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通用17篇)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1
教学目标
1、 识记字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小说有关知识。
2、 学习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3、 学习在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的写法。
4、 感受并学习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 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湍急( ) 猝然( ) 肇祸( ) 酣睡( )
蓦地( )
2、填空
( )的邮船 ( )的绳索 ( )的灵魂
( )的人员 ( )的众人 ( )的雕像
3、找出本课带“舟”字旁的字,组成词语,想一想,自己还能写几个
4、比一比,组成词语
峡( ) 栽( ) 嘈( ) 湍( )
狭( ) 载( ) 糟( ) 喘( )
俏( ) 疆( ) 稚( ) 炼( )
峭( ) 僵( ) 雅( ) 练( )
5、选出比喻句,序号填在括号里。( )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3、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维持秩序,但是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4、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5、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在听从他的调遣。
6、人们透过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二、学习过程
(一)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的旗手和领袖。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程,但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依然是人道主义,相信///'仁爱感化///'、///'善心战胜恶///',同情被压迫者,这在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里都有所体现。除了小说创作外,他还创作有诗歌、散文、剧本等。雨果以其丰富而出色的创作成为世界文坛的一流作家。
(二) 解题
///'诺漫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0尺,宽25尺,1863年造的。可在1870年3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撞船灾难发生了,哈尔威船长沉着应变,最后以身殉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录音机播放歌曲《我心永恒》)同学们,耳听着这优美缠绵的歌曲,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电影《泰坦尼克号》,想起了那场著名的海难。在灾难面前,人类表现出的英勇无畏、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正是“人定胜天”的最好证明。
二、检查字词及作者的预习情况: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初步了解课文,弄清如下问题:
①“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②“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③港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④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敢的指挥救人的?
⑤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2)、概括故事主要内容。(介绍概括方法: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即记叙文的六要素。)
(3)、根据雾海夜航、海难发生、船长舍己救人、赞英雄船长的内容提示,将文章划分为四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4)、学生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或几处,并简要说明原因。
(5)、初步感受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四、学习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1)、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你是从哪些场面的描写中感受到的?
(2)、在这些场面描写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回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场面,想象“诺曼底”号遇难时紧张、恐怖的情景,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4) 除了海难发生时的场面描写外,还有哈尔威船长与船共亡时的场面描写,请找出来,试着感受这一画面带给你的肃穆、悲壮、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整体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
分成三个问题:
1、从哪些地方直接以典型的情节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2、从哪些地方以精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3、从哪些地方以典型的形象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第一个问题重在明确“哪些” ,后问重在“如何”。后问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谈对人物的鉴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局部欣赏,研读课文
1、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明确:“冒”字说明发生得很突然。这句话是说当时天气很黑,海上弥漫着夜雾,“玛丽”号的出现就像是一个幽魂,又像是一座山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生动形象。
2、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说明他不可能不知道船上一共有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怎样理解?
明确:他已经为自己作好了打算,与“诺曼底”号共存亡。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掉自己。
3、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在听从他的调遣。
明确:船长在关键时刻的言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夸张的写法,具体、形象、生动、深刻)
4、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明确:这句话写的是“诺曼底”号遇难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纷纷逃生的混乱场面。人们都害怕到了极点,尖叫着,哭泣着。这与下文的哈尔威船长镇定救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突出了哈尔威船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
5、最后一自然段“哈尔威船长……海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明确:比喻的写法。“屹立”……“犹如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雕像”,歌颂船长形象的高大,品德的高尚。用动词“凝视”――聚集、集中全部注意力看。在这里表达出人们对船长的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课文中的句子形象、生动、含义深刻,引人深思。虽然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人深渊,但是他那高大的形象,高尚的品格,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与怀念。
6、”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作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是什么表达方式?怎样理解?
明确:这是文章结尾的议论,点明并深化主题。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哈尔威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最后归宿。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活着固然重要,可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更重要。
7、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明确;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机智果断、舍已为人的精神. 这个伟大的灵魂会指引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用我们的正直与善良、真诚与无私在人生的舞台上也写下一个大写的人字!
二、四读课文 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明确: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已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等。
三、心灵对话
舍己救人的人固然高尚。如果能够既救人又不舍己,这样的人高尚吗?请你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 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巩固练习
a 基础储备卷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tuān( )急 cù( )然 zhào( )祸
hān( )睡 须yú( ) mò( )地
小心yìyì( ) 失魂落pò( ) chuǎn( )气
2、解释词语:
嘈杂( ) 屹立( )
主宰( )
3、选词填空:
①周围一片_____(乌黑 漆黑 黑暗),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②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_____(剖开
撞开 打开)一个大窟窿。
③就在这时,船长_____(威猛 庄严 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4、积累:
①《“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体裁是 ,作者是 。他是_____(国籍)浪
漫主义作家。他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是《_______________》;而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艺术风格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是按照“雾海夜航→ → →盛赞船长”这一海难发生过程安排情节,主人公是 。
5、对“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已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已救人”句中对加点的词语加以解释。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综合提升卷
1、下列说法中,加点词语去掉后不影响表达效果的是( )
a、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b、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用。
c、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
d、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下列句子感叹号使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叫人不失魂落魄!
b、“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
c、“快干!”船长又叫道。
d、大副回答:“到!”
3、“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中能否去掉“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朦胧欲睡 巧夺天功 b、随机应变 漫不经心
c、暗然失色 荼毒生灵 d、出类拔萃 性命悠关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考察活动中,我们了解了有关许多湖光岩形成的科学知识。
b.电脑的用处确实很大,小到打字,大到工程设计,都少不了它。
c.在知识的海洋中,使我们感到自己的深深不足。
d. 学校现在十分重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①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②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③过了一会儿,他喊道:
“把克莱芒救出去!”
④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该不过是个孩子。
⑤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⑥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⑦“快干!”船长又叫道。
⑧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⑨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⑩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⑾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6、解释词语:
井然有序( ) 惊慌失措( )
镇定自若( ) 须臾( )
7、从第①段中找出两个反义词:__________与___________。(4分)
8、怎么理解“仿佛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上述语段对“哈尔威船长”主要使用了______描写和______描写手法,刻画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0、“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一句中“凝视”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
11、“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一句中,难道“哈尔威船长的生命”真的结束了
吗?为什么?
(二)乞丐
我走过街头……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把我拦住。
红肿的、泪水模糊的眼睛,青紫的嘴唇,褴褛的衣衫,污秽的伤口……啊,贫穷把这个不幸的生命噬啮的那么丑陋。
他向我伸来一只通红的、浮肿的、肮脏的手……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摸遍了全身的口袋……没有钱包,没有怀表,甚至连手绢也没有……我身边一无所有。而乞丐在等待……他那只向我伸来的手微微摇晃和颤抖着。
窘急、惶恐之下,我紧紧握住这只肮脏的颤抖的手……“不要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带,兄弟。”
乞丐用他红肿的双眼注视着我,那青紫的嘴唇流出一丝笑意――于是他同样握紧了我那冰凉的手指。“没关系,兄弟,”他吃力地咕哝着,“这也多谢了。这也是施舍,兄弟”
1.这篇小短文,对乞丐采用了 描写、 描写、 描写。
2.文中写乞丐特意点明“老态龙钟”,其作用是表明
3.在文中,乞丐“等待”的是 ,他得到的是
4.文中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教后记: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2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通过以环境烘托、语言描写等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情感目标:1、在品读交流中学习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2、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品读中感悟船长所具有的英雄品质: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等品质。
教学方法:讲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时数:1课时
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2、了解雨果,做一个知识卡片
3、圈划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以及其他重点句子,并且做批注。
说明: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船长的形象鲜明,感悟船长所具有的精神,对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同学而言,是比较简单的。而怎样通过朗读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于“英雄”的理解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把朗朗读书声还给课堂,让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的语言魅力。同时,这篇课文蕴含这丰富的人文精神,光*我们读一读,品一品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文教统一,实现文本的情感价值教育目标,所以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者联系自身谈一谈,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有实现了文本的教育作用。
教学实录:
一、导入课题,提出学习要求,熟悉文本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
(多媒体显示课题)
这篇课文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诵读,感悟。” 学习新课文之前,我们交流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一艘名叫诺曼底号的轮船在大海上航行时被玛丽号撞了个大洞,人们都很惊慌,船长哈尔威镇定地指挥大家逃生。
师:结果呢?
生:船长60人全部被救,船长却牺牲了。
师:非常简炼,请大家面对你前面或后面的同学互相把这个故事再概括一遍。
(学生互相交流故事梗概。)
二、研读文本,感悟船长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
师:最终船上60人全部获救,而哈尔威船长却随船牺牲了,他真是一个伟大的英雄1谁能为大家读一下哈尔威船长牺牲时的表现?
(生读最后四段)
师: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手势也没有做,哈尔威船长就这样选择了与船一起沉入大海。他是个真正的英雄!活着的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在牺牲前说了那么多话,做了那么多事,下面请大家还是和你前面或后面的同学合作,分角色朗读文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语言描写。读的时候要联系联系上下文,体会着当时的情境,读出你对这些话的感悟,你还可以随时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你们的感悟。
(生读这些句子)
师:大家都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交流一下你对这些话的感悟,想谈哪句就谈哪句,可以谈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话。
生1:老师,我和他一起读船长和机师、大副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很不错,读出了灾难来临时船长和船员争分夺秒的紧张,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时候,船长除了组织大家争分夺秒地逃离灾难,船长的话语里更有一种力量,能让大家一颗惊慌错乱的心瞬间安定下来,那就是他的
生:(齐答):镇定!
师:对,船长的镇定。那么船长的镇定体现在哪些字里行间?
生1:我觉得刚才两位同学的那一段对话就能很好地体现船长的镇定,当灾难降临的时候,船上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大家都只顾自己逃命,甚至连逃命的小船也被他们打翻了,这时候,只有船长能保持冷静,了解船的受损情况,在了解逃生的时间,然后安排大家有秩序地逃生。我还觉得这里不仅体现了船长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也体现了他的指挥有方。
(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你分析得真好!那么让我们在读一遍刚才那两位同学读的内容,读出当时的紧张气氛,读出船长的临危不乱,冷静来。
(学生齐读)
生2:老师,我来读一读第13节船长“吼”的那一段。(读)我觉得这一段话也能体现船长的临危不乱,当灾难降临时,大家都在忙着逃命,只有船长还站在指挥台上沉着的指挥。除此之外还能体现他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分明船上总共有61个人,可是他只说要把60个人就出去,他把自己给忘记了。而且最后这60个人都获救了,只有船长牺牲了。这就是典型的舍己救人精神呀。
(他还没来得及坐下,一个同学就已经站起来了。)
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船长最后是自己选择了和船一起沉入大海,是他自己放弃了生存的机会,我想他应该也有时间逃生,即使没有时间逃生,他一个船长应该可以游泳游到救生艇或者玛丽号旁边的。是他自己选择了死亡,就不应该说是“舍己救人”。我反而觉得是船长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不应该学习他这种对生命的淡漠。最多只能说他具有忘我的精神。心里只有别人,忘了他自己。
(教师里响起了交头接耳的声音。大家一直把船长当作大英雄,应该学习他,可是没想到竟然有同学对他提出批评.老师要正确引导。)
师:大家觉得呢?这到底是算“舍己救人”还是“忘我精神”?是对生命的漠视,还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个问题也是老师没有仔细考虑到的。我们一起来讨论明确一下。
(学生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论辩。)
生1:老师,我们组也认为这不是“舍己救人”。因为的确是船长自己选择了死亡,有机会求生他却放弃了,反而是一种对生命的不珍惜。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认为船长虽然放弃了自己逃生的机会,但是他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当然是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应该学习。
生3:船长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我看过我哥哥的历史书,里面讲到甲午战争时,有个船长,敌人叫他投降,他不肯,后来他选择了和船一起沉到海里。他临死前说“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我想哈尔威船长应该和那位船长是一样的。是一种高度的责任心让他们选择了和船一起沉入海底。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对,你讲的那个船长历史上确有其事,他叫刘步蟾。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国心驱使他选择了与船同亡。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位哈尔威船长,也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船长。这艘当时英伦海峡上最漂亮的大邮船,就是船长的骄傲,也是他的荣誉,多年的随船指挥他也对这艘船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他把这艘船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可是,这艘船竟然只行驶了7年就要葬身海底,这对船长而言,简直无法接受,所以船长宁愿象英雄一样的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活在以后的悔恨中。而这正是当时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一种“英雄观念”。大家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那么,我们最好理解为船长的
生齐答:忘我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师: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来分析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生:我找到的是第11节和第15节。这两节分别描绘了灾难降临时人们的惊惶失措的反映和船上的险情,从侧面烘托了船长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特别是当时船上其他人的反应和船长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船长的这一特点。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读,在生读的时候老师准备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截取片段)
师:你读的很好,读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惊慌失措。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影像资料。片中描绘的就是当灾难降临的时候的场面。大家在观看的时候,用心体会当时的场面以及船长这时候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播放影像资料,学生欣赏体会,老师在旁边加上一些旁白)
师:我们再一次体会了船长的英雄品质,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的吗?可以互相交流片刻。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生:老师,我不知道自己讲的对不对,但我还是想讲一讲。
师:很好。有想法,要大胆的交流。没准你讲的就是对的。
生1:我找的是第35、36、37、38节。我觉得这几节的内容都好像是在说船长的精神很伟大,以致于船上的所有人都服从他的安排,可是我没弄明白,船都已经无法操纵了,怎么还听从他的调遣?
