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同步训练(通用12篇)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1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zhàn( )酒 茶dòng( ) 手脚líng lì( ) 缠guǒ( )
2.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
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3.下列病句(在原句上修改,每句限改一处,不得改变原意)。
①这些献血的人,有教授,有干部,有工人,有工程技术人员,但还有最可爱的军人。
②经过专家组的考核验收,该市被授予“省级节水型城市”。
4.根据下面的情境,按要求答题。
在一次大型的优秀歌手颁奖晚会上,一位知名女歌手因不满评奖的结果,在台上扔下话筒,拒绝演唱,引起全场哗然。请设想一下,下列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在这种场合会说出怎样的话。
①晚会主持人充满歉意地对观众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个小朋友不解地问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位歌迷对歌手这种表现失望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位知名的老歌唱家气愤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练习。(03年南京)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芬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妖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选》)
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是为了赞美什么?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的。
7.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的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8.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任选一句)
(1)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2)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9.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南京(含郊县)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1.蘸,峒,伶俐,裹
2.d “栩栩如生”描述的是视觉形象,而此句中应是听觉形象。
3.第1题删去“但”,因为前后并没有转折关系;第2题犯了宾语残缺的毛病,可在句末加上“的称号”或将“授予”换为“评为”。
4.如:①十分抱歉,没能让大家尽兴。我们一定会把精彩的节目奉献给大家!②这个阿姨怎么啦?③真遗憾,我所崇拜的歌星竟这样没风度!④现在这些小年轻,没唱几首歌就自以为了不得,太不像话了!
5.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
6.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8.①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②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9.答案略。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2
教学目标 :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招热情;
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
3、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中秋节、重阳节。
师:谁来补充一下?
生1:还有春节、端午端午节、儿童节。(众生笑。)
生2:儿童节不是传统节日。
师:对。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元宵节、清明节。
师:非常好。我们同学懂得还真多。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绝,同学们看看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
生: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首诗写到屈原,写到龙舟,这两者都与端午节有关。
师:好,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写湖南人民如何过端午节的短文《端午日》。(板书课题)作者是谁?
生(齐):沈从文。
师:他有哪些代表作?
生(齐):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师:对于沈从文,我补充两点。1、沈从文小学毕业,(生笑)大学教授,(生哗然)完全是靠――(生)自学成才。2、如果你进了新华书店,看见沈先生的书,你最好把它买下来;如果你买下了沈先生的书,最好把它打开来看看。(语速稍慢,吸引力要强)(生笑)只要做到这两步就够了,因为你一旦打开沈先生的书,你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深深吸引!(师神情专注,生露出向往的神情)但愿我们大家多亲近文学,和书交朋友,好不好?
生(齐):好!
二、朗读课文,寻找突破点,牵动全篇
师: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不会读的字自己查工具书;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午节这一天湖南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
(生朗读课文)
师:有人读完了,有人没读完也停下来了,因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这种习惯不好。你没读完,你就继续读吧!
(部分学生继续读书)
师:读完了吗?
生(齐):读完了。
师:那你们找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师:没找到的人快速跳读课文。(有学生在轻声地交流,举手人数渐多)是哪句?齐读一下。
生: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的竞赛,直到天明方能完事。
师:好!也就是课文的第三小节。一共写了几项活动?
生(齐):两项。
师:第一项――(生齐)船和船的竞赛。
师: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1:船船竞赛。
生2:赛船比赛。
生3:龙舟竞赛。
师:非常好。三个字呢?
生(齐):赛龙舟。
师:(一气呵成)两个字呢?
生(齐)赛船。
师:非常好。这就是概括能力。我们就采用三个字吧。(板书:赛龙舟)第二项活动是什么?
生(齐):人鸭竞赛。
生1: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人鸭竞赛”就像人和鸭在赛跑,最好改为“追鸭比赛”就不会引起歧义了。
师(击掌赞叹):好极了。(众生颔首)三个字――
生(齐)捉鸭子。
师:两个字――
生(齐):捉鸭。
师:好。(板书:捉鸭子)(稍停,指“赛龙舟”)这是第几小节写的?
生(齐):第一小节。
师:(指“捉鸭子”)这个呢?
生(齐):第二小节。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课文的第三小节,通过第三小节,一下子就拎动了全文。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语文课文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一点突破法”。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及的是我当年的恩师姚 强先生,他是“一点突破法”的创始人。
三、深入学习,模拟采访
师(顿一下):我们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思路,下面我们就一起到湘西去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赛龙舟捉鸭子的。(顿一下)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湘西习俗,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好的学习形式,大家帮助想想,采用何种形式呢?
