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教学资源网(www.jxzy.wang)
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小学语文第十册(通用16篇)

小学语文第十册(通用1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小学语文第十册(通用16篇)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1

  第8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 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 、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 (靠洞右边) (孔隙流出) (缓缓、源头)

  附学生的片段练习。

  “ 我”乘车穿过金华城,大约行了五公里来到了罗甸。只见一座红色的山映入眼帘。还有几分亮绿点缀着。是那么另人心醉!汽车迎着山路盘曲而上,仔细看那些红色的小东西,原来是一朵朵红色的油桐花。这些花开得太繁了,太密了,就象一团团的红园球,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些红色的绒球呢!“叽叽叽……”我朝树枝上一看,一只黄色的小鸟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伴着溪流的溪声,它唱起了歌儿,真有节奏。

  学生:黄秦

  溪流之女滚滚地流动着,洁白、清透。她唱着婉转的歌:有时咕咚咕咚、有时叮当叮当。她很温柔,如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轻柔地扶摸着水里的石头,在她的呵护下石头静静地进入了梦想,当它们醒来时以换上了新衣。溪流之女时时变换着身姿,摇动着它的长裙。“它无时无刻不带给我们以米的感受”只听见耳边所有的事物都在赞叹。突然,一束太阳射下的金光,穿透了溪流之女的心。她的歌声更加动听了。

  学生:喻涵

  我坐船来到内洞,见内洞漆黑得没有一丝光亮。工人拿着油灯在前面引路。这时我才感觉内洞比外洞大多了。里面的钟乳石千奇百怪,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孙悟空的“定海神针”。再往里走,洞里安静得出奇。乳石的水滴下来,发出“嘀,嘀”的声音,人走在里面觉得很阴森。突然,一滴水滴在我的脸上,凉凉的,吓我一大跳。又走了一段,听见有水流声,原来是溪流的来源。这时我发现内洞太大了,人在里面只不过是一个微生物罢了。接着,我排着队出了洞。

  学生:闫墨锋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围绕中心,根据游览顺序,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3.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想一想: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⒉作者通过记叙有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三、学习给课文列提纲。

  ⒈基本方法:⑴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⑵要选择好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确定分几段写。

  ⑶给每一段写个简短的段意或列个小标题。

  ⒉格式:⑴题目。

  ⑵文章中心。

  ⑶材料安排。

  ⒊学生学着给本课列题纲。

  ⒋评讲学生列出的题纲。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学生学习情况。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2

  [教学要求]

  1.写字训练:用钢笔字描红及学写毛笔字。

  2.汉字训练:认识繁体字。

  3.词句训练:理解重叠词语在丰富表现力和强调语意方面的作用;正确关联词语,熟记成语。

  4.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重、难点]

  词句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繁体字。

  3、句子中的词改成重叠式,再读一读。

  一、用钢笔字描红

  1. 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2. 指导

  (1)指名读句子。

  (2)观察字的起笔、运笔、练习书空。

  (3)重点指导书写“唯、装”。

  (4)生仿写“唯、装”。

  3. 练习描红。

  4. 反馈。

  二、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1.审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别读一读左边简化字构成的词语。

  (2)简化字和繁体字一一对应起来。

  (3)观察对应的简繁体字,说说它们的异同。

  3.练习

  (1)繁简对照,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2)练读繁体字。

  (3)自由诵读,记住繁体字。

  (4)打乱顺序,指名括号里的繁体字。

  三、加点的词改成重叠式,然后再读一读。

  5. 审题,明确练习要求。

  6. 指导。

  (1)小黑板出示第一句。

  (2)要法语学生将“认真”改成重叠式词语。

  (3)比较改后的句子与原句在表情的异同。

  (4)归纳方法:一想二换三读

  7. 练习

  8. 反馈

  9. 补充练习

  端正整齐

  工整讨论

  研究舒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关联词语分别选用到3个句子中

  2、熟记成语。

  一、教学第四题。

  1. 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 指导。

  (1)仔细读句,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弄清前后分句之间的语意联系。

  (2)出示题(1),指名读句。

  (3)分析两分句之间关系;(“天气冷”与“爷爷晨练”)之间意思相背,令人想象不到。

  (4)哪一组关联词符合这样的关系?

  (5)这两个词加在什么位置合适?

  (6)再读加入关联词的句子,判断一下正误。

  (7)归纳方法:

  ①分析前后句之间联系。

  ②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③读句检验是否合适。

  3. 用上述方法练习第2、3小题。

  4. 反馈。

  5. 课堂作业。

  抄写加上关联词语的3个句子。

  教后感: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正确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由于课堂中只涉及了三句简单的关联词语,因此在做题时正确率较高,但在课后的练习中,错误的还是比较多的。

  二、熟记成语

  1. 审题,明确学习要求。

  2. 指导。

  (1)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可查字典。

  (2)指名读词、正音。

  (3)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

  (4)趣味成语故事,可以是找到的历史典故,也可以是根据自己理解,自己创作的成语故事。

  3. 练习。熟读成诵。

  4. 反馈。(1)集体背。

  (2)指名背。

  第三课时

  1、能完整连贯地说出喜欢的电视栏目及喜欢的理由。

  2、能当众说话,作介绍。

  一、审题

  1. 谈话揭示话题。

  2. 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3. 进一步明确说话要求:(1)考虑自已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什么?(2)想想自己为什么喜欢?(3)从中选择印象深的内容说出来。

  二、指导

  4. 你们经常看的电视栏目有哪些?

  5. 其中你最喜欢是的一个栏目是什么,你为什么喜欢它?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四人小组组织讨论)。

  6. 汇报。

  7. 这个栏目中哪一期的节目或片断你还清楚地记得?当是情景怎样?(同座互说)

  8. 指名说。

  9. 编写说话题纲:

  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

  原因:

  印象深刻的内容:

  三、练习

  1.列写题纲

  2.按题纲练说。

  3.指名汇报。

  四、反馈。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3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龙,包括3篇主题课文:《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叶公好龙》,还有一个语文天地。本单元的3篇课文,通过对龙的形象地描述、说明以及介绍它的诗歌和古文的介绍,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联系课文内容,积累描写龙的成语和寓言故事。背诵古文《叶公好龙》以及其他两课优美的段落,积累与读书有关词语、成语、格言、警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课时安排:

  《龙的传人》                2课时

  《大人们这样说》            2课时

  《叶公好龙》                2课时

  《乐山龙舟会》              1课时

  语文天地                  4课时

  龙的传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说、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学会本课生字词。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构想: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录音机  录音带  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主要脉络。了解“龙的传人”的由来以及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提起龙,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就请你们谈谈自己对龙的认识吧。对于龙,中国人是非常自豪的,我们还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浏览课文,列出每个自然段的提纲。注意找出自然段的中心句。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注意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

  (3)同位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2、出题检测,培养质疑能力。

  (1)初步理解文章后,学生自己出题目,检测阅读效果。

  (2)四人一组,交换题目,互相测测。

  (3)评议谁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谁回答得比较确切?小组内评选小问号和小博士。

  3、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交流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时,可顺势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内容。

  学习第一部分,理解龙到底是什么?

  (1)指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龙到底是什么的?

  (2)精读2、3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龙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龙的不同认识(远古时期、唐宋以后、今天)。理解“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的意思,结合龙的挂图理解“龙集九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并体会这一部分的修辞手法。对于“《周易》、图腾”两个词语可稍加解释。

  学习第二部分,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龙的传人?

  (1)默读4―7自然段,然后交流: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2)第5自然段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补充哪些?

  (3)课文中有哪些带“龙”字的成语?请找出来。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表达出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之情。

  c、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请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请女同学读第七自然段,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4、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搜集带有“龙”字的成语、寓言故事等。

  板书设计:

  远古时期

  龙是什么   唐宋之后

  今天

  龙的传人                     

  威力无比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权力象征

  欢腾完美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学生朗读、积累的情况,学唱歌曲。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二、练习:

  1、交流自己搜集的带有“龙”字的成语。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积累。

  2、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龙的寓言故事。

  3、教师播放《龙的传人》这首歌,出示歌词,学生学唱这首歌。针对歌词,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

  4、出示练习:

  龙之所以备受中国人的憧憬,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是    

  ,是             的象征,又象征着           ,中国龙是集各种能力一身,象征着                       。

  5、学生填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用“之所以……是因为……”说一句话

  6、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师生一起释疑。

  7、交流“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这一问题

  学生能通过读课文从三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即: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出类拔萃、变换万千、无所不能的;龙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在老百姓心目中,龙又象征着自由欢腾和完美。

  8、讨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体会作者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三、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龙的传人,你想说些什么?并引导学生课后利用网络了解更多的关于龙的知识。

  作业设计

  把《龙的传人》这首歌唱给爸爸妈妈听。

  预习《大人们这样说》。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原因:至高无上的权利 

  自由欢腾完美

  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

  课后反思:

  大人们这样说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龙的含义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并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构想:

  首先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通过品读感受作者的激情。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阅读的体会,深入体会课文最后一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应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朗读,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图片导入新课

  (以图片形式展示赛龙舟、舞龙灯、北海的九龙壁)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图片的名称吗?你发现这些名称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回答)那么龙在你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哪?那同学们你们见过龙吗?关于“龙”大人们是这样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认识的生字小组合作解决。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生字新词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开火车的形式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纠正)

  2)齐读生字新词。

  3、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关于“龙”大人是怎么说的哪?

