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导学案(精选15篇)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学情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对母亲的感受又不同的。教师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母亲关心自己的事情而引出课文。学习课文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对母亲恩情的感念。反复吟诵,启发想象,有所意会,要将文和诗对照来学习,以便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目标
二、知识和技能: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会用“忙着”造句。
三、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编写体例。
2、会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自信、大方地表演。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在文字中理解、感悟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六、课前疏导
1、生字扩词:
ēn bǔ zhēn ēn fǚ mō bào chí cùn yǒng
恩 补 针 根 抚 摸 报 迟 寸 永
(恩情 补充 针织 根本 抚摸 摸底 报到 迟到 尺寸 永别)
(恩爱 补丁 针线 根除 抚养 摸黑 报道 迟早 一寸 永远)
(恩怨 修补 针孔 一根) (摸清 报答 迟缓 每寸 永久)
2、词语解释
清早:日出前后的时间。
湿润:潮湿润泽。这里指孟郊感动地哭了。
生机勃勃:形容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样子。
无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恩情:指深厚的情义和恩惠。
意恐:担心、害怕。
永远:副词。表示时间长久,没有终止。
铭记:长期、深刻地记在心里。
著名:很有名,为大部分人所知。
3、近义词。
注视——凝视 慈爱——疼爱 恩情——恩德 报答——回报
铭记——牢记 著名——有名 生机勃勃——朝气蓬勃
九、反义词。
湿润——干燥 生机勃勃——死气沉沉
4、多音字。
xín (行走) féng(缝补)
行 缝
hán (行业) fèng(门缝)
5、句段解读。
①、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字词:⑴慈爱:年长者对年幼着关怀喜爱。⑵光辉:闪烁耀眼的光。⑶沐浴:比喻受润泽。⑷恩情:直深厚的情义和恩惠。)
(欣赏:着一段写|孟郊触景生情,由生机勃勃的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联想到慈爱的母亲给自己的关怀。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话表面是写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但我们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实际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由物及人,使我们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
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字词:⑴意恐:担心,害怕。春晖:指春天太阳的光辉。)
(欣赏:意思是:慈爱的母亲飞针走线忙个不停,二要出门远行,赶紧把衣衫缝补。临行之前缝得又细又密,担心孩儿走后迟迟不能回到家中。谁说小草的一颗心,能够报答像春天阳光一样的深厚恩德?)
6、文章脉络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
七、文本链接
1、孟郊:唐朝诗人。字东野。今浙江德清人。
2、祝福母亲的语句:
①母爱原来是一种酒,饮了就化作思念。妈妈我永远惦记您!轻轻一声问安,将我心中的祝福化作阳光般的温暖,永恒的留再您的心中。
②、妈妈,您的爱就像糖块,包在唠叨里,藏在责骂里让我东找西找。直到我懂事才找到。
③您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您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我倚着您幸福。
3、歌颂母亲的诗句: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导入: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我们现在经常用《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敬爱,而古代却与我们不一样,他们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直深的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课文,就写了古代诗人因为感受到母亲的恩情而写诗的事。
3、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无私的爱,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的读好课题。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不懂的请教对子。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好词好句。
3、找出你认为最难读的段落对子一起攻克。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展示自己的好词好句,全班跟读。
2、出示难读句子男女生赛读。
3、出示填空,全班做答: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诗人。全诗是:慈母( ),( )身上衣。( ),意恐( )。这是他在( )那年写成的,表达了诗人永远铭记着( )。
四、活动体验,帮扶训练。(突破重点)
1、出示生字,学习生字。
2、对子一起读课后的笔顺,并描红。
3、在组长的带领下扩词、形近字组词并板书。
五、分享提升,穿插巩固(突破重点)。
1、各组板书后一起学习,老师巡视、评比。(从书写、内容、学习状态评比)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听写生字词,对子互批,在黑板上改,老师再集体纠正。
2、背诵《游子吟》。
3、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母亲对孩子的恩情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在指导读的过程中体会。((突破重点)
2、指导看图3,孟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突破重点)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找出表现母亲对孩子恩情的句子。从文字和图画中体会。
①母亲的行动上: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②用“忙着”说一句话。
③语言上;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是哪句诗的意思?
2、找出孟郊看到、想到的句子。
①出示: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②这句中把太阳比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这是哪句诗的意思?