生(七嘴八舌地):课本剧……自读积累……记者采访……
生:我认为课本剧不行。因为本课没有剧情,不好表演。最好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学习方式最好由学生自定】
师:那谁来扮演记者?
生(十分积极):我!
师:那我们就让女生扮演记者吗!记者来到湖南采访端午习俗,一找就找到一位――
生(七嘴八舌)划船的青年……年长者……
生:我认为最好是遇到一位老大爷。因为老大爷经验丰富。
师:行吗?(生点头表示同意)理所当然,老大爷就由我们的男生扮演了。那么,记者采访的问题来自哪儿呢?
生(齐):书上。
师:对!记者必须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取出问题。而我们的老大爷,也必须深入研读课文,揣摩记者会从哪些方面提问。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女生可以边读边用一张纸整理一下问题。
(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都读好了吗?下面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自由组合,交流交流。可以下位。
(生自由组合)
师:好了吧?那么就有请老大爷。(学生比较紧张,无人自告奋勇)大家推荐推荐。(众生推荐陆宇晨,陆上)老大爷您也别紧张,你回答不出来,身后有这么多兄弟可以帮助你,我呢,算不算?(众男生:算!)谁来做记者?(众女生举手)那这样吧,为了让较多的人有锻炼的机会,我们规定每个记者只允许提一到两个问题,好吗?(生齐:好!)谁先来?
(一女生上,接过麦克风)
记者1:老大爷,您好!我是来湖南采访的记者,请问一下你们这儿每年端午节都举行哪些活动呢?
陆:(佯装咳嗽)我们这儿吗,每年端午节都会赛龙舟、捉鸭子的,很是热闹。
记者1:哟,那看的人多吗?
陆:多,多,多!河两岸全是人啊。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出来了。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生1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2:老大爷,请问你们这儿的龙舟是什么样子的?
(师示意“老大爷”调动下面的学生参与)
陆:这个问题吗,请我的朱老兄来帮我回答。
朱鸣骐:(站起,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我们这儿的龙舟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
记者2:谢谢老大爷。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3:老大爷,你们这儿龙舟上都有哪些人,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陆:请刘兄帮助回答吧。
刘宇君:一条船上吗,有12-18桨手,还有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专门划桨,带头的坐在船头,手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方向。擂鼓打锣的坐在船中,他们用鼓声调理节奏。
记者3:谢谢。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4:请问老大爷,龙舟竞赛获胜的都能领到奖赏?
一男生:(主动站起)我来回答。凡获胜者都能领到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记者4:那捉鸭子是怎么回事呢?
陆:请缪老兄(指教者)回答一下。(众生笑)
师:这个问题还是请其他更为博学的人回答吧。顾元祥老兄,你来回答 。
顾:(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龙舟赛过之后,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人们争相捕捉,凡捉到的尽归其所有。
记者4:谢谢老大爷。
(下,又一女生上)
记者5:老大爷,我想问一下,你们这儿为什么要赛龙舟和捉鸭子呢?
陆:这个吗…为了纪念屈原。你再问问缪老兄吧。
师:他刚才的回答是对的,只不过说得不具体。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下相关知识。行吗?
生(齐):好!
记者5:谢谢。我的采访结束了。
(下,陆下)
师:对刚才的采访过程,谁来评点一下。
生:我觉得的几位老大爷和记者表演得都挺像回事的(众生笑)。而且,采访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重视了课文。
四、读写结合
师:说得好。刚才的几位记者都问到了关于赛龙舟的情况,我想问一下,赛龙舟的情形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描述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样?