生2:老师我来补充,作者是说“仿佛”连失事的船只也听从他的调遣,我想作者的意思应该是说船长的精神品质感染了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听从他的指挥,甚至连灾难和船只也听命于他,一切都进行得很有条理,灾难本来要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可是死神也因为船长的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出色指挥而退却了,没有夺走任何一个人的生命。
师:你分析得真透彻,那么刚才这位同学你能理解了吗?大家能理解这几节的内容吗?
生:能。
师:船长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刚从灾难中逃离出来的人更是无法忘怀,作者对船长的评价也是极高的,大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简单的分析吗?
生:有很多的,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师文章的最后几段。这几段作者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突出了船长的英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船长的高度评价。特别是这里作者把船长比作是“屹立在船头的雕像”,只有很高大的建筑物或者山才能用“屹立”这个词,而作者用这个词说明船长这个人物在当时的人们以及作者的心目中是非常高大的。只有非常伟大的人物才能树立雕像。这也能体现这一点。
生2:老师,我补充,文章的题记作者说的“真正的强者”毫无疑问就是船长。在文章中,作者明确地讲“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以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这些句子,不用我分析,都可以看得出作者对船长的高度评价。
师:你们分析得真棒!确实,在所有人心目中,哈尔威船长就是一名真正的强者!就是一位有着伟大灵魂的英雄。他的伟大的灵魂指的就是
生齐答:临危不乱,忘我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出色的指挥才能。
三文本主题的拓展,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的品质
师:看来大家都已经把握住船长的英雄形象了。哈尔威船长始终履行着他的做人之道,他是真正的强者。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强者?或者说除了哈尔威船长,怎样的人也可以说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
(学生思考片刻)
生:我觉得海伦・凯勒、张海迪、贝多芬、跳《千手观音》观音的演员、还有我们课外阅读中那个叫黄美廉的女孩等等等等等等好多人都是生活中的强者。(同学们被他的这么多个等等逗乐了。)他们的生命甚至可以说是有缺陷的,可是他们都能够微笑地面对人生,奋勇拼搏,让他们的生命甚至比正常人的生命更精彩。我们应该要学习他们,也要努力的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师:你的偶像真多,如数家珍般一下子就数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强者。你讲的这些人物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没有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大家不太熟悉的生活中的强者,或者你认为的英雄?
(有个同学欲言又止,老师眼神鼓励他。他站了起来。)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就是一名生活中的强者。他身体行动不方便,但是一个多学期他从来没有缺过课,他也总是拒绝我们扶着他上厕所,宁愿一个人慢慢地花很长的时间去做我们普通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而且他总是那么开心。他也是一个强者。(补充说明:某某同学是一个重度运动障碍和智力障碍型学生,一直和爷爷两个人相依为命。)
(全班同学都朝他讲的那位同学望去,有个同学带头鼓起了掌,在全班同学如雷般的掌声中,那位同学笑得真开心。其他同学在这个同学的引发下,纷纷举起了手,但刚好此时下课铃声响起来了。)
师:看来大家还有很多英雄的故事要和我们一起分享。那么这样,把你心中的故事以《身边的强者》或《我认识的英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明天课前交流。
【教学反思】:
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应该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基于这点,这堂课,我有一下几点思考。
一、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感悟珍爱生命,、尊敬生命、敬畏生命。
猝然而至的灾难,让本来还在熟梦中的人们突然面临生死考验,为了自己逃生,在这时候,可卑的利己主义占了上风,甲板上乱成一团。这时候,只有船长一人保持冷静,把别人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甚至忘了自己也是船上的一员。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去朗读,去品位,去感悟船长对生命的尊重。获救者的生,是船长的死换来的,从中我们知道了生命之宝贵、只可爱、之可敬。
二、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渗透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
在整个课堂中,紧紧围绕文本,去朗读,去感悟船长的英雄品质,强者风范,让船长的生命价值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实际或自己谈一谈对“强者”或“英雄”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既是对文本主题的进一步理解,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对自我的反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尊重学生这一生命体,积极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在备课时,预设了船长的英雄品质为临危不乱、舍己救人、指挥能力强、忠于职守等,在学生研读过程中,出现了不一致的见解。到底是“舍己救人”
合适,还是“忘我”“忠于职守,高度的负责精神”更贴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培养他们的有个性阅读能力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而营造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努力的方向。当问题出现后,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这一问题。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当然,在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对作者议论部分的话重视不够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3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够复述故事情节
2、找出文中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并分析哈尔威船长的性格
3、学生谈对英雄行为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由电影《泰坦尼特号》沉没慷慨悲壮的故事引到“诺曼底”号遇难
二、检查预习
⑴加横线字加拼音
薄雾 弥漫 履行 湍急
窟窿 猝然 你推我搡 蓦地
铁铸 肇祸 须臾
⑵多音字
载 呛
三、简介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小说代表作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事项:说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整个事件的大概经过、结果。
五、再读课文,个性感悟
在这些众多人物当中,你最欣赏的人物是谁,文中哪些语句能够展现他的风采,找出并大声的朗读出来,并试着概括其精神。
(共同探导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如庄重、语调急促等)(人物精神: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等)
六、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英雄,我想对你说……英雄已逝,但我们应该有千言万语想对他说,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逃生,因为生命高于一切……
七、课堂练笔
在生活中,会有各种不测发生,如地震、火灾、下楼梯践踏等事件,在这次四川大地震中,四川好几所学校师生伤亡惨重,但四川桑枣中学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果你在地震、火灾、楼梯拥挤等现场,模仿文中13小节,说一段话,能让大家迅速安全有序的撤离。
教后记:
一节组内公开课结束后,我感慨颇多,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认为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哈尔威成为了英雄,他之成为英雄其实很简单,只是“运用了他船长的权利”――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跳出文本看世界”,不仅使学生受到哈尔威船长人格的熏陶和感染,还生发出作为一个工作人员,一个普通公民,所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遵守社会秩序及工作秩序的社会公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其中,学生的情感得到超越和升华
但是,我觉得有些学生认为“船长完全可以不死”的观点也值得肯定,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有机会逃生,为何不用呢?结合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的温总理的不惜一切力量救人,就体现了生命至上的理念。
二、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最后齐读,学生基本上能把握住了感情。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4
(本文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故事发生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船长哈尔威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思西岛这条航线。可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了“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课文。
(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读文,并板书课文中学生读不准的词语:照例、剖开、肇祸。)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黑板上有几个容易读错的词语,我们集中订正。
【评析】双基之于语文,犹如基石之于大厦。学生如果没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基本能力,就不可能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五年级的老师还这么强调字词教学,难能可贵。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写了“诺曼底”号轮船遇难了,船长哈尔威沉着冷静的指挥救援,最后英勇牺牲了。
师:哈尔威船长因公牺牲应当叫殉职。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遇难――救援――殉职。)
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文章当中的人物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指挥救援工作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语句。
【评析】黄老师一贯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她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以简驭繁,事半功倍。
师:谁来读一读你找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生: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我感到哈尔威船长很沉着,说话简洁有力,他把妇女、乘客、船员所有人都想到了,惟独没算他自己。
师:你的体会全面又深刻,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为什么船长是“吼喝”呀?
生:当时船上乱极了。
师:请同学们找到描写船上混乱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师:是呀,这一片混乱的状态,不吼喝,大家哪里听得到呢?
(教师引读,学生被调动读的力量,读出船长的语气。)
【评析】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后,教师又搭建了平台,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深入地理解文本。
师:读得有点感觉了。再来说说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生:镇定、有经验、果断、忘我。
师: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来指挥救援吧!
(师鼓励学生朗读,生大声读。)
师:人们按照船长说的去做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自由读:“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
(生接着读课文,认真思考问题。)
师: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情了,你能想像一下,这样下去意味着什么。
生:全军覆没。
师:对。在这更危急的时刻,船长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画句子。)
(生汇报画的相关句子。)
师:同学们画的是船长与机械师和大副的简洁有力的对话。从这段对话当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情况?
生:船长在20分钟的时间里会把大家都救出去,但必须听指挥。
生:船要沉了。
师:哈尔威船长的这段话,在危急的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你能用课文当中的一些话来说明吗?
生: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和殴斗。
师:你又一次感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我对他的机智、果断、善良有了更深的体会。
师:带着你的体会来读,就会读得更好,我们来朗读对话部分。
(生生对读,师生对读。)
师:从这精彩的对话当中,一位临危不乱、机智果断、富有经验的船长就出现在人们面前。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
(师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评析】教师通过充满感情的语言,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用心去悟情之深,用脑去思言之妙,用口去评言之美。使学生不但和作者产生共鸣,而且会跨过文本,做深层次的联想。
师:哈尔威船长指挥救出60人,而自己却壮烈地牺牲了。真是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体会补充完整。
生:真是一位忠于职守的好船长。
生:真是具有伟大灵魂的令人敬佩的英雄。
【评析】有位特级教师曾经谈到语文课堂要有三“度”――广度、深度、温度。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融的场所,是心灵对话的舞台。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与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教师并没有单纯地教授学生读书技巧,而是充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通过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去撞击学生的情感,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较好的落实了三维目标,以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英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5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形象的能力。
2、 通过角色假想,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
3、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哈尔威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由此导入 新课。有时候,我们看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后,都有一种想讲给人听的冲动。今天,我们读到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们就来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的阅读,学习一下给别人讲故事的技巧。
(突出本文的体裁“小说”)
二、检查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 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 ,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突出名――雨果、时――十九世纪、地――法国、评――浪漫主义作家、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2、写作背景: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相撞, “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
3.词语提示
音
lǚ qiǎng tuān mò
履行 勉强 湍急 蓦地
形
湍急――踹开――瑞雪 履行――覆盖
义
见习: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
三、整体感知:
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
1、 默读课文,弄清以下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断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情节。
(雾海夜航――发生海难――舍己救人――船长牺牲)
2、中心意思:
本文写“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3、全文结构:小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第二部分――从“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至“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第三部分――从“‘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至“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第四部分――从“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至最后。
四、整体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
分解成三个问题:
(1)、哪些地方直接以典型的情节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2)、哪些地方以精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3)、哪些地方以典型的形象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和前问相比,前文重在明确“哪些”,后问重在“如何”。而且后问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谈对人物的鉴赏。)
第二课时
一、局部赏析:
片段一(16―35):分角色朗诵,通过短促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所表现出的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的英雄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段对话极为简短,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表示;分行写人物语言,醒目突出;对话中的叙述交代也极为简洁,大多地方只有人物语言,这样描写,与当时环境相称,符合客观实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哈尔威首先了解情况,在确认不可能发生爆炸等险情之后,既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又严肃纪律,一切高度紧张而井然有序,可见其作为船长的沉着老练、敬业尽责,勇于决断的绝对权威形象。)
电影院里,一场火灾不幸降临,观众乱成一片。如果你是电影院工作人员,你必须在五分钟内指挥观众有序退场。请把你要和观众说的话写下来。(不超过60字)
片段二(39―41):启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关心弱者、爱护年轻一代的博爱精神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短短一句话,把船长的救人责任和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保未来的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一个极富人情味的英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
片段三(47):欣赏这一段落,可借助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己从中体验感悟出英雄形象的壮美。
(这是一个浮雕式的特写镜头,人物的刻画生动传神。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浓缩为铁铸的雕像定格在读者的心里。可谓瞬间的举动,永恒的形象。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与上空。)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如果一定只能有一种理解的话,那就是船长并未忘掉自己,而是有意不包括自己。沉船时,他那样坚定,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②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是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项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尚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当然,男女本应是平等的)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确实,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③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
人中总是有卑劣,有崇高,生死存亡关头,有人自私本性大暴露,有人则会激发起正义、责任和天良,所以说“事情总是这样”。
④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谨严有序,灾难也因之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是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受。
⑤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忠于职守,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除了前面所说的,在死亡面前,他自觉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还含有一个意思,即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
三、“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当时“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来表达。
四、如果你是船长,你会与你的轮船一起沉入深渊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不超过60字)
五、深入体验:
在学生为英雄精神所深深震撼感染的同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假使你就是“诺曼底”号轮船上的一员(船长、乘客、工作人员),在这生死存亡的瞬间,你将会怎样想,怎样做?(逃生,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和船共存亡?为什么?)启发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作情感体验并明确:人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在危急关头,只有沉着冷静、顾全大局、井然有序、听从指挥才有逃生获救的希望,有时灾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人自私自利的丑恶的灵魂。一个文明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探究质疑:
1、 哈尔威船长一定要死吗?他不死可以吗?