3、表演课本剧
四、延伸。
读了这篇课文,你此时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哪?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五、快乐达标,反馈矫正。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2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的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使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作为文包诗这种课型,在教学时,要围绕“诗”与“文”的联系来进行教学。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3
一、教学设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母亲的恩情》,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课文所配三副彩图,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口写上“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而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他们走进文本,感悟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教学重点
如何让孩子将《游子吟》这首古诗中的诗句在问中找到对应的句子,以及引导孩子感受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关心,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学生有感情朗读指导整和在一个情境中,运用何种手段激发孩子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引入
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唱完这首歌,小朋友们想到了谁呢?
(我们的妈妈)
2、看图揭题
是啊,自古以来,人们都说母爱是伟大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母亲,与她给予她孩子的爱的事情。
[板书:母亲的恩情]
恩,读ēn领读。教“恩”,前鼻音,上下结构,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
3、人物出场
(1)出示孟郊母亲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一位老妈妈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线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补衣裳)
这位老妈妈是谁的母亲呢?
(2)相机出示孟郊图。
[板书:孟mèng郊jiào]领读。简介孟郊,唐代著名诗人。40岁时才考中进士。中进士后,他到江苏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
<二>学习生字
1、过渡:这首小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吟诵,想知道诗人母亲怎样的慈爱和关心,使得诗人写出这首小诗的吗?(想)那就请打开课本读一读吧!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怎么办呢?(用笔圈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3、学习生字
<三>理解课文
1、配乐欣赏《游子吟》
[板书:《游子吟》]
引导生看文第四段
范读,领读,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
2、设疑引读
(1)第一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临行密密缝”相关联的段落句子。
(第一自然段,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体会母亲不辞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2)第二自然段
再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意恐迟迟归”相关的段落句子。
(第二自然段;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孟郊而是用儿子呢?
(因为文中这句话前一句“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已经有了一个孟郊,后面这句若在用,就重复了吧。)
说的很好,作者是为了避免重复用词呢。
让学生借助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恩母亲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
请小朋友们从文中找出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关的段落句子。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题中的“恩情”在本文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对儿女的恩情,再就是儿女对母亲的感恩。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地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是训练学生朗读,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课文还配备了3幅插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和古诗。
二、学情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朗读与积累。大部分孩子古诗能背到七八十首,并略知大意,知道名句,早自习时也能模仿老师有模有样地配乐朗读。这首《游子吟》孩子早已熟悉。母亲节的贺卡上有的小朋友甚至用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每日一句孩子们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事父母能竭其力”“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仅仅是纸上谈兵,从知恩,到感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境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忙着”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四、教学设计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通过赞美母亲、读课题、读诗歌奠定情感的基调。“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学生用的修饰词语可能有:善良、勤劳、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接着老师说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唐朝有个诗人孟郊他也有一个伟大的妈妈,而孟郊,也像你们一样,从小把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到50岁时写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谁愿意饱含深情地朗读?出示古诗后指名读、齐读。
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蕴涵着浓浓的感情,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2、品读课文: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想让孩子通过朗读、想象、表演在头脑中留住三幅画面,即“深夜缝衣图”、“依依惜别图”和“太阳与小草图”,其中前两幅是重点,
(1)出示“深夜缝衣图” ,说说大意。学生会说到“谁在干什么”。
自读第一自然段后找出最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要注意文图对照。学生会找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夜已经很深很深了,她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昏暗的油灯下这么长时间的缝呀缝,中间母亲可能会有些什么动作?(揉眼、捶背)从揉眼、捶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辞劳苦以及对孩子的一片关爱。接着指名读,齐读。
学生还会找到“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会体会到母亲“盼儿早日归”的心情。这时再指导看图,观察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介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回来的日子就会延迟。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是为了让儿子早日归来。这密密针脚承载着母亲深深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可以配乐朗读。
再指导看图说图意,应该有了提高,时间、地点、情感要说具体。实际是语言内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用两句诗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你选哪一句?
慈母手中线 , 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 , 意恐迟迟归 。
(2)出示“依依惜别图”。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对话、动作进行朗读表演。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就亮了,儿子终于要走了,母亲一直送到村口的大路旁,这一路有千言万语想对孩子说,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会说什么呢?学生可能答到早点回来、注意冷暖、好好学习等。老师接着说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是此刻母亲望着儿子,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话,那就是:出示: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这句话中包含着母亲的担心母亲的期盼,谁能读好这句话。
听了母亲的话,望着母亲头上新生的白发,孩子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孩子会说什么话?肯定是让娘多保重、放心的话。
表演这一小节。
(3)出示“太阳与小草图”。
母子俩难舍难分,但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孟郊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带着母亲的期盼走向远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绿色的小草、和太阳)你觉得小草长得怎么样?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小草为什么能长的这样生机勃勃呢?(有太阳的照耀)诗人想到了什么?孟郊觉得什么是太阳的光辉?那么谁是小草?