生(齐):不好!没感情。
师:再来一遍!感情充沛一点,读出气势。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这是一个场面描写。(板书:场面)鼓声、锣声、呐喊声,这是场面描写中的――
生齐:实写。
师:“便使人想起……”这是――
生齐:虚写。
(板书:实写、虚写)
师:正是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使得场面描写特别生动。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练习。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我们来试着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多。
(生奋笔疾书,5分钟后)
师:时间差不多了,许多同学己经写了二百多字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2:(略,教师相机点拨,着重强调虚实相生方法。)
五、小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湖南人民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并且练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一网查一下湖南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作为一个探究性练习。下课!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基本的课程理念,其中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张“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以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的语文教育理念。《端午日》一课的教学构想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其特点有三:
1、这是一个着眼于学生的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个设计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了“记者采访”这一教学策略,将思考、质疑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
3、将学生不但看作教育的对象,更是视为教育的资源,而且是基础性资源。学生既有的关于民风民俗的经验知识、对民风民俗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都是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当然,这堂课的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既然是教学中的基础性资源,其积淀的多与少,思维的深与浅,探究意识的强与弱,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成效。本堂课中学生提的问题偏于肤浅,拘泥于课本,就是这个缘故。改进的措施是,课前指导学生对端午民俗作一些调查研究,打开其视界,发散其思维。
另外,人本教育并不是主张教师彻底的无为,而是要求教师要将影响化于无形。本课教学中若能在参与学生的交流方面将教者作为一个老大爷的角色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会更佳。
专家点评:
缪爱国老师的《端午日》教学,用他的行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改范例,从中我们看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积极探索精神。
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关注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教者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和人文气质,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课堂上,教师不是以固定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带着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真谛。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想象和活动中体会、再现湘西风俗风情。一上课对作者沈从文的简单介绍,就让学生露出钦佩向往的神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也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熏陶。
其次,创设了较好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这堂课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阅读理念,重在学生的感受、体验,整体感知、理解,较好地整合了问题和活动,创设了情境。课堂以非常清晰的板块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教者设计了三个板块:一、初读课文,根据第3节了解课文写的两件事;二、用同学们喜欢的“采访”形式来再现“赛龙舟”的情景;三、将赛船高潮部分(“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虚实结合的写法迁移到“捉鸭子”场面的想象写作训练。第一板块一下就理清了文章思路;第二板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尽情表现,获得发展;第三板块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而是在学习课文重点部分的基础对文章的再研读、再发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理念。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体验者、发现者、创造者。
再次,致力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较好地创设了和谐、民主的气氛,赛龙船民俗风情的再现,是课本剧表演、对话、采访还是其他形式,教者采取的是与学生商量的口气来确定的。课堂上,教师留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尤其是让“记者”与“记者”、“老大爷”与“老大爷”商量的环节,学生可以越位,自由合作,在探讨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赛船高潮部分的朗读,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越读越好。同时,教者还把自己作为老大爷的一员,在课堂上始终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教者适时的点拨,合理的组织,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这样,教者毫不吝啬地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另外,较好地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和教学个性。对沈从文的介绍,学生概括课文两件事时的语言训练,对学生亲近书爱读书的点拨,“一点突破法”的介绍运用,加上适时的鼓励,恰当的手段,习惯的培养,都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
当然,作为一个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中还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是在学生完成“记者采访”活动结束时,教者应适时将学生对文本的再现紧扣课文内容予以点拨,而不是单就学生采访表演进行评价。从实录看,学生的采访活动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课文的复述层面,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挖掘,学生将更有收获。
二是媒体的使用问题。学生对“捉鸭子”场面的想象描写,如果能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学生读,让学生分析,再让学生修改,效果肯定不一样。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庄焕方)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3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
(1)茶峒( ) (2)干燥( ) (3)擂鼓( )
(4)洞穴( ) (5)泅水( ) (6)节拍( )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8分)
(1)zhàn( )酒 (2)划jiǎng( )
(3)缠guǒ( ) (4)nà( )喊
3.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10分)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 粗大 b.结实伶俐
c.健康 伶俐 d.结实粗大
(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 纯粹 b.即刻单纯
c.即刻 单调 d.顿时纯粹
4.填空。(10分)
(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粗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运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6.联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12分)
(1)文章写龙舟赛前全茶峒的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结尾写“人和鸭子的竞赛”,似乎与龙舟竞赛没有多大关联,能否删去?为什么?