2、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6
范例1 (2002年南京市中考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八月的阳光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小夏一封,小秋一封。两个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回家,所筹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那天,他们去了学校。校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办法。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由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个世纪的硬汉子也趴下了。上学的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赠。”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嚅动着,发不出声音。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三个人的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事了,自己决定吧。要不,抓阄也行。”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个粉碎。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要去南方打工。父亲欠下了许多债,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1)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4字以内)(2)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主要有哪些作用?(3)“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之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5)“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旁,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请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描写小秋“出神”时的心理活动。(50字以内)解析 第(1)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归纳概括能力。概括时一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内容,二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2)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小说一开头主要描写自然环境,一般来说,描写自然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因此本题也可从表达人物急切心情的角度入手。第(3)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一般来说解答修辞类表达效果时,一要注意其语境作用,二要注意其修辞作用。比喻通常的修辞作用是表达生动形象,因此解答本题时要将此表达出来。第(4)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从标题“八月的阳光”的特点“炙烤人”上,可知它还喻指生活的艰难;从阳光可以“温暖人”的特点上又可理解为它也象征着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第(5)题是道拓展题。要求想像合理,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内容,语言表达通畅。答案 (1)路边盼信 撕毁通知(意对即可)(2)突出天气酷热,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3)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惊的神态。(4)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又象征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5)略范例2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在那边,白皙的少年看见了两只水鸟。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什么时候落下来的呢?白皙的少年想:唉想,要是把弹弓带过河来,多好!然而立即又自行取消了这法西斯主义。因为那美丽和平自由生命,实在整个地征服了他。便连气也不敢大声地喘了。田野好静。唯河水与岸呢呢喃喃。软泥上有硬壳的甲虫在爬动,闪闪的亮。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要捉住就好咧。养起来天天看个饱。”黝黑的少年悄声道。“不。”“你不喜欢?”“比你喜欢得多!”黝黑的一笑,也就哑默无语了。疖子隐隐地痛。那鸟恩恩爱爱,在浅水里照自己的影子。而且交喙,而且相互的摩擦着长长的颈子。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赤条条的少年,于是伏到草里头觑。草好痒人,却不敢动,不敢稍稍对这画图有破坏。天蓝蓝地贴着光脊的背。空气呢在燃烧。 ① , ② 。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做什么敲锣?”“哎呀,”黝黑的少年,立即皮球似的弹起来,满肚皮都是泥巴。“开斗争会!今天下午开斗争会!”啪啦啦啦,这锣声这喊声,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从那绿汪汪里,雪白地滑起来,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天好空阔。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①黝黑( ) ②疖子( ) ③觑( )④交喙( ) ⑤颈子( ) ⑥光脊(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应依次填上________。(只填序号)a.无边无际 b.无声无息(3)对“然而立即又自行取消了这法西斯主义”一句中,“这法西斯主义”所指的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看见水鸟 b.捉住水鸟c.把弹弓带过河来 d.把水鸟养起来(4)对“空气呢在燃烧”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调天气的炎热。b.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们已经难以忍受这天气了。c.这句是纯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d.这句暗示着现实世界的残酷,为后文锣声与喊声作铺垫。(5)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两位少年,他们生活的世界洁净而又美好,自由自在,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是一致的。b.这篇小说充满象征意味。那片河滩象征着童年,那股野花芳香象征着童年,那轮“陡然一片辉煌”的夏日的太阳也象征着童年。c.小说结尾处写白色鸟“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其实也象征着两位少年的童年也似乎随那白色鸟一同远逝了。d.这篇小说反映了作者“不重故事,追求的是一种诗的境界,一种淡雅的、有些朦胧的可以意会的气氛”这一写作风格。(6)文中最能点明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的一句是( )a.四野好静。b.天蓝蓝地贴着光脊的背。c.忽然传来了锣声,哐哐哐哐,从河那边。d.天好空阔。夏日的太阳陡然一片辉煌。(7)试谈谈对小说标题“白色鸟”的理解。解析 第(1)题考查词语注音,注意声、韵、调均要正确。第(2)题表面是考查选词填空,实质是考查分析能力。这里所填词语应与上文描写的内容互相呼应才对。上文先提到“四野好静”,然后又说“便同这天同这水,同这汪汪一片静静的绿,浑然的简直如一画图了”,从这些内容的描写上可推出这里应先填b然后填a。第(3)题考查对语意的理解。从内容上看“这法西斯主义”显然应指前文提到的“把弹弓带过来”,虽然b项表达的意思与“把弹弓带过来”的潜台词意思一致,但由于“这”是近指代词,因此选c更符合白皙少年的想法。第(4)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文中明写少年宁静、美好的生活,暗写十年动乱的残酷与荒谬,这里“空气呢在燃烧”暗示着现实世界“斗争”气氛越来越浓,因此d项分析较符合文章主旨。第(5)题综合考查了对小说主题、运用手法和风格特点的把握。其中a项的表述有误。小说中描写的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反差,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一反差来突出文革的“悲剧性”。第(6)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把握情况。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和社会环境描写(即点明时代背景的描写)选项中a、b、d均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而c项中的锣声正是开“斗争会”的锣声,属社会环境描写。第(7)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时可以从白色鸟的生活环境、生存状态以及最后被惊飞的结果上去思考它丰富的含义。答案 (1)①yǒu ②jié ③qù ④huì ⑤jǐng ⑥jǐ (2)b a (3)c (4)d (5)a (6)c (7)小说用“白色鸟”来象征两个少年、象征人的童年、象征童年的心。而白色鸟生活的“绿生生的水草边”以及它们“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中均寄寓着作者美好的生活理想,希望人们都享有这种“美丽和平自由生命”。但是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它们“惊飞了那两只水鸟”,也打破了两个纯洁少年的童年梦幻,他们的童年似乎随那白色鸟一道“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等待他们的是现实,是成年人的社会。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7
一、生字学习1.字音湍(tuān)湍急 肇(zhào)肇祸 履(lǚ)履行 蓦(mò)蓦地猝(cù)猝然 屹(yì)屹立 宰(zǎi)主宰 窟窿(kū long)2.形近字 3.辨义违抗 反抗 抵抗“违抗”违背和反抗;“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抵抗”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屹立 矗立 耸立“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矗立”指高耸地立着;“耸立”指高高地直立。悲壮 悲哀“悲壮”指声音或诗文等悲哀而雄壮,情节悲哀而壮烈;“悲哀”指伤心。二、词语积累小心翼翼:本是严肃虔敬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湍急:水势很急。肇祸:闯祸。井然有序:形容整齐有序。巍然:形容山或建筑高大雄伟的样子。主宰:支配,统治,掌握;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怎样才好。镇定自若:遇到紧张的情况不慌不乱。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或应该做的事)。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三、相关文学常识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十九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四、背景知识介绍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景仰之情。五、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分析1.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小说,写“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2.结构和思路文章共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5段),“诺曼底”号雾海夜航。首先交代了时间和航线:“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注意“照例”二字,该航线已多次走过,甚为熟悉。继而描写海上环境:“夜色正浓,薄雾弥漫”,后面又写“雾愈来愈浓”,“周围一片漆黑”。夜黑雾浓,固然为海难埋下伏笔,但海难之责不在“诺曼底”号。因为该部分还写到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谨慎驾驶,“轮船缓缓行驶”,而“诺曼底”号轮船本身还很“年轻”,并无故障。这些描写和交代并非可有可无的笔墨,因为它预先抹去了可能涂抹在“诺曼底”号轮船和哈尔威船长身上的污点。第二部分(第6~10段),“诺曼底”号海难发生。由于“玛丽”号的责任,“诺曼底”号无辜受撞。第三部分(第11~46段),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首先描写了海难的发生,“震荡可怕极了”的情景,并指出“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这就把哈尔威船长推上了无比重要而又无比艰难的地位。哈尔威船长首先确定并宣布救人至上的意念:“必须把60人救出去!”然后树立绝对权威,严肃纪律,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其三是有条不紊地组织抢救,而自己则与“诺曼底”同归大海。第四部分(第47~50段),赞美英雄的船长。浮雕式的特写镜头:“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突出了船长敬业、尽责的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至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著的爱。六、重点语句1.实际上一共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他人,确实把自己忘了;二是已抱定了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把其他60个人救出就行。这两种理解,都无损于船长的英雄形象,这是他先人后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高贵品质的体现。2.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3.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井然有序,灾难也因之而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是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受。4.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高度概括了哈尔威船长的宝贵品质: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彻底忘我,与事业共存亡……七、写作特色1.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惊心动魄。如“诺曼底”号被撞后,“震荡可怕极了”的场面,刚解开救生艇绳索后人们一窝蜂拥上去的场面,都显得紧张、恐怖;而船长随船沉没,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的场面,则显得肃穆、悲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有浮雕感。对于海难之际的乘客、船员、船长,作者抓住形体动作作粗线条的勾勒和涂抹,人物的语言也极为简洁、干净,铿锵做声,“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在结尾处,随船沉没的船长形象显然是一尊“黑色的雕像”。3.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八、课后习题解答(一)1.详见“重点句子部分”。2.船长在船沉之前应该有办法救出自己的。(二)讲故事时要注意对象――小学生,讲解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三)回答时要注意船本身的浮力不能承受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这一点: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可以设想其中一人舍身救子的情景;从小孩的角度出发,可以设想一个舍身救父母的感人情景来。设想的情景一定要自然合理。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8
执教 洛城一中赵磊
指导及点评寿光教研室 刘湘玉
师:同学们好,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完成一个智力测验,大家请看屏幕。(教师出示课件)
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就是船上那个未成年的孩子的话,请你想一个办法,帮助全家脱离险境。
生:我想我和爸爸先下到水里,让妈妈一个人在破船上,这样船就不会沉了。
师:你真是孝顺的好孩子。为什么船就不沉了呢?
生:因为船上的重量减轻了。
生:我想用木桨把船打碎,一人一块木板趴在上面,借水的浮力飘浮在上面。
师:你可真有办法。
生:我想我可以脱下自己鲜艳的衣服来回晃动,让远处的船发现我们。
……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是如果船大人多,又在夜深雾浓之际,你将如何处理呢?请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哈尔威船长救人的过程。
(一生简述后,一生讲评)师:故事我们听完了,不知道同学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呢?(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随便谈,有一点谈一点,有两点谈两点。一时还没有什么感受的同学,也可以提问题,大家一起探讨。(学生讨论、准备)
学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还不明白,课文前面说船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后面又说船上有61人,不知那四人指的是谁?
老师:这位同学开始提问题了,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
学生:可能再加上船长,机械师,大副-----
另一学生:克莱芒。
老师:我想也是这样的。有没有不同意见,谁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提出?
生:课文结尾说:“面对死亡,他又成功的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里“权利”指的又是什么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大家想过吗?