拿起书来跟老师读。引读:
师:孟郊抚摩着 生:身上的衣服,
师:注视着 生:那又细又密的针脚,
师:心里想 生:母亲的慈爱,不就像 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永远无法报答, 用一句诗来概括你选哪一句?生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导读好!
3、总结部分: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一生一世都注定无法走出母爱的怀抱,我们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指着课题)母亲的恩情。现在, 让我们深情地诵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子吟》吧。
板书:
9 母亲的恩情
深夜缝衣
依依惜别
太阳 小草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5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的文章,是以讲故事的形式,交代了古诗写作的具体背景,展现了本诗的具体情境。古诗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而且很枯燥,而本文以一个感人的故事自然引出古诗,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在接到学校的通知后,我反复读课文,看教参,可没有思路,不知从何下手,像这种抒情性很强的文章我一贯不擅长。特别是古诗教学,我更把握不好,平时上学校的公开课,我一般会选那种中规中矩,线索比较清晰的文章,这利于自己把握。像这种内容含量大,情感丰富,比较散的文章我从来不敢上。
周六周日两天,我“埋头苦干”写出了一篇自己很好把握的教学设计,对于试上也信心满满。后果可想而知:没有新意,太老套,老师讲得太多,太累,学生更累,而且一节课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生成,更看不到学生的进步在哪里,没有体现“文包诗的”特点,把诗和文隔开了,朗读指导太少……
上课前一天,我又反复“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但临 “上阵”前,也没有太大信心,课堂上还真的有点紧张,没有上出自己预期的效果。
这两天我认真地做了反思,原因可能如下:
一:没能“轻装上阵”,心里负担重,
这是自己承担过的最重要的一次教研课,第一次面对那么多重要的领导,那么多优秀的老师,而且,这次课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学校向外展示,更何况还有很多的人为了我这节课而付出很多,我心里压力太大,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我却没有很好地化压力为动力。在我的紧张情绪下,学生也发挥也有点失常。看样子,真的只有经过大赛的磨练,心理素质才会更好。
二:课堂驾驭能力不够。
在各位“前辈”的的指导帮助下,我的整个教学环节终于有了与众不同的地方:“由诗入文”采用倒叙,也可以说是“诗包文”的形式,非常新颖。但我对于整个教案还是不熟,课堂驾驭能力也不够,特别是对于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总怕放开收不回,而且诗文对照,品词析句,指导朗读,头绪繁多,所以整节课,环节不是很流畅。
三:课堂重在创新。
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课堂一定要创新,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像我平时上课就“啃老本”,不钻研,不学习,不读书。平时不钻研教材,上课照本宣科。到有教研任务了,才临时抱佛脚,怎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呢。特别是平时上课,就把别人的一套成果拿来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很少有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
四:缺乏应变能力和课堂机智。
如在学生初读古诗后,我设计的问题是“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就降低了难度问“你读懂了那句诗或那个词的意思呢?”等了很久也只有两个同学回答了“慈母”和“意恐”的意思。这说明学生并没有读懂这首诗,而我却继续我的问题:“从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来前两句诗的意思。”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提问,学生连诗中的个别词都理解不透,怎么能找到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呢?所以学生迟迟划不出来句子。现在想想当时应该换一种问法来降低难度,如“在一二自然段中划出体现母亲爱孟郊爱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学生容易找,而且也容易体会。
五: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刻意,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想评价语上,所以才导致环节不够流畅,过渡不自然,另外,过多的评价语,也拖延了时间。导致拖堂。其实,评价的精彩在于恰到好处,不需要刻意。
六:时间安排不合理。
前面环节讲解过细,时间浪费太多,其实,体现“意恐迟迟归”的句子有两句,当时应该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分析,然后一起指导朗读,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不显得环节拖沓。这样,第三自然段的分析就可以透彻点,必定,第三自然段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我在第三自然段的分析有点草率。
七:继续研究白板。
这次上课,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对白板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要还要继续钻研和学习。让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总之,还要感谢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其实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来上课的话,这次活动肯定更精彩,更圆满。但学校把机会给了我们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教师,就是让我们通过上课,尽快地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这节课,我认识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还是要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6