综合题
1.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2.课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三点)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dòng(2)zào (3)lèi (4)xué(5)qiú(6)pāi
2.(1)蘸(2)桨(3)裹(4)呐
3.(1)b(2)b
4.(1)沈从文;现;边城、长河(2)划龙舟、饮雄黄酒、追赶放鸭
5.d(“群众活动纷乱无序”不当,应为“体现了很好的组织和很好的纪律”。)
6.(1)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龙舟竞赛”,是全民参与;同时也为下文的划船竞赛作了很好的气氛渲染。(2)不能删去。因为“人与鸭子的竞赛”是“船与船的竞赛”的补充,不仅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而且侧面烘托了划龙船的热闹,从而把端午日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综合题
1.详写了活动前人们的参与、活动中竞赛者是如何全面组织以达到“合作努力”、活动后的奖励以及赛后余波;对具体的竞赛场面,作者写得很少,只有寥寥几句。作者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就在于着重表现那湘西纯朴的民风,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相待的。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解答第一题,对“详写”“略写”以及“目的”的内容概括全面准确的评为“优”;解答第二题,对三个要点概括全面的评为“优”。
良:要点略有遗漏。
中:语句不连贯,只写出一个要点的评为“中”。
下:概括不准确,未分点解说。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4
《端午日》说课
江苏大丰市万盈二中 陈继军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 的龙舟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 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书设计:
端午日
--沈从文
湘西的民俗
……
桨手:持、划(动作)
正面描写:鼓手、锣手:敲打、调理(动作) 激烈紧张
赛龙舟 带头人:拿、挥动、指挥(动作)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外貌)
(详写)侧面描写:观众
追鸭子:热闹、有趣
(略写)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推向世界!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3、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5
江苏大丰市万盈二中 陈继军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有: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 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 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 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 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 的龙舟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 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 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书设计 :
端午日
--沈从文
湘西的民俗
……
桨手:持、划(动作)
正面描写:鼓手、锣手:敲打、调理(动作) 激烈紧张
赛龙舟 带头人:拿、挥动、指挥(动作)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外貌)
(详写)侧面描写:观众
追鸭子:热闹、有趣
(略写)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推向世界!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3、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四、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五、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六、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7
北洛一中 刘玉珍
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 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 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 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六、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8
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2、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 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这儿有一首诗,大家来齐声朗读一下,看看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幻灯显示: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乡土小说家沈从文是怎样记录茶峒人欢度这一传统节日的,通过传统节日我们又可以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与文化魅力。
二 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3字短语概括)
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划出相关的词语)
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
2. 问题解决:概括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时间顺序: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这些风俗习惯中详写的是赛龙舟。详略安排,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详写赛龙舟,是因为它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节日的气氛和民族精神。
三 精彩赏析
1. 采用老师介绍的方式来阅读:
出示要求:大声朗读这段文字,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桨手、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你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出示示例: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船头上。你看,我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比赛开始后,我就左右挥动小令旗,指挥船只的进退。在我的指挥下,桨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龙船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之中,直冲终点线。
2. 你也选择一个角色,按照要求来准备一段话。
3. 请几位代表上来讲讲,讲完之后会请同学根据要求来点评。
4. 大家的解说使人感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同学们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有了知识上的收获 场面描写的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刻画
(3)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
5. 你们认为你们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合作努力,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这就是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中体现出的精神)
6. 让你来朗读这段文字,语速等方面你会怎么处理?
朗读时为了读出那欢腾热烈的气氛我们应该声音上 洪亮,有气势,语速 缓急交错(学生齐读)
三 韩国申遗引发的思考
去年,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这件事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反思,作为一个华夏的子孙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文化。
四 文化拓展
知道了节日的文化内涵后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她。端午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此外还包括 春节、中秋,请你从这两个节日的众多风俗中选择一种,来谈一谈它所蕴涵的文化或民族精神。
(求福保平安、除害灭病、企盼丰收、辟邪免疫、渴望团圆、对幸福美好未来的向往、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对英雄伟人的敬重……)
五 课后学习(任选一题)
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其他传统节日的风俗,探寻其文化内涵并与同学交流。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一段场面描写的文字(150字左右),如运动会场面、跳长绳的场面、吃年夜饭的场面、卡通节场面、拔河的场面……
六 结束语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化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化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希望在谁的身上?在你们身上,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9
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 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 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 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六、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10
一、导入课前让学生搜集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自由谈谈他们家怎么过传统节日的,以此导入本课学习。(这个环节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习的乐趣。)二、展示四幅图,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端午节的习俗。(视觉上的刺激效应,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三、通过注解了解作者。四、齐读学习目标。五、读准字音,让学生站起来读字音,(加强双基教学),然后再齐读全文,如发现读得不准确的字音仍需纠正。六、开心过端午环节设计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用三个字的短语:“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端午节那天,茶峒人的民俗风情。2、这些民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这几种民俗中,作者介绍时是否平均用墨?为什么这么安排?为什么?请小组讨论。4、我们想一下,赛龙舟靠什么才能取得胜利?(这四个问题围绕 “民俗风情”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本,初步达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七、交流读书心得时间(品读文本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并说理由,让学生自主感受文字的魅力。)八、放飞思绪(设计这个环节目的:传统节日渗透的精神与现代的结合)问题:请同学们细心发掘身边的大事、小事,看看哪些事也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九、布置作业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1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招热情;
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
3、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生:中秋节、重阳节。
师:谁来补充一下?