生:(沉默)
师:这种的权利是不是作威作福、高高在上呢?(生:不是)
师:是不是个人享乐呢?(生:不是)
师:这种权利是把死亡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是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学生:我刚看到课文的题目时,认为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读完后发现它是写人的,这算不算文不对题?
老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给他解释一下?这需要老师提示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小说就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刚才那位同学看法的理由。
生:事由人为,写事当然离不开写人了。
师:说得太好了!这里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本文运用了很多的描写?
师:具体有哪几种?
生:有语言描写、场境描写还有动作描写。
师:能不能找几例呢?(生找例子,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描写方式?(生沉默)在本文当中还有一种成功的运用另外一种描写方式,叫____细节描写。
生问:老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师:这样吧,老师来画棵树。(师一笔画出树的主干)这美术中叫做勾勒,(师仔细的画叶片、芽苞),这叫工笔细描,这个工笔细描,就颇似我们写作中的细节描写。在同学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运用过这种描写手法的?
(生找了几处小学时学过的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听过一首叫《杜十娘》的歌呢?(有的学生听过)有没有同学知道杜十娘的故事?
生:她本是个风尘女子,后来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好像叫____李贾的,随着他就走了,不过在回家的路上,李贾把好卖给了一个富家公子。
师:就在李贾把杜十娘卖掉以后,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杜十娘打量他的面部表情,“欣欣然若有喜色”,了了数笔,便把李贾的丑陋嘴脸给勾画出来了。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儒林外史》的?(学生有的说读过)
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叫严监生的,他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师表演)就是咽不下气。亲友们猜:可能是有两箱财宝没有找出来?还是有两个姨太太没来呢?(生笑)大家猜猜,还是她的妻子最了解他,就挑出了煤油灯两根灯草中的一根,于是他就死去了。请大家再找一找我们课文中有没有类似的细节描写?
(学生找细节描写,举手回答)
师:再请一位同学在刚才那位同学复述的基础上,加上这些细节,再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一生复述,学生评点,认为绘声绘色,生动感人)
师:生动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第二位同学的复述就成功的运用了这种手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此种手法的运用。
生1:老师,我想谈谈哈尔威船长这个人。师:好啊。
生1:我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沉着的人。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他表现得十分英勇、沉着,他利用船长的权利,维持着秩序,使救授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是殴斗。(师点评后,生将其写到黑板上)
生2:我认为用“镇定自若”比用“沉着”更恰当一些。“面对着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也听从他的调遣。”
师:你能解释一下“惊慌失措”和“镇定自若”这两个词吗?
生:惊慌失措:由于紧张害怕而举止失常,不知如何是好。惊慌:举止失常。
镇定自若: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
(生把镇定自若写到黑板上)
师:如果换了你,你也会像哈尔威船长一样,做到镇定自若吗?
生:会。
师:勇气可嘉。可时,真的处在那样一种情形之下,怕是就没有大家所说的那样轻松了。在这里,有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几个场景。请大家切身体验一下。(师展示课件,读课文“震荡可怕极了”“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
师:看完刚才的影片大家感受如何?
生:很害怕。好恐惧等。
师:面对此情此景,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要实话实说。
生:活命、逃命、哭、什么也没想等。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引用:在1999年烟台海难中的幸存者杜运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样说的:当时心里只想两件事:(让学生猜一猜)一个是我再也见不到家人了,另一个是呛死的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而此时的哈尔威船长在想些什么呢?他做了些什么呢?
生:想到是大家,组织抢救工作等等。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十六段以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出语气、语调来。通过过读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镇定自若。找出几个角色,老师叙述,不时穿插,如学生声小了,师: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你能压得住吗?大声点,不要太吝啬,再大点,要有力,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谁来读一些这句:船长喊了一声: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要突出喊。“还有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 “够了”指导学生用升调、降调、重读等,读出危急时刻的急来,还要读出镇定自若的定来,读出船长的镇定自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面对这猝然而至的灾难,甚至可以说是死亡,一边是惊慌失措,一边是镇定自若,为什么独有哈尔威船长能够做到镇定自若呢?
生:因为他是船长。
师:是船长就一定能镇定自若吗?
生:(思考后)他不仅是个船长,而且是个忠于职守的好船长。生读: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请生把忠于职守写到黑板上)
师:哪一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忠于职守”呢?
生:忠于职守:忠诚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也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譬如说:教师的岗位职责就是教书育人。那么,哈尔威船长的职责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为一名船长,他最大的职责就是开好船,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
师:你觉得他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吗?
生1:我认为,他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因为作为一名船长,他撞船了,这是责任事故。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撞船的责任不在哈尔威船长。
师:何以见得?
生2:文章以开始就说: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的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轮船缓缓行驶着。可以说哈尔威船长驾驶得很认真。没有吊以轻心。(师:更不是酒后驾驶)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3: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因为撞船的责任在“玛丽”号,因为“玛丽”号“行驶速度非常快”,“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负载又特别大”。
生4:是“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的。
师:同学们为哈尔威船长作了很多的辩护,如果他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感激大家的。
生1:我还是认为,作为一个船长,他毕竟与人撞船了,差点让这么的人葬身鱼腹,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生2:应当说,作为船长,他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的。因为,在关键的时刻,他没有逃避,他积极的组织救援工作,并且使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使60人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全部救出,并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师:这叫_____(生:以身殉职)那他是一个_____的人。
生:舍己救人。(板书到黑板上)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请同学看屏幕(师放课件镜头1:送钱,镜头2:有人见死不救,镜头:3救小孩)。
同学们通过电视新闻或是报纸、杂志,还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情形呢?
(学生说了在克拉玛依事件中见死不救的事情)
师:还记得,刚毕业的那年,与同学们一起看《泰坦尼克号》,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1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那段话仿佛能触摸到灵魂的深处,发人深省,他常我想起,良知、道义,还有生命的本质……
在其实,面对死亡,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可是,上帝在赋于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于了我们责任和义务,因为,活着固然重要,可是履行做人之道同样重要,能做到舍己救人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学生1:老师,如果哈尔威船长既能救人,又不舍己,岂不更好?他就没有办法救他自己吗?
老师:谁能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学生2: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救自己,而是船长已抱定了以身殉职的决心。
学生3:我同意的看法,船长在随船沉没时,一人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说明他没有自救的打算。
学生4:船长没有自救的打算,在前面已经显露出来了――船上有61人他却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作者说他把自己给忘了,其实他并不是忘。
老师:好,老师完全同意这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学生5:老师,我认为船长死得有点不值得。
师:噢,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你有什么意见?
学生6:我认为值得。
学生6:我认为不值得。因为他不死船要沉,死船还是沉,这么好的船长活下来还可以以做很多好事情。
学生7:我认为值得。船长死了,但他留给了我们一种忠于职守,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对人们影响也许更大。
(生将伟大板书到黑板上)
师:他的可爱、伟大之处在哪里呢?
生:当人们在呼号和嘈杂声中,听到了船长简短有力的对话后,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师:这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呢?
(明确:哈尔威船长的精神感召力)
生: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一个巍然屹立就写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生:还有文章的倒数第三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雕像也塑造出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的形象。
师:时穷节见,危难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呢?还是舍己救人、舍生取义呢?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后三自然段,深情缅情我们敬爱的船长吧!(朗读课文,师指导快速背速,运用重点词语背诵法,找出了“六个一”,学生在两分种之内全部背诵)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师板书)。老师真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边讲,边板书)
下课!
附板书设计:
伟大
舍己救人
忠于职守
镇定自若
一个沉着的人
点评:
这是赵磊老师在安丘“潍坊市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暨中考研讨会”上出示的一节示范课。本堂课无论是三个维度的达成,还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充分体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的光辉形象,本身就体现着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精神的力量。在课堂上,赵老师正是通过这些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______价值观和人生观。
特别是学生在讨论“哈尔威船长死得到底值不值”这一问题时,老师并没有立即亮出自己的观点,更没有大讲特讲“生命的意义”,而是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实际也就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这时,老师适时的引入时代活水,从“克拉玛依事件”到“泰坦尼克号”,特别是赵老师富有激情的一段独白高潮语,掷地有声,字字镌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情感的熏陶,可以说,实现了教书与育人文道统一。
二、抓住诵读来迁移知识强化能力。这节课有三个高潮,一是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这个环节,他没有生硬塞给学生概念,而是用简笔画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明白了什么粗线勾勒,什么是工笔细描,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来忆读,即回忆一些以前学习过的课文,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的句子。通过“忆读”就巧妙利用课文中隐含的迁移因素,将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与以往学习过的内容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增加教学情趣。运用“忆读”的教学手法,能有力地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形成热情勃发、深入持久、内容丰富的课堂活动。
第二个高潮就是让学生分角色演读那段对白,也为课堂增加了光彩。很多课文就需要这样的演读。演读,就是表演式的诵读,就是表情诵读活动。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分一下角色,也可以精细地剪辑课文,一旦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处理为一篇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朗诵材料,学生演读的那种教学情景真是让人心醉,让人心动,让人感到那是教师的辛苦讲析永远也达不到的生动境界。
这种读在教学中能收到奇效,学生陶醉还来不及,怎么会打盹?这就是在学生活动,“新课标”所强调的“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学要求就真正地被落实了。
第三个高潮是学生的质疑讨论环节,这就叫“悟读”,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不是通过老师的讲析,而是通过学生自已的品读感悟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哈尔威船长到底是不是一个好船长。有的学生提出:“他必竞是撞船了,怎么说也说不过去”,而另一此学生就从课文中找论据来为哈尔船长辩护,学生思想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
悟读的教学价值在于高效与深刻,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这就把握住了语言训练这一关键中的关键,无论是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各种诵读及快速背诵,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来读“够了”这一句时,会场中数次响起热烈的掌声,完全可以说这是用“读”把课堂推向了精采的高潮。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9