  4、学生自由回答,评价。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

  ……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全班交流完成表格

  (通过学生美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龙”在不同人心目当中的不同形象体会“龙”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小结)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播放课件――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老师指名回答)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作业设计:

  1.把这篇文章有感情的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听。

  2.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话

  3.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爷爷

  怎样说的?

  奶奶

  怎样说的?

  爸爸

  怎样说的?

  妈妈

  怎样说的?

  老师

  怎样说的?

  ……

  ……

  龙――腾飞的中华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小练笔。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语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名背诵课文,同学间展开擂台赛。

  二、练习巩固

  1、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爷爷、奶奶说的龙和妈妈、老师说的龙一样吗?

  3、品读,感受作者激情。

  指名同学扮演诗歌中的人物: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朗读课文,想象他们对我们说话时的情感。哪些词句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应该怎么读?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用心听,能否听出来?(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从感情方面说说读得怎样?)

  4、选择几段读给你的同位听听,让你的同位给你评评,并记录下来。

  5、指名朗读。

  6、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想老师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这些的话语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

  7、美读,与作者共鸣

  我们注意了关键的词句,把这些词句读好了就能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和作者一样的情感美美的读读这篇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回顾全文,想想现在人们赋予龙什么新的含义?

  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你同意吗?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事实或查阅的资料。

  1、看一看:

  出示:八达岭、嘉峪关、黄河、长江三峡的图片。

  2、说一说:你觉得这些图片像什么?你感受是什么?

  3、谈一谈:你还觉得祖国的那里像龙一样?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试着在第五段后面再写几句。

  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仿写一个或多的小节。

  交流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预习《叶公好龙》

  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妈妈:  龙在腾飞

  老师:巨龙   震惊世界

  课后反思:

  叶公好龙                            

  教材分析

  《叶公好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主要写了古代的春秋时期,陈国有个叶公,他非常喜欢龙,他家里的梁、柱、门、窗和日用摆设上都雕刻着龙,连衣服被子上也绣着龙,屋里墙壁上也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了,很感动,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这条真龙的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吓坏了,呼叫着逃走了。现在这也是一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而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

  教学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重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构想

  本册书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较浅显,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适合小学生学习。作为五年级的孩子,这是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寓言故事,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理解、诵读等方面并不会感到困难。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课件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 ”、“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作业设计: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板书设计

  叶公好龙

  走――跑           非好龙

  写――画       好似龙而飞龙者也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反复朗读《叶公好龙》,进一步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叶公好龙》,你们有什么收获?

  结合译文,指名讲讲《叶公好龙》的寓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二、朗读并背诵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

  3、叶公喜欢什么样的龙?从什么地方能看出来?

  4、当见到天龙来的时候,叶公又是什么样的表现?从课文中找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5、他到底喜欢什么?从课文中找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四、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

  在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你见过吗?结合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这说明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六、从这些故事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明白了什么?

  七、小结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执竿入城

  课后反思:

  乐山龙舟会

  教材分析

  我国乐山地理环境优美,山光水色独特,是举行龙舟竞渡得天独厚的地方。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乐山龙舟的盛会,能用词语概括这一盛况。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会本课重点词句,并能够灵活运用;学习课文描写一种活动的写作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这篇课文风格清新,通过朗读和独自吟诵,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学生会通过朗读和吟诵把乐山龙舟的盛会的规模宏大,喜气洋洋表达出来。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说说乐山龙舟会有哪些内容。默读课文,做课后两个思考题。重点写了什么活动?(抢鸭子)是怎样写的?(找出动词体会)

  教学准备:

  乐山龙舟会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题 。

  1、齐读课题,说说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理解词语:得天独厚、游弋、狡黠、乍起。3、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感悟,合作探究。 1、学生以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多读两遍,想想读懂了什么?边读边在书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2、小组内汇报交流:先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懂的?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一起讨论。3、集体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1)理解“绿树夹岸水平铺”及“千顷水面琉璃滑,百艘龙舟竞争先”的意思。

  指名说泛指在水中游动声音高而洪亮包围起来剿灭辽阔的水面如同玻璃一样光滑剔透,上百艘龙舟争先恐后勇夺冠军。(2)《乐山龙舟会》这篇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活动?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龙舟夺标、抢鸭子竞赛、放漂灯活动

  规模宏大、喜气洋洋、精彩纷呈(3)你最喜欢那一项活动?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

  比如说:放漂灯:这是晚上的高潮,到处呈现出一派光的天地、色的世界。因为晚上彩船上会亮起无数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日光灯,它们交相辉映、与水中的倒影连成一片,在探照灯的扫射下,仿佛是一条闪动着的五彩的银河(4)乐山龙舟会有什么特点?四、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1、 学生自由练读。 2、 指名读喜欢的部分,师生评议。 3、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体会?

  作业设计:搜集有关乐山龙舟会的资料 板书设计:乐山龙舟会

  龙舟夺标

  抢鸭子竞赛

  放漂灯活动

  规模宏大、喜气洋洋、精彩纷呈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天地包括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一个金钥匙。畅所欲言是让学生讲查找有关龙的成语,寓言故事,以及欣赏龙的各种写法;初显身手是搜集龙的形象工艺品,带“龙”的特产或地名;金钥匙讲的是指导怎样参加活动。

  教学目标:

  搜集查阅与“龙”有关的工艺品、特产或地名,交流与“龙”有关的成语或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搜集能力。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培养对书法艺术的兴趣。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随班就读学生能掌握几个简单的龙的成语、地名等。

  教学重难点:

  选择有关“龙”的成语、寓言、工艺品、特产等,写一篇习作。模仿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构想:

  畅所欲言,让学生自由交流有关龙的成语,寓言故事。欣赏龙的各种写法。初显身手,先小组交流,把从网上找到的资料或图片展示给大家看,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展示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并推荐网站,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畅所欲言,交流有关龙的成语、寓言故事,欣赏书法作品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了解了龙的许多知识,想必同学们都很有收获吧!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交流其他的成语,寓言。

  二、畅所欲言

  1、在我们民族文化中,有着许多的成语和寓言故事,关于龙的也有很多,课下同学们一定收集了许多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谁说得多,讲得好。

  望子成龙   来龙去脉  龙马精神  龙凤呈祥

  龙潭虎穴   龙吟虎啸  画龙点睛

  乘龙快婿   生龙活虎  卧虎藏龙  大水冲倒龙王庙

  画龙点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以“画龙点睛”比喻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②喻处事在紧要处下气力      

  2、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比赛

  3、集体交流

  注意:交流时语言要清晰,简练,倾听时要用心。

  三、摘录、积累词语:

  1、采取多种形式复习本单元词语。

  (1)学生们读自己摘抄的词语,并说明为什么摘抄这些词语。

  (2)给学生听写,看看他们掌握生词的情况。

  2、浏览本单元课文,摘录更多的词句。

  把自己的摘抄笔记展示给大家看。

  评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此鼓励学生写好摘录笔记

  一、欣赏“龙”的各种写法

  1、简介:书法是我国的瑰宝,又有很强的艺术性,也能陶冶情操。

  2、通过网络简单介绍书法名家以及作品的欣赏。

  3、根据欣赏要点,谈谈9页的书法作品的感受。

  四、总结

  交流语言有条理,用心欣赏书法作品

  作业设计:

  预习初显身手,搜集有关龙的工艺品,特产或地名

  板书设计:

  畅所欲言

  语言有条有理

  用心听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初显身手,搜集有关龙的工艺品,家乡有哪些带“龙”的特产或地名

  学生学习过程:

  一、明确任务:

  介绍搜集有关龙的形象的工艺品,家乡有哪些带“龙”的特产或地名

  二、初显身手。

  1、搜集有关龙的形象的工艺品。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展示,其他学生观察。

  2、请几位学生把这件工艺品描述一下。

  3、再请几个学生再次上讲台,观察他们的不同。

  4、小组讨论交流。带“龙”字的特产或地名

  5、试着把口头表达的内容用文字记录的形式做好。

  6、小组交流

  把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找到的资料或图片展示给大家看。

  互相交流感兴趣的话题,拓宽知识面。

  小组里要将查阅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在向全班介绍

  作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龙的应用无处不在,祭龙日、龙抬头、舞龙灯、赛龙舟等。因龙命名的地名、水名、人名不计其数。与龙有关的图案均有吉祥的涵义,如“龙马精神”、“龙凤呈祥”、“二龙戏珠”、“云龙风虎”、“鲤鱼跳龙门”等等。还有由龙形简化而来的图案,也包含着无限幸福的意义。

  北京的回龙观龙城,龙门,龙沙 龙头沟有关龙的地名十分集中,村子曰龙王屯,有黄龙庙、龙凤泉、小龙庙、九龙朝凤等。

  三、全班交流

  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搜集到的龙的形象的工艺品,家乡有哪些带“龙”的特产或地名

  要求:开场白要简短,有号召力

  例如:我见过石头雕刻的龙,我想告诉大家关于它的故事。

  我们家乡出产龙井茶,大家想知道这一名字的来历吗?