《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地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文与诗”的联系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发情感、想象,从而体会母爱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细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通过看课文插图,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引导学生品味:从母亲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联系上句中“忙着”一词,体会出母亲为儿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通过想象:母亲会在心里想什么?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围绕想象孟郊和母亲分别时的情景,说一说母亲怎样叮嘱儿子,儿子心里怎样想的,体会母子间的深情,为下面解决难点铺路。
第三自然段处理好比喻句:母亲就像太阳,母爱就像春天里的光辉。我这样引导:回想平时妈妈照顾你的事情,从而体母爱就像阳光,无处不在,细致入微地温暖着小草。并抓住“抚摸”一句,让学生模仿做一做动作,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母爱无法回报,从而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最后一段,我设问:虽然母亲的恩情,我们无以回报,但是我们要报答吗?你怎么报答?学生们说了很多:给父母端茶送水递拖鞋,陪父母聊天,给父母表演节目,帮父母做小家务之类的小事,教师的适时引导,帮学生把道德认识与具体的道德生活联系起来,指明了学生道德活动目标。
课后,我让学生给母亲做一件事,把想对妈妈说的心里话写下来。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7
德国的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母亲的恩情》是苏教版第四册教材中的课文。笔者教学这一课时,有几个细节,越是回味,越感芳醇。
细节一:
师:母亲,多么亲切的字眼,小朋友们,你们平常怎么喊自己的母亲?你们还知道哪些喊法?
生:妈妈!
生:娘!
生:香港人叫妈咪,我在家里也这样喊。
生:英语中叫mother。
师:对母亲,我们有不同的称呼,但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谁来说说,在你心中,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
(学生用的修饰词语有:善良、勤劳、含辛茹苦、不知疲倦、和蔼可亲、劳累、平易近人、爱帮助人、美丽、伟大、温柔……)
师:我们真想把世界上最美丽的词语送给母亲,母爱伟大,母爱无私,让我们永远记住“母亲的恩情”,深情地读好课题。
细节二:学生读通课文,师范读课文。
师: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听了课题“母亲的恩情”就让我感动。
……(学生基本上把课文中每个句子都说了)
师:是啊,每个词语,每个句子都饱含着母子浓浓的深情,所以整篇文章读来那样动人。
细节三:教学“孟郊使劲地点头”一句,师板“?”
师:为什么使劲地点头?
生:他虽然没有说话,其实他已经说了。
生:他点头,就表示答应妈妈了。
师:那他为什么不说呢?还要使劲地点头?再读课文。
生:他看见母亲的白发,快要哭了,他不敢说话,一说话,眼泪就会流下来。
生:……
生:孟郊心里非常激动,所以使劲点头,他怕说舍不得母亲的话,会使母亲更加伤心。
师:千言万语,满腔激qing都在这“使劲地点头”中了,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细节四:教学“扶摸”一句。
师:谁曾经抚摸过你,抚摸你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奶奶,曾经抚摸过我,抚摸过我的时候,我心里就暖洋洋的。
生:妈妈抚摸过我,抚摸我时,我感到很幸福。
师:妈妈抚摸我是因为一一
生:妈妈抚摸我是因为妈妈爱我。
生:到我家来的客人也抚摸我,是因为他喜欢我。
师:老师也常抚摸你们的头(师动作),那是老师爱你们。我们小朋友也曾经抚摸过什么?
师:孟郊又为什么抚摸身上的衣服?
生:因为这是母亲做的衣服。
生:这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起来的。
生:这衣服里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生,母亲虽然不在孩子身边,可是母亲的爱却永远陪伴着孩子。
师:“注视”,谁也来“注视”一下?
师:盂郊怎样注视这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缝补的衣服?
生:他深情地注视着。
生:他一边想着母亲慈祥的脸,一边注视。
生:他是一边想着母亲缝补衣服的情景,耳边好像还有妈妈说的话,一边注视着的。
……
师:想像这样的情景,体会此刻的心情,读好这些句子。
细节五:教学古诗部分。
师:夜深了,万家灯火渐已熄,可是母亲还在为儿子缝衣,让我们动情地叫一声(师,手指“慈母”)一一
师:母亲送儿到村口,殷切嘱咐(师引):儿子一一(生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声声叮咛,震颤着我们的心,让我们动情地喊一声(手指“慈母”)一一
师:母亲的恩情就像生生不灭的一一(生齐)太阳,而我们就像一一(生齐)小草,面对
操劳一生,如今满头白发的母亲,我们动情地再一次呼唤一一
师:慈母!慈母!!慈母!!!慈母(师引学生读古诗)一一
师:闭上眼睛,想像你母亲的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
师:轻轻地睁开眼,把这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送给你自己的母亲。
师:再一次读读古诗,细细读每一句,然后读读前面的课文,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了古诗的内容?