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疑惑huò 硕大shuò 扑棱lēng 挣扎zhēng 趔趄 liè qiè 冻僵jiāng 啼叫tí 塌陷tā 琥珀pò 霰弹xiàn 茁壮zhuó 圩堤wéi dī 徒步tú 踹倒chuài 陪葬péi 围堰yàn 泵站bèng 暂时zàn 气喘吁吁xūxū 殆尽dài雏鸟chú 嫉妒jídù 歧视qí 喧哗xuān huá 挑剔tī 侥幸jiǎo 声色俱厉lì 须臾yú 小心翼翼yì 剖开pōu 履行lǚ 蓦地mò 肇祸zhào 殴斗ōu 机械xiè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词语硕大:非常大,巨大。 趔趄:立脚不稳,脚步摇晃。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像。霰弹:颗粒状的子弹。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 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趾高气扬: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高亢:(声音)高而洪亮。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 械厮底约夯虮鹑说挠诺悖 湔诺匦 铩?/div>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弥:遍,满。 小心翼翼:指非常小心、谨慎。 酣睡:熟睡。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有序的样子。井,整齐。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辩论或看待。 4. 作者 周晓枫,当代作家,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后入北京出版社。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皮上的地图》。曾获得冯牧文学奖等。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他的创作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二)阅读能力目标1. 学习对于天鹅静态的描述,理解其象征的意义。2. 突出地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不同个性的写法。3. 体会比喻新异独特,间接描写生动的特点。4. 学习通过动人的细节、精妙的词语、富有哲理的句子、诗一样的想象语言,浓墨重彩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写作能力目标 1. 运用静态的描述刻画形象。 2. 运用间接生动的描写塑造人物。 (四)思想教育1. 理解文章主题:对一切生命的珍惜、敬重、关爱,尤其是对弱小生命的救护。2. 体会“做人之道”,培养责任感。 三. 教师建议:《天鹅的故事》和《猫的故事》一样,都是写动物的,《猫的故事》写了动物的母爱,而《天鹅的故事》写了动物的爱情。这爱情给人一种生死不渝的感觉,当一方受伤,另一方则不计安危,相守到死。《满腔热血已经沸腾》是当代小说的节选,主要特点,也是它的突出优点,是写出了英雄人物――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自我牺牲的英雄,不是一般的自我牺牲,而是牺牲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在我们这个商业化大潮汹涌的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都被唤醒了,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争取自己的幸福,不像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那样,可能被当作个人主义横遭批判。调动每个人为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精神处境而努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杠杆。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天鹅的故事》和《猫的故事》都写动物,但语言风格迥异。前者是书面语汇、文言色彩词汇和日常语汇三者妙合无垠,趣味横生,后者主要是规范的现代书面语,读来顺畅无碍,但欠“语趣”。详见练习一解答。(二)田立业、胡早秋的性格有什么异同?贝尔曼是否具有一样的精神境界? 二人都是责任心很强的、勇于牺牲自己救护群众的领导干部,一个机智冷静,一个更为急躁。贝尔曼的牺牲虽是本人事先不曾料到的,但他一心救人,未曾考虑可能面临的危险同样是崇高的、感人的。详见练习二解答。(三)《猫》《最》《天》《满》四篇课文中是否都呈现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道理是。都表现了对一切生命的珍惜、敬重、关爱,尤其是对弱小生命的救护。详见练习三解答。《小地主》无论写灰喜鹊“小地主”,还是写照顾“小地主”的“我”,读起来都使人觉得十分可爱。要求有感情地朗读一两遍,再将阅读的体会(集中在“可爱”这一点)写成发言提纲,感知文章。结合《“诺曼底”号遇难记》谈什么是应该履行的“做人之道”,在班上交流。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一)比较、鉴赏有关各篇的生动场面。 描写猫逃离,比喻新异独特,间接描写生动,揭示人的恶作剧传神、逗趣。描写天鹅破冰,场面新奇,比喻新颖。描写灰喜鹊家族和“小地主”的神态,活灵活现的描摹和贴切神似的拟人,构成了独异的谐趣。详见练习一解答、词句品味及其说明。(二)比较、鉴赏有关各篇精彩的结尾。 有的卒章显志,有的余音袅袅,有的像震撼人心的巨大空镜头,有的是发人深省的结局即高潮。详见练习三解答。(三)以本单元课文的内容,说说对“履行做人之道”的理解。 “做人之道”就是尽人的义务。《诺》篇中的“履行做人之道”主要是讲强者对于弱者的保护,讲强者应尽的责任、道义。本单元各篇都生动地体现这一精神。详见练习二解答。(四)哈威尔船长的无私无畏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动人的细节、精妙的词语、富有哲理的句子、诗一样的想像语言,浓墨重彩地刻画船长。详见“主编导读”,参见词句品味及其说明。 四. 课文讲解《天鹅的故事》(一)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一段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虽非人类,但它足以打动人心,震人心魄,早不是天鹅生活的环境了,雪天皑皑,但是雌天鹅受伤无法起飞,雄天鹅毅然地留了下来,陪伴着、保护着受伤的雌天鹅,直到双双拥抱在一起冻僵,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情赞歌。 (二)文章思路斯杰潘老人有感于雄天鹅勇敢护卫,没有抱走受伤的雌天鹅,致使两只天鹅活活冻死,老人的这种做法的原因是被雌雄天鹅的真情所动,不忍心伤害它们,所以从默默地离开方面来说:认为不对,可以从老人好心办了坏事,不忍心伤害它们的感情,却害得它们失去了生命方面来说。相反,假如当初斯杰潘老人把那只受伤的雌天鹅抱回家,根据天鹅的本性分析,救活救不活天鹅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老人一旦把雌天鹅抱走,雄天鹅一定会想办法营救,营救不到,雄天鹅一定会自尽。而雌天鹅即使被救活,一见没有了雄天鹅,它也不会独活。斯杰潘最终没能救活冻僵的两只天鹅,被两只天鹅的真情所感动,另外,老人想把这个凄美的故事传播开来。所以,把它们制成标本放在一个大玻璃柜里作为永久的留念。 (三)重点语句落座以后,一抬头,看到一个特别的大玻璃柜,占去好大的空间。引起我的好奇心,于是起身走近细看。原来里面是禽鸟标本:两只拥抱在一起的天鹅。 解析 这一笔作为整篇文章的核心意象,似乎缺少必要的渲染。按通常的手法,这里应该是多写几笔,充分地表现天鹅的静态的雕塑美。其次按照首尾呼应的法则,在结尾,也应该有些形容,甚至是排比的句子的。这是我们在《背影》中已经欣赏过的。先着力写父亲的背影,到了最后,在想像中又出现父亲的背影,让背影的意象深深地留在读者的心中。但是,当我们读到故事结尾的时候,作者并没有对两只天鹅相拥的雕塑式静态之美作过多的描述,而是写得相当朴素。 《满腔热血已经沸腾》(一)文章主旨这篇小说描写了经济发达的城市平阳在特大洪水到来时,发生的壮丽感人的故事,塑造了在特大洪水面前,田立业、胡早秋等人明知死亡随时威胁着自己,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小说气势恢宏,情感真挚,情节动人,是一部反映新时期的力作。 (二)写作特点作者通过对语言、表情、动作的刻意着墨,刻画典型人物表象,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如文中描写田立业的动作:“田立业顾不得多想,硬拖着胡早秋下了水,搂着胡早秋的脖子,反手倒背起胡早秋,向二百米开外的那棵大柳树拼力游去。”这些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田立业奋力救助不会游泳的胡早秋的情景。语言描写:“胡早秋不干,说:‘让他们上去,立业,咱们在一起’”此时表现了田立业、胡早秋他们明知死亡随时威胁着自己,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篇文章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表现中心服务。本文的环境描写是经济发达的平阳市发生了特大洪水,在这生与死的考验中,突出表现了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人物形象理解第一个牺牲的是老乡长。他本来是可以撤离的,但是却偷偷和一些乡亲主动留守在堤上。在有人被冲进洪水以后,他受到领导的严厉责备,就投水自杀了。如果仅仅是因为领导责难就自杀,这个人可能不像一个英雄。这个老乡长之所以自杀,作品里有两处提示,第一处是投水之前,他仰天长啸一声:“围堰的老少爷们,我周久义对不起你们啊!”第二处是,有群众说,他早就下决心,如果不能堵住洪水,圩子破了,他就不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责任心很强而且自责很深的人。他的自杀并不是十分必要的,作者也没有暗示自杀是完美的选择。但是这表现了他的个性,他的异乎寻常的责任感,达到了苛刻的程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牺牲的英雄是市委副秘书长田立业。他会游泳,但在洪水中,为救不会游泳的朋友胡早秋,为了把胡早秋顶上去让他抓住树枝,耗尽了力气,自己却连抓树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个人的特点是比较冷静。在紧急的情况面前,当胡早秋急得“失去了理智”,什么话都骂出来的时候,他却能沉着应对,是他首先发现了水中可以安身的柳树。在游向柳树的时候,胡早秋“吓得要死”,他却表现得十分机智,在这样的生死关头,还能开玩笑,说明这个人是富于生活情趣的。文章中他和胡早秋是朋友,作者明显地把他们加以对比,田立业的冷静机智,更加反衬出了胡早秋的急躁。作者特别点出胡早秋并非作威作福,而是出于公心:洪水滔天,群众的生命财产危机,容不得从容思考。其次,是作者让这个人发现自己的粗暴造成了严重后果,作为市长,居然当众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因为有了这两点,胡早秋的缺点就不但显得可以原谅,而且多少有点可爱之处了。 (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 关于两篇文章语言风格上的主要区别,《猫的故事》是现代书面语词汇、文言色彩很重的词汇直至文言词汇,以及日常用语词汇杂陈布阵,驾驭得得心应手,妙合得天衣无缝。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基本的词汇是现代书面语,“无计可施”、“自告奋勇”、“姑妄从之”、“奄奄一息”等词文言色彩很重,“遂”字、“所”字乃文言词汇,“机关”、“动静”是口语词汇。由于文言成分重的词并不生僻,口语词汇不显土俗,现代书面语为大众常见,因而妙合无契,水乳交融,由于这多种词汇并存就带来一种“语趣”。 《天鹅的故事》主要就是现代书面语,它的优点是顺畅无碍。读来顺畅,并颇具形象场面。但如引入一些文言色彩词汇和口语词汇,也许就多了一点趣味:“好像有谁一声令下,天鹅军阵忽地偃旗息鼓,停止了破冰之战。”第二题 应该说,意识到可能牺牲,自觉的献身是更为感人、更为崇高的精神境界。理解这一点时首先应当紧密结合文本,将那些动人的场面复述、再现出来,如田立业救胡早秋而献身的场面更为感人。其次要看到他们并不是盲目蛮干。这可以重点分析田立业,抓住他的个性特点:冷静、理智、沉着、机敏,富有实战经验和本事,时时为大家包括自己寻找获救之路。他本是最可能生还的人,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他首先把获救的希望留给村民,留给朋友和同志。应从这样的品读分析中感受到这种精神的特别崇高、感人之处。 但并不是说贝尔曼这样的牺牲是不够崇高的。贝尔曼一心救人的责任感使他没有去考虑可能面临的危险,他的平凡朴素之心同样是感人的、崇高的。分析时,同样应当紧密结合文本。此内容参见第10课有关练习解答。第三题 “天地之大德曰生”,用于指导四篇课文的比较阅读,主要是指对一切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的尊重、珍惜、关爱、守护,乃是人世间的大恩德、大功德。《猫的故事》的分析见该课练习解答。《最后一片叶子》中休易守护、鼓励重病的乔安西,贝尔曼给予乔安西生的信念,使她转危为安。《满腔热血已经沸腾》的主人公们目标在不遗漏任何的人员,争取每一个人都获救,发现无端死人时气得失去了理智,并互相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天鹅的故事》中雄天鹅救护雌天鹅,头鹅带领群鹅破冰取食,猎人救养受伤的天鹅,放下猎枪说:“飞禽走兽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以上这些,都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表现。 《小地主》(一)文章主旨文章叙述了“我”对一只离开母亲而走失的雏鸟的关爱的经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弱小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体现了生命的尊重。 (二)写作特点文章语言诙谐幽默是本文的特色。在一般情况下,只适合形容文雅人士,现在用在动物身上,就形成了一种幽默的谐趣,表现了人们对动物的特殊热爱,并不把它当作牲畜,而是当作享受的同伴;美好的情感和新奇的语言的双重作用构成了动人的效果。《小地主》中这样精彩的语言很多。例如:“它歪着脑袋,嘴巴向上翘成45度角。”“就在那儿歪着脖子生气。”“吃饭的时候,我不得不找一个人专门掰开它的嘴,我往里填,它吃得满脸都是。它昂着半只眼睛已被糊住的小脸,气愤地盯着我。”这些加点词语原本是用来描述孩子的,作者用来描写小鸟,构成了文章诙谐幽默的趣味。 (三)课后练习解答 略 《“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章主旨本小说,叙写了“诺曼底”号上的哈威尔船长在海轮遇难中忘我救人的过程,歌颂了“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精神。 (二)文章思路思路:海难发生前――海难发生――海难发生中――海难发生后分段:一(1―5) 二(6―9) 三(10―46) 四(47―50)段意:“诺曼底”号 “诺曼底” 哈威尔船长 哈威尔船长雾海夜航。 号被撞。 指挥救人。 以身殉职。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三)写作特点1. 感人至深的场面描写 本文的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惊心动魄。犹如电影镜头一般展现在人的面前。既写了众人的惊恐万状,情况的危急,秩序的混乱,又写了船长在危难中果敢地抢险指挥的悲壮场面,而最为感人的,则是后者。海难将哈威尔船长推上无比重要而又无比艰难的地位。他严肃纪律,井然有序地指挥,当“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之时,哈威尔船长又叫道:“快干”那当然是把每一个船员都救出来。“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和船尾都“浸没”了,人们相信,乘客和船员得救了,沉船上除了船长,不会有第二个人了。 2. 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本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对于海难之际的乘客、船员、船长,作者无暇作细部的细腻描写,而是抓住形体动作显豁特征作精线条的勾勒和涂抹,如沉船时船长是一个浮雕式的特写镜头:“屹立在舰桥上……沉如铁铸,纹丝不动”,突现了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 (四)课后练习解答第一题第1小题,总的是传神而又逗趣地写出了猫飞快地逃命时的心理和动作特点。①用了几个比喻。“一溜烟似的”,这是比喻快的状态。像新婚夫妇巴不得赶快结束烦琐的仪式,去度蜜月,这是比喻逃离的心理。②用了动作的效果来衬托,即间接描写的办法。一是罐头稀里哗啦的声响表明动作的快和内心的急;响声越大,给人的感觉越急越快。二是后面几条野狗追赶,又可见前面的猫发疯般逃命才弄出这么大响动。三是用“黄尘滚滚”、“绝尘而去”渲染了场面效果。③展示人的恶作剧形象。猫没命似地逃离的全部原因就是身后那个不知为何物的罐头声响,猫越是恐怖,跑得越快,结果恶性循环,越来越糟。④情景逗趣。“幸灾乐祸”是人的心理特点也是弱点之一。虽然应当自我批判,但人们会觉得这恶作剧有趣,野狗不知就里又拼命追赶,结果越发有趣。第2小题,展现了一个人们鲜见的场面。劳动号子的比喻也是新颖的。 第3小题,主要是拟人和风趣。不是一般的拟人,而是煞有介事地讲小鸟的家庭和家族前来“论理”、“声讨”。所有的比附都是和鸟们当时的情状妙合。鸟群叽叽喳喳不停,形似指责声纷纷。尤其小鸟像小孩子,一声又一声叫就像小孩子有了家里大人撑腰而神气活现,乱说乱跳似的。 第二题《“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做人之道”主要是从强者对于弱者的保护的人类一般责任感、道德感去讲的。特别是在灾难面前,作为强者,做人之道首先就应保护弱者。在小说中,船长带头“履行做人之道”,给所有的人让路,确保全体60个人(他把自己排除在外)安全获救。最强的强者,随时准备牺牲自己,这也就是英雄的义务。在本单元中的例子如:贝尔曼说他是两位年轻女孩子的看家猛犬;作为领导干部的田立业、胡早秋、周久义首先把生的希望留给他属下的村民;这些特具的个性正是小说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小地主》中对受伤小鸟的救护,《天鹅的故事》中猎人放下猎枪,《猫的故事》中对于人折磨弱小动物的恶作剧所表现出的嘲讽……这些“履行做人之道”的例子,主要是从强者保护弱者的人类一般责任感去说的。第三题本单元各篇的结尾都很精彩。《“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结尾是卒章显志,但又内涵深广,不是一二句话能说尽它要表达的主题的;它是全文崇高基调的最强音,却又毫不剑拔弩张。《小地主》的结尾余音袅袅,是全文谐趣情调的拓展,而不是结束。《满腔热血已经沸腾》的结尾是震撼人的,无声、无人的,巨大的空镜头。《天鹅的故事》的结尾是一句“飞禽走兽也有自己的生活”的感悟式句子。《最后一片叶子》的结尾是欧・亨利小说的经典结尾。《猫的故事》的高潮式的结局,不是结束的结尾。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一、词语积累。 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挑剔 侥幸 半裸 须臾 自诩 鄙薄 2. 根据语意,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一位冷酷、看不见的不速之客闯进了这一带。 自诩为保护楼上两位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 我弯腰捡起它,它用小翅膀用力拍打着我的手,并发出带着感叹号的抗议。 一个星期下来,使我认同这种说法:牙都被晒黑了。 3. 体会下面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1)你绝不会说肺炎先生是位老侠士。 (2)乔安西睁大着眼在望窗外,边数数,是倒着数的。 (3)吉普当即加速,像和洪水赛跑似的,箭一般蹿出镇子。 (4)一位会水的朋友,用自己的肩头,用自己的头颅,用自己的生命的最后力量,托起一位不会水的朋友。 4. 口语交际 宝庆中学的张老师组织初三(二班)的同学,在助残日这天去慰问学校附近的残疾儿童刘明明,请你代表全班同学向明明说几句话,表达大家对他关心和鼓励的心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近日,由青海省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建的巡山队已到达可可西里保护区腹地,全面开展2005年春季反盗猎大搜捕特别行动。 