生1:还有春节、端午端午节、儿童节。(众生笑。)
生2:儿童节不是传统节日。
师:对。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元宵节、清明节。
师:非常好。我们同学懂得还真多。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绝,同学们看看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
生: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首诗写到屈原,写到龙舟,这两者都与端午节有关。
师:好,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写湖南人民如何过端午节的短文《端午日》。(板书课题)作者是谁?
生(齐):沈从文。
师:他有哪些代表作?
生(齐):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师:对于沈从文,我补充两点。1、沈从文小学毕业,(生笑)大学教授,(生哗然)完全是*――(生)自学成才。2、如果你进了新华书店,看见沈先生的书,你最好把它买下来;如果你买下了沈先生的书,最好把它打开来看看。(语速稍慢,吸引力要强)(生笑)只要做到这两步就够了,因为你一旦打开沈先生的书,你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所描写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所深深吸引!(师神情专注,生露出向往的神情)但愿我们大家多亲近文学,和书交朋友,好不好?
生(齐):好!
二、朗读课文,寻找突破点,牵动全篇
师: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不会读的字自己查工具书;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午节这一天湖南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
(生朗读课文)
师:有人读完了,有人没读完也停下来了,因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这种习惯不好。你没读完,你就继续读吧!
(部分学生继续读书)
师:读完了吗?
生(齐):读完了。
师:那你们找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师:没找到的人快速跳读课文。(有学生在轻声地交流,举手人数渐多)是哪句?齐读一下。
生: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的竞赛,直到天明方能完事。
师:好!也就是课文的第三小节。一共写了几项活动?
生(齐):两项。
师:第一项――(生齐)船和船的竞赛。
师: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生1:船船竞赛。
生2:赛船比赛。
生3:龙舟竞赛。
师:非常好。三个字呢?
生(齐):赛龙舟。
师:(一气呵成)两个字呢?
生(齐)赛船。
师:非常好。这就是概括能力。我们就采用三个字吧。(板书:赛龙舟)第二项活动是什么?
生(齐):人鸭竞赛。
生1: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人鸭竞赛”就像人和鸭在赛跑,最好改为“追鸭比赛”就不会引起歧义了。
师(击掌赞叹):好极了。(众生颔首)三个字――
生(齐)捉鸭子。
师:两个字――
生(齐):捉鸭。
师:好。(板书:捉鸭子)(稍停,指“赛龙舟”)这是第几小节写的?
生(齐):第一小节。
师:(指“捉鸭子”)这个呢?
生(齐):第二小节。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课文的第三小节,通过第三小节,一下子就拎动了全文。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语文课文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一点突破法”。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及的是我当年的恩师姚 强先生,他是“一点突破法”的创始人。
三、深入学习,模拟采访
师(顿一下):我们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基本思路,下面我们就一起到湘西去看看他们到底是如何赛龙舟捉鸭子的。(顿一下)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湘西习俗,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好的学习形式,大家帮助想想,采用何种形式呢?
生(七嘴八舌地):课本剧……自读积累……记者采访……
生:我认为课本剧不行。因为本课没有剧情,不好表演。最好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学习方式最好由学生自定】
师:那谁来扮演记者?
生(十分积极):我!
师:那我们就让女生扮演记者吗!记者来到湖南采访端午习俗,一找就找到一位――
生(七嘴八舌)划船的青年……年长者……
生:我认为最好是遇到一位老大爷。因为老大爷经验丰富。
师:行吗?(生点头表示同意)理所当然,老大爷就由我们的男生扮演了。那么,记者采访的问题来自哪儿呢?
生(齐):书上。
师:对!记者必须通过认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取出问题。而我们的老大爷,也必须深入研读课文,揣摩记者会从哪些方面提问。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女生可以边读边用一张纸整理一下问题。
(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都读好了吗?下面男生与男生,女生与女生自由组合,交流交流。可以下位。
(生自由组合)
师:好了吧?那么就有请老大爷。(学生比较紧张,无人自告奋勇)大家推荐推荐。(众生推荐陆宇晨,陆上)老大爷您也别紧张,你回答不出来,身后有这么多兄弟可以帮助你,我呢,算不算?(众男生:算!)谁来做记者?(众女生举手)那这样吧,为了让较多的人有锻炼的机会,我们规定每个记者只允许提一到两个问题,好吗?(生齐:好!)谁先来?