  水果:龙眼

  其余学生听,并说说有什么收获。

  二、小结:

  我们要牢记自己是龙的传人。

  板书设计:

  龙

  工艺品

  地名

  特产

  作业设计:

  回顾本单元内容,继续收集有关龙的成语、地名等

  课后反思: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有关龙的习作的练习,单元小结,金钥匙中的内容,重点是习作的练习。

  学生学习过程:

  一、选择下面的话题进行习作练习:

  a选择有关“龙”的成语、寓言、工艺品、特产等,写一篇习作。模仿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b 仿照课文《大人们这样说》第五段,写几句话(保底)。

  c写一篇日记。(保底)。

  二、明确要求:

  1、语句通顺,流畅,不写错别字

  2、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写文章.师巡视指导。

  3、修改作文,也可以互相修改.注意吸取同学们刚才提出的意见。

  4、誊写故事。

  5、总结。

  三、提出要求: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情况的评价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过一段就要“回头看”,进行总结,如发现不足,就要调整学习方法。一个单元学完了,做一个小结。

  四、评价过程:

  1、自评:说说自己开学以来的进步与不足。要求:语言要通顺一些,说具体一些。

  2、小组互评:组员们互相评价进步与不足,要实事求是,不能以主观意愿去评价别人。

  3、老师评价: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的进步与不足。

  4、自己经几方面的评价总结一下。

  5、写出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以及应该怎样努力。要求写的具体不空洞。

  6、老师全面总结班里的普遍进步现象以及个别不足的情况。评价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口头的当众表扬,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最佳创意、合作默契、计划周密、演绎生动等)

  指明努力方向,尤其是表扬有进步的学生。

  7、根据同学老师自己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在这一单元的学习小结,语言要通顺,可以从学习这方面,可以学习,习惯等多方面总结

  五、总结

  及时总结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可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作业设计:

  预习《神奇的书》

  板书设计:

  作文要求

  自拟题目

  语句通顺、流畅

  不写错别字

  认真修改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4

  播下春天的种苗――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解读

  一、率意而行,感知文本

  [教例1]

  师:为了研究蝙蝠的飞行,科学家斯帕拉捷做了很多工作。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蝙蝠飞行太灵活了。

  生:因为斯帕拉捷对蝙蝠飞行非常感兴趣。

  生:因为蝙蝠在夜间飞行都非常灵活。

  师:是啊。那么,蝙蝠飞行都有哪些特点呢?课文中有没有写到?既然写到了,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把描写蝙蝠飞行特点的词语全部找出来。

  (学生埋下头去,读,找,划,忙碌了一阵后,陆续举手。学生口说,教者板演。)

  生:自由自在。

  生:轻盈敏捷。

  生:敏锐。(有学生笑了起来。)

  师(亲切地)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笑吗?

  生(又看了看书,腼腆地):知道了。因为课文中“敏锐”是形容眼睛的,而蝙蝠不是用眼睛认路的。

  生:轻松。

  ……

  师(领学生读黑板上的词语后):黑板上的词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是描写蝙蝠飞行的。

  生:它们都写出了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写出了蝙蝠飞行的灵巧?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轻盈敏捷”写出了飞行的灵巧。“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

  师:你能用另一个词换它吗?

  生:轻快。

  师:好!继续。

  生:“灵活”写出了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灵巧。“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

  师:同学们知道,蝙蝠在哪些情况下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生:在夜晚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生:在眼睛被蒙上时,蝙蝠还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生:“斯帕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上呢?原来,……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生:在鼻子被堵住时,蝙蝠还能自由自在地飞翔。“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结果,蝙蝠在夜空中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生:蝙蝠在全身被涂满油漆时还能自由自在地飞翔。“‘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飞行。”

  师:由此可见,蝙蝠飞行是多么的灵巧。那么,蝙蝠在什么情况下,飞行变得笨拙起来了呢?

  生:当它的耳朵被堵上时,它只能乱飞一气了。“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师:读到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蝙蝠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小动物。

  生:我知道对于蝙蝠而言,眼睛是没用的。它跟我们人相差太大了。

  生:我知道了蝙蝠是*听觉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生:我知道,很多东西不是*猜测就行的。必须多研究、多实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邓小平爷爷就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了不起!课文才读没几遍,邓爷爷说的话都悟出来了。

  [点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一味地呆读,阅读的效率就值得怀疑了。如何变呆读为巧读。本教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感知课文的阶段,必须多读,必须让学生跟文章进行反复的“亲近”,在反复的“亲近”中,逐步了解它,熟悉它,记住它。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课文也是如此,利用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走近课文,“八面出击,一意求之”,可以读出课文的不同意味,甚至可以读出课文的深刻内涵来。就本教例而言,还有三个可圈点处,第一,本课的生字词几乎都集中在本教例的学生必读句中,巧妙地解决了生字词的熟悉问题,扫除了阅读障碍;第二,本文教学重点是探究斯帕拉捷做实验的经过,而蝙蝠飞行的特点,学生必须了解,但如何适时地进行教学呢?本教例解决得也颇为巧妙;第三,斯帕拉捷历次实验的方式和结果,本教例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让学生预先作了了解,进一步降低了重点的教学难度。

  二、循序而行,感悟文本

  [教例2]

  师:斯帕拉捷为什么要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

  生:因为蝙蝠夜间灵活的飞行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师:大家能把他的好奇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练,交流。)

  师:那么,斯帕拉捷如何通过实验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呢?

  生:他先后做了四次实验,解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生:不,课文中写了四次,其实,也许他做的实验远不止四次。

  师(颔首,示意学生继续发言。)

  生:斯帕拉捷首先蒙上蝙蝠的眼睛,把它们放回天空,没有想到它们依然“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他不禁惊叫起来。

  师:他为什么惊讶?

  生:因为他原先以为,蝙蝠和我们人一样,是*眼睛行动的,只不过它们的眼睛更加敏锐罢了。当发现,“瞎子”蝙蝠还是那么灵巧时,自然惊讶。

  师:你们惊讶吗?

  生:惊讶。

  师:请同学们练读课文,把惊讶的感情读出来。

  (生练,交流。)

  师:“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斯帕拉捷很奇怪。他接着又怎么做的?

  生:斯帕拉捷又把蝙蝠的鼻子堵上,让它们在天空中飞,结果,它们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师:这下,斯帕拉捷怕没辙了吧?

  生:不。他想:“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于是,他又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但是,依然没有影响它们的飞行。

  师:斯帕拉捷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提出新的猜想。你们能读出他进行假设、猜想时的特定的语气来吗?

  (生练,交流。)

  师:既然蝙蝠夜间飞行不是*眼睛、鼻子和翅膀,那是依*什么呢?

  生:*耳朵。

  生:“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师:斯帕拉捷是如何发现的?

  生:他堵住蝙蝠的耳朵,把它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它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师:斯帕拉捷终于找出了他想知道的秘密。他高兴吗?请读出他的兴奋劲儿。

  (生练,交流。)

  师:斯帕拉捷的实验结束了,人们对蝙蝠的探究结束了吗?那么,科学家们又是如何继续研究的呢?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从斯帕拉捷开始,科学家们的研究有意义吗?

  (师生继续交流。略。)

  [点评]

  感悟的方式有多种,感情朗读是其中的一种,也是基本的一种。本文比较浅显,所以没有也无须采用更多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课文。不过,朗读尤其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尤其人物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之上。教者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理解,相机点拔,把学生导引向前。为感情寻找“着陆点”,再用感情浸染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用适当的感情表达课文内容。科学家在科学实验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变化,是本文的一条隐线,也是学生情感与认识实现升华的前提。本教例中,教者的处理是必要的,也是妥当的。

  三、御风而行,拓展文本

  [教例3]

  师:通过多次阅读,你们觉得斯帕拉捷怎样?