春季是盗猎案件多发期。怀着幼仔的母藏羚羊开始集群,雄性藏羚羊也处于体质较差的时期,行动相对迟缓。以往盗猎分子经常疯狂猎杀藏羚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近日向记者介绍说,主力巡山队将从南线长江源头地区到达可可西里腹地及青海、新疆、西藏3省(区)交界地带,在藏羚羊集中的重点区域进行反盗猎大搜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6. 邵阳,钟灵毓秀,风景如画,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如新宁的 山、武冈的云山、绥宁的黄桑、新邵的白水洞、大祥的桃花洞、双清的东塔…… 邵阳,人杰地灵,地大物博,特产丰富,品种繁多,名扬遐迩。如南山的奶粉、洞口的蜜桔、武纲的铜鹅、新宁的脐橙、隆回的百合、邵东的黄花、宝庆的豆腐丸子…… (1)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选择你最了解的那一个景点景物,作简单的介绍。 (2)假如你是一位推销员,请你选择你最熟悉的那一种土特产,作简单的介绍。 (只选做其中的一个小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使它们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1) 养 猪 大 如 山 老 鼠 头 头 死;酿 酒 缸 缸 好做 醋 坛 坛 酸。 (2) 养 猪 大 如 山 老 鼠 头 头 死;酿 酒 缸 缸 好做 醋 坛 坛 酸。 二、阅读理解。(一)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惟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而视。老虎愣了一下,掉头走了。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老虎并未走远,它远远窥视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返身冲来。动物们又四散逃奔。只有一只刚出世的天真的羔羊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愣了片刻,返身走了。远远观望的动物们又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不怕虎的小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羔羊的母亲,一只老山羊走上前来,制止了大伙的赞美。它恳切地说:“伙计们,请你们闭上尊口吧!我的孩子由于无知,差点儿送了一条命。老虎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吃它,这已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8. 给加点字注音。犀( )牛 窥( )视 亲昵( ) 咩( )咩 9.“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中“这”指什么? 10. 别人都对羔羊唱起赞歌,为什么羔羊的母亲却制止了大伙的赞美?( )a. 羔羊的母亲谦虚,也不想让羔羊骄傲。b. 羔羊的勇敢使母亲震惊,但不想过多地表扬羔羊。c. 羔羊的母亲认为羔羊这样做是应该的。d. 羔羊的母亲明白羔羊这样做是出于无知,而不是出于勇敢。 11. 文中犀牛和羔羊都迎上老虎,作者对它们有不同的神态、动作的描写,作者是如何写的?反映了它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二)①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②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尔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③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中国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寞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 “ ”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12. 概括以上三段描绘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①段: 第②段: 第③段: 13. 找出第①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分析其作用。 比喻句: 作用: 14. 解释文中的词语 ①缠缠绵绵 ②奢侈 ③怅然 ④桎梏 ⑤无聊 三、作文。 1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不会万事如意,也难得一帆风顺,人们更多的是面临取与舍的选择。每当此时,人的内心就成了两种念头,思想、观点斗争的战场,这时脑海里的一个念头、一次回忆,外界的一个微笑、一次招手,若许就能点燃他的灵感,引起他的思考,唤醒他的良知,帮助他做出正确的选择。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以“唤醒”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认识,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唤醒”的范围之内。 【试题答案】一、1. tī jiǎo luǒ yú xǔ bǐ2. 不速之客:未被邀请突然到来的客人。这里指传染病肺炎。自诩:自我夸耀。感叹号:将“小地主”发怒、恐惧的神态用“感叹号”来形容,显得生动形象。牙:运用夸张手法,突出“我”和“小地主”相处程度之深。3. (1)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说明肺炎的凶残强暴。(2)从倒数数的行为入手,突出对死亡即将来临的独特感受。(3)运用比喻拟人,形象说明冲出洪水区的速度之快。⑷运用排比,强烈的表达了田立业舍己救人精神的伟大。4. 提示:明明:愿你的生活过得更好,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5. 巡山队将开展春季反盗猎大搜捕。6. 桃花洞三月桃花红,青椒萝卜 菜葱,邵水河畔资江垄,请君来此走一踪。 7. (1)-------鼠,--------醋,-------- (2)--------山,--------好,-------二、(一)8. xī kuī nì miē 9.“这”指一只刚出世的羔羊不怕老虎,睁着好奇的眼睛迎上老虎。10. d11. 犀牛:怒目而视,表现犀牛勇敢无畏。羔羊: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体现羔羊的幼稚,无知。(二)12. 第①段:金色的月光里,两只鸟儿在歌唱爱情。它们歌唱着,依偎着,“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表达了作者对亲近自然的渴望。第②段:深山广林里,顽皮的山雀呼朋唤友,兴奋吵闹。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少年时光的留恋。第③段:过午后的山林光线灵空朦胧,缥缈的鹧鸪鸣声惹人乡愁。表达了作者对南方故乡深切的怀念。13. 比喻句:“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作用:这个比喻句将无形的鸟鸣声比作有形的滴落在青石上的空灵的泉水,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贴切。14. ①这里形容宛转动人。②过分享受。③不如意的样子。④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⑤指言谈、行动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三、略。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10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全文共47个自然段,可按事情的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 5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指挥驾驶“诺曼底”号轮船安全航行。“照例”浓雾弥漫”“小心翼翼”说明这次航线没有变化,但天气恶劣,船长谨慎。暗示着后文“诺曼底”号遇难并不是船长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6 9自然段),写“玛丽”号猝不及防地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并与之相撞,这是故事的起因。“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冒”字说明发生得很突
然。当时天色很黑,海上弥漫着夜雾,玛丽”号的出现就像是一个幽灵,又像是一座山峰。
第三部分(第10 44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难时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脱险,这是故事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可以通过重点语句来理解,如“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这句话写的是诺曼底号遇难了,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纷纷逃生的混乱场面。人们都害怕到了极点,尖叫着,哭泣着,这与下文的哈尔威船长的镇定救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突出了哈尔威船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船在相撞后水不住地往船里流,并且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说明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船上的乘客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第四部分(第45 第47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为了大家而与“诺曼底”号一起沉没。“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凸现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
〖要点提示〗
1.作者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了诺曼底号遇难的事,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分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详写的部分精读,领悟这种方法的作用。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衬托了船长的果断。如在可怕的震荡发生以后,写了人们的惊恐万状,海水的势不可挡,轮船的无能为力,在放下救生艇以后,写了求生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更应留心的是,文章多处写了夜和雾。这些描写为写海难伏笔,同时凸现了船长的高大形象,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在课前准备让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影片,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2.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诺曼底”号邮船的部分可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撞船部分应读出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最后一段应读出人们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不必强求一律。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抓住描写船上混乱惊慌的场面和哈尔威船长的应对指挥来体会船长的形象。抓住描写混乱场面的文字,理解情势的恶化及严重后果,从对环境的描写中,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富有经验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处理的超人能力。面对惊慌失措急于逃生的人们,通过他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既让大家明白情况虽严重,同时又有足够的逃生时间,不必惊慌。然后下命令,大副有权打死敢于抢在女人前面逃生的男人,体现了对弱者的关心,同时也是在暗示男乘客不要争抢。这样,对稳住整个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并特别强调开枪打死那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这一问题。
教师还可以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惊心动魄的沉船情景时的心情,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再回过头想想,当他一开始指挥大家逃生时,就没有把自己算在数内,到底是他忘了自己呢,还是根本就没打算离开这条船?由此体会这位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关心着船上每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的高度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
3.课后可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敬佩。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件事,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4.课文中有一些表现环境、人物神态的词语,可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并理解它们的意思。例如“小心翼翼、惊恐万状、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不可开交、巍然屹立、惊慌失措、镇定自若、纹丝不动”等词语。
〖学习生字15个〗
教学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剖(pōu)裸(luǒ)岗(gǎng)
注意以下字的字形:裸字是衣补旁。葬字最后两笔要出头。敖字共10笔。
〖思考交流〗
1.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
这道题应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船长的言行具体讨论。重点学习13自然段、16 34自然段中船长的话语、38 40自然段。从中体会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学生讨论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让学生明确:
①哈尔威船长让全体安静,救生艇放下,妇女先走。
②船长向手下了解情况。
③果断下达命令,让每个人下到小艇上去,哪个男人抢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
分角色朗读应读出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不必强求一致。
2.文章前七个自然段就四次提到雾,分别在1、3、6、7自然段。文中反复写雾是要说明当时天气的恶劣,为写海难埋下了伏笔。
〖阅读小提示〗
这个小“金钥匙”旨在提示学生阅读后及时写下自己的心得。练笔只要学生有感而发即可。可以写哈尔威船长让自己敬佩之处,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件事,说说当时的感受。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11
教学目的:
1、总体感知小说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3、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4、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和小说分类。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危难之处见真情”,在危急之时,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来,在这篇课文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真正的英雄。
二、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小说一般根据篇幅的长短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三、作者简介:
雨果:( 1802 - 1885 ),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在长达 60 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 79 卷文学作品和 4000 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四、课文解析:
1、提学生朗读课文,分析本文段落层次。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10),“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1-46),哈尔威船长舍已救人。
第四部分(47-50),赞美英雄的船长。
2、自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2)这场海难的发生谁负主要责任?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3)文中是如何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来。
(提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重点让学生分析是如何利用侧面描写的。)
(4)提学生分角色朗读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要求读出语调、语气,思考作者为什么具体描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5)哈尔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6)哈尔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哈尔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自己吗?
