  2、朗读教学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朗读文言文的语感。

  3、现场演示法

  可以更形象的体会优美的句子

  4、激励创新讲述,发展思维。

  通过这一环节的迁移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练习的设计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

  5、淡化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这堂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协作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大部分时间都能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三) 说学法

  本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自问自答、自问他答或老师解答等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在导入时应用猜谜语的方法,使学生调整气氛,产生兴趣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二:在作者介绍中请学生借助资料加以评说,再有老师确认。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查资料的习惯。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三:在介绍作品时让学生借助资料简单介绍这部书的特点,及反映的社会思想,鲁迅对它的评价,之后有老师确认。这样作是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点。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二点。

  四、 范读正音

  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诵,有利于理解,有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他学生解答。之后老师在作确定。最终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三点,突破教学难点。

  五:赏析部分

  一是对句子的赏析尽可能的再现当时的情景。如在赏析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和兄女曰:“末若柳絮因风起”这两句话时可以现场在空中撒一把盐和用白纸剪的雪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的赏析句子。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二是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来把握课文的故事性和文中体现的家庭亲情。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话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内容和所体现的亲情,来达到赏析的目的。

  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交代清楚了,把这堂课上成家庭中的讨论和现场表演。来实现知识目标的第一点和第四点以及道德情感目标。突破教学重点。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通过举古人咏雪时所用的比喻句。来增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古人是怎样通过想象来写诗句。为下面的想象练习打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总结概括运用比喻,想象来进行句子的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清楚比喻句不仅仅是形似还要神似。然后让学生将英文中的26字母通过想象,运用比喻加以表达,如:a是一座金字塔,代表进取。c是未满的月牙,代表缺憾等。这样可以突出了学生之间的个体思维差异和个性特点。实现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七:随堂练习

  经过随堂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课本的知识记忆。

  八:作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营造一个和谐,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

  九:板书基本上是按行文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作为青年教师尽管我很尽心的准备了这节课,但是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不足。所以敬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导入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 ) 雪骤( ) 差( )可拟 (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 儿女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 ,作者 , 朝 家。该书是 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 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 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 一句更好,因为 。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 ,因为 。

  【生问师答 定向释疑】(学则须疑)

  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 拓展提升】

  1.请说出一句有关描写雪的诗句: 。

  2.课堂小结:

  【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仔细点、动动脑,相信你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

  阅读《咏雪》,完成一至三题。

  一、解释词语:(每词8分)

  1.内集:? 2.儿女:?

  3.俄而:? 4. 差可拟:?

  5.未若:?

  二、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白雪纷纷何所似: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2、梳理内容

  按记叙文六要素分析短文内容。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大度、有生活情调。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自信。

  六、展读

  1、阅读短文《徐孺子》,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好在哪里?

  把月亮比作眼睛,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学习两篇短文的比喻方法,想一想洋洋洒洒的白雪还像什么,造比喻句比赛。

  七、结读

  畅谈收获,背诵短文。

  八、布置作业

  1、把重点词义抄到作业本上。

  2、积累3个描绘雪的古诗词名句。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3

  张笑天――《咏雪》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理解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结合投影想象画面背诵文章。

  默写课文。

  五、课堂练习

  五、课堂练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①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语:对……说。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与儿女讲论文义(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若令月中无物(      )

  短文(二)中也有一比喻句,写在下面分析其好处。

  比喻句:                                                      

  好处:                                                        

  六、阅读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七、布置作业: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比较注意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做好基础工作。

  2、学生的反应尤其是朗读和讨论表现非常好,积极动脑深入探究。如在评判咏雪句子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且说话注意到了形式要求,即:表明观点,阐述理由,再次总结。

  3、教案设计挺全面,但因课堂时间紧张所以删去了几个环节,如《世说新语》的介绍问题探究中的一二小题以及课堂练习和阅读激趣。现在想来还是因为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们的文言知识有限,如果有一预习环节或一学期的积累可能就会更好。

  4、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再进行锤炼,如把“说给我听”改为“讲给大家听听”等。这一点我会在每一堂课上都注意,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的语言基本功。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汉语知识。

  2、背诵短文。

  3、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的美感差异。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谈家庭聚会时的情况,引入作对联,咏诗词歌赋,之后,师生共同研读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一篇短文《咏雪》。

  二、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课文,圈画出生字、难词。之后,小组利用工具书解决。之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

  看大屏幕讲析文言词句: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晚辈统称。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猛。

  欣然,高兴的样子。

  拟,比,比拟。

  未若,不如。

  差,大致。

  因,趁,乘。

  1、白雪纷纷何所似?似何,像什么。

  2、即……之妻也。“……也”,“是……”

  3、即……之妻也。省略主语“(谢道韫)就是……”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教师领读课文。

  五、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六、教师示范、指导背颂课文(合上书,一学生读,其余学生听,三遍之后背诵)。

  七、简析课文内容:文中赞赏了谁?