一、是语言同语言的对接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妈妈的诗文,让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回忆一件使母女都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学生通过原生态的课外阅读,陶冶情感,积淀语言。生活中“母女回忆”是一个亲子活动。在母女对话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
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朗读,初步触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母亲的恩情”这五个字,读来也让学生润湿了眼眸。
“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讶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每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正是唤醒了学生平日里的点滴感悟。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一学生说,他不敢说,他怕说了让妈妈更伤心。此时,教室里一片静,所有的表白都不需要了,惟有读!对,惟有读!用心叩击文字,用读传递情深,宣泄情感。
“抚摸”一句的教学中,他人对我的情感,我对他物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对衣服、对母亲的情感,通过“抚摸”一词链接在一起,念之深,爱之浓,尽在这情感交融中了。惟有再读,惟有再读来传递情深。
三、是心灵对心灵的告白
三声“慈母”是对文中孟郊母亲的声声呼唤,也是声声赞叹。老师的三声告白,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发在诗中了。这首诗是盂郊写给自己的母亲的,也是为天下母亲写的。
闭上眼睛,再次与自己的母亲对话,想像母亲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此时教室里是静的,不平静的是学生的心。孩子们,就用这一首诗作为对你妈妈的心灵告白吧!
整堂课,都被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包围着。记得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人的生活其实包括了智力生活,心灵生活,前者面对世界,后者面对人生、两者可以合称为心智生活。”然而,谁也不会天生拥有这样的心智生活,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呼唤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以此构建生动而又扎实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鹤涛小学)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8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体会母亲对我们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掌握诗歌的意思。
说教法学法:
考虑到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和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我采用男女分读的方式进行复习词语。
二、品情―――用文本感染学生心灵
课件出示游子吟,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设疑: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1―3自然段,画出对应的解释?在集体交流时,我会出示相关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进而理解古诗。
1、当学生说到“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等关键词,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那种疼爱和牵挂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相关诗句,学生自然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同时课件出示这句诗,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印象。
2、接着,我引导学生来读第二自然段,在交流后出示“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的点头。小朋友们,孟郊与母亲依依惜别时说了些什么?他为什么一句话都没说?”。
3、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太阳对小草的恩情,进而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一步领悟到母亲对孩子恩重如山,情深似海。
三、续情―――用实践影响学生行为
好的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在爱心卡片上完成作业“我爱妈妈”,让学生在生活中升华和延续对妈妈的爱。该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这样的板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行动上
母亲的恩情 太阳的光晖
铭记 语言上
孟郊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9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里的第九课。今天上午我执教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整节课讲下来,发现有以下不足:
一、时间掌握不当,前面有点松,后面有点紧。课堂上在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里,我让学生做完基础达标,里面两个题,一个是看拼音写词语;一个是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填空。小组汇报结果时,前进组里的那个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积极兴奋地进行了参与合作,我让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问题著名的“著”不是“注”时并表扬了她,全班同学也给予了她热烈的掌声。给予了她自信,但却浪费了点时间。在第二个环节精读感悟的第一个大问题上浪费了时间。由于进步组学生不能及时领悟母亲的恩情除了缝衣,还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谊时,组员陈美言几次重复是缝衣,组长及其他成员也没补充。于是我就这个问题注重了对学生的多元指导。我认为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社会。这篇课文是亲情篇,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本就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儿童在温室中长大,母亲对他的爱视而不见。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不能专从书本上学那点滴知识,而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来体会孟郊的爱。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爱进行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母亲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全方位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伟大而无私。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小组汇报一涌而出。课堂上挖的有点深了,时间悄然无声地从指间溜走了。
二、学习目标没完成。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这节课如果把精读感悟的六个小问题缩成两个有概括性统领文章的问题让小组去综合研读,效果一定会更好。或者,如果换种方法来教学我想也行:先用多媒体出示《游子吟》这首诗,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导入语,在精读感悟时,只有重点研读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读时直接用部分的语句解释古诗的意思了,边朗读遍体无文本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动、组组质疑,教师点拨,共同解决疑难问题,那样的话,效果可想可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小组合作效果明显,但没有应变能力。合作中可以看出学生积极主动,善于交流、勇于探究、互帮共识。学生再整节课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质疑也别有一番情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从这节课学生的表现中,我也发现了许多弊端:在小组站起来汇报成果时,由于一时紧张而无语时不会自救,小组长应该想别的组进行求救,让别的组来解决自己会而表达不出来的内容,学会应变能力。这个是非常可以的。只要在互相问答交流中学会知识,能够理解实际问题,就是好样的,这点我得培养学生。
我们高平教委有八年课改的宏伟规划,我认为自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课改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勇于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不能敷衍了事。
总之,学生不仅是以家为单位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栋梁。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课改势在必行。为了让新一代儿童能够承载改革社会的重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节节课拿出自己的实干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引领一批时代的有创造能力的智慧型儿童。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创新。让课堂充满创造,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10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11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再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我让学生好好想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的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堂不仅仅是预设的,而且还是生成的。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时留心,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机,挖掘教育因素,及时引燃,巧为点拨,让教材“增值”。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来思考“眼泪”之中,也就是“省略号”中蕴含着什么,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能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感受到慈母的满腔关爱。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12
师:夜深了,说明了什么?