(7)请找出本文的场面描写,分析其特点。
五、总结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动人的故事有声有色的描述给别人听,看谁讲得吸引人。
(2)做《学习提要与检测》。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12
“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
一、预设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简介作者,表述“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2、对以下字词要求做到“三会”(会写字形,加点字会加注音,会释义)。
幽灵、湍(tuan)急、你推我搡(sang)、猝(cu)死、肇(zhao)祸――见书下释。
弥漫、小心翼翼、负载(zai)、窟(ku)窿(long)刹(cha)那间、势不可当(dang)、开交、酣(han)睡、蓦(mo)地、井然有序、巍然屹(yi)立、须臾(yu)相提并论――补充(见教参)(共18个)
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口述故事情节。
4、细读第一部分,口述自然环境描写,“诺曼底”号、“玛丽”号轮船的交代对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5、表情朗读三、四部分,表述三个场描写,刻画了船长的哪些高大形象。
6、找出文中意义含蓄、难以理解的句子,加以体会,并口述它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故事情节:
思路:海难发生前――海难发生――海难发生中――海难发生后
分段:(1―5) 二(6―9) 三(10―46) 四(47―50)
段意:“诺曼底”号 “诺曼底” 哈尔威船长 哈尔威船长
情节:雾海夜航。 号被撞。 指挥救人。 以身殉职。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2、中心思想:
本小说,叙写了“诺曼底”号上的哈尔威船长在海轮遇难、忘我救人的过程,歌颂了“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精神。
3、写作特色。
(1)场面描写惊心动魄,悲壮感人;人物形象刻画,生动传神。
(2)叙事写人中作精辟议论。
三、教学设想。
第 一 教 时
一、激发兴趣(3分钟)
“生活中你定会看过别人遭受到灾难,自己也有可能经受过灾难,你看到别人是怎样排解的,自己又是怎样排解的?”围绕这一问题组织学生畅谈,从而导入 新课,并板书课题:略
二、制定目标(8分钟)
1、方法、过程。(5分钟)
围绕“(1)预习后,根据你对课文的熟悉,你认为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掌握哪些东西?(2)本节课我们应首先解决哪些问题?”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1―2人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确定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若目标与“预设目标”相吻合最好,若不吻合,以学生的目标为准。
2、板书讨论结果及内容(学生、老师板书皆可)(3分钟)
画 为(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板书 (2)学会生字词:见“预设目标2”(以学生意见为主)
内容 (3)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三、学习过程(围绕制定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
1、汇报预习结果:作者简介,小说三要素及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3分钟)
(方法:学生举手发言)
2、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7分钟)
(1)在练习本上默写18个生字词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
(2)抽样检查学生对18个词语理解。(口头表述)
3、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7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点名表情朗读课文。
(2)让学生自高奋勇地站起来口述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提出:小说的主人翁是谁?围绕这位主人翁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
板书:主人翁:哈尔威船长
情 节:见教材分析1
四、布置作业 :
1、方法:组织学生讨论。讨论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还有哪些内容没有弄懂?在此基础上布置作业
2、预设作业 :
探究性阅读课文,把探究的结果写下来,准备第二节课发言
第 二 教 时
一、激发学习兴趣。(方法:师生交谈)(2分钟)
同学们,课后对文章进行探究过了吧?探究的结果又写下来了吧?下面就请你们把探究结果交流一下。
二、组织交流(方法:学生讨论)
三、汇报讨论结果(方法:学生发言,老师作适当归纳点评并作适当板书)
预设结果:(以下答案作参考,只要学生口答就行了)
1、文章第一、二部分写海上雾浓夜黑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答案:为发生海难打下伏笔)
2、文章第一、二部分又写了哈尔威船长谨慎驾驶,轮船缓缓行驶“诺曼底”号轮船的年轻;“玛丽”号轮船负载特别大,行驶速度快有何作用?
(答案:初显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说明海难责任不在“诺曼底”号,而在“玛丽”号)
3、海难发生时,“诺曼底”号船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哈尔威船长又是怎样指挥救人的?结果又是怎么样?从中可以看出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人是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蜂拥救生艇;船是海水哗哗往里灌,势不可当。消除惊恐强调救人――了解情况,确保无其它险情发生――严肃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结果船长屹立舰桥,随船沉入深渊。船长是一个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英雄。)
4、理解下面五句话的含义:
(1)第14节:“实际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答案:忘与不忘都可以,只要说出理由都可以。)
(2)第35节:“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答案:船长宣布的纪律,显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无上的权威,体现了他危难时刻首先要保护弱小的做人之道,这时船长的形象已成了伟大灵魂化身,屹立于每个人的脑际中。)
(3)第37节:“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悲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答案:生死存亡关头,总有人自私为己而卑劣,总有舍己为人而崇高。)
(4)第38节:“…………他镇定自若,仿佛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答案:船长镇定自若,指挥救人,人被救后,船才沉入深渊,这仿佛都听从他调遣。)
(5)第50节:“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权利。”
(答案:画龙点睛地提示了船长的高贵品质:忠于职守――舍力救人,与事业共存亡;
做人之道――尊重他人生命,优先保护弱势群体,彻底忘我。在死亡面前,
最能考验人,船长接受了考验,放射出了英雄光彩,显示了英雄本色。)
四、检测学习效果:
口答文后“探究练习一、二、三题”
五、深化能力(课后完成)
1、时文阅读与分析
男子一条皮带英雄救美
武汉8月23日电 家住武昌的金先生碰到了这么一件事,为了营救一素不相识的女子,他与歹徒搏斗拼到负伤,最终在公园保安的协助下,勇擒劫匪,在公园里面
演了一出正气歌。
前日晚11时30分许,供职于某外企的金先生独自在中山公园里溜达,他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大喊“救命”,一妙龄女子正惊慌失措地跑过来,在她身后,一身穿深色条纹T恤的男子正挥舞着一把近半米长的自制刀具追着,“把包交出来!”该男子一边追一边低声吼着,金先生见此情形,大喝一声:“闪开!”歹徒愣了一下,趁这工夫,金先生将该女子一把拉到身后。
此时,歹徒凶相毕露,挥舞长刀向金先生扑过来,搏斗中,赤手空拳的金先生不慎跌倒在地,左臂被划了一刀,鲜血直流,金先生情急之下,抽出自己身上的皮带,伴随着一声大吼冲向歹徒,歹徒见此情形撒腿就跑。
时文分析
(1)选文的体裁我们还没有学习过,有同学能说出选文的体裁吗?
(2)就标题或课文内容你认为可以作怎样的修改?
(3)金先生的语言和哈尔威船长的语言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金先生是先拨打“110”再救美好,还是直接救美好。
2、以“遇险”记或“遇难”记为题,写一篇500字的作文。
六、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见教参P33-34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13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邮船被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玛丽”号撞破,情况十分危急。在一片混乱中,船长哈尔威命令用救生艇救乘客,由于他机智、果断,结果乘客得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全文共47个自然段,可按事情的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来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游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他自己,却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了人们心里。
[学情分析]
学校地处山区,学生的基础和阅读能力参差不齐。班级共有学生38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占到近一半,而阅读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约为15人,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具备了独立预习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步骤和方法,了解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平时大部分同学喜欢读书并能做读书笔记,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通过网络和图书查找资料的十分有限,多数情况都是教师查找和学生共同交流,学生对水的深入认识只有上学期通过科学课,了解了水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本文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涉及到的有关水的科学知识学生能够理解。
〖要点提示〗
1.作者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了诺曼底号遇难的事,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分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详写的部分精读,领悟这种方法的作用。学习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把重点部分说详细,说具体的方法。
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充分展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衬托了船长的果断。如在可怕的震荡发生以后,写了人们的惊恐万状,海水的势不可挡,轮船的无能为力,在放下救生艇以后,写了求生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更应留心的是,文章多处写了夜和雾。这些描写为写海难伏笔,同时凸现了船长的高大形象,引导学生用心体会。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在课前准备让学生观看《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等*,感受海上灾难的残酷性,了解人们面对灾难的不同表现。
2.学生阅读课文时,要注重朗读指导。从全文看,开头部分介绍“诺曼底”号邮船的部分可用轻快平和与赞美的语气来读;中间撞船部分应读出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最后一段应读出人们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出自己不同的语气,不必强求一律。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抓住描写船上混乱惊慌的场面和哈尔威船长的应对指挥来体会船长的形象。抓住描写混乱场面的文字,理解情势的恶化及严重后果,从对环境的描写中,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哈尔威船长的沉着机智、威严镇定、富有经验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巧妙处理的超人能力。面对惊慌失措急于逃生的人们,通过他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既让大家明白情况虽严重,同时又有足够的逃生时间,不必惊慌。然后下命令,大副有权打死敢于抢在女人前面逃生的男人,体现了对弱者的关心,同时也是在暗示男乘客不要争抢。这样,对稳住整个局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并特别强调开枪打死那些胆敢冲在女人前面的男人”这一问题。
教师还可以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惊心动魄的沉船情景时的心情,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再回过头想想,当他一开始指挥大家逃生时,就没有把自己算在数内,到底是他忘了自己呢,还是根本就没打算离开这条船?由此体会这位船长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关心着船上每一个生命的崇高品质和伟大情怀,体会他的高度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
3.课后可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说说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地方最值得自己敬佩。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件事,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4.课文中有一些表现环境、人物神态的词语,可让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并理解它们的意思。例如“小心翼翼、惊恐万状、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不可开交、巍然屹立、惊慌失措、镇定自若、纹丝不动”等词语。
[教学目标]
(一)语文训练方面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二)方法习惯方面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思想教育方面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范读录音带、录音机、字幕投*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海港和航海线,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远洋轮船通过海港和航海线在世界各个地区、国家来往。显然,远洋轮船是那个年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海港和航海线是连接世界各国政治、贸易等方面往来的纽带。(看世界地图挂图)课文描述的是一艘轮船在国际航运要道――英吉利海峡(在英国与法国之间)遇难的故事。(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游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欲知详细情况,请看第9课。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问题:①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②“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等)
(三)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①工作安排的有顺序,有目标;②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都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哪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做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么样?
(①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救不出去。②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的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③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景,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人的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为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总结拓展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9*“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教学反思:
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直接去感受沉船这一悲惨场景,首先从情感上感染了学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紧接着学生在其他教学环节中热情极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我又适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这样既让他们感知了文本,又训练了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1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哈尔威船长恪尽职守、沉静果断的优秀品质。
2、抓住哈尔威船长的话语,品味在灾难面前每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
3、学习作者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的理解及感悟。
教学难点:含义深刻的议论性语句的理解。
一. 导入:
1.听写:
惊恐万状 惊慌失措 ―― 一片混乱
镇定自若 巍然屹立 ―― 井然有序
2.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海难发生时,乘客们惊恐万状、惊慌失措,而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巍然屹立,使一片混乱的场面转为井然有序的救援场面。
二. 读课文3----7自然段。
还记得灾难来临时的那一刻吗?“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蜂),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
1.自读3――7自然段,说说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情况危急)
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3.交流找到的句子,感受危急。(重点指导读第7自然段)
4.品读第7自然段,体会“危急”。
三. 读课文8――39自然段。
在这惊恐万状,一片混乱中,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呢?自读课文8――39自然段,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
1.自读8――39自然段,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2.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同桌读,说说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1) 果断(舍己为人、关心妇女)
对全船人员下达命令:乘客先走,船员断后;乘客中的妇女先走,其他乘客随后;决定救出60个人,忘记了自己。在危难时刻,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
(2) 沉重、镇定、精明、指导有方。
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分角色朗读对话,体味语句的简洁。
(3) 威严、有人情味(关心孩子)
船长直至沉入海里,始终没有离开船长的岗位,沉船之前,还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反复品读,评读。
3.感受船长高贵的品质。
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请大家看插图: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创设情景,品读此句,升华感情。
师:面对灾难,船长哈尔威是那样镇定。谁来读?