(一女生上,接过麦克风)
记者1:老大爷,您好!我是来湖南采访的记者,请问一下你们这儿每年端午节都举行哪些活动呢?
陆:(佯装咳嗽)我们这儿吗,每年端午节都会赛龙舟、捉鸭子的,很是热闹。
记者1:哟,那看的人多吗?
陆:多,多,多!河两岸全是人啊。男女老少,家家户户都出来了。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生1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2:老大爷,请问你们这儿的龙舟是什么样子的?
(师示意“老大爷”调动下面的学生参与)
陆:这个问题吗,请我的朱老兄来帮我回答。
朱鸣骐:(站起,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我们这儿的龙舟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
记者2:谢谢老大爷。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3:老大爷,你们这儿龙舟上都有哪些人,他们是如何分工的?
陆:请刘兄帮助回答吧。
刘宇君:一条船上吗,有12-18桨手,还有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专门划桨,带头的坐在船头,手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方向。擂鼓打锣的坐在船中,他们用鼓声调理节奏。
记者3:谢谢。
(下,另一女生上)
记者4:请问老大爷,龙舟竞赛获胜的都能领到奖赏?
一男生:(主动站起)我来回答。凡获胜者都能领到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
记者4:那捉鸭子是怎么回事呢?
陆:请缪老兄(指教者)回答一下。(众生笑)
师:这个问题还是请其他更为博学的人回答吧。顾元祥老兄,你来回答 。
顾:(模仿老大爷的神态、语气)龙舟赛过之后,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人们争相捕捉,凡捉到的尽归其所有。
记者4:谢谢老大爷。
(下,又一女生上)
记者5:老大爷,我想问一下,你们这儿为什么要赛龙舟和捉鸭子呢?
陆:这个吗…为了纪念屈原。你再问问缪老兄吧。
师:他刚才的回答是对的,只不过说得不具体。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下相关知识。行吗?
生(齐):好!
记者5:谢谢。我的采访结束了。
(下,陆下)
师:对刚才的采访过程,谁来评点一下。
生:我觉得的几位老大爷和记者表演得都挺像回事的(众生笑)。而且,采访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从课文中提取出来的,重视了课文。
四、读写结合
师:说得好。刚才的几位记者都问到了关于赛龙舟的情况,我想问一下,赛龙舟的情形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描述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样?
生(齐):不好!没感情。
师:再来一遍!感情充沛一点,读出气势。
(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这是一个场面描写。(板书:场面)鼓声、锣声、呐喊声,这是场面描写中的――
生齐:实写。
师:“便使人想起……”这是――
生齐:虚写。
(板书:实写、虚写)
师:正是这里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使得场面描写特别生动。下面我们来进行一项练习。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我们来试着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给大家5分钟时间,看谁写得多。
(生奋笔疾书,5分钟后)
师:时间差不多了,许多同学己经写了二百多字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2:(略,教师相机点拨,着重强调虚实相生方法。)
五、小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湖南人民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并且练习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后,请同学们一网查一下湖南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作为一个探究性练习。下课!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基本的课程理念,其中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张“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以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的语文教育理念。《端午日》一课的教学构想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其特点有三:
1、这是一个着眼于学生的设计,而不是为教师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个设计以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了“记者采访”这一教学策略,将思考、质疑的主动权全部交给了学生。
3、将学生不但看作教育的对象,更是视为教育的资源,而且是基础性资源。学生既有的关于民风民俗的经验知识、对民风民俗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都是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当然,这堂课的存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既然是教学中的基础性资源,其积淀的多与少,思维的深与浅,探究意识的强与弱,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成效。本堂课中学生提的问题偏于肤浅,拘泥于课本,就是这个缘故。改进的措施是,课前指导学生对端午民俗作一些调查研究,打开其视界,发散其思维。
另外,人本教育并不是主张教师彻底的无为,而是要求教师要将影响化于无形。本课教学中若能在参与学生的交流方面将教者作为一个老大爷的角色落到实处,教学效果会更佳。
专家点评:
缪爱国老师的《端午日》教学,用他的行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课改范例,从中我们看到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积极探索精神。