生:时间已经很晚很晚了。
生:说明时间很长。
生:母亲很辛苦,已经很晚了,还在为我操劳。
……
师:是啊!夜深了,母亲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对我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生: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生:母亲的无怨无悔。
生:我还能从母亲一边缝着一边想着,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那种强烈的爱。
师:谁能读这一句?(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出了母亲疼爱孟郊的语气。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母亲的担忧。
师:说得好。因为疼爱所担忧。母亲担忧什么呢?
生:不知道儿子什么时候才回来。
师:仅此而已吗?
生:不是。还有很多,课文中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是啊,面对即将远行的儿子,母亲怎能不忧心忡忡、思绪万千,她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儿子出门在外安全吗?
生:儿子生病了怎么办?有人照顾吗?
生:儿子吃什么呢?会挨饿吗?
生:儿子又睡在哪儿?睡得舒服吗?
生:此次一别,还能再相见吗?
……
师:母亲千头万绪,数不尽对儿子的担忧,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母亲之所以有如此的担忧,使因为……?
生:疼爱儿子。
生:关爱儿子。
生:牵挂儿子。
师:是啊,母亲把这份浓浓的爱融入到一针针一线线的缝补中。不知不觉天亮了,母亲依依不舍地将儿子送到村外,望着儿子说________
生: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啊!
师:此时,母亲应该怎样说?
生:满还深情地说。
生:恋恋不舍地说。
生:噙满泪水说。这是一种离别的泪、伤心的泪。
生:千叮咛,万嘱咐地说。
……
师:带着你的感悟,你的理解,自己读读这一句话。
师:听了母亲的话,孟郊一个劲儿地点头。望着母亲的白发,孟郊的眼眶湿润了,他的眼眶问什么会湿润呢?
生:他想起了就要远离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生:他想起母亲一直为自己操劳,而自己却不能留在母亲身边侍奉她。
生:他想起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真是恩重如山,永远也报答不了。
……
师:母亲的慈爱,就像春天里太阳的光辉。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备受母亲关爱的孟郊,同样报答不了________
生:母亲的恩情。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只有付出不计报答,母亲的爱是润物无声的,她融入在平常的点点滴滴。你能用具体的事说说母亲对你的爱吗?
生:我生病时,是母亲守护在窗前。
生:早晨,全家人还在熟睡时,是母亲悄悄起床为我准备好早餐。
生:无论天气是阳光明媚,还是狂风暴雨,母亲总是一如既往送我上学。
生:母亲总把好吃的留给我,自己却舍不得吃。
生:母亲睡觉前总是讲个故事给我听。
……
师:看着这么多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知道母亲的爱还有很多很多,是啊,母亲的爱是说不完的。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吗?
生:我爱亲爱的妈妈。
生:母亲的对我恩情,我永远也报答不了。
生:我以后要懂事些,少让妈妈为我操心。
生:妈妈,我爱您!