生:哈尔威船长屹立……
师:面对死亡,船长哈尔威毫不畏惧。请你读
生:……
师:“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船长已完全忘记了自己,他就像一尊雕像。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四. 拓展延伸。
哈尔威船长一生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俗话说“危难见英雄”。同学们,对这位英雄你想说些什么呢?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抓住文中关键句段进行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想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能够简单地描述出来。
2、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查找相关资料,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有关雨果的照片和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引起学生联想。
2、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吗?指名说说对《泰坦尼克号》影片的了解。
3、教师小结,导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师板书课题)
4、 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那么《“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同桌合作,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同桌检测认读生字的情况,并交流识记和书写的要点。
(2)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语,全班读一读。
(2)指名反馈生字的读音以及书写的注意要点。教师重点强调“薄、翘”两字的写法。
字音:“强”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iǎng”“呛”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iāng”;“号”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ào”;“铸”“忠”是卷舌音,“嘈”“梭”是平舌音。
字形:“薄”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甫”的横折钩要变成横折;“翘”的左边不能多一点;“序”的里面不能多一撇。
(3)开火车读生字词,在读中巩固认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反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
地点: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
起因:雾大,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经过: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揉,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
结果: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深渊。
(2)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4、指名反馈:了解了“诺曼底”号遇难的整个经过,故事留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谁能用一个简单的词语说一说?(感动、激动、自豪、惊魂未定、害怕、恐慌、慌张……)
三、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海难发生的原因:
1、教师导:同学们,“诺曼底”号造于1863年,是一艘大轮船,在英吉利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像这样一艘轮船,晚上出航时没有什么可怕的。然而危险就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到了这艘船上,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反馈.(因为当时海面上雾很大,可见度低)
(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雾愈来愈浓了。”
(3)“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雾的大。
4、教师导:因为当时的雾太大了,所以这艘船的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教师播放巨响)
5、教师紧张地追问:发生了什么?(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用文中的句子说。在说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指导感情朗读)
(1)教师惊恐地:黑夜里,发生了――(指名读)
(2)教师恐惧地:宁静的黑夜里,发生了――(小组读)
(3)教师惊慌而恐惧地:宁静的黑夜里,“诺曼底”号的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发生了――(全班读)
四、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艘“年轻”的“诺曼底”号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发生了海难。当时船上包括船长在内一共61人,我们知道最后除船长外,其他全部逃生。那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同学们,当你们正在沉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导读:是啊,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当“诺曼底”号的乘客们被巨响惊醒,知道自己所乘坐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二、想象品读,体会人们的惊慌:
1、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学生倾听。
2、指名反馈: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尖叫声、哭喊声、船上物品到他的声音、人们奔跑的声音……仿佛看到了人们惊慌、害怕的神情,看到了人们蜂拥而出,看到了人们因奔跑摔倒在了地上……)
3、教师导: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4、指名反馈。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儿,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1) 指名读文,其他评议。
(2) 在同学们提建议的基础上,再请该同学读一读。
(3) 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来读,你会怎么读?会强调哪些词语?为什么?
(4) 教师抓住加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后感请读。
(5) 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的文字。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船长的镇定果断:
1、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求生的欲望让乘客们一窝蜂地拥上救生艇,你推我揉,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会出现什么新的危险呢?(推揉中有人落海,抢救工作变缓慢,老弱妇孺会落后,救生艇会翻……)
2、同学们,再这样下去,救援工作无法开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丧生于大海,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了简短有力的对话。(师生朗读文中对话部分,《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作为背景音乐)
3、指名反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声音?(坚定的、镇定的、果断的、严厉的、威严的……)
4、指名反馈:这声音让你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四、想象人物画面,体会船长的英勇无私:
1、教师导:黑暗里坚定而严肃的声音,使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上只有一个人没有逃生,他就是――(学生:哈尔威船长)
2、教师播放悲壮的音乐,示范读课文。(“船头先下去……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3、教师:同学们,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教师小结:感人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了,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自然段。
5、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集体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
7、教师:同学们,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得救的人们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五、理解句意,深化文章的主题:
1、教师导:同学们,在危险面前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地指挥人们逃生,在那个可怕的黑夜静静地离开了我们,雨果是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船长:(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语句)
“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引导学生讨论这三句话的意思。
3、集体交流反馈。(提示: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死亡面前,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为人,他的高贵品质是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
4、教师小结:“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是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且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为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谁也不能预想前方会怎样,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要冷静,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的舵手。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地描述你印象深刻的场景。
3、做课课练。
板书设计
9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与“玛丽号”相撞
“诺曼底”号遇难 人们 争先恐后地逃生 临危不惧
船长 让其他人脱离危险, 舍己救人
自己以身殉职。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16
诺曼底”号遇难记 南通市竹行中学 黄伟健第一部分:1、给加点字注音。(4分)湍急( ) 猝然( ) 肇祸( ) 酣睡( )2、看清笔画,将下列词语抄写在方格内。(2分)须臾 弥漫 漆黑 窟窿 蓦地 屹立 3.填空。(4分)(1)雨果是 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 》、《九三年》等。(2)《“诺曼底”号遇难记》体裁是 ,它按照“雾海夜航 → →盛赞船长”这一海难发生过程安排情节,主人公是 。4.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3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学稿 篇17
教学设计思路: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皮亚杰认为,创造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获得的每个真理都是由学生重新发明或至少是重新建构的。为此,我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
课堂伊始,借助课件和老师的诗情描述,将学生引入到“出航船破”的场景,从而感受慌乱,体验逃生。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契合点。
↓
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主问题:“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反复品读中,结合课件直观演示,领悟人物美。
↓
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
最后,凄美的《铁达尼号》音乐响起,教师完善板书,课堂结束,学生胸中的情绪仍在涌动……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我追求的就是这种理想的境界。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遇难一刻的惊险;
2、通过研读人物言行重要语句的方法领悟人物形象,提高默读、感悟的能力。
(反思:在合作学习中缺少“自学策略”的提示、规范,以致学习效果欠佳,甚至失误。)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难点
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二)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1、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品读、感悟;
2、小组讨论(甚至小辩论)、班级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3、媒体展示惊险现场,帮助理解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教学过程 :
一、情境体验,倾心感受
1、(课件:船行出海,优美音乐)师诗情口述:
出海 ――阳光下的海面,碧蓝碧蓝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浪跌宕起伏,烟波浩淼,同远处的蓝天白云连在一起。啊,风的轻弓拉响了波浪的琴弦,海浪在尽情地欢歌,那美妙的音响,飞进了我的心房……
大海涨潮啦,海浪此起彼伏,无数银白色的浪头从远处滚来……(课件:海浪声)(课件:“ !”)
天啦,大船撞上了什么吗?“船进水啦!”(课件:水声大)
“快逃!”救生艇!(抛出三个呼啦圈)
能踩到的、圈边的就可逃生!时间不多了,30秒钟!……
(课件:嘀嗒声、急促、有力、紧张)
2、生情境体验。
3、生归位
师:刚才这一幕中,你看到了什么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反思:最初,教师设计意图重在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近的氛围,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但后来又改了,觉得为了营造情境,教师做了太多的工作。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太多,不适合于本堂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所以,一下子全部省略了教师激情的导入 语、过渡语,完全让学生在平静的心态中进入课文,通过反复读文,借助文本的力量引导学生自己进入特殊情境。
第一次授课,我在该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1、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竞相汇报: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感受惊险:找有关语句――汇报朗读――听众互评――想象说话:我看到了这幅惊险镜头
高年级的小语教学,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所以,尽管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从《铁达尼号》上剪辑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影片,但还是决定让画面不直接播放出来,惊慌逃窜的场面我只提供了声响,将画面隐藏了下来,目的是透过声响让学生去感受――不离开从课文描述文字中去感受。我想:这是用心灵的感受,不是仅凭借视觉的感受。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但视觉刺激太多,将使我们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语文文字的魅力将更加打动人的心灵。我是一个爱读小说不爱看电视的人,所以,在独断地认为:能通过想象体验的场面决不直接用画面刺激,这是扼杀孩子想象的行为,也剥夺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时空。在让学生用心灵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出直观画面,我想效果会更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正被美好的生活所陶醉时,意外的遇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一艘“诺曼底”号的大轮船真的遇难了。板书课题。
2、学生开书,默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全新感受
1、课文中有哪些语句描写的内容和你刚才看到的、想到的相类似?用“――”线划出来,试着读一读。
2、朗读汇报,感受惊险。
品味: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课件配上慌乱场景的音,再次指导朗读,帮助突破难点。
(反思:设计改为:续说训练。教师提供引子:让我们将镜头对准这群慌乱的人群吧。瞧:那位在奔跑的男人(女人、小孩)……然后教师小结:“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你能预测一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场景吗?故事的结果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平时教学,我喜欢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充分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即让“写”挤进课堂,将练笔的随机性加强,也将练笔的频率加强,不局限于每日的日记练笔。)
四、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
1、师:书读至此,我相信,有一位人物形象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出他的名字。
指名同学上台板书。
2、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用“~~”线划记→指名用词语板书船长的特点。
3、朗读汇报,反复品读,领悟人物形象。
根据学生板书,随机汇报。
(1)果断(舍己为人)(关心妇女)……
对全船人员下达命令:乘客先走,船员断后;乘客中的妇女先走,其他乘客随后;决定救出60个人,忘记了他自己。
在危难时刻,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
(2)沉着、镇定、精明、指挥有方。
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可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味语句的简洁。
(3)威严、有人情味(关心孩子)
船长直至船沉入海里,始终没有离开船长的岗位,沉船之前,还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对比反复品读、评读。
(反思:本环节随机性很强,教师应特别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在第二次课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真正地落实了关注学生。比如:学法“默读”的肯定;纠正学生的误导:哈尔威船长的死是应该的……这儿不再详谈)
五、探究质疑,深化认识,实话实说,升华情感
1、船长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
学生竞相辩论。
课件播放影片片断:人群一片混乱;持枪喝令;威严指挥……
(再次感受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2、师:还记得,几年前与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略谈情节),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可播放课件有关画面)。
今天,“诺曼底”号遇难了,船长哈威尔先生在指挥着众人脱险后,自己随船牺牲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3、“实话实说”,任选一种身分,想像说话。
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
六、总结课堂,完善板书
哈
尔
威
船
长
舍己为人威严
大义凛然果断
忠于职守……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让我们将无穷的敬意化为美妙的旋律,献给他!
(《铁达尼号》音乐响起)
(反思: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对于类似于《“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种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学精品”,我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所以,我确定了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形象,我猜想,编者的意图也不过如此。我们都知道,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容易产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热血男儿,而现在的和平年代同样有生与死的考验,同样可以产生光照日月的英雄。但是,说容易,做却真的很难。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不敢肯定自己能,所以,我也没理由通过四十分钟的这一堂语文课,就硬逼着孩子们全部将思想化为行动。我定位的教学目标 中“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是:感受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本来,拓展环节,我还想把学生的视角引到“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如非典时期的白衣战士;衡阳11*3事件中在烈火中永生的消防战士,等)还有勇斗邪恶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英雄群像的同时,震撼心灵,引起自己的思想二因子:“高尚”与“渺小”在震撼后进行对话……但时间没来得及。我不知道我定位的目标对不对。
曾记得张艳春老师推荐给我一句话: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作为语文教师,我感受更深。目前灵气不足的我是因为缺乏一种底气,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还须大力增加底蕴,用什么来充实?只有靠平时的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了。庆幸的是,在学习气氛浓厚的白鹤小学,我不会让自己倦怠。)
(反思:下面是有效作业 设计的尝试。)
七、课件出示作业
1、爱读书的你,提前阅读第22课《丰碑》吧,课文将让你的心怀再次涌动无穷的敬意……
2、爱说故事的你,回家后把《“诺曼底”遇难记》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吧……
3、爱写作的你,此时的心儿一定很不平静吧,拿笔写下你想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