这堂课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关注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教者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和人文气质,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统一。课堂上,教师不是以固定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带着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真谛。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同学们在想象和活动中体会、再现湘西风俗风情。一上课对作者沈从文的简单介绍,就让学生露出钦佩向往的神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可以说,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也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熏陶。
其次,创设了较好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这堂课较好地把握了新课程的阅读理念,重在学生的感受、体验,整体感知、理解,较好地整合了问题和活动,创设了情境。课堂以非常清晰的板块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教者设计了三个板块:一、初读课文,根据第3节了解课文写的两件事;二、用同学们喜欢的“采访”形式来再现“赛龙舟”的情景;三、将赛船高潮部分(“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虚实结合的写法迁移到“捉鸭子”场面的想象写作训练。第一板块一下就理清了文章思路;第二板块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活动的主人,他们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尽情表现,获得发展;第三板块不是简单的读写结合,而是在学习课文重点部分的基础对文章的再研读、再发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角度创造性阅读的理念。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体验者、发现者、创造者。
再次,致力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较好地创设了和谐、民主的气氛,赛龙船民俗风情的再现,是课本剧表演、对话、采访还是其他形式,教者采取的是与学生商量的口气来确定的。课堂上,教师留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尤其是让“记者”与“记者”、“老大爷”与“老大爷”商量的环节,学生可以越位,自由合作,在探讨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赛船高潮部分的朗读,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越读越好。同时,教者还把自己作为老大爷的一员,在课堂上始终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教者适时的点拨,合理的组织,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这样,教者毫不吝啬地把阅读、思考、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中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另外,较好地体现了教者的教学机智和教学个性。对沈从文的介绍,学生概括课文两件事时的语言训练,对学生亲近书爱读书的点拨,“一点突破法”的介绍运用,加上适时的鼓励,恰当的手段,习惯的培养,都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
当然,作为一个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教学中还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是在学生完成“记者采访”活动结束时,教者应适时将学生对文本的再现紧扣课文内容予以点拨,而不是单就学生采访表演进行评价。从实录看,学生的采访活动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课文的复述层面,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挖掘,学生将更有收获。
二是媒体的使用问题。学生对“捉鸭子”场面的想象描写,如果能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学生读,让学生分析,再让学生修改,效果肯定不一样。
苏教七上《端午日》课堂实录
安徽庐江四中夏晓华(231500)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谈谈,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生1:有中秋节,端午节。
生2:有春节,重阳节。
生3:还有国庆节、儿童节。
生4:国庆节、儿童节不是我国传统节日。
师:对。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5: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的。
师(多媒体展示):对。我们齐读一下……
生(齐读):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季里一个重要的节日。一般传统的说法,认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
师:有诗为证……
生(齐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师: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你们知道吗?
生:插艾叶,插菖蒲,吃粽子。
师:端午这天,各地的习俗不完全相同。(多媒体展示)有的地方挂荷包、拴五色丝线、写符、念咒。下面我们打开课文,来看看作家沈从文是如何记叙他的家乡的端午节的习俗的。
(多媒体展示课题及沈从文的几张照片)
二、研习课文
师:我们首先熟悉一下作者。同学们共同阅读102页的注释①。
(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知道我们的要求吗?
生(齐声):正确、流利、有感情。
生1朗读。
生2:我觉得他朗读的声音较洪亮,也很流利,朗读水平较高。
生3:他没有读错字,说明他课前查了字典,但他在朗读“赛龙舟”一节时,没有激情,没有把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出来。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3:我觉得要更激昂些,声音逐渐高起来。
师:好,你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生3读后众生鼓掌)
师:他的朗读确有水平,刚才的掌声说明了大家对他的肯定。
师:再迅速的回忆一下课文,说说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生1: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吃早中饭,赛龙舟,赶鸭子。
生2:他说的吃早中饭不是习俗,那里的人早早吃午饭,是为了去看赛龙舟。
师9:啊,吃早中饭是为了去看赛龙舟,除了这一点,湘西地区的端午日的民俗共有五种。在这几种民俗中,作者介绍时是否平均用墨?