……
师: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生(满怀深情地齐说):亲爱的妈妈,我爱您。
[教后反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文本在学生读中悟、悟后说中得到恰当的诠释。
教学过程中,我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联系生活,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你的?你最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倘佯于浓浓的母爱中,学生被深深震撼了,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补”的手段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比如:母亲在缝补衣裳时还会想些什么?母亲在送别孟郊时还会说些什么?孟郊望着母亲的白发想到了什么?……补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会写2个生字。
3、了解孟郊、诵读《游子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感受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难点:能感受母亲对孩子的那种爱。
教学用具:生字卡和生词卡
一、谈话导入
在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早已没有呼吸的女人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趴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身体被压得变形了。救援人员们发现她身下还有一个3、4个月大的孩子,孩子睡得很香很甜。孩子身上的手机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救援人员,却在这一刻落泪了。这个女人就是孩子的妈妈啊,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她把生的希望全部留给了孩子。这就是妈妈,她还有另一个动人的称呼——母亲。板书:母亲
小朋友们,每天为你洗衣做饭的人——母亲;每天为你整理衣装的人是——母亲;每天为你忙碌操劳的人——母亲;天下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对自己孩子的无私的爱,千百年来,什么都在改变,不变的只有这浓浓的母爱。这份重如山的恩,深似海的情汇成了一个词语——恩情。谁来读读课题?(你读准了恩字的前鼻音)“恩”还能组成哪些词?(恩重如山、恩爱、感恩、恩师)这些词语都充满深厚的情意,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篇关于“母亲”的课文,现在请听老师读一读这个动人的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
2、课文中写的是谁的母亲?唐代孟郊
3、从小朋友们那专注的表情中就知道你们都被感动了,那就赶快自己去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词语
缝补针脚铭记
湿润抚摸沐浴
一根一针针一线线
①指读第一组,读着这组词语中你觉得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小老师领读。
针脚: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看实物
②指读第二组,齐读。
仔细看看字形,谁能发现这排词语的小秘密?(相同偏旁的字组成词或两个字的意思相近)
老师来做个动作大家猜猜是哪个词语?你被谁抚摸过?老师轻轻抚摸着你的头,妈妈亲切抚摸着你的背,是不是特别幸福和温暖?妈妈的爱就像春天里温暖的阳光,小朋友们就像那娇嫩的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倍感幸福,这种美好的感觉,咱们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让我们用柔柔的声音一起读一读。
③指读第三组,齐读
一根:书上说一根白发,还有一根什么?(针、面条、线、粉丝、火腿肠)你们发现没有,后面的物品都是长长的。
一根表示只有一个,那么“一针针一线线”是不是也表示一个呢?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很多很多。
④你们真棒!注意了字的音、形,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这么多的生字词能很快读吗?
4、去拼音读词。
三、朗读课文
1、课文词语读正确了,你们发现了没有,课文中还有三幅插图?
请你默读课文,找到与三幅插图相对应的自然段,好吗?
(第一幅插图对照第一自然段;第二幅插图对照第二自然段;第三幅插图对照第三自然段。)
2、(出示第一幅图。)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在古代,有一种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人就会早早归来,反之回来得就晚。母亲把针脚缝得细密,就是希望让儿子早日归来。)
3、刚才说的是从图上感受到的,课文中怎么说的?请读第一自然段,划出直接写图上的句子。
把你划出来的句子再好好读一读!(生自由读。)出示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母亲是多么认真和用心,谁能用朗读读出来?(还在,一针针一线线)
她一边缝一边想,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4、出示第二幅画,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看看第53页的图,谁谁读一读这分别的时刻?你从哪里感受出母亲的牵挂和不舍?(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5、你能学着图中母亲的动作来读读这句话吗?
6、听着这叮咛这嘱咐,孟郊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眼睛湿润了。带着母亲的叮嘱孟郊上路了,一路上,孟郊感溉万千,看看第54页的图,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孟郊看到的,用“”划出想到的。
a、看到: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指图:小草长得很茂盛,这就是“生机勃勃”。
b、孟郊看到此情此景,孟郊想到了什么?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三、诵读古诗
1、刚才我们读的这三个自然段不仅与课文的插图相对应,还和一首千古名诗相对应。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报答不了,也永远铭记在心。孟郊更是如此。孟郊一生窘困潦倒,和母亲相依为命,46岁才考中进士,50岁到江苏的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新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吟诵,想看看这首诗吗?