  生: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观察仔细。蝙蝠在夜空中灵活地飞来飞去,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他都观察得一清二楚。

  生:因为他肯动脑筋。蝙蝠灵巧地飞行,绝不是他第一个发现,但是,他却是第一个产生了好奇,并进行了研究。

  师:说得好。西方哲人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还说,好奇心可以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可以说,正是强烈的好奇心造就了斯帕拉捷这位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生:因为他不怕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他还是做。

  生:因为他具有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他先后进行了四次实验,终于揭示了蝙蝠飞行的奥秘。

  师:是啊。如果斯帕拉捷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他就不会有所发现。先后四次甚至是更多次实验,需要动多少脑筋,需要做多少准备工作啊。

  生:我佩服斯帕拉捷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他的研究发现启发了后人继续研究,发现了超声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师:有见地。人活着,总得有个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对人类有所价值。

  师:请同学们观看三个视频。

  [视频1]镜头穿行在一个幽暗的隧道,突然,“扑楞楞”几只墨一般的蝙蝠窜了出来,虽然吓得人声声尖叫,蝙蝠却丝毫没有碰着人。眼着一亮,镜头转到了瓦蓝瓦蓝的晴空,只见几只蝙蝠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视频2]三维动画:一碧千里的原野,一棵苹果树兀立在中央。一个胖墩墩的谢顶卷发的外国人缓缓地走到苹果树跟前,四处张望了一下,就坐下了。正当他将欲假寐的时候,“扑嗵!”一只苹果掉下来,正巧砸在他的光头上,他站起来,正要发火,可四周没有一个人,向谁发火?蓦地,他似乎怔住了,他似乎进入了深思状态……一张张英文稿纸飞快地转换着,最后,一张工整的笺纸被锁定,“牛顿万有定力定律”八个大字由远而来,然后镶嵌在那张笺纸的顶端,放出五彩光芒。

  [视频3]flash动画:一张硕大的白纸定格在中央,这时,一支鹅毛笔蹒跚走来,越来越大,最后转了个圈,停住了……

  师:同学们,你们观看了这三个视频,有什么感想,尽可以发表出来。

  生:我知道,第二个视频里,讲得是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他因为苹果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生:我们要向牛顿、斯帕拉捷这些科学家学习,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勤于研究,为人类作贡献。

  生:不平常往往隐藏在平常当中,我们平时要学会细心观察,把不平常挖掘出来。

  师:说得多富有哲理呀。

  生:“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爱问个“为什么”,还喜欢动手实践。他曾经坐到鸡蛋上学母鸡孵蛋。(同学们都笑起来。)我们也要学习爱迪生。

  生: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将来去做科学研究。

  ……

  师:科学是一处门禁森严的殿堂。得*什么打开它?

  生:好奇。

  生:多想。

  生:多实验。

  ……

  师:毫无疑问,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问”?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如果谁不善于向生活提问号,生活就会给谁圈上句号。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第五单元《学与问》,你们将会知道更多关于学问的重要问题,你们将会学会怎样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的主人。

  [点评]

  阅读的科学规律就是“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只走进去而不走出来,这样的阅读是不完整的,而且,阅读的价值也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再说,阅读仅仅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既然要走进去,就必须要走出来,走不出来,就会迷失在里面,就会捆住手脚,迈不开前行的步武。由于受到学识、阅历等制约,学生要走出文本,有时需要教师的帮助,本教例中,教者的帮助是有效的,语言和视频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比较富于启发性。

  最后,教者还顺水推舟,向学生布置了阅读第五单元课文《学与问》的阅读任务,在前面充分的铺垫下,学生阅读《学与问》应该也是主动的,积极的。超越文本,又走向了新的阅读领空。

  [总评]

  有人说,阅读是还原;有人说,阅读是理解;也有人说,阅读是创造。我说,阅读是播种春天的种苗。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汲取知识的过程,是读者提高认识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更是读者生命生成的过程。生命的苍白与丰富,浅薄与深邃,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阅读经历。小学阶段的阅读,对于一个人而言,是最为关键的,因为这个时期的阅读,应当是养根俟实,加膏希光的攻坚阶段。当代青年学者王东华在其论著《发现母亲》中说,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并不取决于他的智力、品德、意志,而更取决于他的气概。大气概造就大成就,小气概造就小成就,没气概就没成就。而化育气概的最关键时期就是小学到初中(7~14岁)这个阶段。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越富赡,他的精神世界越充实。“充实之谓美。”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气概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为孩子播下春天的种苗,酝孕大气概呢?上述教学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还原得凭借文本,理解得凭借文本,创造得凭借文本,播种也得凭借文本。阅读的第一大环节自然是走近文本,充分感知文本的语言文字,让揉碎了又抟整了的文本以比较客体的整体“进驻”学生的感知领域。这个阶段,不是一味的读读读就可以达成的,要化“呆读”为“巧读”。本文教者围绕蝙蝠的飞行特点领着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先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蝙蝠飞行灵巧的词语,再让学生找出描写蝙蝠在哪些情况下飞行灵巧的句子,又让学生找出描写蝙蝠在哪些情况下飞行笨拙的语句……这三番五次的找,学生起码就得把课文读上两三遍。而且,这种读,绝不是小和尚念经,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探究目的读,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读,是多角度观照文本的读,是学生自主自为的读。这样的读,不仅会读懂课文,还会读出感受。读出如学生所说“很多东西不是*猜测就行的。必须多研究、多实验。”这样的感悟是不奇怪的。当然,这个阶段的问题是浅表性的,深入探究有待第二环节的学习。

  第二大环节,走进文本,深入感悟文本的语言与思想也是播种的前奏。本文比较浅显,层次也很清晰,因此,教者教的思路也极为简洁,明晰,就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了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中,感知斯帕拉捷历次实验的目的、方式、结果和结论,以及他的思维活动和实验的调整情况,通过感情朗读体验斯帕拉捷在实验中的情感变化,从而感悟斯帕拉捷那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的可贵品质。

  播种的过程,就是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从文本中探知的一切升华和延展的过程。也可以这样说,播种的过程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超越文本并走向何方的问题。本文教者通过两种手段,引领着学生一路前行。具体而言:第一,凭借课文本身,依托“你们觉得斯帕拉捷怎样?”这一问题,导引出学生的主观感情和感悟,引领着学生的认识渐次升华;第二,凭借三个内涵循序渐进的、富于启发性的视频,拓宽了学生的视界,科学家的精神领域逐步在学生的眼前打开,学生的思绪向着科学的星空展翅翱翔。同时,学生还逐步认识到科学的大门是向着“问号”打开的,问号,是开启成功之门的一把钥匙。“如果谁不善于向生活提问号,生活就会给谁圈上句号。”教者的引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气概的生成都是极具价值的。气概不可能一朝生成,播种也不会一蹴而就,教者最后又将学生的阅读导向新的领空,也是一个明证。但,就本课的教学而言,教者的播种可以说是成功的。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5

  一、教学目标 :

  1、训练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楚国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

  (一)、审题训练明起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二课――晏子使楚。(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练说什么是“晏子使楚”?

  2、什么叫出使?(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3、请同学们边读第二自然段完成练习。(幻灯投影练习题)

  ①、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 )。

  ②、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 ),而且( )。

  ③、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 ),而且( )。

  4、交流

  ①、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板书:想显显威风)。

  ②、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是显了楚国的威风),而且(侮辱了齐国。)

  ③、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灭了楚国的威风),而且(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训练理解句子含义知进过

  1、一个要侮辱晏子显显威风,一个要挫败楚王,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板书:侮辱、挫败)。两人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课文哪些自然段就是写他们较量的经过?共有几个小故事?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5自燃段,用找出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三次侮辱,维护齐国尊严三个重点句。

  3、交流:(用幻灯出示三个重点句)

  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在得钻狗洞。

  ②、放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放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③、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4、明确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理解这三句话中含着的意思,来读懂这篇课文。

  理解句子含义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们知道理解句子含义先要从字面上想句子贩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5、下面我们先来理解第一名话的含义。

  ①、齐读句子

  ②、晏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楚王关了城门,叫他钻洞)。

  楚王为什么这么做?(要侮辱晏子身材矮小。板书:身材矮小)

  那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③、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二⑴,看看你的答案和老师板书的是否差不多。(板书:是个狗国)

  ④、晏子真了不起,以牙还牙,胜了楚王,谁能把晏子这话读一读。

  有感情地练读晏子所说的话。

  ⑤、师引读,生读晏子的话。(师故意漏读“只好”二字)

  ⑥、讨论:为什么“只好”二字不能漏?请在“只好吩咐”下这样小黑点,我们等会还要学习。

  6、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⑴、请同学们按刚才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句话含义的方法:

  ①晏子为什么说这话?②楚王这么说是侮辱晏子什么?③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⑵、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要求学生谁想好了,就把含义写到黑板上。