  赞赏谢道韫的才气。从哪一句得知?文末交代道韫的身世可见。

  八、两个小孩都很快做出了句子,且小男孩最快,随后小女孩微起朱唇出妙语“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而公大笑乐,比较“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形容“白雪纷纷”,哪一个更好?学生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见解:“撒盐空中”这句虽然形似,但给人的感觉不美,“柳絮因风起”句则形象、动态、美感兼具,有意蕴。举例: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江山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打油诗有形象,无意象,我们体会不到景物美,这不是成功的文学创作,好的文学形象要有美感,有情趣。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营造了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这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

  九、齐背课文。

  十、拓展练习。

  要求学生背出自己熟悉的咏雪诗句,师生共同欣赏。

  附课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5

  【教学目标】

  1、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朗读中质疑、思辨;

  2、发挥想象,品析诗句的高下,并用比喻作诗;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情境中感受诗意,能喜欢《世说新语》。

  【教学重点

  理解文义,背诵课文,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和学生想象作诗。

  【教学准备】

  PPT课件,收集一些动漫的下雪图片,选用适当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播放幻灯“动漫飘雪图”,学生背诵与雪有关的古诗,激趣导入

  方法1、背诵写雪诗:略

  方法2、讲述《七步诗》故事。

  对七步诗,谢灵运说,“天下才分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用一斗。”“才高八斗”的由来。谢灵运对曹子建的推崇和自信真性情。

  方法3、谢家子弟不一般,介绍谢家

  出示《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两个大家族,赫赫有名的家族。谢家,谢安,谢灵运,谢惠连,谢,都是诗文卓著,诗仙李白特别推崇谢安和谢。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显赫的谢家里。走进谢太傅时代的谢家,有如此多的名人,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呢?一起走进谢太傅家一个雪天咏雪的故事里。

  二、熟读成诵,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课文几遍,读到自己认为熟了就停下来。指名学生读,点评。

  换一种方式读课文。去掉标点读。

  再换一种方式读,古籍是竖排的,我们也来读一读竖排本的,慢悠悠读全文。

  2、质疑问难

  你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或者对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解决疑难字词。

  要落实的重要字词:儿女:子侄辈;骤:急速,迅猛。(暴风骤雨);拟:相比,(无可比拟);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预设:这两句诗到底谁的好?为什么谢太傅没有点评?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三、品读感受“咏絮才”

  1、文章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让我们从文字中捕捉信息。

  2、师小结: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四人一组,演读故事。

  4、对诗,赏诗,评诗

  ①在场的绝不只有谢朗、谢道韫两人,还有其他孩子,只是作者只录下了两人的回答。聪明的你也在场,发挥你的想象,也对一句,展示你的才华。

  仿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曰:____________差可拟。曰:“未若_____________。

  ②历代诗人还有那些咏雪的比喻呢?读诗并简单赏析。

  ③兄子和兄女谁的诗句更好,现在我们来评判。

  ④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已经暗示了,你读到了吗?

  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5、补充“咏絮才”

  这就是一个典故的源头“咏絮才”,指诗才出众的女子。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判词就用到了这个典故,“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林黛玉是大观园里吟诗最好的女子。

  四、拓展延伸,爱上好书

  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有才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却不为所动?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你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的一鸣惊人?课下请同学们阅读一本书《世说新语译注》;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6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1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让我们猜一个好不好? ppt1  

  猜谜语:小白花,飞满天,下到地上像白面,下到水里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雪(学生答)。让我们来欣赏几幅雪景图  

  ppt1出示雪景动态图,引导学生体验雪景的美丽。看到这样纯洁、轻盈,漫天飞舞的雪花,你用什么来形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才子才女比试比试如何呢?  

  ppt2 出示文题  

  二、作家作品  ppt3(2分钟)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  

  三、诵读课文:(5分钟)  

  同学们,这篇文言文很短小,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读音与停顿。  

  ppt4(一)欣赏课文,出示课文内容,师范读。  

  刚才,同学们听读了课文,接下来完成读音练习。  

  ppt5(二)朗读练习。  

  1、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自由朗读。  

  谢太傅   fù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 nǐ   

  柳絮   liǔ  xù     无奕  yì  

  王凝之    níng     谢道韫 yùn  

  2、指一生读字词  

  3.指一生读课文  

  4.齐读课文  

  四、解读课文:(15分钟)  

  (一)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  

  熟悉了词语,只是扫除了文字障碍。要真正读懂课文,我们还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来细加体会。下面请大家用五分钟的时间,结合注释,读懂文章。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解释重点词,找出疑难处并进行交流。  

  ppt6(出示课文,注意划横线的词)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论 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结合《山市》,无何,未几,既而,逾时  

  欣然:高兴的样子。   结合《春》的“欣欣然”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  

  因风起:乘着风飘起。  

  下面咱们来疏通全文  ppt6    指一生说解词,再一句句翻译(主要让学生说)  

  (二)翻译课文  

  ppt7 我们已经了解了全文的意思,能不能试着背诵呢?  

  (三)初步背诵课文:  

  ppt8-ppt12出示参考译文,请学生对照译文试背课文。  

  大家做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课文内容讨论几个问题。  

  五、研读课文:(10分钟)  

  ppt13(一)小组讨论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难点)  

  3、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点拨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老师的参考答案是:  

  ppt14  

  1、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2、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 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 “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3、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ppt15(二)读一读,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有何看法?(难点)  生说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ppt16(三)学习总结:  

  课文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谢道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谢道韫出身名门,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后人把有才学的女子称为“咏絮才”。  可说一说《红楼梦》“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同学们,经过学习,课文你读懂了吗?让我们再一起来背一下课文吧!  

  ppt17(四)再次背诵课文。  

  这篇文章中,谢道韫之所以能说出这样优美的句子,是因为她有丰富的想象力,抓住了雪的特征。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笔。景色描写。注意要求:抓住景物特征,想一想 朱自清 先生的《春》。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1.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200字左右。  

  2、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欣赏:出示雪景图和咏雪名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描写雪)  

  ――岑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出示后要求学生抄下来,积累。  

  ppt18  

  3.古诗词中的名句  

  结束语:王国维曾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以上咏雪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因为富有意境。凡是文学作品,写景咏物的语言,必须讲究含蓄,有想象力,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有意境。这节课我们通过《咏雪》学习,对写景咏物,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发:希望同学们以后写景咏物,也要做到情景交融,富有意境。  

  七、布置作业:  

  1、预习《陈太丘与友期》,准备一个古代聪明少年的机智故事。  

  2、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n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