2、出示诗歌:“游子”可不是游玩的人,而是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这里指的就是孟郊;“吟”:吟诵
3、谁愿意吟诵这首著名的小诗呢?注意读准字音。
4、古诗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老师范读,生自由读,指名读。(大家都有诗人的气质,慢慢地,缓缓地,读出了诗的味道。)
5、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在朴实而又简短的诗句中展露无遗,这就是这首诗的魅力。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也成了千古传唱的佳句,让我们记住它。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读读,找找字形的特点
2、书写
报:左窄右宽,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恩:上下结构。“因”小而窄,下面的“心”宽而扁,“心”字:卧钩起笔较高较细,然后略向右下行笔,底部稍平,超出“因”字右侧再向左上“钩”去。三个“点”,第一、三两“点”分别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五、作业
回家把《游子吟》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14
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她想,孩子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词句中具体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爱呢?学生通过读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这些关键的词语。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 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终于领悟到这就是母亲的恩情,母亲的恩情就体现在深夜为儿缝衣这一行动中,体现在对儿子的深深担忧中,这就叫恩情。这时再出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诗中母亲对儿子的恩情了。
在学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我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首先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发言热烈 ,看来他们对自己妈妈的了解还是很深的;其次,我让学生说说你观察了一天妈妈后有哪些发现呢?“早上洗衣、做饭、送我上学,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辅导我作业、煮晚饭、洗碗筷。晚上织毛衣……”我引导学生说说妈妈的一天过得怎样?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辛苦!”
然后,我乘机问:“妈妈那么辛苦,可你为妈妈做了什么呢?”好多学生都沉默不语。看来好多学生心里产生了惭愧。接着我再问,“你知道妈妈平时最喜欢什么?”。“你的妈妈知道你平时最喜欢什么吗?”通过回答,同学们明白了自己平时对妈妈的关心较少。纷纷表明自己今后要多关心妈妈,让妈妈少操心。那怎么关心呢?我让同学们谈了一些具体做法:妈妈下班回家,给她递上一杯茶,作业自己独立完成,给妈妈做小帮手,帮妈妈捶捶背。吃饭时,给妈妈夹菜。平时认真学习,让妈妈少操心……
通过学习本文,同学们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作为子女对待长辈应该尊敬、孝顺。而且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
《母亲的恩情》导学案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
公开课教案《母亲的恩情》
第一课时 (简)
(一)质疑,导入新课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护之情,从而产生热爱母亲,孝敬母亲的情感.
2,练习用忙着写一句话.
3,背诵《游子吟》.
二,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下面我来选几个生字考考你们怎么样
①出示:针,根,寸,读你能从字音上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抚摸:你能从字形上猜猜它的意思吗
寸,永: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②出示生字词,集体读一遍.
2,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围绕着《游子吟》这首诗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这篇课文的题目叫《母亲的恩情》.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做法呢 自读课文1-3自然段,画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你想说什么
(1)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加,出示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
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抓住一针针一线线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②读好这句话,看谁能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给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2)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语言上,出示
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回来呀!
①指导看图,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后,母亲每天都在挂念儿子,盼望儿子回来.母亲的恩情多么感人啊!
②指导读,读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心,想念,盼望.(指名读,齐读)
2,刚才,我们体会了母亲对孟郊的那种爱护,关心的情感.那孟郊对母亲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分组学习:找一找描写孟郊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感受,交流汇报.
(1)出示
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以不住地这个词看出什么 (孟郊向母亲保证,一定会早点儿回来,不让母亲担心)他看到母亲的白发,眼睛就湿润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启发想像,感受母亲无私的爱)
(2)出示图三,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读课文
①他看到了什么 (太阳出来了,小草生机勃勃)
②抚摸着自己的衣服,他想到了什么 【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十分肯定(指名读).】
③出示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
3,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
(1)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2)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 (50岁时写的,从50岁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3)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作者用吟诵诗歌的方式去赞美母亲,就叫《游子吟》.
(4)谁想来吟诵这首诗 (指名读诗句)
(5)这首诗很好懂,前面的文章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弄懂了.
(出示:意恐迟迟归)读一读,课文中的哪一句可以帮助理解这句诗
出示: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6)出示诗歌的最后一句,什么意思 书中有没有帮助你理解的句子
(7)齐读全诗.看三幅图,试背古诗.
(三)扩展--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1,孟郊从母亲为自己缝衣服这样的小事中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为我们做了很多,可同学体会到了母亲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了吗
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母亲.
2,看,我们每位同学的妈妈都那么伟大.一个人的一生可能没有朋友,没有兄妹,但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我们真的无法回报吗
(不是,也许我们就是为母亲做得再多,也无法和母亲为我们付出的相提并论,但我们必须尽自己的力量去孝敬母亲,让她少为我们操心.)
3,看小黑板上的一句话:母亲忙着为孟郊缝补衣裳.你能不能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说说母亲忙着为你做什么.
4,练一练,抒发真情.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呢
(四)板书设计
9 母亲的恩情
母亲 缝衣送儿
孟郊 铭记在心 《游子吟》