  ⑶、评议:句子含义谁理解得好?请含义理解最好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不中用

  上等国――上等人

  下等国――下等人是下等国

  最不中用――最下等国

  ⑷、好,我们就选这位同学的意见,请最好的那位同学板书,其他同学完成课后练习题二(2)。(生板书:不中用,是下等国)

  ⑸、晏子真是好口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挫败了楚王,请大家练读第4自然段,等会请你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练读――评议)

  ⑹、分角色朗读。

  ⑺、请在“楚王只好陪着笑”下面加上小黑点,楚王是不想笑也得笑,笑得多么勉强,多么,多么无可奈何!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但楚王不肯善罢甘休,一计不成是又生又一计,第三次较量又开始了。

  7、理解第三句话的含义

  ⑴、请同学们按上面的学习方法再理解晏子说的第三句话的含义。

  ⑵、含义想好了,请自由地到黑板上来写写。

  ⑶、评评谁的含义写得正确,(请写得正确的同学说理由)

  若生第三句理解有困难,则辅助练习:

  柑桔在淮南( ),在淮北( ),原因是( )。

  齐国人在齐国( ),在楚国( ),原因是( )。

  ⑷、谁能上来正式板书句子含义?(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二(3)。

  ⑸、这一回晏子又胜了,真是主人主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一起来读第5自然段(师适时点评)

  ⑹、这次楚王不再是陪着笑,而是只好――“赔不是了”,什么是赔不是?(生在“只好赔不是”下加上小黑点)

  (三)、结果练习晓结果。

  1、从刚才我们加小黑点三处地方读懂了什么?楚王对晏子越来越尊重和佩服)

  2、课文怎么写的?(板书:不敢不尊重)

  3、是啊,楚王是完全被晏子征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那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过人智慧)

  仅仅凭过人的智慧?(爱国心)

  4、练习:

  晏子以自己( )和( ),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不但( ),而且( )。

  5、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既锻炼了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也读懂了课文,见识了一位才智过人,热爱祖国的人才――晏子。真可谓: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勇挫楚王,捍卫尊严。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6

  学习目标

  1、能通顺地有一定速度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欣赏语言美。

  4、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5、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

  学习重点

  了解非洲风情,积累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

  学习任务

  1、检查初读效果,了解课文内容。

  2、精读,欣赏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一、引题导入。

  非洲,是地球上七大洲之一,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被誉为“富饶大陆”;不仅如此,非洲那独特的旖旎风光和民族风情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现在,我就带领大家到令人神往的非洲去感受一下这片神秘的土地。

  二、感受。

  同学们已经预习阅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看一组来自非洲的人文景观图片。

  说说你眼中的心中的非洲:

  1、你看了这些图片说说你对非洲的印象。

  2、课文开篇一句表示概述的话是那句?哪些方面表现了“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3、课文中那些事物构成了五彩的非洲?

  4、我们来到非洲这片神秘的土地,我们感到那里的海和天都是(       ),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那里的(       )是彩色的。

  5、当你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由衷地赞叹一声:(         )!

  6、现在请你用一句话说出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1、引读欣赏。

  (1)、非洲真是一个----色彩……

  (2)、……构成了七彩的非洲。……

  2、探索发现

  (1)、同学们,你读读课文的第一句,和课文最后一句,发现了----〈结构上采取了先概述,再分述,后总结全文的方法。还发现了这是首尾照应的写法。〉

  (2)、你们再读读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你发现了----

  〈每个自然段首句都用了过度句,使文章衔接自然,层次分明。〉

  (3)、读读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你一定发现了-----

  〈语言优美生动优美。〉

  四、知识拓展

  以前,我们学了课文《梦想的力量》中,加拿大儿童瑞恩筹款为非洲儿童打井;听到有关非洲索马里海盗的报道等等,你以前认识的非洲和我们今天认识的非洲有什么不同。

  五、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七彩的非洲,非洲的一切都是彩色的。我们的生活也是充满彩色的,我们要用我们聪明智慧和灵巧的双手为自己描绘一幅五彩斑斓的美好生活画卷。

  六、自由作业:

  (1)、摘抄你喜欢的优美词句;

  (2)、写一篇非洲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概述总起  色彩斑斓的世界

  骄阳蓝天: 阳光、天空、大海

  彩色的         花草树木:野花、各种树木

  非洲     分述  动物世界:  鸟、蝴蝶、……    独特   色彩斑斓

  日常生活: 服装、饮食、装饰   景观   多姿多彩

  艺术风采: 绘画、音乐、舞蹈

  概述总结:多姿多彩的世界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7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劳动”主题是,包括3篇主题课文:《幸福在哪里》、《古诗二首》、《劳动的开端》和一篇拓展阅读《崂山道士》,还有一个实践活动,围绕劳动开展。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文章,了解劳动的含义。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批注笔记,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继续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拓展阅读课文)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小结,抓住要点,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每单元都进行小结的习惯。自学至少14个生字,会认会写。

  教学重难点:

  了解劳动的意义,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学习自己出题检查阅读效果。

  课时安排:

  《幸福在哪里》                2课时

  《古诗二首》                  2课时

  《劳动的开端》                2课时

  语文天地                            3课时

  幸福在哪里

  教材分析: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合作表演课文内容。随班就读学生能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构想:

  由歌曲引入,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心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接着再来学习课文,从而引导学生们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幸福的真正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幸福在哪里”歌曲,请学生们欣赏。

  2、谈谈歌曲中唱的幸福在哪里呢?

  3、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那么真正的幸福到底在哪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幸福的文章,幸福在哪里?它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读课文。

  二、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

  (一)指读文章最后一部分----幸福就在于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二)、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1、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为什么说他们的劳动是有益的?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①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②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三、在这之前,孩子们也做了好事,为什么就没有体会到幸福呢?

  1、自读这部分内容:

  你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

  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

  四、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五、合作表演本课内容: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都非常高兴,文中的三个牧童寻找到了幸福也非常高兴,我们怀着幸福、高兴的心情把这个童话故事表演出来好吗?(学生分组表演)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写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感悟

  板书设计:

  幸福在哪里

  三个牧童

  寻找幸福

  幸福的含义

  幸福在对人类有益的活动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先谈一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然后谈一谈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深入理解幸福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名说说你与家长交流的“幸福是什么?”

  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儿女的长大

  一句贴心的关怀

  下班后我们送上的一杯热茶

  我们优秀的学习成绩

  3、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4、这些幸福是从何而来?

  5、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

  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二、学习本课的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有哪些写作方法?

  2.思考后交流: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通过有趣的情节,说明一个道理,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本文还有前后照应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我们交流一下。

  3.把精彩的片段再来读一读。

  三、练习:

  组词:

  寿(  )凋(  )辨(  )萤(  )

  踌(  )调(  )辫(  )莹(  )

  招(  )舀(  )豪(  )诺(  )

  沼(  )稻(  )毫(  )若(  )

  缩句:

  我是智慧的女儿。

  潮湿的沙土上布满了鸟爪的痕迹。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课

  收集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儿女的长大

  一句贴心的关怀

  下班后我们送上的一杯热茶

  我们优秀的学习成绩

  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

  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我们先来了解李白的相关资料,然后借助注释来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借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并理解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秋浦歌》。理解诗意,了解作者,并且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曾学过近十首李白的诗。李白成了我们跨时空的朋友。出示李白图片,对这朋友你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被权贵排挤出长安后十年,漫游到此,写了一组诗,共十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十四首。

  二、初读,了解诗意

  1、谁先来跟李白打了招呼,字正腔圆地念一念这首《秋浦歌》。指名读――齐读

  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自己读懂这首诗。

  3、谁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你能读一读这首诗吗?

  三、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二句

  说一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呈现出一幅色调明亮、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2、从“照”、“乱”这两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一经炼入诗句,便使冶炼的场面卓然生辉。透过这生动景象,不难感受到诗人那种新奇、兴奋、惊叹之情。

  3、学习古诗三、四句

  (1)、“郝”什么意思?从“赧郎”二字中,你感受到什么?

  “赧”,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从“赧郎”二字,可以联想到他们健美强壮的体魄和勤劳、朴实、热情、豪爽、乐观的性格。

  (2)、结句“歌曲动寒川”,关合了上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3)、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4、探究,体悟诗情

  朋友之间贵在知心。你们知道李白在想些什么?以你对李白的了解,静下心想想。

  四、交流、朗读

  师激情:看到矿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他不禁高声吟出:齐读。

  作业设计:

  有感情背诵《秋浦歌》,并能默写。

  板书设计:

  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蜂》。理解诗意,了解作者,并且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蜜蜂吗?为什么呢?

  那作者罗隐喜欢小蜜蜂吗?让我们一起去文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谁先来念一念这首《蜂》。指名读――齐读

  2、诗读准了,读通了,接下来要了解诗意,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多读,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图片,结合课内外的资料,争取自己读懂这首诗。

  3、谁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你能读一读这首诗吗?