生:有详有略,详写赛龙舟,略写赶鸭子,其他三种一笔带过。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1:大约赛龙舟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生2:赛龙舟可能是当地过端午节最主要的节目,所以应该详写。
师:你们讲的很有道理,说明你们读书时有了自己的思想。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做到了详略得当,让读者充分了解了当地的民俗,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借鉴。
师:读书时要认真体会作者写得精彩的地方,经过揣摩、品味,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水平。下面我们用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多媒体展示)“我发现______(句子或词语)写得很精彩,它写出了________。”
生1:我觉得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的外貌和动作的句子写得好。
师:你把有关句子读一下。
生1(读):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师: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生1:这些句子运用了一系列写动作的词,如:持、划、拿、挥动、指挥、敲打、调理,准确而生动的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师:这些句子也正是我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这位同学看来认真预习了课文。
(多媒体展示这些句子并配音)
生2:我觉得开头的一句“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中的“莫不”用得很好,它突出了端午节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一个重大的喜庆节日。
师:是啊,“莫不”是“没有一个不”的意思,由此可看出端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生3:我认为第三段的“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写得很精彩,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热闹的场面。
师:是啊,这一句总提两个竞赛,人和鸭子也竞赛,这一句真幽默。
生4:我觉得最后一段“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一句中的“直”和“方”用得好,表明了端午日全民同乐时间之长久。
生5:第一段“上午11点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一句“就”写得好,从这一句可知道,当地人平时吃饭不很早,那一天吃得那么早,是为了去看赛龙舟,由此可知赛龙舟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生6:第二段结尾“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作者展开联想,描写出赛龙舟竞赛达到高潮时的情形,催人遐思鼓声冲天、士气高昂的种种景象。
师:对!这种运用联想的写法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同学们正值想象力旺盛的时期,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不妨多运用联想和想象,尽量把作文写得更精彩些。下面我们看下一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在这样的热烈场面下,如果你在岸上观看,或者你就是捉鸭子的人,或者你就是河中的鸭子,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如果我是观众,看到赛手们挥汗如雨,奋力划桨的情景,我一定会向他们大声呐喊:“加油,加油!胜利就在前头!”
生2:如果我是鸭子,我一定游得飞快,我不能被他们抓到,被他们抓到命就没了。
师:那当然。
生3:如果我是捉鸭子的人,我就想,我要把鸭子抓住,晚上就可以烧着吃了。
师:你有点好吃,不过我想,那时,捉鸭子的人恐怕不仅仅只这样想吧?
生4:捉住鸭子是荣誉,那是金钱换不来的。
师:与我心有戚戚焉,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全文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
生齐答:当然是赛龙舟一节了。
师:是啊。赛龙舟的场面很激烈,取得胜利很光荣,我们想一下,赛龙舟*什么才能取得胜利?
生:团结,合作。
师:对,团结合作的精神是我们在很多方面取得胜利的保证,从大的方面看,无论是我们战胜禽流感,还是最近的神舟6号发射成功,无不是团结合作的成果。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应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三、探究、研讨
师: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多媒体展示)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生1:我觉得过洋节日很好,例如过圣诞节,我们可以得到礼物。
师:圣诞老人送礼物确让人开心。
生2:过愚人节最有意思,愚人节应当移植到中国来。那样还会增加中国和外国的感情。
师:有道理。增加友谊是双方的,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过洋节日,不知外国人是否过端午节?
生3:肯定不过。
师:为什么?
生3:外国没有屈原。
师:那中国有圣诞老人吗?
生4:圣诞老人是中国引进来的。
师:那外国为什么不引进屈原吧?
生5:我认为他们的说法不对,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我们应当过中国的节日。
生6:外国人不过我们的节日,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不发达。
生7:圣诞节是外国的节日,作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不应当过,我们要过就过我们的传统节日。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外国人过他们的节日,无可厚非,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搀和呢?我打个不一定很恰当的比喻,你的邻居家生了个孩子,他家放鞭炮庆祝,这很正常。但你家为什么也放鞭炮庆祝呢?这就让人不大理解了。
生8: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虽然我国的经济还不很发达,但我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我以后不过外国人的节日了。
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与有些人只过洋节日,忘掉我们传统节日相反,有一个国家很重视端午节……
生(齐答)韩国。
师:原来你们也知道啊。2004年,韩国准备将端午节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并将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端午节的由来地湖南岳阳市表示:“坚决捍卫我们的端午节!”为什么非要等到外国抢我们的节日时,我们才慌了呢?
四、布置作业
师:看样子同学们还有很多话要说,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如果余兴未了,我们课下再讨论。下面布置作业,希望各小组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先选定题目,制定计划,认真查阅资料,在下星期一前,上交作业。
(多媒体展示)
综合实践研究课题: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食俗
端午节的诗词
好,下课。
《端午日》同步训练 篇12
《端午日》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
(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多媒体交替出现有关传统节日的画面)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师)
(生回答)
(老师作适当补充)(媒体出示有关文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画面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出示朗读的配乐画面)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同学们愿意看吗?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画面显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播放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小小组先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作评价。同时画面显示老师写的舞狮子场面。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 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