  那作者认为蜜蜂可爱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想想读读你体会到了蜜蜂的可爱之处了吗?(自由朗读诗句)

  ①轻声自读,思考,蜜蜂在那儿采蜜?

  ②想象前两句诗中蜜蜂到处辛勤采蜜的情景,体会蜜蜂的辛苦。

  提示:无论是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 “不论”、“无限”、“尽”等词,写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③  蜜蜂这样辛勤采蜜是为了谁?进一步通过朗读,揣摩、体会。

  提示:“采得百花”已显示了蜜蜂的“辛苦”,“成蜜”二字虽具“甜”意。但末二句的反问 “为谁辛苦”?“为谁甜”?,言下之意非常明显,蜜蜂把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 

  ④那作者仅仅是要写蜜蜂的可爱吗?他还要写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他还要歌颂那些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的人们,讽刺那些剥削人们血汗的人

  ⑤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酿的蜜多,可自己吃的有限。可自己吃的有限。每回割蜜,给它们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那你想对蜜蜂说些什么呢?

  四、师小结

  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你从蜜蜂联想到了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五、升华感悟

  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同学们学了这两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规范地书写生字。

  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

  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蜂

  为谁辛苦为谁甜

  贡献一生――不求名利

  课后反思:

  劳动的开端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构想:

  以“哪些原因令我肩头的担子如此沉重?”为探究点,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究造成担子沉重的种种原因,从而体会我受到的苦难。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把握探究的方法、探究的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大意,以“哪些原因令我肩头的担子如此沉重?”为探究点,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共同探究造成担子沉重的种种原因,从而体会我受到的苦难

  学生学习过程: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学习图片,理解内容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请认真看这幅图,说说你从图中什么地方,感受到了什么?

  (瘦小、草鞋、羊肠小道、托着扁担、有的同学说他长得面黄肌瘦,身子是皮包骨头;有的说他穿着补了又补的衣衫,脚下是破草鞋;有的说他家很穷,否则小小年纪也不会出来干重活了;有的说山路难走,小男孩挑得煤很重,扁担快把他压扁了;也有的说他很坚强,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同学看了后,都觉得他很可怜,同时显得很坚强。)

  2、你能用精炼的词语来表达这幅图的意思吗?(给图取名)(艰难的挑煤之路、挑煤的艰难、重担)

  3、刚才有同学说我肩头的胆子很重,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大家来估计我肩头的担子有多重吗?那么这副担子究竟重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不防来研究研究。该研究什么内容?

  三、主动探究,读文悟“艰难”

  1、激趣导入:

  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段落(10――29自然段)找一找,令这副担子沉重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如果按一个原因担子句重了10斤的话,看看你能否把这副担子的重量准确地称出来。

  读课文找艰难的句子。

  2、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一下,一共找到了哪些原因。

  (2)、抓住感受最深的1-2个句子,自由选择学法读懂难句。

  3、全班议读: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引导学生读读悟语,悟悟读读,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这要命的一“摔”虽然发生在挑煤之前,但是它不仅给我的身体带来巨大的痛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摔给我带来的侮辱,仿佛在我的心头撒了一把盐,它令我痛苦,令我愤怒,更令我肩头沉重。

  ★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由于山路难走,煤筐摇晃的厉害。“打秋千”着重写出了煤筐摇晃的厉害程度。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着重理解红肿的肩头和流血的伤口带给我的是巨大的痛楚,但更可悲的是身心俱痛令我肩头更加沉重。

  四、质疑想象,写话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师复述课文,课件出示对话:当“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训练:(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作者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四、内外结合,积累拓“坚强”

  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沿着山路,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都感到是如此地沉重和艰难;而当我们听他平静地说出“我明天还去挑。”时,更多的是赞叹和折服。曾有人写下诗句赞美作者吴运铎:威风凛凛数运铎,死神屡屡擦肩过。拼将残躯酬壮志,换来神州满春色。中国保尔人钦敬。

  当然,在赞叹之余,别忘了去读一读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或去观看电影《九死一生》和电视连续剧《中国保尔》。尤其要读一读,看一看吴运铎后来在战场上3次身负重伤的事迹,想一想这一些事迹与他小时候挑煤的故事有什么联系。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摔      

  第―天挑煤     打秋千    坚强、懂事

  不要紧  

  第二天挑煤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给课文分段,理解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课文

  2、说一说: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二、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地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4)“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5)“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6)“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四、进一步理解中心

  1、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2、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作业设计: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板书设计:

  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活动安排了一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故事,还安排了与劳动有关的恳谈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有关劳动的问题。

  教学目标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引导学生与家长交谈,观察家长或周围的劳动者一天的工作情况,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

  教学构想:

  拓展阅读的学习,结合学生看过的动画片等来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综合活动的学习则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文中揭示的道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言引入

  同学们,听过“穿墙术”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去,看一段与“穿墙术”有关的故事。 

  二、揭题,板题

  1.板书课题:崂山道士,读题。

  2.释题:崂山道士是指在崂山那儿的一个道士。道士信奉道教的修行人。

  三、初读,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文中生僻字拼读,查字典理解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概括。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课件,指名拼读生字词。

  2.正音。

  3.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

  五、抓住重点展开学习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

  (2)分段交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准备去崂山道士访仙学道。

  第二部分(地2~9自然段):写王七来到崂山拜学道的情景。

  第三部分(地10~16自然段):写道士教王七穿墙术的情景。

  第四部分(17自然段):写王七回到家里就想妻子炫耀穿墙术,结果失败了。

  2.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主要了解王七在学道的过程中,吃不了苦,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3.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练口诀→喊“进去”→不敢进→壮胆进→喜出望外

  (3)联系可后最后一段,说说王七学法书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①结果:王七无法穿墙,反而撞了一个大包。

  ②原因:他不听道士的告诫,向妻子炫耀穿墙术。

  六、揭示本文寓意,突破重难点

  1.讨论

  (1)你认为王七是一个怎样的人?

  (2)现实生活中真有穿墙术吗?

  (3)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用意何在?(你学了课文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

  (1)王七是一个不肯吃苦,游手好闲,想投机巧,捕捞而获的人。

  (2)没有。人穿墙没有,但信号穿墙的例子有。

  (3)目的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肯吃苦,下功夫,否则一事无成。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

  七、拓展延伸

  1.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现象。

  2.指导阅读。

  3.谈谈《聊斋志异》的部分内容。

  作业设计

  1、复述故事。

  2、阅读《聊斋志异》。

  3、自己观察家长一天的劳动情况

  板书设计

  崂山道士

  学法术    投机取巧    一事无成

  课后反思:

  综合活动

  教学内容:

  学习综合活动的各项内容,让学生学会了解爸爸妈妈的劳动,学会感恩;并且要亲自参加劳动,协助父母做好家务等。

  学生学习过程:

  一、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观察家长一天的劳动情况。

  2.小组中选出一人,进行集体交流。

  3.集体交流。

  4.总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他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照顾我们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劳动是辛苦的,也是辛苦的。

  二、行动:

  把自己观察到的忙碌的一天,记录在备忘录上。

  然后同桌间互相交流一下

  三、展示我们有关“劳动”的图片,

  欣赏这些劳动场面的图片、照片,大家说一说,议一议。

  指名简要谈谈自己对劳动的体会

  展示劳动成果,同学间议议。

  请那些家长过于溺爱的孩子谈自己听后的感受,然后发出这样的呼喊:“让我们去做吧,不要溺爱我……”

  二、学习“金钥匙”的内容

  1、指名读一读“金钥匙”的内容

  2、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大作家的作品

  五、作文。

  1.同学们,因为劳动,我们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因为劳动,我们变得更加热情和健康。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美好的世界。相信你的劳动生活无论过程是多么苦涩的,结果却是快乐的。

  2.选择自己平日经常做的一项劳动内容写一写。

  要注意写具体,抓住几处写细致,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

  3.构思并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修改作文

  5、誊写作文

  作业设计

  1、继续关于劳动方面的调查。

  2.完成一份关于劳动的手抄报。

  3、统计一年来家庭的劳动成果

  4、完成“单元小结”

  板书设计:

  选择自己平日经常做的一项劳动内容

  写具体,抓住几处写细致

  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

  修改作文

  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8

  一、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有7道题。主要让学和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和意思相近的词,以此来巩固生字新词,还让学生巩固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7题是根据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能注意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 会比较形近,并用形近字组成词语。

  3. 能正确选用近义词,用好反义词。

  4. 能将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注意分句内容间的因果关系,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 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主面安排材料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7题。

  教学难点:第6题。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若干块。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能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给形近字组词,正确选用近义和反义词,完成第1-4题。

  2. 能把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完成第5题。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完成第1题。

  (1) 读题,审题。

  (2) 自由读,读准这8个音节。

  (3)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读准确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正音。

  (4) 独立完成音节、生字的接连。

  (5)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词,并正音。

  2. 指导独立完成第2题。

  (1) 学生独立完成组词练习。

  (2) 以馈时说一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或混淆?

  (3) 订正。

  3. 指导完成第3题。

  (1) 自由讨论这三组近义词使用时如何区分?

  (2) 交流,归纳:“纯洁”与“整洁”,都有洁净的意见,但使用的对象不同。“纯洁”一般形容思想、心情、感情,“整洁”一般用来形容场所、场地。“战斗”与“战役”的意思都是打仗,但使用范围大小。“战役”是一定时间内,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大。“温暖”与“温和”都含有暖和的意思,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温暖”侧重于“暖”,“温和”侧重于“和”,常用来形容态度、脾气等。

  (3) 填空并反馈,矫正,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4. 指导完成等4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反义词。

  (3) 交流、反馈、订正。

  5. 指导完成第5题。

  (1) 审题并读懂例句的改法,即把否定说法改成肯定说法,一般把否定说法句中的“没有……就没有……”改成肯定说法的“有了……才有……”或“有了……才会(才能)……”

  (2) 学生独立完成改写任务。

  (3) 交流反馈并订正,注意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漏词理解或改变了句义。

  第2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能在造句中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2. 能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完成第6题。

  (1) 读题后明确要求。

  (2) 自由读读这3句话,想一想它们前后两个分句哪句写的是原因,哪句表示结果,在书上标出。

  (3) 分别照样子,用带点的关联词造句。

  (4) 交流:①读句子,说说啊部分表因,哪部分表果。②师生共同评议。③修改句子。

  (5) 小结:在写句子、作文的时候,写到因果关系的内容时,要正确、灵活地用好关联词。

  2. 指导完成第7题。

  (1) 阅读短文,思考:短文主要讲什么。

  (2) 指名读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默读短文。

  (3) 交流第①题,教师板书:

  蜜蜂 *眼睛认路回窝

  鱼类 季节性定期往返

  鸟类 速度快,路程远

  (4) 交流②题。(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的。即短文用蜜蜂、鱼类、鸟类这三类不同的动物来就明它们的远游。)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9

  执教人: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一小  钟诚

  一、教学要求:

  ⒈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懂得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⒉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⒊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事物的联系的。

  ⒋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了解事物之间有简单联系,也有复杂联系。

  三、教学准备:

  CAI课件

  四、课时划分: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略)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

  (二)弄清蛇与庄稼的联系。

  ⒈故事激趣,设下悬念。

  ⒉学生针对故事质疑。

  ⒊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蛇与庄稼的联系。

  ⒋学生自由发言。

  ⒌教师小结过渡。

  ⒍同桌交流,理解词句并朗读。

  ⒎启发学生谈话:

  你从这个事例中体会到什么?

  (三)弄清猫与苜蓿的联系:

  ⒈出示“自学要求”,布置学生自学。

  ⒉检查自学情况,弄清猫与苜蓿的关系。

  (四)认识“随地吐痰”与“肺结核病”之间的联系。

  (五)总结全文,深化练习。

  板书:

  11     蛇 与 庄 稼

  复杂联系:

  保   护                       保  护

  蛇 ------→ 庄稼                猫 --------→苜蓿                                   

  吃           不能糟蹋                            传粉

  田鼠                       田鼠--------→土蜂

  不能影响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10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学习收获和体会。

  2.了解广告语的风趣、幽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异域风情展示会

  1.遐想回味

  同学们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领略了亚洲、欧洲、非洲的风情,平时在电视、电影、书报、或外出旅游中,也一定看到、听到、感受到了许多异域的风土人情,那儿的风俗习惯、独特的民族文化,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的风光、歌舞、民族服饰等,同学们一定难以忘怀,同时也一定很想把它们说出来与大家共享。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回忆回忆,在记忆的长河中,异国、异地的风情,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2.异域风情交流

  (1)小组交流:请喜欢外国风情的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组,钟情于国内风情的同学自由组合为一组,如果有对少数民族歌舞特别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另外组合在一起,可以说一说,也可以唱一唱,还可以跳一跳。

  (2)班级交流:每组推荐大家感兴趣的节目上台表演。大体分为下面三大部分:

  夸一夸我眼中的异域风情;

  唱一唱我心中的异域歌曲;

  跳一跳我喜爱的异域舞蹈。

  二、阅读收获交流会

  1.弹奏阅读交响前奏。

  同学们是否发现,作者在描写异国风情时,用上了许多不同的表达方法,比如作者写威尼斯的小艇时,作者紧扣小艇,介绍了人们的生活与小艇息息相关,人和小艇奏成了一曲美妙的生活乐章。同学们在本单元阅读中一定还发现了许多巧妙的写法,有许多你们喜欢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本单元和本学期的学习收获,开一个阅读收获茶话会。

  2.召开茶话会。

  老师出示第七单元课文片断:“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都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话,想想从这段话中,你可以尝到哪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这段话中作者把花的美和人的心灵美紧紧结合在一起,通过种花这件事来表现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一写法。)

  3.小组交流收获。

  (1)读读品品:学生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找出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篇章进行品读,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写得如此动人。

  (2)畅谈本单元的学习收获。

  4.全班交流学习收获。每组选派一至两位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导入

  同学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知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用之不竭的财富。”“知识是有学问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脍炙人口格言名句,曾经鼓励了多少人去拼搏进取,发愤努力,成就了多少名人志士。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组中外名人的一组格言警句。这些句子会告诉我们如何树立理想,如何看待生活、事业,如何快乐地面对烦恼,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名言警句吧!

  2.学生一边默读名言警句,一边思考含义。

  3.同桌交流读后的感想。

  4.班级交流,讨论。

  5.课外拓展:共同交流平时积累的格言,或名言警句。

  6.抄录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二、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语言奥妙无穷,趣味横生。有一家钟表厂,为了说明自己的产品质量很好,打基础出了这么一条广告:“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各种各样幽趣味的语言。

  2.学生默读《最短的科幻小说》《交通告示》,理解含义。

  3.交流读后的感受,说说读完后想到了什么。

  4.拓展积累: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你还看到了那些趣味语文?

  5.激发学生自己编一两广告语,师生共同评议。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 张少珍)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知道吗,超声波在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那么,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是怎么开始的呢?这得从意大利――位科学家的实验说起。

  板书课题:7 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为什么实验是在夜晚进行的?谁做实验果如何?)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苍蝇(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薄膜油漆矿藏领域

  堵住揭开:判断

  (2)指名试渎课文,并理解词语掌握情况:

  敏锐:感觉灵敏,文中指目光尖锐。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薄膜:像膜的薄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洞察:观察得很清楚。

  领域:区域、范围。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可通过换词理解)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蝙蝠斯帕拉捷)

  4.指导分段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捌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间屯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点”和“捺”。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若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 (起因,即他做实验的缘由是什么)

  作者的想法跟大家一样。这也是这一类文章通常的写法。

  二、精读指导

  1.理解第一段:

  (1)默读,口头填空:斯帕拉捷――――产生好奇:一一―――一

  (2)交流。(板书:凭什么……)

  (3)朗读这一段,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细致,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

  ①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琶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②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4)指导朗读。

  突出句中重点词语,渎好疑问的涪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来写?

  2.理解第二段

  实验的情况怎样?

  (1)默读,思考:

  斯帕拉捷共做厂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流。

  ①蒙上眼睛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

  ②堵住鼻子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③全身涂满油漆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屯行

  ④堵住耳朵很快就跌落到地,亡

  (2)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刻呢?写的时候要有重点。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 (第一次)

  (3)轻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交流,相机点拨。(指名读有关语句并概括)

  ①先交代实验的时间、地点,然后依次写斯帕拉捷的做法,实验的结果,斯帕拉捷的思考。(板书:做法结果思考)

  ②提问:“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为什么?(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③“瞎子”引号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

  (4)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

  自由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5)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地写的?

  交流。(先概括,再读有关语句)

  ①第4自然段紧承上文简洁地叙述斯帕拉捷两次实验的做法、结果及第二次实验后的猜想。

  ②第5自然段写最后一次实验的做法和结果。

  提问:为什么做法一带而过,而结果较细地加以描写呢?

  (因为结果与先前截然不同)

  ③第6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发现,

  (板书:发现原来是……)

  (6)指导朗读。

  注意通过停顿体现出实验过程的层次。

  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个问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叹句,体会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琶行秘密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7)小结

  这一段简练、生动地记叙丁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

  (8)从这一段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贵精神?

  (勤于思考,大月巳实验,刁;怕失败,不断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指导复述实验过程

  1.分部分复述;

  借助板书,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

  同桌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2.完整复述。

  指名复述,评议后各自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斯帕拉捷是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要求:先概括回答,再详细地复述。

  2.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要注意观察,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要勇于探索等)

  3.过渡: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二、精读指导(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概括回答。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

  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

  (视线能穿透黑夜,看到黑暗中的物体:通常耳朵只会听到声音,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听”到前方的物体)

  3.引读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

  (1)指名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同时可画图或动作演示)

  (2)把自己对“超声波”的认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板书:超声波)

  4.齐渎课文最后一句。

  说说读懂了什么。(实验造福了人类)

  (板书:巨大恩惠)

  又交流:读了这一部分,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科学家前仆后继地进行科学研究,以丰硕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勤于钻研,立志造福人类。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12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情。

  2.积累读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1.导入:同学们,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写我们同龄人生活的课文,我们深深被感染了。课文中的那些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读起来非常亲切。说说课文中的哪些事让你感到特别亲切,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二)交流从课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1.导语:作者怎样做到让文章这样亲切感人,打动我们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

  (1)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下来,不说假话,比如,《祖父的园子》里,把“我”的顽皮,干的傻事都一一写下来,这样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让我们觉得写的就是我们同龄人的真实生活,所以才打动了我们,感染了我们。

  (2)作者观察细致,把细节描写得很生动,比如《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对“我”模仿骆驼磨牙动作的描写。由于作者描写细致,所以更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

  (三)交流读书方法

  1.导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呢?

  2.学生发言。

  3.归纳: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读正确、读通顺;其次要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次,在读的时候脑海中要呈现出课文描写的场景,想象如果是自己将会怎么做?把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来。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句子大意及出处。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句子含义,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读,注意句子的节奏、韵律。

  4.交流句子含义。第一句: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第二句: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的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第三句: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第四句: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第五句: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第六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5.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受到怎样的启示,准备把哪些话语送给谁,为什么。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要求读出感情。

  7.交流课外收集的的类似励志、劝学的名言警句。

  8.齐读日积月累中的语句,并默记心头。

  三、课外书屋

  1.师:今天首先给大家介绍大家十分熟悉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有听说过这本书吗?

  2.学生互动介绍该书内容简介以及其他与之相关两部作品──《在人间》与《我的大学》。大致了解高尔基其人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师生根据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推荐其他名人、伟人传记,并介绍其主要内容,将书目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阅读时参考。

  4.教师小结,结束本课时教学。

  (福建省宁德师范附小 章淑勇)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词语:媳妇、敛声屏气、纳罕、风骚、祖宗、可怜、手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王熙凤的形象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述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王熙凤的刁钻狡黠、泼辣张狂、阿谀圆滑、见风使舵等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描写王熙凤外貌的片段。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师生课前活动

  教师学习借鉴远程教育光盘资源,选好相关内容,了解学生中阅读《红楼梦》的情况,写好小黑板;学生课前阅读与本片段有联系的内容,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以及王熙凤、贾母、林黛玉她们之间的关系。

  2.资源整合后呈现方式

  光碟、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资料卡片、教学预案。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交流资料

  (一)谈话引入,揭题,解题

  1.师:《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生动刻画了众多人物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片段――“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凤辣子”指的是谁?从题目中,你想知道这个片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

  (二)交流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关于《红楼梦》,你了解些什么呢?

  2.谁能说说文中提到的贾母、王熙凤、林黛玉她们之间的关系,她们在贾府中处于什么地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师出示自学要求:

  1.思考:这个片段重点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作者分别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

  2.自学生字词,想想朗读时要注意那些字的读音。

  3.你认为哪一部分最难读?为什么难读呢?

  (二)汇报交流

  (1)出示小黑板,抽生读生字词,再齐读。

  (2)交流自己认为要注意的字词读音。

  (3)抽生回答思考题,师小结板书:

  外貌

  王熙凤 语言

  动作

  (三)指导朗读描写王熙凤穿着打扮的片段。

  三、精读品味,感受形象

  (一)品味外貌描写

  1.师谈话引入。

  2.从这段描写中,你读懂了些什么呢?

  3.看课文插图感受王熙凤的穿着打扮的华丽。

  4.用“~~~”线勾出描写王熙凤容貌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1)抽生读句子。

  (2)抽生谈体会。(师板书:刁钻狡黠)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二)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品味人物性格特点

  1.教师谈话引入。

  2.自读第三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3.播放光碟,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直观感受人物特点。

  要求:

  (1)认真看,看清人物的动作,说话时的神态。

  (2)认真听,听好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4.再读课文,说说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感受王熙凤的阿谀圆滑、泼辣张狂、见风使舵的特点,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一)总结全文

  看板书,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告诉学生我们以后写关于人物的习作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二)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试着分析二至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外貌  刁钻狡黠

  阿谀圆滑

  王熙凤 语言

  泼辣张狂

  动作 见风使舵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王熙凤的刁钻狡黠、泼辣张狂、阿谀圆滑、见风使舵等性格特征。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首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与本片段有联系的内容,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以及王熙凤、贾母、林黛玉她们之间的关系;其次借鉴远程教育光盘资源,在课堂适时播放,让学生了解王熙凤的特点,第三是充分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王熙凤的外貌、衣着特点。通过以上途径,促使相关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很好地完成了课时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1、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2、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5、教师小结: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习:

  (1、太阳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3、(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习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6、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a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b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c归纳,集体解答

  7、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习:(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习: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书:

  太阳(大火球)

  远

  特点  大

  热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  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4

  小学语文第十册《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赵建邦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

  3.体验诗人的情感、想象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古代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数百年来,无以计数的诗人用自己的才情将中华历史点缀的璀璨万分。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小诗。

  板书题目:         游园不值

  (2)学生简介叶绍翁。

  二、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也可以同桌比赛读。

  2.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然后学生交流。

  出示自觉提示:

  (1)   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插图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把自学中不能理解的句子写下来。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值:遇到。   (2)怜:可爱。  (3)小扣:轻轻敲。

  全诗大意: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轻轻敲了那柴门很久,也没有人开门,大概是主人爱惜青色的苔藓,怕木屐鞋底在青苔上留下脚印吧!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三、品词析句,想像意境

  1.师:刚才我们理解了诗的意思,那么大家想象一下,假如推开柴门,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满园春色真是十分浓艳,大家想一想其他描绘春天的诗句,试背一下。

  例: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比读诗句:

  出示:传说叶绍翁在创作这首诗时,最初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开得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今)

  请品味一下,现在的诗句好在哪里?

  学生品读,分析,交流。(现在的诗句,内涵更有生命力)

  学生自由朗读。

  3.相关链接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虽然经久不衰,但也借鉴了前人诗句: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唐  吴融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  陆游

  师:看来,我们古诗,一方面要吸收古代文化,一方面一定要把他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啊!所谓“学以致用”!

  四、随堂练习:

  请填入适当的诗句

  1.春雨,古今多少诗人赞美你:“_________________”,你来了悄无声息,柳树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禾苗盈盈的散发春的气息。

  2.河边柳树亭亭玉立,点点冷光,就像一树绿色宝石,正如诗人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带露,柳树青翠,这样的景色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描绘的情景一样。

  试提供三例:

  随风潜入夜,润物红无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五、小结

  我国诗歌,浩如烟海,我们只有认真感觉,才能真正领会其诗情画意,净化心灵。

  附:本课板书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    小扣  (动)(实)

  春色    红杏出墙 (景)(虚)   春色炫丽

  转载自。

小学语文第十册 篇16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后,能与同学就文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2.积累八条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课前准备1.制作阅读表格。2.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及我国的其他古典名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平台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小组派代表发言。(3)评价2.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加以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1)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讨论。(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说中评,在评中议,在议中辩,在辩中思,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3.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4.拓展: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如《红楼梦》等……(1)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读后收获人物性格、特点个人见解课内阅读                   原著                    课外阅读                    

  (2)师生共同评议。第二课时一、教学“日积月累”1.教师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学过的歇后语有很多,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是带有讽劝性、警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有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时政世态、天文地理……)现在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小葱拌豆腐──电杆上插鸡毛──猪八戒照镜子──……2.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3.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4.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说错的地方,其他同学帮助纠正。5.练习背诵。可采用多种方法,多层次的诵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八条歇后语。(1)指名读。(2)同桌对读。(3)小组比赛读。(4)师生对读。全班一齐背诵。6.拓展(1)关于歇后语,你还积累了哪些?(2)用文中的歇后语进行说话训练。(3)回家每个人再收集几条歇后语。二、教学课外书屋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老师希望你们去阅读《西游记》原著,相信书中神奇的故事一定会让你着迷,那扑朔迷离的神话世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2.布置课外阅读,阅读《西游记》原著。(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 卓红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语文第十册(通用1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